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清紫檀傢具八仙桌子刻什麼款識
帶款識的陶瓷作品、書法和書畫作品比較多見,而帶款的傢具,可說是鳳毛麟角。 明清傢具上的款識,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紀年款,二是購置款,三是題識。
紀年款
紀年款
紀年款
紀年款只是記錄器物的製作年代,這種紀年款大多出自工匠之手。明代傢具中有紀年款的較少,從王世襄先生文中得知,故宮藏品中,有漆木傢具上刻寫著"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曆年制"等。
購置款
購置款是記載此器物的購置地點、購置經過,或是定製的造價、地點等等。
是一隻明代崇禎年間的鐵力木翹頭案的面板底面刻字的拓片。上面刻著"崇偵庚辰仲冬制於康署"。顯然,這是傢具主人所刻的購置款。
題識
是收藏家、鑒賞家等名人題在傢具上的墨跡。或是記載此傢具的來歷,或是記載得此傢具的感慨與欣喜,或是記載……這種在傢具上的題識,一經名人之手,也就聲價十倍,成為名器而令人矚目和珍愛了。明代傢具中,這種有款識的名器,在《清儀閣雜詠》中就記載有兩件,一件是"天籟閣書案,高二尺二寸三分,縱一尺九寸,橫二尺六寸八分,文木為心,梨木為邊,右二印曰項,曰墨林山人,左一印曰項元汴字子京"。此書案就是明代書畫家、鑒賞家項元汴收藏的傢具。因為案的左右刻有三方印,因而名垂青史。
《清儀閣雜詠》中還記載了一件傢具,那就是「周公暇坐」,也就是一把扶手椅。文中記載說:"周公瑕坐具,紫檀木,通高三尺二寸,橫一尺五寸八分,倚板鐫:'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戊辰冬日周天球書。"印二:一曰周公瑕氏,一曰止園居士。(見圖1)這只椅子是明代書畫家周天球所用,由於他在背板上刻了此五言絕句,此椅就成為一件赫赫有名的傢具了。
在《中國傢具》(美國埃利華斯編著)中,也記載了周天球的坐椅,背板上的題識,與《清儀閣雜詠》中的記載,是一樣的。只是,在題識的下方,又多了兩段吳雲所作的小字跋。吳雲是晚清有名的金石收藏家和考據家,吳雲的跋,其一是"周公瑕生正德九年甲戌,壽八十有二,至戊辰為隆慶三年,年五十有五。餘生嘉慶十六年辛未,至今年乙丑秋七月,得此椅於蘇城某肆中,年亦五十有五,洵奇緣也。退樓記。"其二是:"乙丑年得紫檀椅,紋細色澤如漆,明時良工所造也。逾四年己巳秋,嵐坡茂才復於市肆中得二椅,至庚午冬,又從某故家物色一椅,皆刻有名賢筆跡,與三椅恰配,無絲毫差池,洵可喜也。 時聽楓山館落成,余年正花甲一周矣。因書歲月記之。退樓老人。」
王世襄先生對此椅的真偽曾提出異議。確實,對文物作偽,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尤其是較小的器物,最易被混充。我因為對此沒有仔細考證,不敢妄言。只是覺得有款識的傢具,實在是鳳毛麟角,故而列出以供鑒賞。
王世襄先生家中,珍藏一件明代紫檀大畫案,長192.8,寬102.5,高83厘米,雲紋牙頭,通體光素。此畫案的牙條上,有一段清宗室溥侗的題識。記載他幸得此案的欣喜之情,並將所得此畫案,與項元沛書案,周天球坐椅"並堪珍重"。這是清代有題識傢具的最好實例,現收入在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具珍賞》一書中。
② 馬未都的老師,究竟有多牛
馬未都何其豪橫,可也離不開高人指路。馬未都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剛接觸收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與民國走過來的老先生交流學習。其中不乏大師級人物,比如王世襄、朱家溍、張浦生、王維玲等,特別是王世襄對馬未都影響極深,為其躋身收藏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王世襄以80塊錢的白菜價,就這么輕而易舉的收入囊中。據悉,王世襄稱天下第一案子為最大的便宜,可見對這一件藏品也是非常的滿意。盡管王世襄老先生熱衷於收藏,可從來不迷戀文物背後的金錢價值。後來,天下第一紫檀案子捐給了上海博物館,成為收藏界的一段美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馬未都提出將自己的畢生藏品,捐獻給社會,不喜歡把錢和文物糾纏在一起,也是受到了老師王世襄的影響。
