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納西族傢具

納西族傢具

發布時間:2021-10-29 17:01:27

㈠ 納西族的資料與圖片

名稱:納西族
英文:Nakhi
人口:324679
語言:納西語
文字:東巴文、哥巴文
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
地域:雲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地區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市、迪慶州

㈡ 納西族民風民俗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08839人。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葯,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納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凈地,納西酒歌等等,其中納西凈地最為有名風靡古城。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綉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能蹺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節日】

海坡會 在雲南永寧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秘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俯卧著一個雄奇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絕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寧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眾山神都要到永寧與干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歷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瀘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穀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

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八舉行。

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里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歷十月初八日,人們匯集到三朵廟里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游春賞花,小夥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棒棒會
納西族的商貿節日也比較多。雲南麗江縣的納西族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棒棒會」,以交流竹木農具為主要內容。據記載,這種集市活動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納西族傳統,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後開始春耕生產,棒棒會正好為准備農具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場所。這里犁耙、鋤頭、鐮刀、竹筐、背簍、扁擔等等一應俱全。納西族農民每年要更換一些帶把柄的農具的木把,所以把這種農具交易會稱為「棒棒會」。棒棒會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樹苗、盆景、傢具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

搶婚遺風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義的女方父母。

㈢ 納西族的傳統工藝品是什麼

1,納西服飾
2,木雕,木製傢具
3,石雕

4,玉石類首飾

工藝品(英:art craft)手工藝的產品。即通過手工或機器將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產品,是對一組價值藝 術品的總稱。工藝品來源於生活,卻又創造了高於生活的價值。它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性和藝術性, 是人類的無 價之寶。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
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民族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㈣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

㈤ 納西族的民風民俗簡介

納西族風俗文化簡介:

納西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創造了東巴象形文字(目前世界上仍在唯一使用的象形文字,堪稱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和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籍。與東巴文化發展的同時,納西族又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先進文化。從明代開始,以麗江土司木氏為首的貴族領主首先接受了漢文化,他們大都能詩能文。今天仍可以從納西族的建築、音樂、壁畫等看到具有漢、藏、白、納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麗江的納西古樂,原是由內地古典音樂傳至麗江,融入了納西族的音樂風格,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活化石。

納西族導游常跟遊客介紹說納西族人稱小姑娘為「潘金妹」,稱小夥子為「潘金哥」,類似於現在「美女帥哥」的稱呼,實際上這是旅遊開發後的叫法,納西族民間並不這樣稱呼。因潘與胖同音,常有女遊客誤以為是說她胖而悶悶不樂,呵呵!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大致與漢族相同,傳統男子服飾以馬幫時期的麻布馬掛和皮大掛為主要特色,婦女則穿綉著七星、日、月的「披星戴月」服,代表勤勞。

遠離城區的納西族大多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東巴教,接近藏區的納西族居民大多信仰喇嘛教,而麗江城區的納西居民受漢文化的影響一部分信仰佛教、道教等。由於封建社會時期對納西族實行漢化政策的影響,加上歷史上納西族曾是茶馬古道中漢藏貿易的中間商,漢族的主要節日像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等在麗江納西族也普遍流行。除此之外較大的節日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都比較流行的火把節,和納西族保護神三朵的生日三朵節(也叫三多節)。除此之外的物資交流會有正月十五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
清雍正年間,中央對西南邊疆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即罷免世襲土司,改為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對納西族實施漢文化的滲透,這期間從內地移民過來漢人不在少數,他們與納西族通婚,共融共生,今日麗江古城的納西族,他的血緣與漢族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今天古城的納西族除木姓、和姓外,李姓、王姓、楊姓等也都是大姓。他們大多是漢納兩族通婚的後裔。

