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威廉·莫里斯的產品設計
莫里斯於1834年3月24 日出身在埃塞克斯郡(Essex)的一個富商家庭。在17歲那年,他隨母親一道去參觀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的「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這次博覽會一方面
全面地展示了歐洲和美國工業發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業設計中的各種問題,從反面刺激了設計的改革。博覽會的建築——「水晶宮」 是20世紀現代建築的先聲,而「水晶宮」(圖2)展出的內容卻與其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一種普遍的為裝飾而裝飾的熱情,漠視任何基本的設計原則,其濫用裝飾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為市場生產的商品。莫里斯對於當時展出的展品很有反感,這件事對他日後投身於反抗粗製濫造的工業製品有密切關系。
威廉·莫里斯作為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奠基人。是真正實現約翰拉斯金思想的一個重要設計先驅。是拉菲爾前派的主要成員。(拉菲爾前派主張回溯到中世紀的傳統,手工藝傳統,設計的目的是誠實的藝術)嚴格的來看,莫里斯並不是一個現代設計的奠基人: 因為他的探索的重點恰恰否定現代設計賴以依存的中心——工業化和機械化生產。他的目的是復興舊時代風格,特別是以中世紀、哥特風格,他一方面否定機械化、工業化風格,另一方面否定裝飾過度的維多利亞風格。他認為只有哥特式、中世紀的建築,傢具、用品,書籍、地毯等的設計才是「誠實」的設計。其他的設計風格如果不是醜陋的,也是矯揉造作的。而應該否定,推翻。只有復興哥特風格和中世紀的行會精神才能挽救設計,保持民族的、民俗的、高品位的設計。對於他來說,無論是古典風格還是現代風格,都不足取,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中世紀的、哥特的、自然主義這三個來源。他強調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結合,但是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對於他來說,依然是採用手工藝的方式,採用簡單的哥特式和自然主義的裝飾,因而,他的這個局限使他不可能成為真正現代設計的奠基人。
他反復強調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即
1、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是為千千萬萬的人服務的,而不是為少數人的活動;
2、設計工作必須是集體的活動,而不是個體勞動。
這兩個原則都在後來的現代主義設計中得到發揚光大。
莫里斯的「紅屋」取得了很大成功,不僅僅是採用功能需求為首要考慮,部分吸取英國中世紀、特別是哥特風格細節來設計住宅建築,從而擺脫了維多利亞時期繁瑣的建築特點,同時還在於莫里斯從統一的方案出發,設計了整個建築的室內、傢具等等。「紅屋」的建成引起設計界廣泛的興趣與稱頌,使莫里斯感到社會上對於好的設計、為大眾的設計的廣泛需求,他希望能夠為大眾提供設計服務,為社會提供真正的好的設計,改變設計中流行的矯揉造作方式,反對維多利亞風格的壟斷,也抵禦來勢洶洶的工業化風格。 【名稱】鬱金香與百合花(Tulip and Lily)
【分類】地毯(樣品)
【時間】1875年
【產地】西約克郡
【材質】羊毛
【收藏】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採用機紡三股羊毛線按照基德明斯特方法編織而成。高58.4厘米,寬85.2厘米,重0.62千克。每組重復的圖案模板高35.5厘米,寬23厘米 。
【名稱】花園(Flower Garden)
【分類】家居陳設用布料
【時間】1879年
【產地】英格蘭
【材質】絲綢
【收藏】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莫里斯於1878年研究過大馬士革的金屬鑲嵌製品後,以提花絲織品模擬其色調,在深綠色基底上手工編織出淺藍、淡紫和黃色的紋樣。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於1919年以97.5英鎊購入這段寬69.2厘米、長86厘米的布料 。
【名稱】肯尼特(Kennet)
【分類】家居陳設用布料
【時間】1881年10月18日(注冊日期)
【產地】未知
【材質】棉布
【收藏】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藍夾纈技藝結合局部雕版印染,這段由莫里斯公司捐贈的布料寬96.5厘米,長68厘米 。
【名稱】草莓小偷(Strawberry Thief) 【分類】家居陳設用布料
【時間】1883年
【產地】倫敦
【材質】棉布
【收藏】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草莓小偷》擬用於窗簾和傢具的罩子,其圖案源自出沒於設計師鄉間住宅的鶇鳥,它們時常溜進廚房裡偷草莓吃。在夾纈的基礎上改進工藝,首次在藍色或白色基底加印上茜素紅和木犀草黃色,顏色還原極佳,細節豐富,令莫里斯十分滿意。盡管價格高昂,但是市場反響十分熱烈,是莫里斯公司最知名的裝飾布料 。 【名稱】棚架(Trellis)
【分類】壁紙
【時間】1862年11月設計,1864年1月2日注冊,同年投產
【產地】倫敦
【材質】紙張、水粉
【收藏】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圖樣由開紅花的薔薇藤、飛舞的小鳥和昆蟲構成。木質雕版水印,與菲利普·韋伯合作設計,由傑弗里製作。
【名稱】忍冬(Acanthus)
【分類】壁紙
【時間】1875年
【產地】倫敦
【材質】紙張、水粉
【收藏】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壁紙在16世紀被引入英國,19世紀末期進入千家萬戶。忍冬葉分為黃、綠兩個色系。莫里斯認為大尺度的圖案不僅適合大房間,只要紋樣足夠精美,甚至可以使小房間更顯寧靜,為此不惜以30塊水印雕版表現15種微妙的過渡色階。 【名稱】桂妮維亞與伊索德(Guinevere and Iseult)
【分類】花窗玻璃草稿
【時間】1862年
【材質】紙張、粉筆、木炭、水彩
【尺寸】610 x 685 mm
【收藏】英國泰特美術館
2. 英國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包括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其中以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藏品最引人注目,所收藏的古羅馬遺跡、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聞名於世。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簡稱V&A),創立於 1852 年,是規模僅次於大英博物館的英國第二大國立博物館,V&A博物館自成立時就被賦予了教育民眾的使命。V&A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全世界最多的裝飾藝術品,豐富多樣讓人目不暇接。
1837年,博物館的設計學院一支轉出為藝術學校,後者就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前身。1860-1880年期間,博物館涉及科學的展品被移到其他地方。1899年5月17日,伊麗莎白女王為現在的V&A博物館的館址行奠基禮,並正式將更名為V&A博物館,紀念英國歷史上偉大的君主之一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夫婿艾伯特親王。
V&A本身是著名的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物,共有145個展廳,分為5個陳列主題,即亞洲、歐洲、材質和技術、現代作品及特展區。展示空間共分4 層樓,地面樓有伊斯蘭、印度、中國、日本、韓國等多國歷史文物,其中印度文物收藏號稱全世界最多,韓國文物年代則可追溯至西元300 年。這些從世界上眾多最豐富的文化中精取的人工製品,包括27000多件作品以及43000多幅畫像,它們內含陶器、服裝、傢具、玻璃製品、金屬製品、繪畫作品、照片、印刷品、雕塑和紡織品。
★英國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國家美術館中的油畫屬於公有收藏,可免費參觀。美術館建於 1824 年,但直到 1838 年才獲得由 William Wilkins 設計的現在的館址。位於倫敦中心 Trafalgar 廣場的館址系精心選擇,通往富裕的西倫敦和較貧窮的東倫敦的交通都非常方便。在過去的歲月里,美術館的建築有過多次擴建和改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Venturi, Scott Brown & Associates 設計的 Sainsbury Wing,於 1991 年竣工開放。
國家美術館展出了歐洲油畫最傑出最全面的收藏之一。其中包含許多著名作品,例如 van Eyck 的 Arnolfini Portrait、Velázquez 的「Rokeby Venus」、Turner 的 Fighting Temeraire 以及 梵高Van Gogh 的向日葵 Sunflowers。從中世紀晚期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到法國印象派畫家,所有西方歐洲油畫的主要傳統都有所體現。
為使參觀者可以欣賞重要的畫作,館內提供包括中文在內的主要語言「語音導游。」另外,國家美術館還安排了「十分鍾講座」,以英文為單幅作品作解說。周一到周五,下午 4 點。
★泰特藝術館
泰特藝術館分為本館Tate Britain與Tate Modern(泰特現代藝術館)兩大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可自行獨立,而且可以花上一天的時間好好欣賞。
Tate Britain泰特藝術館典藏了自中世紀1500年迄今的藝術品。泰特現代藝術館位於泰晤士河畔,改建自一個老舊的發電站工廠。自從2000年5月開張以來至今,泰特現代藝術館幾乎已成為唯一能在規模和聲望上與紐約現代藝術館相提並論的藝術館。藝術總監Nicholas Serota認為,除了當代藝術品的吸引力,現代藝術館建築本身也很令人興奮。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次文化的勝利。不難想像,站在由發電廠的渦輪室改建的 「渦輪大廳」中,與各色當代藝術裝置相伴,就算是沒有任何藝術經驗的遊客,也會目瞪口呆地站上好一會。
