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介休在哪裡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側,汾河南畔,地跨東經111°44′10″——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距山西省會太原139千米,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千米,東北與平遙縣、汾陽市接壤,西南與靈石縣相連,東南與沁源縣毗鄰,西北與孝義市相望。北起義安鎮任家堡村,南至綿山頂端艾蒿坡;西起義棠鎮圪塔頭村,東至張蘭鎮南窯頭村。
『貳』 介休的簡介,詳細一點。
歷 史 沿 革·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總面積744平方公里,總人口37.25萬人。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時,曲沃庄伯伐翼,晉翼侯奔隨,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歷史上先後東部建置鄔縣,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後改為界美、介休、平昌。東魏時,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時期一度設介休郡、介州。鄰縣靈石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為介休地域。隋、唐時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歷史上曾幾度並入介休縣。宋、元、明、清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系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現轄7鎮3鄉、232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
·自 然 環 境·
1、面積及方位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側。地跨東徑111°44′10″— 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之間。北起義安鎮任家堡村,南至綿山頂端艾蒿坡;西起義棠鎮圪塔頭村,東至張蘭鎮南窯頭村。東北與平遙、汾陽接壤,西南與靈石相連,東南與沁源毗鄰,西北與孝義相望。東西最寬處38.5公里,南北縱長38公里,總面積744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0.47%。
2、地貌
介休整個地勢形態呈南高北低,海拔在740—2487米。南部為山區,主峰有綿山、天峰山等,屬太岳山脈,面積31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42.09%;中部為丘陵區,面積191.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5.86%;北部為平川區,面積為237.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05%。
3、氣候
介休處於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年份均在200天以上,
2500小時左右。丘陵山區少於平原,南部少於北部。據1954—1994年氣象資料統計,全市年平均氣溫為10.4℃,冬夏季氣溫變幅較小,總的分布趨勢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區降低。全市年平
均降水量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無霜期平均為175天,其分布趨勢為平川丘陵長於南部山
區。
·民 俗 文 化·
介休自古「商賈雲集,民物浩穰」。明清時期,縣城四條大街店鋪林立,「儼如都會」。張蘭、義安、洪山、義棠鎮市面除有京貨、雜貨等商號外,還有錢庄、當鋪、金珠鋪等商行。張蘭鎮每年九月下旬古廟會,屆時有文水皮貨、沁州麻貨、渾源挽具、上黨葯材、內蒙古騾馬上市交易。介休歷來挾資走外經商者眾多,清代前期,被朝廷賜為皇商的介休張原村范氏為對日貿易中首執牛耳的洋銅商。道光年間,山西初期設立的15家票號中,介休北賈村侯氏領其中6家,資本計有七八百萬兩,為票號「匯通天下」的第一富戶。同治年間,介休北辛武冀氏兄弟也將乾盛享布莊和德記布莊改為票號,躋身於三晉票號巨擘之列。
介休人文薈萃,舊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介子推、東漢郭林宗、北宋文彥博)。歷代國手名人蔡邕、李世民、張九齡、李商隱、趙頊、顧炎武、傅山及本籍人茹倫常、宋廷魁、鈕福全、田莊儀及「綿山四山人」董、梁、王、任等為介休壯麗山河傾倒,先後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絕句。介休達人代起,緣因歷代當政者注重教育,善於教化。山西宋代以前有縣學僅永和、介休、稷山數處,介休在唐咸享三年(672)始辦縣學,明代又在文廟旁建育才館。清代介休考中進士人數達64人,僅次於安邑、平定、陽城,位居全省第四。
介休傳統手工業源遠流長。唐代以前,洪山采坪溝已開設三窯,即煤窯、泥窯、碗窯。唐末宋初,洪山陶瓷業和縣城釀醋業已規模生產。介休陶瓷以洪山白瓷為主,其印花刻花器製作筆意潑辣奔放,不失民窯本色。唐、宋時期,介休已有燒造琉璃記載,到明代,介休琉璃燒造達到極盛,現存張壁古堡、城內城隍廟、師屯北廣文濟寺、靈石資壽寺等琉璃建築皆為介休匠人傑作。介休陳醋具有色黑亮、味香美、不變質等優點,據傳,明代安徽潁州的大升陳醋,清代山西清徐的老陳醋,分別為介休人侯大升、王來福傳藝。清代咸豐年間,義安「咸亨涌」釀造的木瓜黃酒,醇香適口,色澤鮮艷,民國18年(1929)曾獲巴拿馬國際賽酒會銀質獎。
