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婚禮感恩父母三鞠躬主持詞
世界上有一種人,和你在一起時,總是千萬次囑咐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你覺得很煩,卻也覺得很溫暖,缺錢的時候他總會說些賺錢不易之類的話來訓你,邊說省著點花,邊塞錢給你,這種人叫做父母。結婚是不要忘記感恩父母。
【向父母三鞠躬主持詞1】
大家知道,年輕人結婚無論是從買房子到買傢具,大部分的經濟支出都來自於父母,父母可以說為了兒女費盡了心血。新郎新娘請聽好,水有源,樹有根,兒女不忘養育恩,今朝結婚成家業,尊老敬賢白發雙親。
一拜高堂:一鞠躬,感謝養育之恩
再鞠躬,感謝撫養成人
三鞠躬,永遠孝敬老人!
二拜親朋:今天各位嘉賓的到來,為這對新人的婚禮增光添彩,兩位新人無限感激。感謝各位嘉賓的光臨,一鞠躬,祝各位嘉賓全家幸福,再鞠躬,祝福各位笑口常開,三鞠躬,祝大家身體健康發大財。
好,接下來夫妻對拜,二位信任向左向右轉。一鞠躬,謝謝你選擇了我,再鞠躬,錦上添花,早生貴子,三鞠躬,白頭偕老,永結同心!
48705.jpg" width="700" height="350" alt="" />
【向父母三鞠躬主持詞2】
水有源,樹有根,兒女不忘養育恩,今朝結婚成家業,尊老敬賢老母親,接下來是拜高堂。
一鞠躬,感謝養育之恩
再鞠感謝撫養成人
三鞠躬永遠孝敬老人!
願新郎新娘尊敬雙親,善待高堂,讓雙方的老人衣食豐足,精神愉快,笑口常開,頤養天年。
婚後,新娘就成為新郎家的一員,夫妻一心、家庭和睦即使國家的要求,也是新郎新娘共同追求的目標。
B. 他唱的改詞的北國之春其中的歌詞是:哭一聲我的媽媽,我的生活不能沒有你。。。。。。
北國之春
亭亭白樺悠悠碧空
微微南來風
木蘭花開山崗上
北國之春天
啊北國之春天已來臨
城裡不知季節變換
不知季節已變換
媽媽猶在寄來包裹
送來寒衣御嚴冬
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
何時能回你懷中
殘雪消融溪流淙淙
獨木橋自橫
嫩芽初上落葉松
北國之春天
啊北國之春天已來臨
雖然我們已內心相愛
至今尚未吐真情
分手已經五年整
我的姑娘可安寧
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
何時能回你懷中
棣棠叢叢朝霧蒙蒙
水車小屋靜
傳來陣陣兒歌聲
北國之春天
啊北國之春已來臨
家兄酷似老父親
一對沉默寡言人
可曾閑來愁沽酒
偶爾相對飲幾杯
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
何時能回你懷中
C. 【世博攻略設計】【餐飲】 世博園有什麼好吃的
我去世博幾次了,關於吃飯的問題,能給出一些建議:
園區里有很多很多的吃飯地方,中西式、正餐、便餐都有,所以不用擔心沒地方吃飯或者吃飯擠,帶著太多的干糧反而增加負擔,帶干糧的唯一好處就是可以一邊排隊一邊吃,既節約時間又可以讓排隊不至於太無聊,所以我覺得帶個一頓的量就足夠了,頓頓吃干糧也倒胃口。外國館內自帶餐館供應的飯菜就基本不要考慮了,都很貴,隨隨便便一個菜都上百,我們就吃了頓最便宜的印度咖喱快餐,40元一份,主要是聞著挺香,吃起來我覺得還可以,也有人說不怎麼樣。
下面有一些官方的提示,有興趣可以試試:
A片區主要餐廳:肯德基、避風塘、吉野家、味千拉麵、粵勝、小川屋
B片區主要餐廳:中華美食街(美食廣場)、杏花樓、柚子(世界風味)、浦東假日酒店、正大美食館(西式簡餐)、和記小菜、舒福啦土耳其餐廳、得月樓、老正興、知味觀、同慶樓、南新雅、齊魯萬怡、華天、大寧潮府、巴國布衣、小南國、采蝶軒
C片區主要餐廳:老娘舅(中式快餐)、真功夫、大娘水餃、肯德基、東方既白、滄浪亭、豫園、賽力(日式快餐)、珍鼎非洲餐廳、漢堡王、真鍋咖啡(簡餐)、斗香園、紐康茶主題餐廳、必勝客、香港美心、星巴克、兩岸咖啡(咖啡簡餐)、紅子雞、幻影加州、俏江南、棒約翰、豐收日、天家(日式快餐)、鴨王、味之都、喜喜漫土耳其快餐廳、愛爾蘭黑啤啤酒屋、保加利亞餐廳、烏拉圭餐廳、蘇浙匯中式
D片區主要餐廳:丁蓮芳、坦洋茶葉、沈大成、五芳齋、伊諾咖啡、麗華快餐、花丸、集集小鎮、老豐閣、真功夫、永和豆漿、洪長興、必勝客、和盛茶葉、吾米粥、俏江南、朝日啤酒美食館、大馬可西式簡餐、蘇浙匯、寶鋼餐廳
E片區主要餐廳:北國之春(美食廣場)、肯德基、東方既白、弘奕(西式快餐)、必勝客、棒約翰、豐收日、俏江南、小南國
世博軸內主要餐廳
仙蹤林、85度C、可頌坊、肯德基、東方既白、欣意(西式快餐)、真鍋咖啡、克莉絲汀、采雲間、漢堡王、美式唐納滋、德克士、阡佑(麵包西點)、康師傅、星巴克、代官山、棒約翰、一茶一坐、下午茶風光、琉璃工房、王寶和、俏江南、德大。