★國家科學博物館(Scienece Museum)
位於倫敦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成立於1857年,最早的藏品是將當時世界博覽會「水晶宮」里的展品移到此處永久典藏和展出。與其他國家級的博物館一樣,入場是免費的,但是一些特展和3D電影院就會收取門票 – 有點貴但是頗為值得!不分老少,館藏十分吸引人!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同樣收藏了大量豐富的藝術品。新建成的蘇格蘭博物館致力於收藏與國家歷史相關的文物,憑借其富於想像力的展品陳列很快就聲名鵲起。蘇格蘭其他的博物館都是專題博物館,其中包括飛行博物館、服裝博物館、戰爭博物館以及農業博物館等等。
在英國,包括倫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徹斯特、伊普斯威奇、格蘭扁和貝爾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運輸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同時還展出很多二十世紀的老式汽車。在英國,以航空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數量更多。同時還有許多民辦的小型專題博物館,例如倫敦的「信不信由你」博物館,貝克街的「福爾摩斯博物館」。在達爾文讀大學的劍橋,也有一作為紀念他的自然科學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這座博物館是以達爾文的老師命名的。
3. 電影「綠巨人」哪個男主角叫什麼名字他很象球星舍浦琴科~
艾瑞克·巴納 艾瑞克·巴納Eric
男,生於1968年8月9日,澳大利亞墨爾本
星座:獅子座
[編輯本段]簡介
艾瑞克·巴納1968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則是德國人。小時候的他立志當個機械工,中學時還因此興起休學的念頭,想直接到汽車廠工作,最後這個叛逆的念頭終因父親的勸告而打消。幾年之後因為喜歡看喜劇演員理察德·普里爾的演出,開始對演戲感興趣,但一直到看了電影《MadMax》後才下定決心要當個演員。事後看來,演員理察德·普里爾和喜劇的確對艾瑞克的表演生涯有不小的影響:他在正式擔任電影演員前,演了了十年的舞台喜劇單口相聲;和多才多藝的理察德·普里爾一樣,他也對編導工作躍躍欲試,並曾擔任過幾部戲劇的幕後工作。即使艾瑞克在青少年時期即立定當演員的志向,他卻從未進入戲劇學校接受科班的表演訓練,他坦承自己的表演技術和對戲劇的認知,全靠平時的揣摩、練習與對各種演出的廣泛涉獵。對於表演事業這檔事,他似乎也採取隨性、不強求的態度,1991年開始涉足舞台喜劇演出時,他還在墨爾本的飯店酒吧做酒吧男招待。從事喜劇表演十年後,終於獲得生平第一個電影主角角色——在《神鬼剁手》中扮演意圖留名犯罪史卻避免不了失敗宿命的真實人物「剁手馬克·瑞德」,並因此獲得了2001年澳大利亞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男主角獎,從而引起了好萊塢影壇的關注。但實際上《神鬼剁手》這部名為黑色喜劇,實則因殘忍暴力而引起道德爭議的片子,並未帶給艾瑞克多少名聲,直到他演出《綠巨人浩克》後,一切才有了改變。2005年他主演了斯皮爾伯格的奧斯卡熱門大片《慕尼黑慘案》,成為好萊塢新一代當家男星。一度也是新任007的熱門人選。
[編輯本段]作品年表
★->1997年<-★ 城堡The Castle
導演: Rob Sitch
主演: Michael Caton Anne Tenney Stephen Curry
類型: 喜劇
★->2000年<-★斬出個未來Chopper
導演: 安德魯·多米尼克
主演: 艾瑞克·巴納 Simon Lyndon David Field
類型: 驚悚 / 劇情 / 傳記
★->2001年<-★黑鷹降落Black Hawk Down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 喬什·哈奈特 伊萬·麥克格雷格 詹森·艾薩克
類型: 動作 / 戰爭 / 歷史
★->2003年<-★The Making of 'Hulk'
主演: 艾瑞克·巴納 科林·布萊迪 詹妮弗·康納利
國家/地區: 美國
類型: 短片 / 紀錄片
片長:24 min
★->2003年<-★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
導演: 安德魯·斯坦頓 Lee Unkrich
主演: 艾伯特·布魯克斯 艾倫·德詹尼絲 亞歷山大·古爾德
類型: 動畫 / 家庭 / 冒險 / 喜劇
★->2003年<-★綠巨人浩克Hulk
導演: 李安
主演: 艾瑞克·巴納 詹妮弗·康納利 尼克·諾爾蒂
類型: 動作 / 科幻
★->2003年<-★Hulk
導演: Eric J. Holmes Mark James
主演: 艾瑞克·巴納 Katie Bennison Michael Donovan
類型: 動作
國家/地區: 美國 / 加拿大
★->2004年<-★恐怖塔斯馬尼亞島Terrors of Tasmania
導演: Elizabeth Parer-Cook David Parer
主演: 艾瑞克·巴納
類型: 紀錄片
國家/地區: 美國 / 澳大利亞
★->2004年<-★特洛伊Troy
導演: 沃爾夫岡·彼德森
主演: 黛安·克魯格 奧蘭多·布魯姆 布拉德·皮特
類型: 愛情 / 動作 / 劇情 / 冒險 / 戰爭 / 歷史
國家/地區: 美國 / 馬爾他 / 英國
★->2005年<-★慕尼黑慘案Munich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 艾瑞克·巴納 丹尼爾·克雷格 塞倫·希德
類型: 驚悚 / 劇情 / 歷史
國家/地區: 美國
★->2006年<-★第7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The 7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導演: 路易斯·J·霍爾維斯 Roger Goodman 更多>>
主演: 喬恩·斯圖爾特 艾米·亞當斯 Moustapha Akkad 更多>>
類型: 紀錄片
國家/地區: 美國
★->2007年<-★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
導演: 克里斯·韋茲
主演: 妮可·基德曼 丹尼爾·克雷格 愛娃·格林 更多>>
類型: 動作 / 奇幻 / 驚悚 / 劇情 / 冒險
國家/地區: 美國
★->2007年<-★我的父親,羅穆盧斯Romulus, My Father
導演: 理查德·勞斯伯格
主演: 艾瑞克·巴納 弗蘭卡·波坦特 馬爾頓·索克斯 更多>>
類型: 劇情
國家/地區: 澳大利亞
★->2007年<-★幸運牌手Lucky You
導演: 柯蒂斯·漢森
主演: 艾瑞克·巴納 德魯·巴里摩爾 Horatio Sanz 更多>>
類型: 劇情
國家/地區: 美國 / 澳大利亞
★->2008年<-★時間旅行者的妻子The Time Traveler's Wife
導演: 羅伯特·斯文克
主演: 艾瑞克·巴納 瑞秋·麥克亞當斯 朗·里維斯頓 更多>>
類型: 劇情 / 科幻 / 愛情
國家/地區: 美國
★->2008年<-★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又名美人心機
導演: 賈斯汀·查德維克
主演: 斯嘉麗·約翰遜 娜塔麗·波特曼 艾瑞克·巴納 更多>>
類型: 愛情 / 劇情 / 歷史
國家/地區: 英國
★->2008年<-★Factor X
主演: 艾瑞克·巴納 泰倫斯·霍華德
類型: 動作 / 驚悚 / 犯罪 / 劇情
國家/地區: 美國
★->2009年<-★滑稽人物Funny People
導演: 賈德·阿帕圖
主演: 塞斯·羅根 喬納·希爾 亞當·桑德勒 更多>>
類型: 劇情 / 喜劇
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2009年7月31日 美國 更多>>
★->2009年<-★星艦迷航Star Trek
導演: J.J. 艾布斯
主演: 克里斯·派恩 艾瑞克·巴納 扎克瑞·昆圖 更多>>
類型: 科幻
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2009年5月8日 美國 更多>>
艾瑞克·巴納相關資訊
艾瑞克·巴納稱與李安合作"像一場惡夢"
艾瑞克·巴納《綠巨人》續集《神奇的綠巨人》即將公映,被李安發掘演《綠》片的澳洲男星艾瑞克·巴納,竟然反過頭來批評李安和《綠巨人》。
據聯合報報道,和《斷背山》希斯·萊傑同樣來自澳洲的艾瑞克·巴納,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和李安合作《綠》像是一場噩夢。
艾瑞克受訪表示,2003年演李安執導的《綠》片,李安並沒有實際去指導他,只是像下西洋棋般,一幕戲讓他演上140遍,艾瑞克說:「我從開始演到演不動為止,其實根本沒有差別,結果一點意思也沒有,況且沒有人真的知道他(李安)在做甚麼。」
雖然《綠巨人》被評為李安給艾瑞克在好萊塢的一大突破,但艾瑞克似乎毫無感恩之意,他受訪表示:「看那部電影,你根本無法和角色融為一體,甚至無法感受,在李安的鏡頭中,他(綠巨人浩克)像個實驗室的樣本,而不像個角色。」
據悉,《綠巨人》耗資1億3,700萬美元拍攝,在美國本土的票房只賠沒賺。艾瑞克·巴納對澳洲美聯社說:「壓力之大,令我覺得惡心,讓我作噩夢。」
不過《綠》之後,李安執導備受好評的《斷背山》,還拿了奧斯卡最佳導演金像獎,艾瑞克還沒拿過任何一座小金人,而且定居在澳洲墨爾本。
今年已經39歲的艾瑞克說:「遠離好萊塢有一大優勢,如果在那個城市,容易被性感美女、不真實的事、偏執、不確定,改變心志。」在墨爾本,艾瑞克忘了自己是電影明星,他說:「我只是傢具的一部分。」
<<星際迷航>>將拍成電影 艾瑞克·巴納出演惡棍
埃里克·巴納出演惡人還是挺有說服力的澳大利亞男星埃里克·巴納將在根據熱映科幻電視連續劇《星際迷航》改編的影片中出演一個反派壞蛋。據《Daily Variety》雜志報道,該片由曾成功策劃了電視劇《迷失》和《雙面女諜》的J.J.阿布拉姆導演,而曾經主演過《慕尼黑》和《綠巨人》的39歲澳大利亞男星埃里克.巴納將在其中扮演反派Nero一角。
目前該片的情節和人物角色都還處於嚴格保密之中。劇中的其他演員包括萊昂納多.尼莫伊,不知這位曾出演了前幾部《星際迷航》電視連續劇的資深演員能否在此片中突破他曾扮演的深入人心的史巴克先生一角;而飾演美國「企業」號航母指揮官詹姆斯.T.科克的人選還懸而未定。
這是這部連續劇第11次被搬上銀幕,首次是在1966年,隨即取得巨大成功,成為好萊塢的標簽產品之一,一共拍了726集。
4. 誰有《看電影》中對《搏擊俱樂部》的影評不勝感激!
