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手繪傢具的形式
不同風格的手來繪傢具形式有所源不同。圖案,風格,色調,連花紋的細節處理也會有不同傾向。
比較流行的有輕重兩色手繪傢具,輕色的手繪傢具多以白色為底,上面描出俊秀精緻的圖案,淡淡的綠草枝蔓,用甜蜜的粉紅,高雅的煙灰紫,清朗的湖藍等色調描繪出花朵,或田園牧歌,或春鬧枝頭,或春風拂面,或垂柳依依,或浪漫溫馨,或高雅精緻,這在床,衣櫃,酒櫃,餐桌等大件傢具中比較常見。
重色手繪傢具,則更傾向於洛可可時代和歐洲古代宮廷的浮華古典,一派濃墨重彩,傢具以原木色,黑色,墨綠色等大漆為底,圖案花團錦簇,鶯歌燕舞,這些多在小型配件傢具中流行!
Ⅱ 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傢具的風格
1、 巴洛克與洛可可的異同
相同之處:
這兩種風氣都是文藝復興之後一段時期內先後主宰美術領域的審美風格。它們都在凸顯一種裝飾的華麗的氣氛,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美術史稱之為「矯飾主義」。
不同之處:
巴洛克
巴洛克風格拋棄了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范,追求一種繁復誇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境界。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
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二、長, 狹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寬廣, 偶爾地圓形式替換;三、對光、或者強壯的光和樹蔭對比、單色畫作用,或一致的照明設備的劇烈的用途通過幾個窗口,對裝飾品(由木頭(經常被鍍金), 膏葯或灰泥、大理石或虛假製成使有大理石花紋) ;四、大規模天花板壁畫; 五、外在門面為劇烈的中央預測經常描繪; 六、內部比殼經常是沒有為繪畫和雕塑(特別是在巴落克式樣晚期); 七、幻覺作用喜歡混和繪畫和建築; 八、在巴落克式樣, 蔥圓頂是普遍存在的。
洛可可
洛可可藝術形成於十八世紀初的法國,精緻、甜美、幽雅為其主要藝術特色。其特徵是:具有微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運用C形、S形或漩渦形的曲線和輕淡柔和的色彩。
許多洛可可的繪畫以風俗畫為主。這些畫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洛可可的繪畫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生活以外,還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等。
洛可可的建築外觀著重內部繁復的裝飾。雕刻則與傢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以法國為例,洛可可式建築於路易十五時代與傢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以法國為例,洛可可式建築於路易十五時代極為流行於室內;室內平坦之表面范圍較廣,花狀紋、 綵帶狀等裝飾甚受歡迎。大型之建築物轉變為小公寓式或緊密之房間。傢具之中,貝形、捲曲傢具之中,貝形、捲曲形以及上述之花狀紋、帶狀紋等均甚流行。
Ⅲ 洛可可風格傢具有哪些特點
洛可可風格是以德國傢具為主的後現代風格設計感,他拋棄了傳統家居的繁內復,使用功能多,容貼近生活,一般他的設計理念是,線型的美感,用點。面。圈。誇張的勾勒出現代人生活中的不易和蕭條。其次洛可可風格的傢具一般比較矮。實用性比較強,非常注重舒適感。搭配方式很多。一般以深色為主。工藝上盡善盡美,回歸自然,崇尚原木。
Ⅳ 我喜歡洛可可風格的傢具,都一樣嗎
不一樣啊,怎麼一樣?地域特色還是有的:法國洛可可傢具柔軟優美,英國洛可可傢具輕巧典雅,義大利洛可可傢具精緻柔麗,德國洛可可傢具精巧華麗,美國洛可可傢具簡潔單純,荷蘭洛可可傢具嚴謹端莊,俄國洛可可傢具精密鮮明,斯堪的那維亞傢具典雅優美。想要更清楚地了解,最好去看下實物考察,可以去周家公館,他們的比較純正,很有代表性。
Ⅳ 洛可可的繪畫風格是什麼
