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洛可可風格建築的特點有哪些
華麗、花紋多、精巧、反復,多以植物藤蔓之類的作為主要裝飾,以C形S形裝飾較多。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干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興起於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⑵ 洛可可藝術特點
洛可可的總體特徵為輕快、華麗、精緻、細膩、繁瑣、纖弱、柔和,追求輕盈纖細的秀雅美,纖弱嬌媚。
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其工藝、結構和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以迴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為主,造型的基調是凸曲線,常用S形彎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艷明快,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
洛可可藝術的發展:
18世紀30年代,洛可可藝術在法國高速發展,並逐步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裝潢擴展到傢具、油畫和雕塑領域。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復雜的形象和精細的圖紋,並逐步與大量其他的特徵和元素相融合,其中就包括東方藝術和不對稱組合等等。
這種藝術形式隨後從法國蔓延到德國、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的這種風格相融合,18世紀的英國將洛可可風格視為「法國品味」,較少使用在建築上,更多地運用在銀器和陶瓷上。當時由義大利移民的藝術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洛可可藝術
⑶ 洛可可建築的主要特點
洛可可建築的主要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
洛可可式建築風格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閑適。
洛可可一詞由法語ro-caille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築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築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採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以後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音樂和文學領域。
(3)洛可可風格傢具特點擴展閱讀:
洛可可世俗建築藝術的特徵是輕結構的花園式府邸,它日益排擠了巴羅克那種雄偉的宮殿建築。在這里,個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宮廷社會打擾,自由發展。
例如逍遙宮或觀景樓這樣的名稱都表明了這些府邸的私人特點。尤金王子的花園宮就是一個節奏活潑的整體,由七幢對稱排列的樓閣式建築構成。
其折疊式復斜屋頂從中間優美勻稱地傳至四個角樓的穹頂處。上面有山牆的單層正廳具有幾乎是中產階級的舒適,兩個寬展的雙層側翼則顯示出主人的華貴,卻又沒有王公貴族的驕矜。
兩個寬度適中的單層建築介於塔式的樓閣之間,而樓閣的雄偉使整個建築具有堅固城堡的特點,總之極為不同的建築思想,卻又統一在一種優雅的內在聯系中。
⑷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
洛可可為法語rococo
的音譯,此詞源於法語
ro-
caille(貝殼工藝),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為其特色。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
巴洛克藝術盡管有呆板的禮儀,有形式上的驕矜和誇張,但它畢竟是一個陽剛的時期。而緊隨其後的時期,即洛可可藝術,是大約自路易十四
1715年逝世時開始的,則顯得更為講究,更為矯飾,更為呆板,因而也更為柔弱。可以認為,這個時期的一個標志是18世紀初歐洲瓷器使用的普及。原先,人們一直是用笨重的銀制餐具飲食,用大塊的石頭創作巨大的雕塑,而現在則是用易碎的瓷器來做餐具,也製作小巧玲瓏的瓷塑像,從而反映了這個風流時期的精神。
洛可可藝術風格是繼巴羅克藝術風格之後,發源於法國並很快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樣式。開始是指用貝殼、石塊等建造的岩狀砌石,源於中國的假山,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藝術趣味,後指具有貝殼紋樣曲線的主題,成為以室內裝飾為主體的樣式名稱。洛可可特點是室內裝飾和傢具造型上凸起的貝殼紋樣曲線和莨苕葉呈鋸齒狀的葉子,
C形、S形和渦旋狀曲線紋飾蜿蜒反復。創造出一種非對稱的、富有動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纖細、輕巧、華麗繁復的裝飾樣式。巴羅克那洋溢的生氣、莊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練的舉止和風流的游戲般的情調,以及艷麗而纖弱柔和的女性風格所取代。如果說17世紀的巴羅克風服飾是以男性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宮廷為舞台展開的奇特裝束,與此相對,18世紀的洛可可風服飾則是以女性為中心,以沙龍為舞台展開的優雅樣式。
⑸ 洛可可室內裝飾風格有什麼特點
洛可可室內設計風格特點如下:
1、主色調鮮艷明快 不同於巴洛克風格強調光線的明暗對比,在顏色搭配上,洛可可風格可以說是眾多風格中最鮮艷明快的,多用薄荷綠、粉紅色、玫瑰紅等淺色調,洛可可風格善用金色和象牙白,在傢具裝飾上,無論是櫥櫃,桌椅,還是鏡子,牆壁,金邊線腳更是無處不在。 2、線條多用柔和弧線 在洛可可風格設計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硬朗線條,洛可可傢具以其不對稱的輕快纖細曲線著稱,多用弧線和「C」、「S」或渦券形曲線,這與洛可可風格大量運用貝殼、花束、花環等自然元素的特點不謀而合。
3、傢具小型 細節較多 洛可可興盛時期,正是以女性為中心的法國沙龍文化的全盛時期,這種小型活動讓洛可可的傢具更顯小型化、女性化。花朵造型的燭台,鑲金銅件裝飾,貼壁的小桌和單人沙發等多的是你看不完的細節。
4、融合東方元素 洛可可裝飾藝術汲取了不少中國的裝飾風格,法國人從中國極柔軟的曲線,中國瓷器以及桌椅櫥櫃等造型中吸取靈感,在陶瓷、花鳥紋樣、扇面、流水線條等經典洛可可元素中都能捕捉到隱隱約約的東方式優雅色彩。
⑹ 巴洛克 洛可可 哥特式的傢具特點
巴洛克風格傢具的特點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沙發華麗的布面與精緻的雕刻互相配合,把高貴的造型與地面鋪飾融為一體,氣質雍容。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
