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笛卡爾傢具

笛卡爾傢具

發布時間:2022-04-18 07:09:56

Ⅰ 最近想買紅木傢具,上海耀寶紅木怎麼樣

做工很差,偷工減料,而且老闆太不講信譽,交完押金後和之前說的做工和用料差很多。用油漆漆的顏色太重了。真後悔買了他家的。

Ⅱ 深圳迪卡爾傢具東檀系列怎麼樣

我覺得這個系列再說的話還是非常不錯的,因為他的一個設計非常好

Ⅲ 關於名人崇拜

讀書
(1)引言
讀書
有人說:「書是階梯,書是船隻,書是良葯,書是營養,書是智慧,書是老師,書是遺訓、忠千和命令》」書,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可是,若不讀或不會讀,書有何用?朋友:你不僅要擁有書,愛書,而且要勤於讀書,要學以致用,那才能充份體現書的價值。
在我們面前的是茫茫書海,巍巍書山。讓我們在書海揚帆奮進,勝利達到彼岸;讓我們在書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頂峰!
(2)事實論據
宋濂的讀書經歷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明代重臣,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一代禮樂,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 《元史》、著有《宋學士文集》。
他幼年家貧,常借書苦讀。在其《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敘述了自己苦讀的經歷:他細時就愛讀書,可是家貧買不起書。就經常到有藏書人家借書,一借到書,就日以繼夜地趕抄,即使在數九寒天,硯水結冰,手指凍僵,也不亭筆。他借書守信,按期歸還,有書的有家才肯不斷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時,遇到疑難,自己不能解決時,他就長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尋訪名師指教。逢嚴冬季節,他忍飢挨餓,頂風冒雪,穿過巨谷,爬上大山,兩腳凍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繼續尋訪老師。宋濂十幾年如一日刻苦讀書,終於取得傑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讀書如一日
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知識界的卓越越先驅。編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從少年時代起,就勤於讀書,百般天蚊蟲多,晚上讀書時把一雙腳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專心致志地讀書。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爭中,從未停止過讀書。他晚年回顧說:「自十餘歲起……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
由於他一生讀書不輟,因此,他知識淵博,被譽為「學界泰斗」。
「三味書屋」的來歷
魯迅12歲進「三味書屋」私塾從壽鏡吾先生讀書。魯迅先生後來曾著文《從百昔園到「三味書屋」》回憶這段經歷。
「三味書屋」原名叫「三餘書屋」,是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先生定的名。當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緊「三餘」的時間攻讀,董遇解釋「三餘」為:「冬者歲之餘,認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壽峰嵐先生據此為書屋定名,意在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勤奮讀書。
後來壽峰嵐讀到蘇軾贊揚董遇「三餘」的詩句:「此生有味在三餘」。細細玩味覺得「三味」比「三餘」好,「三味」者「讀經味如稻引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養學生讀書興味,引導學生積極苦讀。讀書三味,其樂無窮。
彭德懷書不離身
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彭德懷,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開的「廬山會議」上,上書批評1958年以來的左傾錯誤,堅持正確意見而遭批判和免職。他被罷官後從中南海搬出來,在清理東西時,把元帥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統統上交。他說「凡是當老百姓用不著的東西,我都不要。但是書,一本也不能丟。」把收藏的二十多箱書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線工作時,又把這二十多箱書帶在身邊。十年浩劫中,彭德懷身遭厄運,橫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書。他對警衛參謀說:「我別的沒有什麼吩咐,就是惦記我那些書。」
他工作之餘就沉浸書海,桌上、床上、櫃子上到處是書。他讀書十分認真,他讀過的書加滿了批註。
曹禺在澡盆里讀書
我國傑出的現代劇作家曹禺,在他23歲時就寫出了《雷雨》,震撼了當時戲劇界。後又寫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響的作品。此外還有劇作《蛻變》、《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別人合寫的《膽劍篇》。他所以有如此輝煌成就,絕非偶然,這與他勤學苦讀是分不開的。
有這樣一件趣聞: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備好澡盆熱水,催正在讀書的曹禺洗澡。他進內室以後,很長時間不見人出來,家人在內室外聽聽,房內不時傳出水呼聲。又過了好久,仍不見人出來。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門過去一看,嗨!原來曹禺坐在盆里,正讀書入迷呢。他一手握著書本聚精會神地看著,另一隻手拿著毛巾下意識地拍打著水面。他根本沒洗,可水早冰涼了。
愛迪生以書為枕
大名鼎鼎的美國科學家愛迪生,一生的發明多達近二千項,被譽為「發明大王」。這也與他勤非讀書分不開的,他常常通宵達旦地讀書,查資料,困極了,他就以書當枕,在實驗室躺一會兒。因此,有人風趣地說:「怪不得愛迪生有那麼多的知識,原來他在睡夢中也還要從書本里吸取營養哩。」
富蘭克林和書
美國18世紀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參加過獨立上星期爭,參加起草獨立宣言,代表美國同英國談判,後簽訂巴黎和約,曾創辦《賓夕法尼亞報》,建立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他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有重要貢獻,發明避雷針。著有《自傳》。
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家貧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獨自謀生。常常餓肚子省錢買書讀。
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發老驅,已餓得走不動了。連心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麵包送給她。老嫗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也是一個窮人,不忍收他的麵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蘭克林說著拍拍那隻裝滿書籍的背包。
老嫗吃著麵包,只見富蘭克林從背包里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孩子,你怎麼不吃麵包啊?」老嫗問道。富蘭克林笑著回答說:「讀書的滋味要比麵包好多了!」
經濟拮據,購書能力有限,他只得經常借書讀。他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閱讀完,第二天一早,准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撲在書的高爾基
高爾基,前蘇聯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認人,麵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認。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製的小燈,堅持讀書。
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挨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為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於高爾基一生如飢似渴地讀書,勤奮不懈地努力,他寫下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海燕》、《鷹之歌》、《母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間》、《我的大學》。除此之外,還寫了劇本和大量的政論、特寫、文藝評論等。
(3)理論論據
[理論論據]
必須多讀書,多讀書才可以增益見聞。
徐特立《研究歷史的目的和方法》
看書的目的,在把書變為我所有。
謝覺哉《學會想、問和做》
讀死書會變成書獃子,甚至於成為書櫥。
魯迅《讀幾本書》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郭沫若《天拓新詩歌的路》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書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魯迅《讀書雜談》
要使書中的知識化為自身的經驗,自必從記憶入手。
葉聖陶《〈略讀指導舉隅〉前言》
用書如用刀,不快自須磨。
陶行知《詩的學校》
書能活用可通神。
董必武《向歐陽海同志學習》
至於我,懂得雖不多,卻喜歡讀書。我信書中所述,衷心尊敬著書人。
[英]喬叟《善良女子殉情記前引》
毀書猶如殺人:殺人乃毀滅有理性的生靈、上帝的影像;毀掉一本好書則是毀滅理性,人心目中的上帝影像。
[英]彌爾頓《論出版自由》
當今真正的學府用語藏書。
[英]卡萊爾《論英雄與英雄崇拜》
沒有文化的人管理書籍,好比太監守護美女。
[英]揚·E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清·蕭掄《讀書有所見作》
人不知書,其去禽獸也,僅及半耳。
嚴復《救亡決論》
人與文學關的關系,「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論「入迷」》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閱讀是一項高尚的心智鍛煉。
〔美〕梭羅《活爾登·閱讀》
書應能通向四個終端:智慧,虔,愉悅或實用。
〔英〕德納姆《論智慮》
讀一切好書如同與往昔時代最優秀的人們交談。
〔法〕笛卡爾《方法論》
人們說生命是最重要的,而我認為讀書是最重要的。
〔美〕史密斯《回想錄》
書籍是心靈的良葯。
希臘諺語
知識的源泉在書本里流淌。
希臘諺語任何傢具也比不上書那樣迷人。
〔英〕史密斯·S引自霍蘭德夫人《回憶錄》
讀書不就是無聲的談話嗎?
〔英〕蘭多《假想的談話》
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悅的時刻。
〔英〕孟德斯鳩《箴言集》
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
俄羅斯諺語
每當我第一次閱讀一本好書,我就像結交了一位新朋友;每當我閱讀以前讀的書,就像是故友重逢。
〔英〕哥爾德斯密斯《世界公民》
有些書只須淺嘗,另一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好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消化。
〔英〕培根《論學問》
選擇書籍,不次於選擇朋友。
美國諺語
對每本書都相信的人,不如一本書也不讀的人。
日本諺語
一本壞書,比十個強盜更壞。
義大利諺語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十二韻》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送安忄享落第詩》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讀書有味身忘老。
宋·陸游《劍南詩稿·不寐》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清·鄒 《三借廬筆談》