十里鄉俗不同,介休城鄉歷來為一日兩餐,(70年代後城區機關因作息時間改為三餐),且人人有喝茶習俗。另外,據史籍,介休鄉民樸直,急貢賦不敢後;士懼禮法,重氣節與清廉。但邑人中也有競相與奢和崇佛重禱之陋習。據歷代《介休縣志》記載,介休較大的寺廟堂祠有149外之多(含佛寺77處,道觀47處),香火盛俗,昭昭若揭。
介休人民有光榮斗爭傳統。公元304年,匈奴族劉淵起兵反晉,派將喬??攻陷介休,介休縣令賈渾夫婦抗節不屈,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千百年來彪炳中華青史。八年抗日斗爭中,介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建起軍隊,開辟了根據地和堡壘村,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下,與日本侵略者開展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到解放戰爭中,介休縣中共黨員隊伍發展到986人,民兵隊伍壯大到3100人,154名優秀幹部隨軍南下,參加了解放全中國的行列,8376人組成的支前隊伍參加了解放太原戰役,《人民日報》曾頭版刊登《介休民工支前立功》報道。戰爭年代,介休有1694人慘遭日本侵略軍殺害,縣委書記商功叔、縣長高劍平、工人游擊隊指導員韓奎等一批好乾部為革命出了寶貴生命。
『叄』 介休的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介休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後,介休廣大群眾的生活有了保障。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介休以焦化為主的工業經濟迅速崛起,民營經濟首開山西省先河,市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多年位居山西省十強縣市行列。
2009年介休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0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2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78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400元和5732元。
2012年介休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5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佔比為3.3%,第二產業佔比為66.8%,第三產業佔比為2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531元,按2012年平均匯率計算為5787美元。全年全市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28018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04元。
2014年,介休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成為山西唯一一個入選的城市。 2009年介休市糧食總面積為42萬畝,畝產為227公斤,總產量為9452萬公斤。
2012年介休市農作物種植面積26650.8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6153.0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6.47公頃,棉花種植面積0.73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5253.89公頃,小麥種植面積5545.86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38088噸,其中夏糧23980.58噸,秋糧114107.93噸。全年完成造林833公頃,新育苗面積154公頃,零星植樹108萬株。全年全市肉類總產量16844.86噸,其中豬肉產量12282噸,牛肉產量495噸,羊肉產量863.8噸,禽肉產量3204噸,奶類產量6525噸,禽蛋產量6219噸。年末大牲畜存欄4532頭,豬存欄95167頭,雞存欄110.63萬只,羊存欄61236隻,兔存欄1820隻。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30.56萬千瓦,機械播種面積24460公頃,機械收獲面積16068公頃。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22530萬元。 焦炭為介休市的主導產業,截至2009年,介休市共有焦炭企業9戶,現實生產能力900萬噸。鋼鐵產業主要依託安泰集團200萬噸鋼鐵項目,截至2009年已經形成100萬噸生鐵、100萬噸鋼坯的生產能力,基本形成了生鐵—鋼坯—高線、H型鋼—鋼結構的產業鏈條。截至2009年,介休市機械加工企業主要有二機、經天、宏興、金牛、天宏、多智、興西、科爾以及水泵廠、農機廠、煤化成套設備廠等20餘戶企業,主導產品涉及洗煤設備、管模加工、液壓支柱、輕鋼網架以及鍋爐、農機、水泵、鑄造件等。
