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閩清家居

閩清家居

發布時間:2022-05-06 04:01:40

① 潤年家居買的實木傢具怎麼有點香香的

傢具有點香和品牌沒有關系的,實木傢具用的料不同罷了,雅泰傢具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定製傢具常用的有香味的實木,主要有以下幾種:
樟腦味——香樟木(現在傢具最多用的就是香樟木);
松脂味——松木;
木姜油味-木姜樹(山蒼樹);

清香味-楠木(楨楠);

清涼油味-樺木、燈台樹;

沉香味-沉香木;

檀香味-檀香木;

1、松木:
松木是一種針葉植物(常見的針葉植物有松木、杉木、柏木),它具有松香味、色淡黃、癤疤多、對大氣溫度反應快、容易脹大、極難自然風乾等特性,故需經人工處理,如烘乾、脫脂去除有機化合物,漂白統一樹色,中和樹性,使之不易變形。
在傢具的文化史冊上,松木傢具的創始者北歐人的創意功不可沒,他們化腐朽為神奇,把原本被過量樹脂擁擠的速生樹種經脫胎烘乾變成優質板材,從而讓松木以其朴實無華的質感,栩栩如生的紋理、清純亮麗的色澤,把家居環境裝點得素雅、純靜、融入與自然的和諧與安寧,因而松木傢具被聯合國人文部定為環保傢具。松木傢具在視覺上先"色"奪人。恬淡柔和的松木本色"天生麗質難自棄"讓其他樹種低眉俯首。不加雕飾的松木本色傢具是自然風光,是自然風情,精曠的紋理,細膩的線條,剛柔兼濟。

2、樟木:
樟木,常綠喬木,樹皮黃褐色,有不規則的縱裂紋,主產長江以南及西南各地。冬季伐樹劈碎或鋸成塊狀,曬干或風干。木材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紅棕色至暗棕色,橫斷面可見年輪。質重而硬。有強烈的樟腦香氣,味清涼,有辛辣感。

3、木姜樹(山蒼樹):
高約5至10米。在二至三月開淡黃色小花,具香氣。在七到八月結果。含山蒼子油,是重要的天然香料,它的脂肪油可作工業用途。根葉及果可作葯用,把鮮葉果汁液在皮膚塗擦上可防蚊蟲叮咬;花可以泡茶,果實可作調味料。在福建省閩清縣一帶根曬干後可以用來燉豬腳、雞、鴨等山蒼樹一般高約5至10米。在二至三月開淡黃色小花,具香氣。在七到八月結果。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經華南至華東、華中各地,還有東南亞各國。

4、楠木(楨楠)
楠木(學名:Phoebe zhennan S. Lee)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有香楠、金絲楠、水楠等種類。屬大喬木,成熟時可達30米,其木材堅硬,價格昂貴,多用於造船和宮殿。現存最大的楠木殿是明十三陵中長陵棱恩殿,殿內共有巨柱60根,均由整根金絲楠木製成。楠木極其珍貴,已經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之中。

5、樺木、燈台樹:
樺木(學名:Betula)一般指樺木屬約100種喬木和灌木的通稱。單葉的邊緣呈鋸齒狀或淺裂狀,果實是小的翅果。樺木樹皮平滑,含樹脂,白色或雜色,有橫走的皮孔,通常打橫剝落成薄片,老樹乾的樹皮厚而具深溝,開裂成不規則的片段。幼樹短而纖細的枝條上舉,呈窄塔形樹冠。樺木的木材淡褐色至紅褐色,用作地板、傢具、紙漿、內部裝飾材料、車船設備、膠合板等。耐寒、速生,對病蟲害較有免疫力,用於重新造林、控制水土流失、防護覆蓋或作保育樹木。多要求濕潤、肥沃的砂土或壤土,播種和嫁接繁殖。遍布於北半球寒冷地區。原產於俄羅斯境內樺木通稱為(俄羅斯樺木),因其紋理與北美櫻桃木紋理非常接近,所以又名:歐洲櫻桃木。

6、沉香木:
沉香木是瑞香科(Thymelaeaceae)植物白木香或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等樹木的乾燥木質部分,是一種木材、香料和中葯。沉香木植物樹心部位當受到外傷或真菌感染刺激後,會大量分泌帶有濃郁香味的樹脂。這些部分因為密度很大,又被稱為"水沉香"。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沉香木是珍貴的香料,被用作燃燒熏香、提取香料、加入酒中,或直接雕刻成裝飾品。沉香木又名沉水香。沉香木質硬,大多不沉於水,味微苦,帶甘甜。燃燒時的濃煙散發出強烈香氣,並有黑色油狀物滲出。沉香木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兩廣以及雲南和福建等地,東亞國家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所產的沉香(新州香)質量最佳。

7、檀香木:
檀香木,又名白檀,屬檀香科常綠喬木,原產印度、印尼、澳大利亞和非洲。我國台灣、廣東也有引種栽培,它的花初開時黃色,後血紅色,木材奇香,常作為高級器具、鑲嵌、雕刻等用材。

北京雍和宮的白檀雕像--巨佛,高26米,直徑3米,由整根檀香木雕琢而成,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 檀香木--此與中國香木相似,產於東亞及西亞,移植於黎巴嫩山。其木質堅,紋細有香,高二至三丈,為建聖殿之材料。

檀香木屬植物科中檀香科。檀香主產於印度東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東南亞、澳大利亞、斐濟等濕熱地區。其中又以產自印度的老山檀為上乘之品。印度檀香木的特點是其色白偏黃,油質大,散發的香味恆久。而澳大利亞、印尼等地所產檀香其質地、色澤、香度均有遜色,稱為 "柔佛巴魯檀"。多數新砍伐的檀木。近聞,常帶有刺鼻的香味和特殊的腥氣,所以制香時往往要先擱置一段時間,待氣息沉穩醇和之後再使用,有存放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檀香,這時檀香木的香味已經非常溫潤、醇和可謂檀香極品之極品。又有稱其名為 "老山檀",而砍伐之後隨即使用的稱為 "柔佛巴魯檀"。檀香樹是一種半寄生植物,生長極其緩慢,通常要數十年才能成材。是生長最慢的樹種之一,成熟的檀樹可高達十米。檀香樹非常嬌貴,在幼苗期還必須寄生在鳳凰樹、紅豆樹、相思樹等植物上才能成活。固而檀香的產量很受限制,人們對它的需求又很大,所以從古至今,它一直都是既珍稀又昂貴的木材。

