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通雅家居

通雅家居

發布時間:2021-10-09 14:14:34

『壹』 人們傢具的演變

伴隨著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國傢具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按照某些學者的觀點,在中國古典傢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曾明顯形成四種最重要的設計風格,即:楚式傢具(周代至南北朝)、宋式傢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明式傢具(明中期至清早期)和清式傢具(清中期以後)。

楚式傢具(周代至南北朝)

中國傢具是從低到高逐漸演變的,它最早
起源於"席地而坐"的席,逐漸發展到"垂足而坐" 的坐具。最早最原始的傢具是坐卧鋪墊用的席,人們日常生活或跪或盤腿而坐,配以低矮的傢具。這時候,為了阻擋風寒,是用帷幕圍起而成為室的。漢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漆木傢具,漆案和漆幾是普遍使用的傢具。

在漢代之前,人們席地而坐。到了漢代,一種供坐卧的傢具----榻,已經被廣泛使用。這時候,屏風代替了帷幕,但幾和案依舊盛行。

東漢時,桌子出現,形狀與現代方桌類似。

漢末,胡床傳入中原,兩木相交叉,床面用繩索連成,開合自如,攜帶方便,很象後來的 交椅(見左圖),又象今天的馬扎(見右圖),這可能就是椅子的前身。

魏晉以後,因房屋增高,居住面積加大,傢具也相應加高,種類日益繁多。晉代的床已與今天相差不多了。

楚式風格實際上就是中國早期的漆傢具,中國人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年代尚不能確定,但最遲在西周時已廣泛使用於某些階層。在戰國時期,漆器在中國真正達到了普及。戰國時期,有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史?quot;戰國七雄",南方的楚國為其中的一國,因為楚國一帶是中國最重要的漆樹種植地區,楚國的漆傢具也最為發達。

漆器由於自身的優質耐久,防腐防潮適於裝飾,受到了全社會的歡迎。從周代至南北朝,漆傢具一直是中國傢具體系的主流,如果從皇家御用和上流社會的使用來看,漆傢具的主流地位一直保持到清末。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令西方人稱奇的巧奪天工的鉚榫結構,在戰國時代就大局初定,並經過二千多年的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沿用至今。
宋式傢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

到了隋代,凳與現在基本相同了。

而在唐代,桌子增多,椅子出現,櫃已是居家必備用具。唐代是高形椅桌的起始年代,椅子和凳子開始成為人們的主要坐具。唐代的椅子已是種類繁多,除扶手椅、圈椅、寶座外,又有不同材質的竹椅、漆木椅、樹根椅、錦椅等。

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傢具達到了普及,成為人們起居作息用傢具的主要形式。與前代相比,宋代傢具種類更多,各類高形傢具基本定型,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屏風、巾架、曲足盆架、鏡台等等,有的傢具上面還有雕刻的飾件,從品類到形制都不斷完善和演進。

宋代的傢具在形式上已經具備了明代傢具的各種類型,為中國古典傢具在明清達到鼎盛打下了基礎。

一般認為,宋代傢具從以下三個方面脫穎而出:

1、開始仿效建築樑柱木架的構造方法。

2、開始重視木質材料的造型功能,出現了硬木傢具製造工藝。

3、注重椅桌成套配置與日常起居相適應。
明式傢具(明中期至清早期)

由於年代的久遠,留存的傢具實物並不多,對明代之前的傢具,現代人對其的了解其實並不是知之甚詳。從明代開始,人們才大量見到了各種貨真價實的古典傢具實物,並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古典傢具從明代中期至清前期(15~17世紀)終於發展到了頂峰,這一時期被稱為"中國古典傢具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傢具式樣被稱為明式傢具。當時,由於交通的發達,印度、緬甸和東南亞一帶出產的硬木材,如紫檀木、花梨木、鐵力木、酸枝木等源源不斷輸入中國。這些木材色澤沉著,紋理優美,兼之質地堅硬細膩,適宜於製作精密的榫卯和進行細致的雕飾(祥見 明式傢具雕刻藝術),做出來的傢具質朴而不俗,具有獨特的美學個性和實用價值。
加之當時社會經濟繁榮,傢具製作在技藝、造型上都有了飛躍的進步,各類傢具的種類也空前發展。

明代傢具按不同的用材和工藝可分為:

1、傳統的漆飾傢具(或叫彩繪漆傢具,)。當時,雕添工藝將漆飾傢具發展到了頂峰。

2、新穎的硬木傢具。出現了黃花梨、紫檀木、雞翅木等硬木傢具,這種高級硬木傢具在當代受到國內外學術界一致贊賞。

3、軟木傢具。以榆木等為代表的明代軟木傢具,在明代也達到了其高峰,在中國廣遠的各省鄉間,現在還存在著大量的在設計水平和工藝技術兩方面都不亞於硬木傢具的所謂"軟木傢具"。

4、竹藤、山柳製作的民間傢具。由於此種傢具較多在民間使用,傳世珍寶不多。

5、陶、石製作的傢具。

清式傢具(清中期以後)
清前期傢具基本上繼承了明式傢具風格,大致是從康熙年間開始,隨著清王朝統治的強化,世俗民心的轉變,清式傢具較明式傢具在數量比例上 逐漸佔了優勢。雍正以後,在造型藝術、用料、裝飾及色彩方面則與明代形成了迥異的風格。

康雍乾時期,正值西歐古典藝術的巴羅克風格盛行。國外的傳教士進入中國,也將巴羅克的藝術風格帶入了中國。巴羅克傢具的造型豪華奔放、雕琢細膩而形式誇張,它追求浪漫的華麗的裝飾風采,傢具外觀是以不同的曲線和端莊的形式相結合。

當時,製作傢具的工匠充分發揮了雕、嵌、描繪等方法,並吸收了外來文化藝術,在傢具形式上大膽創新,變肅穆為流暢,化簡素為雍貴,一改前代風格,出現了穩重,華麗的清式傢具。

當時,在全國形成了幾個傢具製作中心,由於地域的遼闊,各地的傢具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除了較多地保留了中國傳統傢具的傳統形式外,在廣州等沿海一帶出現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而趨向於"西化"的傢具。

乾隆一代六十年,既是清帝國極盛的一代,又是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清式傢具亦不例外。這一時期的清式傢具,不僅也同步達到頂峰,而且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以及清上層社會的思想特徵和氣質,裝飾過於繁復的清式傢具,大多出自乾隆時期。

至清末,清式傢具與清王朝命運一樣,衰敗末落,清晚期出現了不少格調低俗的拙劣傢具,讓人觀之不免引以為憾。

中國傢具的起源是世界傢具史上最早的國家之一,其發展隨著社會化的進程經歷了多層次的變革。以明清傢具作為中國傢具的代表,在當今世界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無論從實用、鑒賞或者是收藏上,還是象徵主人的生活品位與地位上,仍然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中國傢具的起源與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二、近代時期的傢具(古典傢具)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現代傢具

現代傢具是20世紀70年代產生於歐美的一種設計思想,他們提取或分解古代傢具的符號或要素,揉進現代的造型與材料之中。在生產時,外觀裝飾的傳統手工藝雕琢與現代生產工藝並存,風格體現出折中與共生的思想,加工製造方法大多是工業化。

『貳』 關於隋姓的來源!急急急!!!!!!! 謝謝!

隋姓,中國姓氏之一。當代隋姓的人口大約有46萬,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據2012年調查結果),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大約占隋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這五省區又集中了45%。全國形成了以山東和東北為中心的兩塊隋姓分布區。
中文名稱: 隋姓
淵源: 祁姓
得姓始祖: 隨會
郡望: 清河郡