Ⅳ 新古典主義風格與傳統古典風格的區別在哪

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其實是經過改良的古典主義風格。而傳統古典風格是以官式建築裝飾風給為代表的建築室內裝飾風格,除宮殿建築等官式建築,中國傳統民居也是中國古典風格中的一大組成部分。皖南的徽派建築、福建的土樓、雲南的一顆印等,在建築形式、建築裝飾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其實是經過改良的古典主義風格。歐洲文化豐富的藝術底蘊,開放、創新的設計思想及其尊貴的姿容,一直以來頗受眾人喜愛與追求。新古典風格從簡單到繁雜、從整體到局部,精雕細琢,鑲花刻金都給人一絲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質、色彩的大致風格,仍然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傳統的歷史痕跡與渾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摒棄了過於復雜的肌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

傳統古典風格的室內設計,是在室內布置、線形、色調及傢具、陳設的造型等方面,吸取傳統裝飾「形」、「神」的特徵。例如吸取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室內的藻井、天棚、掛落、雀替的構成和裝飾,明、清傢具造型和款式特徵。 傳統室內設計的裝飾手法,是中國人含蓄氣質的體現。其精雕細琢遠遠超過的=想像。一些室內設計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簡約主義很有一些不謀而合之處。

Ⅳ 議論文關於讀書的素材

讀書

(1)引言

有人說:「書是階梯,書是船隻,書是良葯,書是營養,書是智慧,書是老師,書是遺訓、忠千和命令》」書,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可是,若不讀或不會讀,書有何用?朋友:你不僅要擁有書,愛書,而且要勤於讀書,要學以致用,那才能充份體現書的價值。
在我們面前的是茫茫書海,巍巍書山。讓我們在書海揚帆奮進,勝利達到彼岸;讓我們在書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頂峰!

(2)事實論據

宋濂的讀書經歷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明代重臣,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一代禮樂,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 《元史》、著有《宋學士文集》。
他幼年家貧,常借書苦讀。在其《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敘述了自己苦讀的經歷:他細時就愛讀書,可是家貧買不起書。就經常到有藏書人家借書,一借到書,就日以繼夜地趕抄,即使在數九寒天,硯水結冰,手指凍僵,也不亭筆。他借書守信,按期歸還,有書的有家才肯不斷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時,遇到疑難,自己不能解決時,他就長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尋訪名師指教。逢嚴冬季節,他忍飢挨餓,頂風冒雪,穿過巨谷,爬上大山,兩腳凍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繼續尋訪老師。宋濂十幾年如一日刻苦讀書,終於取得傑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讀書如一日

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知識界的卓越越先驅。編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從少年時代起,就勤於讀書,百般天蚊蟲多,晚上讀書時把一雙腳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專心致志地讀書。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爭中,從未停止過讀書。他晚年回顧說:「自十餘歲起……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
由於他一生讀書不輟,因此,他知識淵博,被譽為「學界泰斗」。

「三味書屋」的來歷

魯迅12歲進「三味書屋」私塾從壽鏡吾先生讀書。魯迅先生後來曾著文《從百昔園到「三味書屋」》回憶這段經歷。
「三味書屋」原名叫「三餘書屋」,是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先生定的名。當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緊「三餘」的時間攻讀,董遇解釋「三餘」為:「冬者歲之餘,認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壽峰嵐先生據此為書屋定名,意在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勤奮讀書。
後來壽峰嵐讀到蘇軾贊揚董遇「三餘」的詩句:「此生有味在三餘」。細細玩味覺得「三味」比「三餘」好,「三味」者「讀經味如稻引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養學生讀書興味,引導學生積極苦讀。讀書三味,其樂無窮。

彭德懷書不離身

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彭德懷,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開的「廬山會議」上,上書批評1958年以來的左傾錯誤,堅持正確意見而遭批判和免職。他被罷官後從中南海搬出來,在清理東西時,把元帥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統統上交。他說「凡是當老百姓用不著的東西,我都不要。但是書,一本也不能丟。」把收藏的二十多箱書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線工作時,又把這二十多箱書帶在身邊。十年浩劫中,彭德懷身遭厄運,橫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書。他對警衛參謀說:「我別的沒有什麼吩咐,就是惦記我那些書。」
他工作之餘就沉浸書海,桌上、床上、櫃子上到處是書。他讀書十分認真,他讀過的書加滿了批註。

曹禺在澡盆里讀書

我國傑出的現代劇作家曹禺,在他23歲時就寫出了《雷雨》,震撼了當時戲劇界。後又寫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響的作品。此外還有劇作《蛻變》、《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別人合寫的《膽劍篇》。他所以有如此輝煌成就,絕非偶然,這與他勤學苦讀是分不開的。
有這樣一件趣聞: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備好澡盆熱水,催正在讀書的曹禺洗澡。他進內室以後,很長時間不見人出來,家人在內室外聽聽,房內不時傳出水呼聲。又過了好久,仍不見人出來。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門過去一看,嗨!原來曹禺坐在盆里,正讀書入迷呢。他一手握著書本聚精會神地看著,另一隻手拿著毛巾下意識地拍打著水面。他根本沒洗,可水早冰涼了。

愛迪生以書為枕

大名鼎鼎的美國科學家愛迪生,一生的發明多達近二千項,被譽為「發明大王」。這也與他勤非讀書分不開的,他常常通宵達旦地讀書,查資料,困極了,他就以書當枕,在實驗室躺一會兒。因此,有人風趣地說:「怪不得愛迪生有那麼多的知識,原來他在睡夢中也還要從書本里吸取營養哩。」

富蘭克林和書

美國18世紀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參加過獨立上星期爭,參加起草獨立宣言,代表美國同英國談判,後簽訂巴黎和約,曾創辦《賓夕法尼亞報》,建立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他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有重要貢獻,發明避雷針。著有《自傳》。
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家貧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獨自謀生。常常餓肚子省錢買書讀。
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發老驅,已餓得走不動了。連心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麵包送給她。老嫗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也是一個窮人,不忍收他的麵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蘭克林說著拍拍那隻裝滿書籍的背包。
老嫗吃著麵包,只見富蘭克林從背包里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孩子,你怎麼不吃麵包啊?」老嫗問道。富蘭克林笑著回答說:「讀書的滋味要比麵包好多了!」
經濟拮據,購書能力有限,他只得經常借書讀。他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閱讀完,第二天一早,准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撲在書上的高爾基

高爾基,前蘇聯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認人,麵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認。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製的小燈,堅持讀書。
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挨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為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於高爾基一生如飢似渴地讀書,勤奮不懈地努力,他寫下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海燕》、《鷹之歌》、《母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間》、《我的大學》。除此之外,還寫了劇本和大量的政論、特寫、文藝評論等。

(3)理論論據

[理論論據]

