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南皮嘉家傢具

南皮嘉家傢具

發布時間:2022-03-07 05:56:37

❶ 侯姓氏歷史、家譜

侯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期漢字的創始者倉頡(ji的後代,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鮮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遷都洛陽後,將他改 為侯姓。根據考證,侯氏發源於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後裔所傳的晉國。歷來有關的古籍都紀載得清清楚楚。譬如,《姓纂》指出:「晉候緡之後適他國,以侯為氏,鄭有侯宜多,侯多羽,魯有侯叔下,侯妃,齊有侯朝,魏有侯嬴」;《唐書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從以上的文獻,可以對侯氏的來龍去脈,獲得兩點認識。第一,他們是甫一出現便遍布於北方各地的,而且這個家族的人材輩出,早在先秦時期就已聲譽卓著;第二,他們是直接傳自黃帝軒轅氏的姬姓後裔,因為3000年前始建的晉國,是傳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於晉國的公族,當然也是名正言順最為光彩的黃帝子孫了。
正統黃帝子孫
不過,過去的眾多姓氏學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歷史,推溯得更為久遠。像《姓氏考略》一書就指出:「一雲,出自姒姓,夏後氏之裔封於侯,子孫以為氏。」
姒姓,是古時候的幾個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龐大家族。根據史載,夏禹是上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孫,顓頊又是黃帝的孫子,則侯氏不管是出於夏代,或始見於周代,其為正統的黃帝子孫,卻是毫無疑問的。如照系出史皇氏,倉帝史皇姬名岡,字頡,後為侯氏的說法。那侯姓的來源真是非常久遠了。
發源於山西的侯氏,雖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漢天下一統之後,卻在現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帶,繁衍得最為旺盛,也表現得最為優異。因此,長久以來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襲著「上谷」的堂號,因為現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漢朝時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漢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現,的確是可圈可點的。楚、漢相爭時的侯公,漢成帝時的侯芮,王莽篡漢時的侯剛,以及東漢初年的侯霸,可以說無一不是歷史上響當當的名字。
魏、晉以迄於南北朝這段時期,對於侯氏家族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他們有許多新的生力軍加入,使整個家族自此龐大不少;另一方面,他們出了好幾位在當時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氣越來越是響亮。
侯氏家族的龐大,詳見於《路史》所記載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並改為侯氏」。換言之,當時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軍,至少也有四支。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庫斛真水的部落,於隨魏南遷之後改姓了三個字的復姓「侯莫陳氏」。這三個字的復姓,現在根本已經看不到了。所以有很多學者判斷,這是由於他們的後裔日漸被漢族同化之後,把自己的姓氏省略為單姓的侯氏的緣故。
由此看來,南北朝時加入侯氏家族陣容的外來血統,又不僅僅只有《路史》上所列舉的四支了。侯氏,真可以說是一個集英聚銳的龐大家族。
侯姓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現在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爭 頻仍,侯姓部分人外遷到現在的河北、甘肅的一些地方。侯姓還分布在現陝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 時期,現在的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點。從清初開始,福建、 廣東侯姓陸續有人遷到台灣,此後,有的人又移居海外。侯姓分布較廣,據最新統計顯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佔全國總人口的0.29,近四百萬人口,尤以湖南、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約佔全國漢族侯姓人口48。瑤、彝、苗、畲、滿、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侯姓。

❷ 拙政園建國前是誰家

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
拙政園[2]
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中亘積水,浚治成池,彌漫處「望若湖泊」。園多隙地,綴為花圃、竹叢、果園、桃林,建築物則稀疏錯落,共有堂、樓、亭、軒等三十一景,形成一個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各系以詩,並作《王氏拙政園記》。
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賭博將園輸給閶門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損而失其真」。此後,徐氏在拙政園居住長達百餘年之久,後徐氏子孫亦衰落,園漸荒廢。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餘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
拙政園[3]
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於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台、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牆外別有家田數畝。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盪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
清兵入蘇,園為鎮將占。當時園主系徐氏第五代後人,不得已在順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將園廉售於大學士海寧陳之遴。陳得園後重加修葺,備極奢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時鉅麗鮮妍,為江南所僅見。但陳長期在京,購園十年後即獲罪被謫遼東,客死於謫所,始終未見園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園沒為官產,被圈封為寧海將軍府,次第為王、嚴兩鎮將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為兵備道(安姓)行館,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園主雖屢有變動,但大都仍拙政園之舊。至王永寧則大興
拙政園[4]
土木,易置丘壑,園的面貌與文徵明圖記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錢泳《履園叢話》、徐乾學《憺園集》)。園內建斑竹廳、娘娘廳,為三桂女婿居處。又有楠木廳,列柱百餘,石礎徑三、四尺,高齊人腰,柱礎所刻皆升龍,又有白玉龍鳳鼓墩,窮極侈麗。王常在園內舉行盛宴,令家姬演劇,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後王永寧因吳三桂舉兵反清,懼而先死,家產籍沒,雕龍柱礎及楠木柱石等盡輸京師。陳其年曾有詩雲:「此地多年沒縣官,我因官去暫盤桓。堆來馬矢齊妝閣,學得驢鳴倚畫闌」。可見園的破敗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參議祖澤深將園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蘇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燁南巡曾來此園。同年編成的《長洲縣志》中寫道:「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緻矣」。
拙政園自蘇松常道署裁撤後,漸散為民居,先由王皋聞、顧璧斗兩富室分得,後總戎嚴公偉亦居於此。乾隆初,園又分為中部的「復園」和西部的「書園」兩部份。至此,原來渾然一體、統一規劃的拙政園,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個園林。中部的復園歸蔣棨所有。當時園內荒涼滿目,蔣氏經營有年,始復舊觀。「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園中藏書萬卷,春秋佳日,名流觴詠,極一時之盛,曾有《復園嘉會圖》傳世。袁枚、趙翼、錢大昕等相繼來此,流連賦詩。袁枚有句雲:「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書」。但蔣棨歿後,園就逐漸荒落了。

拙政園高清大圖1(79張)

西部花園的書園主人是太史葉士寬,中有擁書閣、讀書軒、行書廊、澆書亭諸勝,皆昔年廢地,由葉氏新築。擁書閣有十景,士寬之子樹藩曾與其甥武進趙懷玉賦詩記之。書園後歸道員沈元振,園中第宅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屬程、趙、汪等姓。
蔣氏擁有復園七十餘年之後,終於易主。清嘉慶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寧查世倓購得此園。其時園中池堙石頹,查氏修繕經年,煥然一新,仍名復園。但為時不久,至嘉慶末年又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平湖吳璥,其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故蘇人呼為吳園。春日遊人如織,攤販雜陳。雖然是園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的特點,但視舊園僅得三分之一。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鉅挾惲南田圖游園印證時,謂園景與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惲圖已大不相同。由於吳氏長期在外地做官,疏於管理,逐漸亭台傾圮,池館蕭條。
園南的東部花園第宅,其時歸部郎潘師益。潘與其子在內營構瑞棠書屋。 咸豐十年(1860)六月二日(舊歷四月十三),太平軍進駐蘇州。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園並東面的潘子潘愛軒宅、西面的汪碩甫宅合建忠王府,相傳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