納西族傳統上有「女主外男主內」的風俗。女人出外勞作,男人在家「琴棋書畫煙酒茶」,帶孩子、養寵物、養花弄草、從事工藝創作等。麗江民間有句順口溜「娶個納西婆勝過十頭騾」。在麗江,做男人是清閑的,但在歷史上也有另外,至少茶馬古道上的馬幫的組成幾乎全是男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遠走他鄉,一走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回家團聚。今天這種「女主外男主內」習俗還在延續,比如說你在麗江坐計程車,司機的女性比例往往其他城市高很多,在田間勞作的也大多是婦女。但男子出去養家糊口的比例也在上升。

㈥ 納西族 急

民族概況】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24679人。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麗江馬」聞名全國。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 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2003年麗江地區撤地設市,麗江市包括了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寧蒗縣、華坪縣及永勝縣。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葯,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the Naxi (Nahsi) ethnic group or the Naxis(Nahsis)
[編輯本段]【納西溯源】
納西的傳承納西族在麗江的居住上限可追溯到何時?從族源的考察,有三說:
一是土著說:主要基於考古發現。據此說,納西族在麗江的生成、生息時間最古、最長。
二是南遷說:據史學家方國瑜等研究認為,麗江納西族源自古代從西北河湟地區南遷的羌人,秦漢時遷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即今四川鹽源、木里、鹽邊一帶,再西遷至今寧蒗永寧、中甸白地、麗江奉科、大具,再西遷入麗江壩。秦漢時稱旄(máo)牛夷、白狼夷,晉常璩《華陽國志》稱摩沙(suō)夷,隋唐時稱摩些(suō)夷。據唐樊綽《蠻書》記載,其實麗江縣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稱為「摩些江」。
三是融合說:即麗江納西族由土著者和南遷者融合而成。此說已被多數學者認同。按此說,古納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漢唐時期逐漸完成了從滇川交界的東部向西部麗江的大轉移。
[編輯本段]【東巴發軔】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質。
東巴經是東巴念詠的經書,納西語稱為「東巴久」。東巴經書是東巴文化的書面載體,自然成為東巴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因而被稱為古代納西族的網路全書。
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東巴文有兩種,一是象形文字,二是格巴文——對一些象形文字簡化或再造而成一字一音的標音文字。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編輯本段]【禮儀與禁忌】

一、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納西族具有熱情、知書達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納西族內部團結和睦,對外開放吸納、以禮相待,形成了豐富的禮儀文化。 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嘩、說粗話。騎馬到村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的地方。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歡在檐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占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或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嘩、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煙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時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咽後再夾第二箸。雞頭應讓年長者享用,雞爪不能給小孩吃。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起立時要關照旁人坐好,防止旁人翻翹跌倒,造成傷痛。共同進餐時,若已經吃完飯,最好陪旁人一會兒。若想提前離席,要招呼別人"請慢用"。進納西人家時,不可打主人家的狗,不可當著主人或客人的面打罵小孩,不要擅自進入老人和女人卧室。在滬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要詢問"阿夏"的情況。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口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忌坐在門檻上,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忌獵殺進入家宅的小動物,蛙蛇進屋,應恭送出門。不能傷害逗轉耳畔的蜜蜂。不準在廚房鍋灶里煮貓或其他野生動物。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吃狗肉、馬肉、貓肉和水牛肉,傳說他們都為納西族祖先立下功勞,無比忠誠,任勞任怨,平時要善待,死後要善葬。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吹口哨。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卧室。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曬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曬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 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凈手,並要跨過由杜鵑枝等燃起的煙火堆,以示除穢。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忌婦女早起床。歷史上納西族信奉東巴教,這是一種以自然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原始宗教。東巴教規定:不得砍伐水源林,不準在樹木生長期進山砍伐,不準獵殺懷孕母獸和幼獸,不準殺死進入家宅的小動物,每年進人1月至7月這段時間,不準打鳥、不準狩獵,不準捕魚。不得污染水源,不準向水源吐痰、大小便、傾倒垃圾,不準在河流里洗滌污穢物品,取用井水要遵守規定。