② 陳姓古代有什麼名人

陳姓的古代名人有:

1、陳勝:

陳勝是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秦二世元年,聯合吳廣率領戍卒發動大澤鄉起義,成為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占據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為車夫庄賈所害,葬於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2、陳叔寶:

陳後主陳叔寶是陳朝也是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宣帝陳頊嫡長子,母為皇後柳敬言。陳朝天康元年,授寧遠將軍,遷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被立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即皇帝位。

他在位期間,荒廢朝政,耽於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禎明三年(589年),隋軍大舉南下,攻破廣陵、京口和都城建康,滅亡陳朝。

陳叔寶被擄至長安,受封長城縣公。隋文帝楊堅賜予宅邸,禮遇甚厚,他仍舊沉湎酒色,醉生夢死。隋朝仁壽四年,陳叔寶病死於洛陽。

3、陳友諒:

陳友諒,是農民起義領袖,陳漢開國皇帝。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大漢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4、陳廷敬:

陳廷敬是清代大臣、學者,順治十五年考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秘書院檢討。康熙十四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後歷任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戶部尚書。

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四十九年任《康熙字典》總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

5、陳介祺:

陳介祺是中國清代金石學家。清吏部尚書陳官俊之子。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 、齊東陶的父親。

③ 最近想吃肉燕了,誰知道哪個牌子的好吃

在福州僻街小巷,聽到一串有節奏的「嗒、嗒」之聲,循聲而去,就可尋及燕皮店。不過,要買正宗上好的燕皮,打制燕皮,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通過精細復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澱粉等輔料精製而成,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非常爽口。

歷史

步驟二十九

適量

生抽

適量

雞精

適量

香油

適量

④ 閩清林氏祖先是誰

◆林氏祖先簡介◆

太始祖殷太師比干公

太始祖比干公,生於公元前1092年,未邑(古稱朝歌)人。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紂王之叔。封於比,故名比干,乃黃帝第三十三世孫。

帝乙時,佐兄鞏固政駐,嘔心瀝血。紂王繼位時,受命輔佐,官少師,披肝瀝膽,盡慮盡忠,被譽為三代孤忠。商末,紂王荒淫無度,微子去國,萁子佯狂,國勢危殆。比干累諫不聽,乃嘆至也!」。乃面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比干自以為聖人。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遂殺比干,剖腹驗心。

比干被害後,暴紂竟下令株連其親屬。時比干正妃陳氏方娘甫孕三月,恐禍及,即攜婢女四人避難於牧野。及期於長林石室產一男,因其地泉水淙淙,取名泉。周武王克商未及下車,即派大臣褒封比干墓,鑄銅盤銘,並派人徵得比干遺腹子。因他生於長林石室,賜性林易名堅,拜為大夫,食采清河。後移封博陵公。博陵(今河北蠡縣一帶)乃林氏發祥地,堅公乃林姓始祖。

比干卒於公元前1029年,終年63 歲,葬於朝歌,即汲縣北十有五里(今河南衛輝市)。春秋時,孔子適衛,率弟子謁比干墓,劍刻比干墓碑,自是比幹道益昌。魏孝文帝南巡親謁比干墓,封墓建祠,刻吊殷比干墓文於碑石上,今碑文猶存。唐太宗伐高麗道經墓下,率文武大臣謁比干墓,下詔爰贈太師,謚忠烈公,命有司修茸祠堂,祀以少牢,春秋二祭。於是廟制益崇。唐宋以降,歷代帝王聖賢褒揚有加。現比干廟存有仁宗、明孝宗、清康熙、乾隆的碑刻。

古往今來,無數炎黃子孫以比干為典範,激勵自己高風亮節,為民族振興,祖國昌盛,勇赴國難,以死報國。如愛國詩人屈原、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直諫諍臣魏徵、精忠報國的岳飛、浩然正氣的文天祥、忠介名臣海瑞、民族英雄林則徐等都是繼承比干精神的典範。

周受姓始祖堅公史略

公諱堅,字長思,殷太師比干公子。比干公面諫紂王,三日不去,紂王怒,遂殺比干公。比干公被害後,暴紂竟下令株連其九族。時比干公正妃有孕三月,恐禍及,即攜婢女四人避難於牧野,即長林石室,產下一男。因其地泉水叮咚,故取名泉。周武王十三年克商,征其太夫人陳氏方娘,寵其所生子泉,歸周,賜姓為林。改泉名堅,封博陵公爵。子孫世襲。其後自朝歌食采西河。

夫人陳氏,生二子載、磋,襲封博陵公,出為冀州牧,領二百四十國。

閩林始祖穎公之次子祿公

公字世蔭,西晉黃門侍郎穎公次子,生於西晉泰始十年,居下邳梓桐鄉。西晉惠帝時任安東琅玡王府參軍,鎮下邳。永嘉初(公元三O七)隨琅玡王移鎮建鄴,除給事中、黃門侍郎。建興元年,從王敦討杜玡,立下戰功,遷招遠將軍,散騎常侍。時五胡亂華,西晉懷、愍二帝相繼被俘,公佐司馬睿即位建康,匡扶晉室,任合浦太守。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三二五)詔歸,奉敕守晉安郡,遷家居晉安,為開閔林姓始祖。晉成帝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蘇峻、祖約叛亂,越年攻陷京都。公奉命討伐,建立功勛。公披肝瀝膽,匡扶晉室,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於官,時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三五六)九月初九,享壽六十有八。追封晉安郡王,墓葬溫陵九龍之崗(惠安塗嶺),穴名龍馬毓奇。夫人張氏、孔氏,皆封為貴人。生七子:恭、暉、暢、期、雅、暹、景,皆顯貴。