摘自《看電影》第256期午夜場
大衛·芬奇:如果我有一筆錢,能夠付給每個被這部電影冒犯的人一毛錢的話,我更願意用這筆錢從魯珀特·默多克里那裡買膠卷。我就是為了拍攝這部電影而生的,這部影片的愛情成分還不及道歉成分多,它在為一些壞的行為習慣道歉。
布拉德·彼特:這是一部令人驚奇的電影,它充滿煽動性,但是感謝上帝讓它充滿煽動性。人們渴望這樣的電影,能夠讓他們思考的電影。
愛德華·諾頓:我們無法相信哪個製片廠會給我們這么多錢拍攝這部電影——他們給了我們7000萬美元,讓我們拍攝一部他們會痛恨的電影。
海倫娜·邦漢·卡特:芬奇很有女性化的一面,很溫和。他溫柔,脆弱,是個非常好的人。他欺負每一個人,但他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欺凌弱小,而是告訴你:「來吧,哭吧寶貝們!再哭再哭再哭!」
對這位導演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時觀眾的反映。「就像一場巨大的災難,觀眾似乎覺得很不舒服,等不及要離開電影院。我記得自己當時有點震驚,而愛德華、布拉德和海倫娜都醉醺醺的,嚷嚷著:『太好了,我們喜歡這樣!』而我卻在想,『真奇妙,你們真的注意到有600個人走出電影院,並准備誹謗我們嗎?』」
然後是票房。「當時我正在巴里島,然後知道該死的首周末票房收入,那真是個災難,人人都知道那是個災難。」他回憶道:「我一連沮喪了兩天,然後想到『要是當初知道現在會這樣,我會放棄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怎樣我都會做的。」
1997年夏天,紐約市。一個戴著棒球帽的傢伙坐在一棟豪華公寓的外面,手裡抓著一份劇本。公寓保安走出來詢問這個不速之客的身份,「大衛·芬奇」是他得到的回答。一輛汽車在門前停下,布拉德·彼特走了出來,因為一天的[第六感生死緣]拍攝工作而精疲力盡。「我很累,芬奇。」他試圖避開可能會有的關於[搏擊俱樂部]的幾個小時的討論。「不,不,不,不,這不是一次長時間的談話,只要三分鍾就可以了。」芬奇如此回答他。「好吧。」明星無奈地回應,「我為什麼應該演這部電影?」「因為這會成為你參與的最好的電影之一,也可能是我拍過的最好的電影。」彼特慢慢點了點頭,「好吧,我們吃點批薩吧。」
選角
西恩·潘原本可能成為泰勒·德登,「我無法讓影片按照我想要的規模得以拍攝。」在談到這位[心理游戲]的明星為什麼沒有參與這次拍攝的時候,芬奇解釋說,「我喜歡最終演出這個角色的人變成了彼特,這是個諷刺。」潘原本可能成為敘述者,「但是他太精明,太世故,他還不夠坦率,無法成為敘述者。」潘原本也可能成為瑪拉……好吧,他不可能成為瑪拉,製片廠想要的人是薇諾娜·賴德。芬奇則想要詹妮安·吉勞法羅,但是她「對所有性愛場面感到不適。」坎特妮·拉芙也曾被列入考慮名單,但因為不明原因也拒絕了這個角色。在經紀人的白痴建議下,芬奇甚至想過把這個角色送給電視劇《歡樂單身派對》的女演員朱莉婭·路易斯德里福斯。「她根本不知道我是誰,我坐在那裡想著自己:『上帝呀,你是這樣一個該死的失敗者。』」
然後是莉絲·維瑟斯彭,「她是製片廠建議的另一個人選。」芬奇說,「我認為她有驚人的才華。我只是覺得她太年輕了。當你意識到泰勒根本不存在,是敘述者自己強暴了瑪拉,我們需要一個表現得不那麼明白的人,而不是知道有更好的事物存在的人。在布拉德家裡,他告訴我:『看看這個女演員,不要考慮電影,只看這個女演員。』他為我放了[鴿翼]最後的性愛場面,海倫娜在那個場景中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悲傷。我覺得她有一種情感上的高雅。
1998年春天,洛杉磯,比佛利山。布拉德就像一個停不下來的能量球,四處研究排練室的傢具。戴著棒球帽的芬奇靠在椅子上,沒穿鞋子的雙腳架在撒滿劇本的桌子上。他把一個橄欖球拋給諾頓,後者又把它拋給彼特,回到芬奇手裡,給諾頓,回到彼特手裡,又給芬奇,諾頓,彼特……最後終於有人把它送回老家,拋進了籃子里:「得分!」在房間一邊,邦漢·卡特坐在一片煙霧中,看著這群大男孩取笑彼此。最後,她掐滅一根香煙,說:「嘿,我能出去一會兒嗎?」
爭議與影響
「拍攝結束的時候,我給了芬奇一張我的肺部的X光透視圖。」卡特笑著說,「我必須去照X光,因為就在短短六個月的拍攝期間,我得了支氣管炎——驚奇,驚奇!芬奇拍了太多次吸煙場面。他對繚繞的煙有一種痴迷,它們必須按照特定的方式飄動。因此我總是坐在一堆香煙屁股的墓地中。」
「很有意思。」芬奇說,「在四季賓館里,海倫娜被印花棉布包圍著,過著文明的生活。然後她要到福克斯製片廠工作,我們給她畫上黑眼圈,在她牙齒上抹上口紅,把她的頭發弄得亂七八糟,然後讓她不停地吸煙,喝陳咖啡……感覺就好像她來參觀,卻不得不降低身份拍攝所有這些可怕的性愛場面,然後再回到賓館,恢復彬彬有禮的文明生活。」
對於特技隊伍來說,這個性愛場面是一次特別的挑戰,因為芬奇的簡要命令是,讓演員們看起來好像「拉什摩山上的一個雕像和自由女神鵰像做愛。就好像你讓這兩個巨大的紀念碑做愛,而你坐著直升飛機繞著他們飛行似的。這個想法是受培根啟發產生的,就是讓肉體產生古怪的顛倒。」
然而這個場面的拍攝卻並沒這么性感。「這次經歷非常古怪。」卡特說,「因為我和布拉德實際上赤裸著身體過了一天,我猜還不算太壞,因為我們身上點了很多小點,就好像小粘紙似的東西。他的是白點,我的是黑點,我們必須在燈火通明的攝影棚里,在所有攝像機的包圍下擺出各種姿勢,而芬奇在旁邊指揮:『現在開始做愛!好,現在高潮!』感覺非常荒謬,不過布拉德非常仗義。」
隨後是幕後的音響效果。「其實就是卡特和我坐在一個房間里,叫得腸子都出來了。」彼特說,「悲哀的是,我們對此並沒有任何疑慮,也不講什麼體面優雅,也沒有絲毫的尷尬,就是叫!」
「對於劇本的內容,製片廠比較關注的一點是,我們如何處理瑪拉和泰勒之間的性愛場面。」芬奇說,他跟製片廠的交易決定了彼特的命運,製片廠要求這位明星在影片中脫幾次襯衫。他在影片中脫了兩次,其中一次就是跟瑪拉做完愛之後,戴著膠皮手套打開門。「我們把這個場景包裝好,送到福克斯公司,我們打的旗號是:『你看!他看上去多棒,他脫下了襯衫。』」芬奇大笑著說,「我從過去的經驗中了解到,想要控制別人,其中一個方式就是讓他們去擔心另外一些東西。如果你擔心某人過於恐懼,要麼你讓他們強壯起來,要麼就多給他們一些需要擔心的事情,這樣他們就沒功夫煩你。」
然而製片廠最擔心的事情既不是性愛場面,也不是暴力場面,而是一句台詞,當瑪拉跟泰勒一起躺在床上,說了一句甚至讓泰勒也顫栗不已的話,她說:「我要流掉你的孩子。」
「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句好台詞,它會令人感到不舒服。」芬奇說,「但是他們不想捲入跟宗教權利有關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說,這是一部需要喜愛電影的模範觀眾站崗放哨的電影。勞拉(福克斯公司總裁)都求我了,『請換成別的東西吧。』」芬奇表示同意,但條件是他不會再次改動了。結果勞拉聽到的更改版台詞是:「自從中學以來,我從沒被人這樣干過。」「你看過[外星人ET]嗎?就是ET脖子伸長那一段?」芬奇神情愉快地說,「勞拉的表現正相反,好象她脖子上的第一節脊椎變得很薄似的,因為她覺得抬不起頭來。」
地點轉換到紐約曼哈頓,愛德華·諾頓從現代西部片[谷中沉淪]的緊張製作中抽出兩個小時時間接受采訪。毫無疑問,諾頓非常清楚[搏擊俱樂部]的重要意義。不過出於他那著名的邊緣智慧——對影評人的抨擊,對尼采和戈雅的映射,對於影片如何抓住時代精神的准確分析——在他對影片的理解中,最壓倒性的感受是:[搏擊俱樂部]非常——有趣!