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產生於法國18世紀。「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復合詞,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為其特色。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僅參與軍事外交事務,還以文化「保護人」身份,左右著當時的藝術風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讓娜·安托瓦內特·普瓦松,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金融投機商家庭,後成為路易十五的情婦,被封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導下,產生了洛可可藝術風格,使17世紀太陽王照耀下有盛世氣象的雕刻風格,被18世紀這位貴婦纖纖細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18世紀法國藝術是洛可可的天下,而且,已經成為歐洲近代文明中心的法國宮廷,把這種靡麗之風傳出國界,甚至傳到中國的圓明園。
洛可可風格是宮廷藝術,這種風格是由於當時一些不嚴格遵循法國古典主義法則的因素而產生的,它並不是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必然後果。它的遵循理論是「師法自然」。人們都在談論「師法自然」,但是,我們從現代角度去看,他們所謂的對自然的模仿只是讓自然服從於社會的心血來潮,而這個社會並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並且充滿著對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備。這時的藝術家們對貴族俯首帖耳,同時貴族階級又要求他們唯命是從。法國人的這一發明使教會中心真正轉向沙龍中心,而這時的沙龍已與過去不同,各種繪畫展覽都被稱之為「沙龍」。畫家、雕塑家、木刻家、銅板畫家、珠寶商、金銀器皿商、細木傢俱商、理發師、裁縫、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對洛可可這種在結構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礎上綻開的美艷之極的花朵趨之若鶩。在每個角落,在高談闊論的男子和楚楚動人的女子周圍,從木器、水晶器皿、糕點、大理石、地毯到陳列櫃及裡面的餐具,從四輪馬車到轎子,從前廳到卧室,洛可可風格無所不在。這是上流社會的藝術,它濫用著並且吸幹了藝術家們的殷勤,用竊來的愛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藝術家們的注意力。這種不斷向上攀緣的結構盡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輝,但它卻被禁錮在高雅文化周圍,漸漸地疏遠了其天然的源頭。令人遺憾的現象出現了:這種蜿蜒纏繞的曲線,限制了裝飾師們在空間中實現全面發展的自由,並且總是把它導向為使人難以擺脫的社交活動服務的軌道,而這種裝飾藝術正是順應這一需要才得以問世的,它成了王公貴族的俘虜。
洛可可藝術的靈魂式人物是繪畫大師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風、車把手、門的正面、首飾盒和瓷器上,可以說在任何地方,都繪制了牧歌式和田園曲式的愛情神話故事題材。布歇和藹可親,慷慨大方,注重享樂,受到男男女女的喜愛。他和自己的時代不斷地交換看法,詢問個人和這個時代應該做些什麼來愛這些男女,並獲得他們的熱愛。他因此獲得「皇家首席畫家」的稱號。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賞識的兩位藝術家:皮加爾和法爾科奈。
讓-巴蒂斯特·皮加爾(1714~1785)訪問過義大利,是爭取羅馬大獎——王家繪畫雕刻學院為優秀學生提供赴設在羅馬的法蘭西學院進修而設立的競賽獎,失敗之後自費去的,足見他對義大利藝術的嚮往。他在羅馬作的《系鞋帶的墨丘利》小稿,在他1741年回巴黎時,為他贏得進入王家繪畫雕刻學院成為院士的榮譽,而且以此稿完成的雲石像連同他的另一件作品《要墨丘利傳信的維那斯》一起,被路易十五當作禮物贈給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他為蓬帕杜夫人工作了十年,以她為原型作寓意像的《妝扮友誼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愛神擁抱友誼之神》非常精彩,他把這位藝術保護人表現得既高貴又親切,既聰慧又迷人,他有別於同代雕刻家的地方是他也追求其它藝術風格,如在他去世前完成的《拔刺少女》,追隨希臘古風,為他一生的創作畫出句號。他的這一面,在其學生烏東的藝術中得到了發揚。
與皮加爾齊名且是對手的艾蒂安——莫里斯·法爾科奈(1716~1791),也和皮加爾一樣出自讓-巴蒂斯特·勒穆瓦納門下,也在羅馬大獎爭奪中敗陣。但他安心留在法國而未赴義大利「朝聖」。他終於成為洛可可雕刻最傑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受命於蓬帕杜夫人,領導了著名的賽夫里陶瓷工廠,又接受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委託作《彼得大帝騎馬像》。