必須多讀書,多讀書才可以增益見聞。
徐特立《研究歷史的目的和方法》

看書的目的,在把書變為我所有。
謝覺哉《學會想、問和做》

讀死書會變成書獃子,甚至於成為書櫥。
魯迅《讀幾本書》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郭沫若《天拓新詩歌的路》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書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魯迅《讀書雜談》

要使書中的知識化為自身的經驗,自必從記憶入手。
葉聖陶《〈略讀指導舉隅〉前言》

用書如用刀,不快自須磨。
陶行知《詩的學校》

書能活用可通神。
董必武《向歐陽海同志學習》

至於我,懂得雖不多,卻喜歡讀書。我信書中所述,衷心尊敬著書人。
[英]喬叟《善良女子殉情記前引》

毀書猶如殺人:殺人乃毀滅有理性的生靈、上帝的影像;毀掉一本好書則是毀滅理性,人心目中的上帝影像。
[英]彌爾頓《論出版自由》

當今真正的學府用語藏書。
[英]卡萊爾《論英雄與英雄崇拜》

沒有文化的人管理書籍,好比太監守護美女。
[英]揚·E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清·蕭掄《讀書有所見作》

人不知書,其去禽獸也,僅及半耳。
嚴復《救亡決論》

人與文學關的關系,「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論「入迷」》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閱讀是一項高尚的心智鍛煉。
〔美〕梭羅《活爾登·閱讀》

書應能通向四個終端:智慧,虔,愉悅或實用。
〔英〕德納姆《論智慮》

讀一切好書如同與往昔時代最優秀的人們交談。
〔法〕笛卡爾《方法論》

人們說生命是最重要的,而我認為讀書是最重要的。
〔美〕史密斯《回想錄》

書籍是心靈的良葯。
希臘諺語

知識的源泉在書本里流淌。
希臘諺語

任何傢具也比不上書那樣迷人。
〔英〕史密斯·S引自霍蘭德夫人《回憶錄》

讀書不就是無聲的談話嗎?
〔英〕蘭多《假想的談話》

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悅的時刻。
〔英〕孟德斯鳩《箴言集》

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
俄羅斯諺語

每當我第一次閱讀一本好書,我就像結交了一位新朋友;每當我閱讀以前讀的書,就像是故友重逢。
〔英〕哥爾德斯密斯《世界公民》

有些書只須淺嘗,另一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好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消化。
〔英〕培根《論學問》

選擇書籍,不次於選擇朋友。
美國諺語

對每本書都相信的人,不如一本書也不讀的人。
日本諺語

一本壞書,比十個強盜更壞。
義大利諺語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十二韻》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送安忄享落第詩》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讀書有味身忘老。
宋·陸游《劍南詩稿·不寐》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清·鄒 《三借廬筆談》

Ⅵ 關於書籍和知識的道理論據

必須多讀書,多讀書才可以增益見聞.
徐特立《研究歷史的目的和方法》
看書的目的,在把書變為我所有.
謝覺哉《學會想、問和做》
讀死書會變成書獃子,甚至於成為書櫥.
魯迅《讀幾本書》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郭沫若《天拓新詩歌的路》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書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魯迅《讀書雜談》
要使書中的知識化為自身的經驗,自必從記憶入手.
葉聖陶《〈略讀指導舉隅〉前言》
用書如用刀,不快自須磨.
陶行知《詩的學校》
書能活用可通神.
董必武《向歐陽海同志學習》
至於我,懂得雖不多,卻喜歡讀書.我信書中所述,衷心尊敬著書人.
[英]喬叟《善良女子殉情記前引》
毀書猶如殺人:殺人乃毀滅有理性的生靈、上帝的影像;毀掉一本好書則是毀滅理性,人心目中的上帝影像.
[英]彌爾頓《論出版自由》
當今真正的學府用語藏書.
[英]卡萊爾《論英雄與英雄崇拜》
沒有文化的人管理書籍,好比太監守護美女.
[英]揚·E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清·蕭掄《讀書有所見作》
人不知書,其去禽獸也,僅及半耳.
嚴復《救亡決論》
人與文學關的關系,「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論「入迷」》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閱讀是一項高尚的心智鍛煉.
[美]梭羅《活爾登·閱讀》
書應能通向四個終端:智慧,虔,愉悅或實用.
[英]德納姆《論智慮》
讀一切好書如同與往昔時代最優秀的人們交談.
[法]笛卡爾《方法論》
人們說生命是最重要的,而我認為讀書是最重要的.
[美]史密斯《回想錄》
書籍是心靈的良葯.
希臘諺語
知識的源泉在書本里流淌.
希臘諺語任何傢具也比不上書那樣迷人.
[英]史密斯·S引自霍蘭德夫人《回憶錄》
讀書不就是無聲的談話嗎?
[英]蘭多《假想的談話》
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悅的時刻.
[英]孟德斯鳩《箴言集》
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
俄羅斯諺語
每當我第一次閱讀一本好書,我就像結交了一位新朋友;每當我閱讀以前讀的書,就像是故友重逢.
[英]哥爾德斯密斯《世界公民》
有些書只須淺嘗,另一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好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消化.
[英]培根《論學問》
選擇書籍,不次於選擇朋友.
美國諺語
對每本書都相信的人,不如一本書也不讀的人.
日本諺語
一本壞書,比十個強盜更壞.
義大利諺語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十二韻》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送安忄享落第詩》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讀書有味身忘老.
宋·陸游《劍南詩稿·不寐》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清·鄒 《三借廬筆談》

Ⅶ 上海紅木傢具市場在哪裡

上海青浦區嘉崧中路上有一家很大的,叫吉盛偉邦國際傢具村,區嘉崧中路4869號歲歲紅紅木傢具裡面也很專業的,是生產廠家,相同的傢具價錢比吉盛偉邦便宜30%以上。

Ⅷ 什麼是笛卡兒所說的「作為基礎主義的理性主義」

笛卡兒所說的「作為基礎主義的理性主義」其實就是解構主義
什麼是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對此德里達會挑剔說"什麼是......?"這種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種事物,而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還能被貼上不同的名稱或標簽。解構主義拒絕這種僵硬的定義,它稱自己是一種針對形而上學的批判、一套消解語言及其意義確定性的策略。這些批判理論與策略包括:反邏各斯中心主義(anti-logocentrism)、延異(différance)、替補(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大背景解說

19世紀末,尼采宣稱"上帝死了",並要求"重估一切價值"。他的叛逆思想從此對西方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一股質疑理性、顛覆傳統的思潮,尼采哲學成為解構主義的思想淵源之一。另外兩股啟迪和滋養了解構主義的重要思想運動,分別是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以及歐洲左派批判理論。

1968年,一場激進學生運動席捲整個歐美資本主義世界。在法國,抗議運動被稱作"五月風暴"。可悲的是,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曇花一現,轉眼即逝。在隨之而來的郁悶年代裡,激進學者難以壓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轉向學術思想深層的拆解工作。不妨說,他們明知資本主義根深蒂固、難以搖撼,卻偏要去破壞瓦解它所依賴的強大發達的各種基礎,從它的語言、信仰、機構、制度,直到學術規范與權力網路。

解構主義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為了反對形而上學、邏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閉僵硬的體系,解構運動大力宣揚主體消散、意義延異、能指自由。換言之,它強調語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戲,哪怕這種自由僅僅是一曲"帶著鐐銬的舞蹈"。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構主義又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理論。用德里達的話說,解構主義並非一種在場,而是一種跡蹤。它難以限定,無形無蹤,卻又無時無處不在。換言之,解構主義一旦被定義,或被確定為是什麼,它本身隨之就會被解構掉。解構的兩大基本特徵分別是開放性和無終止性。解構一句話、一個命題、或一種傳統信念,就是通過對其中修辭方法的分析,來破壞它所聲稱的哲學基礎和它所依賴的等級對立。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解構主義所運用的邏輯、方法與理論,大多是從形而上學傳統中借用的。如此看來,解構主義不過是一種典型的權宜之計,或是一種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對抗策略。
海德格爾探查邏各斯

德里達的解構思想起先是受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啟發。作為現象學運動的領袖之一,海德格爾率先在《形而上學導論》中探查西方哲學史上的存在問題與邏各斯問題。在海德格爾看來,邏各斯問題十分要緊,它不僅涉及西方思想和語言的起源,還從根本上影響著現代西方人與當下存在的關系。海德格爾就此發出一個著名詰問:古代的邏各斯是怎樣變成了近代的邏輯,進而與存在相分離?它又如何以理性的名義,達到一種西方思想上的統治地位?

