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愛因斯坦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這里是愛因斯坦1902-1909年暫居伯爾尼的故居,目前這里有公開展示當時的照片、資料、傢具等。愛因斯坦博物館(Einstein House)展示了他相對論的學術資料、上課的錄音帶和他的成績單等。 愛因斯坦小屋(Einstein House/ Einstein Haus)又有稱愛因斯坦博物館,1903-1905年期間,著名物理學家、原子物理學家艾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曾經住在這里。1905年,他在這里提出了劃時代的«相對論»。2007年2月1日這里成了紀念館 ,您可以在這里參觀他住過的地方。
館內大致維持當初愛因斯坦所住的格局,展示了他生前各個時期的照片、相對論的學術資料、上課的錄音帶…等,其中還包括愛因斯坦在報上分類廣告刊登的招生啟示、愛因斯坦的成績單,詳細而清楚的紀錄愛因斯坦生平事跡。
⑵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語美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區別與聯系
「工藝美術」運動是起源於英國19 世紀下半葉的一場設計運動,其起因是針對傢具、室內產品、建築的工業批量生產所造成的設計水準下降的局面。據比較一致的理解,這種局面是從1851 年在倫敦的水晶宮中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開始的。這場運動的理論指導是作家約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 ,而運動的主要人物則是藝術家、詩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 ,他與藝術家福特?布朗(Ford Madox Brown)、愛德華,柏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畫家但T ?羅西蒂、建築師飛利浦?威伯( Philip Webb)共同組成了藝術小組拉菲爾前派(Pre-aphaelite Brotberhood)。他們主張回溯到中世紀的傳統,同時也受到剛剛引入歐洲的日本藝術的影響,他們的目的是誠實的藝術,主要是回復手工藝傳統。他們的設計主要集中在首飾、書籍裝幀、紡織品、牆紙、傢具和其他的用品上。他們反對機器美學,主張為少數人設計少數的產品,所謂的,「the work of a few for the few」。
這場運動開始式微時,卻出現了一個重要的促進因素,就是1888 年在倫敦成立的工藝美術展覽協會。從1855 年開始,這個協會連續不斷地舉行了一系列的展覽,在英國向公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好設計及高雅設計品味的機會,從而促進了"工藝美術"運動的發展。不但如此,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風格開始影響到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比如蘇格蘭格拉斯哥的設計師查爾斯?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英國設計師沃塞(c . F . A . voysey)、阿瑟?馬克穆多(Arthur . H . Mackmurdo)。在美國,「工藝美術」運動主要影響到芝加哥建築學派, 特別是對於這個學派的主要人物路易士?沙里文和弗蘭克?賴特的影響很大;在加利福尼亞則有格林兄弟、傢具設計師古斯塔夫? 斯蒂格利和柏納德? 邁別克(Bernard Maybeck)等人受到很大的影響。
到了世紀之交,「工藝美術」運動變成一個主要的設計風格影響因素,它的影響遍及歐洲各國,促使歐洲的另外一場設計運動-「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產生。雖然「工藝美術」運動風格在20 世紀開始就失去其勢頭,但是對於精緻、合理的設計,對於手工藝的完好保存迄今還有相當強的作用。「工藝美術」運動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設計家、詩人和社會主義者威廉?莫里斯。他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奠基人,生於1834 年3 月24 日,1896 年10 月3 日去世,是真正實現英國理論家約翰? 拉斯金思想的一個重要設計先驅。
作為最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拉斯金的設計理論具有強烈的民主和社會主義色彩。他強調設計的民主特性,強調設計為大眾服務,反對精英主義設計。他說:以往的美術都被貴族的利己主義所控制,其范圍從來沒有擴大過,從來不去使群眾得到快樂,去有利於他們。與其生產豪華的產品,倒不如做些實實在在的產品為好。請各位不要再為取悅於公爵夫人而生產紡織品,你們應該為農村中的勞動者生產,應該生產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拉斯金的設計思想其實是非常混亂的,其中包含了社會主義色彩,也包含了對大工業化的不安,一方面強調為大眾;另一方面則主張從自然和哥德風格中找尋出路,而這種設計自然不是為大眾的。他的實用主義思想與以後的功能主義仍有很大區別,但是,他的倡導和設想,依然為當時的設計家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據。其中,受到他的思想影響最深刻、並且通過自己的設計實際體現了拉斯金的精神的,是英國設計家威廉?莫里斯。他所帶動的「工藝美術」運動在19 世紀下半期成為歐洲最重要的一場設計運動。
莫里斯參觀倫敦1851 年世界博覽會時方才17 歲,他對於工業化造成的產品醜陋結果感到震驚,極其厭惡。據報道說:他在看見水晶宮展覽建築時竟然放聲大哭,足以說明他對於機械化、工業化的厭惡程度。他深受倫敦世界博覽會的刺激,對於流行於世的各種新興工業產品感到討厭,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扭轉這種設計頹敗的狀況,恢復中世紀設計講究手工藝精湛的局面。他身體力行,從一個建築家、畫家發展為全面的設計家,開設了世界第一家設計事務所,通過自己的設計實踐,促進了英國和世界的設計發展。