目錄

基本介紹
姓氏溯源源流一
源流二
源流三
源流四
得姓始祖
郡望堂號郡望
堂號
宗族相關
歷史名人隋昱
隋寶
隋世昌
隋贇
隋翥
隋良輔
隋振業
隋銓
隋人鵬
隋維烈
隋藏珠
隋聿修
近代名人隋克榮
隋樹森
隋福軍
膠東隋氏家族
展開基本介紹
姓氏溯源 源流一
源流二
源流三
源流四
得姓始祖
郡望堂號 郡望
堂號
宗族相關
歷史名人 隋昱
隋寶
隋世昌
隋贇
隋翥
隋良輔
隋振業
隋銓
隋人鵬
隋維烈
隋藏珠
隋聿修
近代名人 隋克榮
隋樹森
隋福軍
膠東隋氏家族
展開編輯本段基本介紹隋
源出於姬姓,也是中國古老的漢族姓氏。隋姓本為「隨」,隋文帝楊堅第二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的大分裂時代,並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興城。國號初為隨,文帝因忌「隨」有走之意,改隨字去走之為隋(「隋」字是隋文帝獨創的字,古無「隋」字,隋字是繁體「隨」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時有同姓貴族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立隨國,侯爵;為周八百諸侯國之一。周代末期,隨國成為楚國的附庸國,原隨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即隨氏。另一支為陶唐氏之後杜伯的後裔士會,因在晉為大臣,封邑為隨,稱隨會,子孫姓隨。所有的隨姓族人都姓隨至隋初,因隋王朝國號「隋」改為隋姓,並延用至今。
隋姓在中國姓氏文化中有一個特出,就是隨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沒有任何血源關聯,也沒有任何史書、譜牒記載隋朝皇族的後裔有改以國號隋為姓氏的,但隨姓卻因隋朝國號「隨」字易為隋而改「隨」為「隋」,這在中國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朵奇葩。
編輯本段姓氏溯源隋,裂肉也。即殘余的祭品。隋人與古代祭祀的活動有密切的關系,隋人是善於從事祭祀活動的氏族,以此.為氏族的族徽和氏族名。隋人居住的地方稱隋,建立的城堡稱隋邑,發展成隋國,最終出現隋姓。[1]
隋姓來源有四:
源流一
源自古人名。傳說上古女媧時期有樂師隨,子孫以其名為姓。[2]
源流二
出自姬姓,周朝時有王族封於隨,建立隨國(都城在今湖北隨州)。春秋時被楚國所滅,成為楚附庸國,其後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隨氏。下傳至隋代,改隋為隨。自此隨、隋分為二姓。
源流三
出自祁姓。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及《隋書》等所載,晉上卿士會(人名,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食采於隨(故城在今山西介休),謂之隨會,子孫以其封地為氏,稱隨氏。後改為隋氏。
源流四
出自他族。據《通雅》所載,明宣德中,王驥征麓川(故治今雲南騰沖),土司乞姓,王驥賜以怕、刀、剁為三酋之姓,後改剁為隋姓;今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隨會。即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上卿。
其先為帝堯裔孫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罪見殺,其子隰叔亡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食邑在隨、范(今河南范縣東南20里),故又稱隨會、范會、隨季。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後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役中,因預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屢攻赤狄,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其後有隋姓,隋代時大都隨慣例改為隋姓,為後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後世隋姓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如今,隋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隨姓分化而來的姓氏,姓氏原作「隨」,後改為隋。相傳早在女媧開天闢地時,就有一個名為隨的人,他的後代就以隨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隨國,侯爵,為周諸侯國之一。周未,並於楚,原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另外,春時戰國時,原陶唐氏之後杜伯的玄孫士會在晉國擔任士大夫職務,以隨為食邑,史稱隨會。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東,子孫留居於此,也姓隨。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隨姓人大都隨例改為隋姓,並進一步發展成為當今隋姓主體。
除從隨姓分化而來外,隋姓還有自己的血統本源。早在漢代時,就有一位名為隋昱的人名載史籍,於東漢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來源顯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將軍王驥遠征麓川(治所在今雲南騰沖一帶),後又在當地任職。原土著居民請求他賜給像漢人一樣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於。後來,以怕為姓的人因姓氏讀音不雅,改為與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從而成為隋姓中的一員。至於在當代,除漢族以外,滿、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為姓。
