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元代陶傢具

元代陶傢具

發布時間:2022-06-21 11:21:14

A. 歷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麼特點

各朝代特點如下:

1、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2、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3、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4、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5、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6、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

7、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1)元代陶傢具擴展閱讀: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質量上乘。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

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

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

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

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面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里紅等品種。

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

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琅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斗宮等窯址。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B. 高分求解答```關於傢具史

明式傢具與現代主義傢具之美

傢具,可以說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開始,便與我們難舍難分。 從古至盡、不分地域,只要有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方就會有傢具文化的痕跡。在傢具上的設計可以客觀的展現一個時代審美傾向,而至今我個人認為所見過的最美最有魅力的是明式傢具與現代主義風格的傢具這兩種。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樣式上的簡潔,功能上的合理。這種簡潔它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失去設計感,這種美著實讓人感動。將現代主義年代的傢具與中國黃金時期的傢具作一比較,時間是16、17世紀與19、20世紀,這樣兩個不同時期的傢具放在一起,他們同樣具備現代感。這讓我們思考是否簡潔的設計可以歷久彌新?結構功能主義的設計是否生命力更持久?
先看一下明代傢具的特色,古典中國明代傢具具備了一種永恆的普世的美感。明代當時的中國,對它的文人學者而言是一個流動的社會,這樣一種社會形式也在傢具上產生了反映,為了流動和旅行的需要,傢具既需要實用,又需要方便拆卸、折疊,因此它不會採用漿膠、釘子或任何永久粘和的方式去製造它們。這樣的傢具就要求了這個民族和時代的人民具備了強烈的理性思維,同時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就使得明代的傢具在中國其它時代的傢具行列里顯現地如此的卓越不群。明代傢具:造型簡練、以線為主: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與功能要求相符,無累贅,整體感覺就是線的組合。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剛柔相濟,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結構嚴謹、作工精細:卯榫結構,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時至今日,傢具仍然牢固如初;裝飾適度、繁簡相宜:裝飾手法,多種多樣,雕、鏤、嵌、描,等。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但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恰如其分的作局部裝飾;木材堅硬、紋理優美:自然優美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本有美麗色澤與木紋地高級硬木,黃花梨、紫檀、鸂鶒木等。
比較一下現代主義設計下的傢具,提到現代主義,必須提到功能主義風格的傢具,則起源於德國現代主義之祖的包豪斯學院,包豪斯推崇「功能決定形式」,與當時的歐洲開始流行奉信新教有關,這樣的觀念與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提倡的簡朴節約相似,都追求著朴實無華的美感。包豪斯運動帶領下的現代主義設計作品與傳統流派拉開距離,揚棄了以前歐洲傳統的傢具中那種繁復的表面浮華的裝飾,而是用「少即是多」的理念傳達著現代主義風格的美麗。這里的"少即是多"的理念設計出來的作品的感覺就與明式傢具中造型簡潔、以線為主的要點相合拍。現代主義傢具的設計作品中的裝飾更是通過它本身的造型與材質的運用,一氣呵成的產生自身的裝飾美感,而拒絕那種後來加上的,所謂的「點綴」 的任何裝飾手法。現代主義的傢具設計嘗試使用各種各樣的欣欣材料,就象明式傢具中運用木材本身的紋理優勢一樣,現代主義的傢具中使用的各種各樣的材料也力求體現他們本身呈現出來的美感,如彩色的各種塑料,纖維,玻璃……還有使用鋼管,膠合木等一些廉價的素材,並不是再象歐洲傳統那樣再再昂貴的木材上雕飾各種花紋或者再鑲金嵌銀。包豪斯的設計師們堅信藉由金屬、夾板、塑膠、玻璃等新式材質,加以工業製造,能大量生產出兼具美學與經濟實用的傢具。而隨著工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包豪斯的設計風格更加入了人體工學的研究和新式材質的開發。無論是造型獨特的椅子,或是強調舒適感的沙發,其功能性與裝飾性恰到好處的結合。並且現代主義傢具的設計與明式傢具一樣,需要流動便攜,於是這個共同點符合現代的口號「形式追隨功能」即,功能主義。這一原則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審美體系——簡約主義、極簡主義……並產生了許多功能形式完美統一的理性主義的優良設計。
明式傢具與現代主義傢具的設計樣式,其實為我們提供的是一種生活的形式之美這樣的設計給人提供了一種很好的精神方面的生活方式,使人不被俗世所困,可以更注重原始本能的生活形態,以及滿足人對精神世界追求的一種渴望。