嚴格來看,莫里斯並不是一個現代設計的奠基人,因為他探索的重點恰恰是要取消工業化造成的「惡果」,恰恰是要否定現代設計賴以依存的中心―工業化和機械化生產,他的目的是復興舊時代風格,特別是中世紀、哥德式風格。他一方面否定機械化、工業化風格,另一方面否定裝飾過度的維多利亞式風格,他認為只有哥德式、中世紀的建築、傢具、用品、書籍、地毯等的設計,才是誠實的設計。其它的設計風格如果不是醜陋的,也是矯揉造作的、扭泥作態的、不真實的,因而應該否定、推翻。只有復興哥德風格和中世紀的行會精神,才可能在工業化咄咄逼人、矯飾風格橫行霸道的時刻挽救設計的精神,保持民族的、民俗的、高品味的設計。對於他來說,無論是古典風格還是現代風格,都不足取,唯一可依賴的就是中世紀的、哥德的、自然主義的這三個來源。他是在實踐中實現了拉斯金設計思想的第一個人物。
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是畫家但丁?羅西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約翰?米勒斯(John Averrett Miliais)和霍爾曼?漢特(Holman Hant)三人在1545 年發起的。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反對當時英國畫壇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保守主義,主張忠實於自然的風格,主張真實的、誠摯的「新藝術」風格,在題材和風格上,他們對於中世紀和哥德風格情有獨鍾,因此,與拉斯金的理論和莫里斯的希望不謀而合。莫里斯此時認識了羅西蒂,受到他很大的影響,因此於1857 年毅然離開斯特里特設計事務所,參加了他們的畫會。他與柏恩-瓊斯在倫敦的紅獅廣場開設畫室,准備在畫壇上大幹一番,這個重大的轉折與隨即而來的結婚,是莫里斯走向設計探索的開端。
莫里斯在具體設計上,強調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結合。對於他來說,實用但醜陋的設計不是好的設計。他曾經說:「不要在你家中放一件雖然你認為實用的,但是難看的東西。」這種看法,是他的功能與美觀結合的設計思想的體現。但是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對干他來說,依然是採用手工藝的方式,採用簡單的哥德式和自然主義的裝飾,因而,他的這個局限使他不可能成為真正現代設計的奠基人。
莫里斯的設計,莫里斯設計事務所的活動,以及他們提倡的原則和設計風格,在英國和美國產生了相當的回響。英國有不少年輕的設計家仿效莫里斯的方式,組織自己的設計事務所,稱之為行會(guild ),從而開始了一個真正的設計運動,歷史上稱為「工藝美術」運動。而他們推崇的風格,就稱為「工藝美術」運動風格。比較具有影響意義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集體包括有以下幾個:
世紀行會(the century Guild),由傑出的設計家阿瑟? 馬克穆多(Arthur Markmurdo)為首組成。成立的時間是1882 年。
藝術工作者行會(the Art workers Guild),成立於1854 年。
手工藝行會(Guild of Handicraft),由傑出的設計家查爾斯?阿什比(charle、Robort Ashbee)為首組成,成立於1888 年。
這批設計事務所都是在19 世紀80 年代期間成立的,距離莫里斯成立設計事務所的1864 年有近20 年的時間,因此,可以說它們都是受到莫里斯設計思想影響而產生的。這批設計事務所的設計宗旨和風格與莫里斯也非常接近。它們都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反對設計上的權貴主義,反對機械和工業化特點,力圖復興中世紀手工藝行會的設計與製作一體化方式,復興中世紀的朴實、優雅和統一;這些設計家都努力在設計上體現實用性、功能性和裝飾性的結合,設計風格上吸取中世紀、哥德風格、自然主義風格的特徵,把它們蹂合在一起,同時在平面設計上發展東方風格的特點,講究線條的運用和組織的完整。這些公司生產的傢具、金屬製品、家庭用品、裝飾品、書籍設計等等,都具有這些特點,風格很統一。
1888 年,一批英國的設計家在莫里斯的精神感召下,組織了英國工藝美術展覽協會(The Artsand crarts Exhibition Society),從而有計劃地舉辦外國設計展覽,以促進英國本身的設計水準。這些展覽吸引了大批外國設計家、建築家參加,對於促進英國的設計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們還出版了一本刊物《工作室》(the studio) ,作為宣傳「工藝美術」運動精神的言論陣地,刊物上發表了包括拉斯金、莫里斯和其它「工藝美術」運動代表人物的文章,廣泛地宣傳了這個設計運動的宗旨和內容。
1896 年,威廉?莫里斯去世,設計家阿瑟?本森接手莫里斯設計事務所的工作,他與另外一個非常傑出的英國設計家克里斯多夫?德萊賽(Christopher Dresser ) 一起,振興莫里斯的事業,繼續發展「工藝美術」運動,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莫里斯公司在他去世以後還存在了相當一個時期,這應該說與本森和德萊賽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美國的「工藝美術」運動還有其它一些設計家參與,比如傢具設計師哈維?艾利斯(Harvey Ellis ) ,以及艾爾伯特?哈巴特(Elbert Hubbard)組織的羅克羅夫特藝術組等等,他們的設計探索與斯提格利?賴特和格林兄弟相似。
除了美國受到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影響之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也受到一定的影響。斯堪的納維亞五個國家,擁有悠久的手工藝傳統,特別是木傢具和室內設計具有很傑出的水平。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明確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反對繁瑣裝飾,都與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傳統觀念非常接近,何況這個地區有很豐富的哥德傳統,因此,在英國的影響之下,這幾個國家中的瑞典、芬蘭、丹麥和挪威都出現了類似的設計活動,成立了各種各樣的設計機構,取得非常顯著的成績。