重點推薦——中華美食街
「粵菜的榴槤酥,魯菜的雙菌煨豆腐,川菜的水煮魚,浙菜的蛋黃肉粽,閩菜的沙茶雲吞面,湘菜的毛氏紅燒肉等……」這八大菜系的精品都能在世博園內的中華美食街品嘗到。
呵呵,有些我也沒試過,你可以試試看,有什麼感受,晚回來以後歡迎來補充 ~~~
D. 鑫豐雍景豪城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沈陽
樓盤名稱:沈陽鑫豐雍景豪城
公交線路:283路:淮河街天山路站,重型文化廣場站,興華街小北一路站,興華街北二路站
284路:小北二路景星街站,小北二路興華街站,小北二路應昌街站
201路:北二路雲峰街站,北二路興華街站
268路:重型文化廣場站,興華街小北一路站,新湖小區站,珠江街天山路站,北一東路65號站,興華街北二路北站
299路:淮河街天山路站,重型文化廣場站,小北一路興華街站,新湖北國之春南站
184路:北二路雲峰街站,北二路興華街站,北二路景星街站
204路:北二路雲峰街站,北二路興華街站,北二路景星街站
205路:北二路雲峰街站,北二路興華街站,北二路景星街站
預備役號專線:珠江街天山路站
233路:雲峰街北二路站,和平家園站,小北一路景星街站,小北一路興華街站
210路:珠江街天山路站
161路:珠江街天山路站
162路:珠江街天山路站
208路:重型文化廣場站,興華街小北一路站,沈陽國際紡織服裝城站,北二路雲峰街站,北二路興華街站,北一路萬達廣場站
158路:景星街北一路站,景星街北二路站
147路:虹橋路愛工街站,和平家園站,沈陽國際紡織服裝城站,小北一路景星街站,小北一路興華街站
235路:景星街站,興華北街(北二東路)站,雲峰北街(北二東路)站
295路:興華街北二路南站,北二路雲峰街站
277路:重型文化廣場站,新湖小區站,沈陽國際紡織服裝城站,北一東路65號站
111路:雲峰街北二路站,虹橋路愛工街站
102路:小北三路景星街站,小北三路興華街站
288路:重型文化廣場站,新湖小區站,沈陽國際紡織服裝城站,北一東路65號站
140路:虹橋路愛工街站,新湖小區站,和平家園站
141路:淮河街天山路站,重型文化廣場站,興華街小北一路站,興華街北二路南站
254路:北二路雲峰街站
其他交通方式:繼續沿東西快速幹道行駛20米,直行進入北一東路,沿北一東路行駛1.1公里,左轉進入興華北街,沿興華北街行駛440米,右轉進入小北一中路,沿小北一中路行駛30米,到達終點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68152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53棟樓,停車位共2419個車位
周邊配套:鑫豐雍景豪城,北鄰北一路萬達廣場,南鄰小北一路,東側是興華街,西側是景星街。西側有紡織服裝城集散地——沈陽國際紡織服裝城,是現有五愛的三倍之大。及購物,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大型購物廣場,內部業態包括服裝交易市場,紡織交易市場,皮革交易市場,1000你的內部步行商業街,五星級酒店,信息大樓和國際會展中心,南側有土耳其星摩爾購物中心是集購物,展覽,休閑,娛樂,辦公,五星級酒店於一體的大型高端綜合商業項目。項目南側還有全球傢具零售商——瑞典宜家家居,以及作為中國家居流通業的超級航母——紅星美凱龍。北側是重型文化廣場,在持釺人的南邊,刻意保留了沈重70年前老廠房建築群的主體框架,並進行了保護性修飾,建成「鐵西1905創意文化園」。展現了一種文化氛圍。北側還有萬達購物中心是萬達集團歷年來的商業的升級版,是集購物,餐飲,娛樂,商務,休閑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其主要業態有,萬千百貨,大型玩家電子游藝廣場,大歌星娛樂廣場,健身俱樂部,酒吧,國美電器數碼廣場,精品的餐飲及高檔酒樓,更值得一提的是沈陽IMAX影院就坐落於此。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E. 我的房子已裝修了,還可以裝地暖嗎重慶的冬天真是一年比一年冷呀。
可以裝的,目前市場上有款尚蘭格地暖,全面解決新房舊房安裝地暖問題!只鋪地板,即可擁有強大的地暖系統! 升溫快捷舒適:
尚蘭格暖芯自熱地板,地板地暖二合一,熱量直接從地板表層2-5毫米處向採暖區發散,大大縮減熱量傳遞距離,電熱轉換率超過95%。通電15分鍾,地板上表面溫度即達到30度左右。
安裝簡便:
由於採用了獨特的「地板地暖二合一」結構設計,採暖層集成於地板之內,是真正的「自發熱式」,地板下面不用再鋪設復雜的水管、電纜等設施,直接參照普通木地板安裝方法,家裡無需「開膛破肚、大興土木」。
