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平潭縣的風俗習慣
撣塵
春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節前就要做很多准備工作。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撣塵日。就是從這天開始到三十日要選擇奇數日,對屋裡屋外進行大掃除。用粽片或草綁在竹竿上,對天花板,牆壁的灰塵撣除干凈。除外還要洗門窗、地板、傢具等等。就是要過一個乾乾凈凈的春節。
做年仔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過小年,俗稱「做年仔」。就是要准備過年了。舊社會,長工吃過小年飯,就跟主人給結賬下工,回家過年。但店鋪伙計例外。他們要拿著主人的帳單上債主門催債,但一般不收錢,僅為通知而以。二十五日開始收錢。直到除夕封門為止,封門後任何人不得叫門收帳。從這天起,家家戶戶就開始張羅年貨,裁新衣,殺豬羊,蒸年糕,宰雞鴨,買年畫、春聯、鞭炮等等。大人忙忙碌碌操心費神,小孩歡歡喜喜期盼過年。這一天還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傳說此日灶君要回天庭匯報各家的情況,主人家置灶糖、灶餅給灶君、灶媽送行,年正月初四晚,再貼新灶君圖,迎接灶君回來。
分年
在春節前夕,已出嫁的女兒要向父母送年貨,平潭人叫作「分年」,其實就是「分送年貨」的縮語。新年的頭年「分年」的禮物要求比較嚴格,一般要送豬蹄一副、線面五斤、五素五葷十件。第二年後,「分年」的禮物件數不拘。「分年」是尊老敬老、孝順父母的良好風俗,至今平潭仍然延續。
貼春聯,掛年畫
平潭貼春聯掛年畫的習俗與其他地方相似。一般要在除夕日前貼好春聯掛好畫,以迎接新的一年的來臨。凡在本年度有新喪的人家,春節只貼綠色春聯以示戴孝。
過除夕
過除夕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吃年夜飯,平潭人稱為「三十盲脯頓」,家主人都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做年夜飯,越豐盛越好。但不能做成十道菜,可以是九道,也可以是十一道。平潭有個習俗,給祖先的亡靈祭祀時供品要擺十碗飯菜,因此給活的人一般不擺十道菜。平潭人在平常點菜都不點整十道菜,就是此因不管你年夜飯多豐盛都要煮一些干米飯叫「隔年飯」,寓意年年吃不完,都有隔年飯。一家老小吃完年夜飯後,長輩要向未成家的兒孫輩送壓歲錢,叫做分壓歲錢。然後全家人圍坐一起。促膝談心,憧憬未來,直至零點,開大門放鞭炮,迎接財神爺。除夕夜還要通宵點燈,取燈明火旺,來年紅火之意。
拜大年
正月初一日,又稱元旦。午夜剛交,就有人放鞭炮。有「初一起的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這天的早飯各家各戶都吃甜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希望一年之中生活甜蜜,福壽綿長,太平如意。這早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者雞蛋,不先喝湯,這也成了習俗。因而有「出門逢下雨是因初一早上喝面湯」的說法。
飯後都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婦留家中接待客人。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賀,然後請客人享用糖果、蜜餞、果品、瓜子,叫「吃甜」。至親好友還給小輩互送壓歲錢。這一天,凡在路上遇到熟人,無論友善與否,均應點頭致意,還要互相恭喜,互祝平安發財。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誰都希望百事遂意,有個好兆頭。因此禁忌很多,集中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凶、祈求福佑的心理。
你可能也喜歡:
清明吃棗蛋是什麼意思
雲南白族怎樣過春節
關於客家人清明節的習俗與風俗
客家人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平潭春節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平潭人過年一定要做「炊糖粿」和蒸發糕。
「糖粿」即年糕,就是將糯米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浸透,磨成漿後裝袋壓干,以此為皮,以糯米飯加紅糖為餡捏制而成。
「糖粿」的主料和皮相似,和以糖油,經過手工拌勻,襯以天然的粿葉,在蒸籠中蒸熟即成。這個過程統稱炊糖粿。早年福州地區家家戶戶逢年過節都做、炊糖粿。
發糕和糖粿都是粗飽食物,在物質不豐的時候,「伲囝哥」(小孩)還是吃得「沒飽沒厭」。煮了的吃,沒煮的「生糖粿」、「隔盲(夜)」也吃。如今生活水平提高,食物豐富了,做、炊糖粿只是出於民俗的需要,自家做、炊糖粿的漸漸少了。一些小商人,做了到街上賣,過年時各飲食店大量供應糖粿,街居人家就省事了。
