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錦灰堆:王世襄自選集的目錄
壹卷目錄
一 傢具
呼籲搶救古代傢具
略談明清傢具款識及作偽舉例
明式傢具的「品』與「病」
《魯班經匠家鏡》傢具條款初釋
傢具名辭「束腰」和「托腮」小釋
蕭山朱氏舊藏珍貴傢具紀略
明式傢具概述
明式傢具的結構
談幾種明代傢具的形成
淺談鵬鵬木台座式榻
明式傢具的喜和憂
明式傢具實例增補
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傢具博物館
《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傢具博物館藏品選》前言
《清代傢具》序
二 髹漆
揚州名漆工盧葵生
楚瑟漆畫小記
中國古代漆工雜述
中國古代髯飾工藝與當代漆畫
《髹飾錄解說》前言
對犀皮漆器的再認識
中國古代漆工藝
《漆藝髹飾學》序
三 竹刻
試談竹刻的恢復和發展
父子竹刻家徐素白、徐秉方
竹刻款識辨偽
琅干鏤罷耕春雨——記農民竹刻家范堯卿
此君經眼錄
老樹綻新花——談白上風先生的竹刻
貴在突破——談雕塑家劉萬琪的竹刻
竹刻簡史
論竹刻的分派
有關朱小松史料三則
兼善繼承與創新——介紹周漢牛竹刻
對「三松制」款竹雕老僧的再認識
撲朔迷離的清溪松溪款竹刻
四 工藝
有關清代福建工藝上三五事
文人趣味與工藝美術
說葫蘆
范匏絕藝慶重生
《安徽省博物館館藏文房珍品》序
五 則例
《清代匠作則例匯編》序言
佛作概述
門神作概述
梵華樓琺琅塔和琺琅塔則例
《清代匠作則例匯編》編纂計劃
六 書畫
《高松竹譜》
游美讀畫記
西晉陸機《平復帖》流傳考略
談展子虔《游春圖》
《繪事指蒙》後記
《國解》後記
《折肱錄》後記
《胭脂錄》後記
純陽殿、重陽殿的壁畫
麓台「五絕」——讀三原祁寫杜甫詩意圖軸
《李一氓藏畫選》序
《畫法大成》後記
記修整壁畫的「脫胎換骨法」
彩色圖版
貳卷目錄
一 雕塑
雕刻集影
………
B. 青花瓷的鋼琴簡譜
青花瓷的鋼琴簡譜:
《青花瓷》是方文山作詞,周傑倫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周傑倫2007年11月2日發行的專輯《我很忙》中。《青花瓷》中將離愁別緒描寫得更加婉轉細膩,隱藏得愈加含蓄而韻味別生,彷彿青橄欖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2008年7月5日周傑倫憑藉此曲獲得第19屆台灣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
2008年7月5日《青花瓷》被評為第19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
2008年7月5日方文山憑藉此曲獲得第19屆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C. 青花瓷古箏簡譜 D調
簡譜如下圖:
青花瓷的彈奏指法:
1、拖,演奏時大指向外撥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撥弦。專托的動作,是通過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協調一致的運動。
2、抹,演奏時食指向里撥弦。抹常用於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也用單音或上行音階的撥弦。
3、劈,演奏時大指向里撥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撥弦。劈的動作仍以大指連接手掌根部的關節為基點,略偏斜上方角度撥弦。
(3)明清傢具譜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方文山因認識了幾個鑒賞古董藝術的朋友,在與他們時而青銅、時而宋瓷、時而明清傢具等橫跨千年談古論今的聊天中,觸發其想用那些傳世的中華藝術品來當歌名的動機。
青花瓷定義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青花瓷是「中國風」的經典象徵之一,但它的源頭其實來源於伊斯蘭文化。
D. 中國民間藝術
扎糊之類扎糊,是指以竹、木、鐵絲等為骨架,以絲綢、紙等外面,通過扎結、扣榫、糊裱等方法製作工藝品的方法,也是民間藝術中紙扎(又稱扎作、糊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彩燈、風箏、扇子等一類以扎糊方法製作的藝術品的總稱。除了彩燈、風箏等自稱一體的藝術品類外,扎糊一般主要指的是紙扎類的作品。廣義的紙扎,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人物、戲文、風箏、燈彩等項。狹義的紙扎,主要是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可用來焚燒的紙製品。紙扎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紙扎稱謂及主要用途不盡相同。北宋稱紙扎行業為「裝鑾作」、「打紙作」、「冥器作」、「紙鋪」等。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的前幾天,市井街坊里開始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緞帶、五綵衣服等,這些都是紮好架子糊上紙製成的。其中還記載:「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書中描述每年從九月下旬開始賣冥衣靴鞋、席帽衣緞,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祭祀之用。
