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有什麼不同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那裡?---《學佛群疑》聖嚴法師著
居士能夠說皈依嗎?居士可以講經嗎?居士可以化緣嗎?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嗎?居士能為信徒念經拜懺超度嗎?居士能夠參與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務嗎?
以上六個問題常有人問起。照理說,那些都是出家僧眾的分內事,非居士所當做,萬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學佛的立場;否則應現出家相,不該一方面捨不得離俗出家,另一方面又要模仿出家生活,享受出家人的權利,這不是在家學佛的本意。在家學佛是為了獲得佛法的利益而學佛修行,護持三寶,是三寶的外護,不是三寶的核心。
然而,時代變了,出家人少了,需要佛法和佛事的人數卻增多了。在沒有出家人或很少出家人的地方,也允許在家居士代說三皈。三皈的本意是恭敬歸命佛法僧三寶,其是以僧寶來說三皈,不是在家居士說三皈,皈依僧寶也不是指皈依在家居士。我曾寫過一篇短文〈僧伽未必是僧寶〉,收在《明日的佛教》一書中,其中對三皈物件的僧寶,就有很詳細的說明。
總之,居士雖不可越俎代庖,自稱皈依師,但他們可以在無人說法處及無人說法的時地,代替僧寶中的某一位大德法師說三皈。不過,對一般眾生,如種種動物,其不論死活,任何佛教徒都可隨時為之說三皈,使眾生普種善根,作為未來得度之因。
至於講經說法,在佛世就有居士代佛說法的例子,甚至也有長者居士代佛為僧眾講授法義。如大乘經中,就有維摩詰居士說法,勝蔓夫人也有說法的記載,因此,居士說法應該沒有問題。依古來慣例,居士不得以說法來賺取生活費用,是因為居士有他自己一定的謀生方式,不靠講經說法維生。但是,目前這個時代一切講求專業,弘法也須專業化。如果居士以弘揚佛法為專業,應該酌量收取報酬,作為養家活口的生活之資和交通所需。然而,若以講經說法為謀財手段,大受供養,漫無限制,那就不是學佛的居士應有的心態了。除此之外,今日或明日的居士,若為佛教的文化教育及行政工作做專業性的服務,也應該接受適量的待遇以維持家計。
至於化緣,其本意是讓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有接觸佛法的機會,所以比丘要沿門托缽乞化善緣,原來目的不在飲食,而在種植信佛學法的善根。現代人提到化緣就聯想到向人要錢,這並非佛法的本意。當然,透過乞化而使在家人布施,雙方都得實益,不過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表面給人佛法而目的在於要錢。現今化緣多半是為建築寺院,很少是為了個人生活,也有一些是團體和寺院乃至個人,為了舉辦、保成某一種文化教育慈善事業而產生,比如印經、辦學校、建醫院、孤兒院、老人院等,面對此等活動,出家人應該做,居士們當然也應該做。
中國近代史上有一位乞丐教育家武訓,就是以要飯來辦學,這是值得鼓勵的。因此,居士化緣,但問其目的何在,不是可以或不可以的問題。若為擁護三寶,當然可以;若為社會福利,同樣可以;但若為購買私人住宅而假借佛堂、寺院之名,來營個人私利、圖個人享受,那就是違背因果的。
寺院,《法華經》稱之為塔廟,原本是用來供佛的舍利,後來才作為珍藏佛的法寶。在有佛有法之處,一定有僧人照顧,所以在塔廟的旁邊有僧房,這就完成了住持三寶的形象。俗人親近三寶,若住於寺院,稱為近在,其目的是學習出家的威儀及修行的生活,並且為僧伽大眾服勞役,稱為耕種福田。
佛典中尚無居士主持寺院的成例,但是近世以來,日本的佛教以在家居士為中心,他們住於寺院,生兒育女,代代相傳,是職業的宗教師家族,和一般的在家居士不相同。另外。像民初的楊仁山、歐陽漸、韓清凈,都是以居士身而主持佛教教育和文化事業的。他們都有道場,但不以寺院稱之,比如只園精舍、金陵刻經處、支那內學院、三時學會等。
因此,近代不乏名居士主持各類道場的例子,都是用精舍、學會、學院、蓮社、居士林、居士會等等名稱,不曾用過寺院的名目。如果居士一定要主持寺院,那可能是密教在家派的喇嘛,或是神道教的廟祝,而不是住持。因為寺院的住持是代表住持三寶,居士既非三寶之一的僧寶,怎能當住持?名實不副,是違背佛教倫理的。
凡是佛教徒都應該念經拜懺。佛教既然鼓勵生前結社共修,死後也當有同修的助念超度。因此,居士當然可以替人助念,為人超度。不過,問題在於若干在俗之士以為人誦經拜懺超度亡靈為專門職業,如先天、龍華、一貫道等齋教就有這種情形。他們平時不敬僧寶,一旦有人過世需要超度,就出現專為亡靈超度的齋公齋婆,且學僧尼常用的經懺佛事到處趕場。他們既是職業性的誦經團、拜懺隊,當然就不免論工計酬,然這種現象是佛法所不許的。
也有人問,居士能否使用法器敲打唱念?這應該不是問題,只要是用來誦經拜懺、修行佛教儀軌,而不是作為賺錢謀生的途徑,就沒什麼不可。問題是,學會法器的敲打唱念之後,很可能被人東邀西請,忙得不可開交,以至舍棄了自己的本行職業而把經懺佛事當成專業,這是必須防止的事。在家居士的謀生方式有很多,若用修行的方法謀生,雖不會餓死,也不會大富,正信的居士何必要下海去趕經懺?