二、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在納西族地區,你不必因為一句隨口而出的邀請便貿然參加婚宴,也不能因為主人的"謝絕"而錯過吊喪的機會。因為對納西族來說,災難和悲哀時刻得到的幫助將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礎,甚至可以消除平時的積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慶時道喜,不知在悲痛時慰問,將被視作是為人差。 辦紅、白喜事,禮品種類和數量要根據血親的遠近和交情的深淺而定。辦事當天,一般較親密的親友在公開場合要送米、麥、糖、酒和適量的錢。這些禮品統稱為"人情",由兩位專人當場清點記錄,稱為"掛人情",當日結算後當面交給主人。更親近的親友則在內部場合贈送衣物、傢具等。如果是外地來客或一般朋友參加這種儀式,可隨意掛一點"人情"禮錢,以表心意。 納西族自古通行火葬,"改土歸流"後改為土葬。對死者一般都要念經超度亡靈。麗江的喪葬在很多方面保存著民族傳統,人一斷氣,全家即號陶大哭,派人向親友報喪。家屬披麻戴孝,跪在亡者兩旁守靈。來弔祭的親友,向亡靈鞠躬或磕頭或以哭泣表示哀悼。然後,再向主人表示慰問,請主人節哀。死者入棺或火葬時,屬相相剋者忌在現場。出靈發喪前族中長者或單位領導主持追悼會,宣讀祭文(或哭文),情景十分哀婉凄切。發喪出靈時屬相相同者須迴避。孕婦忌給死者引路搭橋。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雞肉。東巴祭司忌吃獻給死者的犧牲。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孝男孝女不參加婚禮。 納西族對生育較為重視,其中"頭客"禮儀較為獨特:當主人家有嬰兒出世的時候,第一個偶然進入該家庭的人即稱為"頭客"亦稱"扯生"。這時候,無論這個人是男女老少、遠近親疏、貴人乞丐,都要當貴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潔凈的冷水(幸福水)請"頭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後主人再煮米酒雞蛋款待"頭客"。
[編輯本段]【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婚禮上的小花女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議的女方父母。
[編輯本段]【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原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編輯本段]【節慶】
納西族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三朵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
春節年俗
1,打瓦納西努
麗江的過年其實是從臘月開始的。納西語中有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打瓦納西努」。 意思是臘月開始,納西人就了瘋了。為什麼這么說呢?其實這個瘋是因為采買年貨,納西人如同瘋了一樣。
從前,一進入臘月,整個農貿市場就分外地熱鬧起來。人們如同潮水一般涌動在市場中,似乎一切都是免費的。現在瘋得比原來推遲了不少,只是,一過臘月二十,那種瘋的場面總是會出現的。似乎全國臨除夕都是會瘋狂購物的。
2,刷佯撐
納西族在春節快到的時候,差不多還有五六天就是丁光二十四。然後就會到山上砍來一種長青的樹,白蠟樹。然後全家大小都打掃,而白蠟樹一般刷迷煙和蜘蛛網一類的。其形式主要表達,刷去不好的,刷去晦氣,打掃好衛生,除舊迎新,迎接春節。
3,春聯
從前納西族的春聯都是用東巴文所寫。
到了除夕這天,剛吃過午飯,每家每戶的男人們就開始忙著清洗大門,颳去舊聯,換上新的春聯。婦女們當然在做年飯嘛。
年飯過後,慢慢地走,麗江古城裡,欣賞剛帖好的春聯,那是很有風雅的味道了。雖然現而今的春聯絕大多數充滿了銅臭味,但偶爾遇到一付好的,就更是難得了。
納西人秉承漢族文化傳統,對春聯極為重視,以前是自己不會寫的也一定要請個他們認為不錯的書法家書寫一副,以表喜慶。
4,水飯
在納西族中,不論過節,還是家裡做了好吃的,都會在大門口順牆角潑水飯。水飯主要去各種菜的丁點,作為意思,然後摻進茶,水,酒等食品,節氣點香,順牆而潑。以表達對祖先的尊重和一家人的表現。
5,年飯
年飯開始前,必須的是在擺滿菜擺完所有的菜後,在桌的上位擺上幾碗飯,一般三碗,或者按離去的至親人數擺,飯要盛很滿。然後全家一次向那個方向磕頭,以表示對祖先的的尊敬和對逝去的人的懷念和一家團團圓圓的意思。對於納西族的年飯,在除夕起床後,老人就會告誡小孩,這天里不能玩或摸鐵的器物或者竹子,因為摸了鐵或竹子的話,會在吃年飯的時候,會把肚子吃撐吃得很鐵實(玩鐵器物)或者空空的什麼都沒吃到(摸玩竹子)。年飯於對每個納西人都顯得那麼重要,重要到只能在自己家吃,嫁出去的女兒都不能回娘家去吃的。年飯一般都會有豬頭肉、公雞(必須是騸了的)肉。納西話叫「布古挨排施」。這兩年生活透著好了,吃什麼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家人團圓的氣氛。
年飯吃了,就開始洗腳,取「來年事事都趕趟」之意。看來我們的先民以前並不是每天都洗腳的,才會有除夕晚上必須洗腳的習俗吧:)。
洗完腳,就該給家裡小孩子們發壓歲錢了。這幾年行情看漲啊。朋友、其他的親戚在春節中候補就是了。
在我兒時的印象中,那碗油汪汪的豬頭肉下面泡著油豆豉,真是天下美味啊。
6,初一
初一,也就是過了除夕,初一00:00開始,就要到溝邊塘邊或者水源處,放鞭炮,挑一擔新的一年最新的水,新氣象,健健康康。然後早早起來,把大門完全打開,代表新的一年財源滾滾。而初一代表新的開始,代表今年要所發生的,所以男女老少在初一就不做什麼活快快樂樂高高興興的,象徵這一年就快快樂樂,高高興興,和和美美的。
7,掃墓