壽命長免維護:
不需要種種繁瑣復雜的配件投入,使用壽命與地板等長;不需要老式地暖每年的水管檢修、分水器檢修 (註:老式地暖壁掛爐,使用七年後,國家要求強制報廢),綜合成本計算下來,與其它任何一種採暖方式相比,都具有超值的性價比。
溫控隨心所欲:
「溫控自熱地板」採用了先進的「溫控智能」技術,可以隨時設定每個時段想要達到的溫度,且可以根據活動范圍,靈活設定採暖區域。
造價1+1 < 2,健康環保:
由於採用了先進的「地板地暖二合一」結構設計,尚蘭格「暖芯自熱地板」造價十分優惠,地板的價格,地板+地暖的功能,花一樣錢買兩樣產品。尚蘭格「暖芯自熱地板」,採用德國專用高新設備與領先工藝製造,嚴格按照「歐盟E0環保標准」消除甲醛。
超級節能省電:
使用成本十分低廉,每平米/小時耗電只有0.058度(正常工作狀態),而且,溫控技術可以實現「分時段/分區域隨時開關」,十分節能省電。
F. 可不可以介紹一下薩特
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1905年6月21日生於巴黎。法國作家、哲學家。19歲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攻讀哲學,後任中學哲學教師。1933年在柏林法蘭西學院哲學系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應征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虜,次年獲釋,後參加法國地下抵抗運動。
薩特是法國戰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學著作有《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和《方法論若干問題》。這些著作已成為二十世紀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思想資料。
薩特把深刻的哲理帶進小說和戲劇創作,他的中篇《惡心》、短篇集《牆》、長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認為法國當代文學名著。他的戲劇創作成就高於小說,一生創作9個劇本,其中《蒼蠅》、《間隔》等,在法國當代戲劇中佔有重要地位。《恭順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迫害,並對反種族歧視的普通人民的覺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劇體現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
1955年,薩特和其妻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訪問中國。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小說《惡心》和劇本《蒼蠅》、《問隔》、《恭順的妓女》等已有中文譯本。
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薩特出生於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喪父,從小寄居外祖父家。他很小就開始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學時代接觸柏格森、叔本華、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攻讀哲學。1929年,獲大中學校哲學教師資格,隨後在中學任教。1933年,赴德國柏林法蘭西學院進修哲學,接受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回國後繼續在中學任教,陸續發表他的第一批哲學著作:《論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緒理論初探》、《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出版,奠定了薩特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體系。
