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船木茶桌製作過程及工藝
老船木茶桌是怎麼製作的?下面由(中山啟航船木--小蘇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1、選材拔釘
要製作船木傢具的話,都是因材製作,這是工人對船木材料生的船釘進行拔出,一般一塊木料需要2小時以上的時間進行處理。這種是體力活與人的耐性了。
2、烘乾去水
閑置曬干或者烘乾去水,這樣可以保證製作成船木傢具的船木不會開裂。因為南北方氣候差異化,所以沒有烘乾這道工序容易開裂變形。
3、拋光打磨
人工打磨。因為古船木硬度高,打磨起來非常費力。而一件船木傢具打磨至少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反復的重復這一個動作。
4、卯榫
船木傢具不需要任何釘子,這樣會破壞其感觀同時也把船木的本身的特點給破壞了。將打磨好的古船木開好卯榫進行組裝。古船木傢具全部用傳統工藝卯榫結構組裝而成,每一個卯榫都有小卯榫相互鎖扣,做到不會脫榫。
5、組裝固定
組裝工序依然使用傳統木工技藝,由船木木屑加天然橡膠組成特殊粘劑,既粘合裂縫處又可當填充物。
6、上色
最好給船加漆上顏色。
2. 古代木匠在傢具上的哪些做法,被稱為「絕戶活」
中國古代手工藝精巧,在世界工藝品中處於領先地位,古代木匠更是心靈手巧,其中銷釘、關門釘、半粘牙板用釘等又被稱為“絕戶活”,因為製作這些傢具零件需要極其高超的工藝,因此很難流傳下來。
還有一種製作工藝,稱為半粘牙板用釘,牙板是用於傢具兩足部位的板材,在起到連接作用的同時,半粘牙板用釘還能夠起到支撐的作用。明朝時的一些傢具,沒有運用任何釘子,僅僅依靠半粘牙板用釘就能夠完成一件精美的傢具,而這樣的傢具在經過了幾百年之後仍然完好如初,這也可以看得出古代工藝是多麼的高超。
古代科技雖然沒有現代發達,但是一些手工藝品卻比如今更加精美,是匠人的精益求精讓那些精緻的手工藝品完成了時間的檢驗。
3. 木工科普,榫卯傢具是怎麼做出來的
榫卯傢具是通過在木件上做出的凹凸互補部位相互咬合連接的方式製作出來的。榫卯傢具的特點是不需要任何膠水或鐵釘,完整地保存了木質原材料的特性。
常用的榫卯結構按其作用功能分類共有三個類型。一種是負責拼接兩個面的交接構和,常見的有燕尾榫,扎榫等。傢具中,衣櫃的門與面通常都使用此種榫卯結構。第二種是負責點和點相連接的結構,這種結構活動性很強,適用性非常廣,主要結構有雙夾榫,斜釘榫等。最後一種是將三個部件結合在一起的榫卯結構,這種結構相對而言比較復雜,常見的有勾掛榫和半榫等。
4. 明式傢具的介紹
說到傢具啊兔兔是說不完的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很喜歡西式的傢具,這不兔兔的姐姐結婚了為了傢具的事傷透腦筋呢!兔兔的姐姐喜歡西式的傢具,可是兔兔的姐夫呢喜歡中式的傢具,到底是挑選西式的傢具呢還是中式的傢具呢?為此兩個人可傷透腦筋了呢!不知道朋友們是否聽說過明式傢具呢?如果沒聽過的朋友今天可要好好聽兔兔講講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哦!