閩林始祖穎公之次子祿公

生西晉武帝泰始十年
己酉正月初七日子時

卒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
丙辰九月初九日未時

媽祖及其文化

媽祖,晉安郡王林祿公二十二世孫都巡檢使林願第六女,生時有祥光異香,亦能乘席渡海,乘雲游島嶼間。一夕,暴風驟至,靈感忽動,知其父兄出巡,遇急風,舟欲覆,急瞑目出神,前往搭救。左右挾其二兄,口御其父衣帶,與波臣作殊死戰。此緊張關頭,其母疑其不適倦怠,遂喚之醒。她甫啟咳聲,其父脫銜,為波臣捲去。其心傷父亡,益堅救難之心。年二十八,時宋雍熙四年丁亥秋九月九日(公元九八七年),悟道飛升。升化後,著硃色衣裳,雲游海上。宋、元、明各代,常顯靈跡,保護航海旅人。康熙時封為天妃,後再加封為天後。故其稱號有天妃、天後、媽祖。

媽祖及其文化林族人則稱之為姑媽。從人到神,從林默娘到「媽祖」。據史料記載,媽祖自幼習水性,善觀氣象,能准確預報海上風雲變化,並曾多次出海搶救遇難船隻。她學過醫術和道典,時為鄉里人治病。她那捨己救人、濟急救難的精神,為人們所敬仰。羽化後,相傳海上船隻如遇風險,只要虔誠禱告,喊其名號,媽祖即時顯靈,或示夢,或示神燈,船員遂鎮靜奮戰驚濤駭浪,總能化險為夷。家鄉人在她升化的地方湄洲島建廟祭祀紀念。因信仰者日眾,遂從地方保護神發展成為中國沿海和江河航運的保護神,成為世界各地華僑、華人的保護神。後來,人們不僅求她護航,每逢水、旱、瘟疫、盜賊、戰爭乃至不孕等,均求助於她。但民間主要奉祀為海神。船主都設神龕於船上,以乞求保佑。

在中國沿海許多城鎮,江河沿岸要口,以及港澳台、日本、東南亞、歐洲、美洲、非洲、澳大利亞等地,凡華僑、華人、中國海員足跡所到之處,都有供奉媽祖的廟宇。這些廟宇名目眾多,有林夫人廟、媽祖廟、天後廟、天後宮、天妃廟、天妃宮、靈女廟、順濟神祠、聖妃廟、靈慈廟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從湄洲祖廟分靈出去的媽祖廟有1500餘座,遍及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信徒二億多人,僅台灣就有媽祖廟800多座,從而能成蔚為壯觀的媽祖文化。

新加坡有很多座供奉媽祖的神廟。媽祖是海上保護神。新加坡是一個海港,一向靠海運為生,故崇奉媽祖的神廟特多。最著名的媽祖廟,即直落亞逸的天福宮,或稱天後宮。

美芝路瓊州會館原址亦是天後宮。現在瓊州大廈的最後殿,即仍保存天後宮。披立街的粵海清廟,供奉玄天上帝及天後聖母。為潮籍人士崇奉天後最著名的古廟。

⑤ 福州傢具廠有多少

閩侯縣友來誠傢具廠 福建源省福州市閩侯縣南嶼鎮曉岐村長門頭

福清市音西恆生傢具廠 福建省福清市音西鎮下梧村

福清市漁溪通源傢具廠 福建省福清市漁溪鎮糧站

福州市晉安區福興傢具廠 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下院

福州金威金屬傢具廠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浦口村負責人:黃金星

福州市倉山區城峰傢具廠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敖峰村城山10號負責人:鄭祖明

福建省福州華僑傢具廠晉安舒而康床墊專賣店 六一北路金福公寓4座11,12號店面

福清市東張帝昌傢具廠 福建省福清市東張鎮新村街70號
福清市江鏡前衛鋼木傢具廠 福建省福清市江鏡玉桂村

長樂市龍峰雙龍五金傢具廠 福建省廠樂市漳港鎮漳港街

閩清縣梅城聯邦傢具廠 梅城鎮西門路

閩清縣梅城神龍傢具廠 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梅城鎮台山街66號

以上是我羅列收集的部分傢具廠名字...

(時間、空間限制)

若需要更為詳細的信息..可以和我聯系..

⑥ 鄭成功的故事

生平簡介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愛國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鄭成功最重要的盟友——晉王李定國

若說鄭成功一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與西南抗清領袖李定國的關系。

鄭成功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當世知名度遠在李定國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國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親密的戰略盟友,還是他的至親「老親翁」,一個是南明的西寧王(後封晉王),一個是南明的延平王(後封潮王),地位和影響力尚在定國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給了定國長子,後來清兵大舉進攻雲貴,南明兵敗與丈夫一起被殺)

鄭成功生平最光輝的業績,不是收復台灣而是抗擊清兵,與李定國一個在雲南廣西,一個在東南沿海,頻頻給與清兵致命打擊,支撐南明政權長達二十年之久,堪稱擎天雙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讓步,為後來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礎。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為他收服台灣,更是因為他頑強抗擊清兵侵略,為南洋海外華人提供保護,創立「天地會」留下抗清火種,一直延續到數百年後的「同盟會」。

史學界論述李定國與鄭成功關系的文章不少,大多是從他倆都堅持抗清,戰績遠非其他抗清武裝所能比擬,而且又書信往返,締結為姻,故贊揚之詞充塞史著,彷彿二人都是忠貞於復明事業、共赴國難的佼佼者。