根據明人著《如夢錄》所述,專門從事紙扎製作的人稱為「扎彩匠」,其經營場所為「紙扎鋪」、「紙馬鋪」、「紙馬香鋪」等。另有用紙扎糊的供奉物品,僅是紙扎糊的房屋就有數十間;出殯的路上,還有專門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優童,一路上跳竿走馬,表演一些戲曲,幾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門前將寒衣焚燒掉,稱為「送寒衣」。各種文獻的記載說明,歷史上紙扎的樣式是多樣的。
從明清至近代的地方誌史料看,扎紙人紙馬祭神靈,是喪俗藝術中的一種主要而相當普遍的形式。因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中原及齊魯、江浙、西北、西南、閩南等地在祭祀形式,紙扎樣式等方面,有較大差異。湖北黃石西塞村每年端午都要舉行盛大的神舟會,神舟會的主體就是一條巨大的紙扎龍形舟船,船上的所有人物,道具也都由紙紮成,是典型的紙扎祭祀儀式和紙扎民俗藝術典型作品。
紙扎所選用的紙料,多以綿紙、宣紙、毛邊紙和草紙為主,現代已用機器紙代替。色紙一般根據建築裝飾、服飾、器械、動物、器物來選擇相應的色彩,然後根據紙扎中所需尺寸形狀製造成建築裝飾的部件和人物的衣、裙、褲、冠、及佩飾等。服飾圖案和建築裝飾一般採用木刻彩印或彩繪形式。在工藝技法上有的略剪成形,有的則精雕細刻。紙人的頭部一般採用泥模翻制而成,彩繪時根據不同的人物、神位相貌、角色、性別、貴貧開臉,類似於臉譜繪制形式。紙扎的框架結構一般選擇蘆葦、竹竿和麥草等材料,其他輔助材料採用麻繩、絲線、竹釘、木棒等。紙扎骨架的扎制,根據扎制對象要合乎整體結構。糊制剪貼,是紙扎工藝的主要內容。它將不同的彩紙剪鏤,組成單元圖形或服飾、花飾、建築構件,然後根據造型需要,糊制在綁紮好的框架上。在貼制圖形前,先滿糊素紙,將大形統一,以便於貼糊裝裱。折疊工藝多用人物紙扎,特別是戲曲紙扎。彩繪主要用在服飾、臉譜、布景、道具、建築附件和動物裝飾上,講究施彩的熟練和傳神。彩燈彩燈也稱為花燈,是一種照明器具,又是傳統節日的應時之物。在中國民間,每逢節日或婚、壽喜慶之時,人們都要張燈結綵以示慶賀。正月十五和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賞燈節,民間燈彩最初是東漢時由皇宮燈彩發展而來的,宮燈起源於元宵節張燈習俗。宮燈盛行的同時,燈彩也開始傳入民間。燈彩在民間的廣泛流行大約是在隋、唐之際,至宋代達到了製作技藝的高峰。
宋代元宵燈節期間不僅宮廷和京師達官貴人玩燈,還鼓勵市民來觀燈,規定凡到御街觀燈者賜酒一杯,以致燈節時觀燈者人潮如流。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為慶賀元宵節,招徠天下富商,放燈十日。當時的金陵(今南京)城內盛搭綵樓,並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只,一時蔚為壯觀。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在東華門辟二里長的燈市,從正月初八起至十五達到高潮。明代杭州元宵節燈市出售的各色花燈,有老子、美人、鍾馗打鬼、劉海戲蟾等。到了清代,北京的燈節定為自正月十三至十七日,其中十五為正燈日,燈以東四牌樓、地安門為最盛。正陽門外、靈佑宮旁也是重要的賞燈之地。
一般地,扎制彩燈的骨架用竹木、鐵絲等,燈屏用印或繪有圖案的紙或絲料來製作,泉州的花燈多用剪紙圖案來裝飾燈瓶。在北方,專門有一種木版印製的類似木版年畫的燈屏畫,其題材尤其以群眾喜愛的戲曲故事為多。風箏現在風箏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在眾多的風箏種類里,北京、天津、山東濰坊、江蘇南通等地的風箏相對較為知名,這四個地方被稱為中國四大風箏產地。而像河北、四川、遼寧、廣東、福建、江蘇、上海、西藏、台灣等地區,也都有地方特色濃郁的風箏品類。
風箏製作有「四藝」之說,這「四藝」是指風箏製作與放飛的流程,分別為:「扎制」、「裱糊」、「畫繪」和「放飛」。風箏樣式繁多,但製作上都是以「四藝」為基礎的。由於各地風俗民情及群眾審美觀念不盡相同,各地的風箏在造型、扎制、裝飾及放飛技巧上,都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E. 古典傢具的特點
中式古典傢具指具有收藏價值的舊式傢具,主要指的是明代至清代四五百年間製作的傢具,這個時期是中國傳統傢具製作的頂峰時代。還有仿明清式傢具,是現代的技術工人繼承了明清以來傢具製作工藝生產中式古典傢具。
中式古典傢具保留了古典文化底蘊同時融入現代時尚風格,中式古典傢具越來越符合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追憶。中式古典傢具使我們不至於在現代社會迷失自我,丟失文化和以遺忘歷史。
中式古典傢具主要採用簡潔、明朗的直線條,有時還還採用具有西方工業設計色彩的板式傢具,搭配中式風格來使用。
中式古典傢具特點一:工藝精良
中式古典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設計的極好結合。中式古典傢具最典型的連接方式是榫卯結構極具科學性。很多傢具幾乎不用一枚鐵釘,其結構受空氣濕度的影響較小。在跨度較大部件之間的連接處,常常鑲以牙板、牙條、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
中式古典傢具特點二:紋理雅緻