工藝美術的陶瓷設計是陶瓷設計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轉折。在這場運動開始以前,英國的陶瓷只有低級的陶器和供權貴使用的高級細瓷,缺乏價廉物美的陶瓷。「工藝美術」運動受到東方的影響,而東方各國,特別是陶瓷的故鄉中國和陶瓷發展非常突出的日本,對干英國的陶瓷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從當時英國的陶瓷設計上看,可以看出東方陶瓷設計的明顯影響,特別是圖案、釉色的運用、器型上,東方的影響特別明顯。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陶瓷設計與製作家主要有馬克?馬歇爾(Markv . Marshall)、威廉?德?摩根(Williamde Morgan)和科爾曼等人,他們的作品都具有顯著的「工藝美術」運動特色。除此之外,克里斯多夫?德萊賽也設計陶瓷。從總的情況來看,他們的陶瓷設計都基本是為小量生產而設計的,藝術的成份很重,還沒有能夠成為大批量生產的日用陶瓷的基礎。英國這個設計運動的陶瓷設計家們當時都津津樂道地從事高溫釉和窯變的試驗,重點在於陶瓷技術的潛力探索、藝術效果的表現,對於陶瓷設計的社會功能,基本沒有任何一個人曾經加以考慮。他們設計出來的陶瓷,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但是作為現代設計的基本要求一批量化生產來說,這些設計還不足以影響整個陶瓷的發展。
真正開始陶瓷日用化探索的是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師們。從19 世紀末葉開始,他們就開始進行目的在於批量化生產的各種日用陶瓷的設計嘗試,其中包括厚胎的日用骨灰瓷器、石器等,這種探索在20 世紀初期開始成熟,終干影響到全世界時日用陶瓷的風格。
「工藝美術」運動的金屬製品設計也很引人注目。這些設計都具有濃厚的哥德風格特點,造型比較粗重,金屬用品表面具有簡單的圖案裝飾,與陶瓷設計有所不同的是,這場運動的金屬製品在功能性方面比較周全,其中頗有一些傑出的作品。重要的設計家包括上述的幾個人物,即阿什比、克里斯多夫?德萊賽等。
「工藝美術」運動比較突出的設計范圍是紡織品設計,特別是各種地毯和掛毯的設計。紡織品設計受到哥德風格很大的影響,因此大部分都具有哥德復興的圖案特點。
莫里斯本人對於染織品設計的興趣很大。他親手設計了不少的染織品,包括掛毯、地毯,同時還有大量的牆紙圖案。他的牆紙設計最早出現在1862 年。1875 年,莫里斯與其它的幾個設計師合作,設計了一系列的染織品。他反對採用任何化學染料,堅持採用靛青之類的天然染料,表明了他與現代化、機械化、工業化毫無餘地的對立立場。
莫里斯本人鼓勵各種手工藝的發展,在他的鼓勵下,他的女兒瑪利?莫里斯投身於刺綉設計,在1885 年接管了莫里斯公司的抽紗設計部門的領導工作,創造了獨立的抽紗設計部門,也開了風氣之先。 「工藝美術」運動比較重要的設計范圍是平面設計,本章在前面提到莫里斯本人的平面設計活動,可以說,他是奠定了這場運動平面設計基礎的人物。在他的影響之下,工藝美術風格的平面設計在英國、美國和其它歐洲國家開始發展開來。比較早的具有影響的工藝美術風格平面設計代表是一本季刊-《玩具馬》,是由重要的設計家馬克穆多的世紀行會設計和出版的。馬克穆多本人擔任設計工作。第一本出版於1884 年,馬克穆多的流暢黑白線條裝飾插圖和豐富的平面設計,立即得到廣泛的歡迎,不久以後,這份季刊就轉由莫里斯的出版公司凱姆斯各特出版。莫里斯本人擔任主要設計。
凱姆斯各特出版社是莫里斯從事平面設計的大本營,他的大部分書籍設計都是由這家出版社發行出版的。他的設計充滿了企圖恢復古典的、特別是中世紀哥德時期的風格特徵,版面編排非常擁擠,特別是扉頁和每個章節的第一頁,纏枝花草圖案和精細的插圖,首寫字母的強烈的哥德復興特徵。這一點與當時流行的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繪畫風格是一脈相承的,表現了英國社會上在平面設計方面的浪漫主義傾向。這種濃厚的復古傾向,引起當時一些評論家的指責,比如英國平面設計家劉易斯?戴依曾經在1899 年的一本期刊《東方雜志》撰文批評莫里斯,認為他的書籍設計過於沉溺於復古主義,過分古舊和沉重,他認為這樣的復古傾向,完全違背了莫里斯一向主張和倡導的設計社會化、民主化、大眾化的立場和原則,使書籍無法成為大眾的普及讀物,而淪落為少數收藏家的收藏品。
「工藝美術」運動的缺點或者說先天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它對於工業化的反對,對干機械的否定,對干大批量生產的否定,都沒有可能成為領導潮流的主流風格。過干強調裝飾,增加了產品的費用,也就沒有可能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因此,它依然是象牙塔的產品,是知識分子的一廂情願的理想主義結晶。對於矯飾風格的厭惡,對於大工業化的恐懼,是這個時期知識分子當中非常典型的心態。英國人在19 世紀中期開始的「工藝美術」運動探索,其實代表了整整一代歐洲知識分子的感受。當時能夠真正認識工業化不可逆轉的潮流的人其實在知識分子當中並不多見,因此,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感召之下,歐洲大陸終於掀起了一個規模更加宏大、影響范圍更加廣泛、試驗程度更加深刻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
⑶ 英國女王住哪裡
英國女王住的地方叫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是英國君主位於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處。宮殿坐落在威斯敏斯特,是國家慶典和王室歡迎禮舉行場地之一,也是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在英國歷史上的歡慶或危機時刻,白金漢宮也是一處重要的集會場所。1703-1705年,白金漢和諾曼比公爵約翰·謝菲爾德在此興建了一處大型鎮廳建築「白金漢宮」,構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築。
整個白金漢宮用鐵欄桿圍著,對著主建築的鐵欄桿外,有個廣場,中央豎立著維多利亞鍍金雕像紀念碑,它的四周有四組石雕群。王宮西側為宮內正房,其中最大的是皇室舞廳,建於1850年,專為維多利亞女王修建。廳內懸掛有巨型水晶吊燈。
白色客廳用白、金兩色裝飾而成,室內有精緻的傢具和豪華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藝術品。御座室內掛有水晶吊燈,四周牆壁頂端繪有15世紀玫瑰戰爭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當今女王1953年加冕時和王夫愛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內還保存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加冕御座和喬治四世加冕時用的四張大座椅。
宮內音樂室的房頂呈圓形,用象牙和黃金裝飾而成,維多利亞女王和王夫艾爾伯特親王常在此舉辦音樂晚會。
⑷ 關於版權的官司