發糕,以麵粉為原料,製作相對簡單,主要是把麵粉發酵,然後放在蒸籠上蒸,發糕蒸熟後,變得胖乎乎的,上面點有紅點,很是喜慶。有的主婦為圖來年吉祥發家,都會在年三十晚上在發糕上擺上幾張百元的人民幣,以求來年大發之意。無論是「炊糖粿」還是蒸發糕,都要說吉利話,小孩子在旁邊也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糖粿」和發糕蒸好後,放廳堂的供桌上,到初四「開假」後才能切開吃。
【初一這一天,平潭民間禁忌有】:
忌掃地:怕掃掉財氣。後來改成從大門口往裡掃垃圾,不往外倒,等初四「開假」後倒。
忌操刀:恐動刀不吉。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傷了手腳,破壞節日的歡樂氣氛。忌不吉語言:免招晦氣。實際上是怕人們語言相左,產生爭執,有傷和氣。
忌打罵小孩:怕哭聲不祥。這一天大人都盡量滿足孩子要求,讓孩子過得愉快。
忌討債:大喜的日子不為難別人。體現平潭民間素有仁愛友善的古風。
忌吃稀飯:以防止出門逢雨。
忌打碎碗碟,以防不祥之兆。
這些禁忌雖無科學道理,但新年討個好兆頭,過個歡喜吉祥年,人們都願意遵循。
拜初二古稱拜新座。這是民間節假日間弔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屬的活動。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這天都給亡靈設靈位,讓親朋好友來弔唁。初二日弔唁死者,這一風俗唯平潭福清獨有。傳說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年底,戚繼光擊潰了入侵平潭、福清的倭寇後,逃難的人們回家過年,初一早上見面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後,第二天,就到死難者家中弔唁。沿襲下來,成為平潭福清獨有的風俗。在平潭初二一般不上親友家門拜年。
開假
初四開假,說明春節假期結束,開始新一年的勞作。人們開始忙碌起來,市場、商場清早就放鞭炮開門營業,漁、農民整理漁具、農具准備生產,在外工作打工的人啟程返回工作單位。年前蒸的發糕(不同於年糕,是用麵粉和少量的地瓜粉加糖發酵蒸熟,外形似年糕)在開假這一天才能「開籠」(用刀切開),重新蒸熟享用
❷ 哪裡有養殖佛手螺(龜足)
辣子佛手螺 主料:佛手螺750克 輔料:海椒250克、蒜末、薑末、蔥末、白芝麻 調料:西班牙橄欖油、太太樂雞精、花椒、豆瓣醬、生抽、辣醬做法: 洗凈剪去尾部的佛手螺汆水後待用,先把海椒、花椒、豆瓣醬、辣醬、蒜末和薑末等煸炒出香味,讓辣味。
❸ 金屬傢具折疊結構有哪些形式及特點
01
腿足
傢具的腿足最初是直線的簡單形狀,到了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腿足,弓形足,三彎足,更加的趨於美觀,做工相對也復雜些許。腿足不僅有有簡單的足狀,還有案幾類的板狀。
02
搭腦
搭腦是椅類傢具特有的,它是椅子背板上的橫梁,人坐在椅子上,大致在托住腦部位置,因此名為搭腦。搭腦最初是直線構造,現在不僅有直線,還有曲線,更加的人性化的設計。為了椅類的美觀,搭腦還有波折的起伏,探出頭的,形式不一。
03
牙子
明代傢具的裝飾,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與結構緊密相連的裝飾,如牙子(牙條與牙頭)券口圈口擋板矮老卡子花等另外,如羅鍋棖霸王棖十字棖托泥等,雖然名為棖子,是地道的結構部件但是,由於匠師的巧妙處理,也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第二類,是純粹的裝飾如雕刻鑲嵌線形等。
04
扶手
在最早的古典傢具中,椅類是沒有扶手,到後來才出現。最早的扶手中規中矩,在圈椅,皇宮椅出現時,開始精雕細琢,不僅有了軟美的線形,還有精美的雕工。
05
券口
券口就是鑲在傢具的四條立柱之間的鑲板如坐椅的腿子之間,桌案兩側的前後腿之間,鑲以形式多樣的鏤空牙板這種鑲板,四周有框,中間鏤出空洞。
06
擋板
在桌案的兩側,即前後腿之間,鑲以各種紋飾的鑲板裝飾;或者用木條攢接成欞格形狀的側板這種形式多樣的側板,就叫擋板擋板加固了腿子的穩定性,同時,也是極好的裝飾。
07
卡子花
就是卡在兩條橫棖之間的花飾多數是用木材鏤雕的紋樣也有用其它材料,如嵌玉卡子花等。卡子花常用的有雙環卡子花單環卡子花楓葉卡子花等等。
08
托泥與龜足
托泥是在椅凳床榻桌案的四腿下端,加方形或圓形的底框,使得四腿不直接落地,是落在木框上,這種木框叫托泥這種托泥作法,魏晉南北朝時就已出現,不過那時是以箱形結體出現的托泥不僅改變了四腿直接落地的舊形式,出現了造型上的新意趣,同時,托泥也起到了加固四腿的連接與穩定。
09
矮老
是一種短而小的豎棖子,往往用在跨度較大的橫棖上矮老多與羅鍋棖配合使用如桌案的案面下四周橫棖上多用矮老起到支撐桌面加固四腿的作用。
10
棖子