中式古典傢具在選材上極有講究,且常常充分利用原有的紋理特點,挖掘木材本身的自然美。工匠們在用這些材料製作傢具時,常常不再進行覆蓋式的表面塗飾,而是用打蠟、上清油等方法,讓木材本身的紋理、色調充分顯現。
中式古典傢具特點三:裝飾合理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中國傢具藝人積累了大量的裝飾經驗,裝飾技法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就裝飾技法而言,鑲、嵌、雕、鏤、描,無所不能。然而,在具體的某件傢具上,決不因為材料技法多樣而隨意堆砌或進行炫耀式的裝飾,而是局部裝飾服從整體,以襯托整體的簡潔之美, 做到錦上添花。
中式古典傢具特點四:結構嚴謹
嚴格的比例關系是中式古典傢具造型的基礎。典型的中式傢具局部與整體的比例、圖案與結構的形態關系都極為勻稱而協調。
F. 明式傢具研究的制圖者簡歷
袁荃猷 王世襄夫人,祖籍江蘇松江,
1920年在沈陽出生。曾從汪孟舒先生習畫,從管平湖先生學琴。
1943年 獲燕京大學教育系學士學位
1943年9月至1946年1月 任北京輔仁附中語文教員及輔仁大學教育系創辦的實驗小學教員。
1954年至1988年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音樂圖像的搜集和研究。
1969年至1974年 天津團泊窪文化部五七幹校。
1987年 評為音樂研究所研究館員。
1988年 在音樂研究所退休。
1988年 退休後音樂研究所返聘編著《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北京卷》,至1993年3月完成。1995年秋又作修改補充,1996年12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主要著作
《神奇秘譜只發集注》人民音樂出版社 1956年
《聶耳》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2年
《冼星海》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3年
《中國音樂史參考圖片》第十輯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7年12月
《中國古代音樂史圖鑒》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8年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北京卷》 大象出版社 1996年12月
《游刃集——荃猷刻紙》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2年6月
G. 古建築結構的問題
古建築哪個資料?常見的木結構方式有穿斗式構架、抬梁式構架、混合式構架、干欄式構架、井乾式構架等。更多古建築資料,也可以搜索古建家園查看
H. 我國有那些文物是國家一級的
1、人面魚紋陶盆
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綵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發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
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整個畫面構圖自由,極富動感,圖案簡潔並充滿奇幻色彩。
2、大盂鼎
大盂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先後為當地鄉紳郭氏、縣令周廣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蔭等所有,1951年潘氏後人潘達於女士將其捐贈予上海博物館,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而另一尊同為盂所鑄之鼎,形制略小,習稱「小盂鼎」,器上銘文涉及西周與鬼方之間的戰事,但此器在輾轉收藏的過程中已不見蹤跡,僅於著錄中保存銘文拓本。
3、三星塔拉玉龍
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現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於龍的原型,研究者們提出過各種假說,如蛇、鱷魚、蜥蜴、魚、鯢、馬、牛、豬、鹿、熊、虎、蠶、蠐螬、松樹、雲、閃電等等。
商代甲骨文中的「龍」字和婦好墓出土的玉龍都顯示,龍是一種巨頭、有角、大口、曲身的神獸。新石器時代最符合這些特徵的文物應屬紅山文化中的這種蜷體玉龍,安徽含山凌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
4、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外表呈紅色,作直壁平底圓筒狀。陶缸外壁有彩繪一幅。畫面左側為一隻站立的白鸛,通身潔白,圓眼、長嘴、昂首挺立。鸛嘴上銜著一條大魚,也全身塗白,並用黑線條清晰描繪出魚身的輪廓。
畫面右側豎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編織物纏繞並刻劃符號等。白鸛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鸛身微微後仰,頭頸高揚。魚眼則畫得很小,身體僵直,魚鰭低垂,毫無掙扎反抗之勢,與白鸛在神態上形成強烈的反差。