C. 元代出現出現了什麼形式傢具

元代不僅在政治、經濟體制上沿襲宋、遼、金各代,傢具方面也秉承了宋代形制,工藝技術和造型設計上,都在原有的基礎沒有大的改變。

但是值得稱頌的是,元代出現了抽屜桌,抽屜作為儲物之匣方便開取,是傢具上的一大發明,它更大程度地加大了傢具的使用效果,而這一新事物的出現也許更多地歸功於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D. 元代傢具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一:羅鍋帳的成熟與廣泛應用

山西洪洞廣勝寺元代壁畫上繪有一張帶高高拱起羅鍋帳的桌子,形象成熟婉轉。這是歷史上有關羅鍋帳形象的較早記錄。

明初山東魯王朱擅墓出土的四張餚桌上也都裝有形象成熟優美的帶倭角(木工工藝術語)轉角的羅鍋帳,這也是元代曾流行大彎高起的羅鍋悵的證據。像這種曲折的悵子,在宋遼傢具上是非常難以看見的。僅在金代承安三年山西孝義墓葬壁雕童床上,見有兩只彎彎拱起的構件並列著,形象頗似羅鍋帳,但其位置和排列形式卻更像床下矮老間的壺門。

另外,在金代晚期山西侯馬董明墓磚雕壁畫中,彎腿供桌兩足間有一彎曲部件,其位置較低,兩端雕花,彎轉過度,不太像個支撐部件,倒更像一件雕花的裝飾。以上二種金代出現的形象,是否可視為是羅鍋悵的雛形有待進一步探討。

在元刊《事林廣記》的一些插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元人無論在床榻上還是在交椅上單足盤座時隨便而舒適的坐姿。為適應人較舒服的使用,改桌子的直帳為羅鍋帳,是元朝時人對中國傢具舒適性和適用性的一種創造性的貢獻。

特點二:展腿式桌與霸王帳的出現

在元人所繪((消夏圖》中,有一件像把矮桌腿接一長後而成的高桌。桌腿腋下的結構是呈曲狀的。其形象極似明代流行的霸王悵。我們是不是可以有著這樣的理解: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裝,便於攜帶旅行或在炕上盤足使川。有趣的是,可以拆裝、地炕高矮兩用的展腿式桌子在也曾流行過。但後世的許多此類桌子已演變成為一種腿子「一木連做」的款式,失卻了昔日可拆裝組合的功能,只記錄下一段民族融合的歷史。

這里用來支撐活接腿的斜悵,勢必會發展成為一般桌子上用的霸王帳。因為它比其他任何直帳或彎悵都更巧妙美觀,利落方便。
特點三:喜用曲線造型

元代傢具的造型大多是曲線造型。在牙板部位和腿足部位用得比較多,這樣可以讓傢具在整體上有著渾圓曲折的樣子。如:山西北裕口元墓壁畫中的彎腿抽屜桌;元大同馮道真墓壁畫中鼓腿膨牙的方桌;元永樂宮壁畫《朝元圖》中金母所用寶座圈椅及小供桌等等,都給人以曲線美。

特點四:大量應用倭角線形

宋代傢具偶有應用倭角線。到了元代,則因喜歡曲折線形的元人大加發揮而盛行。特別是在做各種開光圖案會用到倭角線,這個不僅在元瓷上大量應用,連傢具的各個部位都廣泛的用著。在古元大都附近的現京東地區,常見到有元代風格的倭角羅鍋帳桌子和倭角開光裝飾的櫃子,似應視為元代遺風。
特點五:盛行雲頭轉珠圖案

遼代佛座中最早見這種圖案,在元後還盛行一段時間,隨處可見。如北海元代鐵影壁座底足、元代版畫《圓悟禪師語錄》座具及腳踏、山西興化寺元代壁畫《七佛圖》佛座壺門及豫園元代鐵獅座四足上等等不勝枚舉。

千百年來,草原上的民族向終日所對的千變萬化的藍天白雲傾注了無限的情思,歷代人浪漫的想像和細心的觀察,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雲頭圖案。可以說,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像蒙族這樣對雲朵如此極具情感。這一點,可以從蒙古刀、蒙古包、蒙古靴等在草原上用的工具得到印證。

特點六:較大的形體尺度

據觀察,只要有非常明顯的元代風格的傳世傢具,其體量往往較大,大多數具有雄健豪邁的浮誇形式。因為不同地域的人群各自有著不同的體量尺度感,曾經在草原上極目千里的民族,尺度感肯定會比關內生活在庭院里的人們大太多了。同時,還有強盛民族擴張心理的支撐,這就讓那些具有元代風格的傢具都有非常厚重飽滿的形體,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在元大都宏大的規模和元青花瓷器厚大的胎體上得到印象。