③ 明式傢具珍賞的序言
對於美術,我是一個什麼都感興趣的門外漢。記得1949——1950年間初到北京,那時北京飯店對面還是一片空地,長達一兩里路都是擺地攤的;古舊書畫、文物珍玩以至於日用衣著,應有盡有。郭沫若先生曾花了只當今天三十五元的賤值買了一部用細木箱裝的「二十四史」,擺滿了一個牆面。後來,在我的朋友、已故的著名音樂家盛家倫的介紹下,我僅花了四十元美金便換得半房子有關中國書畫的線裝書。還記得清楚的是:和工藝美術家張仃(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一起到東不壓橋一家德國人開的古董店,看到一件櫸木矮扶手椅,造型十分考究,每一根直線和曲線,每一個由線構成的面,配合呼應形成的空間分割,是如此恰到好處,使人產生一種穩重中有變化,嚴謹中帶靈活的美感。中國藝術是善於把畸和正、簡和繁、動和靜、險和夷這些矛盾統一起來的。而從水墨畫到傢具都巧妙地發揮簡和靜之美,藝術家們追求的是用極其簡練的藝術語言恰到好處地表達事物的外在與內涵。宋玉形容美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在明式傢具或八大山人的水墨畫中,都給予我們這種感覺。這是中國明代傢具給予我第一次美的誘惑。我當時心頭突突,很想買回去據為已有,但終於由張仃替學院買了下來。此物現已被王世襄收人這本圖錄中(圖版52)。以後,我在隆福寺舊書店買到一本楊耀先生的《中國明代室內裝飾和傢具》,是1942年《北京大學論文集》的抽印本,篇幅很薄,但是對於念念不忘那具扶手椅的我,已經增加了一點對明式傢具的感性認識。不久,舊書店又送來一帙德國人艾克(G.Ecke)著的《中國花梨傢具圖考》,圖版十分豐富,我不假思索地買下來,但到1957年,我連同心愛的《中國版畫史圖錄》(鄭振鐸著)都忍痛賣掉了。讀到艾克的書,可以說是我接觸到中國明式傢具工藝的開頭。我當時很想做點研究,從美學上說明明式傢具為什麼那麼迷人。但這只是幻想,直到今天,我對美學還是摸不著門。對於明式傢具,也只限於觀賞贊嘆而已。
④ 明清傢具的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古斯塔夫·艾克出版的第一部介紹中國古典傢具的著作《明代黃花梨傢具圖考》,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人們開始意識到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份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書中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中國古代工匠的技藝,令國內外不少專家學者嘆為觀止。亞洲特別是港台地區的明清傢具收藏,到1985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具珍賞》出版後,才引起港台收藏家大量湧入內地搜覓明清傢具。當時大陸根本沒有古典傢具市場,大陸的古玩商們也不清楚古典傢具在國際上的價格。港台收藏家開出的價碼,極大地激發了大陸傢具商的熱情。他們深入到江、晉、冀、陝等省的城鄉,到每一間舊宅老屋內搜尋,以極低的價格搬走黃花梨、紅木、烏木、雞翅木等明清傢具,從而使明清傢具的價格暴漲了近10倍。在古董傢具外流的高潮中,國內的收藏家也開始了古典傢具的收藏。首先吸引國人的是迅速上升的價格,收藏古董傢具除了保值,還使人感受到了明清傢具的藝術魅力。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明清傢具的交易已成為古玩買賣中的重頭戲。