納西族十分注重禮節,也十分尊敬祖先。掃墓一般是書面說法,而土語就是上墳拜年。納西的拜年就是拜年長的,輩數大的,無論遠近。但首先要拜的是祖先,是習俗,也是尊敬。所以一般初二屬性不相剋(納西屬虎不上墳),就初二上,屬性相剋就提前初一上。納西人春節有掃墓的習俗。每個家族的墓地一般都是山清水秀的地方。所以如果有機會和納西朋友上墳,就當成遊玩好了。其實本來也是這樣,納西人掃墓根本找不到悲傷的氣氛的。 一般是初一或者初二去上山的。
9,春客
其實春客對納西來說是還禮,因為在納西族裡一樣有拜年,而拜年就是提著一些土產品(現代很少)去比族裡較親的輩數大的族人家裡拜年。而輩數大的就不用去回拜,然後就以春客形式請回輩數小的。納西人家有春節期間互相請客的習慣,特別是家庭中如果有新婚——去年春節後結婚的都算——夫婦,那就更是必須請的。如果家庭夠大,這對新婚夫婦可就吃苦了,可能春節中一天就要趕好多個飯局。還必須帶上米、糖什麼的禮品。順便被請的陪客就多了,如果家族夠大,請一對新婚夫婦,陪客可能多到三五桌。另外被請的重要的對象是在外地工作的族裡人。請他可能得排隊,你家初一,我家初二的往下排,只排到人家必須離開的那天。幸好現在春節放假都夠長的。
10,放鞭炮
這跟漢族文化一致
11,正月十五棒棒會
春節到正月十五才算真正收官。除了象其他地方一樣吃元宵外,納西族有這天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叫「棒棒節」,本來是買賣農俱、果樹的,這幾年這些東西依然在買賣,但主角基本變成了花卉,特別是蘭花。市場基本都在鎮東路上,近一公里的長度,人聲鼎沸。愛湊熱鬧者可以如魚得水了。很有意思的節日。
12,聚眾演出
春節的時候,四方街將會搭起一個高台,有各種表演。 晚上,在包括四方街的很多有小廣場的地方,或者賓館酒店前都會有民族打跳,這些是遊客可以參與的,因為舞步極其簡單,一學就會了,學不會也沒什麼,亂跳就是,玩的就是這個氣氛,免費的哦。
13,東巴祭天儀式
這是納西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納西人被稱為「祭天的民族」。現在這種宗教儀式已經不怎麼搞了,偏遠的納西族地區可能還在進行。
海坡會 在雲南永寧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秘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俯卧著一個雄奇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絕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寧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眾山神都要到永寧與干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歷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瀘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穀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
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八舉行。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里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歷十月初八日,人們匯集到三朵廟里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游春賞花,小夥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編輯本段]【服飾】
麗江一帶納西族男子服飾與當地漢族相同,寒冬納西族服飾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帶的穿大襟長衫,著過膝肥腿褲,腰系羊皮兜,扎綁腿。寧蒗、永寧、鹽源、木里地區的男子,上穿短衫,下著長褲,寧蒗一帶的男子還喜戴手鐲,老人穿麻布無領長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帶。近幾十年來穿藏服者漸多。
納西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麗江納西族婦女穿長過膝、寬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披羊皮披肩。寧蒗納西族婦女穿短衫,下系長麗江納西族婦女身著傳統的「披星戴月」服飾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頭巾,戴金、銀、玉、石等製作的耳環和手鐲,並喜歡束「羊皮帶」或「圍腰帶」。羊皮帶用棉布製成,每根長約四尺半,寬約二寸,使用時必須是成對的。圍腰帶非常精緻,只有在節日才系。它是一對長約三尺、寬約兩寸的棉布帶子,上面綉有盆栽菊花、二龍戲珠等圖案。永寧納西族婦女用氂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發辮,再在假發外邊纏上一大圈藍、黑兩色絲線,並將絲線後垂至腰部。
每逢節日,納西族婦女都要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和披上她們最喜愛的服飾———七星披肩。這種披肩五彩繽紛,十分美麗。它是用整塊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縫著6厘米的黑呢子邊,兩肩處有用絲線綉成的日月圖案和一字排列的「七星」。人們稱這種披肩為「披星戴月」。它象徵著納西族婦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勞動。披肩既有裝飾的作用,又非常實用。納西族婦女勞動時,不習慣用肩挑,多是喜歡用背馱,因此披肩又可當墊肩使用。一物兩用。
[編輯本段]【天文歷法】