拙政園高清大圖2(80張)
「工匠數百人終年不輟,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馬如飛《劫餘灰錄》)。據李鴻章後來給李鶴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佔領蘇州後,將忠王府作為自己的江蘇巡撫行轅,藩臬司也在其中辦公。由善後局付白銀三千兩給原園主吳氏,以園歸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歸汪氏。當時官府還附設醫葯局於園內,行醫施葯。過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見園內「事物已頹損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撫衙門遷離拙政園。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張之萬(光緒中為大學士)任江蘇巡撫時,居拙政園原潘宅房屋內。張能書畫,經營修治,漸復舊觀。有遠香堂、蘭畹、玉蘭院、柳堤、東廊、枇杷塢、水竹居、菜花樓、煙波畫舫、芍葯坡、月香亭、最宜處諸勝,繪有《吳園圖》十二冊。後張之萬升任浙閩總督,離蘇有日,就與右布政使恩賜、管理蘇州織造部堂德壽、糧儲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滿族)商議,倡立會館,以價銀三千、修理費二千匯交藩庫。於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其范圍包括園的中部花園及前面的房屋,園仍名拙政。光緒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過一次,「首改園門,拓其舊制,……其他傾者扶,圮者整」,並建澄觀樓於池之上。當時園中古樹參天,「修廊迤儷,清泉貼地,曲沼綺交,峭石當門,群峰玉立」。這一以水為主、水面闊廣、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園西部花園的汪姓宅園,於光緒三年(1877)以價銀六千五百兩售於吳縣富商張履謙,易名為「補園」。當時園中亭台只存一、二處,殘破不堪,已非昔日景況。經張履謙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勝景,又新建了精緻綺麗的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光緒二十年(1894)張獲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遺象,為之建「拜文揖沈之齋」。張氏以巨款經營多年,追求奢麗,部份失去了拙政園疏朗閑適的特點。但張與其孫紫東俱愛好崑曲,所構卅六鴛鴦館,其頂層結構為「卷棚頂」,音響效果甚佳。崑曲前輩俞振飛常隨父「曲聖」粟廬來此園遊憩度曲。
隨著以武昌起義為發端的辛亥革命爆發,起義浪潮迅速波及全國各省。江蘇巡撫程德全於1911年11月5日宣布獨立,自任都督。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園成立江蘇省議會,原諮議局議員55人到會,程德全親自蒞會,宣布開會宗旨。諮議局議員搖身一變,成為省議會會員,遂由會員公推議長,張謇選為會長,蔣炳章為副會長。此時八旗奉直會館已改稱奉直會館。由於八旗奉直人遊宦於蘇的日益減少,會館經濟不佳,於是對外開放,收取游資。園中開辟茶室,並曾辟娛樂場,以唱滑稽戲、說書等招攬遊客。日常只數十人入游,唱戲時可增至二、三百人。

拙政園高清大圖3(79張)

民國五年(1916),奉直會館由水警長仇翼南派人管理。民國八年(1919)左右,奉直會館房宅(現蘇州市博物館)曾闢作時疫醫院。民國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戰爭爆發,蘇州雲集大批軍隊。民國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軍第一軍軍長張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團約1500餘人到蘇,總指揮部設於奉直會館。民國十七年(1928)九月與廿三年(1934)十月間,又二度被借作戒煙所。之後,還曾做過區公所(為老人口述材料)。現園林博物館老館房宅在民國九年(1920)左右,售與李鴻章之侄、清末雲貴總督李經羲。經李以巨款翻修,甚為精緻。李不久即歿,子孫無人居蘇,房屋後曾抵押與某銀行。「一·二八」。
民國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園內迴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壓傷遊客兩人。此後,坍倒的迴廊一直用木頭支撐。見山樓後的木橋,也斷裂不能通行。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到處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同年冬,吳縣警察局以冬防期間,令將城區沿途乞丐拘捕收容,並將奉直會館作為臨時收容所。

拙政園高清大圖4(74張)

民國二十七年(1938),負責組建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的北洋遺老陳則民見奉直會館大部分房屋倖存未毀,即租用拙政園為偽政府辦公處,還向張氏借租了補園。5月23日,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在蘇州成立,省府即設於忠王府及拙政園內,陳則民任偽省長。其間曾對拙政園稍加修葺。陳群任偽省長時,又在西部花園建日本式木屋一所,專門接待日軍將領、特務頭目等。
園的東部花園,即「歸田園居」久已荒廢,部分變為荒地,部分散為民居,與中部花園以牆隔絕。進出由道觀弄(1958年砌斷)與東北街相通。園內殯舍數間,棺柩雜陳,又有破舊民房十餘間,荒地一片。至偽江蘇省政府教育廳佔用時,將園東部花園與中部花園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偽官居住。又將土墩上小亭(名補拙,現放眼亭)稍加修葺。余則野草遍地,荒蕪依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盤踞在拙政園的偽省政府隨之瓦解。1946年9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從四川璧山遷蘇,借拙政園為校舍。中部花園和房屋部分為辦公教學區及學生宿舍,東部花園作為教職員宿舍,並將園外菜地(現天泉亭處)買下,闢作操場。西部的補園仍屬張氏。1948年,社會教育學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張氏後人張逸儕租借了西部花園和部分房屋。
1949年蘇州解放後,社教學院並遷無錫。拙政園及前部房屋由蘇南行政區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11月,蘇州專員公署根據中央關於保護歷史文物的一貫指示,將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專員公署另遷新址。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山、水、橋、亭、廳、堂、牆、門,務期按原樣修復,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花園和西部花園正式開放。臨街房屋中間部分歸蘇南文管會使用(後為蘇州博物館),偏南原李宅為蘇南區蘇州圖書館(後為蘇州工藝美校又轉為蘇州園林博物館),偏西沿街屋為張氏辦洪澤小學(後為平江區醫院)。
1952年下半年,市園林管理處成立後,從蘇南文管會接管了拙政園,年底開始又大加整修。之後,在東部花園重築圍牆,逐步浚池疊石,植樹蒔花。1959年下半年起,又對東部花園進行大規模修建,新建了大門、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館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中、西、東三部重又合而為一,成為完整統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園徵用土地九畝八分,擴大了花圃面積。1979年以來,對園內建築、假山多次進行了維修,碑刻、匾額、楹聯、傢具陳設等也陸續恢復。1980年以4萬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遠香堂。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閣。1988年3月30日,工藝美校搬出李宅,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投資120萬元進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至此,拙政園宅園合一。
1991年4月拙政園由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定為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
1992年9月在拙政園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藝美校所用部分)中軸線建成了我國第一座以園林為專題的博物館。該館按四進廳堂布置成「園原」、「園史」、「園趣」、和「園冶」四個展廳,展現蘇州園林在2000多年歷史中的歷程和風采。
1994年至1997年底,以拙政園為首的蘇州古典園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12月4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審議,拙政園與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6年和1997年,拙政園分別舉辦了「全國第十屆荷花展暨拙政園首屆荷花節」、「全國第三屆杜鵑花展覽暨首屆拙政園杜鵑花節」。從此每年春天舉辦杜鵑花節、夏天舉辦荷花節,至今已連續舉辦十餘年。 1997年秋,拙政園與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山公園「逸園」正式結為「姐妹園」。2004年3月,又與美國亨廷頓植物園的中國園結成「姐妹園」。
2000年下半年,拙政園全面啟動了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工作。2001年3月28日,在全國古典園林中率先順利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2001年6月8日榮獲由英國國家質量保證有限公司頒發的ISO9002質量保證體系認證證書。 2001年,拙政園以全國最高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旅遊景區(點)。2003年整治東部周邊環境,建成園外苑。2006年3月啟動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為進一步擴大游覽面積,管理處辦公區遷出園林,在東北部一般保護范圍內新建辦公樓和旅遊停車場。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同年建成園林博物館新館,南部周邊環境同期得到改善。[5] [4]
截至2014年,拙政園轄地面積約83.5畝(5.6公頃,含蘇州園林博物館及新館,不包括原為拙政園住宅的蘇州博物館及新館),扣除花圃9.8畝及售票辦公處約1畝,開放面積約73畝。73畝開放面積中,僅38畝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今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即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而歷史上作為拙政園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園南兩處建築群,自1950年代開始便與園林割裂分治,其一為晚清八旗奉直會館住宅部分(面積約12畝),今以「忠王府」名義倖存,1960年起屬蘇州博物館,其二為晚清張履謙補園住宅部分(面積約9-10畝),在遭到長期蠶食破壞後於2003年11月被蘇州市當局鏟平