20世紀50年代王世襄等專家參與、制定了關於紫檀、黃花梨等明式傢具不得出口的法律規定。1985年傢具外流高潮時,王先生再一次向文物部門呼籲,但傢具商販完全無視此規定。一件紫檀條桌在海外拍賣價高達32.5萬美元,相當於270萬人民幣。海內外價格間的差距,已無法阻止中國古典傢具的外流。1985年後,市場偏好蘇作、廣作、京作的明式傢具,至80年代末由於市場硬木傢具貨源減少,江蘇、安徽、浙江、山西以及福建泉州、廈門的明式柴木傢具,成為向外傾銷的主要對象。至90年代初這類極具中國民俗風味的民間傢具開始走入紐約、倫敦、香港等地的國際拍賣行,約占每場拍賣古董傢具的30%以上。台灣古典傢具商在大陸設廠收貨修復,拉回台灣後舉辦專業講座,煸情促銷。台灣人開始講求陳設古董傢具,顯露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藝術的理解。
一些專家指出,在各種傳統收藏品中,如中國書畫、陶瓷、古玩等價格高居不下的情況下,明清傢具仍與國際市場的價格存在著巨大的差額,未來有很大的升值空間,應是頗具潛力的投資項目。有人估算過,明清傢具的年升值率約為20%左右,說明了明清傢具的收藏確實具有很大的升值潛力,收藏明清傢具是一種很有前景的保值投資行為。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留存的古舊明清傢具將會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資源匱乏的現實也就越來越難滿足收藏者們的強烈願望。在這種大趨勢下,人們就會退而求其次,自然而然地將眼光轉向可遇可求的仿古傢具,尤其鍾情於那些選料精良、做工精細、形神兼備的仿古傢具精品,因為無論就其珍稀名貴木材的價值,還是其藝術價值都具有增值的潛力。
⑤ 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
您是想問什麼問題呢?
http://wangshixiang.blogbus.com/
這上面有很多王老的資料,您可版以看看權。
⑥ 明式傢具珍賞的作品分析
《明式傢具珍賞》 編著者王世襄是當世首屈一指的明式傢具研究專家,致力收藏和鑽研中國傳統傢具達四十年。他從自己的和全國其他公私藏處中精選出162件明式傢具珍品,分門別類,並按器形由簡而繁,造型由基本形式到成熟階段為次序,編成圖錄,通過文字論述、彩色圖版和圖版解說三個層次,對明式傢具進行了有系統而細致的介紹。
《明式傢具珍賞》以實物彩色圖版為主,全部彩圖連細部特寫共332幅,附傢具實測圖42幅。在圖版解說中,配合186幅黑白圖,對所載各件明式傢具作了細致的描述和精闢的品評。書前有長篇「前言」,結合52幅手繪插圖,系統地闡述了明式傢具的源流、造型特色、結構技巧和欣賞與實用價值。中國傳統傢具發展到明至清前期,達到頂峰的黃金時代。這時期的傢具採用了性堅質細的硬木作材料,在製作上榫卯嚴密精巧,造型上簡練典雅,風格獨特,公認是一個重要的傢具流派,專稱為「明式傢具」。其優秀製品不僅被視為藝苑奇珍,而且對現代傢具的影響也日益顯著。
明式傢具在近四十年來備受西方人士所賞識與重視,曾出版了幾種有關它的著述和圖錄,反而在中國尚無這方面的專著。王世襄編著的這部《明式傢具珍賞》及其姊妹篇《明式傢具研究》專著,不僅填補了這個使人遺憾的空白,而且還後來居上,在傢具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遠超前人。
本書兼備知識性、學術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既可供文化藝術研究者、傢具設計師和收藏家研究參考,也適合一般文化藝術愛好者觀賞。
⑦ 收藏大家:王世襄,看他是怎麼看待收藏這件事的
王世襄(1914-2009),號暢安,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福建福州。小學、中學就讀北京美國學校,燕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曾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陳列部主任,中國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采訪者:您收藏的傢具如今都在上海博物館,有沒有「捨不得」的心情?