5、後母戊鼎
「後母戊」青銅方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製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環節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
「後母戊」青銅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青銅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
I. 民間藝術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中國民間藝人
一天,我慕名來到廣西藤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即:先秦及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此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佔地寬廣、工程浩大、人工設施增加;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了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園林發展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二是繪畫技術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時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至此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中國民間傢俱
中國民間傢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風格和中國特點。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到唐代時,隨著垂足坐生話方式的流行、椅、凳傢俱發展起來到宋代高型傢俱定型,室內陳設束、椅、幾、案,工藝技術日臻成熟。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傢俱的黃金時期;不僅千紋萬華的漆飾傢俱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而且產生了中國古代傢俱史上成熟顯赫的明式傢俱和豐富卓越的清式傢俱。明清傢具都以高級硬木為主要用材,拋棄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傢俱一貫採用漆飾加工的製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質,天然紋理和光潤色澤,使傢俱產生了--種嶄新的意韻,品質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並運用精湛無比的工藝,使傢俱的構造實現了科學與世術的完美結合,從而在世界傢俱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熠爍目的豐碑。
中國民間服飾
中國民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民族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飾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中國民間飾品
在我國這片大土地上,生活著千古流傳的古老民族。這些古老的民族,勤勞智慧,創作了許多民間民族飾品。至今保存著世界上最古老民間飾品。我中國民間藝術網展示了民間藝術飾品精品。許多人看了以後,都對中國民族民間藝術表示由衷的贊佩。————請看我中國民間藝術網!
J. 《青花瓷》簡譜
簡譜如下:
《青花瓷》是鍾興民編曲,方文山作詞,周傑倫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周傑倫2007年11月2日發行的專輯《我很忙》中 。
2008年2月6日,周傑倫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該歌曲。2008年7月5日,該歌曲在第19屆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獲得年度最佳歌曲獎、年度最佳作詞獎和年度最佳作曲獎三項獎項。
(10)明清傢具譜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方文山因認識了幾個鑒賞古董藝術的朋友,在與他們時而青銅、時而宋瓷、時而明清傢具等橫跨千年談古論今的聊天中,觸發其想用那些傳世的中華藝術品來當歌名的動機。
青花瓷定義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青花瓷是「中國風」的經典象徵之一,但它的源頭其實來源於伊斯蘭文化。
元代繪制青花瓷受文人水墨畫技法影響的痕跡十分明顯,使用拓塗法來表現畫面的不同色調,其拓染手法與文人寫意畫如出一轍,與典型分水技法(即康熙「青花墨分五彩」分水技法)有明顯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