通過分析古希臘哲人巴門尼德的殘篇,海德格爾聲稱他發現了"邏各斯與存在"的原始意義相通。在古人遺稿里,Logos並不代表邏輯(Logic)或理念(Idee),它原表示一種連續運作中的聚集狀態。有趣的是,這種發生過程中的聚集,恰好印合古希臘人有關存在(Physis)的古樸看法。在他們心目中,存在本是一種不斷涌現、聚合與消散的活動。也可以說,它意味著存在者的持續到場與離去。海德格爾據此認定,Physis與Logos的原始意義同一,但它們的血肉聯系卻在柏拉圖那裡發生了重大分離。

自從柏拉圖創立形而上學,Logos便被西方人強行解釋成一種"邏輯陳述"。對此,海德格爾尖銳地批評說,這一歷史性的曲解不僅造成存在與思想的離異,而且導致西方思想中綿延千年的主客體對立。有一個具體例子關繫到巴門尼德名言"存在與思想同一"的翻譯:句中"思想"一詞原先寫作Noein,現代西方人將其理解為主體思想,這無疑嚴重偏離了巴門尼德的本意。海德格爾說Noein是覺悟,或是一種不斷察覺、醒悟、並依據外界變化而調整自身的認識過程。巴門尼德所謂"存在與覺悟同一",意思就是說"覺悟屬於存在"。在古希臘人那裡,覺悟並不是一種自覺能力,它仍處於主客不分的混沌境地。海德格爾表示,正因為古希臘人受到存在的統攝,他們才能不斷有所覺悟,並且真正成其為人。

提醒大家,在探討人與存在的關系時,海德格爾顯然和巴門尼德一樣,拒絕將人置於思想的首位。他摒棄主體,反對邏輯,質疑主客體對立的思想方式。與此同時,他又反復強調人的思想必須與存在保持和諧,而不是分離沖突。海德格爾堅信,希臘人的存在意味著接受邏各斯,即聚集過程中自然生成的覺悟。換句話說,大凡存在發生處,自然就伴有覺悟發生,而人的思想從一開始就只能依賴存在而在,順應存在之變而變。

然而,這一美好開端未能一直延續下去。柏拉圖之後,西方人開始與存在發生對峙。他們越來越自信自己擁有支配存在的主體性與知識能力,這與當初質朴天然的古希臘思想大相徑庭。海德格爾嘗試用兩個公式來表示這種首尾迥異的變化:在開端處,存在之聚集過程建立了人的存在;在終結處,人已成為一種理性動物。關鍵的轉折在於,柏拉圖親手把Physis譯作了理念(Idee),這就一舉拋棄了它原先的"涌現發生"之意。就此海德格爾嘆道:"真理成為正確性,Logos成為陳述,成為真理或正確性的所在,理念和范疇從此統轄了西方思想和行為。"
德里達的解構策略

身為海德格爾在法國的思想傳人,德里達一方面深受海德格爾反形而上學、反邏各斯主義的理論影響,另一方面,他又廣納新學,另闢蹊徑,大膽從語言學、符號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針對邏各斯中心論的一整套消蝕瓦解的策略。這就有了他20世紀60年代中期名揚天下的解構主義。德里達的解構理論內容冗雜,前後矛盾,至今難行明確公認的統一解釋。然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些概念與方法,諸如反邏各斯中心論、延異、替補等,需要一一細加說明。

批判邏各斯中心 根據上述海德格爾的邏各斯批判,我們已經大概了解,西方形而上學思想傳統發端於柏拉圖對於古希臘邏各斯問題的強行曲解。在柏拉圖及其弟子看來,真理源於邏各斯(Logos),即真理的聲音,或上帝之言。這種邏各斯主義認為,世上萬物的存在都與它的在場緊密相聯。為此,最理想的方式應當是直接思考"思想",而盡量避免語言的媒介。但這偏偏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要求語言應該盡量透明,以便人類能夠通過自身的言語(speech),自然而然地成為真理的代言人。換言之,邏各斯主義認為,言語與意義(即真理,上帝的話)之間有一種自然、內在的直接關系。言語是講話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號。據此,邏各斯主義也被後人稱為"語音中心論"(phonocentrism)。與此同時,書面文字(writing)則傳統地被認為是第二位的,是一種對於聲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即便是索緒爾(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種"聲音的意像"。書面文字作為能指,則是由聲音轉化而來的。

言語優於文字的另一體現,是講話人的"在場"。講話人在現場,可以准確地解釋其"意圖",避免歧義。與之相對,文字只是一系列的符號,由於講話人的不在場,它們很容易引起誤解。

德里達的重要性,就在於他在海德格爾批判基礎上,針對上述邏各斯中心論的種種戒律提出了積極有效的顛覆解構方法。他聲稱書寫文字並不見得天生就低劣於語言發音,為了打破傳統的"語音中心"偏見,他力圖建立一種"文字學",以便突出並確認書寫文字的優越性。這種文字優越性,首先表現在它在符號學意義上的"可重復性"(iterability)。

德里達認為,可重復性乃是符號存在的前提條件。只有當一個符號能夠在不同情況下都被認作為"相同"時,符號才能夠成其為符號。符號的另一必備條件是:當聽話人對最初講話人的意圖一無所獲時,同樣也能藉助於符號系統了解其意圖。換言之,符號應該在不考慮講話人的意圖的情況下,依然能被人們正常地加以理解和接受。

符號上述的兩個必備特徵,即"可重復性"和"不考慮講話人之意圖性",驗證了德里達所說的文字優越。在更大的范圍說,總體文字包括了整個語言學的符號系統,因而它也是狹義上的言語和文字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這便是德里達所謂的"元書寫"(arch-writing)。元書寫概念一經確立,必然打破邏各斯主義的語音中心說。

瓦解兩項對立 我們知道,整個西方的形而上學思想傳統,從柏拉圖的理念,到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再到黑格爾的"絕對理念",無一不是以西方人的理性與自我意識為基準、為中心。在現代西方人看來,他們的主體意識隨著西方文明的發達強盛,更被賦予至高無上的崇高地位和領導作用。德里達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向這一強大思想傳統的根基發起頑強不懈的攻擊,此舉無疑具有一種積極批判意義。

眾所周知,傳統的邏各斯中心主義,集中體現於等級森嚴的二元對立中。對此,德里達在《立場》中嚴厲譴責說:"在傳統二元對立中,兩個對立項並非和平共處,而是處於一個鮮明的等級秩序中。其中一項在邏輯、價值方面占據了強制性位置,它統治著另一項。"

請看下面這些人人熟悉的兩項對立:言語/文字,自然/文化,男人/女人,靈魂/肉體,意識/無意識,理性/瘋狂,真理/謬誤,先進/落後,開明/蒙昧,西方/東方,主體/他者,主人/奴隸,等等。在每一對立項中,前者往往優越於後者,是更高層次上的存在。就是說,它們代表或屬於邏各斯,因而也是確立兩者關系的中心、基準,或所謂的"第一原則"。而後者則以前者為依據,它們顯然是一些從屬的、負面的、消極的、第二位的東西。