法爾科奈的靈氣和秀氣,無人可及,他把法蘭西雕刻的優雅柔美風格推到了頂點。他鑿下的年輕女性,個個都是嬌小玲瓏,苗條婀娜,風流嫵媚,充分體現法蘭西的品格,而且她們不再是吉拉東的寧芙,雖然嬌美卻尚不許凡人觸動,而是以玉溫香馨的青春之體在邀人愛憐了。法爾科奈的作品不但造型生動,而且人物情態豐富細膩。蓬帕杜夫人的時代造就了他。
洛可可風格是宮廷藝術,它起源於上層社會的需要。大部分製造這種藝術品的工匠在個人生活中是與它完全無緣的。比如塞夫里皇家瓷廠的瓷器,被用於國家的社交場合,就像今天的英國皇家將它們用於歡迎來訪的外國元首的國宴上。洛可可裝飾風格本身就成為這種盛宴場合的特色。塞夫里瓷器的設計由國王親派的法爾科奈、布歇等藝術家完成,具體製作的工匠們沒有錢也不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它,只有那好趕時髦、朝三暮四的貴族使用。
這種製造和消費特有循環圈,促成了貴族互相攀比的風氣和設計走向極端奢華的兩種現象。18世紀堪稱是馬車的黃金時代,達官貴族都擁有代表自己權勢和等級的馬車,相互攀比、競相爭艷。具體表現為:選用最上乘的木料做骨架,馬車的款式奇異,以曲線居多,紋樣多以植物為主,穿插一些優美神話故事為題材的裝飾畫,色調常以紅、黃為主,再以金色統一整體,以昂貴的造價獲得華麗氣氛。這充分顯示出貴族的審美情趣,同時,我們也為匠師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而贊嘆不已。
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審視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應該說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歡豪華風格者的代表人和組織者,有「眾望所歸」的特徵。所以,才有洛可可風格作品出現後在貴族引起「共鳴」的時尚。也可以說,貴族們崇尚華麗的風氣,誘發了洛可可藝術。當時上層社會的男男女女無不熱心並親自參加工藝活動,以至於這些舉動有的達到令人譏笑和荒誕不經的地步。16世紀,當衰敗的瓦盧瓦王的國王查理九世答應送給西班牙國王一支他親自製作的槍時,那位西班牙大使為之驚詫不已。18世紀,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成天抱怨他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無暇顧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潛心鑽研的是鍾和鎖的奧秘。在這兩例中我們似乎瞥見了那些把命運強加於他們身上的角色不相適應的悲劇性人們。這些人在體力勞動中發現了一個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這對於不理朝政的帝王來說卻是不祥之兆。
風靡一時的奇想多變的洛可可風格隨著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終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婦杜巴利夫人倡導的新古典主義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風格的璀璨之處,自有它超時代藝術生命力所在,現代人都公認它是19世紀下葉新藝術運動的前奏。而那些倖存的藝術精品,至今還散發著光芒,並向人們述說著那個歲月的時尚和人們不知道的故事。
Ⅵ 洛可可風格傢具風格特點有哪些
洛可可風來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源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對於府邸形制的影響:府邸整體親切而舒適,平面功能分區明確,不同於古典主義內部功能受到重視,建築物外表著重條理整飭而內部著重功能,房間、院落均為方形抹圓角或圓形、橢圓形、多邊形空間。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Ⅶ 洛可可藝術的三位代表畫家
我覺得應該是畫《熱爾桑花店》的華托,畫《沐浴的黛安娜》的布歇,畫《鞦韆》的弗拉戈納爾。
Ⅷ 洛可可風格傢具的發展史
洛可可最先出現於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路易十五登基,給宮廷藝術家和一般藝術時尚帶來了變化。在老國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設計逐漸被有著更多曲線和自然形象的較輕的元素取代。這些元素在Niclas Pineau的建築設計上有明顯的表現。在攝政時期(1715-1723年,路易十五還是個孩子,政權由其叔攝政),宮廷生活不再局限於凡爾賽宮,藝術風格亦隨之而轉變,最初在皇宮,然後是整個法國上層社會。纖細和輕快的洛可可風格設計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的過度統治而來。