但是,就歷史事實而言,會師廣東的計劃是李定國制定的,在、1654年(順治十年、十一年)他夢寐以求的就是同鄭成功東西夾攻,邁出收復廣東、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這只是定國一廂情願,鄭成功並不想這樣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會師廣東是南明中興的關鍵一著,而是鄭成功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研究鄭成功起兵以後的整個經歷,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對峙,國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鑒於自身力量不夠強大,在政治影響上也無法同明、清兩個並存的政權爭奪民心(包括官紳),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兩方誰能讓他獨斷專行,或者說割地自雄,他就奉誰「正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會說出這樣的話:「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①總之,只能「遙奉」,不能「受制於人」。這就是他和後來的鄭經一貫提出的「比於高麗」的思想根源。

清廷多次招撫(鄭方稱為「和議」)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只給他高爵厚祿,決不答應給他以相對的獨立性。在這種條件下,鄭成功只能做一個「明臣」。同樣的道理,他的「始終為明」並不意味著他願意毫無保留地服從明朝廷的調遣,恪守臣節。在東南沿海,隆武帝遇難後,他「始終為唐」(張煌言語),對近在咫尺的魯監國以客禮相待,而且極力設法使原屬魯監國的兵將聽命於己。對永曆朝廷,他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曆正朔的原大西、大順軍和其他抗清勢力能支撐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員,藉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頭腦的,預見到如果應定國之約出動主力東西合擊,必勝無疑,隨之而來的是閩粵兵連一體、地成一片,遙相呼應的局面就要改觀。

鄭成功不會不考慮到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將受到很大限制,軍政大事要稟承於朝廷,否則就難逃僭越之議。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聲望上都略遜於李定國,加以李定國同永曆朝廷的關系比他更密切,這些因素必然在鄭成功的深謀遠慮之中。所以,無論李定國制定的戰略如何正確,也不管定國為了實現南明中興對他怎樣苦心相勸,鄭成功總像一根插在閩海地區的彈性鋼條一樣,外力的大小隻能造成他左右搖晃的程度,最後還是我自巋然不動的南天一柱。明清之際最優秀的軍事家李定國的悲劇在於: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孫可望的嫉恨,無法在湖廣(今湖南、湖北)、江西戰場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於鄭成功連兵粵、閩,會師北上,得到的回報是虛應故事,新會戰敗,喪師失地,南明中興從此無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鄭成功對廣東潮州地區一直非常重視,這是鄭氏家族軍糧的主要來源地。鄭鴻逵和鄭成功多次進兵潮州原因就在於此。但他的意圖卻是希望把潮、惠地區據為自己的糧餉、兵員補給地,而在鄭軍和永曆朝廷之間最好是留下一片清方管轄區,打掉這座隔火牆對鄭氏集團不利。於是,他在李定國心急如焚的情況下,一味採取拖延推宕的策略。上面已經說過,李定國部署二次入廣戰役在半年前就已經把預定的會師日期通知了廣東義師,決不可能不通知指望在全局戰略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鄭成功。

四月間定國在高州派遣的使者到達廈門後,鄭成功正同清方「和談」,將使者軟禁。八月才派李景為使者來到定國軍中,定國的回信中說「茲不穀已駐興邑」(廣東新興縣),據為定國治病的陳舜系記載,他在八月十六日隨定國大營往廣、肇(新興屬肇慶府),可以證明這封信寫於八月十六日以後,信中所說「五月至今,所待貴爵相應耳」,是說他四月派出使者預料五月可得迴音,不料等到八月,成功使者才姍姍來遲,帶來的消息又不明確。定國的回信除了明顯地流露出不滿情緒,仍抱有會師的極大希望,「慎勿然諾浮沉,致貽耽閣。要知十月望後,恐無濟於機宜矣」,真可謂語重心長。

從《先王實錄》中得知,李景和定國使者攜帶復信返抵廈門不遲於九月初三日,「藩得會師二書,即欲調兵南下勤王。以虜使在泉,令差暫住金門」①。然而,他偏要拖過定國信中指定的十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師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師南下,與晉王(是時李定國尚未封晉王)等會師勤王。委左軍輔明侯林察為水陸總督,提調軍中一切機宜;委右軍閩安侯周瑞為水師統領」,率兵數萬、戰艦百隻,「克日南征」,同時派官員林雲瓊齎勤王師表詣行在,並持書會晉王等(定國時為安西王),書雲:「季秋幸接尊使,讀翰教諒諒,修矛戟而奏膚功,大符夙願。……茲疊承大教,寧忍濡滯以自失事機?奈尊使到敝營時,值南風盛發,利於北伐而未利於南征。……即欲遣師南下,與貴部共取五羊,緣風信非時,未便發師。……茲屆孟冬,北風飆起,即令輔明侯林察、閩安侯周瑞等統領,揚帆東(?)指,雖愧非順昌旗幟,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師攻其三面,陸師盡其一網,則粵酋可不戰而擒矣。」①

鄭成功這次出軍有幾點很值得注意。第一,鄭成功自起兵以來凡遇重大戰役都親臨指揮,這次入粵之戰對南明和清方都關系重大,西線是安西王李定國任主帥,給他的信中又反復強調了會師廣東的戰略意義,如說「粵事諧而閩、浙、直爭傳一檄」,那麼,他為什麼不肯親自統軍西上呢?惟一的解釋是他已有卸責於下的准備。第二,鄭成功在眾多將領中選擇林察出任水陸師正提督可謂獨具慧眼,永曆朝廷初立之時正是這位林察擁立紹武政權,大打內戰,這時讓他統軍接應永曆朝廷的主力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最佳人選」。第三,鄭成功是一位久歷戎行的統帥,在給其弟世忠信中也說自己「用兵老矣」,何況鄭軍同清軍作戰時幾次因救援不及時而失城喪師,他當然明白「勝負之際,間不容發」的道理,那麼,他在九月初收到定國諄諄囑咐的十月十五日為鄭軍到達指定位置的信後,為什麼要拖到十九日才調集官兵「克日南征」呢?第四,鄭成功自上年就已知道李定國東西夾攻,一舉恢粵的計劃,其間定國還再三遣使催促他領兵接應。