瞄準二元對立及其等級制,德里達發出了瓦解動員令:"要解構二元對立,在特定的時刻,首先就是要顛倒這種等級秩序。"他不僅言語激烈,而且身體力行,帶頭發起多項解構努力。其中最成功的語言學解構範例就是針對"言語/文字"對立項的無情破壞。一如德里達所言,文字不僅不劣於言語,作為"元書寫"的文字,反過來還寬宏大量地包括了言語。

應當說明,德里達德解構努力並非開天闢地頭一回。早在他之前,我們已經看到弗洛伊德在心理學領域的類似貢獻。德里達解構的目標是"言語/文字",而弗洛伊德瓦解的是"意識/無意識"。與德里達的努力近似,弗氏心理學業已證明,無意識才是更加廣闊的思維領域,它包括意識在內,而意識僅僅是無意識的一部分。或者說,無意識才是我們真正的心理現實。這其中的顯著差別是,弗洛伊德顛倒對立二元的做法並非德里達嚴格意義上的解構主義,因它"既沒有中立、也沒有改革傳統的舊秩序"。

在德里達看來,解構並非只是簡單顛倒二者原有的對立位置。根本的問題在於:解構主義認定,對立兩項之間僅有一些差異,而無孰優孰劣的等級秩序。不僅如此,對立兩項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相互滲透、相互包容的關系。在解構主義者眼中,任何意識到的東西都已經過最初無意識的階段,無意識則是一種壓抑或延緩的意識。意識與無意識彼此滲透,它們之間沒有截然可分的明確界限。甚至可以說,兩者之間還存在一個前意識模糊地段。

發明"延異"概念 索緒爾語言學認為,符號是由概念和聲音兩部分構成的。現實中的具體事物(referent)在人的頭腦中得到反映和體現(concept/signified),然後由具體的語言符號(signifier,即能指)加以表現。這就產生了結構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兩項對立:能指/所指。不難看出,在這個兩項對立中,能指起的是主動與支配作用。

傳統語言學電認為,所指(signified)與現實中的客觀事物(referent)有著一一對應的關系。它們在語言中的表達則是言語(speech)。能指不僅包括言語,還包括文字。但是,文字作為能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表達言語。這體現了傳統哲學重言語、輕文字的觀念。對此,美國批評家裡奇(Leitch)在《解構主義批評》中做出准確解釋:
符號的能指對應指向概念的所指。也就是說,聲音代表著一個完整概念。它們都被人們所意識。舉例來說,
這個發音所指的就是"椅子"這個反映人們頭腦中的概念。而現實中的椅子實物,並沒有在場。
所以說,符號代表了一種缺席的在場(an absent
presence)。我們無需呈現椅子實物,只需使用聲音或chair文字即可,這樣就推遲或延後了實物的在場。"當我們使用符號時,實物和所指的在場僅僅是一種假象、錯覺,真正在場的只是代替它們的語言符號。"這種通過一系列符號鏈條,來推遲延緩意義或實物在場的現象,就是德里達所說的"延遲"(to
defer)。對此,德里達解釋說:

符號作為實物的替代,具有從屬性和臨時性。從屬性是因為符號從原始的在場派生而來,並且作為一種不在場的替補而存在。在指向最終的、缺少在場的運動過程中,符號僅僅是一個中途調解驛站。
由此推演下去,德里達得出一個著名結論:語言符號無非是一系列不斷推延的差異游戲。
除了延遲,延異的另一重要含義是差異(to
differ)。索緒爾認為,所指和所指間的關系沒有任何理據,純屬任意。不僅如此,無論能指還是所指,都是"一系列由聲音差異和概念差異構成的語言符號系統"。關於這一問題,英國批評家伊格爾頓在《文學理論介紹》中解釋說,"語言中的意義僅僅是一種差異。例如cat是cat,因為它由不同於cap和bat的差異而構成的。語言中的所指和能指並沒有內在的一一對立關系。"

不僅如此,在能指和所指之間電沒有固定的明顯區別。如果我們想知道一個詞的意義,"字典會告訴我們更多的詞語來解釋它,而這更多的詞語的意義又使我們繼續不斷地查閱下去。所以意義實際是一系列無終止的象徵符號的差異"。換一種方式來表達,

意義並不存在於某一個符號之內,它零星散布於一系列的無終止符號鏈條內,不會輕易被捕捉、定位於某一個具體符號上。意義總是被暫緩地、不斷被延遲下去:一個符號指向另一個符號,另一個符號又指向其他符號,層出不窮,無終無止。

索緒爾提出的符號的任意性觀念,有力地支持了德里達的論點。符號的任意性打破了語言符號是外在"真理"體現的神話。換句話說,真理的起源不過是一系列語言符號的象徵游戲。所以德里達在《文字學》中得出結論說:任意性讓我們有足夠理由去排除象徵符號間的等級秩序和天然隸屬關系,"隨著符號的出現,我們再也沒有機會遇上純粹的現實了"。

德里達說,延異既非一個概念,亦非一個單詞,它本身就是一個杜撰之詞。在法語中,difference和différance兩者的發音相同。若要區分它們,我們必得藉助文字拼寫上的差異,這本身就是對言語優於文字邏各斯主義論點的一個極好諷刺。關於延異,德里達有一個生動比喻,說它就像一把扎束的花(sheaf),其中有著"復雜的組織結構,不同的花枝和不同的詞意,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開去。與此同時,每一枝花又與其它的花枝或意義緊密聯系,形成一種交錯結構"。需要說明,作為延異特徵之一的散漫,除了時間上的延遲、空間上的差異這兩層含義之外,還含有一種"播撒"(拉丁文differe)之意。也就是說,沒有人能夠完全控制流動的象徵符號游戲,沒有人能夠約束文字的差異區別。在德里達這里,語言被看成延遲與差異永無止境的游戲,而意義也只能從無數可供選擇的意義差異中產生。

由於作為意義歸宿的"在場"已經不復存在,符號的確定意義被層層地延異下來,又向四面八方指涉開去,猶如種子一樣到處播撒,因而它根本沒有中心可言。德里達認為,播撒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它永遠無休止地瓦解文本,揭露文本的零亂與重復。

關於"替補" 德里達一旦完成他對於傳統二元對立的解構之後,自然而然就走上一條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替補"之路。他所謂的"替補",主要來源於盧梭有關"補充"的說法。在這方面,盧梭在其《懺悔錄》里曾有過一系列著名論述。譬如他說過:"語言是講述的,文字僅是言語的補充。"他又說,教育是對自然的補充,手淫則是對正常性行為的補充。如果說,手淫能替代正常性活動,這兩者肯定在本質上有著某些相通之處。就是說,手淫的本質,是將慾望集中於一個自己不能佔有的想像物之上,進行自娛。反過來看,正常的性活動也可被視為一種手淫。

在《文字學》中,德里達援引盧梭有關"補充"的說法,對它實施深入的批判改造,這便有了他自己的替補說。他提出,言語需要文字的補充,這說明言語的本身並不完整。而他所說的替補,實質上就是一連串無休止的語言代替。在他看來,盧梭的"補充"除了說明文字是言語的補充,也證實言語本身也是一種替代,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很快學會了『使用言語'來替補他們的不足......因為他們很快意識到通過使用語言就可以使別人為己做事,無需自己動手......"