介紹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是江蘇省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明式傢具是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雞翅木等進口木材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
明式傢具的品種十分豐富。保留下來的,主要有凳椅類,幾案類、櫥櫃類、床塌類、台架類等。此外尚有作為屏障之用的圍屏、插屏、落地屏風等。
明式傢具的製作技藝被稱為古代傢具製作技藝的最高峰。正宗的明式傢具不論大小,都沒有一滴膠水、一顆釘子,而是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藝來結合部件,使傢具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這也是明式傢具能保持百年的秘訣之一。另一個令人稱奇的製作技藝是明式傢具的線條弧度與人體結構相適應,人坐上去不僅舒適,還能有助於糾正身姿坐態。此外,蘇州製造的明式傢具也繼承了江浙匠人精明細致的特點,做到了惜木如金。蘇州工匠用靈巧的雙手將木料巧妙套用,甚至連很小的木片都派上用場。明式傢具製作年代為明中期至清早期,時間跨度200餘年。經典明式傢具以其材質昂貴,做工精絕,式樣講究,數量稀少而稱雄。
中國傢具經過不斷地變化、演進和發展,到了明代,進入了完備、成熟時期,形成了獨特風格,被世人譽之為「明式傢具」。
發展過程
明式傢具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條件。明初恢復經濟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復甦,社會生產得到發展。手工業也比元代有了較大的進步,工匠從「工奴」中,得到些許自由,在為官方服役之外,可以個人從事手工藝活動,這就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所以,明代的陶瓷、傢具等手工業,都有突出的成就;並產生了我國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和《園冶》、《髹漆錄》、《魯班經》等著作。
在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的興盛國勢之中,城市的園林和宅第建設,也隨著興旺起來。宮廷貴族、富商巨賈們的新府第,自然需要大量的傢具以充其內。加之鄭和七次下西洋,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運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傢具原料,從此南洋諸國和中國來往密切。明中期以後,花梨、紫檀等珍貴木材的進口,也是促進明代細木傢具這個品種發展的一個條件。在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熱衷於傢具工藝的研究和傢具審美的探求。他們玩賞、收藏、著書和參與設計傢具之風,蔚然興起於文化圈內。這些文化名人的投入,無疑對於明代傢具風格的成熟,起到一定作用。在明代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除普遍的情況仍是漆木傢具以外,社會上開始崇尚硬木傢具。追尋古樸之風,遍及南北。
明末清初,宮廷還將民間傢具製作大師請進宮內製作所需傢具。據清代內務府檔案,雍正三年養心殿造辦處木作有製造疊落式傢具的記載。顯然,明式傢具的雕工,作為製作「第一技能」而受到古代皇族的高度重視。明式傢具的雕刻精品,不少即出自宮廷造辦處能工巧匠之手,做工之精到今人嘆為觀止。
明式傢具風格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可以說,從五代開始,經過兩宋,包括遼金。到了明代,社會經濟繁榮、對外頻繁交流、開放海禁、以及科技進步和文化發達,傢具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傢具至明代,已是品種齊全,造型豐富,藝術風格漸趨成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傢具的成熟期、總結期了。明式傢具製作工藝精細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結合部件,大平板則以攢邊法嵌入邊框槽內,堅實牢固,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高低寬狹的比例或以適用美觀為出發點,或有助於糾正不合禮儀的身姿坐態。裝飾以素麵為主,局部飾以小面積漆雕或透雕,以繁襯簡,樸素而不簡陋,精美而不繁縟。通體輪廓及裝飾部件的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及用線的一氣貫通而又有小的曲折變化,線條雄勁而流利。傢具整體的長、寬和高,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權衡比例都非常適宜。
蘇州明式傢具,具有"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技藝精良、漆澤光亮"等四大特點,以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獨樹一幟。結構嚴謹是指傢具構成都是靠卯榫技藝,注重結構的整體性及力的平衡;線條流暢是指傢具外觀上以線條為主,很少雕飾;技藝精良是指選料、配料、木工、打磨、漆工等每道工序均做工講究,無懈可擊;漆澤光亮是指傢具上漆均採用生漆傳統技藝,通過十幾道工序的精工細作,達到似漆非漆的效果。
選材是設計藝匠的重要工作之一。明式傢具多用花梨、紫檀、雞翅木、鐵梨等硬木為材料,也採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雜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黃花梨效果最好。設計是明式傢具製作的頭道工序,不僅要設計造型,還包括傢具的結構、雕花紋樣等,其高下全憑設計師的獨具匠心。
木工製作即生坯製作,其基本流程除中間的機械加工外,有劃線、理線、裝配、打磨四個環節。雕刻需按設計圖樣通過鏟底、理順邊線、拉花、雕刻紋樣等,做到跟腳清、花葉活翻、層次清晰、有立體感。漆工共有16道工序:打生坯,刮面漆,磨砂皮,做顏色;上頭膠漆,縷砂皮面漆;縷砂皮,揩漆;推砂葉面漆;推砂葉;揩漆等。
這些硬木色澤柔和、紋理清晰堅硬而又富有彈性,對傢具造型結構、藝術效果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木質堅硬面有彈性,且硬木是比較珍貴的木料,所以明式傢具的橫斷面製作很小。為此,造型也就顯得線型簡練、挺拔和輕巧。由於木材本身的色澤紋理美觀,所以明式傢具很少施用髹漆,僅僅擦上透明蠟就可以充分顯示木材本身的質感和自然美。紫檀木從深黑到紫紅,有金屬般的色澤和綢緞般的質感,材質堅硬、紋理縝密,適於雕刻。它是古典傢具最細膩的雕制木材,雕工精美者可達到穿枝過梗的程度。可以說,明式傢具中以紫檀雕制而成的優秀作品足以代表中國古典傢具的最高製作水平。黃花梨木呈棕黃色或棕紅色,華貴而富有耐性,具有不易開裂、不易變形、便於造型、利於雕刻等諸多優點,是與紫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製作傢具的最優良木材。
怎麼樣呀,聽完兔兔的上述對於明式傢具製作技藝的介紹,從前沒有聽過聞明式傢具的朋友們是不是相當震驚呢?其實明式傢具在中式傢具行業里相當的出名呢,只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喜好西式的傢具,因此對於明式傢具了解得不多!明式傢具的技藝可以說是相當的精湛,傢具造型不僅美觀,而且別具韻味,絕對不是一般普通的傢具以及西式傢具能夠比擬的!