❸ 求郭嘉身世、生平、家庭

郭嘉年表

日期:公元170年
出生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
--------------------------------------------------------------------------------
日期:~~
早年聽說袁紹求賢若渴,遂往之。但不久看出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納才而不知用,難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遂去之。
--------------------------------------------------------------------------------
日期:公元196年 (27歲)
曹操得力謀士戲志才死,求才於荀彧,彧薦郭嘉。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大有相間恨晚之意,曹操慨嘆道:「能助我成就大業的非此人莫屬!」郭嘉也欣然覺得「真吾主也!」遂出仕,被表為司空軍祭酒。
從此,二人開始了十一年的黃金搭檔。
--------------------------------------------------------------------------------
日期:公元197年 (28歲)
曹操討張綉新敗,袁紹與信羞辱。操就北方之勢問計荀彧,郭嘉。出來乍到的郭嘉詳細立體的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狀況對比,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說,勸說曹操征討呂布。郭嘉的分析流暢縝密,很具說服力,不但重新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從而正式將自己送入了曹操軍事智囊的核心。
--------------------------------------------------------------------------------
日期:公元198年 (29歲)
呂布擊敗劉備和曹操的援軍收納了泰山賊部若干,勢力壯大,虎踞徐州。曹操將戰略重點轉移到了東線,對呂布展開攻勢。
呂布在前期遇挫後固守,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准備放棄。
郭嘉和荀攸卻看出勝機。郭嘉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之氣衰力竭只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從諫,果然一鼓作氣擒殺呂布。
--------------------------------------------------------------------------------
日期:公元199年 (30歲)
曹操派劉備朱靈聯合袁術。郭嘉看破劉備狼子野心,與程昱,董昭諫曰:「劉備不可譴也!」曹操從言大悔,派人追劉備回來,已經來不及了。後來劉備果然殺車胄叛走,聯合東海賊寇聚數萬之眾欲與袁紹聯兵。
(關於這一節,參考《傅子》及《資治通鑒》。《三國志》中沒有相關記載,僅見於裴注。但是《魏書》中有完全相反的記載,說有人勸曹操殺劉備,郭嘉勸曹操莫因一害而傷眾士之心,曹操笑而附之。)
--------------------------------------------------------------------------------
日期:公元200年 (31歲)
曹操譴將征討劉備,不克,欲自討之。諸將都懼怕袁紹偷襲後方勸阻曹操,曹操拿不定主義,問計於郭嘉。郭嘉說:「袁紹性格遲緩多疑,就算要偷襲也不會很迅速。但劉備的勢力剛剛聚集不久,眾心未附。如果實行閃電戰,必然得勝。」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獲其妻子,擒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
同年,曹操和袁紹對峙於官渡,正要展開一場生死決戰。
此時,江東小霸王孫策剛剛成就江東霸業,乘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遂有謀圖中原之心。
曹軍得知這個消息都很畏懼,只有郭嘉料道:「孫策剛剛吞並江東,所殺的都是深得人心眾養死士的英雄豪傑。而孫策本人又輕率疏於防備,雖然有百萬之眾,但還是和孤家寡人一樣容易對付。如果有刺客伏殺,只不過能憑借一人之勇罷了。我看他必然死於匹夫之手。」(此前董卓,曹操都遭到過刺殺)果然,孫策是年死於許貢家客的刺殺,北進計劃毀於襁褓。
曹操終於打敗了強於己數倍的袁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
日期:公元203年 (34歲)
袁紹已死,袁尚、袁譚被逐退到黎陽。諸將想乘勝攻破二袁。郭嘉說曹操道,譚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記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曹操十分贊同,於是南征,在軍隊形至西平的時候,果然譚尚變起,袁譚被擊敗走保平原。曹操輕而易舉的分別擊破了袁尚袁譚。
是年,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
日期:公元205年 (36歲)
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目前的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毀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
日期:公元207年 (38歲)
袁尚逃入烏桓。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夷人貪婪不義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郭嘉進言道:「胡人自持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覆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遲早是隱患,現在四州未穩,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胡人一動,舊臣復應,民夷俱動後方就不安穩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必然會對他有所防備不盡其用。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啦。」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立刻進兵遼東。
到了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千里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曹操於是便問計熟知遼東地理的田疇,行小路奇襲柳城,大破倉促應戰的敵軍。這一戰也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也許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隕。曹操痛拗失聲,嘉表奉孝,增邑八百戶,謚貞侯,並謂荀彧等曰:「你們都和我差不多年紀,只有奉孝最年輕。等到天下事竟,我還要將後事託付給他,但他夭折在巔峰之年,難道這就是命運嗎!」
嘉長子奕,字伯益,為太子文學,也早逝。子深,獵先後繼承封嗣,生平不詳。
嘉孫敞,字泰中,有才識,位散騎常侍。
--------------------------------------------------------------------------------
日期:公元208年 (郭嘉去世的次年)
曹操兵敗赤壁,嘆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❹ 各位大俠幫幫忙!不甚感激。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陰翟(今河南禹縣)人,東漢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軍事家、謀士。

郭嘉初投袁紹,袁紹對其非常恭敬。郭嘉住數十日後,對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三國志·魏書·郭嘉傳》)!還說:「吾將更舉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卻說:「袁氏有恩德於天下,人多歸之,且今最強,去將何之」(《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還沒發現到袁紹的短處,不再多言,遂離紹而去。