「我們看著彼此,都在想:『我們無法相信哪個製片廠會給我們這么多錢拍攝這部電影——他們給了我們7000萬美元,讓我們拍攝一部他們會痛恨的電影!』」諾頓放聲大笑,「從剛開始拿到小說的時候,我們都有同樣的反應,就像是半笑半驚掉下巴的樣子,難以想像有人會說出那些事情。我們覺得這就是為我們准備的東西。這並不是我們自己內部的說笑,而是它講述的其實就是我們的時代,我們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最後覺得如果很多人無法理解它,那我們很可能做得很正確。我經常把自己正在拍攝的影片劇本送給我們爸爸看。他是一個非常聰明,思路很廣的人。他喜歡[畢業生],而他對這個劇本的反應是:『該死的你到底為了什麼想要拍攝這部電影?』從某種方式上說,他的反應對我來說是一種解放,因為它讓我確信,對我來說這是一代人的聲明。」
那麼這個聲明是什麼?「其中有一部分是,[搏擊俱樂部]把矛頭轉向了嬰兒潮那一代,並對他們說:『因為你們創造的這個世界,去死吧你們!』當然,至少對某些人來說,這是很讓人生氣的。」基本上不會有人懷疑,[搏擊俱樂部]激怒了很多觀眾,如同彼特所說的:「它抨擊了一種生活方式,抨擊了人們40年來的生活現狀,他們現在無法翻身了。」
但是這部影片的確存在觀眾,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現在泰勒給它的名字——搏擊俱樂部——已經掛在很多人的唇角舌尖。「我們希望它能夠成為[駭客帝國],你知道我的意思嗎?」諾頓說,「但是它不能成為[駭客帝國],它應該成為本應成為的樣子。這部電影本身就好像電影當中那些人對搏擊俱樂部的體驗一樣,你不想要別人的理解,你不想讓其他人告訴你它很不錯,你想要自己找出答案,跟你的朋友談論它,這就是它傳播的方式。」
諾頓之所以發現影片傳播的廣泛程度,源於達斯汀·霍夫曼的一個電話。他請諾頓為他女兒的學校閱讀愛德華·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那部戲劇很大程度上講述的是,交流障礙導致暴力可能成為獲得他人關注的唯一方式。」諾頓說,「在讀完故事後,那些孩子們馬上就開始拿它跟[搏擊俱樂部]比較。當時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六個月,你能夠感覺到那些家長和老師們左顧右盼,竊竊私語:『這是什麼東西?』結果後來整個學校都開始討論,這部戲劇怎麼是那個時代的[搏擊俱樂部]。我馬上給芬奇打電話說:『聖塔莫尼卡有一整個學校12到17歲的學生,都非常迷這部電影,而他們的父母甚至不知道它是什麼!』那是我們對這部影片的體驗,它是那種慢熱型的作品。我去參加過幾個音樂會,退席之後,有兩位年輕人轉過來看著我說:『很高興看到你痊癒並能夠四處走動,先生。』而我只能說:『哦,伙計,這太奇怪了。』」
但是年長的一代人依然無法接受這部電影。「我覺得[搏擊俱樂部]跟我們父母那一代的[畢業生]一樣,表達了很多同樣的東西,只不過是通過不同的鏡頭進行探索而已。」諾頓評論道,「我覺得嬰兒潮那一代人比我們這一代更天真。[搏擊俱樂部]真的非常非常深入我們成長的這個世界的內部結構,以及那些獨特的流行文化/市場/冒險/唯物主義體驗形成的精神沖擊。我並不是說沒有45歲以上的人理解這部電影——很可笑,很多人非常非常欣賞這部電影。不過我覺得跟很多嬰兒潮出生的人不理解涅盤樂隊一樣,他們也無法理解[搏擊俱樂部]。我覺得很多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看著他們的孩子時,一定在想:『為什麼這么消極?』他們無法理解我們這一代人心中並存的正反感情。我們成長在更為廣闊的全球背景下,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經濟,世界政治,核戰,一切都用一種他們無法理解的速度灌輸到我們思想中。我們在非常小的年紀就能感覺到被世界制服,在企圖進入成人世界的過程中被制服,這無法跟他們產生共鳴。但是我認為[搏擊俱樂部]的核心來自一種被征服、被疏遠的感覺,無法感受到任何活著的真切感覺。如果你想要徹底探討這些負面情感的根源,並試圖建立一條出路,你會令很多人迷失。」
「我媽媽對這部影片的看法是正面的。」在談到這部影片反應的時代問題,彼特吃吃而笑,「因為我扮演的角色並不是真的,她晚上可以睡得很香,因為那些事情都是愛德華乾的。」
《看電影》256期:永恆的反骨——[搏擊俱樂部]回憶錄(下)
錘煉劇本
「[搏擊俱樂部]永遠不會說:『當心,不然這種事情就會發生!』」在談到這部影片最後炸掉摩天大樓的場面和9·11事件的聯系時,芬奇如此說,「這就好象[巨蟒]中夏普曼說的:『你們誰能老實說他一次也沒有給一些偉大的公共建築放過火?』對我來說,這部影片更大程度上是受[巨蟒]影響,而不是[奇幻核子戰],你知道,後者是一部非常不坦率的作品。(小說作者)查克·帕拉紐克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傢伙。」
「是的,」諾頓說,「我不覺得[搏擊俱樂部]中暴露的東西跟這樣的事件有什麼深入關聯,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當你談論到一種狂猛的沖動,想要撕碎這個現代消費世界的一些令人壓抑的東西時,它們的確又有一些聯系。你必須非常小心,因為在那些真實世界的行為中,並沒有任何證明的或者正確的內容,但其中可能有一些精神方面反映這種挫折感的內容,在這部影片中表達出來……」
俄勒岡,波特蘭,查克·帕拉紐克,一切的開端。「我一直在讀劇本。」彼特說,「過了一會兒之後,你開始看到跟劇中人同樣的東西,這時候不知從哪兒會傳來一個聲音,那是查克·帕拉紐克。」芬奇似乎對他的才華感到非常敬畏,「這部電影有百分之六七十齣自原作,我覺得在1999年的好萊塢,這已經是你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而帕拉紐克想要的似乎更多。「我實際上希望他們給這本書更多的特權,讓我更吃驚一點。」並不是說他不喜歡這部電影,「它提升了我的觀影標准,令我對大部分電影感到不快。」對於沃克以及羅傑·艾伯特(他稱這部影片「法西斯主義」)對這部影片的貶低,帕拉紐克也有自己的看法:「它能觸動年輕人的心弦,卻讓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感到恐懼。他們有權,但他們並不準備放棄。他們意識到這個世界將不再屬於他們,這令他們感到恐懼。」
在影片的改編過程中,帕拉紐克並沒有過於參與。「當他們選擇了我的小時,我的編輯告訴我說,不要太興奮,因為書裡面只有百分之二的內容會被拍成電影。我跟編劇吉姆·烏爾斯談了幾次,我覺得如果我想要控制劇本的話,會把一切搞糟。」但他卻經常造訪片場,並帶上幾位書中那些令人難忘的角色的原型人物。「我帶了幾個朋友到片場跟那些扮演他們的演員見面。泰勒·德登現在住在俄勒岡的本德。他是一個木匠,也是一個叛逆分子,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知道不要現在得到的東西。他想要跟一切搏鬥,因此他就參加搏擊……充滿了憤怒和焦慮。」
此外,不管演員們是否還記得,帕拉紐克還對演員起了很大幫助。「我跟查克交談過。」卡特說,「我對瑪拉著個角色的原型人物有了一種了解,我對這本書讀了又讀。」卡梅隆·克勞對這部影片的劇本也有一些令人意外的重要影響,「我跟卡梅隆談過。」芬奇說,「因為我們在處理泰勒時遇到了問題,他對我說:『很簡單,泰勒唯一的問題就在於,他知道答案,你要剔除所有跟泰勒知道答案有關的內容,因此每次當有人對他說「我的生活一團混亂,我該怎麼辦?」的時候,不要讓他說「你該怎麼做」,而是要變成:「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的情況,我甚至不認識你,但是如果我是你,我會嘗試這個,盡管可能會很痛苦,但至少你會學到一些東西」。』」安德魯·凱文·沃克([七宗罪]編劇)也參與了劇本的改編工作——根據芬奇推測,他對吉姆·烏爾斯的的劇本進行了大約百分之二十的變動,但是作家工會拒絕讓他冠名,因此試圖抓住敘述者的三個偵探的名字分別被冠以「偵探安德魯」、「偵探凱文」和「偵探沃克」。