德里達進一步剖析盧梭《懺悔錄》中的替補現象:盧梭求助於吻床、吻窗簾、吻傢具這些補充行為,來替補華倫夫人的在場。即便華倫夫人在場,面對面地坐在他面前,他仍感不足,要求補充。"有一天吃飯時,她剛把一塊肉送進嘴裡,我大喊一聲說上面有頭發,地把肉吐到了盤子里,我熱切地抓住它,一口吞了下去。"德里達就此發表高見說,實際上華倫夫人本身也是一種替補,她是盧梭潛意識中母親的形象的替代。一句話,替補實際是一種漫無際涯的延伸系列,它使在場持續不斷地被延異。

關於互文性 解構主義認為,文字不是外在實物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符號的推遲和差異的永無止境的游戲。文本也不再是外在世界的再現,與之相反,在德里達的解構主義中,客觀世界也被文本化了。或者說,整個世界都被歸納為一個文本。德里達還認為,閱讀與寫作無孔不入地滲入我們的知識和經驗世界,而我們的世界除了解釋,別無他者。闡釋者無法超越解釋,因為他被囚禁於語言牢籠之中,必須面對修辭和差異構成的無休止的符號游戲,所以他的解釋也是永無止境的。

在此前提下,德里達提出了他的互文性觀念:一篇作品既不屬於某一個作家,也不屬於某個時代,它的文本貫穿了各個時代,帶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跡。所以,針對一個文本的解釋和閱讀也只能是開放型的,而且千差萬別。任何一個新文本,都與以前的文本、語言、代碼互為文本,而過去文本的痕跡,則通過作者的揚棄而滲入他的作品。不僅如此,西方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更是無聲地潛伏於語言體系中。互文性,不僅是語言互文,它更是一種文化思想的互文。

關於互文性,美國批評家裡奇發揮說,文本並非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它與其他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文本和語言、語法、詞彙與歷史的零星碎片相互交融,而歷史就像一個聚集數不清的形形色色、互不兼容、難以調和的思想信仰的大雜燴,而文本則是這個『文化拯救軍'的出口......"顯而易見,傳統實為一團無頭緒的麻線,任何一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互文。另一位美國學者鮑威(Paul
Bové)認為,文學作品本身也是一種解釋,而所謂文學史,就是一系列文本破壞性地解構另一些文本。文學史中的詩歌,實際是對另一些詩歌的解釋。這種互文性發生於文學史編纂之前。換言之,原先的歷史文本變成了後來文學批評的對象,所以文學評論史應該致力於這種不斷積累的互文性,以其開放性來洞察詩歌傳統的價值。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文本就能作為解釋的話語,呈現於話語解釋的系統中。
拉康的解構主義觀:無意識與語言
在討論德里達解構主義時,有必要簡單提及與他同時代的法國心理學家稚克•拉康(Jacques
Lacan)。德里達在語言學上的解構努力直接呼應了拉康的心理/主體解構理論,可以說,他倆是一對絕妙的互文關系,或互為解釋的例證。拉康的解構觀主要體現在他對於語言與心理學關系的經典分析,其中關鍵處在於,拉康認為無意識就是整個語言的結構,他因此修正了索緒爾的公式:
附圖

在拉康看來,整個語言文化系統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即已存在,當我們學習語言時,這個潛在的語言文化系統逐漸將其整個結構與秩序強加給我們。或者說,我們無意識中進入一套事先存在的復雜網路之中。是這個網路教會我們說話,思考,行動,並相應每個人的社會地位與職守,形成所謂的自我意識。何謂自我和主體?在拉康那裡,這變成了一種被動、互動的過程。

傳統西方語言學聲稱,能指與所指之間一直存在著天然的、一一對應的關系。經過拉康的解構,我們發現這種對應關系早已不復存在。在原先的能指與所指之間,橫跨著一個高踞於我們之上的龐大復雜的文化語言體系。它無情地取消了對應,代之以無法消除的隔閡,能指在其中變成了不斷滑動的符號。不僅如此,拉康還進一步闡發了弗洛伊德的釋夢理論。在他那裡,心理扭曲變成了滑動的能指,而弗洛伊德夢的形成,變成了拉康的語言修辭格,無意識則變成了潛在的文字系統。
耶魯解構學派

如果說法國解構主義理論高深玄奧,那麼,美國的解構主義則更加註重它在實際文本中的操作運用。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美國耶魯大學形成了一個著名的"耶魯學派"。它通常是指熱衷於解構批評的4位教授,他們分別是德曼(Paul
de Man)、米勒(J.Hillis Miller)、布魯姆(Harold Bloom)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

德曼最富創造性的見解,是他繼承並發揚了尼採的修辭理論,使之成為重要的解構策略。德曼在《閱讀的寓言》中指出,修辭並不是雄辯和勸說的點綴,它也不是文本中可有可無的成分。實際上,修辭是語言本身特有的、必不可少的本質。它的特性,就在於懷疑、拒絕並否認外在真理的存在。所以說,文學批評家的任務不是尋找明白確定的意義,他將永遠面對無中心、無定義的文本,而修辭反復在其中造成"多重模糊不確定意義的交匯"。

米勒的解構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對具體小說的閱讀分析中。他認為"所有的語詞都是隱語。它們不斷延遲、差異並區別於其它詞語。每一個詞語都指向相互替換的詞語鏈條中另一個詞語,無源無根"。而詞語的修辭本質又使得詞語多意多變,當其中一個意義被選中時,其它的潛在意義也同時閃爍其間,致使選定意義不能穩定,總是滑向其它意義。而我們對於文本的閱讀,就是要追根溯源,找到詞源,觀察其迷宮般的語意分歧和置換。在米勒看來,這種語義擴散的結果揭示了文本層出不窮的解釋可能。米勒的解構主義策略,就是仔細挑選某些重復出現的關鍵修辭、概念或文章主旨,分析它們在不同情況下重復時所釋放出來的破壞性力量,從而瓦解文本所依賴的等級秩序與權威經典,暴露它對邊緣思想和"非法"傳統的壓抑。他在《作為寄生的批評家》中揭示:每一部作品都寄生在前人作品之上,它既是對以前作品的引用、模仿、吸收與借鑒,同時也讓前人作品寄生於新作品之中。以前的文本既是新文本的基礎,又被不斷地改編,以適應新文本的精神。而新作品的語境,又使前人作品獲得了新的闡釋。

布魯姆從俄狄浦斯情結的角度大膽提出對前人作品的"誤讀"概念。面對前人的歷史文本,當代作家只有通過誤讀才能產生對歷史的叛逆和超越,樹立起自己"強者"的詩人形象。

哈特曼的獨到之處,在於他繼德里達之後,徹底消除了文學與哲學的界限,進而把文學批評與文學文本同樣看待。在他看來,文學批評並不是一種被動工作,它與文學創作一樣,具有鮮明的思考性和創造性。正是這種創造性,使得文學與批評相互溝通,融為一體。文學批評同樣也具有打動人類情感的性質與功能。作為兩者和諧融合的典型代表就是隨筆,隨筆既是一種文學評論,又是一種文學作品。
結語

20世紀西方批評史上,解構主義理論有著它獨特的貢獻。其一,它消除了長期占據人們思想頭腦的邏各斯中心論,打破了等級森嚴的二元對立,並提出概念之間"並無等級和中心,僅有差異"的觀點,其二,它發現了能指之間的互指、多義和無限延異的關系,充分認識到文本的開放性和互文性,為此它也強調了讀者和批評家的重要作用。

解構主義自是一種漏洞百出、強詞奪理的理論。它以無中心論反對中心論,這就好比要鋸斷與自己一脈相連的歷史主幹。形而上學的悖反邏輯並未導致解構思想的成功,反而使它陷入另一種歷史困境,這便是真理虛妄、意義不定以及漫無邊際的任意解釋。永遠處於刪除號威脅之下的語言文字到底還有多少原意可供讀者思考?這連解構主義者自己都很難說清楚。過分強調語言游戲,無限誇大修辭和隱喻的作用,置客觀事實而不顧,這些都是解構主義多受指責的原因。所以,對待解構主義,我們理應取一種獨立的批判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Ⅸ 說說獲獎科學傢具有哪些優秀品質。。。。

