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② 西班牙的巴洛克式傢具的起源是什麼
西班牙的巴洛克式傢具是在菲利浦四世(PhilipⅣ)和卡洛斯二世(CarlosⅡ)的宮廷中展開的,並直接受到義大利和法國巴洛克式傢具工藝的影響。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伊斯蘭工藝的豪華風格。
③ 歐式傢具品牌排名前十的都有哪些
1.DITRE ITALIA
DITRE ITALIA沙發新穎的來傢具外觀、與眾不同源的設計及混搭,讓我們隱匿在角落的藝術情懷和個性表達找到了純粹的天地。一個極簡主義的家,剔除了一些冗餘感的裝飾,以簡單到極致為追求,卻給人一種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
2.ALBERTA
精湛的工藝、奢華的材質、時尚的色彩、優雅的造型以及完美的細節,Alberta的軟體傢具中,一直在營造一種典雅而溫馨的意式生活格調。對細節的考究就像大牌服裝設計師對待它的成衣一樣,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它將意式的古典個性以現代的表現手法融入到每一件傢具之中。
3.DELTA SALOTTI
DELTA SALOTTI沙發擁有錯落別致的線條及個性鮮明設計,充滿了個人魅力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該系列產品在設計上表達了個性主張和詼諧幽默的趣味性,完美的演繹了率性利落的都市風潮。
4.GHERARDINI HOME
沉穩優雅並以歐式經典手藝著稱的GHERARDINI HOME的特點也是典型意式文化的衍生品。處處流露出義大利人文主義色彩的痕跡,來詮釋現代時尚藝術和別樣的古典情懷,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對奢華生活和獨特個性的追求,彰顯了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想。
④ 北歐傢具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哪裡為什麼最初國內沒有這樣的風格
每一種不同風格復的傢具設制計都和文化地域有關。北歐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有著長久的冬季,氣候反差大,但是森林茂密,水域遼闊的自然環境又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所以北歐的傢具設計師們不僅從優美的大自然中汲取靈感,而且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這種天賦的資源。
北歐傢具設計師受大自然的啟示,在設計中借鑒了動植物造型,使之提煉成抽象的幾何形體和風格化了的形式。這些形式來源於自然,卻高於自然,為設計注入了永恆之美。例如曲美的北歐陽光系列,也體現了以「自然」為美的思想。屬於中國傳統的就是中式傢具,同樣的中式文化的底蘊也是北歐不能輕易學來的。
⑤ 歐式風格的起源和歷史發展
歐式風格,是一種來自於歐羅巴洲的風格。主要有法式風格,義大利風格,西班牙風格,英式風格,地中海風格,北歐風格等幾大流派。
所謂風格,是一種長久以來隨著文化的潮流形成的一種持續不斷,內容統一,有強烈的獨特性的文化潮流。歐式風格就是歐洲各國文化傳統所表達的強烈的文化內涵。
中文名
歐式
外文名
European style
分支
法式、義大利、西班牙
起源
埃及藝術
快速
導航
特徵
表現形式
發展
應用
傢具風格
畫技
歐式風格是整個歐洲文明的代名詞。它掌握了各種手段,有了成熟的思想,知道是什麼限制了對現實逼真的表達。這時,它以權威的手法表現真實。它篩選,摒棄,使其精煉。
特徵