棖子是傢具造型的一部分明代傢具的棖子式樣很多有羅鍋棖霸王棖十字棖花棖等棖子,雖然是以結構的形式而存在,但是至明代已經擺脫了直棖的基本形式,著意於裝飾作用,使其結構功能和裝飾美化兼顧這些加工美化了的棖子,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們也是明代傢具風格的一部分。
11
銅飾件
在箱子的四角櫃櫥的門扇和椅凳的座角足端等地方,使用金屬件這也是明代傢具的一個特色明代傢具上的金屬件,明代前期多使用白銅或黃銅製作,後期則使用紅銅鍍金,更顯得華麗。
❹ 美人榻的形制特點
明式美人榻形制特點:
明式美人榻中有一種一端設後仰式靠背,床體用四立柱加攢拐子紋棖,下設小龜足,風格古樸,是少見的式樣。
清式美人榻形制特點:
清式、的式樣較多,有形作三人座扶手椅式的,也有中西結合式和西洋式,雕刻裝飾和鑲嵌飾物較多,但製作年代較晚,大致是光緒年間甚至是民國初期製品。
民國美人榻形制特點:
民國時期供女眷使用的「美女榻」、「貴妃榻」仍廣泛製作,但式樣上更為精巧,有許多採用歐洲宮廷式樣。
現代紅木美人榻形制特點:
當代紅木美人榻沿襲了民國時期美人榻中西合璧的特點,並結合時代特點,形成了簡約又不失神韻的形制特點。
美人榻是清代女子必備陪嫁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朝出嫁,十里紅妝,總會有一張屬於自己的美人榻,美人榻見證了她們從閨閣小姐成長為操持家庭的堅強婦人,成長意味著淚水、汗水,她們無法向其他人述說艱難。
然而美人榻卻將她們擁入懷中,讓她們在謹遵規矩,謹守禮儀之外,有一處所在暫時拋卻身份,丟棄規矩,隨心而動,隨意而坐,隨性而躺……美人榻,原意也許非是如此,可確確實實給了那時的女子一份自由,一時的解放。
美人榻流傳至今,榻上美人綻放的那幾許風情以及美人榻所給予女性的無拘無束,其依然在傢具中熠熠生輝,散發著不凡的魅力。
在窗前置上一張美人榻,於閑暇時品茗賞景,讓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靜靜感受生活中的
❺ 圈椅的歷史演變
圈椅起源於宋代,圈椅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而另一種中國傳統的椅具:交椅,便是有圈椅與胡床的變化融合而來。
圈椅造型為上圓下方,外圓內方。暗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乾坤之說,乾為天為圓,坤為地為方。而外圓內方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崇尚的一種品德,雖在處事上有所圓滑但卻內在有所堅持。
根據宋人或明人的版畫所繪制的客廳譜圖(如明朝出版的西遊記所配版圖)當時的客廳大多沒有固定座椅與位置。通常見客時才會根據客人所處地位的高低,或者關系的親疏設置座椅。主人一般坐交椅或圈椅並在後背的位置上設置一塊屏風,尊貴或親近的客人才會得到交椅或圈椅的待遇。次一級的便是沒有扶手的交椅,在次一級便是普通的靠背椅,在次一級便是沒有依靠的圓墩或板凳。一直到明朝後清初時期,才形成我們所熟知的廳堂布局。
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圈椅大多採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或透空。背板都做成「S」或「C」形曲線,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製成的,為明式傢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
宋朝其時蔡京為宰相兼太師,一日坐圈椅之上頭部後仰之時頭巾掉落。屬下一官員為拍其馬屁而製作一種椅背高起而略帶後卷可以撐托住腦袋的圈椅,後稱為太師椅。清朝之後太師椅的叫法混亂,已經不再單單指宋朝所出現的圈椅變種。許多靠背加扶手的椅子都被稱為了太師椅,如今我們在傢具市場如果要購買太師椅,那麼早已不是最早的形制了。
至清朝時期,清人喜愛繁復的雕飾與華美的造型。原本簡約的圈椅也做了大副改觀,加入了透空雕刻扶手與托泥和龜足。使的圈椅出現了一種華貴的風格,因起做法起於清宮所以後世普遍稱為皇宮椅。
❻ 皇宮椅有什麼寓意
每一件傢具都有自己的設計初衷,也有著它獨特的寓意,今天給大家講講當初設計皇宮椅的寓意。
皇宮椅 顧名思義是宮廷專用座椅。是彰顯身份的象徵。它是圈椅的升級版,它是為了彰顯皇室威嚴,在保留圈椅的基本器型的同時,皇宮椅在器型、裝飾上都進行了改造:扶手與搭背形成的斜度,椅圈的弧度,座位的高度,這三度的組合,比例協調,構築了完美空間。在扶手、靠背板、四足等不同位置雕刻了翻轉延伸的卷草紋。
微凹黃檀皇宮椅
皇宮椅的扶手雕花是鏤空雕,可以說是皇宮椅的畫龍點睛之筆。通常,皇宮椅的扶手和腿足都有互相呼應的卷草紋雕刻。好的雕刻一定是錯位打孔,上下孔。他是榫卯結構。可想古代皇家的設計理念是多麼巧奪天工,讓身處現代的人們為之敬仰。
皇宮椅的設計之精妙,展現了尊天敬地的亘古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