版權(英文名稱:right)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類型,它是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符號在計算機中打法:「Alt + 0169」
法律規定編輯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版權所有人可以根據法律在法律規定的年限內對作品享 有獨占權。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應當事先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並向其支付報酬。但是著作權法也規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規定的使用方式下,該種使用無需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或者無需向其支付報酬。版權的期限,簡單來說,對個人而言,是死後五十年,署名權等精神權利期限無限制;對單位和法人而言,是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
外國人或者外國在中國國內首次出版的,受我國法律保護,其他的根據國際條約確定,多數重要國家已經和中國一起參加了共同的國際條約,在這些締約國境內產生的作品同樣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根據學理,版權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說,各國承諾保護作品的知識產權,但是如何保護,作者有哪些權利,保護期限多長,由各個國家自己決定,在中國發生的作品使用行為顯然就需要按照中國的著作權法來判定,在美國發生的著作權使用行為就需要按照美國的版權法來判定。
版權,又稱著作權,含以下人身權和財產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我國法律保護。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其著作權自在中國境內出版之日起受中國法律保護。
非法轉載
當作者明確禁止轉載時,強行轉載,雖然註明作者並用鏈接方式指向原文,這仍然屬於侵權。
目 前互聯網管理沒有出台專門的法律文本,現在最全面的互聯網法規是國務院出台的互聯網工作條例,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飛速發展,我們期待著全面完善的互聯網法律的出台。
版許可權制
從版權法產生之初,版許可權制與版權保護就如影隨形:版權保護為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提供物資和精神的激勵,版許可權制則確保社會公眾及時獲得作品、最大限度地分享文化進步藝術繁榮帶來的利益,從版權法平衡作者與社會公眾利益的立法目的而言,二者不可偏廢。版權保護與版許可權制既處於此消彼漲的永恆沖突之中,又總是追求和諧共存的動態平衡,一部版權發展史其實就是追隨技術進步的步履不斷調整保護與限制平衡點的歷史。
隨著數字網路時代的到來,作品的復制與傳播成本日益低廉,復制質量完美無缺,無所不在的私人復制嚴重損害了版權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觸動了版權體系的傳統平衡,於是版權人竭力要求強化版權保護,取消對版權的限制——正如美國推出的《知識產權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報告即白皮書所述:「在數字世界,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范圍將日益縮小,如果不是完全消亡的話。」事實上,正如版權發展史所表明的,即使在網路時代,基於人權保護、促進競爭、保護公眾利益和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需要,版許可權制制度也仍然有適用的餘地。「即使數字技術將改變一切,也無法改變作者、出版商、唱片製作者、讀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而維持上述利益的平衡則是版權法永遠的目標。
⑸ 英國地理概況
英國地理概況與英國文化
一、英國自然地理概況
(一)英國的國土資源
英國是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及附近許多島嶼組成的島國。東瀕北海,面對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和挪威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就到法國。
英格蘭全境面積為13萬平方公里,佔大不列顛島的大部分。這一地區自西向東分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為中心的米德蘭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倫敦盆地;威爾德丘陵。
威爾士面積有2萬余平方公里,境內多山、地勢崎嶇。威爾士境內有1/4的土地被列為國家公園及天然保護區。
蘇格蘭和其周圍的許多小島,面積共為7.8萬平方公里。全境均屬山嶽地帶,只有中部較為低平。
北愛爾蘭面積1.4萬平方公里,隔愛爾蘭海與大不列顛島遙遙相望。北愛爾蘭地區湖泊較多,英國的第一大湖--訥湖卧波其間。沿湖為平原。
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最熱天(7月)平均氣溫為19~25℃,最冷天(1月)平均氣溫為4~7℃。英格蘭地勢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區雨量較大,最高可達4,000毫米。
英國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硬煤總儲量1,700億噸。鐵的蘊藏量約為38億噸。西南部康沃爾半島有錫礦。在柴郡和達臘姆蘊藏著大量石鹽。斯塔福德郡有優質粘土。康沃爾半島出產白粘土。奔寧山脈東坡可開采白雲石。蘭開夏西南部施爾德利丘陵附近蘊藏著石英礦。在英國北海大陸架石油蘊藏量約在10~40億噸之間。天然氣蘊藏量約在8,600~25,850億立方米左右。
(二)英國的氣候
英國位於北緯50度至60度之間,但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屬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