王世襄:沒有。只要我對它進行過研究,獲得了知識,歸宿得當,能起作用,我不但捨得,而且會很高興。當時,香港朋友庄先生和我商量,想要買我的傢具之後捐贈給上博。於是,我提出了條件:你買我的傢具必須全部給上博,自己一件也不能留。如同意,連收在《明式傢具珍賞》的傢具我一件也不留,全部出讓。而且不講價錢,你給多少是多少,只要夠我買房遷出舊居。其實當時所得只有國際行情的十分之一,但我心安理得,認為給傢具找到了一個安心的好去處。就這樣,搜集了40年的79件傢具全部進了上博。這79件中有明代的牡丹紋紫檀大椅,是舉世知名的精品。在《明式傢具珍賞》中只用了一件,出現過兩次。按照我和庄先生的協議,我只需交出一把,可以自留三把,但我四把全交了。原因是四把明代精品放在一起,太難得了,我不願拆散它們。四把椅子在我家中多年,從未按應用的格式擺出來過,到了上博可以舒舒服服地同時擺出來,它們終於得到了自已的安身之所,那多好啊!我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只要從它那裡獲得過知識和欣賞的樂趣,就很滿足了。物歸其所,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局。想永久保存,連皇帝都辦不到,妄想者豈非是大傻瓜!
采訪者:《明式傢具珍賞》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內外具影響力的文物圖集,先後有中、英、法、德等九個版本問世,備受海內外學者推崇,您是甚麼時候開始研究傢具的?
王世襄:40年代初,在四川宜賓李庄,也就是在中國營造學社工作的時候,我經常閱讀有關建築的古籍,對《營造法式》和清代則例的裝修及傢具產生了興趣。後來,又讀到德國人艾克著的《中國花梨傢具圖考》。我認為中國傢具中國人自己不能不研究,就暗暗立下趕超的志願。之後四十餘年,搜集與研究同步並進,除文革期間外,即使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也沒有終止過,直到198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明式傢具珍賞》。
收藏逸事:一對杌凳先後看了20次,最終漲了20倍
采訪者:您現在還寫有關傢具的文章嗎?
王世襄:我現在已經很少寫這樣的文章了,承認自己落後了,不動了,如果想寫必須重新調查、學習。一是近年來有很多從東南亞進口的木材,有的品種根本沒有見過,連木材的形態色澤都不了解,做成傢具就更說不清了。二是由於古舊傢具的升值,仿製修配,不惜工本,發明了不少新方法,甚至連新科技都用上了。製作者們諱莫如深,嚴格保密,不下功夫搞好關系,無從得知。三是當年編寫傢具書,除自有者外,他人所藏的也都經過仔細過目。近年中外各地,藏者大增,自然有不少品種、造型為我過去所未見。如想增補,首先須審查實物,看有無修配改造。傢具散在各地,很難如願。如想使用照片,又涉及版權問題,困難更多。如何才能使自己跟上時代的發展,我知道應當怎樣去做,只是九十衰翁,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還有當年《珍賞》、《研究》兩書,線圖有數百幅之多,皆出老伴荃猷之手。她已先我而去,今後還有誰能為我制圖呢?最近寫了一篇關於超長的鐵梨大供桌文章。該物件十分罕見,曾求一位內行朋友去廣州為我仔細觀察了兩次,查明沒有修配改造過,是「原來頭」(傢具行術語,即未修補過),才敢動筆。可見我現在要寫篇傢具文章多麼不容易. IP:I88%I76Z,ZOI6
采訪者:能說說傢具收藏過程中的逸事嗎?