5. 中國古典傢具的製作工藝
也叫橋梁棖。一般用於桌、椅類傢具之下連接腿柱的橫棖,因為中間高拱,兩頭低,形似羅鍋而命名。霸王棖霸王棖上端托著桌面的穿帶,並用梢釘固定,其下端則與足腿靠上的部分結合在一起。榫頭是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然後向上一推就掛在一起了。「霸王」之寓意,就是指這種結構異常堅固,能支撐整件傢具。
6. 古代傢具是什麼結構
1、榫卯結構構成了中國古代傢具製作的精髓,並一直沿用。宋代傢具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在造型結構較前代都有了不少變化,更趨向美觀化、科學化,為明清時期發展到傢具的巔峰奠定了基礎。
2、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3、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4、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傢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使兩個構件連接並固定。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其餘部分則稱作榫肩。
5、榫卯結構廣泛用於建築,同時也廣泛用於傢具,體現出傢具與建築的密切關系。榫卯結構應用於房屋建築後,雖然每個構件都比較單薄,但是它整體上卻能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結構不在於個體的強大,而是互相結合,互相支撐,這種結構成了後代建築和中式傢具的基本模式。
7. 中國古代傢具如何製作
中國古代最廣泛的使用傢具是從1000多年前的唐代開始,到五代又進一步發展。進入宋代時,傢具無論從種類、造型、製作及材料方面都已進一步地完善形成了質朴、簡潔的特色。明代傢具是中國古代傢具的代表,從選料、工藝、功能到裝飾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至今聲譽不衰,博得人們的高度贊賞及回味。
明代傢具多用紫檀、花梨、鐵梨之類硬木,也用楠、樟、胡桃、榆等硬雜木。這些材料不僅堅實又富有彈性,而且棕眼細密、紋理清晰、色澤柔和。加工表面時又多用蠟而不塗漆,更加顯露出樸素的「肌理」之美,顯現輕巧、挺拔、簡潔的特色。
清代前期傢具基本上繼承了明代傳統,但由於當時宮廷極端追求裝飾效果的風尚,使清代傢具,特別是北京故宮里的傢具,日益趨向繁縟。過多的雕飾破壞了傢具的整體造型,也減弱了傢具的實用功能。清代傢具的進步和成就主要表現在雕漆、填漆描金傢具方面,這些工藝都是新的創造和發展。此時,傢具同建築居室有了更密切的聯系,一般廳堂、卧室、書齋都有了配套常用傢具。明代民間傢具向更加實用和經濟的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明式傢具往往是指明及清前期(清康熙、雍正時期)製作的傢具。因為清初的傢具在形式上仍然繼承了明式的風格,在結構上沒有多大差別,因此統稱為「明式傢具」。而清式傢具則是指清乾隆以後製作的傢具。明清兩代在傢具製作風格、造型結構、裝飾手法、所用材質上都不盡相同,這些因素都是判定傢具時代的重要標准。
明代是中國傢具史上的黃金時代,明式傢具大體上保留了中國傢具傳統的裝飾風格及製作手法,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的巔峰時期,大體上造型質朴簡潔,刀法疏朗明快,不事雕琢。在藝術造型、工藝技巧和實用功能等方面,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
如今,明清古董傢具成為西方各大博物館競相收藏的藝術品,是中國繼書畫、陶瓷之後的第三大藝術收藏熱點。這些傢具線條簡約,造型典雅,完美地融合了藝術、文化和實用的功能,被西方學者認為是當今中國「繼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陶瓷後,又一載入青史的國粹」。
8. 關於古代傢具製作方法有哪些書籍
1.《考工記》中有「木工」方面的內容,不過年代有點久遠