英國全國一月份的平均氣溫約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區超過1000毫米,而東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間。英國霧氣較重,主要是島國的潮氣所致。首都倫敦冬季河湖極少結冰,一月平均氣溫在4度(攝氏)以上;夏天則相當涼爽,七月的平均氣溫17度,早晚外出需加外衣。年降雨量約600毫米,雨量分布較均勻。至於倫敦過去常見的濃霧,並不完全是自然現象。由於重視環境保護,倫敦目前出現濃霧的次數已大大減少。
英國雖然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一日之內,時晴時雨。多變的天氣也為人們提供了經常的話題,在英國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歡談論天氣。
受高緯度的影響,英國晝夜長短的變化特別明顯。冬季日短夜長,夏季則日長夜短。夏季是到英國旅遊的最佳季節。夏季日間長,活動時間多,而且溫度適中,天氣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這個季節盡管也有雨,但一般不會連綿不斷,影響行程。
(三)英國的人口與民族
1.英國的人口
據2001年統計顯示,英國人口繼德國(8240萬)和法國(5920萬)後在歐盟國家中居第三位。
根據1995年統計,英國總人口為5860萬,人口出生卒為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總和生育率為1.8。
1991年至2002年間,人口增長率為3.1%,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大於死亡率。2003年出版的《英國2004》(UK 2004)一書稱英國2002年年中的人口統計數字為5920萬,官方估計到2026年英國人口可達6320萬。
2.英國的民族
從公元前一直到公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人征服英格蘭,英國歷史上曾先後有幾個民族到該島上定居。
伊伯利亞人:屬地中海種族。
凱爾特族: 第一批為蓋爾人,是蘇格蘭.愛爾蘭人的祖先,使用蓋爾語。第二批為屬凱爾特人的不列顛人,是威爾士人的祖先。不列顛遂
成為聯合王國國名的主體部分。
羅馬人:公元前一世紀來島。帶來了拉丁字母。
日爾曼人:公元5世紀中葉,日爾曼系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等侵入英倫。其中盎格魯人較為強大,稱該島為「盎格魯的土地(Angle-land),
英格蘭(England)一詞便源於此。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也是現代英語的祖先。原有的不列顛人則被趕到威爾士及英格蘭南部。現在的威爾士語便是不列顛的語言。
丹麥人:公元9世紀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他們並非全是維金人。1016年丹麥人克努特徵服英格蘭。
諾曼人:諾曼底公爵威廉頗有名氣。他於1066年即位英格蘭王,確立了貴族制開始了諾曼底王朝。
二、英國人的風俗習慣
現在英國人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場合穿著很正規,平時追求簡單、舒適的服飾。飲食式樣簡單,注重營養。英氣候溫和、濕潤,英國人喜愛陽光。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做家務,酷愛運動,喜歡外出旅遊度假。另外英國人非常愛好文化活動,如閱讀書刊、寫文章、聽音樂會、看戲等,還喜歡養寵物。
(一)生活中的數字
在英國,成人平均每周22小時從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並以相同數量的時間用於家務勞動。而從事家務勞動的人的性別仍以婦女為最高。但婦女參加工作的越來越多。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婦女參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體力工作部門,婦女佔一半。而在服務行業,婦女則佔一半多,可謂"半邊天"!
英國家庭的消費額1990年至1997年間增長了75%(含通貨膨脹率)。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漲了2.8%。其消費格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97年,居民用於娛樂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費增加了10%。其支出內容為購買收音機、電視機、電話、電腦和其它耐用品。這部分消費還用於租錄像機和音樂磁帶,購買文體用品,以及教育投資。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價上漲了4.4%,但個別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當屬香煙。
由此可見,現在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並漸漸擺脫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
(二)追求簡單、舒適的生活
西服仍稱得上是英國的國服,但是,雖然上班族西裝革履,甚至在重要場合,男士著燕尾服,女士著低胸晚禮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歡穿休閑服,式樣簡單、舒服合體。
英國人的飲食習慣亦式樣簡單,注重營養。早餐通常是麥片粥沖牛奶或一杯果汁,塗上黃油的烤麵包片,熏鹹肉或煎香腸、雞蛋。中午,孩子們在學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點附近買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發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國人的飯桌上才會豐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類,如烤雞肉、烤牛肉、烤魚等。蔬菜品種繁多,象捲心菜、新鮮豌豆、土豆、胡蘿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裝在盤里,澆上從超市買回的現成調料便食用。主菜之後總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燒煮水果、果料布丁、乳酪、冰激凌等。