歐式風格最早來源於埃及藝術,埃及的歷史起源被定位於公元前2850年左右。埃及的末代王朝君主克雷澳帕特拉(著名的埃及艷後)於公元前30年抵禦羅馬的入侵。之後,埃及文明和歐洲文明開始合源。其後,希臘藝術,羅馬藝術,拜占庭藝術,羅曼藝術,哥特藝術,構成了歐洲早期藝術風格,也就是中世紀藝術風格。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巴洛克藝術,洛可可風格,路易十六風格,亞當風格,督政府風格,帝國風格,王朝復辟時期風格,路易-菲利普風格,第二帝國風格構成了歐洲主要藝術風格。這個時期是歐式風格形成的主要時期。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了,深受皇室家族的鍾愛。
後來,新藝術風格(ACT DECO)和裝飾派藝術風格成了新世界的主流。
表現形式
1、柱式的形成
多立克柱式 最早出現在希臘的波塞冬神廟,建於公元前460年。主要流行於義大利的西西里。多立克的性格特點是男性化,剛碩,雄健,柱頭簡潔,20個槽數,線腳少,體積感強。
愛奧尼克柱式最早在公元前432年建成的巴特農神廟中出現,主要流行於小亞細亞。愛奧尼克的性格特點是女性化,清秀,柔美,柱頭精巧,24個槽數,有多種曲面線腳,體積感弱。
科林斯柱式出現較晚,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末葉,它的柱頭是由忍冬草的葉片組成,宛如花籃,是愛奧尼克式柱式的變體。
除此之外,《建築十書》的作者,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提出一種托斯卡納柱式,文藝復興時期的阿爾貝蒂又增加了混合柱式。正確的認識和運用這五種柱式是歐洲建築藝術的基礎。
2、券拱技術和結構的形成
希臘的柱式主要功能是承重,而羅馬人發明了券拱牆,最終羅馬人用樑柱結構的形式去裝飾券拱牆,長期的實踐結果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券柱式建築語匯,柱的承重功能消失了,代之以裝飾功能。
拱和券(羅馬券)形成了,券柱式成了古羅馬建築的基本語匯。大理石建築,精湛的雕刻藝術性裝飾,馬賽克的鑲嵌藝術都是羅馬藝術的基 本特點
陰角線,羅馬柱,拱券
3、穹頂和帆拱的結合
獨特的拜占庭建築語匯,穹頂的平衡則是這種風格的第二特徵。從方形的構圖上舉起圓形的穹頂的技術來自於波斯建築,羅馬的萬神廟是這種構圖的典範。
4、形制與結構
哥特式建築的形制與結構是在羅馬建築基礎上完成的第二次結構藝術的飛躍。集十字拱,骨架券,雙圓心尖拱,尖券等做法和利用扶壁支撐拱頂側推力結構出現了。
⑥ 但丁坐過的椅子長什麼樣—看西方傢具演變
目錄
古埃及
古埃及(公元前3500—30世紀)我想大家或多或少會有些了解,充滿了智慧和神秘色彩,同樣它的傢具也很神秘,主要特徵獸腿、飛翼、神蛇、王冠、黃金扶手椅。但是這些統統象徵著權利,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擁有。
古西亞
到了古西亞(公元前3500-7世紀),權利的劃分依然存在,但在傢具上面,開始更加細致,有了浮雕石刻、蝸形圖案,穗飾和軟墊。
古希臘
古希臘(公元前11-1世紀)傳說我們應該聽過一些,可以感受當時人們的智慧和浪漫,所以傢具上面也更加輕巧,簡潔,並且取消了笨重的腳踏,之前的傢具故意做的很厚重高大,需要墊上腳踏才可以坐上去,而古希臘取消這一點,可以看出當時的民風更加自由、民主,代表椅子「克里斯莫斯椅」。
卡拉瓦喬繪畫古希臘神話美杜莎被斬頭的場景
復制的克里斯莫斯椅
古羅馬
你可以不了解古羅馬(公元前9-4世紀),但不可以沒聽過古羅馬,古羅馬崇尚力量和權力,所以傢具上面又失去原有優雅感,也很有創造力,第一款X型交叉折疊凳由此誕生,當然只能有權利的男人才可以坐,還開辟了其他材質的傢具,如大理石桌,圖案依然用神話、飛禽等元素。
中世紀時期
到了中世紀(公元476—1453),其實傢具上面沒有什麼突破,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這個時期的名字,中世紀,是哪兩個中間呢?其實就是古羅馬和文藝復興的中間,相對上下兩個階段太普通了~連名字都不配擁有,不過到後期的哥特式還是比較有特色的~