1998年秋天,洛杉磯,比佛利山。彼特已經幾次把諾頓的替身扔下了樓梯。最後芬奇所用的還是第一次拍攝的內容,但現在,他們正在進行第12次拍攝。彼特抓住這個傢伙,扔下他,在空中飛——飛——飛,結果錯過了第一層台階,砰!的一聲,就好象一大塊肉落到了菜板上,落在了第一層樓梯的平台上。芬奇倒抽一口冷氣,長時間的沉默,大家都在等。這位導演把手從嘴上放下,猶疑地說:「啊,卡?」
作者: 若若lulu 封 2005-6-21 14:24 回復此發言 刪除此發言
--------------------------------------------------------------------------------
2 《看電影》256期:永恆的反骨——[搏擊俱樂部]回憶錄(下)
平行與差異
「芬奇拍攝了那麼多粗暴的東西,但是在輪到拍攝血腥和傷害上面時,他卻表現得像個小姑娘。」諾頓大笑著說,「在電影中有一個鏡頭,布拉德把我扔過一個停車場的收費亭,我在一輛汽車下面爬行。這是一個非常精緻的場面,芬奇想要一氣呵成,因此我們拍了很多很多遍。好像是在拍第20次或者25次時,我記得自己當時腦子中的念頭是:『TMD,他想要多少次我就拍多少次,我已經無路可退。』最後布拉德感到不舒服了,大約在第33或者34次的時候,他說:『你看,說真的,不要再拍了,他真的受不了了。』芬奇卻回答說:『最後一次,我發誓!最後一次!』因此我再次在汽車底下拚命爬行,我太累了,無法趴得很低,我使勁把頭朝向攝像機,幾乎在尖叫了,他跳起來說:『就用這次的!』」
「是的,很多人受了傷。」芬奇回憶說,「有人手指脫臼,有人肋骨斷了。我們不想要身強體壯的特技人員,我們想讓他們看上去是骨瘦如柴的實習廚師、看門人和守鍾人。但他們看上去都很像侍者,真諷刺。」
不過對兩位主演來說,最古怪的經驗是,他們的受傷都是相對應的。「太古怪了。」諾頓說,「我嚴重擠傷了大拇指,隨後布拉德也擠傷了拇指,然後他的肋骨嚴重受傷,我記得自己還想:『哦,我希望自己別受這樣的傷。』結果大約一個星期之後,我摔倒時正好傷了肋骨。布拉德看到我的傷處,也大叫:『不會吧!』」受傷不是這兩位演員唯一相似的地方,他們還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這兩個人都學會了做湯,而且在淘氣的芬奇的建議下,還雇了同一輛卡車。同時諾頓選擇為扮演敘述者減肥,而彼特則選擇增肥。「芬奇和我都覺得[搏擊俱樂部]有點像對毒品的隱喻。」諾頓說。「敘述者說話時就像一個癮君子。他的人格分裂得越厲害,在他的頭腦中,泰勒就變得越來越理想化。我不記得當時我和布拉德和芬奇之間有沒有進行過有意識的交談,但我知道隨著拍攝的進行,布拉德變得越來越強壯,而我變得越來越小,感覺越來越差,我認為這樣子很對。看上去就好象正確的發展過程,因為敘述者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葯已經無法再給他力量,他變成了一個遍體鱗傷的骨頭架子,而我努力盡我所能做到這一點。」
這種差異不僅僅是形體上的,明星的表演風格也形成鮮明的對比。「愛德華的力量在於,他總是知道在整個故事的結構中,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狀態。」彼特說,「這種方式的缺點在於,有時候他想要讓自己暗淡一點,從理論上可行,但是這個傢伙太優秀了,他永遠無法達成這個目標。而我跟他正相反,我根據當天發生的事情決定自己的狀態,因此對我來說更多是要麼成功,要麼失敗這兩種情況。我的缺點是,當我不在狀態時,我是真的不行,我沒有退路。」
「布拉德顯得更無政府主義。」卡特說,「他更本能、直覺、好玩,為了拿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願意變得特別壞。我覺得一個願意陷入深谷的人是最令人興奮、最難以預測的。而愛德華具有令人驚異嫻熟技巧,而且他非常有智慧。但他們兩個人都令人印象深刻。」
輪到芬奇評價這兩位演員之間的個性和風格的不同了,「他們都不是木偶,你知道嗎?」他回憶說,「不管你怎麼鞭策他們,都無法讓他們的嘴皮動一動。一支舞應該有兩個人,當你跟一架攝像機共舞,這支舞就變成了五個人,顯得太擁擠了。」
不過每個人對導演都充滿贊譽之情,如果面對面的話,這種稱贊一定會讓他感到很不好意思。「從技術上說,跟我曾經合作的所有導演相比,他擁有最多的網路全書一般的知識。」卡特如是說——盡管考慮到他喜歡讓演員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演出,令她又加了一句:「在攝像機轉動期間,不要急著表演,等到拍第12次的時候再說。」
諾頓則表示:「我記得當芬奇送給我那本書的時候,我剛看完[七宗罪],當時我就想:『拍這部電影的是個很棒的傢伙,因為對於拋出問題但拒絕提供答案這種事情,他並不會覺得不舒服。』這正是製作[搏擊俱樂部]所需要的勇氣 。我的意思是,這是很高的恭維,因為他不會人雲亦雲,真的不會。他是一個人,但是絕對不會假裝跟我們一樣容易傷感,會因為影片沒有造成影響而感到失望,他根本不在乎。他的領導讓每個人都有勇氣說:『我們要一直這么做下去。』」
1999年秋天,義大利,威尼斯。參加首映的觀眾們憎恨這部電影。沒關系,當銀幕開始出演員表,放映廳燈光點亮,彼特微笑著轉向諾頓:「這是我參與過的最好的電影。」人群散去,一些人憤怒地叫喊著:「法西斯分子,法西斯分子!」諾頓沖彼特點點頭:「對我來說也一樣。」
——完
5. 有誰知道關於《只有一個地球》的資料
球是人類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
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個美麗、晶瑩而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它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總是無私地為人類作著貢獻,但是由於人類不知珍惜,不加節制地開采和隨意地毀壞,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少,還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災難,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威脅。例如1995年7月份,我國發生的一件事:幾家工廠因為過量地向大海和大氣中排放污水和污煙,以致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莊稼受損。這樣既污染了環境,又使自然資源受到嚴重損失。
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受害了。同學們,科學家早已證明:在宇宙以地球為中心的四十萬億公里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的公民們,快醒悟過來吧!從保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行動起來,讓我們一起保護我們生活的大家園——地球!