(三)公園與綠地
英國氣候溫和、濕潤。一年四季適合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政府在制定市區規劃時,幾乎在每一個生活小區都專門規劃出一大塊綠地或公園,供人們休息或散步,為孩子們嬉戲提供空間。
由於冬季陰雨多霧,使夏天的太陽對英國人來說變的特別寶貴。在陽光燦爛的周末,假日,公園里,沙灘上到處躺滿了享受太陽浴的人們。更有英國人以把自己的皮膚曬成棕色發亮為時髦。
(四)自己動手做
英國人喜歡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動手修繕房屋,製作傢具,裝修房間,修整花園。甚至自己製作陶瓷工藝品,幾乎無所不能。這不僅僅出於經濟考慮,而是把此看作是培養個人技能,陶冶個人情操,也是休閑的生活方式之一。通過自己動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適,更具個性化。
(五)酷愛運動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在1996至1997年間,有占總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內,至少參加一體育運動。青少年參加校外體育活動的比例更高。
在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中,騎自行車、踢足球、打司諾克球、打網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眾多男女共同愛好的項目。而每天散步兩英里或更長的距離,一直是流行的運動。
三、英國的首都、主要城市和港口
(一)英國的首都
英國首都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是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倫敦城 (亦稱金融城) 及周圍32個市組成,面積1650平方公里,人口700萬,倫敦始建於二千多年以前,公元四三年羅馬人佔領大不列顛島時已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十一世紀成為商業和政治中心,十八世紀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國際貿易中心。倫敦金融城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集中了全國最大的銀行、交易所和各種企業管理機構;西倫敦是王官、議會、政府各部門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劇院和高級住宅區;東倫敦以下至河口為倫敦港區、船塢、碼頭、倉庫林立。希思羅機場是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一八六四年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馬克恩和恩格斯曾在這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 海格特墓地有馬克思墓。倫敦還有許多著名建築物,如倫敦塔、白金漢宮、西敏寺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等。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天文台1948年遷至倫敦東南96公里處)為地球經度起算點。
1.議會大廈(Parliament)
英國議會亦稱西敏寺,曾為英王室居所西敏寺宮。薩克遜王(Edward The Confessor,一O四二至一O六六年)至亨利八世國王(Henry VIII,一五O九至一五四七年)都曾在此居住。一五一五年西敏寺宮被大火燒毀。修復後,愛德華六世國王於一五四七年把該宮的聖?斯蒂芬教堂撥給下院使用。一八三四年該宮再次被大火燒毀,只剩下西敏寺大廳、教堂地下室等建築物。一八四O年,重建新西敏寺宮,即現在的議會。一八五二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主持議會開幕儀式。現議會大廈為查爾斯?巴里爵士所設計。整個建築為哥德式。包括護宮河在內,總面積為12.5英畝。西敏寺大廳建於一O九七年。一三九九年,經理查德二世國王重修後保留至今。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德國轟炸倫敦時,該廳倖免於難。十三世紀至一八八二年,西敏寺大廳為英國法庭所在地,歷史上有不少名人曾在此受到審判,其中有湯姆斯?摩爾爵士(SlR Thomas More,一五三O年,英國政治家)、查理士一世國王(一六四九年)等。一九六五年邱吉爾逝世後曾在此停放遺體。議會大鍾造於一八五六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監督官本傑明•霍爾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BEN"(大本鍾)。原鍾重16噸多,鍾塔高320英尺。一八五七年該鍾出現裂痕,於一八五九年重新鑄造。新鍾重3.5噸。議會分上下兩院,上院座椅為紅色,下院為綠色,以示區別。每年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女王在上院主持議會開幕,宣讀政府施政綱領。
2.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是英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亦是世界上著名博物館之一。一七五三年,英議會通過法案,決定把大批重要文物收藏集中在一起。一七五五年購置了大英博物館現址,一七五九年首次以大英博物館名義對外開放。以後不斷擴建,從而使其呈現出今日的宏偉面貌。
該館原由全國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和英國出版物與繪畫收集博物館三部分組成。一九七三年,圖書館部分與英其它圖書館合並組成英國圖書館,在組織上與大英博物館脫離,但仍在大英博物館內保留四個圖書室和閱覽廳。馬克思曾在這里刻苦攻讀,為撰寫《資本論》搜集和抄錄了大量資料。馬克思讀書時使用的座位至今尚存。1897至1898年,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倫敦蒙難獲救後,曾在大英博物館研究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及經濟、政治、社會狀況,在此基礎上提出關於"民生主義"的理論。