起初,潁川名士戲志才為曹操謀士,曹操對他甚為器重。無奈戲志才早逝,曹操便寫信給謀士荀彧,書中說:「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荀彧見信後,向曹操推薦了郭嘉。曹操召見郭嘉,與其共論天下大事,高興地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會見後,郭嘉也非常高興地說:「真吾主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曹操遂任郭嘉為司空軍祭酒,時為建安元年(196年)。自此,郭嘉以多謀善斷而深得曹操倚用。

同年,呂布以轅門射戟的方式解救了劉備,劉備不久便又得兵萬餘人,引起呂布妒恨,率兵攻打劉備。劉備逃走,歸降曹操,曹操待其甚厚,讓劉備豫州牧。有人對曹操說:「備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問郭嘉該當如何,郭嘉說:「有是。然公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杖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也。如此,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也,不可不察。」曹操含笑而說:「君得之矣」(《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二》)!於是給劉備增兵增糧,派其至沛(今江蘇沛縣),收集散兵以對付呂布。

建安二年(197年),袁紹休書與曹操,辭語驕慢。曹操大怒,對荀彧、郭嘉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二人回答說:「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故羽雖強,終為所禽。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曹操笑著說:「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郭嘉又說:「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荀彧說:「不先取呂布,河北未易圖也。」曹操操說:「然。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西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為將奈何?」荀彧說:「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騰最強。彼見山東之爭,必備擁眾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侍中、尚書僕射鍾繇有智謀,若屬以西事,公無憂矣」(《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二》)。曹操於是上表封鍾繇為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鍾繇至長安,移書寫信給韓遂、馬騰等,二人遂各遣子入京為人質。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討呂布。呂布敗退固守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曹軍久攻不克,將士疲憊,曹操想罷兵撤退。郭嘉與荀攸指出:「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曹操點頭稱是,於是,曹軍乃引沂水、泗水灌城。經月余,呂布更加困迫。十二月,呂布部將侯成、宋憲、魏續等叛變,引曹軍攻入下邳,呂布被圍在白門樓,被迫投降。曹操下令誅殺呂布、陳宮、高順等,傳首許都,凱旋班師。此役,曹操殲滅了勁敵呂布,為掃滅袁紹等割據勢力,完成統一北方大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東)後,獨掌軍政大權,總攬朝政,皇帝成為傀儡。車騎將軍董承接受皇帝衣帶詔,與劉備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等,密謀除掉曹操。劉備恐曹操猜忌,欲伺機脫離曹操控制,趁右將軍袁術潰敗,主動請求跟大將朱靈前去截擊。郭嘉、程昱、董昭等聞後,都說:「備不可遣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曹操後悔,立即派人去追,已然不及。後袁術南逃壽春(今安徽壽縣),朱靈班師回朝。十二月,劉備乘曹操部署對袁紹作戰之時,襲斬徐州(治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刺史車胄,又擊敗曹操派去討伐的司馬長史劉岱軍,據有徐州、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等地,背叛曹操,響應袁紹。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等企圖刺殺曹操的計劃泄露,董承、王服、種輯皆被屠滅三族,唯參與密謀的劉備僥幸逃脫,且勢力越來越大。曹操欲親自征討劉備,部將們擔心袁紹從背後攻擊,都進言說:「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曹操則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郭嘉也認為:「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三》)。曹操為剪除後患,遂親率大軍東征劉備。冀州別駕田豐勸說袁紹,乘機襲擊曹操後方,袁紹卻以幼子重病為由不肯出兵。劉備驚悉曹操軍將至,親率數十騎出城觀察,果然望見曹軍旌旗,只得倉猝應戰,被曹軍擊潰,劉備妻子被俘。曹操接著攻陷下邳,迫降劉備部將關羽,又進擊依附劉備的昌稀等,將其擊破。劉備逃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投奔袁紹,逐漸收集潰散的殘兵敗將,成為袁紹大舉攻曹的力量。此戰,曹操迅速擊潰劉備,避免了在官渡之戰中兩面作戰的局面。

自興平二年(195年)起,孫策從袁術處借兵,渡江征討江東(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至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已盡得江東之地,成為割據一方的豪強。此時孫策聞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欲率軍渡江北襲許昌。曹軍皆驚,唯郭嘉說:「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孫策果被郭嘉言中,後為刺客所殺。

同年,郭嘉隨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建安七年(201年)5月,袁紹因軍敗憤愧嘔血而亡,少子袁尚繼大將軍及冀州牧位,令長子袁譚率少數兵力防守黎陽。九月,曹軍渡黃河攻黎陽,譚請增兵,尚恐譚兵多後奪其權,遂自率軍來援,與曹軍相持於黎陽。

建安八年(203年)二月,曹軍發起總攻,大戰於黎陽城下,袁軍戰敗,袁尚、袁譚棄城逃鄴,曹軍佔領黎陽。四月,曹操進軍鄴城,為充實軍糧,搶收小麥。袁軍乘機發起反擊,曹軍小挫。曹操本擬重新組織攻城。郭嘉認為:「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曹操納其計。五月,撤軍返許昌(今河南許昌東),留部將賈信屯兵黎陽,監視袁軍。

建安九年(203年),袁尚、袁譚果然發起內訌,袁譚為袁尚所敗,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遂以支援袁譚為名,攻打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七月,袁尚軍潰散逃往中山(今河北定州),輜重盡為曹軍所獲。鄴城守軍聞汛瓦解。十月,袁尚勢力基本上為曹操所消滅。

在曹操圍攻鄴城時,原已歸降曹操的袁譚,又背叛曹操,乘機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等地,並進攻逃至中山(今河北定州)的袁尚,迫使袁尚再逃故安(今河北易縣東固安),投奔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刺史袁熙。袁譚收袁尚殘部,駐扎龍湊(今山東平原東南)。曹操在擊垮袁尚後,按各個擊破的方針,以袁譚背盟為借口,出兵進攻袁譚。建安十年(204年)正月,曹操進攻南皮,大破袁軍,佔領南皮,袁譚出逃,被曹軍追上殺死。袁譚所屬各郡、縣盡歸順曹操。郭嘉對曹操說:「多辟青、冀、幽、並名士以為掾屬,使人心歸附」(《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四》)。曹操為安撫地方,採納了郭嘉的建議,穩定了統治。冀州平定,郭嘉因攻被封為洧陽亭侯。

時遼西少數民族烏桓部落乘中原戰亂,擄遷漢族邊民10餘萬戶。曹操取冀州,殺袁譚後,袁熙、袁尚逃往烏桓,二者聯結,不斷侵擾邊境。曹操為統一北方,於建安十二年(207年)秋,開始遠征烏桓的作戰。劉備聞訊,立即趕往荊州,勸劉表趁曹操北征烏桓之機奪取許都(今河南許昌東),迎獻帝,興漢室。曹操甚為擔心,諸將皆說:「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唯郭嘉認為:「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懼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曹操聽罷,茅塞頓開,遂立即揮師北上,進至易(今河北雄縣西北)時,郭嘉又獻策說:「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曹操依計而行,親率輕騎兵,晝夜兼程,疾速行軍。在白狼山(今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東境白鹿山)殲滅烏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殘余勢力,斬蹋頓及名王以下10餘人,俘虜20餘萬人(參見白狼山之戰)。袁尚、袁熙投奔遼東郡太守公孫康。曹操再次採納謀士郭嘉之計,沒有繼續追擊,而是坐觀局勢,聲言等待公孫康把二袁首級送來。九月,曹操從柳城撤軍,不久,果然公孫康伏殺袁尚、袁熙及遼東單於速濮丸。