特點七:雄麗的雕刻風格

元代風格傢具上的雕刻,往往構圖豐滿,形象生動,刀法有力。常用厚料做成高浮雕動物花卉嵌於框架之中,給人以凸凹起伏的動感和力

E. 中國傢具發展的歷史..

中國傳統傢具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傢具的產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從新石器時代到 秦漢時期 ,受文化和生產力的限制,傢具都很簡陋。人們席地而坐,傢具均較低矮。南北朝以後,高型傢具漸多。至唐代,高型傢具日趨流行,席地坐與垂足坐兩種生活方式交替消長。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傢具普及民間,成為人民起居作息用傢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國傳統木傢具的造型、結構基本定型。此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傢具在工藝、造型、結構、裝飾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異彩,進入一個輝煌時期,並在世界傢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清代傢具體量增大,注重雕飾而自成一格。20世紀初,因受外來傢具的影響,出現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50年代後,中國傢具工業迅速發展。80年代,在借鑒各國不同的傢具風格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中國傢具不斷發掘 傳統技藝 ,並結合自己的國情民俗,逐漸形成一代新的傢具風格。

F. 元代陶器以那些為主

元代陶器的胎子厚重,略顯粗糙,多灰黃色,施白色化妝土、釉子白中閃灰黃,有的欠精細光潤,黑彩多閃黃褐色。裝飾以素白瓷、白釉黑花為主。

宋代出現的在黑彩上劃紋飾的裝飾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於在魚、龍身上劃鱗片或在雁、鳳身上劃羽毛。也有黑釉鐵銹花、白釉黑花上又罩低溫孔雀藍釉的,後者由於溫度較低,釉子極易肅秒。白釉繪黑花陶器紋飾常見的有龍鳳、雲雁、魚藻、卷雲、花卉、嬰戲、人物故事、花鳥、詩句等。

G. 近代中國傢具發展史

我倒有一篇這樣的文章,不過沒有圖。如果你想要,不妨去下一本PDF格式的電子書,找找應該有的。
中國古代文化-古代工藝-中國傢具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璀璨繁星。而當中的一顆明星,更是令人矚目,嘆為觀止。那顆明星便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古代傢具。

中國古代傢具史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無論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傢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傢具(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抑或婉雅秀逸的漸高傢具(魏晉南北朝時期)、華麗潤妍的高低傢具(隋唐五代時期)、簡潔雋秀的高型傢具(宋元時期),還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傢具、雍容華貴的清式傢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恆魅力吸引著中外萬千人士的鍾愛和追求。

由於受民族特點,風俗習慣、地理氣候、製作技巧等不同環境的影響,中國古代傳統傢具走著與西方傢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一種工藝精湛、不輕易裝飾、耐人尋味的東方傢具體系,在世界傢具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具有東方藝術風格特點。中國古代傢具深深地影響著世界傢具及室內裝飾的發展。

史前--傢具濫觴 源遠流長

中國古代傢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史前時期,原始的先民們就用勞動的雙手創造了傢具,創造了傢具藝術。當中,就有最古老的傢具--席(供人席地而坐)和各種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幾等,為低矮型傢具的源頭。

當然用我們今天的目光看中華民族幼年時代的傢具藝術創作,是有些粗糙和幼稚,但它卻是我國古代傢具發展史上的童年。因為有了它,才會有以後浪漫神奇的低矮型傢具,華麗潤妍的漸高傢具,民族精粹的明式傢具,雍容華貴的清式傢具。它是我國古典傢具的源頭,將永遠顯示著不朽的魅力。

彩檜木案於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2001號墓出土,用木板斫銷成器。案面和案足外側塗繪,所用的顏料大多為天然礦物,如紅色用硃砂,赭色用赤鐵礦。出土時,案板已稍塌陷,變形,案上正中放折腹陶(溫酒 器),此器為商周銅禁之祖型。它是我國迄今出土最古的木質傢具。

夏商西周--原始古拙 質朴渾厚

夏商時期傢具乃是我國古代傢具的初始時期,其造型紋飾原始古拙,質朴渾厚。這一時期傢具有青銅傢具(如青銅俎)石質傢具(如石俎)和漆木鑲嵌傢具(如漆木抬盤)。漆木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具之先河。

由於當時人們思想意識中存在著濃厚的鬼神觀念,商代傢具裝飾紋樣往往有一種莊重、威嚴、兇猛之感。

饕餮紋俎於1979年在遼寧義縣花兒樓窖藏出土。銅質,面板為長方形,下為相對的倒凹字形板足,板足空當兩端有二半環形鼻連鉸狀環。板足飾精緻的細雷紋。饕餮紋,鈴上亦飾有花紋,銅鈴製作精巧,其形式為我國青銅著錄之罕見。此器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傢具源流