在帆船時代里,海上航行受季候風影響較大,無疑是事實。但在這樣長的時間里鄭成功沒有出兵決不能用「風信非時」來解釋,否則,鄭、李使者又怎麼能往來海上?何況,上年(年)六月至八月鄭成功曾經率領舟師南下潮州、揭陽;下年(1655年)八月鄭成功又曾派舟師南下廣東,九月佔領揭陽、普寧、澄海三縣,證明秋季並不是不可能南征。退一步說,順治十年()李定國計劃次年東西合攻廣東之時,具有豐富海上經驗的鄭成功如有會師誠意,也應當把海上用兵的最佳時間通知李定國,以便定國確定東西會師打響的月日。明眼人不難看出鄭成功的態度曖昧。第五,最引人注意的是,鄭成功派出的援師行動極其緩慢,有大造聲勢之形,無實際作戰之心。

從清方檔案來看,十月初一日鄭成功發牌調集兵將,部署南征事宜;初四日他親臨銅山(今東山縣)視察兵丁、船工,「授輔明侯林察為正提督,閩安侯(周瑞)為副提督,管轄一百艘大船,派往廣東與西部賊兵會合」①。十月二十二日,清廣東水師副將許龍報告,「上游有數百隻船集結,閩安侯周瑞、輔明侯林察有率兵南下之勢。蓋於二十三、二十四日起程,有言去碣石,有言去廣東」。十一月十九日,林察部泊於南澳扎營,「商議軍務」。銅山距南澳不過百里,鄭成功信中說「茲屆孟冬,北風飆起」,正值順風,一天可到。鄭成功十月初四日在銅山閱兵命將,一個半月之後才停泊南澳扎營商議什麼軍務。又過了一個星期即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林察等率領的舟師三百餘艘進至廣東海豐磡寨村(當即瞰下寨,在海豐縣南海濱)。十二月初五日,林察領船隻四百餘號、士卒三萬余眾進抵平海所(今惠東縣平海)。同月十四日林察派出一隊白艚船駛抵大鵬所(與平海隔大亞灣)征輸村寨糧米,在這里遇著了廣東沿海義師李萬榮、陳奇策的隊伍,據清方偵察,李萬榮曾以豬、酒犒勞鄭軍。十五日,林察等部乘船三百餘艘駛至佛堂門外(在虎門南面二百餘里處,距廣州四百餘里)①。

上文已說過李定國在新會戰敗的日期是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林察所遣部分船隻到大鵬所同李萬榮、陳奇策義師相遇的那一天。當時李萬榮等只知新會正在激戰,不可能知道定國敗退,幾乎可以肯定是由於他們的極力勸說,林察才在一天內即從平海進至佛門堂。大約幾天之後,他們必定從廣東義師處得到定國大軍戰敗急速西撤的消息,在海面觀望了很長時間(其中必有派人向鄭成功請示之事),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返回廈門。

明、清雙方留下的檔案和記載都表明,鄭成功雖然派出了軍隊,卻沒有參戰意圖。清閩、粵兩省高級官員非常注意鄭軍動向,向朝廷報告林察等南下的日期和活動頗為詳細,卻沒有任何交戰之事內容,也就是說林察、周瑞部決不是遭到清軍阻擊不能早日到達定國指定位置;從十月初四日到十二月十四日磨蹭了兩個月零十天才駛抵平海,派出部分兵船去大鵬所村寨徵收糧食,而楊英記載林察、周瑞出兵時,他以戶科身分同忠振伯洪旭「照議」計發行糧十個月,可見也不是由於糧餉不足。剩下的惟一解釋就是鄭成功在命將時即已親授機宜:不可假戲真做。這一判斷不僅可以從上述鄭軍處處拖延時日上看出,從清方檔案和鄭方紀載中也找不到任何作戰痕跡,給人印象似乎是鄭成功組織了一次大規模南海旅遊,對組織這次改變明、清戰局的戰役的李定國採取了虛與委蛇的手段,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台灣外紀》卷四記林察、周瑞返回廈門後報告「舟師次虎頭門(即虎門),偵知李定國戰敗,梧州失守,不敢進兵,還師」。鄭成功玩弄權術,責備林察、周瑞等「勤王入援,君命原無俟駕,逗遛觀望而回,朝典何在?爾等合心畏避,當盡正罪」。隨即下令將周瑞「削職奪爵,解其兵柄,永不敘用」;林察等人降級有差。在給李定國的信里寫道:「客歲蘧使遙來,同仇同袍之訂,甚符夙心。用是敿干敹胄,大集樓船,方刻程期,而敝員李景復以台命至,展讀再四,知殿下內急君父之憂,外切仇讎之痛;不佞恨不能征帆悠忽,直掃珠江,同挈故土以迎乘輿。詎意船師未到,而大師已先班回數日。有貴部官兵自粵來投者,細訊其故,蓋以驕兵致挫。勝負兵家之常,不足深憂。但敝船逗遛,既不能先期會師,又不能奮圖後援,實與有罪焉。已將水陸各將,審定功罪,乃知依違不前者,閩安侯周瑞,已重行捆責,革職閑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①

鄭成功對南征諸將的處理和復李定國書是大有講究的。1654年能否實現東西合擊,奏捷廣東,直接關系著永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鄭成功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決不至於看不到這一點。他的信中輕描淡寫地說「勝負兵家之常,不足深憂」,把關鍵性戰略意圖未能實現等同於一般戰役的勝負,可說是官樣文章。信中首先批評了李定國「驕兵致挫」,然後才談到自己的舟師「逗遛」、「依違不前」,意在把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歸咎於對方。我們不能說李定國沒有犯過驕傲輕敵的錯誤,但是新會戰役的失敗卻決不能說成是定國「驕兵致挫」。