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欲交織的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國高度發展,並受到中國風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和傢具蔓延到油畫和雕塑,表現在讓-安東尼·華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復雜的形象和精細的圖騰。不過在這一點上,它已經開始與大量不同的特徵融合,包括東方風格和不對稱組合。
這種藝術形式在法國迅速蔓延至德國和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的風格融合。18世紀,英國一直視洛可可風格為「法國品味」,較少用於建築上,主要表現在銀器、陶瓷等。當時義大利移民的藝術家像Bagutti和Artari都以石膏作品嘗試將洛可可風格帶入英國。而愛爾蘭的法蘭契尼兄弟也作出同樣的嘗試。隨著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崙從法國剔除出去。
但到約1830年代,洛可可風潮正逐漸退去時,英國人才開始要「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風格」,——亦即把洛可可搞錯了,並且以大量的金錢,購買經過過份漲價的二手洛可可風格物品,其實當時這些物品在法國幾乎無法出售。[1]18世紀。英國的傢具設計大師奇朋代爾(1718-1779年)將中國的塔、蘇州園林技術等東方元素與西方傢具製作技藝相融合。奇朋代爾在傢具史上就是洛可可傢具的同義詞,他是洛可可風格的締造者。以復雜的波浪曲線模仿貝殼和岩石的外形,並配以纖巧的雕飾,以追求運動中的纖巧和華麗,給人以流暢的動感。
英國塞特維那STVILLA傢具完美、獨特的造型,大膽的用色,被視作「洛可可」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同時,它也是「傢具時尚化」這個全新概念的領路人。
Ⅸ 著名的洛可可風格設計作品
英國塞特維那皇室傢具--洛可可風格歐式傢具洛可可藝術風格是繼巴洛克藝術風格之後,發源於法國並很快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樣式。開始是指用貝殼、石塊等建造的岩狀砌石,源於中國的假山,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藝術趣味,後指具有貝殼紋樣曲線的主題,成為以室內裝飾為主體的樣式名稱。
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親王沙龍,1722,讓·奧貝爾設計,巴黎蘇比斯飯店的沙龍,1732,熱爾曼·博夫朗設計,和德國波茨坦無愁宮,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尤金王子的花園宮
Ⅹ 救急!試談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藝術繪畫風格(急急急!!)
洛可可藝術時期的歐洲美術 </b>對藝術史缺乏了解的人通常會有這樣的誤解,以為洛可可藝術只是一種繪畫的風格。事實上,它的涵義遠非如此。它不僅包含繪畫,還涉及到音樂、文學和建築等多個藝術領域。它的影響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甚至使服裝潮流、室內裝飾風格等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洛可可藝術風格最早產生於18世紀的法國,是18世紀初葉至中後葉近一個世紀里人們崇尚的一種藝術樣式。這一時期正值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即1714 ~1775年間,因此也被稱為「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藝術以纖細、輕巧、華麗和煩瑣的裝飾性特徵取代了巴洛克藝術的豪華、浮誇、宏大與氣勢。那一時期C形、S形和螺旋形曲線以及清淡柔和的色彩充滿了人們的視野,這種風格不僅在法國盛行,它簡直像一股颶風,橫掃了18世紀的歐洲各國。洛可可藝術風格與以往藝術風格有所不同的是,它並非純歐洲的,當中雜糅了東方藝術的一些元素,中國清代的工藝美術風格就被有機地融入其中。從16世紀末葉便開始流行的中國熱,在洛可可藝術勃興的時期達到了高潮。洛可可藝術並非像一些躲在書齋里研究歷史的先生們說的那樣,是一種輕浮、奢華的藝術,這樣的結論未免有失公允。作為一種宮廷藝術,奢糜是難免的。洛可可的確不同於那些植根於民間的藝術顯得那麼質朴和親切,是多數人消受不起的,但它散發的魅力卻不能不讓人贊嘆。洛可可藝術盡顯華美、細膩、瑰麗的氣派。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理解,不妨把它看成是人類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高度文明的階段才能產生的一種藝術。