王世襄:20世紀50年代初,我在通州一個回民老太太家看到一對杌凳,非常喜歡。可惜藤編軟屜已破裂,但沒有傷筋動骨。我要買,老太太說:「我兒子要賣20元,打鼓的只給15元,所以沒賣成。」我掏出20元錢,老太太說:「價錢夠也得我兒子回來辦,不然他會埋怨我。」我等到天黑還不見他兒子進門,只好騎車回北京,准備過兩三天再來。不料兩天之後在東四牌樓掛貨鋪門口看見打鼓的王四。王四坐在那對杌凳上。我問他要多少錢,他說「40元」。我說:「我要了。」恰好那天忘記帶錢包。待我取錢馬上返回,杌凳已被紅橋經營硬木材料的梁家兄弟買走了。自此以後,我常去梁家。兄弟二人,每人一具,就是不賣。我問是否等修好再賣。回答說:「不,不修了,就這樣拿它當面盆架用了。」我眼看著搪瓷盆放在略具馬鞍形的彎棖上,袖手無策,心中焦急。後來一年多的日子裡,我先後去了20次,最後花了400元才買到手,恰好是通州老太太要價的20倍。
采訪者:為什麼您愛說自己不是收藏家?
王世襄:收藏不單靠眼力、靠自己愛好,錢財對收藏也十分重要,我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歷,說明我根本不具備收藏家的條件。長物可能很珍貴,也可能只是一把破笤帚,我的長物多接近後者。這些長物,有的或許有研究價值,有的或許有欣賞價值,但未必有經濟價值。所以我從來不承認自己是收藏家。
收藏感悟: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
采訪者:您是如何琢磨一件東西的?
王世襄:有四個步驟:一、憑直覺;二,見實物,把真實的東西拿在手裡面把玩、體會,獲得感性體驗;三、搞清楚實物是怎麼製造出來的,看清楚其機理和內部構造;四、研讀相關文獻。
采訪者:您的收藏之道是什麼?
王世襄:我沒有收藏書畫,沒有收藏瓷器,沒有收藏玉器,更沒有收藏青銅器,因經濟所限,對這些都不敢問津。只是用幾元或一二十元的價格,掇拾於攤肆,訪尋於舊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我過去只買些人舍我取的長物,通過它們來了解傳統製作工藝;辨正文物之名稱;或是坐對琴案,隨手撫弄以賞其妙音;或是偶爾把玩,藉以獲得片刻清娛。在浩劫中目睹輦載而去,當時我能坦然處之,未嘗有動於衷。由此頓悟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有所會心,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這是我多年來堅守自珍,孜孜以求的。
王世襄屬於那種真正的書香門第。父親王繼曾是著名的外交官,曾經擔任過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祖父王仁東曾任內閣中書、江寧道台,祖父的哥哥王仁堪是清光緒三年的狀元,曾上條陳勸阻慈禧太後修頤和園。高祖王慶雲更是被記載入了《清史稿》中。母親金氏一族,則是江南有名的大戶人家。外公靠辦實業起家,很有西洋新派思想,把幾個孩子都送到英國留學。母親金章在英國學習美術,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花鳥畫家。舅舅金城則更有名,20世紀初北方畫壇的領袖,當時的地位甚至超過張大千。這種出生實在讓人羨慕,世代為官的父親家族給了他儒學禮教方面的精神支持,而母親家族則為他提供了強大的藝術基因。王世襄從小在國際學校學習,每天放學後還接受兩個小時的儒學教育。不過事情如果按照這樣發展下去,中國歷史上只會多一個精英分子,而不會出現那獨一無二的王世襄。
⑧ 請教:明式桌子的高度
恩
多謝劉總講解了,怪不得總覺得官帽椅一類的東西好像都比我家的凳子都要高些,就是《珍賞》中的那個大號富貴凳也有51公分高,確實夠高的。
⑨ 古建築結構的問題
古建築哪個資料?常見的木結構方式有穿斗式構架、抬梁式構架、混合式構架、干欄式構架、井乾式構架等。更多古建築資料,也可以搜索古建家園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