漆木器具:自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漆木技術,發展到夏商時期,在漆木上已經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具之先河。

青銅器中裝飾壺門(四足板狀造型,前後二足之間出現了兩個對稱的特點)在中國傢具史上延續了幾千年。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傢具,以楚式漆木傢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具體系的主要源頭。楚式傢具品類繁多:各式的楚國俎、精美絕倫的楚式漆案漆幾、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床……楚式傢具有絢麗無比的色彩,浪漫神奇的圖案,以龍鳳雲鳥紋主題,充滿著濃厚的巫術觀念。楚式傢具作為一種工藝美術的早期形式,其簡練的造型對後世傢具影響深遠。

首開先河

彩繪木床:

我國最早的卧具,為後世各類床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標志著中國傢具開始具有純粹的裝飾欣賞價值。
雕刻手法:

被廣泛應用到傢具裝飾中,有浮雕和透雕等。開後世傢具雕刻之先河。

傢具源流

戰國"H"形憑幾:
其造型厚重古拙,標志著工藝美術從厚重的青 銅藝術向輕巧的漆器藝術發展。

工藝源流
青銅鑄造工藝大大發展,出現了"失蠟法"鑄造方法。

秦漢--品類繁多 精美絕倫

漢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到第一個鼎盛時期,整個漢朝傢具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漢代漆木傢具傑出的裝飾,使得漢代漆木傢具光亮照人,精美絕倫。此外,還有各種玉制傢具、竹製傢具和陶質傢具等,並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組合形式的傢具系列。可視為中國低矮型傢具的代表時期。

傢具源流

獨坐板枰:漢代出現新型小坐具,為歷代坐具的鼻祖。
幾(品種增多):活動幾、多層幾、卷耳幾,甚至出現桌子的雛形。

榻屏:為屏與榻相結合的新品種,標志漢代新興傢具的誕生。

廚和櫃:漢代出現的新傢具,有別於傳統的箱笥,多為,貯藏較貴重的物品。

鏡台:漢代壁畫出現了最早的鏡台形象。為圓形底座上貫長方板,頂上安裝圓盤。

三國兩晉--嶄露新風 婉雅秀逸

中國古代傢具形制變化,主要圍繞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出現了低型和高型兩大傢具系列。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啟隋唐。這個時期胡床等高型傢具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並與中原傢具融合,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椅、凳等傢具開始漸露頭角,卧類傢具亦漸漸變高,但從總體上來說,低矮傢具仍佔主導地位。

傢具源流(傢具由低型向高型發展,上承兩漢,下啟隋唐。)

胡床(座具):促使了高型和中原原有的低矮傢具進行融合。如睡眠的床在逐漸增高,上有床頂和蚊帳,可垂足坐於床沿。

憑幾:出現造型奇特的三足曲木抱腰憑幾。

椅、凳:在壁畫上出現最早的椅凳形象。

隋唐--繽紛世界 華麗潤妍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傢具製作在繼承和吸引過去的和外來文化藝術營養基礎上,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唐代傢具在工藝製作上和裝飾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調。從而使得唐代傢具製作的藝術風格,擺脫了商周、漢、六朝以來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華麗潤妍、豐滿端莊的風格。

傢具源流(高低型傢具同時並存)

桌:桌子逐漸增多並廣泛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逍遙椅:從三國的胡床上設靠背,演變而來,逐漸出現在世俗的社會里,不再是僧侶所獨有。

腰鼓形座墩:在魏晉南北朝出現的菩薩坐具,到了唐代更為精美和流行,而且形式明顯增多。

五代--逐漸成熟 趨於簡朴

五代時期傢具工藝風格在繼承唐代傢具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這時期傢具是高低傢具共存,向高型傢具普及的一個特定過渡時期。傢具功能區別日趨明顯;一改大唐傢具圓潤富麗的風格而趨於簡朴。

傢具源流

椅、凳、桌:等高型傢具逐漸成熟;

屏風:由小座屏變得形體高大;

傢具裝飾陳設:由不定式格局變為相當穩定的陳設格局。

宋(遼金)---成熟普及 簡潔雋秀

宋代,高型傢具已經普及到一般普通家庭,如高足床、高幾、巾架等高型傢具;同時,產生許多新品種:太師椅、抽屜廚等。宋代傢具簡潔工整、雋秀文雅,不論各種傢具都以朴質的造型取勝,很少有繁縟的裝飾,最多在局部畫龍點睛:如裝飾線腳,對傢具腳部稍加點綴。(見頂圖)但也缺乏雄偉的氣概。

