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簡岸傢具

簡岸傢具

發布時間:2022-09-02 15:20:45

① 誰能告訴我廣州有幾個區啊順德區有哪些風景名勝啊

廣州有十個區: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羅崗區,南沙區, 順德區風景名勝 碧江金樓位於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築,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築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築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干打壘、蚝殼牆、水磨磚、「鑊耳山牆」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實物。珠江水鄉的古建藝術和官宦儒商的文化積淀,在這組緊湊的古建築群中體現無遺。古建築群的最亮點金樓,原名賦鶴樓,樓內裝飾著金碧輝煌的木雕,據說是因清末名臣戴鴻慈之女嫁入職方第,作為嫁妝與贈。而民間有「金屋藏嬌」的之傳說。巧奪天工的金木作,幾乎包羅了木雕藝術中的所有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木雕全部採用中國傳統題材,滲入了外來的藝術風格,以實物印證了嶺南文化的發展史。院宅內還保存著當年劉塘、宋湘等清代名家為這個家族題寫的木、石匾額和戴鴻慈以及多位清代順德進士、舉人題贈的書畫翰墨真跡,加上大批原汁原味的清代傢具、珍稀的清代官轎、跋步床(千工床),遊客登臨,可親身鄰略昔日珠三角富庶人家的生活,認識嶺南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建樹。 http://authorb.shunde.gov.cn/data/2005/04/07/1112858614.gif 西山廟在大良鳳山(別稱西山)東麓,本名關帝廟,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全廟依山構築,歷經重修擴建,現為清光緒年間重修格局,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前座為大門與前殿連體,正面成闕門式樣,三門並列,高大軒敞。闕門兩側為左右衢門,原有磴道通後山。後座為正殿,矗立在數十級寬闊的石階之上。廟里廟外多磚雕、灰塑、壁畫及彩陶塑像。該廟1985年由縣政府撥款重修。現為區文物保護單位。 寶林寺原址在大良鎮內的鳳山南麓,初名柳波庵。始建於公元10世紀的五代南漢末期,宋代重修時擴大規模。元代高僧德欽在此潛修至圓寂,僧眾在寺內建「肉身堂」安奉塗漆遺體。清康熙年間重修擴建後,易名「寶林寺」,取「凈土七寶樹林」之意。其後,縣衙在寺內增建「萬壽宮」,供吏員向帝、後祝壽及恭聽「聖諭」之用。至20世紀中期,此寺大部分拆卸擴路和興建文化公園。1995年,剩餘建築物全部拆除,另在太平山西麓重建新寺,依山構築,巍峨壯觀,成為順德旅遊一大景點。 清暉園位於大良鎮清暉路,與番禺餘蔭山房、佛山十二石齋、東莞可園並稱粵中四名園,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園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宅第, 清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嘉慶十年(1805),龍應時長子、辭官歸里的監察御史龍廷槐動工興建清暉園。其後,廷槐子孫繼續營建,幾經修改加工,至民國初年,全園格局始趨定型。園內水木清華,構築精巧,兼備華南建築與江南園林的特色。主要建築有船廳、碧溪草堂、筆生花館、惜陰書屋、歸寄廬、澄漪亭、八角池、竹苑、斗洞、獅山等。1959年,縣政府重修擴建清暉園,與左右的楚香園、廣大園( 均為龍應時後裔所建)合並,面積由3000多平方米擴大到近萬平方米。90年代中期起再度興工擴建,增加了鳳來峰、讀雲軒、留芬閣、沐英澗、紅蕖書屋等多處建築景點,面積擴大至2.2萬平方米。 五代南漢時期(917~971),南海縣分為咸寧、常康兩縣。清末簡朝亮主修的《簡岸簡氏家譜》,稱北滘簡岸是咸寧縣治所在地,當地有咸寧社廟,至50年代中期以後才拆卸。80年代初,簡岸細海建豬舍,發現地層下埋藏一片瓦礫場,約三四十畝,厚度超過1米,經專家鑒證,內有大批唐代和南漢的碎瓦,斷為咸寧縣治遺跡之一。現該處已蓋了廠房。 都寧山在北滘鎮都寧村,高僅87.8米而山崖峻峭。故老相傳宋末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護駕抗元,曾駐蹕此山。崖山之役君臣死難後,殿前指揮使蘇劉義突圍至此,擁立民間一位姓趙名旦的人士,以繼趙宋統緒,登山立寨建都,命名「都寧」,取「都此可寧」之意,但不久即告失敗。所築牡礪寨牆,據舊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尚有殘留。 金紫峰在龍江鎮龍山片的旺村之北,高百餘公尺。明代中葉以前已建有觀音閣和捧日亭,文學家張溥南來順德時曾登臨賦詩。晚明至清代,增建一批亭台和廟宇,構成壯觀的建築群。清末以後,故跡湮廢。80年代以後重修後,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登臨盛況不下於龍江觀音閣。 順德河網錯綜,自古橋梁眾多,其中歷史最長久的是跨大良河東西岸的伏波橋。舊志記載,公元前112年(漢元鼎五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追擊南越國相呂嘉,在此架浮橋渡兵,後人在舊址建木橋,取名「伏波」,至1491年(明弘治四年),築石為橋。