堅持不懈、淡泊名利,熱愛科學,為科學事業能夠無私奉獻。

Ⅹ 德國是個怎樣奇特的民族

作為一個擁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德意志民族,其性格也是不可能一致的。德國人有的深沉、內向、穩重,有的開朗、豪爽、風趣……但多年來受到德國文化的不斷熏陶塑造,使德國人養成了一些較為共同的特點。
(一)講究秩序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講究秩序的民族。在德國大到空間、土地、建築物,小到家庭主婦外出購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條。維持秩序的標志牌和禁令牌隨處可見,事無巨細都有明文規定。如商店的營業時間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店員早7時左右上班,擦拭門窗、整理貨物,8時開門營業,中午不休息直到下午6時關門。從星期六下午2時起,各商店停止營業,星期天關門休息。這一營業時間各商店都要嚴格遵守,不得超時營業。
在德國有著嚴格的交通法規,路上各種各樣的路標清晰醒目。有人說,對於一個外國人,只要識得各種交通標志牌,不用張口說一句德語,即可游遍德國各個城市。這些標志牌已成為維護德國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德國的公共交通以守時著稱,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時刻表,按時到站上車,不需提前到站候車。汽車即便提前到達,也會等到正點發車。

(二)原則性強

德國人辦事認真仔細,責任心極強,對工作不能有一點兒敷衍塞責,如果出現馬虎失職,是講不得半點情面的。他們有一樣東西總是隨身攜帶的,那就是記事本。德國人凡事都記錄在本上,他們的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伸手掏記事本,一個習慣用語就是:請稍候,讓我看看記事本。記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經理,小到中學生、家庭主婦,人手一本。

在德國辦事務必提前預約,方可成行。德國人做事必先制訂計劃,就是家庭主婦外出購物也都是先列張購物單。和德國人初交,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顯得呆板而沉重。尤其在公共社交場合,德國人顯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長幽默。他們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謹慎小心,一切按規矩和制度行事。德國人十分喜愛歡樂場面,也利用一切機會舉行娛樂活動,但此時還是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缺少真正的放鬆。德國有句俗話"公務是公務,燒酒歸燒酒",私下煙酒不分的朋友,辦起公事來卻公私分明,不講一點兒私情。德國人工作起來一絲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機器,嚴格而冷峻。

(三)勤勞整潔

德國人勤奮工作、埋頭苦乾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受雇於人的職員身上,就是高級官員和大企業家也不例外。德國式嚴格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也決定了他們和散漫作風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國教師對德國進行長期觀察後,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對美德兒童作了這樣的比較:在一個雨過天晴、陽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國小姑娘會被明媚的陽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會兒再讀書;而一位德國小姑娘則會在做完作業之後,再出去玩。先工作,後娛樂,這就是德國教育。平時馬路上難得看到閑人,就是娛樂場所,平日也都是冷清清的,只有到了周末,公園、戲院、博物館、郊外、名勝場所,才擠滿遊客。人們只有在辛勤勞動之後,才有權力享受生活。德國人具有勤勞整潔的生活習慣,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塵不染。德國的家庭主婦非常愛干凈,她們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後,便換上工作服,開始一天最有意義的工作:清潔宅院。她們會跪在地上,將每一個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請清潔工和花匠幫忙,主婦們也往往跟班勞動,直干到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方心滿意足。每一個德國主婦的最大願望就是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美觀、清潔的家,所以,走在德國的鄉村、城鎮,美麗的花園小別墅隨處可見。德國人非常看重房子,有世界上最多的城堡,據說目前仍有14000個。
(四)遵紀守法
有一個笑話:在半夜12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這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在遵紀守法方面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同時也說明德國是一個執法嚴格的國家。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的。在德國,歷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說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從俾斯麥以"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到獨裁者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集權和獨裁導致下層百姓普遍存在著一種"順從精神"或稱"臣僕意識"。他們甚至開玩笑說,就是因為他們太守規矩,所以連希特勒這樣的大魔頭的話都聽,誰讓希特勒是國家元首呢。還有一則笑話說,世界上最令人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聘了一個德國人當廚師。因為德國廚師會用電子秤計算精確到克的作料烹飪出世界上最難吃的飯菜。這當然是在調侃德國人,說明他們刻板、不善於變通,既沒有法國人的浪漫,又沒有中國人的口腹之慾,因此,他們是世界上活得挺累的一群人。在歐洲生活久了的人都說,德國人是歐洲最老實的民族。其實,德國人也是充滿了藝術細胞和浪漫氣質的,不同的是,法國人善於誇張地表現自己的一切成就,而德國人則喜歡藏而不露,也就是「潤物細無聲」。

戰後德國在西方大國的推動下,民主意識得到了加強。人們主動參與政治生活,自由發表個人見解,那種順從的臣僕意識雖已被擺脫,但長期歷史沿襲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於德國人的性格與意識中。在企業里,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一切按規章辦事,缺少靈活性和主動性;職工們以服從為天職,而領導者就以是否服從命令、遵紀守法作為衡量職工好壞的標准。這也是形成德國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德國人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各個地區的人們在性格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北德人就比較開放,特別是漢堡人地處港口城市,見多識廣,但也有些排外,對外地人或外國人顯得不那麼熱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別是巴伐利亞人地處內陸山區,思想較為保守,但為人朴質、熱情、樂於助人。
(五)遵約守時
西方人一般都講究遵守時間,德語中有一句話"准時就是帝王的禮貌"。德國人邀請客人,往往提前一周發邀請信或打電話通知被邀請者。如果是打電話,被邀請者可以馬上口頭作出答復;如果是書面邀請,也可通過電話口頭答復。但不管接受與否,回復應盡可能早一點兒,以便主人作準備,遲遲不回復會使主人不知所措。接受邀請之後如中途有變不能如約前往,應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於臨時的原因,遲到10分鍾以上,也應提前打電話通知一聲,因為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赴約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門,以免遲到,但早到人家,也欠考慮。德國人如遇正式邀請,往往提前出門,如果到達時間早,便開車轉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時再進主人家。

例:上流社會的約會

上周某天,我們應邀到一個德國最大船舶公司總裁家裡去晚宴。請柬上寫著,晚宴時間為晚上7點15分。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是7點或7點半。最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主人要看7點鍾的新聞節目,其次是,請客人務必准時。
當晚7點10分,我們就已經提前到達主人的郊外別墅了,只見大門外停著幾部漂亮的轎車,裡面坐著人,還有車陸續不斷地到來。為什麼都不下車啊?哦!客人不敢提前入內。准7點15分,所有車門都打開了,男男女女一個個穿得時髦筆挺,但毫無珠光寶氣,說明主人所結交的朋友都有品味。我們是第一對進去的,主人夫婦還在花園里,聽到鈴聲才來到大門口迎接,客人魚貫而入。在五分鍾之內,竟然所有的客人都已到齊,比開國典禮還准時。令我驚訝的是,除我們倆以外,大部分都是主人幾十年的老朋友。這么老的朋友還需要提前兩個月下請帖,豈不太過分了。不!這就是德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禮節,要有多冷就多冷。
(六)不尚虛文
德國人講求踏實,萬事都從誠實可靠著眼,拿他們的房屋建築為例,雖然在式樣上並不美觀,但朴實無華,整齊大方。每一種材料,如玻璃、鎖、鉸鏈、開關、燈罩、窗簾、衣架等等,縱然是極微末的,也都堅牢穩固,毫不馬虎。他們寧可失之笨重,極不願敷衍潦草。在德國,任何一座建築、一件傢具、一項設備,似乎都為百年大計打算,講究內在質量。因戰爭而破壞的東西,修復的時候都要恢復原樣,這並不是為守舊,而是表示德國的東西堅牢可靠、不易損壞的優點。就如同德國人辦事一樣注重腳踏實地、絕不誇誇其談。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們嚴肅拘謹,但態度誠實可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識的德國人要想和他聊天,談笑風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問路,那麼他便會不厭其煩地來幫助你,他自己不知道,會替你去請教別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讓你弄明白不可。有一個德國汽車司機,因把僱主送錯了地方,發現後就立即開回去,向僱主道歉,並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後一段路程的車資。
國外流行的自助餐,也是德國人所發明的。在德國,那種自助餐小店特別多,顧客自己拿盤,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備刀叉碗盤,給你一張紙,就用紙裹著食品吃,或者用竹簽串著吃,沒有人來侍候你,收費也特別便宜。
德國人的旅遊方法也與別國的旅遊者不同。例如美國人,他們每到一個大都市,乘車周遊一次,就向旅館要一張「標貼」粘在皮箱外面,第二天即去另一都市。就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地跑上十幾個城市,回到家裡指著皮箱上貼滿的標簽誇耀說:「我已環遊了世界。」但德國人則不同,德國人的旅行是選擇一個目的地,或為深山,或在海濱,然後帶著帳篷和干糧跑到那裡,住上幾天,靜靜地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在當地博物館里,「泡」上幾天,研究考察一番。他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旅行。