隋姓得姓以後,在發展中還在清河(今屬河北)一帶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當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樣,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東省最為集中,幾乎佔全國隋姓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寶、元代人隋業昌、明巢縣丞隋(上斌下貝)、主簿隋翥等人,籍貫也大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郡望
清河郡——漢代置郡。治所在清陽(故城在今河北清河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1]
堂號
清河堂
致和堂
編輯本段宗族相關1.隋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2.隋姓歷史名人鮮少。
3.當今隋姓名人以體育界為多。如鉛球運動員隋新梅,遼寧足球隊員、大連人隋明雲、隋波以及八一足球隊員隋東亮等。
4.隋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佔30.9%,A型佔28.1%,B型佔31.2%,AB型佔9.8%。[1]
5.目前山東榮城縣縣志辦收藏隋姓族譜1部。[1]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歷史上隋姓主要的人物有:東漢五原太奇隋昱;元朝沂郯上副萬戶隋世昌,高密令隋寶;明朝廣東按察使隋贊,官縣主簿隋翥。[1]
隋昱
隋昱,綏遠五原(今內蒙包頭市西北)人,於王莽末起兵,為盧芳將,後歸漢光武劉秀,拜五原太守,封鐫胡侯。此為最早見諸史冊之隋姓人。
隋寶
隋寶,登州棲霞(今屬山東)人,元代將領。金末隸軍伍,仕至管軍都總領。蒙古窩闊台汗下山東,他降元,授萊陽令,歷萊陽節度判官,終高密令。
隋世昌
隋世昌,萊陽人,隋寶之子,元代將領。涉獵書史,善騎射,使渾鐵槍,重四十餘斤。蒙哥汗三年,選充隊長。守海州,攻宋漣水,有功。世祖至元初,授萊陽縣諸軍奧魯長官。從破樊城、沙洋,東進圍揚州,前後數百丈,體皆金瘡。官至沂郯上副萬戶。卒年六十一,謚忠勇。
隋贇
山東即墨人,明初官吏。洪武初受英山縣主簿,平陳友諒余黨反抗。歷知縣、袁州通判,累官至廣東按察使。
隋翥
隋贇,山東棲霞人,明代官吏。正統年間官縣主簿。教民種桑植棗,除去虎害。
隋良輔
隋良輔,山東益都人,明代孝子。以歲貢為教諭,致仕家居。父喪未葬,農民軍突至,良輔守柩不避,農民軍憐其孝且老,贈以物而去。卒年九十餘。 隋所居:山東諸城人,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零一名。
隋振業
隋振業,山東壽光人,清康熙九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六十五名。
隋銓
隋銓,山東壽光人,清康熙三十三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九十三名。
隋人鵬
隋人鵬,山東萊陽人,清雍正五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二十七名。
隋維烈
隋維烈,山東壽光人,清嘉慶元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三十七名。
隋藏珠
隋藏珠,山東樂安人,清道光十五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四名。
隋聿修
隋聿修,山東樂安人,清同治七年進士及第,中第二甲四十八名。
編輯本段近代名人隋克榮
隋克榮,山東萊陽人,一九三八年參加八路軍,次年入黨。歷任山東縱隊第五旅參謀、膠東軍區五師營長、華野九縱二十七師副團長,二十七軍團長等職,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建國後,曾任三十軍副師長等職,一九六九年任晉東南軍分區司令員。
隋樹森
隋樹森,字育楠,原籍山東招遠(辛庄鎮東良村),1906年出生於北京。1928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1932年 隋樹森 編著
畢業,先後在山東省立惠民中學、萊陽鄉村師范學校、濟南女子師范學校任國文教師。抗戰爆發後抵達四川重慶,擔任教育部轄下國立編譯館的編審工作。隋樹森通曉日文,在這個時期先後翻譯了多種日本學者的漢學名著,其中包括青木正兒(1887~1964)的《中國文學概說》(上海:開明書店,1938年)和《元人雜劇序說》(上海:開明書店,1941年)、鹽谷溫(1878~1962)的《元曲概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按:此書早在1941年春已譯畢)。眾所周知,日本學者對中國古典戲劇和小說的研究,多所創獲,而鹽谷溫和青木正兒正是這方面的傑出學者。隋樹森翻譯他們的戲曲論著之餘,亦逐漸對元曲產生興趣。
隋福軍
隋福軍,男,漢族,1955年10月出生,在職本科學歷,高級政工師,1974年9月參加工作,1974年12月17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26日參軍,歷任空軍導彈部隊戰士、副班長、班長,營部書記,團政治處幹事,連隊政治指導員,防空混成旅政治部幹事,地空導彈營政治教導員,陸軍醫院政治協理員,師政治部幹事、代理組織科長,濟南軍區後勤第十分部煙台干休所副所長(副團職)等職。1997年轉業後任煙台市經貿委機關黨支部專職副書記。2001年6月任煙台市經貿委工會主任。社會兼職,煙台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公文寫作研究會會員。1978年始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科技日報》、《北京科技日報》、《組織人事報》、《空軍報》、《前衛報》、《內蒙古日報》、《中國老年報》、《山東經濟日報》、《華東信息報》、《煙台日報》、《煙台晚報》和《山東文學》、《膠東文學》、《機關黨建》、《秘書工作》、《當代秘書》、《現代文秘》、《秘書之友》、《現代企業》、《應用寫作》、《辦公室業務》、《秘書理論與實踐》、《中國工會財會》、《煙台社會科學》等全國二十餘家報刊雜志發表新聞、小說、詩歌、散文、通訊、報告文學、紀實文學、調查報告、寫作研究論文和攝影作品500餘篇。1987年編寫了《前車之鑒與正氣之歌》一書,1991年編著出版了《黨支部工作必備》一書。2003年8月出版了《寫作技巧與實踐》一書。其業績被收錄《中國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國專家人名辭典》、《全國優秀復轉軍人傳略》和《中華名人大典》一書,2002年12月獲得中國當代秘書貢獻獎。2005年10月經第五屆全國秘書科學論壇組委會推薦,中國秘書科學聯盟研究決定,授予「中國當代秘書學家」。