其中拜占庭(公元395-1453年),裝飾多偏宗教寓意,主金色和藍色。
羅馬式傢具(9世紀-12世紀),主要模仿古羅馬時期的傢具,主要體現建築、雕刻、繪畫、美術,仿古羅馬建築的拱劵和檐帽、柱子,禮儀用椅常用青銅X型,常用椅子車木製作。
古羅馬建築-圓形競技場
羅馬式傢具,青銅折疊椅和車木椅
哥特式(12-15世紀)
先科普一下哥特式這個詞的由來,拉斐爾給教堂中的信批評繼羅馬式後興起的新的建築樣式,意為「野蠻」。
這個時期的建築還是比較有風格了,代表建築-法國.巴黎聖母院、英國.坎特伯雷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等
科隆大教堂
巴黎聖母院
文藝復興
然後就是聞名世界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起源義大利,傢具更加輕便,座面彈性材料,天鵝絨、絹絲、皮革等材質,代表卡薩盤椅、但丁椅和薩伏那洛椅。
但丁椅,因義大利詩人但丁喜歡用這種左右共四根S形粗腿折疊式扶手椅而聞名
從義大利開始擴散,到了法國文藝復興,是因為亨利一世的兒子和美第奇家族聯姻,便開始流行義大利傢具,到了亨利四世,其實法國藝術開始走下坡路了,直到路易十三的時候,他的母親是美第奇人,王後是西班牙人,將兩種風格混入法國,才使得法國的傢具再次點燃,後期的傢具簡潔、明朗、實用。
隨後是英國的文藝復興,當時是亨利八世,仍然是哥特式風格,缺乏浪漫,到了伊麗莎白一世,才真正走上復興路,代表蜜瓜形裝飾,一直延續到前雅各賓時期。
西班牙文藝復興,沒有什麼特色,更加多元化,代表穆德哈爾式與銀匠式,文藝復興時期的傢具材質大多採用胡桃木。
巴洛克時代
16世紀末17世紀初,整個歐洲藝術風格開始進入巴洛克時代,它是文藝復興發展到盛期的必然產物,可以說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延續和變形。
科普一下「巴洛克」一詞的由來,源於葡萄牙「barrocco」,意為畸形的珍珠,並有扭曲、怪誕、不整齊的含義,是18世紀末期一些新古典主義理論家奉增給自己不太贊同前輩藝術的一個稱號。
巴洛克以浪漫主義精神為設計的出發點,追求宏偉生動、熱情奔放。
建築代表聖馬彼得大教堂,傢具中最顯著特點人像柱、圓柱、獅子等高浮雕裝飾。
同樣是義大利最先開始,傢具特點繁多雕刻+鎏金處理,渦卷形腳腿,推薦X或H型拉腳檔,端莊、豪華、曲線。
法國巴洛克,受路易十四的影響,達到成熟,成為歐洲巴洛克的典範,輕巧、優雅的曲線、但依然誇張,代表安樂椅。
區分巴洛克和洛可可最簡單的辦法是看拉腳檔,巴洛克時期全部帶有笨重的拉腳檔
英國巴洛克分為兩個階段,一種是查理二世對共和國禁慾式生活的不滿,上流社會又重回奢靡,也為藝術發展提供了契機,特點卷花樣式、車木構件、椅背較高,多採用直線和方形板面,造型較瘦長,裝飾較嚴謹。這一階段也稱後雅各賓傢具。
另外一種是威廉三世自幼出生荷蘭,十分推崇荷蘭傢具,對歐洲藝術產生較大影響,代表法式椅子,假發椅,椅子多採用拱形靠背和喇叭型腿,開始使用東方油漆工藝。這一階段也稱威廉.瑪麗式傢具。
德國巴洛克略過,沒什麼特色,到了美國殖民地早期,由於艱苦的條件,採伐樹木、耕地、建造家園,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多元化國家文化與豐富的木材,分為兩類,一種宮廷式風格,另一種鄉村風格,由於金屬加工不發達,多採用榫卯結構,實用、厚重、簡約、直線。
代表布魯斯特椅和卡夫椅,椅子名字由殖民地開拓時代著名人物布魯斯特和卡夫而聞名
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18世紀-18世紀70年代),同樣介紹「洛可可」一詞的寓意:來自法國宮廷園中用貝殼、岩石製作的假山「rocaille」,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為基礎為其特色;