根據已翻譯的二十多卷《東巴經》的記載,古代關於天象的專有名詞即有數十種之多。《創世紀》里還出現了專管氣象、星辰和歷法的忍勞、蘇陀、尼羅、吉阿等人的名字;從《巴格圖》和《十二生肖的來歷》等經書上看,納西族早就對四方四隅(類似漢族的八卦)有了較為明確的概念;確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陰陽「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創制了以月亮圓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共三百六十天的歷法,並用十二屬相來記日、記月和記年。民間還從對天象及生物活動觀察,摸出一套關於風、雨、花、雪,以及布穀鳥、野鴨、大雁、白鶴等的活動規律,來分別季節的特徵,不誤農時地進行農事活動。
[編輯本段]【納西族民居】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所謂「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三坊一照壁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檯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桿,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檐和「垂魚」裝飾的布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
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里。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網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勢的高低而組合。這些房屋中臨街的房子多被辟為鋪面,或主人自己經營些小商品,或轉租他人經營。

㈦ 納西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一、木楞房

傳統的木楞房直接以圓木為材料,建造時先平齊木料,在兩端砍出介面,然後將圓木首尾相嵌,大小頭均齊,構成四面圍牆。然後架起檁條,直接鋪上長形木瓦,用石頭緊壓木板。圓木間抹上牛糞或泥,以避風寒。

瀘沽湖畔摩梭人的木楞房絕大多數由四個房屋組成大小不等的四合院,一幢是正房,左面是經堂,右為畜圈,正房對面一坊為兩層樓。

正房為全家就餐、主婦休息及儲存糧食雜物的地方;對面的樓房上分為許多小間,是「阿夏」情人偶居的地方;院內房間布局較為復雜,有主室、上室、下室、後室、倉庫等。

二、服飾

麗江一帶納西族男子服飾與當地漢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帶的穿大襟長衫,著過膝肥腿褲,腰系羊皮兜,扎綁腿。寧蒗、永寧、鹽源、木里地區的男子,上穿短衫,下著長褲,寧蒗一帶的男子還喜戴手鐲,老人穿麻布無領長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帶。