編輯本段膠東隋氏家族隋氏是當今中國不是很常見的姓氏。關於隋氏的來源,古今已有記載。據傳,女媧時有一名樂師名隨,他並是笙樂器的發明家。其後代以隨為姓。並以此名為隨的人為始祖。隋氏在當今姓氏中排行第178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5%。
根據記載隋氏淵源可以總結為:
一、出自祁姓,為帝堯陶唐氏後裔。得姓始祖為隨會。即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上卿。其先為帝堯裔孫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罪被殺,其子隰叔逃亡於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食邑在隨、范(今河南范縣東南20里),故又稱隨會、范會、隨季。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後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役中,因預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屢攻赤狄,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其後有隨姓。北周時期楊堅被封為隨國公,後來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並以隨為國號,因其忌諱「隨」的含義,而去其走之改為「隋」字,自此後「隨」姓皆以「隋」為姓。隨會後人此時大多也將隨改為隋,為後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後世隋氏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二、出自他族改姓。據《通雅》所載,明宣德中,王驥征麓川(故治今雲南騰沖),土司乞姓,王驥賜以怕、刀、剁為三酋之姓,後改剁為隋姓。據膠東隋氏家譜記載「當今隋姓大多來源於山東。而山東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遷徙而來。有傳說當時共有三支:長支留在固始;二、三支遷往山東的兗州和棲霞蛇窩泊」。當然每一個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簡簡單單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姓氏來源一般是指一個姓氏中佔有主導地位或者是人數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況下,隋氏後人都會認為隨會一系為隋氏的主要來源。根據《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的記載,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隋姓族譜
隋氏一族在歷史上一直是鮮有名人,因此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姓氏比較陌生。時至今日,隋氏主要分布於山東,尤其是山東的膠東、魯南一帶,整個山東隋氏佔了全國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在東三省、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隋氏族人分布。盡管隋氏在歷史上並不是很突出,但是在膠東,隋氏作為一個典型的土著姓氏自宋元以來卻一直有著非常優秀的表現。
膠東隋氏,始祖失諱,祖居於河南光州固始,宋時自固始縣遷居登州府棲霞縣南四十里蛇窩泊。自此,隋氏族人開始在膠東繁衍開來,自四世祖隋寶擔任官職開始,數百年來,膠東隋氏一直是人才輩出,世代為官,逐漸在膠東當地形成望族。
根據家譜記載,四世祖隋寶徙居萊陽,金末,授懷遠大將軍,管軍都統領,鎮守行村海口。元太宗下山東時,隋寶來歸,授萊陽令,歷萊州節度判官,終高密令。當然在膠東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膠東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寶之子、元朝定海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眾多史書中均有傳記。清朝嘉慶年間《登州府府志》記載:隋世昌,棲霞人,父寶徙居萊陽。世昌涉獵書史,善騎射,身長八尺,鍛渾鐵為槍,重四十餘斤,角力能左右擊刺,宋兵聞槍名不敢近。仕至安遠大將軍,改沂郯上副萬戶。世昌前後歷數百戰,體皆金瘡,卒,封定海郡侯,謚忠勇。《元史 隋世昌傳》記載:其先登州棲霞人。父寶徙居萊陽…………世昌,其第四子也…………授宣武將軍,管軍總管。十四年戍揚州。擊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皆下之,晉升安撫使,佩金虎符,鎮澉浦(浙江海鹽)。十七年拜定遠大將軍,管軍萬戶。尋以獲海賊功,晉階安遠大將軍。二十三(一二八六年)年改沂郯上副萬戶。世昌前後數百戰,體皆金瘡,竟以是疾,卒年六十一歲,封定海郡侯(定海:浙江舟山),謚忠勇公。子國英嗣。(萬戶侯府建在萊陽城北關)(元史列傳第五十三王淳等)。《元史》中記載甚詳,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詳細轉載了。清朝嘉慶間《萊州府府志》中記載有膠東隋氏後人隋贇。隋贇,即墨人,洪武初授英山主簿,擒陳友諒餘孽王玉兒,返京師,太祖召見,賜宴勞之,累擢廣東按察使。另外《登州府府志》中記載有隋好信,隋好智二人,但是二人事跡無考。《清史稿》中記載有:隨光啟:永州(現湖南郴州零陵縣境)錦田衛守備隋光啟嬰城守力竭,死之(康熙二十七年)。隋人鵬本朝(清朝)雍正丙午(一四二六年)舉人,丁未(一四二七年)進士,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協辦山東賑務,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改國子監司業,四川學政詹事府少詹事,河南按察使。隋淑溫與淑源兄弟俱有孝行,淑溫少讀書家貧兼躬耕,以養父母。父死,兄弟守墓無力結廬,掘地穴居。鄉里感其孝行,葺屋居之。母疾淑溫歸侍醫葯,母死,兄弟仍守墓三年。