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的球生態環境的意義。課文從地球在宇宙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采或隨意破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後,用科學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後得出結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台灣,福爾摩沙,美麗的寶島,這片我們腳下的土地有過優美的林相,亦曾有過許多活躍的生命在此欣欣向榮;除了完整的生態體系,更有許多地理景觀渾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然而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如今已不復存在,原因不該只歸咎於歷代外來殖民者的侵略,最主要為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對生態意識的缺乏與不重視。大樹倒下了,做成紙張和高級傢具,人們還打下鳥兒以享口腹之慾,破壞美麗的海岸與珊瑚礁岩……;每每在書中讀到這些字句,心情便焦急如焚,接著是一片惋惜與沮喪,曾有人疑惑環境保育的重要性,但我認為,經由千百萬年的醞釀與演化,這塊孕育一切的土地,是萬物所共有的,無論我們欲對其採取什麼行動,都應要心懷尊敬,且經過深思熟慮;的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亦只有一個台灣。
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工業園區的拔地而起,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保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請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一呼聲迅急。我們站在這一認識高度,全校師生積極的行動起來,「從我做起,愛我家園,保護地球」之風在校園里蔚然興起。
當地球母親帶著生態的重負與創傷告別二十世紀,我們有沒有想過:
由於人類過度地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已經給她造成了怎樣的災難?
我們每個人在這樣的災難中又負有怎樣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脆弱的生態難以維系,人類的消費將如何持續?
當地球患了絕症,人類又能生存多久?
我喜歡的小河、天空……它們去哪兒了?這難道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地球嗎?大家醒醒吧,不要為了蠅頭小利而毀壞了自己的家園,不要為了榮華富貴而讓地球媽媽傷心了。
地球媽媽,你別哭了,讓我們為你擦乾眼淚,讓我們為你精心梳洗、打扮,當您微笑的時候就是我們笑得最燦爛的時候。
地球是距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繞行太陽一周,並用23.9345小時自轉一圈.它的直徑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們地球的大氣里78%是氮氣,21%是氧氣,餘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15攝氏度,平均氣壓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在自轉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於太陽星雲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一個均質的球體演變成現在的"圈層"結構.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83.4%,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16.3%,物質處於液體狀態,內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不多.
6. 晾衣架的由來
據說衣架是由一個名叫艾伯特.帕克豪斯的工人發明的。當時他是美國密執安州的一家金屬絲及小手工製品公司製作燈罩的鐵匠,一天他生氣地發現工廠衣帽間的掛衣鉤已被全部佔用,他氣沖沖的拿出一段鉛絲,彎成大衣肩部的形狀並在上面加了鉤子。這個發明被他老闆據為己有並取得專利.這便是衣架的起源。
我國衣架的起源
衣架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種傢具,周朝開始實行禮制,貴族階層對衣冠十分重視,為了適應這種需要,較早就出現了專門用來懸掛衣物的架子。各個朝代的衣架形式各有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春秋時期,橫架的木桿,用以掛衣曰「桁」,又叫「木施」。
在宋代,衣架的使用較前代更為普遍,並且有形象的資料,河南禹縣宋墓壁畫梳妝圖中的衣架,它由兩根立柱支撐一根橫桿,橫桿兩頭長出立柱,兩頭微向上翹,並做成花朵狀。下部用兩橫木墩以穩定立柱,在上橫桿下部的兩柱之間,另加一根橫棖,以起加固作用。
明代衣架整體造型仍保持著傳統模式,但用材、製作、裝飾尤精。衣架下端以兩塊墩子木作足,里外兩面浮雕回紋,墩上植立柱,前後兩個鏤雕卷草花站牙抵夾。站牙上部和下部分用榫與立柱和座墩連接,兩墩安裝用小塊木料攢接的欞格,由於欞格具有一定的寬度,故可以擺放鞋履等物。各個橫材與立柱結合部的下側,都有透雕拐子回紋花牙承托。衣架從選材、設計、雕刻製作,在明代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明清衣架造型典雅,裝飾精美,雕刻細致,漆色光亮。明清官員頭戴烏紗紅纓帽,身著前後綴有補子的盤領馬蹄袖長袍,故清代衣架高大,站牙立柱上設有橫桿,二端出挑,雕有紋飾,衣袍搭在橫桿上,謂龍門架。
清朝實行「易服」政策,推行穿滿人服裝,滿人體魄剽悍而高大,所穿的服裝體積大,份量重。有錢、有地位人的衣服,是由堆花綉鳳的綾羅綢緞組成。因此,造就清代衣架的繁華、端莊、巨大,是這一個時期的特徵,也是區別其他時代的不同之處。
清代衣架又俗稱「朝服架」,主要掛置男用官服所用,因此,所有的衣架主梁都如同二條仰首的雙龍,傲氣地橫卧在那裡,象徵著官運亨通,其餘的如「福」、「祿」、「壽」及各種裝飾性花飾,則進一步強調他們的價值觀念。
古時的衣架到了現代又有了新的演變和發展,傳統的款式和現代的實用功能相結合,產生了新的家居製品,別有一番韻味。
誰發明了晾衣架
直到晾衣架發明以前,瑞士的家庭主婦都是將衣物晾在晾衣繩上。1947 年企業家和發明家Walter Steiner發明了晾衣架「Stewi」這種晾衣架是一個能夠折疊並旋轉的支架,支架由60米的晾衣繩組成。你可以很方便地將空著的晾衣繩轉到身邊來,不用走動或移動裝衣筐。Stewi於58年前被投入市場且非常暢銷。
雖然今天已經是烘乾機的時代,但是晾衣架依然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年銷售量超過4萬。不但如此,Stewi已經被單身漢、年輕人所認可。擁有別墅的人也爭相在後院的花園中為晾衣架留下一片空間。
希望對您有幫助。
7. 中國美術史的明代
明朝早期的一套傢具,現存於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明代初期,宮廷畫家師承南宋院體風格,稱之為「浙派」(代表畫家為戴進和吳偉),雖然被晚明董其昌等人貶低,但是影響范圍廣及日本朝鮮等地,並一直透過民間畫師的傳承下來,今日台灣地區廟宇壁畫仍是浙派的延續。
另一方面,文人官僚以元四大家為學習對象,出現後來成為文人畫傳統的「吳派」(代表畫家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與浙派為明代畫壇的兩大主要派別。由於晚明崇尚吳派而貶低浙派,致使吳派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成為山水畫的主流,影響力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甚至國民政府遷台初的繪畫教育,依然以吳派繪畫為主。
此外,陳淳、徐渭的大寫意花鳥,創潑辣豪縱一格,給中國傳統繪畫帶來了新的活力。陳洪綬和崔子忠是明末有名的人物畫家,號稱「南陳北崔」。前者作品,形象誇張甚至變形,格調高古,對版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此一畫風,後世學者常稱為變形主義。
8. 急求!二戰納粹風雲人物阿爾伯特斯佩爾的「詳細」歷史資料