納西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麗江納西族婦女穿長過膝、寬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披羊皮披肩。寧蒗納西族婦女穿短衫,下系長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頭巾,戴金、銀、玉、石等製作的耳環和手鐲,並喜歡束「羊皮帶」或「圍腰帶」。

羊皮帶用棉布製成,每根長約四尺半,寬約二寸,使用時必須是成對的。圍腰帶非常精緻,只有在節日才系。它是一對長約三尺、寬約兩寸的棉布帶子,上面綉有盆栽菊花、二龍戲珠等圖案。永寧納西族婦女用氂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發辮,再在假發外邊纏上一大圈藍、黑兩色絲線,並將絲線後垂至腰部。

三、主要節日

祭天 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過去,納西族把祭天作為是否納西人的標志之一,如俗語所說「納西是祭天的人」。祭天最初是納西人遠古自然崇拜的形式,後來便與民族的母系遠祖和父系祖先崇拜聯系起來。當代,在一些比較邊遠的鄉村保留了這一盛大節慶,近年來,恢復祭天傳統節日的村寨有所增加。

新年 農歷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棒棒會」 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的一個別開生面的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這天,四鄉農民一大早就來到麗江古城,古城從四方街到關門口一帶,人如潮湧,摩肩接踵,街道上擺滿了竹、木、鐵農具和各種果樹苗木、花卉等,「棒棒會」標志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現在,這個節日依然存在,但節慶的場所已改在古城附近舉行。

四、繪畫與雕塑

繪畫與雕塑是納西東巴宗教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東巴繪畫可分為木牌畫、竹筆畫、紙牌畫和卷軸畫。木牌畫分尖頭形和平頭形兩種。

尖頭木牌畫一般繪神靈和被認為是善的大自然精靈「署」,著色;平頭形木牌畫各種鬼怪,不著色。納西木牌畫與我國西北地區出土的漢代人面形木牌有傳承關系,木牌上畫鬼神再插於地上祭祀之俗,原是古羌人的古俗。

竹筆畫主要是指用書寫東巴經的尖頭竹筆所繪的圖畫,包括經書封面裝幀、經書扉頁畫、題圖、插圖等,有白描也有彩色。紙牌畫指畫在多層厚紙粘合而成的硬牌上的繪畫,分為占卜紙牌畫、自然神「署」之畫以及東巴的五幅冠等。卷軸畫是畫在布質卷軸畫上的各種神像畫,東巴舉行儀式時掛在臨時設置的經堂上。

卷軸畫中的傑作是「神路圖」,該畫長15-20米,上繪鬼神人三界,有近400個人神鬼獸形象。該畫用於喪禮和超度亡靈儀式。 東巴雕塑有麵塑、泥塑、木雕。東巴繪畫和雕塑有粗獷率直、自然渾朴的風格。

五、宗教信仰

納西族是個信仰多種宗教的民族, 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東巴教,也信仰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道教,各種宗教相容共存,各行其道,都有各自的信眾,但在鄉村,信眾最多的是東巴教。

東巴教對納西族的社會生活、民族精神、文化習俗有重大影響,是納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幹,是在納西族處於氏族和部落聯盟時期的原始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漸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傳佛教等的一些內容,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態

。它有自己的儀式系統,龐大的鬼神體系,與各種儀式相配套的經典。泛靈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這一基本理念,是東巴教的主要特徵。

六、歌舞

納西族的民間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熱美磋》、《喂默達》、《阿麗哩》等。其中《熱美磋》俗稱「熱熱磋」或「窩熱熱」,屬於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類歌舞都邊歌邊舞,隨著輕松的舞步,一人領唱眾人和。