至此,曹操逐袁術、敗張綉、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又北征烏桓(參見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國北方只剩荊州劉氏。

郭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曹操說:「難奉孝為能知孤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師不久逝世,年僅38歲。曹操哀痛不已,對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三國志·郭嘉傳》)!乃表告天下:「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於是上表謚郭嘉為貞侯,其子郭奕嗣。

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慨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魏書·郭嘉傳》)。當初,陳群責怪郭嘉不治行檢,多次在朝中控訴郭嘉,郭嘉卻神色自若。曹操則更加重用郭嘉,而陳群能持正,曹操也很高興。

點評:郭嘉身為謀士,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壯志未躊,實為可惜。

三國志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曹操表郭嘉「聞褒忠寵賢,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支庶。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淑:大都指女人的善、美 BY國語日報字典),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擒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盪定烏桓,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勛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連毒恨這個字眼都出現了,可見其心目中的重要性)喪失奇佐。宜追增嘉封,並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

曹操因為痛失軍師而頻頻書信給荀彧,追思郭嘉:「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白話來說就是郭嘉是少數能夠完全理解、諒解曹操的賢內助),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因為郭嘉不能去南方,所以主公平天下都是往北方平的,真疼軍師呀)。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三國志記載: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傅子曰:嘉少有遠量。漢末天下將亂。自弱
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年二十七,
辟司徒府。】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
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
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
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
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
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
祭酒。【傅子曰:太祖謂嘉曰:「本初擁冀州之眾,青、並從之,地廣兵強,而
數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
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
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
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
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
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
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
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
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
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
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
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
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
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
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征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
之,遂禽布。語在荀攸傳。【傅子曰:太祖欲引軍還,嘉曰:「昔項籍七十餘戰,
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力盡,
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
「善。」魏書曰:劉備來奔,以為豫州牧。或謂太祖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
圖,後必為患。」太祖以問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
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
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
安危之機,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傅子曰:初,劉備來降,太
祖以客禮待之,使為豫州牧。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
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
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是時,太祖奉天子以號令天下,
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未得從嘉謀。會太祖使備要擊袁術,嘉與程昱俱駕而諫太
祖曰:「放備,變作矣!」時備已去,遂舉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案魏書
所雲,與傅子正反也。】
孫策轉斗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
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
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
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傅子曰:太祖欲速征劉備,
議者懼軍出,袁紹擊其後,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語在武紀。太祖疑,以問嘉。
嘉勸太祖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
存亡之機,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東征備。備敗奔紹,紹果不出。臣
松之案武紀,決計征備,量紹不出,皆出自太祖。此雲用嘉計,則為不同。又本
傳稱【自】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事。然自非上智,無以
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
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
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
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軍至西平,譚、尚果爭冀
州。譚為尚軍所敗,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還救之,遂從定鄴。又從攻譚
於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陽亭侯。【傅子曰: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
並知名之士,漸臣使之,以為省事掾屬。皆嘉之謀也。】
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公
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
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
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
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
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
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
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於庭。虜卒聞太祖至,惶
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遼東。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
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
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
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
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
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魏書載太祖表曰:「臣聞褒忠寵賢,未必當身,
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支庶。故軍祭
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
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
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盪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
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勛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
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宜追增嘉封,並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
謚曰貞侯。子奕嗣。【魏書稱奕通達見理。奕字伯益,見王昶家誡。】
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傅子曰:太祖又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初,陳群非嘉不
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傅子
曰:太祖與荀彧書,追傷嘉曰:「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
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
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
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又與彧書曰:「追惜奉孝,不能去
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
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
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奕為太子文學,早薨。子深嗣。深薨,子
獵嗣。【世語曰:嘉孫敞,字泰中,有才識,位散騎常侍。】

❺ 大家來談談郭嘉

特別喜歡郭嘉,個人認為他「站錯了隊」,如果他在蜀漢這方,必將會被後人大肆贊美,而且,我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諸葛亮,諸葛亮有才,但更多的是吹捧出來的,比如後出師表就是後人偽造的,不是諸葛亮寫的,諸葛亮五次北伐五次敗北,讓蜀漢最後滅亡,諸葛亮罪大了。但是,後人卻贊美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儒教是最討厭人的。

赤壁之戰,戰敗的根本原因是血吸蟲病在曹操軍中流行,而火燒戰船是曹操自己燒的,撤退前燒的,三國演義完全是小說藝術創造,為了神化諸葛亮。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市),本屬於東漢末年群雄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麾下重要謀士,任司空軍祭酒,封洧陽亭侯,死後謚為貞侯。

弱冠隱居
郭嘉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197年,郭嘉二十七歲時,被辟為司徒府,投於袁紹帳下,但認為袁紹沒有決斷力及用人之才,難成大事,便離開袁紹。後郭嘉得曹操謀士荀彧的推薦,代替早逝的戲志才,曹操與郭嘉討論天下大事後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令我成就大業的人,必定是這個人。)」而郭嘉出門後,亦高興的說:「真吾主也。(真是我的君主。)」便被表為司空軍祭酒。

出謀獻策
劉備被呂布襲擊,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但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察覺!)」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

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196年,曹操東征呂布,呂布固守城池,曹軍疲乏,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與荀攸都認為呂布必敗,建議用水計強攻,果然攻克呂布。不久,劉備藉攻打袁術而離開曹操,程昱、郭嘉曾再勸阻曹操:「放備,變作矣!(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當時劉備已走,而且果然奪了下邳,對抗曹操,曹操大嘆不應放走劉備,便決定與袁紹開戰前,先東征劉備,眾將領都擔心袁紹會南下,但曹操不認同,郭嘉亦認為先東征較為務實。最後曹軍遂大破劉備,解決了東邊的問題。

算盡袁家
官渡之戰前,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與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間的十勝十敗,令曹操信心大增。開戰後,兩軍於官渡對峙,江東之主孫策有意北上,攻擊曹操根據地許都,曹營眾人皆感恐懼,但郭嘉研判孫策喜歡輕騎單出,必為刺客所害。果然,孫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殺。

200年,曹操大敗袁紹。不久袁紹死去,曹操出兵討伐袁紹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節節勝利,眾人都認為應該乘勝追擊,唯獨郭嘉則認為應退兵,令其自相殘殺,曹操從計,南擊劉備。袁譚、袁尚果因爭奪冀州而開戰。可是袁譚為袁尚所敗,出走平原,並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便進攻鄴城,將袁尚趕向北走。不久曹軍又擊敗袁譚,平定冀州。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曹操繼續北上,討伐袁尚及外族烏桓,曹營中都怕荊州的劉表會派劉備偷擊許都,但郭嘉又認為劉表與劉備實是不和,所以應盡快解決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貴神速,宜留輜重,輕騎兼程,出其不意,果然大破敵軍,斬殺蹋頓,一路追殺袁尚。袁熙、袁尚前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將他們殺死,表示歸附曹操,曹操成功統一北方。