至於出家人的事務,所謂僧事僧管僧了,居士不得參與,更不可干涉;這就好比你不是某團體的成員而去干涉該團體的事務一樣,參與已屬不可,何況干涉?所謂僧事,是指出家人的生活、威儀、戒律的清凈與否以及僧眾之間的相互摩擦等,居士如果過問,就像自己不是軍人身分而走入軍營去論斷軍紀,或處理軍人的事務。
出家人本為一體,因為是凡夫,所以他們之間可能有矛盾。但是僧無隔宿之怨,更無不共戴天之仇,小小摩擦轉眼即了,所以往往以不了了之的方式來處理僧眾的瑣事。如果居士插足進去,反而使得事情擴大,而且口舌更多。所以居士進入寺院,只需熱心護持,不可幫一個說一個,談論是非,製造糾紛。常言說,不看僧面看佛面,你是為信佛、學佛、護持三寶而親近寺院,故不要因為見到你所不順眼的僧眾現象而生譏嫌,自尋煩惱。
㈡ 請問在佛教中,普通居士可以手持錫杖嗎持錫杖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愛不恨不取不舍。沒必要持杖,非要持杖就是著法相了。出家人持杖,取金剛伏魔之意,以提醒自己精進佛法,免於退轉。以在家人的身份持杖個人感覺有些不妥,如果你能持杖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那就了不起了。
㈢ 在家居士什麼時候念四弘誓願,三皈依,十大願王
課誦的原則,以定時做定課為主。內容應該包括供養、禮拜、禪坐、持名、讀誦、發願、迴向等。
所謂供養,是在佛前擺設香、花、燈、果、凈水和食物。如果條件許可,應當每日換新,保持鮮度;否則亦不當有腐爛、污染、凋謝等的現象發生,以維持佛前的整齊、清潔和庄嚴為原則。
所謂定時做定課,是指在每天的同樣時段,做同樣的功課。最好是選擇頭腦清楚、身心舒暢的時段做課誦。通常是以清晨起床,盥洗之後,早餐之前;或晚餐之後,休息一段時間,就寢之前,為最好的兩個時段。兩個時段加起來,每天至少需要一至兩小時;但也不需要超過四小時,否則課誦時間太多,會影響平常的家庭生活及工作。如果情況特殊,也可以選定上午或下午的任何一個時段,來做定時的課誦。
課誦叫做恆課,又叫日課,就是每天必須有的修持活動,不能間斷。它的作用相同於每晨起床後要漱口、洗臉、飲食、灑掃庭院、大小便利一樣,是保持身心平衡,也是修身養性、警策精進的生活方式。修行的目的不在於形式,形式卻能夠幫助我們達到身心安定、健康、幸福的目的。除了自我的修練和反省,也有諸佛菩薩和護法龍天的加被與護持。
課誦的項目可多可少,只要每天相同即可。內容可依時間的長短及個人的喜好而有所選擇;但是供水、獻香、禮拜則不能缺少。個人課誦,不一定要用魚磬等法器,亦不一定要會梵唄。若不致打擾他人,可用小木魚。在獻供及頂禮三拜之後,早上誦「大悲咒」三遍至七遍,「心經」一遍,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後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再念普賢菩薩十大願或四弘誓願,最後是三皈依,唱迴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然後頂禮三拜,課誦完畢。
晚課應該是在下午或是晚餐之後,同樣供養、禮拜,然後誦《阿彌陀經》或「懺悔文」一遍,也可以只誦「大悲咒」七遍,念「心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聖號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接著四弘誓願,普賢警眾偈,三皈依,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迴向諸眾生,解脫三界苦,皆發菩提心。」頂禮三拜,晚課即結束。
因為課誦的人,進度有快有慢,有的會唱,有的不會唱,除非環境許可使用法器唱誦,否則不用法器,念誦即可。經咒的遍數也以快慢不等而酌量增減,以配合時間為宜。
如果時間允許,可酌量延長至四十五分鍾或一小時。在早課之前,晚課之後,亦可增加靜坐時間二十五到三十分鍾。最好能夠向正統的佛教靜坐老師學習安全的靜坐方法;否則也得把姿勢坐正,身心放鬆,默念佛菩薩聖號,一心專注,不急不緩。如果不習慣靜坐,也可採用禮拜的方式,以定時或定數禮拜佛菩薩。以無所求之心禮誦和靜坐,是最正確和安全的;否則容易引起幻象、幻景、幻覺,而引發身心的障礙。真正的修行是沒有條件的,當然,它是有目的的;而修行的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僅願把課誦時間加長,而無意靜坐或增加禮拜的次數,則可以在早課的供養、禮拜之後,加誦「楞嚴咒」及十小咒;晚課的供養、禮拜之後,加誦《普門品》或者增加「大悲咒」的持誦遍數至二十一或四十八都可以。