《喂默達》的舞蹈形式有兩種:一是半圓圈式。男女舞伴圍成半圓,由一歌手領唱帶頭,其餘依次以後者右手搭於前者左肩,跟隨其後,左手自然下垂,按逆時針方向,踩著歌唱的節奏緩步行進。每至樂曲的最後一拍,眾人躬腰、點頭、踏步一次。

第二種是雙半圓式。男女分開,各成半圈,男隊手式同前,女隊手牽手,按逆時針方向行進,男女各有一領唱領舞者,兩隊相互對歌不斷變換圖形,或成圓圈,或走『龍吐水」,或作「繞麻花」等。

(7)納西族傢具擴展閱讀

納西族是我國居住在金沙江中上游的少數民族,除四川省的木里、鹽源、鹽邊三縣及西藏自治區的芒康縣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及其周邊的香格里拉、寧蒗、維西、永勝、德欽等縣。

今天的納西族,是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我國西北青海、甘肅河湟一帶的氐羌族群,沿著橫斷山脈向南遷徙,與沿途居民經過長期的融合而成。

秦漢時期,他們先從岷江上游到雅礱江流域,再到金沙江中上游地區,其中的高勒趣第17代孫、葉支系的葉古年在唐朝初年進入麗江盆地。納西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緬語族彝語支,大致以金沙江為界,分為東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區。

納西族有表意的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和音節文字格巴文,1957年政府還為納西族創制了拉丁字母納西語拼音文字方案,現已試行推廣。納西東巴文字,一般認為創造於唐代,是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唯一的象形文字,被稱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納西地區的社會經濟,同雲南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一樣,發展也不平衡。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縣、維西縣的納西族聚居區是封建地主經濟,並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香格里拉縣的一些地區則仍保留著領土經濟的殘余;寧蒗縣還基本處於封建領主經濟階段,並保持著對偶婚和母系家庭殘余。解放以後,經過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納西族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

㈧ 請問這個納西族的木雕的原型是什麼

在納西藝術中,最具魅力的還是木雕。木雕藝術即使不是南方特有的,恐怕也以南方為多,高門大戶不用說,就是普通民居,也都講求在屋檐、窗扇、門扇、傢具上雕上各種花紋。納西族自然也不例外,雕刻很發達。現在追求時髦,新建築和新傢具不常雕花了,雕刻家們就轉向其它市場,獨具特色的東巴木雕便應運而生。

東巴木雕主要以杜鵑木為材料,這是一種喬木,四五月份開花,一般要三四個人才合抱得過來。雕刻家們在這種木頭上,用線刻、浮雕、立體雕的手法,雕出圓形、方形、立體的圖案。這些圖案或具象,或抽象,都非常古樸美麗,有民族風味,有的浮雕讓人想起了非洲的面具、畢加索的畫,而線刻則讓人想起了丁韶光、袁運甫的畫。

線刻有的取材於日常生活,表現少女彈琴、挑擔、犁田、種地的畫面和熱帶植物花鳥等;有的取材於英雄故事,表現納西族戰斗英雄三多,身著盔甲,掛著弓箭,騎在馬上的勃勃英姿。

還有一種雕刻雕在瓢上。據說納西人過去就喜歡在瓢上雕花,今天這種瓢已基本失去實用價值,成為專門的工藝品了。瓢的材料不是北方生長的葫蘆,而是梨木和杜鵑木。所有這些木雕都是烤乾後雕刻的,不開裂,不變形,掛在牆上是一種別有韻味的裝飾。

東巴木雕是最具美麗的納西藝術,也是納西文化傳承的載體。
東巴木雕主要以杜鵑木為材料。杜鵑木是一種喬木,木質光滑、無接縫,據說還有辟邪之功效。
木雕都是把木頭烤乾後進行的,這樣雕刻出的作品不開裂、不變形,易於保存。
雕刻家們在杜鵑木上,採用線刻、浮雕、立體雕的手法,雕出圓形、方形、立體的形狀。線刻的作品,有的取材於日常生活,多表現少女彈琴、挑擔、犁田、種地的畫面和熱帶植物花鳥的圖案;有的取材於民間的英雄故事,變現納西民族英雄三多,身穿盔甲,掛著弓箭,騎在馬上的瀟灑英姿。
納西人還利用木雕製作神像,木雕神像做工精細,相較泥塑和面偶,神態更加傳神。當然,東巴木雕並沒有脫離泥塑和面偶的藝術風格,基本以整體寫意為表現形式。
東巴木雕風格古拙、簡朴、傳神,是納西族難得的民間雕塑藝術品,具有十分濃烈的民族韻味。