(6)洛可可風格傢具特點擴展閱讀:
洛可可最先出現於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路易十五登基,給宮廷藝術家和一般藝術時尚帶來了變化。在老國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設計逐漸被有著更多曲線和自然形象的較輕的元素取代。纖細和輕快的洛可可風格設計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的過度統治而來。
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欲交織的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
⑺ 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傢具的風格
1、 巴洛克與洛可可的異同
相同之處:
這兩種風氣都是文藝復興之後一段時期內先後主宰美術領域的審美風格。它們都在凸顯一種裝飾的華麗的氣氛,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美術史稱之為「矯飾主義」。
不同之處:
巴洛克
巴洛克風格拋棄了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范,追求一種繁復誇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境界。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
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二、長, 狹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寬廣, 偶爾地圓形式替換;三、對光、或者強壯的光和樹蔭對比、單色畫作用,或一致的照明設備的劇烈的用途通過幾個窗口,對裝飾品(由木頭(經常被鍍金), 膏葯或灰泥、大理石或虛假製成使有大理石花紋) ;四、大規模天花板壁畫; 五、外在門面為劇烈的中央預測經常描繪; 六、內部比殼經常是沒有為繪畫和雕塑(特別是在巴落克式樣晚期); 七、幻覺作用喜歡混和繪畫和建築; 八、在巴落克式樣, 蔥圓頂是普遍存在的。
洛可可
洛可可藝術形成於十八世紀初的法國,精緻、甜美、幽雅為其主要藝術特色。其特徵是:具有微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運用C形、S形或漩渦形的曲線和輕淡柔和的色彩。
許多洛可可的繪畫以風俗畫為主。這些畫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洛可可的繪畫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生活以外,還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等。
洛可可的建築外觀著重內部繁復的裝飾。雕刻則與傢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以法國為例,洛可可式建築於路易十五時代與傢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以法國為例,洛可可式建築於路易十五時代極為流行於室內;室內平坦之表面范圍較廣,花狀紋、 綵帶狀等裝飾甚受歡迎。大型之建築物轉變為小公寓式或緊密之房間。傢具之中,貝形、捲曲傢具之中,貝形、捲曲形以及上述之花狀紋、帶狀紋等均甚流行。
⑻ 洛可可風格傢具風格特點有哪些
洛可可風來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源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對於府邸形制的影響:府邸整體親切而舒適,平面功能分區明確,不同於古典主義內部功能受到重視,建築物外表著重條理整飭而內部著重功能,房間、院落均為方形抹圓角或圓形、橢圓形、多邊形空間。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⑼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的傢具特點
翻開歐洲的歷史名卷,一幅幅充滿藝術精華的建築、雕刻、繪畫、手工藝品及古老傢具等傳世傑作映入眼簾。「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式樣的傢具,堪稱西方傢具中的經典。
大約從17世紀開始,歐洲就進入了所謂的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17世紀的巴洛克時期,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室內裝飾和陳設設計。除了一些過分強調華麗的不足,巴洛克時期誕生的室內設計思想,正是我們對室內諸要素和諧統一的理想源頭。在中世紀,那些有能力過良好生活的人經常過著游盪不定的生活,所以他們的家中,傢具唯美是第一標准,主要是為了和建築風格的要求相呼應,舒適卻很少作為主要因素來考慮,家庭中那些堅挺直立的靠背椅很難讓人真正長時間放鬆。巴洛克時期出現了重大轉折。此時,隨著貴族生活方式的轉變,傢具的作用空前重要起來,套裝傢具第一次規模化地出現了。
「巴洛克」的原意,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嚴格說來,「巴洛克」風格的精髓體現在其藝術精神和手法上,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有著明顯的區別。一反古典主義的庄嚴、宏大,強調理性的和諧、寧靜,追求浪漫主義的華麗性、裝飾性,追求非理性的無窮幻想,富有戲劇性、激情性。整體風格上,傾向於動勢節奏。其傢具的最主要的特徵是用扭曲的腿部來代替方木或旋木的腿,這種式樣打破了歷史上傢具的穩定性,使人產生傢具各部分都處於運動中的錯覺。
洛可可是歐洲藝術中貴族理想最後一次富有創造力的表現,來源多而復雜,特別在室內裝飾藝術中,洛可可風格得到了最充分的表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洛可可是一種幾乎與古典毫無瓜葛的風格,它的室內設計風格,是首次在裝飾和傢具之間取得了完全綜合的一種風格。
洛可可一詞具有螺貝的意思,用以形容造型藝術中那種善用捲曲的線條和繁復裝飾的風格,其藝術風格的總特徵,是雅緻、輕盈、華麗、細膩、繁復的。其傢具具有纖細、輕巧的婦女體態的造型,華麗繁瑣的裝飾,喜用S形渦形線條,以及明亮輝煌的色彩。17世紀那種粗大的扭形腿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纖細彎曲修長、妖媚的尖腿,外形輪廓從婦女體態得到啟發,豐滿柔潤。整個傢具的輪廓和各個轉折部分則由對稱、富有節奏感的曲線或曲面構成,並裝飾鑲嵌鍍金銅飾。洛可可風格的傢具雖然孤立地看已經很美,但擺在室內更能充分體現出它的裝飾意義。
⑽ 洛可可風格裝飾特點
貝殼和巴洛克風格的趣味性的結合為主軸,以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顯得非常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