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顧法國的歷史,他們國家的著名詩人都有誰
1、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
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1802年,雨果生於法國貝桑松,上有兄長二人。13歲時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遜位。雨果於此時期四處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
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後,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後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
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政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1885年,雨果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2、卡扎利
法國著名象徵主義詩人。作品有:死之舞(Danse macabre,法;Dance of death,英)一譯《骷髏之舞》交響詩。聖桑作於1874年,Op.40。g小調。
取材於法國醫師兼詩人卡札利斯(1840-1909)的詩篇:深夜,在墳地上,死神演奏小提琴,伴一群骷髏舞蹈。其中並引用中世紀聖歌《震怒之日》(Dies Irae)的曲調象徵死亡。
3、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代表作有《惡之花》。
夏爾·波德萊爾是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先驅,在歐美詩壇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惡之花》是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集之一。從1843年起,波德萊爾開始陸續創作後來收入《惡之花》的詩歌。
出版後不久,因「有礙公共道德及風化」等罪名受到輕罪法庭的判罰。1861年,波德萊爾申請加入法蘭西學士院,後退出。作品有《惡之花》、《巴黎的憂郁》、《美學珍玩》。
4、艾呂雅
保爾·艾呂雅(1895——1952年),法國當代傑出詩人。一生寫詩和戰斗,參加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及反法西斯斗爭。出版詩集數十種。
主要有《痛苦的都城》、《不死之死》、《公共的玫瑰》、《豐採的眼睛》、《詩與真》、《鳳凰》、《為了在這里生活》、《獸與人,人與獸》、《當前的生活》、《天然的流水》等。
5、阿爾封斯·德·拉馬丁
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法國十九世紀第—位浪漫派抒情詩人。1811年秋漂泊義大利,在那不勒斯認識了一個叫格拉齊拉的姑娘,後來為她寫了一部小說《格拉齊拉》。
1816年秋,他在法國東南都溫泉鎮艾克斯萊班(Aix-les- Bains)療養,認識了一位老科學家的年輕妻子,兩人相戀。她次年的病故給他帶來懊喪的回憶。
寫下了許多悲嘆愛情、時光、生命消逝的詩篇,後結集為《沉思集》,1820年發表後獲得上流社會的熱烈歡迎而一舉成名。他還著有詩集《新沉思集》、《詩與宗教和諧集》。
小說《一個女僕的故事》、《聖普安的石匠》等。拉馬丁長於抒情,詩歌語言樸素,節奏鮮明,但情調低沉、悲觀。
他認為詩是心靈的語官,是感情充溢時的自然流露。代表作《沉思集》給人以輕靈。飄逸、朦朧和凄涼的感覺,著重抒發內心深切的感受。
2. 與藝術品有關的故事
曹操很喜愛曹植的才華,因此想廢了曹丕轉立曹植為太子。當曹操將這件事徵求賈翊的意見時,賈翊卻一聲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問:「你為什麼不說話?」.
賈翊說:「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問:「你在想什麼事呢?」.
賈翊答:「我正在想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的事。」.
曹操聽後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賈翊的言外之意,於是不再提廢曹丕的事了。
在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說:「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麼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
啟示:在許多場合,有一些話不好直說不能直說也無法明說,於是,旁敲側擊繞道紆回,就成為人們所採用的方法。"
故事的開始照例是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個遙遠的國度,王宮里住著一個脾氣很暴躁的國王和他的寶貝公主,另外還有他從各地甄選來的無數的美女。有一天,國王發現自己美麗的女兒居然和一個窮小子相愛了,他萬分惱火,很想處死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但是他既不願讓女兒痛恨自己,又不想百姓說他是個殘暴的國王。於是他把小夥子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你將會被帶到城門前,兩個城門後分別是美女和獅子,你要在其中選擇一個。如果你選擇打開的城門後是獅子,那麼你就會被它吃掉;如果站的是美女,那麼你就要和她結婚。」美麗的公主知道了這件事,不禁又是傷心有是矛盾,如果她不忍心心上人被獅子吃掉的話,就要眼睜睜看著他和別的女人結婚。這時百姓們也知道了國王的命令。大家紛紛議論的都是第二天公主指給愛人的那扇門後面會是什麼,她會選擇救愛人一命卻讓別的女人得到他還是寧願愛人死於獅口?