這一階段的歷史背景其實是法國的專治,對外戰爭失敗,對內奢靡享受,反而是促進了沙龍文化的興起,而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爾夫人好沙龍文化,聚集了很多擁有藝術涵養的人,其中不乏建築師加布里埃畫家布歇等,他們確實為洛可可做了藝術典範。這一時期的傢具多用鑲嵌工藝、優美、典雅、植物葉子裝飾,S型腿。
布歇繪畫的蓬帕杜爾夫人非常能代表洛可可的感覺,從服裝到室內裝飾,都彰顯華麗的宮廷之風。
英國洛可可也稱安妮女王式傢具(1702-1714年),瑪麗妹妹安妮繼承王位後,也稱安妮女王,經濟繁榮,民眾的生活方式更加輕松。傢具特色靠背中央設置花瓶型靠板,H型拉腳檔被取消,貓腳造型,表面素潔,沒有過多裝飾、優雅。
讀到現在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傢具的名字都是以君主的名字來命名的,而齊賓代爾傢具,卻是第一個以本人名字命名的平民,打破君主名字給國家風格命名的慣例,英國傢具進入了洛可可鼎盛時期。
齊賓代爾式傢具
巴洛克和洛可可盛行一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封建統治的腐敗,18世紀中葉,人們反感了繁瑣的裝飾,簡潔明快的新古典主義風潮悄然興起。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18世紀70年代-19世紀前期)的興起首先在法國的建築上面體現,真正體現在傢具上面是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
法國新古典主義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路易十六式傢具,主要歸功於皇後瑪麗。安托瓦尼特,在她大力倡導下,形成一種即有古典意味,又具時代特點的藝術風格,即路易十六式也稱瑪麗.安托瓦尼特,在她大力倡導下,形成一種即有古典意味,又具時代特點的藝術風格,圓柱腿、扶手渦卷形,追求合理性和簡潔、重點放在水平線和垂直線的處理。
1856年俄國著名建築師Konstantin Andreyevich繪制的冬宮室內效果圖。冬宮坐落在聖彼得堡宮殿廣場上,它是18世紀中葉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最早是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館。
另一種是執政內閣式,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藉助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波旁王朝,1789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法國路易十六式傢具宣告結束,執政內閣時期,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推翻了執政內閣,成為法西斯共和國第一執政,實際上是獨裁者,他深知建築裝飾對情緒的影響,提倡是一種體現帝國威式的風格,希望法國像羅馬一樣強大,將羅馬的雄偉樣式,古埃及的專治式和希臘的輕盈都集中在帝政式傢具上面,特點怪獸圖案,椅背中間N型圖標,嚴格對稱,同樣傢具恢復了笨重。
拿破崙寶座
大衛繪畫的《1800年5月20日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畫像
到了英國的新古典主義分支更多了,可以分為四類,第一亞當式傢具,特點腿呈細條,截面正方形或圓形,由上至下逐漸變小,方腿或馬蹄型,圓腿則配車木腿;第二種赫普爾特風格,靠背卵型、心形、橢圓形。第三種謝爾頓式傢具,可參考《傢具師與軟包圖集》這本書,是由他創作的,輕巧而優美,尺寸比例適宜,方形或矩形。最後一種是攝政式傢具,喬治三世因精神錯亂不能理政,而由威爾士王子攝政,模仿古典傢具,常用希臘軍刀狀腿,桃木與光亮的青銅裝飾,運用漂亮的油漆增加豪華感,黑色最受喜愛看,鍍金裝飾。