傢具源流

桌椅:純仿建築木構架做法,採用洗練單純的框架結構,為明清框架傢具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並出現了以官階命名的"大師椅"。

屏風:由於幾乎家家戶戶堂必設屏風,因此著重屏風的位置的擺放。審美意義往往大於實用價值。

元代--形體粗大 雕式華美

元代是我國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權。由於蒙古族崇尚武力,追求豪華的享受,反映在傢具造型上,是形體厚重粗大,雕飾繁縟華麗,具有雄偉、豪放、華美的藝術風格。而且風格迥異:床榻尺寸較大、坐具為馬蹄足等。

釉里赭花卉寶座(圖1)高24.1cm、長29.3cm、寬15.3cm,屬景德鎮窯,座面呈長方形;後背為三扇屏風,左右各一扇,共計五扇屏風;四足為雲頭轉珠紋。寶座整體滿飾花卉蔓草紋。釉里赭花卉紋寶座給人感覺是造型飽滿,形體重厚,色彩深艷。代表著元代傢具的典型風格。

傢具源流

床榻:由於蒙古族人體形碩大,床榻變得比較大。

桌子:基本繼承兩宋的形制,但高型桌增多,並出現了抽屜桌(見圖2)。

羅鍋棖:改桌子的直棖為羅鍋棖是元朝人對中國傢具舒適性和適用性的一種創造性貢獻。
明代--民族精粹 古雅精麗

明式傢具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史上的輝煌時期。

中國古代傢具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至到明朝為大盛,其中硬木傢具最為世人所推崇和欣賞。明式傢具用材講究、古樸雅緻。選用堅致細膩、強度高、色澤紋理美的硬質木材,以蠟飾表現天然紋理和色澤,浸潤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樸雅緻的審美趣味。

明式傢具作為民族的精粹在我國古代傢具史佔有崇高的地位。從此,我國傳統民族傢具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傢具"為代表的新紀元。

傢具源流

明式床榻:其種類更多,有榻、有酷似一座小房屋的架子床、有庄嚴肅穆的羅漢床、有房中套房的拔步床等等。

明式座椅:開始採用硬木製造 ,品質精美,馳名中外,品種繁多:有像古代官帽式樣的官帽椅;有圈背連著扶手的開光座墩等等。

明式屏風:較之宋代屏風無論在製作上,還是在品種樣式上都有了大的發展,製作更為精巧。樣式有六屏、八屏、十二屏不等。特別出現了有名的"披水牙子"。

清代--盛世風度 雍容華貴

清代傢具工藝製作精湛,達到了封建時期的高峰。清式傢具在繼承傳統傢具製作技術的過程中,還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鮮明的時代風格。又由於經濟的繁榮,還形成了不同地區的傢具風格,如廣式、蘇式、京式等,各具特色。清式傢具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上以渾厚穩重、裝飾上以富麗繁縟、工藝上以技術精湛而著稱。

而且,清式傢具距離我們現在時間較近,流傳下來許多傢具實物,對我們現代社會影響較大。

傢具源流

凳墩:總體造型大致延續明式風格形式,但有地區的區別:廣式部外裝飾和變化比較大;京式則繁縟雕琢並出現銅飾件等方法。

交椅:入清以後漸少使用,制者日稀,成為被時代淘汰的一種傢具。

清朝椅凳精品

名副其實的一統碑椅

清式靠背椅在明式靠背椅的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製作精細,最有特色的是一統碑式靠背椅。

常用回紋的扶手椅

回紋是清式傢具中最有代表性的裝飾紋樣,是一種方折角的迴旋線條,以至人們把帶有回紋的傢具作為清式傢具的代名詞。

氣派非凡的寶座

清式扶手椅比明式扶手椅有更大的發展,其中一種外形碩大的扶手椅,俗稱"寶座"。整個寶座金碧輝煌、氣派非凡,成為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

民族意識濃厚的春凳

江南地區常有婚嫁時把春凳上置被褥,貼上喜花,作為抬進夫家的嫁妝傢具。

中國古代傢具造型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傢具形體變化主要圍繞著低矮傢具和高型傢具兩大系列。

其中,秦漢時期傢具是典型的低矮型傢具。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具一般為低矮型,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具一般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幾等。隨用隨置,並沒有固定的位置。

到了三國時期,從少數民族傳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經過演變,中原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圓凳,方凳等等。卧具床、榻等也漸漸變高。但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低矮傢具。

再到隋唐,多數人垂足而坐,高型傢具迅速發展到完全定型,形成了新式高型傢具的完整組合。典型的高型傢具椅子、凳、桌子等,已經出現並且在上層社會中流行。直到宋代,才完全普及。