城中恰巧有一個鄰國的商人不得不在當夜趕回家,在路上他一直想著小夥子的命運,回國後他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國人。因為大家都很想知道結果如何,於是就派了一個使節團到那個國家。接待他們的是一個長老,但是長老知道了來訪者的目的之後,並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先說了一個故事:
「在你們想知道結果的那件事情過後不久,我們國家又發生了一件事。一位王子因慕我國美女之名遠渡重洋來到我國。他覲見國王,請求我王賜給他一名後宮美女為妻。因為對方是王子身份,我王不好拒絕,當天便在後宮挑選了一位美女為他們成婚。整個婚禮過程中王子都被蒙著眼睛。婚禮結束後王子被帶到國王面前,我王對他說:』我答應了你的請求,給了你一個妻子。現在這里有20位新娘,你要在她們當中挑出剛才和你舉行婚禮的人。但是你不能和她們說話也不能觸摸她們任何地方。如果二十分鍾內你還沒有找出真正的新娘或是找錯了人,你就會被處死。』」
「在婚禮中王子僅僅只是和新娘牽過手,但由於限定於不能接觸,所以王子能做的只是在20個美女面前走來走去。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王子忽然發現有兩位美女在他靠近時有反應,一個是微微笑著,一個是輕輕地皺眉。他斷定真的新娘一定是在這兩人當中。而現在,我也可以告訴各位,王子猜的很正確,真正的新娘確是其中之一。但到底是誰呢?王子看看微笑的美女,她象是在說:是我啊,你不記得了嗎~快點牽我的手吧!他又看看皺眉的美女,她似是在責怪他:你怎麼還沒有看出我就是你的新娘呢,快牽我的手吧!微笑是在期盼,皺眉是在焦急。王子猶豫不決著。在時限的最後一刻,王子走上前牽起了其中一人的手:這才是我的新娘!四周頓時響起了一片掌聲,鮮花和綵帶撒滿了他們一身。王子找到了真正的新娘,於是國王出來為他們重新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婚禮。」
「好了,先生們,如果你們能告訴我王子最後牽了誰的手,微笑的那個還是皺眉的那個,作為交換,我將會告訴各位公主的愛人最後選的是藏著獅子的那扇門還是藏著美女的那扇。」
於是訪問團開始思索討論新的選擇題,據說他們直到今天還在那兒猶豫不決呢。
達芬奇是義大利的一位著名畫家,他在小的時候,有一天,教師拿出一個雞蛋說:「請你畫出兩個一模一樣的雞蛋,能做到嗎?」說完就走了。達芬奇想:雞蛋有什麼好畫的,這又有何難呢?達芬奇從這邊看,那邊看,雞蛋還是雞蛋,但他怎麼也畫不出兩個一模一樣的雞蛋。於是,他去問老師,首先,老師表揚了他認真觀察,並告訴他別小看這一個雞蛋,其實他是千萬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雞蛋。達芬奇記住了這句話,不僅用手去畫,而且用心靈去畫,幾十年之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大畫家。
這個是說話的藝術故事------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全國上下都在徵兵,當時村子裡的年輕人基本上都被征走了.剩下的也多半是年老的或者不願意去的人.這個時候,村子裡張貼了一張宣傳海報.海報上說:上戰場沒有那麼可怕,去當兵無非就兩種可能:受傷或不受傷.不受傷不用說了,就是受傷了也無非有兩種可能:輕傷和重傷.受輕傷不用說了,重傷無非兩種可能:可以治療和不可治療.可以治療不用說了,不可以治療就是死亡.既然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可怕的?