它書寫著人類一個繁榮時期的風流。這種繁榮在18世紀的畫家筆下得到了證實。在此之前,畫家筆下的人物無論地位尊卑,大多相貌醜陋、目光無神,而在洛可可時期畫家們的作品中,他們則變得面目清秀,神采奕奕。從服裝款式到室內裝飾再到傢具的樣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更注重生活的藝術性與品位的提高了。洛可可藝術的產生是對法國古典主義原則的一種反叛,並非對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一個反叛。洛可可藝術的產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自身需求的了解,這使人們的藝術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那時的藝術家們普遍認為,藝術應當服務於生活。生活的藝術是要營造一種溫馨舒適的氛圍,而無需去追求那種宏大與壯麗的氣勢,大而無當於生活毫無意義。因此在建築方面便呈現出一種小巧和精緻的特點。庭院式建築很快成為一種新的建築時尚。人們都熱衷於修建小花園,園內假山與植物相映成趣,曲徑與迴廊相得益彰。建築師們一反過去的做法,認為建築不應該只圖外觀的宏偉與壯觀,而應該在讓居住其中的人感到舒適。在建築的表面上大做文章無疑是一種舍本求末的愚蠢做法。在繪畫方面,洛可可風格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和全裸、半裸的女性人體以及精美華麗的裝飾為描繪對象。一方面它不免流於浮華與做作,另一方面卻以一種輕快優雅的風格使繪畫擺脫了宗教題材的束縛,給人以親切愉悅的感覺。洛可可藝術的風行與幾位重要人物密切相關。首先應該提到的是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蓬巴杜夫人。這位原名為讓娜?安托瓦內特?普瓦松的女人,出生在巴黎的一個金融投機商的家庭,後來成為了路易十五的情人,還被封為侯爵夫人。她不僅參與軍事和外交事務,還以文化「保護人」的身份引領著藝術的潮流,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這位過著鍾鳴鼎食的日子而又無所事事的貴婦人,對洛可可藝術風格情有獨鍾。正是由於她的推波助瀾,洛可可藝術風格方才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大行其道。另外,還有兩位藝術家也值得一提,這就是皮加爾和法爾科奈。他們代表著洛可可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他們都得到過蓬帕杜夫人的賞識和幫助。讓.巴蒂斯特?皮加爾是是皇家繪畫雕刻學院的優秀學生,在留學羅馬期間曾創作了一幅小稿《系鞋帶的墨丘利》,為他贏得了巴黎皇家繪畫雕刻學院院士的榮譽。後來,他又完成了《要墨丘利傳信的維納斯》。這兩件作品均受到了國王路易十五的喜愛,並作為禮物贈送給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皮加爾的成就更受到了蓬巴杜夫人的贊賞,他被蓬帕杜夫人留在身邊,並為她工作了十個年頭。在此期間,皮加爾以蓬巴杜夫人為原型,創作了《妝扮友誼之神蓬巴杜夫人像》和《愛神擁抱友誼之神》。這兩件作品都堪稱上乘之作。作品中這位文化保護人被塑造得十分完美,既有雍容華貴的氣質,又有親切迷人的形象。與同時代的許多雕刻家不同的是,皮加爾不僅鍾情於洛可可風格,同時他也不放棄對其他藝術風格的探索。他晚年完成的最後一件作品《拔刺少女》,就有著明顯的古希臘遺風。皮加爾是那個時代少有的風格多樣化的雕刻家。另一位傑出的雕刻家是與皮加爾齊名的艾蒂安.莫里斯.法爾科奈,他的經歷也與皮加爾十分相似。他們年輕時同師一門,都是讓.巴蒂斯特.勒穆瓦納的得意門生。他也曾受命於蓬巴杜夫人,為她工作了許多個年頭。他後來全面主持了賽夫里陶瓷工廠的工作,還接受了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委託,創作了著名的《彼得大帝騎馬像》。法爾科奈是一位善於表現女性的雕刻家。他的刻刀彷彿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一塊塊冰冷醜陋的石頭,在他的刻刀下都變成了一個個苗條婀娜、風流嫵媚、嬌小可人的女子,彷彿呼之欲出。其造型之生動,情態之豐富,手法之細膩,令人驚嘆。法爾科奈刻刀下流淌的靈秀之氣,更讓人望塵莫及。法蘭西雕刻的優雅柔美風格被他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外,弗朗索瓦?布歇也是洛可可繪畫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個有趣而又隨和的人。他慷慨大度,樂善好施,交遊很廣,因而人緣極佳,到處都有他的朋友。他不像許多藝術家那樣深居簡出,過著苦行僧似的生活。他注重享樂,經常出入於各種社交場合,過著貴族般的生活。