如果居家無事,也可以在白天任何一個固定的時間,禮拜經典。拜經的方法,也是先做供養,然後一字一拜,每拜一字應念兩句拜經詞,例如:拜《法華經》時,每拜一拜,當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如拜《華嚴經》,則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如拜《金剛經》,則念「南無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南無般若波羅蜜多會上佛菩薩」。如拜《彌陀經》,則念「南無佛說阿彌陀經,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如拜《普門品》,可有兩種念法:第一因為它是《法華經》的一品,因此比照拜《法華經》的念法;第二則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如拜《地藏經》及《葯師經》,即可以此類推。
拜的時候,通常是用黃紙條或檀香,用大字的經本,逐字逐字地移動,拜到一定的經文與段落,或者是用筆記下所拜完的經文,或者用紙條夾在那一段、那一個字之處,預備下一次繼續禮拜。但是每次拜完之後,經本必須蓋上,不得散置或敞開。拜完一部經,還可繼續拜同一部經,乃至發願拜上幾十部、幾百部、幾千部,或是終身禮拜同一部經,拜得越多越好。
課誦之前;或者是發願課誦、拜經之前,可以有目的而為,或是為了祈求現實或來世的利益,乃至為了成就什麼功德;做完課誦之後,也可以發願祈求你所希望達成的願望。但在課誦時,應當專心一意於課誦,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頭。最好的態度是,但為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薩道的修行態度。其實不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德。
㈣ 普通人士可以在家敲木魚么
其實,抄木魚是佛教重要襲的法器,是為了警醒人們時時要有精進修行的心,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抓緊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學習無限深奧的佛法,寺院師父敲擊木魚是為了提醒大家在念經觀想自己和佛菩薩時,要凝心一處,不起雜念。
其實,在家裡敲木魚誦經是如法的,但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學佛主要講的是一顆清凈心,如果誠心向佛,那麼衣、食、坐、卧、行都是修行,十萬法門都能成佛,只要能夠靜心念佛,即便是睡覺念佛,也是修行。
㈤ 在家居士念佛時可不可以敲木魚
可以的,木魚的作用,一是控制持誦經咒真言的節奏與速度,二是表法,鼓勵佛弟子精進修行,因為古人不知道魚的眼瞼是透明的,以為魚不睡覺,代表了勤奮。
㈥ 《在家居士》早晚課內容是什麼
若工作極忙碌,只要念佛即可,可依李炳南老居士的教導。早晨起床以後,晚間就睡以前,洗手漱口,到佛像前焚香獻水。合掌恭敬,或跪著、或站著、或盤腿坐著,用至誠心,照著下面的次序念。
1、南無十方常住三寶(念一聲拜一拜)
2、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一聲拜一拜)
3、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念一聲拜一拜)
4、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三千聲越多越好,隨各人的閑忙定數。無論念多少聲,只可由少加多,不可由多退少。念佛時可不必禮拜。)
5、南無觀世音菩薩(念一聲拜一拜,念三聲拜三拜)。
早晚課注意事項
1、宜簡不宜繁
在家居士,家庭工作與修行皆要兼顧,實屬不易,理應權衡,不可於某一方面投入過多精力,而影響到其他事情。也不可為了生計而廢棄修學佛法。
2、不宜影響家人
在家居士可不必敲打法器,寺院打法器是為了統一節奏,做早晚課由於時間較早,盡量聲音要小,以不影響家人鄰居為首要。
㈦ 藏傳佛教在家居士能使金剛鈴杵嗎
藏傳佛教所有的法及法器,咒語等都需要傳承,如果有傳承的話是可以的。沒有傳承的話不要用,那屬於盜!