村裡人報名參軍的人數激增.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里,後人就叫它「黃經洞」。
樂聖貝多芬的《月光曲》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3. 六年級上語文第八單元口語交際身邊的藝術
我的繪畫之路
從小,我就對繪畫有著特殊的情感。記得在我讀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問我想學點什麼,我毫不猶豫地說:「我想學畫畫。」於是,我與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繪畫不僅給我帶來了樂趣,也給我帶來了好朋友似的安慰。在我開心的時候,用彩筆畫下自己的喜悅;在我不開心的時候,用顏料畫下自己的煩惱。繪畫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繪畫有著別具一格的魅力。無論是漫畫、水粉畫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尤其是漫畫人物,是我一直以來酷愛的。雖然沒有老師的指導,但我一直自己在努力,自己在嘗試怎樣把漫畫人物畫得更好。從開始畫漫畫到現在,我已經用掉了不知多少本素描本,現在翻出來看,別有一番風味,盡管以前畫的不是很好,但每一副畫都凝聚了我對繪畫的熱愛。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漫畫水平是非常棒的,雖然我恨日本人,但他們的漫畫水平,確實讓我佩服。在家裡有了電腦之後,我便在網上找一些日本的漫畫,然後自己臨摹下來,久而久之,自己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不光是漫畫,其他的我也非常喜歡。在小學的時候,我一直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參加繪畫班,還參加過好幾次等級考試,一本本證書我一直珍藏著。
我的一個姐姐也十分喜歡繪畫。在她房間里的白牆上,可以看到她的畫——那是她在10多歲的時候,不顧她媽媽的反對,執意要在自己的牆上,畫上最美的東西,她大膽、粗礦的線條深深讓我體會到她對繪畫的熱愛,於是,我跟她有了共同話題。
此外,服裝設計和家居裝潢我也很喜歡。它們都給我以美的享受。我有一本素描本特別是設計服裝的,有時候畫了幾副,就拿去給我姐姐看,讓她給我提點意見。
我覺得,繪畫是一樣很高雅的藝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現在會伴隨著我走下去,我相信,以後也會,繪畫會伴隨著我的一生。因為,我對它有獨特的感情。以前,我學過電子琴、古箏、書法等等,但都沒有堅持下來,惟獨繪畫,我堅持了將近有10年了,這份感情,只可意會,不可言
4. 看文學有什麼用
文學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在哪裡呢?看看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怎麼說的:「沒有文學,我可能早就瘋了,或者已經死去。」他是這樣談文學的,文學就是他的勇氣、他的希望。同樣的例子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索爾仁尼琴、艾赫馬托娃,等等,他們都是在壓力下依靠寫作活下來的人。1947年,思想家以撒·伯林到莫斯科訪問,會見艾赫馬托娃,他們長談一晚。次日,艾赫馬托娃在日記中寫道:「終於找到一個人可以談這些事,盡管沒有價值,但我現代心靈需要文學理療
現代人彼此交流的機會也許不是增加了,而是減少了。現代人看似堅強、冷漠,其實更容易孤獨,更容易寂寞。也正因此,文學這種間接的精神交流形式對現代人來說變得越發重要了。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世紀以來,西方許多世界級的哲學大師、思想大師非常關注文學,甚至有許多科學家也「越俎代庖」地跨領域來論述文學問題,有的甚至直接做起了文學批評。例如弗洛伊德對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研究,拉康對艾倫·坡的研究,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的研究,本雅明對波德萊爾的研究,薩特乾脆自己寫了大量小說。的確,這是一個技術時代,人們在大多數時候只是工作的機器。我們上大學,要考計算機、英語等級證書,這些證書有什麼用呢?