阿爾伯特·斯佩爾(Berthold Konrad Hermann Albert Speer,1905年3月19日-1981年9月1日)是一位德國建築師,在納粹德國時期成為裝備部長以及帝國經濟領導人,在後來的紐倫堡審判中成為為主要戰犯。斯佩爾生於德國曼海姆。1930年在柏林第一次參迦納粹黨的大會後很快入黨。他的一切幾乎都建立在和希特勒之間那種親密的私人關繫上,他當時在納粹黨裡面資格很淺,可是希特勒選中他當帝國裝備部部長,以供應戰爭所需的大量物資。可是他自己卻有獨特的興趣和目標,他對柏林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和設計,他的宏偉的設計必須符合一個作為全歐洲甚至全世界唯一首都的地位,當然也必須是超越羅馬和超越巴黎的。作為希特勒的裝備部長,他在1942年接受了新的任務,為了幫助希特勒管理帝國經濟,他和希姆萊一起加強了強制勞動,逼迫大量的戰俘和猶太人等在極其惡劣的勞動條件下從事非人的重體力勞動。越來越多的文件資料顯示,當時他在戰俘營和集中營等事件中扮演了極其不光彩的角色。紐倫堡審判中他被定為一級戰犯,但沒有判以死刑。戰後他一直生活在英國倫敦,最後死在那裡。 他的兒子小阿爾波特·斯佩爾(Albert Speer Jr.)也是著名的城市規劃設計師,是著名的城市規劃設計所「斯佩爾設計所」的擁有者和主設計師,主持設計規劃了諸如上海安亭新城等大型城規項目。 1943年9月,希特勒把義大利地區內的一切軍備和生產問題的管理權交給施佩爾。在他的組織下,德國的軍備生產一直呈上升趨勢。這年秋天,盟國對德國進行的大規模轟炸,給軍備和民用生產造成了困難。於是,施佩爾提出並實施讓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大批生產衣服、鞋、紡織品和傢具等民用商品,而把德國的同類工廠轉為軍用。這樣就避免了因強迫征調外國工人到德國,引起工人逃離所在工廠而影響生產的弊病,使德國軍備生產的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由於德國城市被炸,重建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施佩爾設法使希特勒授權他負責被炸城市未來的建築計劃。他利用這一職權,阻止了各大區區長要拆除被炸後的歷代宮殿和教堂的企圖,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建築是反動派的堡壘。他還提供材料和工人,保護遭破壞的歷史性建築。 1944年1月,施佩爾因病住院。這樣他就離開了希特勒的權力中心,使他感到自己被希特勒一筆勾銷了。此後,他也不再把自己當作希特勒寵愛的部長及有可能的繼承人了。住院期間,戈林、鮑爾曼、希姆萊等人都乘虛而入,動搖了他的部長地位。兩個半月後,施佩爾病癒,第一次感到希特勒面目可憎,說明他在思想上已經同希特勒有了距離。 此後,施佩爾不再屈從於希特勒的個人影響,於是在受過希特勒多年青眼有加、特別恩寵之後,開始受到辱罵和譴責。他反對希特勒集中一切力量搞地下大型設施,以便把軍備工業轉移到山洞或地下生產的決定,並且表示不接受意見,就請求辭職。最後雙方達成妥協,延長病假,留在部長任上。施佩爾開始從顛峰滑向波谷。經過一番波折之後,他還是擺脫不了醉心掌權而獲得的刺激,最終又回到希特勒的小圈子中。 1944年中期,美國空軍連續轟炸了德國的許多燃料工廠和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主要煉油廠,使德國飛機燃料的生產減少了一半,迫使希特勒命令戈林將空軍軍備生產也移交給施佩爾。7月,98%的飛機燃料生產都停止了。施佩爾立即組織35萬熟練工人進行搶修,到11月,日產量就上升到原產量的28%。因此盟國輿論認為,對於德國作戰實力來說,他比希特勒本人更重要。 7月20日暗殺希特勒事件失敗後,施佩爾受到審查,因為政變的組織者在未來政府的名單中,給他留下了軍備部長的位置。 盟軍諾曼底登陸,施佩爾認為局勢已經毫無希望了。1945年初,德國國內工業生產已基本停頓。1月30日是希特勒掌權12周年,他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宣稱在重工業和軍備方面的戰爭已經結束,應把糧食、電力、生活放在優先於坦克、飛機的地位予以考慮。他提出,盟國在物質方面的優勢已不可能再用德國士兵的勇敢去彌補了。 2月中旬,第三帝國敗局已定,希特勒下達「焦土命令」。施佩爾曾計劃用毒氣除掉希特勒,後因希特勒下令修改了地下室的通風管道,而未能實現。但施佩爾仍決心阻止命令的執行。他說服大區區長們把徹底破壞工廠的命令改成使工廠臨時癱瘓的命令。他還設法說服了莫德爾元帥,使他下令不準破壞工廠,盡可能在工業區以外戰斗。他認為,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盡可能維持戰後德國人民群眾生存的基礎。 希特勒自殺前幾天,施佩爾冒著蘇軍的炮火,飛抵被圍困的柏林,和希特勒做了最後告別。 5月13日,施佩爾在英佔區被捕。紐倫堡審判中,施佩爾因違反人道罪和戰爭罪被判處20年監禁。他放棄了上訴的權利。他認為與他們曾給世界帶來的苦難相比,任何懲罰都是微不足道的。服刑期間,他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思考為什麼費了這么長的時間,才明白他選擇了錯誤的道路的原因。在獄中,他寫了一本回憶錄,提供了不少有關希特勒和他的親信鮮為人知的內幕材料。 1966年10月1日,施佩爾被從施潘道監獄釋放。1981年在倫敦因中風而死,享年76歲。
斯佩爾貼吧:http://tieba..com/f?kw=%CA%A9%C5%E5%B6%FB
9. 奢侈生活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旅行在十九世紀成為了一種主要的奢侈消費。現在的奢侈品消費趨勢較注重時間、空間、 旅遊 和體驗,而較少考慮物質慾望。
奢侈或曰奢華這個概念,似乎一直以來都深植於物質享樂主義。千百年來,所謂奢侈,就是指擁有稀罕、珍貴、新奇之物,以及大量揮霍無度的消費品,即或是顯而易見的極簡主義的奢侈品也總是涉及美麗精緻,但又往往是多餘的東西。
2020年10月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開幕的《奢華品之展》(Luxes), 探索 了奢侈品這個多層面的 歷史 。這個展覽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自然資源不斷減少、過度消費正對我們的環境造成災難性影響的世界,我們是否有可能另給奢侈生活一個較有價值的定義,讓奢華不僅與自然相諧和,而且也符合我們人類的真實自我。
盡管這次展覽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就開始籌劃,但這場大瘟疫的發生將我們自囚於家中,讓整個世界的活動減緩至停滯,這個展覽所啟示的問題就更具有現實意義,讓我們不得不質疑我們生活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博物館館長和這個展覽的策展人奧利維爾・加貝(Olivier Gabet)告訴BBC文化欄目,「很明顯,今天的奢侈品正面臨著新的挑戰。毫無疑問,奢侈的物質和物慾層面受到了強烈的質疑。奢侈這個概念正在重新發現其一種非物質性的維度,即時間和空間以及體驗的維度,一個經歷時空的體驗片刻可以具有像物品一樣的奢侈性。在社交隔離的時期,旅行是一種超級奢侈,而且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圖像來源,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HERVé LEWANDOW 《奢華品之展》其中一件展品,是屬於古羅馬博斯科雷亞萊寶藏的銀器。博斯科雷亞萊寶藏是指在龐貝古城遺址附近一個古羅馬別墅出土的大批金銀器具。
時間和旅行,這兩件在今天看來極其珍貴的東西,在奢侈品的進化過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因為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接觸激發了人們對稀有和奇珍異物的渴望。加貝補充說,「全球規模的貿易與奢侈品的概念有著內在的聯系。早自古代以來,珍貴的物品就一直是經濟甚至地緣政治爭端的主題。我們用來運輸黃金、絲綢或香料的時間,運輸跨越的距離,以及被征服土地的概念,則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對異國風情的審美發現也幫助形塑何為奢侈的概念。加貝說,「當西方發現日本陶瓷時,他們意識到奢華和精緻也可以是簡單和質朴的形式。從讓-米歇爾・弗蘭克(Jean-Michel Frank,法國簡約風格室內設計師)的稻草鑲嵌室內裝飾到加布里埃爾・香奈爾(Gabrielle Chanel,法國先鋒時裝設計師)的小黑裙,對奢侈品發展史而言就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給予世人奢華的新觀念。」