㈨ 關於納西族的故事

納西族的生活,每逢重大事項皆有贈玉飾的習慣,有新

生兒降生的時候,孩子的長
輩就會贈予一塊翡翠平安扣栓紅線給小孩帶上,
祝福並保佑孩子平安成長。
在女兒出嫁時母
親會褪下自己手腕間祖傳的手鐲送給女兒,作

為嫁妝。因為玉鐲象徵著吉祥圓滿,象徵著
包容,
中國人有句話
「人養玉三年,
玉養人一生」
家傳的玉鐲經過幾代人的滋養更是極富靈
性,傳給後人也就把祖先的福

分和祝福也帶給了子孫。而當老人去世,落下最後一口氣的
時候,雲南很多民族都會把玉放在老人口中,讓老人含玉而歸,這樣便能平安的達到天國,
享受美好的生

㈩ 納西族民居建築有什麼地域特色

納西族是一個在思想上十分開放、文化上善於學習的民族,博採眾長,在民居建築中吸納了漢族的青瓦白牆、白族的門窗雕刻、藏族的木柱畫棟等優點,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於一體,形成美觀、獨特、實用,且獨具特色的民族民居建築風格。麗江地區和金沙江、瀾滄江沿岸氣候適宜,植物茂盛,有豐富的適於建築的木材資源,更有充足的石材資源。地方物產,決定了建築材料的選擇和建築樣式。

納西族民居建築主要是選用木材和土石,可以就地取材,充分體現了因材施用、物盡其能特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典型意義。根據地理、氣候、材料的不同,納西族民居建築材料的選擇也有所不同。如:居住在麗江壩子和在金沙江、瀾滄江沿岸的納西族,因為周圍土多石少,多採用木結構、夯土牆的瓦頂房子;居住在森林茂密的山區的納西族,因為木材多,出門就可取材,主要採用井乾式「木楞房」建築形式,或木結構、土坯房,屋頂蓋瓦或蓋木板;生活在虎跳峽旁的納西族,因為這里山勢險峻,到處懸崖峭壁,土少樹少,於是用石頭鑲砌牆壁,屋頂蓋石板或瓦,連室內的傢具什物也大多用石頭製成。

可見,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特別是民居建築形式的影響。納西族正是在總結了長期的生活經驗之後,逐漸形成了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民居形式和生活方式。

閱讀全文

與納西族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傢具拆裝打包 瀏覽:350
武漢二手傢具市場地址 瀏覽:709
哪裡可以買到貓咪傢具 瀏覽:525
電路維修技巧 瀏覽:395
房屋內牆翻新怎麼做 瀏覽:640
竹和橡膠木傢具哪個好 瀏覽:534
瀘州美的空調售後維修 瀏覽:433
摩托車鋁合金cnc件怎麼翻新 瀏覽:1000
貼完磁磚裝什麼家電6 瀏覽:866
緬甸花梨傢具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72
浙江pvc手套廠家電話號碼是多少 瀏覽:100
華碩筆記本北京維修點 瀏覽:799
涪陵空調維修電話附近 瀏覽:247
宜昌工貿家電在哪裡 瀏覽:527
閃修俠龍崗維修點 瀏覽:845
翻新機怎麼變成真機 瀏覽:111
海清家居服 瀏覽:222
防水灑到啞光磚上怎麼辦 瀏覽:869
鐵路護欄翻新用什麼漆價格是多少 瀏覽:495
湘潭華為維修點查詢 瀏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