它唯一的用處是可以證明我們的「實用性」,或者直白點說它是我們成為「機器」的合格標簽。對一個外資企業來說,一個擁有英語六級證書的人可能比只有四級證書的人更加能幹;那些在流水線上作業的人們,對工廠來說他們也許首先是一些生產者,是為了生產這個目的而存在的人,他們是勞動力要素。總的說來,人總是傾向於被當成實現某個外在目的的工具,因此而處於被役使狀態。這種役使,有的時候是來自於他者。例如,工人是工廠企業賴以產生利潤的工具。大多數時候人的社會角色、名稱標識正是因為這種工具性,比如農民、律師、醫生、保姆等等。但很多時候,這種役使來自自我,人因為慾望而被驅遣,像對金錢、財富的欲壑難平。一個僅僅為了金錢而奔波的人,常常有一種為了自己而活著的假象,但實際上是把自己當成了賺錢的工具,成了金錢的奴隸。
但是,人的本性並非如此,人在本性上是渴望自己成為目的,也即是說他希望自己就是目的本身,不做任何其他目的的工具,不為身外之物所役,事實上人類也只有在這種狀態時才是真正自由的。所以,經典哲學家曾設想,人類社會只有在某個物質文明到了「按需分配」的時代,才能真正脫離物役以及物慾。在那個階段,人類不再為物質匱乏、多寡而憂心忡忡,甚至不用再為物質而勞動。人類的活動以自己的愛好為基準,以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而且每個人的個性發展也以尊重其他人的個性發展為前提———也就是說,任何人個性的全面發展都不以剝削、壓抑別人為基礎,而是以別人也同樣發展了的個性為基礎。到這個時候,人類就真正進入了自由王國。不過這是理想的狀態,現實並非如此,而且常常是相反。因此,現實中的人類需要另外的東西來支撐。這個支撐點在哪裡呢?許多哲學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審美———想像世界的自由王國。審美地、詩意地棲居著的人,是擺脫了現實世界功利邏輯掌控的人,他漫無目的地遊走在文學藝術的王國里,只是為了自己的趣味而活,因而這時他是一個自由的人。從這個角度說,文學藝術其實是「無用」的:它給我們提供的只是幻想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無功利的自由,而不是現實的有目的性的行為自由;它是一種理想的精神境界,而不是一種現實的社會境遇;它是無形的精神愉悅,而不是現實的物質享受,甚至在某些時候它和某些物質享受還是對立的。就此,對於一個實用主義者來說,它可以說是「無用的」。
關於這一點,周作人有這樣的說法:「泛稱人生派的藝術,我當然是沒有什麼反對,但是普通所謂人生派是主張『為人生的藝術』的,對於這個我卻略有一點意見。『為藝術的藝術』將藝術與人生分離,並且將人生附屬於藝術,至於如王爾德的提倡人生之藝術化,固然不很妥當;『為人生的藝術』以藝術附屬於人生,將藝術當作改造生活的工具而非終極,也何嘗不把藝術與人生分離呢?我以為藝術當然是人生的,因為他本是我們感情生活的表現,叫他怎能與人生分離?『為人生』———於人生有實利,當然也是藝術本有的一種作用,但並非唯一的職務。總之,藝術是獨立的,卻又原來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它脫離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為渾然的人生的藝術便好了。『為藝術』派以個人為主人,表現情思而成藝術,即為其生活之一部,初不為福利他人而作,而他人接觸這藝術,得到一種共鳴與感興,使其精神生活充實而豐富,又即以為實生活的基本;這是人生的藝術的要點,有獨立的藝術美與無形的功利。我所說的薔薇地丁的種作,便如此。有些人種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種花志在賣錢;真種花者以種花為其生活,而花亦未嘗不美,未嘗於人無益。」
周作人薔薇花的比喻很有意思,花原是無用之物,但是,「未嘗與人無益」,真正的藝術實際上就是這樣的東西,「獨立的藝術美」加上「無形的功利」,初不為福利他人而作,但是卻可以使他人得到感興與共鳴,得到精神的充實和豐富。
文學是無用的;但是,它也有無用之用。所以我希望,我們的家長不要阻攔孩子看文學作品,至少文學作品不會使孩子變壞,只會使他們變好,所以有機會應該多讀一讀那些經典的作品。來世界上一趟,人為什麼是人呢?因為他可以超越一時一地,去看整個歷史、整個人類,超越我們的個人體驗。這是人和動物不同的地方。而文學,可以提供這個通道。
文學離我們並不遠
小的時候如果我們夜裡哭個不停,母親會怎麼對付我們呢?她會講:「噓———狼來了!」這個時候我們的母親,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學家了,她是創作了一篇小說,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