博物館的主要展品是古代埃及、希臘、羅馬、西亞、東方和歐洲中世紀文物,以及各國鑄幣、紀念章、繪畫和人類學方面的文物等。東方館內藏有大批珍貴的中國文物,最著名的包括《女史箴圖》、宋羅漢三彩像、敦煌經卷和宋、明兩代名畫等。
3.白金漢宮(Bukingham Palace)
一七六二年英國王喬治三世購買了當時在現址上的一所房子作為私人住宅。一八二一年開始興建白金漢宮,從維多利亞女王登位(一八三七年)至今一直是英國國王或女王在倫敦的行官。如今女王的重要國事活動,如召見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請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等都在該宮舉行。此外,來英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元首也在宮內下榻。
王宮由身著禮服的皇家衛隊守衛。富有特色的換崗儀式一般在每天上午11:30舉行。
王宮西側為宮內正房,其中最大的有"皇室舞廳",建於一八五0年,專為維多利亞女王修建。廳內懸掛有巨型水晶吊燈。藍色客廳被視為宮內最雅緻的房間,擺有為拿破崙一世製作的"指揮桌"。拿氏失敗後,法國路易十八將桌子贈送給當時英攝政王喬治四世。白色客廳是用白、金兩色裝飾而成,室內有精緻的傢俱和豪華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藝術品。御座室內掛有水晶吊燈,四周牆壁頂端繪有十五世紀玫瑰戰爭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當今女王一九五三年加冕時和王夫愛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內還保存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喬治四世加冕時使用的四張大座椅。宮內音樂室的房頂呈圓形,用象牙和黃金裝飾而成,維多利亞女王和王夫艾爾伯特親王曾常在此舉辦音樂晚會。
皇宮花園約佔地18公頃,為英王喬治四世所設計。園內有湖泊、草地、小徑,並有各種花草樹木。每年夏天,女王在園內舉行花園招待會,邀請全國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各國駐倫敦的外交官參加。
皇宮南側為女王的美術館,館內收藏王室的藝術珍品,一九六二年起對公眾開放。
4.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
格林尼治位於倫敦東部泰晤士河畔,地勢險要。十五世紀三十年代英國攝政王羅斯特公爵在該處山巔建立了一個瞭望站。一六七五年,瞭望站被改建成皇家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之所以舉世聞名,主要是因為院內有決定世界標准時間和時區的子午線標志(用銅條線標出),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一九五0年皇家天文台遷往新址後,該天文台劃歸國家海洋博物館,設有天文站、天文儀器館等,主要供展覽用。展出的天文歷史資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遠鏡、各國早期設計的時鍾、地球儀、渾天儀(其中不少是當時中國的製品,和很多天象發現的經過(如哈雷慧星等)。
5.倫敦塔橋(London Tower Bridge)
倫敦塔橋系泰晤士河上28座橋梁之一,位於倫敦塔附近。建於一八八六至一八九四年。因橋身由4座塔形建築聯接而得名。
倫敦搭橋的兩座主塔高140英尺,兩塔之間跨度為200英尺。橋分上下兩層,下層橋面可以開合,平時通車,橋椅開啟時可容萬噸船隻通過;上層為一條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旁裝有玻璃窗,行人登橋可欣賞泰晤士河景色。
6.唐寧街10號(No 10Downing Street)
唐寧街10號建於1680年,18世紀以來為英國歷屆首相官邸和辦公處。唐寧街為17世紀後半葉由唐寧爵士開發建築的私人住宅街道,日前保留了四所住宅。1733年,英國王將10號辟為首相官邸。11號現為財政大臣官邸,12號是財政大臣的辦公室。
唐寧街10號樓內最有名的房間是內閣室,從室內可遠眺皇家禁衛軍的換崗儀式和聖?詹姆士公園。二戰期間,丘吉爾將地下室的一間房間用作餐廳。二樓有早餐廳、國宴廳、書房及第二會客廳.其中最大的為國宴廳。客廳內掛有名貴油畫,大部分借自博物館和畫廊。
唐寧街本來可自由出入。1989年後為防恐怖分子襲擊時,在街口設禁至今。
7.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紀號稱「篤信者」的英王愛德華建立 的。教堂的主要特點是大門處有一對塔樓。教堂自建以來,一直是英國歷代國王或女王加冕禮典和王室成員結婚的場所。英國歷代國王死後,大部分葬在這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許多名人死後,在教堂也佔有一席之地。
⑹ 英國有哪些知名建築
1、【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位於倫敦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博物館之一。這座龐大的古羅馬式建築里珍藏的文物和圖書資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博物館所不能比擬的。大英博物館初創於1753年,1759年對外開放。現有房屋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6,7萬平方米。原來主要藏書,其後兼收歷史文物和各國古代藝術品,迄今共藏有展品400萬件。 大英博物館整日免費開放。
⑺ 綠字研究結局誰是兇手
綠字研究結局葉靈翰爵士是兇手。艾爾伯特利用一個矮小的成年人作為兇手,希望人們認為是詛咒害死了扎卡里亞斯·格雷斯托克,以後還會害死俱樂部的其他成員。
艾爾伯特有一個五短身材的同夥,艾爾伯特對遺棄他的探險隊成員憎恨不已,他對同夥實施謀殺,並掩飾成詛咒的命運。
福爾摩斯惡魔之女游戲特點
福爾摩斯:惡魔之女是一款由Frogwares打造的福爾摩斯最新游戲作品。在惡魔之女中他會迎來一個新的敵人愛麗絲·德·波維爾。
愛麗絲認為是福爾摩斯害了其父,於是用母親的名字搬到貝克街221C,利用福爾摩斯的養女凱特琳來展開報復。
游戲包含六個案件:狩獵故事,綠字研究,家庭生活,聲名狼藉,連鎖反應,最後一舞(發燒夢)家庭生活一案包含在聲名狼藉中用你覺得正確的方式解決案件,利用夏洛克•福爾摩斯眾多有名的非凡推斷技能,選擇調查途徑。
⑻ 1851年倫敦世博會
第一屆
地點:英國倫敦
會期:1851年5月1日——1851年10月11日