2012年末,介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4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764.1萬噸,發電量11.25億千瓦時,焦炭產量598.57萬噸,鋼材產量101.1萬噸。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1.9億元,其中煤炭、焦炭、冶金和電力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4.4億元、64.95億元、1.3億元和0.2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6.3億元,實現利潤-2.1億元。全年全市資質以內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187909千元,實現利潤44197千元。 2008年介休市服務業完成增加值22.56億元,占生產總值的18.8%,實現稅收2.46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10.5%,從業人數達到6.8萬人,佔全市城鄉從業人員的35.6%,已成為增加就業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從整體情況來看,特別是從服務業占生總值的比重來看,介休的服務業發展還處在比較低的層次。2008年全市共接待遊客94.2萬人次,門票收入3502萬元,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億元,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在山西省縣級城市名列前茅。
截至2009年,介休市相繼建成並啟用梁吉農貿、南街金屬構件、鑫東方傢俱建材、長鴻傢具等4個總面積8萬平方米的大型專業市場,初步形成了服務介休、輻射晉中和呂梁的品牌市場,山西吉隆斯商貿股份有限公司所屬的家家利連鎖超市也已成為山西省最具競爭力的商貿流通企業之一。
2012年介休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1107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771萬元,電信業務總量28336萬元。全年全市共接待國內遊客406萬人次,海外遊客1.55萬人次。全年國內旅遊收入35.2億元,旅遊創匯465萬美元。
『肆』 介休住宿
要想去綿山旅遊地話用不著住介休可以從介休包車去綿山。一天來回的話要260元,途中可以路過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張壁古堡,那裡有1000多年前的古地道,很值得去一趟,綿山很大,要想玩好,就得在山裡住一晚上,標間400.山上的旅店都屬於一家公司開的,價錢也差不多。綿山不遠就是王家大院,王家歸來不看院,很有氣勢,讓你感慨不已。建議路線---到介休火車站左拐汽車站,車費4元直奔王家大院,重點站下車旁邊就有民居旅店,很乾凈,能洗澡,都是新房。標間價格50元。入住以後游王家大院。門口有計程車,可以包車去綿山200元,你可以找旅店的老闆拼車,他們都和計程車司機有聯系。第二天,早7點去綿山,你一定要去棲賢谷看看,我們去就讓包車的給忽悠了,既然包車想去哪裡就哪裡的,由咱說了算,時間咱們定。不能好心了。一個景點沒有去,心裡可遺憾了,也不能為這個地方,在特意去一趟吧。趕在5點的時候去張壁古堡,讓你感慨1000多年前的祖輩是多麼的聰明。要和包車的人說好了,遊玩以後送你們回介休的,因為古堡離介休已經不遠了。我們四月底去的,喬家大院--平遙古城--雙林寺--王家大院--綿山--張壁古堡---壺口瀑布。一路很精彩,也很感慨。地上看山西,你去了用心去看去聽,就會明白余秋雨的《愧抱山西》是何樣地精采。----最愛山西朋友有空再往山西的中部走--五台山,蘆芽山,北部的--恆山,懸空寺,雲岡石窟,應縣木塔。定會讓你不虛此行......
『伍』 介休的古建築有什麼急急急急!
介休的文化------談談介休的古建築文化
悠久的歷史
縱觀介休目前保留下來的一些古建築、古村落,從歷史深度來看,大多以明清古建為主。比較出名、歷史久遠、保存完善的我認為要算綿山腳下、興地村西北隅的元代古建築「回鑾寺」了。她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依次有山門、天王殿、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垛殿等50間。經考證回鑾寺因唐太宗登綿山禮佛未成在此處回鑾得名,寺建於唐僖宗乾符年間,五代毀於兵火。北宋建隆三年(962)重建,後又毀。金天會、大定年間又重建。
塔文化
提到介休的古建築,在此不由讓人想到介休的地標性建築「塔」,目前介休保存完好的塔有6處:天峻山的「文峰塔」(她始建於明,清康熙四十年(1701)重修.為石造實心塔);義棠師屯南銀錠山上的「虹霽塔」(於明代萬曆十八年(1590)興建,造型為八角九層,塔身為磨磚砌築,上有琉璃塔頂,下有浮雕蓮花石座,內部為木結構階梯樓板,聽說已傾斜);龍鳳的「凌空塔」(又名姑姑神塔,建築年代無從考證);北壇公園的「史公塔」(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綿山的「靈應塔」(始建於唐,毀於戰亂,於2003年原址上重修),還有三佳村北側的「小文峰塔」(其內為土築實心塔、外磚包砌,塔剎為石造蓮瓣,據說此塔象徵毛筆,三佳中學為硯台,到下午時塔的影子剛好指向學校,寓意毛筆支到硯台上--------文氣十足、人才輩出)。
在一個縣級市,到目前能保留這么多古塔,她是一個奇跡。並且這六座塔從建築風格、使用的材料上各有特色,凝聚了介休古匠人的智慧與心血,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做為一名介休人,你不覺得為之自豪嗎?
窯洞文化
介休的民居,保留了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在南山這一片有典型的土窯洞建築文化,人們因地制宜、順著山勢、層層疊疊挖洞建屋、甚是壯觀;在不具備挖土窯洞的平川地帶,又出現了大批的磚砌窯洞,不論是磚砌窯洞也好、土窯洞也罷,她均以准確的拋物線狀起拱,這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這種結構的受力形式是完美無缺的,由於其保溫效果極佳,這種窯洞民居冬暖夏涼,極適合人們居住。更讓人叫絕的是古介休人她們在這種窯洞建築前面建上檐廊(我們介休人俗稱「斜廈」),雕梁畫棟配上瓦作,使得木結構的靈巧與磚石結構的厚重有機地結合,這樣不僅解決掉窯洞建築門面的避雨問題,而且使得單純的窯洞建築呆板的門面更加端莊,那氣勢、那智慧真叫絕!