『叄』 近代中國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肆』 方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方大洪

鄭成功部將,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始人之一,為洪門「前五祖(少林五祖)」之一。五祖在全國分「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

方大洪為「三合會」創始人。清朝初期,朝廷「火燒北少林」後,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興、方大洪、蔡德忠五人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護,秘密開「反清復明」展活動,稱為少林五祖。.

2、方誌敏

方誌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遠鎮,乳名正鵠,號慧生。江西上饒市弋陽漆工鎮湖塘村人,中國共產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團的締造者。

3、方雷

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八世孫楡罔之長子。《書洪範》說:「雷於天地為長子」。《春秋合讖圖》說:「軒轅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黃帝之後嫘祖的父親,原居雷澤(今濮陽和山東菏澤一帶)。

因「佐黃帝(伐蚩尤)有功,封方山」,叫方雷。他的後裔以山為姓曰方;另一部分以方雷的名字「雷」為姓曰雷;到南宋時,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長子方以平改為鄺姓。這就叫「方、雷、鄺三姓同源,皆來自方雷。」

4、方臘

方臘(約1076-1121)北宋末年浙江農民起義首領,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原籍歙縣(今安徽歙縣)。

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方臘因不堪花石綱之擾,於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組織群眾,在睦州幫源發動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

周邊各地紛起響應,人數擴大到幾十萬,連續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東南震動。

起義軍計劃劃江而守,漸圖進取,十年內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貫為宣撫使率軍十五萬鎮壓,起義軍戰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臘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5、方浚頤

方浚頤(1815-1888),字飲苕,號子箴,又號夢園,安徽定遠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進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兩淮鹽運使。曾國藩督兩江時,學士袁保恆主張增加鹽價,方浚頤堅決反對。

歷任浙江、江西、河南、山東各道御史,兩廣鹽運使兼署廣東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職。後退出政界,到揚州開設淮南書局。廣攬四方賢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軒詩文集》、《忍齋詩文集》、《古香凹詞》等著作,流傳後世。

『伍』 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陸』 方姓的歷史名人

農民起義軍領袖方臘 :方姓是黃帝、炎帝後裔。方臘,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原籍歙州。方臘出身雇農家庭,生活貧苦,目睹了宋王朝朝政腐敗、奸黨橫行,不僅對外割地求和,還對內大肆盤剝百姓,於是決定以組織傳播宗教(將摩尼教傳人中國並稱之為明教)的形式秘密發動農民起義。1120年,方臘在漆園內正式起義,自號「聖公」,並且建立了與宋廷對抗的政權。由於方臘極富個人英雄傳奇色彩,民間曾有民諺說「沒有糖(唐),還有蠟(臘)」,意指有了方臘就會有好日子,所以不到幾個月,隊伍就迅速發展壯大,並引起了宋廷的恐慌。眼見方臘占據杭州,威震東南,宋廷派童貫率軍15萬前去鎮壓。由於眾寡懸殊,方臘領導的這場轟轟烈烈的起義最終失敗了。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參考資料:
李浩然編著.《中華姓氏大探源》.中國長安出版社,2006年06月第1版.

『柒』 從席地而坐到椅子,中國人的家居生活和習慣發生了哪些變化


禮儀表現在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上到朝廷里的朝堂君臣、皇室子弟,下到民間百姓、宗室之家,婚喪嫁娶皆有明確的禮制規定,這既是古代社會身份等級的象徵,也是保持社會生活穩定的基本規范。中國人從跪坐到垂足高坐也是禮儀經過長期進化的產物。

從席地而坐,到坐具和卧具的出現與普及,再到椅子和床榻的民間化,從春秋戰國時期,乃至兩漢魏晉都盛行席地而坐,唐朝因為社會風氣的變化,以及與周邊民族的頻繁交往,椅子逐漸傳入,並在宋代普及開來,中國人也因此完成了起居姿勢的演進。