薩特雖然曾經是一個早熟的才華橫溢的學生,然而直到33歲時,他才發表第一部文學作品。在勒哈弗爾小城做中學教員期間,隨著歲月的流逝,薩特產生了失意感,於是開始撰寫對孤獨的思考,連續寫成了以下幾篇文章:《對偶發性的論述》、《論心靈的孤獨》、《憂鬱症》以及《安東納·洛根丁的奇特冒險》,最後一篇後來改編為小說《惡心》(1938)。
薩特是法國戰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學著作有《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和《方法論若干問題》。這些著作已成為二十世紀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思想資料。
薩特把深刻的哲理帶進小說和戲劇創作,他的中篇《惡心》、短篇集《牆》、長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認為法國當代文學名著。他的戲劇創作成就高於小說,一生創作9個劇本,其中《蒼蠅》、《間隔》等,在法國當代戲劇中佔有重要地位。《恭順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迫害,並對反種族歧視的普通人民的覺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劇體現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
1955年,薩特和其妻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訪問中國。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小說《惡心》和劇本《蒼蠅》、《問隔》、《恭順的妓女》等已有中文譯本。
薩特百年:引人心動的文化現象 - []
Tag:人文思想
[ 作者:黃正平 |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 點擊數:139 | 更新時間:2005-6-18 | 文章錄入:北國之春工作室 ]
1940年年初,法英對德宣戰,法國阿爾薩斯前線已是劍拔弩張。德軍陣地離這里只有幾公里之遙,雙方隨時都有交火的可能。法軍兵營里,一個30多歲的士兵卻埋頭在筆記本里,寫啊,寫啊,周圍的世界對他來說似乎不存在。為了節省當時十分寶貴的紙張,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竟找不到一公分的空隙。一年的前線生涯,他有了15本這樣塗滿墨跡的本子。這些文字在作者身後以《筆記本》為名發表,有600頁之多。從內容來看,筆記里有隨想,有哲學思辯,有小說梗概,有劇情構想,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毫無限制。這位幾乎是「寫作狂」的人便是日後成為法國文壇泰斗的薩特。
今年巴黎的春天深深印上了他的標記。
薩特生於1905年6月21日,死於1980年4月15日,今年正是他的100周年誕辰和25周年的祭日。從3月至6月,法國和世界各地有許多紀念活動。其中6月21日,在巴黎索邦大學將舉行正式的紀念儀式,同時有連續兩天的大型討論會。法國國家圖書館3月起舉辦為期半年的題為「薩特和他的時代」展覽會。摩納哥還專門發行了一枚1.11歐元的薩特紀念郵票。在法國,報紙頭版、雜志封面上,隨時可看到薩特手持雪茄的著名照片;電台、電視台則不斷有專題節目播出。時值春季,有此風氣,以至有「薩特之春」的說法。
薩特的鼎盛期是20世紀的50—60年代,70年代後期起,對他的批評漸多,但他的影子仍然覆蓋面很大,這從如今的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之豐富,可見其一斑。
那麼,今天看薩特,他的哪些地方最引人心動?從人們所憶所談的內容來看,以下幾點值得一提:
一部「思想機器」和「寫作機器」
薩特自幼喪父,生活艱難,又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被大家叫做「小個子」,但這對他沒有產生任何自卑的影響。相反,他是天生的自命不凡。他在年輕時給自己立下的人生目標也許是絕無僅有的:「我要同時成為斯賓諾莎和司湯達。」也就是說,即要當一個一流的哲學家,也要當一個一流的文學家。而這居然成為了現實。
1936年,他發表《想像》一書,以胡塞爾的現象學批判傳統形像思維理論,觀點深入淺出,行文豪邁自信,已經顯露出一個大哲學家的風范。
1938年,《惡心》問世。這部小說一反傳統,人物哲理化,情節內心化,是現代派文學的精品。
之後,薩特持續交替發表哲學作品和文學作品:
《牆》(小說,1939年),《想像》(哲學著作,1940年。此書是1936年《想像》一書的姊妹篇),《蒼蠅》(劇作,1943年),《存在與虛無》(薩特的哲學代表作,1943年),《間隔》(劇作,1944年)……
這些作品都毫無疑問是20世紀哲學和文學領域中出色的經典。法國哲學教授讓·呂克·南希最近在《世界報》上著文說,薩特是個古往今來從未出現過的兩面神:沒有一個哲學家象他那樣在文學海洋中游弋,也沒有一個文學家象他那樣大舉進行哲學操練;我們無法理解,邏輯思辯和形象推演,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竟然在同一支羽毛筆下毫無妨礙地非常清晰地表現出來。
對此,薩特的反對者並不以為然,說薩特所作的一切,就是處心積慮地要向人們表明,他是一個怎樣的天才。
有意也好,無心也罷,有一點誰都不會否定:薩特是個勤奮的人。除了去世前幾年間因半失明而輟筆外,他一生中從沒有停止過寫作。與許多人把筆耕看成是一種苦役不同,薩特把它當作是一種樂趣,一種需要,一種人生的基本支撐點。他這樣說:「我沒辦法讓自己看到一張白紙時,不產生在上面寫點什麼的慾望。」
巴黎被德軍佔領時,薩特喜歡去一家咖啡館寫作。他每天早上9點到咖啡館,開始工作,奮筆疾書,直至中午。出去吃飯和休息後,下午2點又回咖啡館,繼續工作到晚上8點。晚飯後則在那裡接待朋友。他的存在主義哲學實際上是在咖啡館定型的。據說,那家咖啡館的氛圍特別適應他那無法收斂的思緒和無法叫停的筆耕。
咖啡館叫「花之咖啡館」,座落在聖·日爾曼大街的一個路口上。作為存在主義的發源地,咖啡館現在已成為巴黎的景點之一,是懷舊的知識分子愛去的地方。去年,我陪來訪的復旦大學幾位教授特地去這家咖啡館喝咖啡。不大的店堂內飄散著特別郁濃的黑咖啡香,只見一桌一桌的有好幾圈人,分別在小聲地討論各自的文稿,也有人在埋頭寫作。分明是一個文化俱樂部。教授們感慨地說:「薩特氣息猶在啊。」這地方可以說是薩特奮斗及其影響的一個見證。
「存在先於本質」:一種入世精神
但是,薩特的魅力大約還在於他的近於狂熱的入世精神。存在主義的著名公式是:存在先於本質。薩特把這運用到人生觀中。他這樣看待人的社會參與:人的出生是由於他的先人撒了幾滴精液造成的結果,他的出生或不出生本來是完全偶然的;人的存在因此並不是按照某種事先設計好的路線而規劃的,人應當「自由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應當完全介入到自己生存的社會中去,以自己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這種精神使他很自然地對當時的社會持批判態度,而對社會革命大表支持。他的實踐也使他成為當時的大社會活動家,大政治理想家。
40年代,薩特既在戰場上,也在文壇上參與反法西斯運動。50年代,薩特與***日益接近,是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鼓吹者之一。60年代,薩特和他的終生女友西蒙·德·波瓦的身影出現在世界各地最敏感的前線上:1960年加勒比海危機時,他們在古巴;1967年中東7日戰爭爆發時,他們在加沙地帶。1964年,薩特更以他的超常舉動,令世界震驚。這就是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拒絕。這是歷史上第一個自覺拒絕諾獎的人(之前有兩人因政治原因被迫拒領)。60年代後期,法國多次發生學潮和工潮,而薩特始終是運動中的精神領袖。
總之,薩特很長時間在法國知識界如日中天,是無可爭議的無冕之王。有人把他叫作「老闆」。德里達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那時對我們這些年青人來說,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跟著他(薩特)走。」
但薩特追求入世只限於精神領域。與他的勤奮和聲望不相稱的是,他的物質生活極其簡陋粗淡。在這方面,他是本質先於存在。他的收入並不少,有時甚至有成百萬的錢在口袋裡。但他樂施好舍,不知經紀,加上視財富如糞土,再多的錢也放不了幾天。那年為論文的事我去巴黎,順便去看了薩特在巴黎最後的住處。愛德加·基內大街29號,第10層樓上。從樓上能望見他長眠的公墓。那是個很小的被稱之為「悲慘」的套房,現在已換了房客,沒有任何關於這位了不起的思想家的標志。我知道即使保留原貌的話,裡面也沒有任何值得注意的東西:少的不能再少的舊傢具,幾個煙灰缸,小半架子零亂的書。但我還是在樓上樓下徘徊了很久。這個生前對身外之物極端不在乎的人,對死後人們如何紀念他也同樣不在乎。也許這也是他的魅力之所在吧。
「薩特恐懼症」及其它