惜哉奉孝
當曹操自柳城北還時,郭嘉得了重病,曹操非常擔心,不斷前去探望。可惜,郭嘉回天乏術,死時三十八歲。曹操到其喪禮時,大感哀痛,對荀攸等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各位年紀都是我的一輩,唯獨奉孝最幼少。當天下定了後,想囑托他後事,但他中年夭折,真是天命呀!)」謚郭嘉為貞侯。208年,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大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後也經常懷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262年,因功而受到曹奐於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特徵
郭嘉體弱多病,行為不太檢點,就算被陳群檢舉,但仍不作改變,不過曹操愛惜郭嘉的才能而不加責備。看其弱冠後隱居,可見他喜愛不受拘束。此外他有遠見,對他人的心理與性格都能推測清楚,如劉表、劉備、孫策、袁紹、袁譚、袁尚等都被其推測過,極其准確,又能精確的表達事情,曹操也大贊他「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家庭


郭奕,郭嘉之子,繼嗣。任太子文學,早卒。


郭深,郭奕之子,繼嗣。
郭敞,有才識,任散騎常侍。

曾孫
郭獵,郭深之子,繼嗣。

評價
三國志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曹操:「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曹操表郭嘉:「臣聞褒忠寵賢,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支庶。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擒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盪定烏桓,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勛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宜追增嘉封,並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 「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

曹操書信給荀彧,追思郭嘉:「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
三國志/卷14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時,穎川戲志才,籌劃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征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語在《荀攸傳》。

孫策轉斗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宮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軍至西平,譚、尚果爭冀州。譚為尚軍所敗,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還救之,遂從定鄴。又從攻譚於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陽亭侯。

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懼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大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於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遼東。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難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謚曰貞侯。子奕嗣。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奕為太子文學,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獵嗣。

❻ 有關郭嘉

我贊同郭嘉是魏國或者三國的第一流策士,善於出奇制勝,擅長分析人的心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和許多甲醚一樣,我不認為郭嘉「不治行檢」是什麼缺點,反而覺得這樣的人很可愛,比那些劉馥崔琰孔融之類的老學究要真實的多,首先我自認為是非常認同他的。
下面說一說我對郭嘉貢獻的看法:

網上很多朋友說郭嘉言中霸王薨完全是巧合,孫策就算死,也未必死於官渡之戰的關口,而且還有朋友說郭嘉參與了刺殺孫策,我並不認同這一點,因為刺殺君主遠不想想像中那麼容易,一旦事情敗露,等於白白給對方的征討創造了理由,還會招致對方傾國兵力的報復。這危險性我覺得比不派刺客還要大,我認為言中霸王薨並不是這么簡單的,也許郭嘉並不單單是針對孫策被刺殺,他的意思可能是指孫策輕俏任俠的脾氣會得罪江東的一些人。

具體是什麼人呢? 三國兩晉的時代,江東一代有很多的「士」人,也就是有錢有勢的地方豪紳,主要集中在幾大家族身上,如張、顧、陸、嚴等家族,而江東原先的統治者,如王朗,嚴白虎之類人與這些地方豪紳的關系較好。但年輕氣盛的孫策卻未必會理會這些土財主,可能會在言語方面得罪這些人,後來不惜觸犯眾人斬殺妖人於吉就可以看出來一些。所以郭嘉也許是認為孫策未必能安撫江東的這些個舊老遺紳;另外這些江東豎儒大多治國有道,但御敵無方,象北伐這樣的大事必然會招致這些人的極力反對(可參考赤壁之戰)。而一意孤行的孫策勢必會因此得罪這些人,如果貿然出兵,那這些傢伙很有可能會在後方弄出些動靜來(許貢正是其一)。也許正是基於這些原因,郭嘉才認為孫策的北伐必定失敗。

另外,關於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對郭嘉的追憶,我認為確實是給自己開脫,同時慚眾謀士;畢竟賈詡,荀攸,程昱都從戰略戰術各個角度諫阻過他。大家可以聯想一下另一個有關郭嘉的事例:北征烏丸得勝後,曹操大賞諫阻北伐的人,說這樣兵行險招,犯了兵家大忌,是因為運氣好才得勝的,我覺得這也是曹操激勵眾謀士的一種手段,其實他對北伐還是相當認可的,郭嘉這里的建議也是非常出色的。

曹操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領袖之一,駕馭人才當然有自己的手段,我覺得赤壁哭郭嘉,烏丸責郭嘉(說郭嘉的北伐是失策而獎勵眾謀士,姑且可算為責)不過都是一種手段而已。赤壁後之所以拿郭嘉說事,畢竟郭嘉是曹操早期智囊團的重要人物之一,隨曹操征戰死去的謀士中沒有能比得上郭嘉的,但這未必說明活人也不如他;同理,烏丸戰後說北伐不好,也未必是責罵郭嘉,只不過藉此以穩定其他謀士的心罷了。其實郭嘉的智商也許真的很高,也確實有過一些傑出的策略,但他的能力不會比程昱劉曄高多少,比起賈詡鍾繇說不定還略有不及,更不要說和荀攸荀彧這樣的王佐命世大才比了!

還有朋友喜歡擺出郭嘉的十勝十敗來說事,這一點我覺得更不必了。姑且不要說十勝十敗是源於荀彧的四勝說。但從這幾句話本身來說,我認為並不具備讓曹操下定決心和袁紹抗衡,畢竟實力的差距是明顯的。荀彧曾經在官渡戰前對袁紹營下的主要將佐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指出了這些人的弱點和袁紹軍中的主要矛盾,可以說料定了整個袁家軍。這幾句話在樹立曹操信心方面的作用遠遠要大於勝敗說中的吹捧之言,我想客觀些的甲醚應該不會因此說郭嘉是滅袁紹的元勛吧。

另外一點,曹操對郭嘉的表彰確實說明不了任何問題,遠遠不如那個幾年都沒有升遷的軍師祭酒說明問題。另外,奉勸甲醚不要總那曹操對郭嘉的那幾句表揚說事,如果你把曹操評論荀彧荀攸鍾繇的話拿出來和郭嘉比,你就會發現贊揚郭嘉的話在他們面前不值一曬。

甲醚評價魏國謀士的時候常常會選擇性失明,把郭嘉在三國志上那點無關大局輕重的策略擺來顯去,卻對奉天子、深根固本等促進魏國制霸的大戰略完全無視,對十面埋伏、驕兵計、離間計這些出色戰術置若罔聞;把郭嘉那句「謀功為高」倍加推崇,卻連「天下之定,彧之功也」,「每有所行,以咨公達」……都不知道,還有什麼「元勛」、「一代偉人」是誰都不知道,郭嘉也許在某些方面未必不如這些人,但如果為了吹捧郭嘉就把這些人這些事當成透明,然後在那裡一廂情願的吹捧,這是不是有點搞笑咯!