在人員處理上,鄭成功治軍之嚴,在歷史上很著名,惟獨對這次對南明有決定命運意義的戰役中逗留不進的將領卻輕輕發落了事。林察是南征主將,鄭成功卻把「依違不前」的罪責加在副提督閩安侯周瑞頭上,原因是林察為鄭氏嫡系將領,周瑞原是魯監國將領,親疏之分顯而易見。順便說一下,鄭成功的跋扈自雄在致定國信中也有充分的表現。按明、清制度大將專征時皇帝授予的最大權力僅限於副將以下違反節制可以不經請旨以上方劍處斬。周瑞位居侯爵,成功信中說「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完全是一國之主的口氣。總之,南征之役無功而返是按照鄭成功自己的意志行事殆無疑義。

綜上所述,—1654年李定國策劃的廣東之役,是南明中興的最後一次機會。定國計劃的重點是聯絡鄭成功東西合擊,配合廣東各地義師首先全殲廣東清軍,再展宏圖。在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國軍和廣東義師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於鄭成功志不在此,終於功虧一簣。廣東義師為了實現定國的戰略意圖表現的積極性頗足稱贊。在定國新會戰役失敗之後負責聯絡廣東義師的明兩廣總督連城璧仍然為這一東西合擊戰略奔走呼號。他在1655年六月給永曆朝廷的奏疏中呼籲:「所望西師迅發,閩帆再揚,而臣與輔臣郭之奇一鼓再鼓,乘敵之疲,用我之壯,粵東不足平也。」①次年(1656,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七月,連城璧又在疏中說他聯絡的粵中義師「堅處海濱,……枕戈以待王師重來,與閩師期會,收前此未濟之功」②。由於李定國在新會戰役中兵員器械損失較大,又急於趕赴安龍迎接永曆帝入滇,顧不上粵東戰場了。大好良機付之東流,曷勝浩嘆。

東進台灣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陳滅賊五策,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濟支援;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今台南市安平區)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歲。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傳說被鄭經害死。康熙皇帝題撰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對海外華人的保護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起兵抗清後,於轉戰中國大陸東南部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台灣及東南亞各地。抗清期間,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來自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余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遣使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台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到時可里應外合,但還沒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瘧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後來,其鄭經也於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最終沒有出兵。

評價

鄭成功接收父親的兵力,成員多是盜賊出身,於是鄭成功一直是「強人統治」,「嚴刑峻法」,極少接受屬下的意見。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卻也能讓他以德服眾,同時也有助於他對商業方面的經營,創造出勝過他父親的局面。

因鄭成功為漢和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姓爺合戰》的凈琉璃劇,風靡一時。

台灣日治時期,日人拆除為數不少的漢人廟宇。但位於台南,清代設立祭拜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並另在旁興建和風建築「開山神社」,亦供奉鄭氏,形成雙廟格局。直至戰後,開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則將原先閩式建築整修為北方朝廷式。

中國把鄭成功看作從荷蘭人手上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日本則把鄭成功看成第一個日裔子孫經營台灣的例子,而台獨分子則把鄭成功看成漢人脫離中國統治,移民台灣,建立新天地的典範。

軼聞傳說

地名
台北市劍潭
相傳1660年代,鄭成功及其所屬軍隊行經此河河段時,遇見神怪與神怪造成的大風浪,為伏怪,鄭成功拋一身邊寶劍,始降服神怪。後人為紀念此事件,故將該河段與所涵蓋流域皆以劍潭命名。但經後人考證,此一民間傳說並不確實。

台中縣大甲鎮鐵砧山的劍井 尋三寶復明
有天,鄭成功(下簡稱鄭)到泉州的仙公廟去,問仙公明朝有無中興的可能。仙公說:「你是明朝忠臣,若想中興明朝必先到台取三寶:一個玉印、一件烏山柴、以及出米岩。」

玉印 版本一:
鄭在台找尋玉石時途經打狗山,向一位仙翁打聽,但仙翁卻先請鄭在洞穴里過一晚。隔天仙翁詢問:「昨夜睡的床為何?」鄭答:「石床」,仙翁嘆道:「一切都是天意,不然您如此聰明,何將玉床誤認為石床?」語畢送鄭一條玉帶。
版本二:
鄭帶少數將領前往玉山找尋玉石,但一行人整天下來,只見遍地石子,卻無玉石。當一行人打算打道回府時玉山的土地公現身了,說未經許可,任誰都找不到玉石。
鄭表明來意後,土地公卻嘆道:「當作佩玉尚可,但玉印恕難奉送,只因天意如此。」鄭驚訝道:「只是要刻印章,有什麼天意呢?」。見鄭堅持,土地公勉為其難地隨手撿起一塊石頭給鄭,說也奇妙,當鄭接過來時,瞬間石子變為玉石。然而等鄭將玉石刻成印章後,每次蓋在紙上卻都是「南無觀世音菩薩」。

烏杉柴 鄭在阿里山時,找到三棵烏杉,其中兩顆需約三十餘人才能圍住,另外一顆小一點,但也要二十七八人。第一天砍了樹身的三分之一,但隔日見被砍的地方竟然自動癒合,像是沒砍過一般。接連試了好幾天皆如此,鄭便祈神請求幫忙,當晚他夢見一老人對他說:「這三棵烏杉是神樹,正果快修成了,誰砍,誰就會受傷。然而你之所以安然無恙,正是因為你是明朝忠臣,上天都在保護你。若你一定要取烏杉柴,請築檀祭杉,若該你得則會自動倒下…」隔日鄭照其指點而做,正祭祀時忽然一聲巨響,較小的烏杉倒下了。
出米岩 鄭途經大崗山時令士兵扎營,自己則去廟里拜祭,祈求早日得三寶以便復明。當晚鄭就夢見佛祖帶他四處遊玩,並指點藏寶處,說道:「谷倉位於廟後面的岩穴中,左有千人斧,右有萬人火。」,接著授與火斧的用法,囑咐道:「產出的米只能在此食用,並照人數取之,不可多取。」
隔日,鄭率兵去找尋,果然有米從岩穴流出,他便照佛祖授與的方法煮飯,全師糧食便足夠。

只是鄭無法全得三寶,註定無法反清復明。
預兆
逝世
《台灣縣志》記載:「當國姓公卧病的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黃蜂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