石橋歷經重修,橋下八孔加上橋面月樓的圓拱門,合共九孔,俗稱「九眼橋」。1958年拆卸改建鋼筋混凝土的公路橋,易名「躍進橋」。 另一座有名的古石橋,是龍江鎮世埠村長路之西的貞女橋,建成於公元1215年(南宋嘉定八年)。原先此地河寬水急, 靠擺渡通行,某年新會李氏之子到龍江迎娶五經博士吳南金之女,在此翻船溺死,吳女哀極,終身不嫁,並捐出奩資在此建石橋。橋全長11丈,寬1丈,橋石厚達2尺。明嘉靖年間,廣東省督學張希舉在橋面建石牌坊,題匾「貞女遺芳」。工部尚書湛若水題柱「精忠義行無能並,古往今來第一人」。清代後期河道淤塞變窄,現今全橋僅殘存中段。 此外,尚有17座造型精美的古石橋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 洛陽橋,在容桂鎮獅山東麓。始建於1072年(北宋熙寧五年)。現存為清代重修形貌。 巨濟橋,在杏壇鎮逢簡村。建於宋代,現存為清代重修形貌。 明遠橋,在杏壇鎮逢簡村。始建於宋代,現存為明代重修形貌。 愛日橋,在杏壇鎮羅水村。建於宋代,現存為明代重修形貌。 跨鰲橋,在杏壇鎮古朗村。建於明代,現存為晚清重修形貌。 引龍橋,在杏壇鎮古朗村。建於明代,現存為清末重修形貌。 起鳳橋,在杏壇鎮古朗村。始建於明代,現存為民國重修形貌。 躍龍橋,在杏壇鎮上地村。建於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文明橋,在杏壇鎮東村。建於清乾隆年間。 凌雲橋,在勒流鎮扶閭村。始建於清乾隆初年,現存為1800年(嘉慶五年)重修形貌。 永安橋,在杏壇鎮北水村。建於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 利濟橋,在杏壇鎮北水村。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重修形貌。 紫陽橋,在倫教鎮北海村。建於清代。 御波橋,在倫教鎮大洲圩。始建於清代中葉以前,現存為晚清重修形貌。 釀泉橋,在陳村鎮舊圩。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末重修形貌。 垂虹橋,在陳村舊圩,建於晚清。 秀橋,在桂洲鎮四基村。建於清初,現為1919年重修形貌 瑞氣祥和----紫雲閣,又名觀音閣,在龍江鎮錦屏山金盤嶺極頂的龍岩下,明代以前已建造殿宇亭台十多座。觀音像塑在一個天然岩洞內,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四鄉群眾扶老攜幼登臨拜謁,萬頭攢動,盛極一時,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之一的陳恭尹有《登大士岩》詩描述此山形勝。清末以後,故跡逐漸湮廢。80年代以後,辟為紫雲閣公園。 明清兩代,順德不少鄉堡建文塔裝點景觀或補足「風水」。目前仍存留的有太平塔、青雲塔、龍江文塔、桂洲文塔四座,此外尚有五鄉文閣和近光閣兩座塔類亭閣建築。太平塔在德勝區太平山頂,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建成,因地近舊寨村,俗稱「舊寨塔」,七層,高25.58米,造型樸拙堅固,1945年抗日游擊隊員據守此塔三晝夜,擊退日偽軍進攻。青雲塔在大良鎮南郊神步山,比太平塔晚兩年建成。兩塔400年來一直為縣城近郊的標志性建築。龍江文塔在龍江鎮集北村外,落成於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七層,高36.2米。桂洲文塔在容桂鎮文塔路,落成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七層,高34.2米。五鄉文閣在杏壇鎮龍潭村,建於清代,三層。近光閣在勒流鎮扶閭村,建於清代,兩層。 錦岩崗在大良鎮北區錦岩路,全山皆石,赭紅而微呈彩斑,略如織錦,故名。山高僅27米,而歷代人文景觀頗多:東庵為明末抗清英烈、「嶺南後三忠」之一的陳岩野(邦彥)讀書講學之所,山頂是清康熙「鳳城八景」中的「錦岩夜月」所在地,東麓的錦岩廟約建於南宋,此外還有陳岩野先生祠、水月宮(西庵)、金花古廟等。1982年,縣、鎮政府撥款重修,並將整個錦岩崗辟為公園。 鍾樓在大良鎮環城路南段。今鍾樓公園東南角。建於明嘉靖三年(1524)。1985年縣政府撥款重修。此樓兩層雙檐,基座以紅砂岩砌成,下開拱道,貫穿東西。樓上為十二檁四面出廊式結構,四畔有紅石欄桿,瓦木為頂。樓上大鍾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鑄。現為區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簡岸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州暖氣片報價表家用電器 瀏覽:963
珠海家電維修部 瀏覽:955
上海風雷傢具市場如何 瀏覽:222
華行電器維修汕頭 瀏覽:518
青州雙喜傢具城 瀏覽:632
奉化哪裡買家電好 瀏覽:182
豪傑汽車維修養護中心怎麼樣 瀏覽:813
現化傢具 瀏覽:434
外牆防水上如何固定泡沫板 瀏覽:499
公路工程保修 瀏覽:966
中央空調維修安裝和售後扯皮 瀏覽:315
青浦賣傢具在哪裡 瀏覽:648
櫻校如何搜索傢具 瀏覽:877
邢台電梯維修廠家在什麼地方 瀏覽:737
大連美的電器維修網點 瀏覽:972
平台電器維修案例 瀏覽:642
國家電網網上筆試考什麼 瀏覽:641
北京宜家家居在哪裡 瀏覽:198
哈爾濱奧迪哪裡維修 瀏覽:571
香港lg手機售後維修點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