是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內的手工業技術文獻,該書容在中國科技史、工藝美術史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全書共7100餘字,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內容,反映出當時中國所達到的科技及工藝水平。
2.《留住老手藝:傳統古傢具製作技藝》
此書是對我國傳統手工藝的發掘和整理,可供木工程愛好者、古傢具收藏者及研究者學習參考。(網上查的)
僅供參考
9.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的主要特點
這些硬木色澤柔和、紋理清晰堅硬而又富有彈性,對傢具造型結構、藝術效果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木質堅硬面有彈性,且硬木是比較珍貴的木料,所以明式傢具的橫斷面製作很小。為此,造型也就顯得線型簡練、挺拔和輕巧。由於木材本身的色澤紋理美觀,所以明式傢具很少施用髹漆,僅僅擦上透明蠟就可以充分顯示木材本身的質感和自然美。
紫檀木從深黑到紫紅,有金屬般的色澤和綢緞般的質感,材質堅硬、紋理縝密,適於雕刻。它是古典傢具最細膩的雕制木材,雕工精美者可達到穿枝過梗的程度。可以說,明式傢具中以紫檀雕制而成的優秀作品足以代表中國古典傢具的最高製作水平。
黃花梨木呈棕黃色或棕紅色,華貴而富有耐性,具有不易開裂、不易變形、便於造型、利於雕刻等諸多優點,是與紫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製作傢具的最優良木材。 有螭龍紋、螭虎紋、鳳紋、麒麟紋、鹿紋、鶴紋、喜鵲紋等,大都選取人們崇拜喜愛之物,其中龍鳳之形尤為突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它剛強勁健,富於變化,性猛而威,能興雲作雨,封建時代用龍作為皇帝的象徵。龍紋多刻飾於宮廷及皇族使用的傢具上。鳳,古人稱之為神鳥,百鳥之王,出於東方君子之國。每當天下大寧,其聲若簫,清高雍容。
明式傢具雕刻中常見的飛禽走獸紋明顯帶有先秦及魏晉南北朝造像的遺風??雄渾而博大。使人們不由地想起霍去病石雕和許多漢代宮闕那樣的深厚拙樸,以及如武威銅奔馬及六朝陵墓石獸那般奔放勁健的風姿。 吉祥花卉紋有卷草紋、牡丹紋、纏枝紋、靈芝紋、梅花紋、荷花紋、雲紋等。中國吉祥花卉圖案的發展,源遠流長。自先秦發展至唐代,圖案紋樣的風格深受當時繪畫的影響,極具富麗堂皇、絢麗多彩之美。明式傢具中的花卉人物吉祥圖案,
正是繼承並弘揚了唐代的遺風,充分體現出一種強烈的雍容華貴、飽滿豪放的審美追求。山水人物則展現帶有情節性和故事性的畫面。 清康熙年間,宮廷中大量使用西洋藝術匠師。這些西洋藝師的影響所及,主要在建築與繪畫方面,建築上,朝廷興建了中西合璧的圓明園;繪畫上,郎世寧把西洋繪畫藝術及裝飾風格介紹到中國,並用中國畫表現,傳統傢具受其藝術滲透而出現了這一時期特有的西方裝飾紋樣的明式傢具。西番蓮紋是西洋紋飾的代表,在西方它猶如中國的牡丹一樣備受人們的喜愛,並在雕刻上有著比牡丹更大的變形隨意性。
10. 細述「雕花大床」的歷史與製作工藝
清早期·紅木架子床 此床以紅木製成,造型仿明式,面下有束腰,鼓腿膨牙,內翻馬蹄。面上安八柱,上楣及床圍均以小料攢成欞格,獨特之處在於後側正中圍子做成活扇,可以拆裝。 新年伊始,著名古傢具收藏研究專家馬未都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中關於李白名詩「床前明月光」中對於「床」的解釋,引起學界的爭論。然而不論馬先生對於「床」在《靜夜思》這一「典型環境」中的「非典型闡釋」正確與否,床在中國傳統傢具中的普遍定義,就是用來睡覺的器物。 雕花大床 集中國古典傢具之大成 中國古典傢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既是古代中國人生活的用具,又是涵蓋了中國傳統民俗風情、實用美術、生活情趣和文化審美等眾多歷史文化信息的特殊文物。中國古典傢具種類繁多,按實用功能可分為卧、坐、置物、儲藏、屏風、支架等六大類型。而古典傢具中的床,因其體量龐大,工藝考就而成為古典傢具中的「大件」。 而正是因其體量龐大(與其他類型相比較),所以當我們面對一件製作精良的古典雕花大床時,我們不但能找到中國傳統傢具製作工藝上的技術實證,更能領略到裝飾藝術上的文化審美。