㈧ 在家居士可以用罄嗎
1.如果在寺院外,有出家師父指導後,在家念佛堂、在助念時等佛事活動時可以用。
2.如果在寺院,一定要有出家師父批准,就可以用。
㈨ 如果在家學佛,那應該怎麼樣做一個居士
作為21世紀的佛教徒,一定要與時俱進,跟得上時代。當然,「跟得上時代」,不是像世間人一樣趕時髦,而是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充實自己的內心。所以,希望大家以後在不染污自心的前提下,應該要利用各種方便,好好學習上師們的開示。
現代的很多學佛者,是以居士為主。所以,我們就談談:居士在學佛的過程中,應當有哪些責任?
1、家庭責任
這個本不該說,但現在好像不強調不行。為什麼呢?因為不少居士學佛以後,對父母、愛人、子女,統統都不管了,每天只是在念經、學法,任憑家人怎樣抱怨,自己也是如如不動。就算他們過生日慶祝,也不願意去隨順,這就比較極端了。
作為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雖然有些重大問題上,你不能與他們同流合污,平時要盡量把握時間學佛,但也不能完全放棄自己的家人。否則,很多家庭不和的話,對整個佛教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還有些居士,對家庭生起了厭煩心,就特別想出家。但你若不具足出離心,只是逃避的話,出了家以後,過不了多久,可能又會想還俗的。
因此,作為居士,理應先處理好自己與家人的關系,平時多體諒他們的情緒,多照顧他們的感受。畢竟他們也是眾生,而且與你因緣深厚。
2、工作責任
還有些居士,本來有份不錯的工作,但後來對佛法的道理學著學著,生起一種暫時的出離心,就把工作也拋棄了。
現在找一份工作不容易,而且,大城市裡的人有各方面壓力,沒有經濟來源的話,誰來養你?有些人因為一時沖動,丟掉了非常好的工作,以至於最後生活拮據、走投無路,沒人照顧,這時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其實,學佛沒必要放棄工作。你在工作的同時,若對領導、同事、下屬,以慈悲菩提心來對待,也是一種弘法利生。即便他們暫時不信佛,但你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的話,也能讓他們的心慢慢轉向佛法。所以,工作可以成為弘揚佛法的道場,大家今後對工作還是要認真負責。
3、修行責任
世間人有了美滿的家庭、順利的工作,就會感到心滿意足,但作為希求解脫的修行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責任:修行佛法不能間斷!不能天天吃喝玩樂、揮霍人生,否則,你的解脫慧命便斷送了。
如今有些人在這方面,就做得特別成功:家庭幸福和睦,工作盡職盡責,修行也能善始善終,圓滿所有的課程。當然,這些人肯定非常累。像學會的很多道友,平時一直在緊張地工作,好不容易有了星期六、星期天,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們學院的出家人,一般周末都可以休息,而他們卻連休息時間都沒有。不僅如此,他們還要背負很多壓力,比如,家人經常不理解:「你星期天跑到哪裡去了?怎麼不跟我們一起過!」此時,你就要有面對的能力、面對的准備、面對的方法,具足各種善巧方便。
以上講的三點,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否則,有些人出家的心不一定可靠,如果你沒有真正的出離心,出了家以後,父母沒人養,孩子也拋棄了,到頭來又因為出家的發心不對,自己沒有任何收獲,這樣對自他都不利。畢竟現在80、90這一代,以獨生子女為主,一個人需要養好多老人,一旦你出了家,一堆老人就沒人管了,生活上會特別困難。所以,學佛也要考慮到他們,這是一種責任。
還有些人,一開始特別精進,把工作、家庭都舍棄了,一門心思只想學佛。可是沒過多久,遇到各種挫折、家人哭鬧,馬上又繳械投降了,隨他們徹底地滾入紅塵。如此墮入兩邊都不可取。學佛是一件重要且長遠的大事,每日合理安排時間才是關鍵所在。若能如此,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將聞思修行進行到底。
㈩ 在家的居士可以敲木魚和磬嗎謝謝!
1.敲木魚只是一種象徵,念珠也是一樣的意思。讓你心念,停住。這個都是隨緣的
2.木魚是可以敲的
它有攝心的作用
3.
敲法器讀經的時候一定要恭敬,認真.
法器
是龍天護法的耳目.一敲就都來了.
所以你得有本事才能敲磬之類的
4.可以用法器,但是要照顧到鄰里關系。不要打擾鄰居。以免有人對佛教產生非議。佛弟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周全,佛菩薩的慈悲、恆順眾生都是從小事中體現出來的。只要事事想著別人,你就是菩薩,菩薩就是你。
隨喜你用功修行。阿彌陀佛!
具體還得自己酌情而定
佛法是靈活的
不要拘泥於形式
而重實質
阿彌陀佛
在念佛
念經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