『捌』 古代姓方的 都有哪些名人

方 回: 堯時的仙人. 漢<<列仙傳>>中介紹: 方回者,堯時隱人也。堯聘以為閭士。 煉食雲母粉。亦與民人有病者隱於五柞山中。 夏啟末為宦士,為人所劫,閉之室中,從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泥掩封其戶。時人言,得回一丸泥塗門戶,終不可開。
方弼、方相: 商朝殷紂王的兩位鎮殿將軍. 因紂王荒淫無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貢獻, 後世人們把二人尊為顯道神, 開路神. 門神.
方 叔:周宣王時大臣,曾率兵車三千乘進攻楚國大獲全勝.名望如日中天. 恭賀用語"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與聲譽。
方 儲:浙江淳安人。東漢和帝方儲以賢良方正對策為天下第一,任博士遷議郎、洛陽令、太常卿,死後追贈尚書令、黟縣侯,葬淳安城內.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廟.
方 干: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詩人, 生前未仕, 死後卻名揚天下. 人稱「管無一寸祿,名傳千萬里。」遺詩三百七十餘篇,有《玄英先生詩集》。成語" 身後識方干", 是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後才被重視。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唐代宗時江南農民起義首領。
方 太: 山東青州千乘人五代後晉名將. . 武定節度使, "鄭王". 方太能征善戰. 曾率兵數百人逆擊敵兵萬餘人, 大獲全勝.方太一生百戰百勝, 可惜卻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書家. 白杜"萬卷樓", 總計藏書約在五萬卷以上,為宋代全國最大的藏書樓.
方 誾:浙江淳安人。與兄方閎、弟方聞,同為北宋名士,時稱「兩浙三方,天下無雙。」
方 瓊: 湖北通城縣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書. 靖康元年御金壯烈犧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瓊宗廟於雞鳴嶺下建修方瓊忠廟(廟現存)廟聯雲:"抗強敵保家邦勛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廟正氣滿人間"。清代,祀入縣忠孝祠,立有方瓊殉難碑。
方 臘:古徽州人. 北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宣和年間1120年他利用明教發動起義,建立政權稱帝,號"聖公"。後戰敗被俘,英勇就義。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學家, 藏書家. 聚書四萬卷,手自讎校。曾校正《韓昌黎文集》,作《韓詩編年》、《韓文舉正》.《韓集舉正》是宋代韓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後代韓集文本整理的基礎。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優秀外交家.為人豪爽,視金帛如糞土,好交遊.開禧北伐時出使金國,大義凜然,不辱使命.面對威脅,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譽為"以口舌折強敵"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題刻.著《方信孺詞選》《南海百詠》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佑元年知廣州兼廣東經略安撫使,六年遷寶章閣直學士。在廣五年,百廢俱興,以兼司俸祿贈學校,增摧鋒軍春衣錢,別給水軍出戍糧米。為官直言敢諫。著《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
方逢辰:宋代狀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佑十年(1250)狀元,理宗賜名「逢辰」。著有《孝經解》、《尚書釋傳》、《格物入門》等書。
方山京:宋代狀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狀元。方山京為官正直清廉。時人稱其為謙謙君子。
方 岳: 安徽祁門人. 南宋後期著名愛國詩人。字巨山,號秋崖。,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學家,教育家。被譽為"卓然屹立於眾醉獨醒之中","東南學者表正之師",宋乾道年間,方斫興資創辦了被稱為東南道學正淵--桐江書院。歷代從書院中走出來的進士就有十多位,舉人、貢生、秀才更是不勝枚舉
方 回: 安徽徽州人. 宋末元初著名詩人,文學家. 詩文通俗、朴實,不少詩歌反映宋末元初民眾疾苦。著有《虛谷集》、《桐江集》、《桐江續集》,《碧流集》、《續古今志》、《顏鮑謝詩評》、《瀛奎律髓》等.
方 鳳: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愛國詩人,南宋遺民詩人的領袖人物,有中國第一詩社之稱的「月泉吟社」的創立者之一. 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有《存雅堂遺稿》。
方從義:貴溪(今屬江西省)人,元代畫家,以擅寫雲山著稱,筆墨蒼潤。
方 炯: 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名醫.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葯鼻中,使吐痰數升而愈,活人甚眾。且醫德高尚,不追求財帛,常以財濟貧。他的座右銘「但願人常健,何愁我獨貧」。所著有《杏村肘後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