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正是因為古典大床的特性所致,使之成為集中國古典傢具藝術之大成的獨特載體。我國著名古傢具學者王世襄先生在談到明式傢具時,更是將一架黃花梨月洞式門罩架子床列為「穠華」之實例。 物以稀為貴,古典大床因其體量的龐大與用途的私密性,歷代以來大多以「家傳」的方式保存,在古傢具的交易與傳承中遠不如其他類型的物件活躍。而當歷史進入21世紀,雖然中國古典傢具的收藏與鑒賞已成為全球熱點,但材質優良、做工精細、品相完美的古典雕花大床,特別是明清時代的「老物件」已屬鳳毛鱗角,除一些博物館收藏外,只有有相當實力的藏家擁有少量精品,而在眾多的中國古典傢具的專場拍賣中,都很難見到其蹤影,即使出現一二,也是價值不菲。 架子閑與拔步床 到了明代,床的功能與型制基本定型。從流傳至今的文獻與實物考查,古典大床的主要型制就是明代出現的架子床和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拔步床。 不論是架子床或拔步床,其中的精品都以材質、做工和裝飾取勝。一般來說,明式傢具以簡潔、淳樸、妍秀見長,而清代傢具以繁瑣、華麗、氣派為主。雖然在學界普遍認為清代傢具其品位不如明代,但在清代盛行的拔步床上,除保留了明代架子床的製作工藝外,其裝飾工藝上更是將雕刻、鑲嵌、髹漆、鎏金、彩繪等藝術推向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峰,使傢具這一承載生活藝術的物質載體更加異彩紛呈,雅俗共賞。 架子床因床上有頂而得名,一般四角安立柱,床面兩側後面裝有圍欄。上端四面裝橫楣板,頂上有蓋,俗名「承塵」。圍欄常用小木塊作榫拼接成各式幾何圖樣,也有的在正面床沿上多安兩根立柱,兩邊各裝方形欄板一塊,名日「門圍子」。正中是上床的門戶,更有巧手把正面用小木塊拼成四合如意,中間夾十字,組成大面積的欞子板,留出橢圓形的月洞門,兩邊和後面以及上架橫楣也用同樣手法做成。床屜分兩層,用棕繩和藤皮編織而成,下層為棕屜,上層為藤席,棕屜起保護藤席和輔助藤席承重的作用。 拔步床也叫「八步床」,意及上床要走八步才行,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大型床。它造型奇特,體積龐大,結構復雜,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個木製平台上,平台前沿長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鑲以木製圍欄。還有的在兩邊安上窗戶,使床前形成一個迴廊,雖小但人可進入,人跨步入迴廊猶如跨入室內,迴廊中間置一腳踏,兩側可以放置小桌凳、便桶及燈盞等。這種床式整體布局所造成的環境空間猶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拔步床下有地坪,帶門欄桿,形成床中床、罩中罩的龐大結構。 巴渝精品 獨樹一幟 在古典雕花大床的百花園中,巴渝地區的「作品」以其獨特的型制與工藝,展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從材質上看,巴渝地區的古典雕花大床多採用楠木、樟木與柏木為主,雖不如江浙一帶流行的黃花梨、酸枝、紫檀、鐵梨、雞翅等材質名貴,但因其木質細膩溫潤,更適合雕刻與裝飾,也因其材質價格的相對低廉,更能製作出體量龐大,工藝繁復的「作品」,故在裝飾藝術上獨樹一幟,成為巴渝民間藝術的佼佼者。 在我們能看到的巴渝古典雕花大床的實物中,以清代及20世紀初的「作品」居多,而型制以拔步床為主,其裝飾工藝主要集中在正面床檐及楣罩上,俗稱「三層檐子」或「五層檐子」,或浮雕縷刻,或流金髤漆彩繪,重重疊疊,極盡繁縟之能事。紋樣包括吉祥瑞獸、奇花異草、山水風景、亭台樓閣、神話傳說、戲典人物等題材,既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與祈求,又承載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信息。清末民初,八面來風,巴渝地區的雕花大床上出現了瓷版畫、大理石、刻花玻璃、象牙獸骨、金銀螺鈿等鑲嵌組合,真所謂「錯彩縷金,雕繢滿眼」。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