古介休匠人啊,你們真了不起!
琉璃文化
介休的琉璃藝術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有厚重的文化淵源,史有「琉璃之鄉」的美譽,1000多年琉璃燒造歷史源遠流長,大自然賜給了介休天然的琉璃原料——坩泥,從此這里走出一批一批燒造琉璃的能工巧匠,史料記載,明清時期為皇城故宮燒造琉璃的工匠多是來自介休,京西那座琉璃渠村,他們工藝傳承的源頭亦是來自山西。
在介休現存的古建上,琉璃藝術的魅影仍在放著她璀璨的光芒:史公塔覆著的琉璃頂、東街的琉璃影壁、祆神樓、後土廟。介休,儼然是一座琉璃燒造的城市。
琉璃牌坊、琉璃碑、琉璃影壁、琉璃脊瓴、琉璃博風板,介休琉璃的工藝造型千奇萬變。張壁琉璃碑、城隍廟、五嶽廟、三結義廟、韓屯村的關帝廟、西段屯村的夫子廟,小靳村的東岳廟,琉璃藝術的璀璨華章在建築的載體上揮灑得淋漓盡致。
最精彩的展示還是在這座號稱琉璃博物館的後土廟。殿閣頂上的琉璃脊吻,戲樓前照壁的博風板,「麒麟鬧八寶」的影壁圖案,藍、綠、黃、紫色彩鮮活。可是同樣還是這幾種色調,新燒造出的用來修復的構件卻遠遠無法和原物爭輝。
明清時期的燒造手藝早已經失傳了。現存的有限的精品琉璃猶如那些官窯瓷器一般,承載著曾經鮮活的光陰流轉,帶著不可復生的絕望如履薄冰的存活下去。
雕刻文化
在介休的古建築中,不論她是民居也好、還是寺廟也罷,也不管她是牌樓、影壁、還是街門的構件中,幾乎隨處可以看到石雕、磚雕、木雕的工藝,在這些作品中有以人物典故為題的,也有以吉祥圖案立意的,其不泛出現山水、飛禽、走獸、水果、植物、圖騰等,還有直接以文字形式雕刻牌匾、楹聯的,體現出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最求,其融入的難道僅僅是一種藝術?我覺著他更是厚重的介休文化的積淀。毫不誇張地說,介休古建的建築藝術是北方古建築的精品。
僅從部分精緻的古建築所砌的光面磚牆上看,其做工也是十分考究,每個磚面都是經過精心打磨,灰縫真是薄的不能再薄,從古建術語的層面上講,她叫「絲縫牆」,曾經和老泥瓦匠談論過這種絲縫牆的做工,據說當初的一個大師傅(砌磚的)要有7個輔助工伺候,幫其攪拌灰漿、運輸、砍削、打磨、雕刻磚構件,可想古人對辦每一件事的執著程度,也正因為老一輩匠人的執著,使得很多精品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一直流傳至今,她仍然是一件件絕世佳品。
很可惜很多精品建築分布在市井、鄉野之間,由於種種原因,得不到合理的保護,正在淡出我們的生活。很可惜呀……
仿古文化
最近幾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人們的精神文明也得到同步提高,老祖宗傳下來的古文化的傳承也得到再次重視,介休不少地方建起了仿古建築:牌樓、廟宇、仿古街門、仿古門面……
隨著新工藝、新材料的介入、老工藝的失傳,細細品味、總覺著仿古建築他就是仿的,缺少一股韻味。
有部分仿古建築為了仿的逼真一些,它就高價收購一些舊建築上的一些構建,去安裝上去,但是,隨之問題來了,由於經濟利益的誘惑,市井上又出現了部分古構建的交易、盜竊現象,進而因此出現了古建築的人為毀壞。例如有些門口擺的石獅子一夜之間就會爬走,檐廊下的柱鼓石會用爛磚塊置換出來,去換錢花。
呵呵,沒古建築的地方在使勁仿造古建築,有古建築的卻不知道如何去保護!不應該啊!
結語
應該引起我們介休人的重視了,去研究、去重視存世不多的老祖宗留下的古建文明吧!把她們留給我們的後代,讓他們去炫耀、去研究。因為古建築她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原文出處:
介休的文化------談談介休的古建築文化
其他參考:
晉中三城(介休、太谷、榆次)
『陸』 介休怎麼樣
好啊,是歷史文化名城,近幾年發展的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