文學其實無處不在。想一想,現在家裡的電器中,我們覺得最離不開什麼?在很多人心目中,恐怕不是冰箱、空調、洗衣機,而是電視機。其實照理說,電視可能是這些家電中最不「實用」的;但是它卻堂而皇之地佔據著現代人家居空間里最顯要的位置———客廳的視覺中央。這是個什麼地位的方位呢?在早先的時代,人們是用來放神龕的,那是祖宗神仙的位置,但現在被電視機占據了。為什麼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電視已經成了現代人的神,它代替了古遠時代人們對神的渴慕。現在,不少人獲得精神慰藉和支持的地方不是神,而是電視。難怪許多人會每天固定地花上好幾個小時,靜靜地端坐在電視機前,如同宗教徒對神禱告那般虔誠,無神論的現代人對著他們的電視機禱告。其實電視究竟給了我們什麼呢?不過是聲光化了的文學而已。
不光是通過電視,文學藝術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各個角落都在發揮自己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不錯,它是幻想的國,它提供人們的只是虛幻的慰藉,但是人類需要這些:瓊瑤言情小說里的才子佳人、純真愛情,金庸武俠小說里的鐵膽豪俠、蓋世英豪,都從正面為我們提供了白日夢;恐怖電影中的恐懼之情,戰爭電影中的暴力傾向,則從反面給了我們現實社會所不能給的體驗,呼應著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古老本能。不過,文學不全是虛幻的,文學對於人類來說也是有它直接的功用的。小的時候如果我們夜裡哭個不停,母親會怎麼對付我們呢?她會講:「噓———狼來了!」這個時候我們的母親,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學家了,她是創作了一篇小說,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凶惡的狼正從遠處趕來,它餓極了,想找食物。於是,如果哪個孩子的哭聲被它聽到了,那麼將成為狼的獵物。要想不被狼吃,怎麼辦呢?只有不哭,乖乖睡覺。這種看似質朴、原始的敘述技巧實際上是非常「高段」,母親並不把主題直接點明給孩子,在適當的時候戛然而止。所以,這個故事有懸念,有波瀾,因而對聽者也就有奇異的作用。它教育我們要做一個聰明的「乖孩子」,要學會通過掩藏躲避兇殘的狼的捕食。
在這方面,西方學者格羅塞有些論述可以支持我們的觀點。他說:「原始藝術除了它直接的審美意義外,對於狩獵民族也有一種實際的重要性」,「藝術不是無謂的游戲,而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社會職能,也就是生存競爭中最有效力的武器之一;因此藝術必將因生存競爭而發展得更加豐富更加有力。人們致力於藝術活動最初只是自己直接的審美價值,而它們所以在歷史上被保持下來並發展下去,卻主要因為具有間接的社會價值。……我們的確有權利要求藝術去致力於社會功效的方面———就是,在道德方面;因為藝術是一種社會的職能;而每個社會的職能都應該效力於社會組織的維系和發達。但是我們倘使要求藝術成為道德的,或者正確一點說成為道德化的,那我們就不對了,因為我們的那種要求,等於使藝術不成其為藝術,藝術只有致力於藝術利益的時候,才是藝術最致力於社會利益的時候。」
要好的文學,不要壞的文學
平時我們都埋頭忙於生計,對精神的事兒知道多少呢?我們是否像關心我們的胃一樣關心過我們的頭腦呢?它就像我們的胃需要糧食一樣,需要思想的食糧。但是,我們更多地知道如何照顧我們的胃,卻較少地知道如何照顧我們的頭腦。
文學可以增強心靈的力量,它使我們變得善意、和平、寬容、博愛。在這方面,托爾斯泰的說法最有意思。他說,通過藝術而得到發展的感情,必然是更為善良的、為求取人類幸福必然需要的感情。因為它排擠了低級的、較不善良的、對求取人類幸福較不需要的感情。托爾斯泰進一步認為,這種感情應當指向「意識到我們的幸福(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個人的和集體的,暫時的和永久的)在於全人類的兄弟般的共同生活,在於我們相互之間的友愛和團結。」「藝術,任何一種藝術,本身都具有把人們聯合起來的特性。……只把某一些人聯合起來,這樣的聯合正好把這一些人跟其他的人隔開,因此這種局部的聯合往往不僅是使人不團結的根由,而且是使一些人對另一些人還有敵意的根由,……這樣的藝術是落後的藝術,……它把某些人聯合起來,只是為了更嚴格地把這些人同另一些人分開,甚至使這些人跟另一些人敵對。」在托爾斯泰看來,真正的藝術是把所有的人毫無例外地聯合起來的藝術,其方式或為使人們意識到人們與他人都處於同等的地位,或為使人們產生同一種感情。托爾斯泰希望產生這樣一種世界性的藝術,它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團結到一起。有些人可能會說,托爾斯泰的這些話可能是宗教囈語。但是,在恐怖主義日益嚴重侵害著地球村肌體健康的今天,這種藝術觀多少是值得我們細細揣摩的———也許其中正蘊含著我們需要的某種世界主義精神因子。