物極必反。威望過重,阻人之道?,久而久之,引起反彈;或者時過境遷,理論不再符合實際。總之,薩特在他晚年以及死後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認為他搞錯了很多事情。例如盲目支持造反,把年青人引入暴力歧途,極端主義,等等。這些批評,後來愈演愈烈,有的到了將薩特全盤否定的地步:他除了在政治上一無是處外,學術上也毫無可取之處。同時,薩特的私人生活,薩特與卡謬、梅洛·龐蒂這些同時代大文豪之間的恩恩怨怨,也成為評論的熱點。很多時候,事情到了動感情的程度,就不再是學術上的爭論了。人們把這種全面詆毀現象叫做「薩特恐懼症」。在某種意義上說,薩特是他生前名聲過大,威望過大的犧牲品。
2000年,我去巴黎索邦大學參加由薩特研究協會舉辦的薩特逝世20周年討論會。作開場白的被稱為「新哲學家」的貝爾納·亨利·萊維的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愛薩特,就像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不喜愛薩特一樣。」這反映的正是人們在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面前無所適從的現實。
直至如今,爭論還在繼續。當薩特百年誕辰和25周年祭日來臨時,我們看到的是五光十色的評論:有頌揚,有批評,有反駁,有善意的調侃,有惡意的嘲弄,把薩特弄成了一個千面人。法國最有影響的雜志之一「EXPRESSE」新聞周刊的有關專號是以如下句子作為主題的:「薩特總是搞錯嗎?」這提出的就是在今天如何看待薩特的「錯誤」的問題。
薩特曾在美國一家雜志寫過一片哲學雜文,其中說:「我想創造一種炒雞蛋,期望它能表達存在的虛無。但到燒成,它卻並非如此,只飄散出一股乳酪味。我眼睜睜地看著盤子里的它,而它卻不回答我。我試著把它端到黑暗裡去吃,但這一點兒也沒用。馬爾羅(薩特同時代的法國作家)建議我在裡面加辣椒粉。」如今的薩特也如一盤炒雞蛋,人們在裡面添了不少料,很難再找到其原味了。
薩特與中國
薩特和波瓦於1955年9月訪問中國,受到高規格的接待。9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出席了周恩來主持的國慶招待會,10月1日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國慶觀禮,毛澤東、陳毅分別接見了他們。對於這次訪華,薩特本人除了接受一些專題采訪外,沒有多作評論,而由波瓦執筆寫了題為「長征」一書,我猜想這是他們的一個分工。據說波瓦為寫此書,經常熬夜,搞得眼睛紅腫,薩特為之心疼。書成之後,由於內容上對中國革命的熱情頌揚,在西方引起不少爭論。
但是,當時中國主要是把薩特當成一個革命者來看待的,對他的理論與創作基本不了解。在日內瓦大學任教的薩特研究專家德尼思·貝爾多萊先生對我講過這么一個細節:薩特在北京與茅盾、丁伶等知名作家會面時,由於雙方都沒讀過對方的作品,所以大家只好談美食。
薩特著作在中國的大量引進是在80年代後的事。也就是說,當薩特沉寂於西方之時,中國人開始以極大的熱情研究他,帶著崇敬,至今不變。至少余秋雨近年寫《行者無疆》時,便是把薩特當作至尊者來寫的。有些學者感嘆說,人家在本土已是強弩之末,我們卻剛剛在補課;此地的薩特並非那處的薩特。
但是我想,我們對薩特的興趣並不僅僅在於想了解點別人的東西,而是有我們自己的意向。薩特的學說對當時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而西方對薩特的種種批評,對中國讀者來說,可能並不重要。這也就是盡管外面雜音很大,薩特在中國始終是個偶像,沒有什麼人會板起臉來批他的原因。接受從來不是照搬。接受以後的東西也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了。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並非少見:一個在本國已崩潰的神話,在另一國土上卻生了根,開了花。
不過,真正科學的方法也許是中西互補,讓西方經典與中國文化實現有機揉合。比如有漢學家提出,薩特哲學中特別重要的關於「虛無」(néant)的思想,可以用來對老莊哲學中有根本意義而又含混的「無」的概念進行有效地科學地闡釋;而另一方面,如果說薩特的虛無在西方已很難再有理論發展前途的話,那則是因為那裡沒有老莊哲學滋潤過的深層土壤。在這意義上,西方哲學是否也有借鑒中國哲學的必要?這類問題是不可迴避,也總是引人入勝的。
巴黎已是初夏景色,塞納河邊的風還幽幽地帶著薩特的獨特氣息,時淡時濃,似遠尤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