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到明清時代,基本定型為高型傢具,而且能夠依據人體的不同身形而制定傢具的造型。中國古代傢具的發展完全成熟。

H. 中國傢具的發展歷史

中國傢具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夏商、春秋戰國、漢朝、三國兩晉、隋唐、五代、宋、元、明到清傢具的風格各異,它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並發展著。


中國傢具的初始時期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受鬼神觀念的影響,這時期的傢具裝飾紋樣十分莊重威嚴,常用饕餮紋。漆木器具鑲有蚌殼裝飾,青銅器裝飾壺門,影響了後幾千年的傢具。


春秋戰國時期的傢具代表有楚式漆木傢具、彩繪木床、楚式小座屏等。這時期的漆木傢具是我過漆木傢具的主要源頭。傢具裝飾紋樣以龍鳳鳥紋和浪漫神奇的圖案為主,常用浮雕和透雕手法,色彩明艷絢麗,它同樣深受濃厚的鬼神觀念影響。戰國時期「H」形的憑幾造型厚重古拙,是漆器藝術的開端。


精美絕倫的中國漢代傢具除了光亮動人的漆木傢具外,還有玉制傢具、竹製傢具和陶制傢具。這時期的傢具品種開始增多,已經有榻屏、廚和櫃、鏡台和獨坐板凳。漢代席地起居的傢具系列是我國低矮行傢具系列的代表時期。


三國兩晉時期的傢具是中國傢具發展史上的過渡階段,它出現了低形和高型傢具系列,並且與中原傢具結合發展(如胡床),一些地區的傢具逐漸增高,但整體還是以矮型傢具為主。


唐代是一個繁華興盛的時代,傢具製造上既繼承傳統又吸收外來藝術的優點,它繽紛華麗又豐滿端莊,傢具高低並存,有桌子、逍遙椅、腰鼓型座墩。而五代傢具繼承且發展了唐代傢具的風格,變得簡朴實用。


到宋代時期,高型傢具已經十分普遍。高足床、高幾、巾架、太師椅、抽屜廚等等簡潔雋秀,仿建築構架,採用洗練單純的框架結構,明清的框架傢具受其影響。


元代由於統治者追求豪華享受,傢具亦顯得形體粗大,花式華美。如釉里赭花卉寶座,它是元代傢具的典型代表。


明代的手工業十分發達,因此傢具發展也十分繁盛,美觀且實用,明代傢具在中國傢具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的造型簡練、做工精緻、繁簡相宜、木材堅硬、紋理優美。深受世人欣賞,明式座椅和明式屏風品質精美、馳名中外。


清朝時期傢具造型厚重華貴,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傢具風格,有廣式、蘇式、京式等。對現代傢具影響較大。

I. 元代陶器有怎樣的風格

有草原風格的元代陶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

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元代陶器也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器物器形上都新創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創燒單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元朝設立了樞府專門管理燒造陶瓷器物,樞府燒出的陶瓷為甜白釉色,被後世稱為「樞府瓷」。並且此時對外貿易、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開始燒造大量外銷陶瓷。元代盛行大量燒造的青花瓷大多數就是提供外銷到中東眾多伊斯蘭國家。

元代在創燒眾多新品種時,並繼承和發展了宋代陶器風格,釉色肥厚圓潤,器形圓壯,很多地方都有明顯吸收漢文化的特點。

山西蒲州發現的元代陶制龍,體形碩大,長198厘米,寬50厘米,高70厘米,通體有施釉痕跡,但顏色已經剝落,除龍頭以外部位均有龍鱗,龍背頂部有波浪形的鰭,龍頭較長,龍嘴大張,青齒獠牙,下顎有須,龍目圓睜,腦後有鬃,但雙腳已經明顯缺失。龍腿強壯,身下有雲霧纏繞。

這件陶制的龍,實際屬於古代的琺華器,亦稱琺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種以藍、綠、黃、紫、白等多種釉色為基調的低溫彩釉陶器。

山西和景德鎮的琺華器在製作工藝上基本相似,主要區別於胎質和釉色,由於這兩種琺華器生產工藝的復雜和特殊,製作歷史的短暫以及其生產的地域相對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傳下來的產品並不多見,傳諸於世藏寶於民的精品更是鳳毛麟角。

這件陶制龍的胎質明顯為陶,因此判斷為山西所造琺華器。琺華器因產地和時代不同在胎質上也存在著明顯不同。

蒲州一帶出的,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純系土定胎,其釉純似玻璃釉,然仍系料質,其藍如深色寶石之藍,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黃質如金箔,唯比金箔色略深透耳,孔雀綠一色尤為鮮艷,垂釉之處亦不發黑,其釉上之綠比他釉另外透亮,與綠水一般,其底里之綠與翠玉之菠菜綠同。