例:一張德國餐廳的罰單

06年我們有機會德國考察,到達港口城市漢堡之時,我們習慣先去餐館,公派的駐地同事免不了要為我們接風洗塵。走進餐館,我們一行穿過桌多人少的中餐館大廳,心裡犯疑惑:這樣冷清清的場面,飯店能開下去嗎?更可笑的是一對用餐情侶的桌子上,只擺有一個碟子,裡面只放著兩種菜,兩罐啤酒,如此簡單,是否影響他們的甜蜜聚會?如果是男士買單,是否太小氣,他不怕女友跑掉嗎?另外一桌是幾位白人老太太在悠閑地用餐,每道菜上桌後,服務生很快給她們分掉,然後被她們吃光。
我們不再過多注意她們,而是盼著自己的大餐快點上來。駐地的同事看到大家飢餓的樣子,就多點了些菜,大家也不推讓,大有「宰」駐地同事的意思。餐館客人不多,上菜很快,我們的桌子很快被碟碗堆滿,看來,今天我們是這里的大富豪了。狼吞虎咽之後,想到後面還有活動,就不再戀酒菜,這一餐很快就結束了。結果還有三分之一沒有吃掉,剩在桌面上。結完賬,個個剔著牙,歪歪扭扭地出了餐館大門。

出門沒走幾步,餐館里有人在叫我們。不知是怎麼回事:是否誰的東西落下了?我們都好奇,回頭去看看。原來是那幾個白人老太太,在和飯店老闆嘰哩呱啦說著什麼,好像是針對我們的。看到我們都圍來了,老太太改說英文,我們就都能聽懂了,她在說我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我們覺得好笑,這老太太多管閑事!「我們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關你老太太什麼事?」有個同事當時站出來,想和老太太練練口語。聽到同事這樣一說,老太太更生氣了,為首的老太太立馬掏出手機,撥打著什麼電話。一會兒,一個穿制服的人開車來了,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後,這位工作人員居然拿出罰單,開出50馬克的罰款。這下我們都不吭氣了,同事的臉不知道扭到哪裡去了,也不敢再練口語了。駐地的同事只好拿出50馬克,並一再說:「對不起!」這位工作人員收下馬克,鄭重地對我們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我們臉都紅了。但我們在心裡卻都認同這句話。一個富有的國家裡,人們還有這種意識。我們得好好反思:我們是個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而且人口眾多,平時請客吃飯,剩下的總是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丟面子,擔心被客人看成小氣鬼,就點很多的菜,反正都有剩,你不會怪我不大方吧。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習慣了,並且還要樹立「大社會」的意識,再也不能「窮大方」了。那天,駐地的同事把罰單復印後,給每人一張做紀念,我們都願意接受並決心保存著。還有人要回去後再復印一些送給別人,自己的一張就貼在家裡的牆壁上,以便時常提醒自己
(七)絕對遵守條條框框

德國的法律和官方規定如麻,有的還是19世紀留下來的。有一個笑話說,德國人是靠法律活著的,如果沒有法律,他們就不知道如何活下去。在中國,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律,現在國家有了法律,人們卻不知道如何工作。中國人都會自圓其說,到頭來都圓到一起,交通再亂,也能圓出一個邏輯來。而德國的馬路,如果紅綠燈失靈了,行人可以在馬路前一直等下去,等到修好了再過馬路。

例:令人哭笑不得的調查
姐夫的母親剛過一百周歲,姐夫組織了盛大的慶祝晚會,當晚他還宣讀了德國總統和漢堡市長寫給她的祝賀信。這並不意味著她有什麼功勛或者私人友誼,而是因為在德國,百歲老人已是人瑞,政府已經掌握了全德百歲老人的名單,由專人負責,到時會寄賀信給他們。這雖是輕而易舉的事,但說明對人的一種重視和尊重,與會者都很動情。
可是,可笑的事情發生了。姐夫的母親住在一個豪華的養老院,某晚她不小心從床上滾了下來,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姐夫在床邊加了一個窄木條。百歲生日過後,國家負責社會福利的官員下來關心人瑞,忽然發現這窄木條,認為這是侵犯人權和人身自由,就和百歲老人進行三小時長談。
我們都知道,她年邁有時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認識了,可是這官員回去寫了一份幾頁關於侵犯人權的報告書,准備起訴姐夫,還又派來了福利醫生檢查因這窄木條對百歲病人造成的「精神和肉體折磨」,結果又寫了七頁。姐姐姐夫為此感到哭笑不得。
一個朋友解釋說,這是可以理解的。在當前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下,三小時談話,七頁報告,加上兩頁上訴書,都是勞務。他們都是吃國家飯的,總得有所作為。這樣吃國家飯到各地沒事找事乾的人,東德比西德還要多,怪不得國家的行政經費怎麼減也減不下去。
(八)性情固執(認真)

德國人性情固執是世界有名的。在德國常常發生汽車對撞事故。這決不是因為沒有看見迎面開來的汽車,而是雙方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正確而互不相讓所造成,他們簡直頑固到了玩命的程度。不過德國人干起工作來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是驚人的。例如在光學儀器廠做工的職工,為磨光鏡片,可以干到死而不悔的程度。另外廠長也多能根據職工的技術付給高工資。這是德國所以能培養出優秀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原因所在。德國的產品也頗能反映這種德國人的氣質。他們進行生產時,絕對沒有那種大概或差不多的馬虎做法,一定要使產品達到其性能的極限。德國產品中最出色的是汽車、精密儀器、照相機,刃具和鋼筆等。這些產品是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的。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的埋頭苦幹、不肯苟且的精神。

閱讀全文

與笛卡爾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家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蘋果指紋保修嗎 瀏覽:270
木質傢具摔裂怎麼固定 瀏覽:296
防水塗料如何用滾筒刷 瀏覽:563
華苑冠華維修電話 瀏覽:698
頂樓雨棚多久需要維修 瀏覽:864
海爾空調武漢維修點 瀏覽:603
北碚長安4s店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924
小米售後維修大概需要多久 瀏覽:949
電腦保修鍵盤進水保修嗎 瀏覽:398
維修車子需要帶什麼 瀏覽:829
維修電腦與家電怎麼辦理執照 瀏覽:518
瑞士珠寶保修單 瀏覽:284
中式古典傢具質量怎麼樣 瀏覽:296
合肥傢具除甲醛如何處理 瀏覽:457
樓頂開裂用什麼防水材料 瀏覽:441
蘋果廣西售後維修點嗎 瀏覽:739
廣州市蘋果維修電話 瀏覽:46
家電的市場部活動怎麼寫 瀏覽:535
開平二手家電市場在哪裡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