其實我並不排斥郭嘉,首先我認同他在曹操稱霸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個人比較反感一味的吹捧,甚至不切實際,或者選擇性失明般的吹捧,我覺得這並不是讀史評價古人的態度,對古人客觀的定位才是對古人的尊重,才能從歷史人物身上真正學到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

記得有個故事,人們都說扁鵲是神醫,扁鵲卻說他的哥哥比他厲害多了,但人們卻沒有聽說過他的哥哥。扁鵲解釋道,他的哥哥是在人剛剛有得病跡象的時候就看出來了,然後就指導人不去得病,而他(扁鵲)卻要在人病入膏肓的時候才能發現並給人治病,所以他的哥哥名聲遠不如他。
我們在看三國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只注意了那些著火時救火的人,卻忘了那些在著火前就預料到並把火扼殺了的人呢?

❼ 張之洞家譜

張之洞家譜

(7)南皮嘉家傢具擴展閱讀:

張之洞教育思想:

張之洞興學育才思想及實踐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張之洞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強調以通讀史經為學習的主要內容。具體的舉措主要是改革傳統的教育機構,以湖北的經心書院和四川尊經書院為代表。

清代的傳統教育機構主要是學寓與書院,乾嘉以後,由於經費不足,教官失職,不少地方學寓逐漸停廢,書院成為主要教育機構。但這些書院大多數只是考課,沒有講學色彩,與經世致用學問脫節。

張之洞地位: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

❽ 南皮縣的旅遊信息

唐代雕刻的石金剛
位於滄州南47千米的南皮縣城東北。 景點特色:兩尊唐代雕刻的石金剛,東西相向而立,身披鎧甲,形如武將,怒目而視。東像雙手合十胸前,兩臂托鐧,西像兩手扶鐧杵地。
南皮烈士陵園
位於南皮縣城東,建於1956年秋,座北向南。陵園分東西兩院。西院為烈士瑩墓,設有正廳,園正中矗立早期革命家張隱韜烈士的雕像,雕像北為烈士伺堂,堂內安放著烈士的牌位、遺物、遺像。東院為骨灰堂。釣魚台
中國有十大釣魚台,位於南皮城西10千米的姜太公釣魚台就是其中一處。
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要修建豪華的鹿台,工程浩大,勞民傷財。身為下大夫的姜太公呂尚直言諫阻,紂王大怒,下令緝拿太公。姜太公含憤逃離,隱居此地。這里河水漏瀑,蘆葦叢生,飛鳥棲息,姜太公在此釣魚度日。後來被周文王招賢,輔佐武王滅商,封為齊侯。此地即被稱作釣魚台。
明朝古槐
位於南皮縣城光明西路古槐廣場。據考為明初植,距今600餘年。高5米,圍約1.7米,樹干中空,南面半劈,枯乾鋸斷,於老乾又發新枝,仍生機盎然。
古皮城遺址
古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千米處。春秋時期,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為給軍馬修制皮革盔甲,築建涼皮亭,遂稱古皮城。秦朝時設縣郡於此,漢、魏時為渤海郡府。因屢遭戰亂,城毀人散,東魏時移縣城至現址,原城即廢。原址呈方形,東西長465米,南北寬426米,面積19.8萬平方米。城北殘牆高3至5米,厚20米,東北角有高8.5米的「望海樓」遺址。四面有原城門殘口,寬27至38米。城內遍布各種花紋瓦片,並發現有鍋內托、銅箭游、唐三彩等。遺址南500米處有高大土丘數個,傳為假糧台,曹操攻袁譚所築。遺址西土丘為石崇宅,有綠珠樓遺址。再西為范丹居等。
五壘城
五壘城距縣城東南22千米處,位於蘆莊子村西北角,城址呈東西向長方形台地,高出四周地面2—3米。地勢南低北高,中部北邊有高台一處,高出城北地面8米。可見文化層4米,地面有繩紋磚瓦殘片、泥質灰陶壺口沿等。 《輿地誌》載:「漢宣帝封河間獻王子雍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內,俗呼五壘城。今尚有梳妝樓、穿衣嶺等遺址。
石望柱
石望柱兩根,青石雕刻,由柱頂、身、礎三部分組成,礎下連長方形頑石。一中斷,一存下半。柱通高4.18
米,頂高0.80米,身長2.85米;礎方形,邊長0.75米,高0.31米;石長0.91米,寬0.60米,厚0.20米,徑0.41米。柱頂與柱身為一石所雕。頂雕犼,蹲體仰首望天;柱身八角八面體,通體浮雕雲龍紋,流雲密布;根雕方形四面蓮瓣。零件柱身與上同,雕刻工整細致。專家鑒定應為明代遺物。由葉三撥村徵集,現存文物保管所。
香濤公園
香濤公園是南皮縣面積最大、文化氣息最濃的綜合性公園,以清末重臣、洋務派代表張之洞的別號「香濤」命名 。公園規劃總面積60公頃,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佔地22公頃,由清華大學設計、河北大元集團組織施工,2011年10月建成開放。
鳳凰公園
鳳凰公園位於南皮縣城北部,佔地5.37公頃,2010年建成。公園西部為休閑廣場,廣場中央矗立的紅色雕塑是一隻振翅欲飛的火鳳凰。東部是綠色長廊,種有銀杏、雲杉、櫻花、高桿女貞等喬灌木20多個品種400餘株,金邊黃楊、紅葉石楠等綠籬苗木4.2萬株,草皮3000多平米,與南側果園掩映成趣、相得益彰。
迎賓公園
迎賓公園位於南皮縣將軍路與迎賓中大街西南角,該公園是一處園林式街頭游園,公園面積1.7公頃,2009年建成。園內種植雪松、白皮鬆、國槐、白蠟、高桿女貞、紫薇、櫻花、海棠、月季、冬青、紫葉小檗、小龍柏等20餘個品種,喬灌草合理搭配,層次分明,錯落有致,主要景觀有景石、古亭、木質長廊等,並配有十餘組健身器材 。
水上公園
水上公園位於南皮縣城西部,包含兩個保護多年的自然坑塘,設計方案以水景為主。截止到2014年初,公園已完成規劃設計和項目招標;2013年8月初開工,正在進行岸景建設,2014年年底前初步建成開放。
正大公園
正大公園位於南皮縣城中心位置,總佔地5.5公頃,因其南側的正大路而得名,於2009年10月建成開放.園內共有花壇、雕塑、觀景涼亭、假山水系、休閑廣場等十四個設計單元,種有各類觀賞植物20多種9萬余株。園內的休閑廣場是周邊居民早晚休閑健身的主要場所。
金剛公園
金剛公園位於南皮縣東環大街與金剛路交叉口東南角,該公園是一處園林式街頭游園,2011年正式開放。園內種植白蠟、法桐、國槐、紫荊等喬灌木10多個品種,種植小葉黃楊、紅葉小檗等綠籬1.5萬余株組成多個花池牆。主要景觀有仿古式木亭,仿古式長廊一座,「龍」型主題雕塑一座,突出體現了「一個景觀,一個場地,一個樂趣」的設計目標。
張宗禹墓
境內南大港農場孔莊子村南有一土墓,傳為清捻軍首領張宗禹之墓。張宗禹晚年雄心猶在,但壯志難酬,心憂成疾去世。死後葬孔莊子村南墳地,頭沖西南。張宗禹有一子。現後裔均在故里。
尹吉甫墓
位於縣城西5千米黃家窪村西南處。與牛骨堂古墓東西相望。現封土高1.9米,東西長5米,南北寬2.5米,呈矩形。尹吉甫為西周名臣,佐宣王中興有功。宋代曾有西周晚期青銅器「兮伯吉父」盤出土,有銘文133字,記錄尹吉甫征北方孤皿狁和徵收南淮夷貢賦情況。乾隆三十六年(1772)曾立碑。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漢墓
位於蘆莊子村北約500米處。本地人稱「雙檯子」的北沿。墓室用青磚砌成,高約3米,長寬各4米。青磚鋪地,內屍一具,頭北,仰面平卧,為獨室墓。1984年出土文物有:銅鼎2尊,銅鏡1面,銅鍾1個,青銅鎏金鑲玉枕器3件,玉璧3塊,玉棒2根,尚有大量陶器多件。經考證為西漢墓,墓主應為侯王。
東漢墓
位於蘆莊子村北100米處。1986年雨水沖坍墓頂顯露,為五室一廊多室墓,用繩紋子母磚砌成,磚長0.33米,寬0.19米,磚面有刻制古銖圖案,分黑自紅三色,墓室完好。均呈正方形,邊長2.5米,高約2米,頂呈穹形,北墓室南北東三面各有通道,南道與南墓室相通,余者未考。墓道口沿砌磚,以朱紅鋪地,繪白色菱形圖案,封土1米左右。墓室完好。因多次被盜,無殉葬品。發堀中,見陶片、陶樓、陶狗、陶豆、耳環等。經省鑒定,系東漢墓。
泊家村古墓
位於泊家村東南,青磚砌牆,門寬3米,墓穴直徑3米,長5米,座北向南。墓內有墓誌一方,陶器4件。墓誌載:「墓主北朝人,庚寅年立」。應為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距今已1500餘年。1984年,泊家村李希嶺挖土時發現,距地面1米左右。
張之洞墓
位於雙廟村北約500米處。墓層被盜。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中,南皮中學「造反派總部組織重新挖掘。原封土4.5米,墓前有碑。墓室砌磚套,木棺、棺木厚0.13米,黑色。張之洞遺體完好,合葬者三女棺,「造反派」開棺傾屍、暴於野外數十日。一代有影響的歷史人物,葬於地下50餘年,亦未倖免於難。出土器物:朝珠1掛,花鏡1副,懷表1塊,玉翎管1隻,珠數枚,此物當時縣財政局收去。