南投縣草屯鎮

據傳為明末鄭成功率軍征番,駐軍於此,兵士丟棄舊草鞋棄草鞋成墩,所以舊名「草鞋墩」

台北縣鶯歌鎮的鸚哥石

基隆市的仙洞

⑦ 燕皮餛飩的由來

相傳,早在明朝嘉靖年間,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區,吃多了山珍便覺流於平淡。於是,他家廚師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蕃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扁食,煮熟配湯吃。御史大人吃在嘴裡只覺滑嫩清脆,淳香沁人,連呼「大妙」,忙問是什麼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燕皮餛飩」。後燕皮餛飩與鴨蛋共煮,因福州話里鴨蛋與「壓亂」、「壓浪」諧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說。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知名地方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福州人包括海外鄉親所衷情。

在福州僻街小巷,聽到一串有節奏的「嗒、嗒」之聲,循聲而去,就可尋及燕皮店。不過,要買正宗上好的燕皮,還得到福州南後街中國澳門路上的同利肉燕老鋪,正所謂「百年同利,中華燕皮」。

同利肉燕老鋪創始於一八七六年,至今已傳承五代,是福州一家創業一百二十多年、制售燕皮的「中華***」。聽已執掌「同利」的陳君方說,他的父親、第三代傳人陳存談,現年七十多歲,而從十二歲時開始打制燕皮,至今已有六十多年。

百餘年間,陳家嚴守祖訓打制燕皮,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通過精細復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同時,「同利」一貫遵循薄利多銷原則,節日與平日同價。正是這近於「迂腐」的生意經,使得老鋪盛名於世,燕皮遠銷北京、上海、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及東南亞一帶。

日本有位佐藤壽一先生率日本電視工作者一行特地來到福州,慕名找到「同利老鋪」,製作了電視專題節目,向日本觀眾介紹福州肉燕。以同利老鋪燕皮製作的「扁肉燕」在「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獲金獎的福州美食園,更是贈「同利」一方金匾,曰「相得益彰」。如今,「同利」已走出南後古街,在榕城美食街和元洪城美食大世界內新設分店。緊跟時代步伐,趨應大眾化口味,開發新產品,把燕皮推向全國乃至世界,陳君方痴心不改。他家將飛舞木槌,一槌一槌地在福州傳承著精湛的手藝。