拿聯邦高柱床基本沿用了赫普爾懷特式和謝拉頓式的形式
折衷主義
西方的古典傢具史已經發展全面了,到後面所稱的折衷主義(1837-1901年),其實並沒有推進傢具的進展,反而是對以前各個時期傢具的一種匯總和臨摹,法國的傢具一路上基本處於領先狀態,值得一提的是歷史背景。
1814年4月,拿破崙一世退位,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即位為路易十八,但好景不長,拿破崙又殺回了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後,拿破崙第二次退位,路易十八又復位,1824年,路易十八的弟弟查理十世繼承國王,在復辟後的15年裡,人們對傢具木工沒有太大興趣,也沒有一種風格佔主流地位,更沒有一種統一的風格。
到此就全部講完西方古希臘到折衷主義時期的傢具史了~~~
以上內容由好好住用戶末那識空間設計分享,希望可以幫到你~
⑦ 法式傢具起源
法式傢具起源於路易十四,分別有巴洛克、洛可可,帝政式三種風格
——歐意美家傢具商城
⑧ 西方傢具發展史分幾個時期
1、古埃及時期(約公元前14世紀-前5世紀)
傢具的起源追溯至古埃及第三王朝時期。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王圖坦卡蒙的陵墓中,已有了十分精緻的床、椅和寶石箱等傢具。造型嚴謹工整,腳部採用模仿牛蹄、獅爪等獸腿形式的雕刻裝飾,傢具表面經過油漆和彩繪,或用彩釉陶片、石片、螺鈿和象牙作鑲嵌裝飾,紋樣以植物和幾何圖案為主。
古埃及傢具的用料多為硬木,座面用皮革和亞麻繩等材料,結構方式有燕尾榫和竹釘。古埃及時期金木製作技術已很高,有槌打和熔鑄術、裝飾加上工術、金箔製造術、包金術、著色法、鑲嵌法六種加工技術。最擅長貼金箔技術,先塗動物油和絲柏灰泥,再塗動物膠和樹脂膠,最後貼金。
2、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約公元前5世紀-公元5世紀)
公元前五世紀後,希臘的傢具形成了更加完美和協調的風格。這個時期,古希臘傢具出現了新的形式,有坐具類、床榻、箱、櫃及桌類,典型的是被稱為「克里斯莫斯」的椅子,採用優美的曲線形椅背和椅腿,結構簡單、輕巧舒適。
古希臘傢具裝飾風格的起源多受三個柱式的影響,即多立克式、愛奧尼式及科林斯式。腿部一般雕刻有玫瑰花結和一對棕葉飾,棕葉周圍被切掉,呈現出 C形漩渦狀切痕,傢具的表面多施以精美的油漆。
古羅馬傢具多由古希臘傢具演化而來,木傢具常用名貴的木材或金屬作貼面和鑲嵌裝飾。除木製傢具外,羅馬的銅質和大理石傢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些傢具多數雕刻著獅首、人像和葉形等裝飾紋樣,具有堅厚凝重的特徵,顯示了一種男性化的風格,也是當時羅馬帝國強盛的一種預示。
3、中世紀時期(約公元5世紀-14世紀)
中世紀前期的傢具風格以拜占庭帝國式和仿羅馬式為主流。至十四世紀,哥特式傢具風靡整個歐洲大陸。
拜占庭式傢具即拜占庭帝國傢具,融合了羅馬和東方藝術。雕刻和鑲嵌裝飾十分精細,常用象牙雕刻來裝飾。裝飾圖案主要是花葉藤蔓,夾雜著基督教的聖徒、天使和動物紋樣。
仿羅馬式傢具是公元九至十三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傢具的式樣。特徵是椅和凳的腿多由旋木製成,箱和櫃採用簡單的板狀結構,表面塗以明快的色漆,並以金屬鑄件作加固和裝飾。偶爾略施一點簡潔的淺浮雕,顯出質朴無華的風格。
十四世紀後,哥特式建築上的裝飾紋樣開始被應用於傢具,框架鑲板式結構代替了用厚木板釘接箱櫃的老方法。出現了諸如高腳餐具櫃和箱形座椅等新的品種。哥特式傢具的主要特徵在於層次豐富和精巧細致的雕刻裝飾,最常見的有火焰形飾、尖拱、三葉形和四葉形飾等圖案。常用的木材是橡木。
4、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17世紀)
從十五世紀後期開始,文藝復興式建築取代了哥特式建築,由此產生的文藝復興式傢具便在整個歐洲大陸盛行。直至十七世紀初,又在此基礎上逐漸演變出巴洛克式傢具。