❾ 河北滄州有那些書法家

賈徽、孫志峰、李德瑞、朱惠民、武克敏等。

1、賈徽

賈徽,1971年生,河北滄州南皮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刻字硬筆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滄州市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滄州市直書協主席;

河北美術學院外聘教授,河北省第九屆文代會代表,滄州市政協第十屆優秀委員,滄州市市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供職滄州市文聯畫院。高級職稱。

2015-2016年度分別到任丘書協、吳橋書協、新華區書協、滄縣書協、孟村書協、泊頭書協、海興書協、開發區書協、博物館、西環社區進行書法講座、點評作品、示範技法。

並多次在市區一中社區、滄州九中、八中為書法愛好者舉辦講座示範,共培訓市區及各縣市書法作者1100餘人次,得到社會普遍贊譽。

2、孫志峰

孫志峰,1955年出生,男,漢族,河北滄州人,大專文化,畢業於滄州市委黨校,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全國中青年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世界硬筆書法家、東方書法報社特約記者。

作品在孺子牛藝術獎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全國書畫大獎賽中獲金獎;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5周年「毛澤東詩詞」全國書畫大賽中獲金獎;

在燃情歲月。全國書畫作品北京邀請展中獲金獎;在春風送,紀念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1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中獲金獎;在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0周年書畫展獲金獎。

3、李德瑞

李德瑞,筆名李睿。1948年生於河北省滄州市。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協常務理事,滄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滄州畫院專業書法家、二級美術師。1999年被中國文聯評為「中國百傑書法家」,2001年中國書協授予「德藝雙馨」會員。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並獲獎,並被博物館、紀念館收藏或刻入碑林、在國外展出或作為禮品贈送國外友人。其傳略載入《中國現代書畫家辭典》、《中國書畫家》、《河北當代文藝家名典》等,多家專業報刊介紹。

4、朱惠民

朱惠民,筆名何許人,號得句廬主。 1944 年生,河北省滄州市獻縣人。早年畢業於河北省泊頭師范,後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畢業。

從事中小學教育多年,後從政,曾任河北省獻縣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長、政府副縣長,人大副主任等職。受家庭影響,自幼酷愛文學藝術,尤於詩、聯、書、印四藝用功最勤。

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滄州詩詞學會副會長;中國楹聯學會三、四屆理事,河北省楹聯學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滄州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河北省篆刻研究會會員,滄海印社副社長;河間毛公書畫院名譽院長。

著有《得句廬詩存》、《得句廬聯存》、《得句廬墨存》、《紀曉嵐聯語尋蹤》、《雋思妙語》、《獻縣翰苑知見錄》、《煙牌亂點鴛鴦譜》、《聯爐翻鑄菜根譚》等多部著作,入錄權威典集十餘部。

5、武克敏

武克敏、道號法緣、石寬、旬空道人、歸鶴庄居士)。1962年生於河北滄州,實力派書畫家,現任中國.板橋書畫院副院長;炎黃書畫院藝術顧問、嘉仕德博倫收藏家協會專職畫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賈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志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德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惠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克敏

❿ 勞姓的家譜

[勞氏來歷]
據《姓氏考略》記載:居於東海勞山的人,漢朝歸化中國,賜為勞姓。
據《姓譜》介紹,其先居東海勞山,因氏焉。
上述兩種情況都證明了勞姓是得名於地名勞山。勞山又名「牢山」,因有人世代住在此地,就以地名為姓。

[勞氏名望]
據史料記載,勞姓人物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大作用,其名人也不少。東漢有琅琊名士勞丙;晉朝官拜尚書勞彥遠;明代副都御史勞堪;清代文學家勞孝輿等等。

閱讀全文

與南皮嘉家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oost電路原理 瀏覽:225
飛塗外牆防水膠怎麼樣 瀏覽:8
如何查詢百邦維修進度 瀏覽:742
廣東gf防水材料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348
膠州仿古傢具市場在哪裡 瀏覽:249
汽車水泵保修期限 瀏覽:101
贛州市哪裡回收舊家電 瀏覽:293
深圳市邸高家居 瀏覽:539
房屋漏水物業如何維修 瀏覽:54
前鋒熱水器瀘州維修點 瀏覽:768
電動車維修技巧免費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449
電影里的智能家居 瀏覽:277
塔吊維修怎麼寫 瀏覽:373
成都家居用品公司 瀏覽:927
多久壓電路 瀏覽:328
濟南歷城區家電維修地址 瀏覽:429
買華為平板如何注意買到翻新機 瀏覽:162
switch如何驗證是不是翻新 瀏覽:275
濟南lg空調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286
小米虹口維修點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