但這種花天酒地的日子並沒有泯滅一位站在時代前沿的藝術家的責任心,他依然是一位勤奮的畫家。今天我們還能很容易地看到他留在天花板、屏風、車把手、房門以及首飾盒和瓷器上的許多作品。這些作品多以牧歌和田園式的愛情神話故事為題材。布歇熟練的筆法和華美的色調,使其作品呈現出富麗、高貴的氣韻,有一種讓人興奮的裝飾效果。如果你對洛可可繪畫風格尚不甚了解,你只需要去看看布歇的作品就會心中有數了。布歇最為有名的代表作是《維納斯之勝利》、《早餐》、《蓬巴杜夫人像》等。他不凡的成就和和藹謙遜的為人還使他獲得了「皇家首席畫家」的稱號。在藝術上倡導嚴肅風氣的國王路易十五去世之後,法國人浪漫放縱的天性又彷彿嫩苗破土,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於是,出現了一批善於表現男男女女狂歌達旦時輕松、歡樂、極富生氣場景的畫家。華托、朗克雷、布歇以及弗拉戈納爾等便是這批畫家的代表。他們筆下所展現的風俗畫卷似乎告訴人們,浮華的巴羅克時期已經遠去,纖巧、華美而又精緻的洛可可之風正吹拂著古老的法蘭西大地。這一時期,在繪畫方面還有一種新的畫法重顯生機,那就是粉彩畫。粉彩畫其實算不得什麼新的發明,一個世紀之前就有人用這種粉彩顏料作畫了,只是那時還不叫粉彩,而被稱為蠟筆。由於它不像油畫顏料那樣具有耐久性,容易褪色,因而需要用一種膠質物將其附著在畫紙上。可能當初人們把兌入顏料中的膠當成了蠟,因而蠟筆這一名稱被叫開了。奇怪的是,這種顏料出現之後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而100多年之後,當人們突然發現這種顏料能夠畫出非同尋常的效果時興奮不已。那種鮮艷明麗的感覺即使油畫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這正好切合了當時的藝術時尚和大眾的審美趣味。於是,多年之後,它在洛可可時期藝術家們的手裡發揚光大了。粉彩畫方面最有成就的一位畫家是出生在瑞士的讓?埃吉安?利奧培爾。瑞士雖然是個多山的國家,但在藝術上卻沒有出現過什麼高峰。利奧培爾是這個國家,也是整個歐洲最為優秀的粉彩畫家。他有一幅著名的粉彩畫,名叫《巧克力女郎》,這是第一幅用於廣告的真正的藝術品。這幅畫現在依然完好地保存在阿姆斯特丹藝術博物館。洛可可藝術之風吹向英國,一批傑出的英國畫家相繼出現,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肖像畫的代表人物雷諾茲、庚斯博羅、羅姆尼、勞倫斯。風俗畫的代表畫家則是賀加斯。賀加斯的出現使英國繪畫藝術掀開了新的一頁。當時賀加斯被稱為「畫家中的塞萬提斯」。他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怪傑,熱衷於道德教化工作,畢生追求的目標就是用自己的畫筆來鞭笞那個充滿罪惡的社會。不僅是賀加斯,那個時代的英國畫家們都各有所長,特點鮮明。威爾遜和約翰.克羅姆都終身致力於水彩畫的推廣,同時創立了具有影響力的諾威奇畫派,並留下了許多傳之久遠的作品。另外,在當時十分流行的風景畫方面也涌現出了一批頗有成就的畫家。他們當中最有名的是康斯太勃、科特曼和透納。他們的風景畫很有新意,耐人尋味。透納是一位較為長壽的畫家,到19世紀中葉時76歲的透納方才離開人世。他還有幸看到了火車。在他留給我們的那幅以火車為題材的作品中,他用傳神的筆法將那個呼嘯狂奔的巨獸描繪得生動逼真。這些畫家都有著超凡的畫技和卓越的想像力,他們用畫筆勾畫出的那個時代的風貌比任何歷史課本告訴我們的都要生動和形象得多。在這些畫家的努力下,英國繪畫呈現出了全新的面貌,尤其是在風俗畫、肖像畫和風景畫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此後風景畫成為了獨立的畫種,並在美術史上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後來,康斯太勃和透納成為了英國風景畫的一代宗師。雖然洛可可風格有它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將整個時代都裝扮得富麗堂皇的藝術也有它致命的缺陷。這種具有強烈貴族色彩的宮廷藝術,自然源於上流社會的需求。在18世紀貧富懸殊極大的歐洲,那些高談闊論的女士們、先生們總是游手好閑,無所事事,成天坐在寬敞舒適的客廳里大談自由、平等、博愛,卻連給那些將他們的客廳裝飾得富麗堂皇的人一個正眼都捨不得。而那些終身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的人地位卑賤,從生到死都過著悲慘的生活。他們製作了無數的藝術品,卻永遠無緣享受它們。而那些上流社會的先生、小姐們驅使這些可憐人為滿足自己的貪欲與虛榮而終身勞作。這時的藝術成為他們相互攀比的手段。洛可可風格就在這樣的攀比中走向了奢靡,也很快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更隨著蓬巴杜夫人的亡故而壽終正寢。風靡一時的洛可可風格隨即被路易十五的另一位情人杜巴利夫人所倡導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