文藝復興式傢具的主要特徵為:外形厚重端莊,線條簡潔嚴謹,立面比例和諧,採用古典建築裝飾等。文藝復興式傢具在歐洲流行了近兩個世紀。總的說來,早期裝飾比較簡練單純,後期漸趨華麗優美。此外,不同的國家也都有各自特點。如法國採用繁復雕刻裝飾,顯得富麗豪華;英國把文藝復興風格與自己傳統的單純剛勁的風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樸素嚴謹的風格;北歐文藝復興式傢具發展緩慢,實際上是將哥特式後期的結構方式與文藝復興式裝飾融為一體。
巴洛克風格脫胎於文藝復興風格,但與後者的理智的古典主義相反,而是一種熱情奔放的浪漫主義風格。巴洛克式傢具主要特徵是強調整體裝飾的和諧,採用誇張的曲線,應用中國式的漆繪裝飾等。巴洛克式傢具傳入法國後,發展成一種既豪華又獨特的法國巴洛克傢具,稱為路易十四式傢具。常用材料為胡桃木和橡木,並鑲嵌龜甲和銅片,在傢具的邊角上採用包銅處理。最常見的裝飾圖案是神話人物、螺紋和花葉飾等。
5、十八世紀(洛可可,新古典)
十八世紀初,洛可可風格建築和傢具已發展成熟並流行於歐洲。十八世紀後半葉,作為歐洲古典主義文藝思潮的反映,新古典風格興起並取代了洛可可。十八世紀也是英國傢具發展黃金時期,產生了許多著名設計師。
洛可可傢具是在刻意修飾巴洛克式傢具的基礎上形成的浪漫主義風格新傢具。由於這種風格的傢具形成並流行於法國路易十五時期,故又名路易十五式傢具。主要特徵是優美彎曲的線條和精細纖巧的雕飾相結合,所有傢具的腳都是彎曲形的,洛可可式的彩漆傢具也很具特色,其中以黑白漆為多,飾以華麗的貼金浮雕和鑲銅裝飾,具有異常纖秀典雅的藝術效果。
新古典風格傢具成熟於路易十六時期,又稱為路易十六式傢具。它很快被傳播到意、德、西等國。新古典傢具的特徵是以削瘦的直線為造型的基調,追求整體比例諧調,不作過分的細部雕飾,表現出了注重理性、講究節制、結構清晰和脈絡嚴謹的古典主義精神。多採用由上而下、逐漸收縮的方形或圓形的腳,櫃體邊框部分用桃花心木等名貴木材作菱形或錐形的鑲嵌貼面裝飾。
6、十九世紀(帝國式,拜德米亞式)
帝國式和拜德米亞式都是繼新古典主義之後流行於歐洲的復古主義的傢具風格。十九世紀後期,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歐洲的設計界興起了一些反傳統的運動。1888年,工藝美術協會在英國成立,進而展開了反傳統的手工藝運動。這個手工藝運動主張結合藝術家和技師的力量,強調個人的手工藝技能,並且企圖建立一種新的設計形式。他們雖然完全忽略了甚至排斥機器的作用,但還是創始出一種簡單朴實而且充滿鄉村氣息的新的傢具形式,這使傢具設計脫離了對傳統的模仿而進入一個新時期。
帝國式傢具產生於法國大革命後,於1804--1815年拿破崙稱帝期間發展成熟。帝國式傢具以忠實的考古態度去模仿古代的藝術形式,在造型上模仿古代建築的輪廓,裝飾上採用古代的神像、花環、古瓶和皇冠等圖案。裝飾手法除雕刻、鑲木和彩繪貼金外,銅制鍍金飾件應用也很普遍。
拜德米亞式傢具是古典裝飾傢具史上的最後一種傢具風格,流行於1815--1848年間的歐洲。源於歐洲鄉土傢具的拜德米亞風格,具有簡單朴實而拘謹沉重的特徵,並多採用桃花心木等名貴木材作貼面裝飾。19世紀中葉這種風格逐漸傾向於曲線造型和華麗裝飾,並在德國發展為新洛可可風格;在法國形成路易·菲利普風格;在英國則發展成早期維多利亞風格。這些風格實際上都是模仿和拼湊歷史上各種風格而成的傢具式樣。
7、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時期
二十世紀初,首先在歐洲各國出現了一些現代主義運動。較有影響的是荷蘭的風格派和德國的包豪斯,並由此奠定了現代傢具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傢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美國形成了美國國際風格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