在裝飾技法上,這件陶制龍採用了壓模、捏塑、刻畫、貼花等傳統工藝手法,從審美角度上看顯得大氣質朴,同時,琺華器在釉色上多表現為鮮艷亮麗的琺翠、琺藍、琺紫,從此件陶龍殘存的釉斑上也可以看到。

該器型龍為元代龍的特徵,龍頭扁長,龍目明亮,龍眉粗壯,龍角後伸,龍軀細長,氣勢兇猛,推測應有一對,分布於大殿屋頂的兩側,應為十分罕見的元代宮廷建築裝飾配件,對研究元代宮廷建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元代陶器的胎子厚重,略顯粗糙,多灰黃色,施白色化妝土、釉子白中閃灰黃,有的欠精細光潤,黑彩多閃黃褐色。裝飾以素白瓷、白釉黑花為主。

宋代出現的在黑彩上劃紋飾的裝飾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於在魚、龍身上劃鱗片或在雁、鳳身上劃羽毛。也有黑釉鐵銹花、白釉黑花上又罩低溫孔雀藍釉的,後者由於溫度較低,釉子極易肅秒。

白釉繪黑花陶器紋飾常見的有龍鳳、雲雁、魚藻、卷雲、花卉、嬰戲、人物故事、花鳥、詩句等。

元代雜劇盛行,產生了大量的陶塑作品。河南焦作元代墓發現的雜劇陶俑,呈各種說唱舞蹈形態。其中一件穿戴蒙古式袍帽和氈靴,腰系皮帶,頭略右傾,一手向上,一手向下,腰肢扭動,神情專注地作踏步舞蹈。

另一陶俑服飾簡單,頭戴便帽,左手執樂器,右手兩指叉於口中,作呼哨狀,似口技表現。俑像成功地表達了秉性樂觀豪放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雕塑手法簡潔,形象生動逼真,富有生活情趣,是元代陶塑的代表作。

元陶器的器型較大,多碗、盤、罐、瓶、枕、盆、扁壺、玉壺春瓶、高足碗等。

元代的一件黑陶大碗,口徑17.5厘米,高6厘米,大氣而拙樸。

趙集區會龍鄉閻廟村發現的元代陶香爐,工藝精細,造型古樸。爐兩邊有對稱的神態活現的小狗作爐耳,下有3隻鼎形虎腿,爐體著綠瓷釉已大部脫落,僅凹陷處尚存。爐高15厘米,口徑9厘米,腹徑11厘米,系元代祭祀用品。

元朝統治者依靠鐵騎奪取天下,但元代馬的雕塑作品卻很少,所以陶器中的陶馬就顯得彌足珍貴。有一件元陶馬,高20.6厘米,長25厘米,灰陶質,馬頭飾籠套,雙耳豎立,頸刻畫長鬃,尾粗長,四足直立於長方形托板上。

另外,河南省焦作市元代古墓發現了完整彩繪陶「車馬出行儀仗隊」,共有陶俑、陶馬、陶車81件,均為彩繪陶,以粉、紅、綠為主,色澤鮮艷,組合為一套完整的「車馬出行儀仗隊」。同時還有陶倉、陶幾等陶明器。

陝西省戶縣元代賀氏墓的陶俑,有男侍俑、女侍俑、儀衛俑、騎馬俑、牽馬俑、胡人騎駝擊鼓俑、牽駝俑等,總數近60件。侍俑通高30至33厘米,騎馬俑通高約45厘米。

賀氏墓女侍俑頭綰雙辮髻,上身著窄袖左衽短襖,下系長裙,作捧盒侍奉狀;男侍俑頭發分披,身穿窄袖右衽長袍,作籠袖搭巾侍立狀;儀衛俑戴襆頭,身著盤領窄袖長袍,腰束革帶,足蹬短靴,左臂曲舉,作吆喝姿態。

塑工最佳的是一組騎馬俑,有的頭綰發辮,有的戴寬沿氈笠,或佩腰刀,或背箭箙,足踏馬鐙,左手提韁扶鞍,右手甩開,作揚鞭催馬狀,刻畫了蒙古族諳熟騎術、崇尚射獵的生活習俗。