⑧ 我是福建龍岩長汀新橋鎮的蕭氏我發現我們宗祠原來寫的堂名是河南堂,對聯是八葉名臣第,五經學士家。

蕭屋塘邊蕭屋是長汀蕭氏,除翁家畲山鄉外在長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幾處均由此支分派出,蘭陵蕭氏,在長汀城未建祠堂,故蕭屋塘邊蕭屋,也起著舉族慶典,族裔團聚的作用,族人多稱之為祖屋。
祖屋地處城南是宋、元、明、清最為繁華地的崇善坊,主體建築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餘米,沿中軸線,廳、井交錯,計達八廳七井之多,為客家典型的一種家族聚居建築形式,屋中還有磚牆隔離,兩片大門可開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門,內室門,使全屋房舍既相連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廳與天井兩側均為大小不等的廂房,左右門窗相對,各戶相親相近,又自成一體。體現了深宅大院舉族聚居的特點。
早年,祖屋南面,越過街道還有兩棟配房互作呼應,三者恰好構成一品字形。其中偏東一處,佔地約一畝余,傳說是家塾所在,屋內有大小堂房十幾間,還有供學童讀經習禮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燒茶熱水的廚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棟房舍,其大門朝向祖屋正門。估計當為人丁興旺時的分居之所。惜時序更替,東邊的學堂早已坍塌,成為小兒追逐嬉戲的草坪了。西邊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響祖屋本身的恢宏與莊重。
祖屋位置優越,由大門沿蕭屋塘巷迄東不遠處,即是汀州古城門之一的惠吉門。走出城門,可以觀賞汀水滔滔的奔騰景象。出後門往北少許,則可到達寬暢的縣前大街,與早已無存的縣衙與箭坪遺址近在咫尺。往西與南大街相通,北經三遠閣可直扣府衙,向南穿過尚算完好的寶珠門城樓,可親睹寶珠晴嵐的秀美風光。
祖屋大門門框及橫梁均用大條石塊砌成,並與兩側翼牆構成略向前彎的弧形。大門正上方刻有「名冠三傑」,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蕭何,被劉邦尊為張良韓信之前的意思。兩側門柱上分別刻有「八葉名臣第,五經學士家」的家風,字體蒼勁,用筆鋒利,相傳是汀州書法家我十八世祖公儀徴公所書。跨過寬厚的門坎,大門上方朝里一面鑲有「致中和」三個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對後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過門樓,為約十幾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圍以寬大的條石為沿坎,中間也用石條鋪成步道,走過此道即是正廳。正廳十分寬闊、高大,南來的光線充足,上方五根橫樑上分別懸掛五塊巨匾,前面一塊是「侍郎第」三個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蕭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後遷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幾塊也各有出處惜均在文革時被誣以四舊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塊十分可貴,是乾隆七年知縣方暨謨題寫的「重桑梓義」,該匾是知縣大人對我十八世秀徴公熱心鄉里建設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脫浩劫,原因不詳,但據老人說,是因為,此匾因不夠格上廳堂,是掛在後門的門背的,沒被發覺,後來被族人拿去隔豬欄而被僥幸保留下來的。
說到對聯也是大廳的重要特色,大廳至少有五付長短不一,掛於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聯,楹聯間每逢年節,還要懸掛巨大的畫卷和中堂,據說這些文字和圖畫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當然這些人是否真實我們是不得考證的了。不過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的門生楊方是我五世祖公進士蕭雍的好友,還有清朝被譽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親,他們留下的墨寶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無以保存了,現大廳四壁空無一物了。
大廳兩邊是祖屋最重要的兩間廂房,它不止房間寬大,房內還有獨立的的小天井,隔著天井是用來招待摯友和貴賓飲茶議事下廳,廳內擺設有太師椅,和小案桌,牆上掛滿名人字畫,整個小廳書卷氣實足。正房屏後有小門通往後間,由此再轉入屏風後的過廳,外人家人來往互不幹擾,真乃屋中有屋,廳內有廳。由大廳跨過中堂兩邊的門坎,即進入過廳,過廳的面積不大,約可容兩張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廳舉行慶典是茶水酒菜中轉的地方,平時則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過廳北面是是天井,然後是中廳。它也比較高大,但面積略小於大廳,如果說大廳主要用於接待外客貴賓的話,中廳則是家族聚會之所,它的後方最高處,隔出一個約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寬的開放式大神龕,龕上供奉著先祖的神位,中間最高的一塊是:蘭陵堂一脈宗親神主牌,往下一點是馬國典畫的我祖公的神像。順便說一句,馬國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畫家,他的畫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長汀人有一說:馬國典都畫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態百出,連人物畫家馬國典都沒辦法畫好你的。神龕上還備有大小五具香爐,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進香,各家各戶供品則分別擺在廳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兩張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長日久,神龕四周已被煙火熏得烏黑,當然,在烏黑的煙火也萬萬不能去清洗的,這樣才能體現祖宗的煙火是很旺的。穿過中堂左右的兩個側門,則又是一過廳和天井的,其北則是一堵隔牆把全屋分成前廳和內宅兩部分,牆正中開有大門,大門關閉十時,不知者以為房子到此為止,開啟後則兩者合為一體,才見後面另有洞天,足證當年工匠設計之用心。跨過此門又是天井、廳堂,再後則是兩層樓房突兀而起,建築立面為之一新,樓下是內廳,平時家長里短餐飲活動多在此進行,兩側則是居室,樓上樓下房間較多,內廳,後面是一較大的天井,其間還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後即到後廳,後廳分南北兩片,北廳向北展開,廳口寬闊,由此既能目擊北方天空觀賞,又能觀賞北山風光,自成一番風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許多,即到了俗稱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話中其發音為「有丁子」,傳說舊時蕭家婦女在此處生孩子,長大後不至於「白丁」。穿過「毓墩子」及與其相連的走廊,掠過一排居室,即來到小花園,花園面積不算大,約百餘平米,據說當年這里曾有過四季花開如錦,常年枝頭飄香的繁榮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園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來開墾種菜,昔日芳影已難再尋。
祖屋始建於何年?已無可考。從《長汀縣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舊譜關於我十二世尚瑛公開挖蕭屋塘來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當已有之了,然考家譜尚瑛公前後數代似無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測是我五世祖公謙齋公,舊家譜記載:公士宦多年,為安養父母乃由翁家畲遷家郡南門,迎父母城中就養。另,幾年前挖基地,發現祖屋地底下,並沒有瓦礫,而是黃土質,說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塊荒地。從謙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渾墓葬比較,似有可能。唯斯時人丁尚少,也無建此大宅之必要。據此似可推定以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間,而後由十八世秀徴公與十九世傑翰公父子,也就是說在康乾年間在原有房址上擴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時家中人丁繁盛,舊屋已容納不下。二是從十七世君元公開始,蕭氏幾代在汀均有較大的影響和較高的聲譽,現存《汀州府志》和《長汀縣志》均多次載入諸公之事跡。而大門族聯傳為儀徴公所書,現存在大廳橫匾為縣憲對秀徴的嘉獎,均與擴建新屋相呼應。事實上,此後數代人丁興旺,名人迭出,與此也無關關系。據此似可以為:祖屋初建於南宋孝宗與寧宗朝,迄今已歷八百餘年,而擴建當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歷三百載矣!
祖屋歷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過不少為國效力、為政清廉、績著鄉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計始祖北宋景德進士、汀州知府蕭律,也不計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進士官監南嶽五世祖公蕭雍與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單計生於本屋,長於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樂進士,官戶部郎中兼監察御使八世蕭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蕭竹庵;訓導十世蕭靜軒:縣丞十二世蕭華軒;撫標材官十三世蕭鄞溪;巡檢歷署知縣事十四世蕭溪;寶坻縣典史十四世蕭華溪;督標千總十六世蕭祥英等。在清代則有造福鄉里、人文慈善事跡先後進入《汀州府志》和《長汀縣志》的人就有十餘人之多。至於到了民國時期,擔任國民黨將校官的也有約十人其中有國民革命軍十八軍十一師中將師長福建保安司令蕭乾、國民黨抗戰戰況發布組長少將蕭敬、國民政府高級翻譯官蕭嗣章。解放後,更是人才輩出,有解放軍教導團長蕭老九、中國著名作家蕭建亨、清華大學教授蕭華庭、福建省交通廳總工程師蕭瑩等等。可以這么說我的祖屋,不僅僅是歷史悠久、而且人傑地靈。堪稱汀州一絕,遺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敗壞,又沒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護!

閱讀全文

與閩清家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山區傢具哪裡有 瀏覽:50
單火線取電電路圖 瀏覽:806
洗衣機脫水桶皮碗維修視頻 瀏覽:269
萊岸傢具 瀏覽:211
蘋果7指紋壞了維修多少錢 瀏覽:971
水楊木傢具 瀏覽:77
delsey售後維修地點 瀏覽:89
蘋果手機翻新怎麼辦理 瀏覽:432
東成電錘不沖擊的維修視頻 瀏覽:992
海棠實木傢具4門多少錢 瀏覽:876
上海買家電哪裡買 瀏覽:16
哪些地圖可以搜到商家電話號碼 瀏覽:239
太太樂晾衣架維修電話 瀏覽:577
超高速電路 瀏覽:502
武漢神州熱水器維修點 瀏覽:382
不清除底漿怎麼翻新地板磚 瀏覽:691
怎麼檢測海淘硬碟是否翻新 瀏覽:782
繳納維修基金給什麼證明 瀏覽:966
全房電路改造 瀏覽:984
電子電路識圖完全掌握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