如今,弗蘭克被譽為20世紀最激進的室內設計師之一,他創作的極簡主義室內設計打動好一些藝術家,比如法國作家弗朗索瓦・莫利亞克(Francois Mauriac )。莫利亞克將他的設計風格稱為「奇怪的虛無奢華」。對這種先鋒派美學的欣賞引發了一個問題,即奢侈品在多大程度上與地位有關,又在多大程度上與有別於大眾的獨特品味有關。
加貝說,「在中世紀之前的古代,奢侈品是 社會 政治最高等級的標志,是被征服者向勝利者奉獻的貢禮,是相互表示尊重的禮物,也是埃及人帶往彼岸的陪葬品。」天鵝絨這樣的奢侈織物在古代只限於王室和貴族使用。從14世紀開始,歐洲多個封建王國都頒布了禁止下層階級穿戴天鵝絨服裝的法令,以維持貴族的精英地位。
加貝說,「然而,奢侈品後來逐漸成為個人的選擇和愛好,而不再是 社會 等級的標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品味。」
藝術的生活
在18世紀的法國,品味,以及對奢侈品的喜好結合進到生活藝術的概念中,因此產生法文合成詞「art de vivre」,即「生活的藝術」之意。因個人主義思潮和新藝術形式的興起,法國的精英們沉溺於營造令人愉悅的居家生活環境。與此同時,東西方貿易的增長也引發了西方對具有異國情調的東方文化奢侈品的熱情,尤其是日本和中國兩國。兩國生產的陶瓷、漆器和絲織品特別受歡迎。
圖像來源,MAD PARIS/ CHRISTOPHE DELLIèRE 1925年,法國傢具和室內設計師阿曼德-艾伯特・拉多(Armand-Albert Rateau)創作了一部中國風格的精美屏風《森林中的奔逐》。
在巴黎,出現了被稱為「marchands merciers」的傢具和室內裝飾藝術商家。這是一種新型消費品的製造銷售商,他們會對現成的中國或日本瓷器加以裝飾,將瓷器安裝在鍍金青銅上以增強其光澤,或者將其製成盛放香花的盤子或燈飾等器物。加貝說,「他們幾乎是第一批藝術總監,僱傭不同的藝術家,創造合作方式。正是這種特殊的勢頭,催生了奢侈品 歷史 上的一個決定性階段。」
19世紀對奢侈品的需求急劇擴大,因為新興的中產階級開始追求舒適的生活,而工業革命的生產也能夠提供他們的一切消費需要。1858年,英國時裝設計師查爾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在巴黎開了一家時裝公司「沃斯之屋」,宣告高級定製時裝的誕生。而旅行也成為了一種主要的奢侈消費。
上述趨勢為20世紀的 時尚 奢侈奠定了基礎,由於廣告和大眾媒體的發展,奢侈品也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但 時尚 雜志「Meaning Global」的創始人、奢侈品牌專家瑪緹娜‧奧博托娃(Martina Olbertova)認為,20世紀80年代的過度消費導致了「奢侈品行業已完全脫離現實,只關注對昂貴消費品的銷售以獲得世界競爭優勢,他們在意的只是表面的價值」。
如今,面對這種瘋狂消費環境和倫理成本,奢侈品行業開始發生變化。奧博托娃注意到了一些關鍵的變化趨勢,比如對個人體驗的偏愛超過對個人奢侈品的迷戀,以及放棄過度的豪華物慾,改而選擇轉向她所說的「奢侈品的返璞歸真」。
現在, 旅遊 是每個人消費願望清單上的第一項,但這不僅僅是逃避現實。奧博托娃說,「人們想要一些能幫助他們學習和認識 旅遊 之地以及自己本身的經歷,希望這樣的歷驗能幫助他們找回自我,發掘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能讓他們與身邊的自然和世界緊密連接起來。」
考慮到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現狀,目前的豪華 旅遊 注重隱私和 健康 ,遠離塵囂,以及可以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度假地則不足為奇,但真正令人擔憂的是,這種 旅遊 模式必須與對生態環境的關注相平衡。注重野化環境的自然度假村正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如果認為對奢華物品的渴望會就此結束,那就太天真了,不過有一種意識正在增強,即我們可用較少的東西來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圖像來源,PHILIPPE JONER 澳大利亞設計師馬克‧紐森(Marc Newson )2015年設計的沙漏完美體現極簡的奢華風格。
奧博托娃說,「人們正從痴迷於擁有很多奢侈品,轉而只使用對個人有價值的物品。在你身邊將會有這類既可提升你對生活中重要事物的感受,而且工藝也相當精美的器具。」對於喜歡烹飪並會邀請朋友來分享其烹飪熱情的人來說,這可能就是一套漂亮的陶瓷餐具。
奧博托娃說,「我們不需要所有的東西都是奢侈品,那隻是浮華,毫無意義。人們會選擇只在生活某些方面使用品牌來提升生活質素,這才是奢侈品歸根結底的本質主義。」
奧博托娃認為,奢侈品的耐用性正成為其吸引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學會如何正確地保養奢侈品牌,使其可以多用好幾年,這是告別一次性消費文化的決定性一步。消費的可持續性將變得至關重要。她說:「這應該是合乎邏輯的事情,這些我們視為趨勢的事情需要成為新常態。」
不過她承認,我們還沒有到達那個境界。她表示,目前疫情危機「是一個停頓,就像處於一種正在發生改變、重新平衡和再度調節的狀態中。」
讓我們希望全世界這一停頓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新的「生活藝術」,一種認為生活本身才是最令人嚮往和最重要的奢侈品的藝術。
10. 手搖升降晾衣架的由來
在中國,「晾衣架」一般意指「升降晾衣架」,或所謂的「自動晾衣架」。分手動、電動兩種。
我們所運用的金屬絲[不銹鋼絲]晾衣架是受1869年美國康涅狄格省北英格蘭的O.A.想像的衣鉤專利的啟示而想像的。Albert J.Parkhouse是Timberlake的一家名為"金屬絲與新玩意"公司的員工,他在1903年發明了晾衣架,由於事先的員工埋怨衣鉤太少。他把一段金屬絲折成兩個相對的橢圓形,並且把金屬絲的末端折成鉤形。Parkhouse為此央求了專利,但是他能否從中取得利息我們尚未可知。Schuyler C.Hulett於1932年取得了改良型的晾衣架專利。他把衣架的上半局部和下半局部都套上了軟管,這樣就可以防止新洗的衣服不被衣架弄皺。3年後,Elmer DRogers發明了我們往常一直運用的一個名叫艾伯特*帕克豪斯的工人在震怒下發明.事先他是美國密執安州的一家金屬絲及小手工製品公司製造燈罩的鐵匠.一天他生機地覺察工廠衣帽間的掛衣鉤已被局部佔用,他喜洋洋的拿出一段鉛絲,彎成大衣肩部的外形並在下面加了鉤子.這個發明被他老闆據為己有並取得專利.這便是衣架的根源.在下端橫樑上套有軟管的晾衣架衣架的歷史:衣架是由一個名叫艾伯特*帕克豪斯的工人發明的。事先他是美國密執安州的一家金屬絲及小手工製品公司製造燈罩的鐵匠,一天他生機地覺察工廠衣帽間的掛衣鉤已被局部佔用,他喜洋洋的拿出一段鉛絲,彎成大衣肩部的外形並在下面加了鉤子。這個發明被他老闆據木質衣架
為己有並取得專利.這便是衣架的根源。衣架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種傢具,周朝末尾實行禮制,貴族階級對衣冠十分注重,為了順應這種需求,較早就出現了特地用來懸掛衣物的架子。各個朝代的衣架方式各有不同,稱號也有所不同。春秋時期,橫架的木桿,用以掛衣曰"桁",又叫"木施"。在宋代,衣架的運用較前代更為普遍,並且有籠統的資料,河南禹縣宋墓壁畫梳妝圖中的衣架,它由兩根立柱支持一根橫桿,橫桿中間長出立柱,中間微向上翹,並做成花朵狀。下部用兩橫木墩以動搖立柱,在上橫桿下部的兩柱之間,另加一根橫棖,以起加固作用。明代衣架局部造型仍堅持著激進形式,但用材、製造、掩飾尤精。衣架下端以兩塊墩子木作足,里外兩面浮雕回紋,墩上植立柱,前後兩個鏤雕卷草花站牙抵夾。站牙上部和下局部用榫與立柱和座墩銜接,兩墩裝置用小塊木料攢接的欞格,由於欞格具有肯定的寬度,故可以擺放鞋履等物。各個橫材與立柱分別部的下側,都有透雕拐子回紋花牙承托。衣架從選材、想像、雕琢製造,在明代都到達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清衣架造型高雅,掩飾精巧,雕琢精細,漆色光亮。明贓官員頭戴烏紗紅纓帽,身著前後綴有補子的盤領馬蹄袖長袍,故清代衣架矮小,站牙立柱上設有橫桿,二端出挑,雕有紋飾,衣袍搭在橫桿上,謂龍門架。現代衣架
清朝實施"易服"政策,推行穿滿人服裝,滿人體魄剽悍而矮小,所穿的服裝體積大,份量重。有錢、有位置人的衣服,是由堆花綉鳳的綾羅綢緞組成。因此,培育清代衣架的繁榮、端莊、龐大,是這一個時期的特徵,也是區別其他時期的不同之處。清代衣架又俗稱"朝服架",主要掛置男用官服所用,因此,一切的衣架主梁都似乎二條仰首的雙龍,傲氣地橫卧在那裡,意味著官運亨通,其他的如"福"、"祿"、"壽"及各種掩飾性花飾,則進一步強調他們的價值觀念。古時的衣架到了現代又有了新的演化和開展,激進的樣式和現代的適用功用相分別,發生了新的家居製品,別有一番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