賀氏墓還發現有牽馬俑,俑高34厘米,馬高37厘米。灰陶、模製。牽馬俑頭戴圓形帽,束辮垂至肩頭,身穿長袍,腰間束帶,右手曲至胸前,左手向一側伸出,似在牽馬起程。陶馬背負行囊,行囊以繩索捆實。兩件雕塑品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賀氏墓的這批元代陶俑,以藝術手法寫實、造型比例勻稱而著稱。元代陶俑的製作一般都較粗率,這是因為,一方面紙制明器的繼續流行,另一方面則是深受蒙古族喪葬習俗的影響。蒙古族素以深埋不墳為傳統,所以一般不用俑來隨葬,只有部分漢族和少數契丹族官僚仍以陶俑隨葬。

元代陶俑主要發現於陝西和四川,陝西以西安曲江池西村段繼榮夫婦墓、長安縣韋曲村賀氏墓、寶雞元墓等發現的元俑為代表。

陝西元俑都為深灰胎,不上釉,在技巧和製作方法上尚有一定的藝術水準,風格寫實,種類有男女侍俑、騎馬俑、駱駝俑、馬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為蒙古族人和胡人。

在陶俑的組合上,五代、宋時頗為盛行的四神俑元代已消失,人物面貌多具有少數民族及域外文化色彩。

J. 傢具的發展經歷哪幾個重要的階段

發展歷程

傢具是由材料、結構、外觀形式和功能四種因素組成,其中功能是先導,是推動傢具發展的動力;結構是主幹,是實現功能的基礎。這四種因素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由於傢具是為了滿足人們一定的物質需求和使用目的而設計與製作的,因此傢具還具有材料和外觀形式方面的因素。

1、傢具多指衣櫥、桌子、床、沙發等大件物品。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八章:「一個背盒子槍和卡賓槍兩件子傢具的警衛員上來了。」家用的器具,指木器,也包括炊事用具等。是人類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使用的具有坐卧、憑倚、貯藏、間隔等功能的器具。

通常由若干個零、部件按一定接合方式裝配而成,已成為室內外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種槐柳楸梓梧柞:「凡為傢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種。」可見,自古以來,中國傢具一直以木材為主要用材,主要是木傢具。

傢具既是物質產品,又是藝術創作,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傢具二重特點。傢具的類型、數量、功能、形式、風格和製作水平以及當時的佔有情況,還反映了一個國家與地區在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以及歷史文化特徵。

傢具是某一國家或地域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縮影,是某種文化形態的顯現,因而傢具凝聚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性。

某些所謂的實木傢具的用料是中纖板、刨花板外貼貼胡桃木皮或其他木皮,並不是純天然的木材做的。

2、古代

我國古代傢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台、桌、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具。

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傢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並用,故有「床榻」之稱。

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具。唐宋以來,高型傢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傢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10)元代陶傢具擴展閱讀:

傢具分類

1、按傢具風格上可以分為:現代傢具、後現代傢具、歐式古典傢具、美式傢具、中式古典傢具,新古典傢具,新裝飾傢具、韓式田園傢具、地中海傢具。

2、按所用材料將傢具分為:玉石傢具、實木傢具、板式傢具、軟體傢具、藤編傢具、竹編傢具、金屬傢具、鋼木傢具,及其他材料組合如玻璃、大理石、陶瓷、無機礦物、纖維織物、樹脂等。

3、按功能傢具分為:辦公傢具、戶外傢具、客廳傢具、卧室傢具、書房傢具、兒童傢具、餐廳傢具、衛浴傢具、廚衛傢具(設備)和輔助傢具等幾類。

4、傢具按結構分類:整裝傢具、拆裝傢具、折疊傢具、 組合傢具、連壁傢具、懸吊傢具。

5、傢具按造型的效果進行分類,普通傢具、藝術傢具。

6、按傢具產品的檔次分類可分為:高檔、中高檔、中檔、中低檔、低檔。

閱讀全文

與元代陶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咪玩哪嘢午馬 瀏覽:18
外屋門口放什麼傢具好 瀏覽:795
杭州華碩售後在哪裡 瀏覽:129
裸露畫面多的電影有哪幾部 瀏覽:120
延慶華碩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53
西安大金中央空調維修電話 瀏覽:405
中國十大恐怖僵屍片 瀏覽:248
good韓國倫理電影 瀏覽:314
綿陽高定傢具哪裡有 瀏覽:997
保姆的電影 瀏覽:802
韓國慰安電影 瀏覽:995
醫生的秘密李彩潭 瀏覽:655
哪個APP可以看到為刪減的電影 瀏覽:745
恩施家居公司 瀏覽:702
電影里小男孩叫安德魯 瀏覽:285
找一部男主角拿這一把黑傘的民國電影 瀏覽:192
美的售後服務工資高嗎 瀏覽:924
來賓哪裡有華為售後 瀏覽:812
黃秋生電影把女人乳房切掉曬干 瀏覽:99
廣州舊傢具如何拋棄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