名稱: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
第一屆真正意義上的世博會是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的鼎盛時期,工業革命的完成使英國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殖民主義的擴張使英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因為強大而帶來的巨大號召力使英國成功地舉辦了這次盛會。
由艾爾伯特親王領銜的一個特別委員會指定著名的海德公園作為博覽會場地,用招標形式建造的大型展館長490米,寬117米,高33米,巨大的鋼框架被81000平方米的玻璃完全覆蓋,顯得壯麗輝煌,後人將此稱為「水晶宮」。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熱鬧非凡的氣氛中開幕,在佔地9.6萬平方米的展區中,展覽用的桌子總長約有13公里,在23個星期的展覽期間,有630萬人進行了參觀。
倫敦世博會上約有18000名商人展出了他們帶來的約10萬件產品。這些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塊24噸重的煤塊,一顆來自印度的大金鋼鑽,還有一頭標本大象,而蒸汽機、農業機械、紡織機械則向參觀者展示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煥發出的無限想像力。組委會為5000多位參展商頒了獎,其中中國送展的絲綢、旗袍、茶葉等獲得了各種不同的獎項。
倫敦世博會的巨大成功,不僅體現在630萬的參觀者和18.6萬英鎊的盈利,更重要的是英國由此獲得了巨大的聲譽,而英國人民則得到了兩座博物館:倫敦世博會為英國奠定了兩個博物館的展品基礎——艾爾伯特博物館和坎星頓科學技術博物館,這種做法成了以後歷屆世博會的優良傳統。
⑼ 大魚老爸的幕後花絮
小說家丹尼爾·華萊士創作小說《Big Fish:A Novel of Mythic Proportions》的靈感源於自己魅力非凡的父親和自己初為人父的感受。據華萊士稱,他的父親同小說中的愛德華·布魯姆非常相似,魅力堪稱登峰造極,甚至在舞會上人們都感到他遙不可及。小說標題中的「大魚」也出自他父親最喜歡的比喻,華萊士回憶說:「在他一生中,他都在談論離開出生的小鎮前往大城市,因為他不想作『小池塘里的大魚』。於是他離開阿拉巴馬的考爾曼(Cullman),成了一名國際商人。不過,『大魚』還有其他含義,魚兒們都滑不留手,很難捕捉,就像愛德華·布魯姆一樣,你永遠都抓不住他。」
另外,華萊士還有意識的利用小說中交織的真實與虛構和事實與誇張向南方傳統致敬。他說:「在愛德華身上可以發現南方文學的特徵,民間故事和吹牛大話都需要從現實延伸,然後或多或少的再加工,就像魔術。這是一個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魔術,只不過我們中間的大多數都泯滅了這種想像,小說和電影讓我們得以體會其中的美妙。」
不過,華萊士從沒想到小說能被搬上大銀幕,因為這需要想像力豐富的編劇將小說故事改造成適於用影像表現的電影故事。編劇約翰·奧古斯特說:「丹尼爾的小說具有很多奇幻而獨特的元素。父子間的矛盾雖普遍存在,卻也各不相同。故事中有偉大的愛,也充滿不可思議的奇遇,並且朝向不同方向發展,我知道改編它很難,但也讓人興奮。」
在兩人會面時,華萊士向奧古斯特透露了一些故事背後的秘密,有關他如何借鑒希臘神話的元素,及研究了代代相傳的美國神話。盡管愛德華的回憶聽上去很誇張,但其中都包含著真實成分。他的兒子威爾在尋找父親所做所為的真相,作為一名記者,他要查清事實真相。雖然愛德華也許從沒說過真話,但他口中的每個故事都具有深層真相。
可以說影片中的威爾是奧古斯特的改編成果之一,因為在小說原著中,威爾只不過是故事的講述者。為了塑造威爾,奧古斯特借鑒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每個兒子都會尊敬他的父親,在兒子眼中,父親如同英雄一般。然而,隨著年歲增長,你會開始將父親當作男人看待。威爾的處境很好體會,你愛著父親身上的很多優點,但總有一些個性讓你發瘋。」
作為好萊塢傳奇先驅達里爾·F·扎努克(Darryl F.Zanuck)的兒子,已經業績斐然的製作人理查德·D·扎努克(Richard D.Zanuck)早就學會了父親最重要的信條,那就是跟著感覺走。他說:「我知道這聽上去可能像陳詞濫調,但他說如果一個素材打動了我,我就應該跟著感覺走。每次看《大魚》的劇本,我都會感動得熱淚盈眶。故事中不僅有父子深情的真實流露,還有很多有趣元素,並成為對生活的一種隱喻。」
編劇奧古斯特最先找到了製作人丹·金克斯(Dan Jinks)和布魯斯·科恩(Bruce Cohen),看中劇本的兩人隨即將影片劇本交給了蒂姆·波頓,當時波頓正與扎努克籌劃繼成功之作《決戰猩球》之後的新項目,他們一致認為這部劇本是最棒的劇本之一,希望立即拍攝。
在物色影片拍攝地時,主創人員都看中了阿拉巴馬州,不僅因為他們在該州找到了保持50年前原有風貌的寧靜小城Wetumpka,還因為阿拉巴馬的河流眾多。波頓說:「拍攝一部關於魚的電影不可能沒有水。我們有很多重要場景要在河中及岸邊拍攝,而且水是影片的重要載體,幾乎在每個場景都會看到水。水在片中意味著魔力、神秘和感傷。」為了拍攝河中場景,製片方求助於當地水壩的管理人員,以控制河水流量和水位。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設計到該片的拍攝計劃並且希望傑克·尼克爾森領銜主演,由於他的檔期已經很滿只好放棄,不久之後就簽下了蒂姆·波頓。
·當製片人發現伊萬·邁克喬治和一張年輕時的艾爾伯特·芬尼的照片有著驚人的相似之後,當即決定由他扮演年幼的艾德·布盧姆,艾爾伯特正是扮演了年長的艾德·布盧姆。
·在飛機上,愛德華·布盧姆正在閱讀的一本英語翻譯書,書名是「英國人與亞洲人」。
·五弦琴演奏師由比利·雷登出演,他在電影急流四勇士Deliverance(1972)中扮演了一個彈奏五弦琴的男孩。
·威廉和愛德華在去大河的路上穿過小鎮的時候,他們經過一家電影院,裡面正在放映的電影是致命IDIdentity (2003)。
·導演標志:(蒂姆·波頓)(音樂)丹尼·葉夫曼作曲。
·諾德把他還沒有寫完的詩給霍華德看,詩的筆跡正是導演蒂姆·波頓自己的。
·當小愛德華·布盧姆正在教堂唱歌的時候,他的聲音停下來,我們可以聽見一個單音,這正是伊萬·邁克喬治的聲音。
·影片幾乎全部在阿拉巴馬州取景。
·當愛德華·布魯姆身著軍裝從朝鮮戰場歸來時,從肩章可以看出他曾在第187空降戰斗群服役。
·當年輕時的愛德華和卡爾離開艾什頓時,當地電影院正在上映1953年的《亂世忠魂》。
·在銀行場景中,牆上掛著Bishop-Parker傢具公司兩位創始人的肖像,影片中的很多小道具都是從該公司購買的,而當時進入銀行的顧客以為他們是已故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