曾經有一個故事。一個青年人問他的老師,到底什麼是信念?他的老師給他一塊「寶石」,叫他到市場上去。第一天,很多人問這塊石頭的價格,有人出到50塊錢,但他沒有賣。第二天他的老師還讓他去,有人出到500塊。第三天,有更多的人都來問這塊石頭的價格,有人出到5000塊。於是,這個年輕人帶著寶石回來了,向老師報告這個好消息,可老師卻把「寶石」扔出了窗外。老師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通過這件事,這個青年人理解了什麼是信念。那就是,信念是珍惜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文學也是如此,只有你珍惜它,它才能表現出價值來,才能對你產生意義;你走近文學,文學才能走近你。
5. 《齒間情挑》慕旻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齒間情挑》慕旻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紅心侍從與黑桃皇後在一起
悶悶地交談他倆過去的愛情
——波德萊爾《惡之花 憂郁》
1851年,泛濫著理性之光的十九世紀步入天命。這是一個充滿未知變數的時代,歐洲大陸宗教與科學的勢力此消彼長,英格蘭趁著工業革命的泰勢狂飆突進,德意志正醞釀著姍姍來遲的統一。居於兩者間的法蘭西,大革命的熱情經過幾度復辟與反復辟幾乎被消磨殆盡,豪言征服世界的雄獅早已闔然長逝,共和國呈現出未老先衰的面目。
盡管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翻天覆地的變化,盧瓦爾河畔中部的圖爾一帶卻靜謐如初。廣闊的盧瓦爾河域芳洲錯落,不時有水鳥從密林的這處出發,掠過水面,飛進沿岸幽靜的森林,朝掩映林間的城堡唧啾長鳴。圖爾城外西南隅,水鳥的叫聲顯得有些凄厲。在這處人跡罕至的角落,若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巨木與蔓草深處還藏著一座衰頹的古堡。沒有雄偉的角樓,沒有高聳的吊橋,距最後一代貴族在此狩獵消暑已有將近一個世紀,於是瘋長了無數夏天的青藤占據了它的白牆,……
有問題再找我
6. 萊爾照明,飛利浦照明,西頓照明這三家公司家裝照明哪家好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0-12-07
7. 散文應該怎麼寫 散文的格式
散文基於社會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觸,注意描寫客觀生活觸發下思想情感的波動和片斷。
散文格式:大體有紀實性(直抒式)、想像式、哲理式和象徵式四大類。
1、紀實性(直抒式) 即「意在象表」,比較外露。比如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等。或者說是心靈感受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原原本本的,是什麼就在心靈投影什麼,很少變化。直抒胸臆的散文詩通常用此種方式。
2、想像式 指的是散文詩作者感受外部世界時,往往浮想聯翩,由此及彼,由具像到抽象。
3.表述某一個哲理 這種散文詩和其他散文詩的區別是它有理性直接和間接地介入,以新的哲理發現和表述為特點。寫作是為了表述某一個哲理為目的。
4、象徵式 是通過物象與心意在某象徵物中若即若離的吻合來暗示詩意。
(7)慕萊爾家居擴展閱讀:
散文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散文常常托物寄意,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3.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4.品味散文的語言。好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
5.領會作品的內涵。閱讀散文就要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