方國珍: 浙江台州人.元末第一個發動農民起義的英雄. 方國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賢納士,在各地興建儒學、水利,嚴肅法紀,使浙東一帶老百姓在元末戰亂時期避開戰禍,安居樂業。後順應潮流歸順明朝。
方克勤:浙江寧海人。明山東濟寧知府,又稱方濟寧。正直清廉萬民稱頌。為治以德化為本,不喜近名,自奉簡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縣,杯湯不肯受。而於人最恩,南冠過郡者必米醪遺之,不能步者僦舟車送之。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寧海人,明思想家,文學家. 為帝師,推行新政。人稱「正學先生」。「靖難之役」時,為正義拒為篡位的朱棣草詔,剛直不屈, 視死如歸,被暴君株殺10族,死難者達八百多人.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慘案. 著有《緱城集》《遜志齋集》.
方有執: 安徽歙縣人.明代名醫. 傷寒學上「錯簡派」之創始人. 方有執竭20餘年之精力,撰成《傷寒論條辨》, 由是形成明清時代重新整理研究《傷寒論》的熱潮。其影響深遠,清代名家均擁護其說,形成傷寒學上的「錯簡派」。
方獻夫: 廣東南海人。明朝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辭官後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國、少保,乃贈太保,謚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約說>>.
方從哲:浙江德清人。明萬曆年間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崇禎元年二月卒,贈太傅,謚文端。
方孔炤,安徽桐城人。易學家,方以智父. 湖廣巡撫,在剿匪中八戰八捷,立下赫赫戰功。著有《周易時論》 .
方於魯: 安徽歙縣人.明朝一代"墨聖", 所制墨以"九玄三極"最佳,被譽為"前無古人" 著有《方氏墨譜》
方學漸: 安徽桐城人.人稱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為明代中葉桐城學術的領頭人,東林黨魁,"方氏易學學派" 的創始人.
方儀鳳:安徽池州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 武狀元。為廣州參將,奉命討平海上的「紅毛夷」和「矮寇」屢建戰功。在一次血戰中,壯烈捐軀。後由他兒子「九門提督總兵」方懋昌取血衣送歸故里,葬在紹埂村南鳳形山之麓。至今衣冠冢仍倖存。
方維儀: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詩人,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養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閣集》,又編歷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岳貢: 湖北省谷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被列為天下五個廉輪監司之一。明代閣臣中帶都御史者,自岳貢開始。任松江知府其間, 主持修建上海地區也是整個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著有《國緯集》61卷、《經世文篇》等。
方逢年:浙江遂安人。明天啟二年進士,因得罪魏忠賢被削職。魏閹事敗,復起用。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際著名詩人, 詩與其侄方以智齊名, 他寫的<<都下竹枝詞>>是中國最早吟詠煙草的詩歌.
方以智:桐城人.明季四公子。第一個提出了對立統一的矛盾法則是宇宙的根本法則,第一個提出"向西方學習"口號的人. "方氏易學"集大成者. 以「博聞大雅,高風亮節」而名滿天下。著有《浮山全集》《物理小識》《通雅》等。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 清康熙1673年與其兄象璜完成《遂安縣志》編纂工作。1679年,考取「博學鴻詞科」二等,授翰林編修,參與修《明史》。方象瑛自號「金門大隱」。著有《健松齋集》、《封長白山記》、《松窗筆乘》等。
方大洪: 鄭成功部將.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始人之一. 為洪門「前五祖」之一.(又稱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國分設"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方大洪為"三合會"創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中五祖」之一. 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後,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灣口幸有勇士吳天成,方惠成,張敬之,楊仗佑,林大江5人掩護得脫,此五人在洪門中被尊為「中五祖」。
方功惠:湖南嶽陽人。清代著名藏書家。自幼嗜書,家有碧琳琅館,藏書十萬卷,富甲粵東,也喜歡刻書。所刊《碧琳琅館業書》,收書四十四各種,中多海內罕見孤本;又刻有《古經解匯函》、《古小學匯函》、《全唐文紀事》等。
方殿元, 方還(子),方朝(子):廣東番禺人. 清初詩人, 父子三人同為文壇 嶺南七子, 同為嶺南人。其他四人是: 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 因居吳,喜以詩結納四方,方還,方朝兄弟被稱為「吳下二方」。
方中通: 安徽桐城人.清朝時的數學家, 易學家. 中國第一個論對數的人.著有<<度數衍>>.
方拱乾 安徽桐城人,文學家.因受江南科場冤案株連於1659年被流放黑龍江寧古塔,方拱乾著《絕域紀略》(又名《寧古塔》)一書,很有史料價值, 是黑龍江省的第一部地方誌。
方孝標: 安徽桐城人。文學家. 文字獄的受害者.康熙九年入滇,仕吳三桂,為翰林承旨。據在滇、黔時所聞所見明末清初事,著《滇黔紀聞》。同邑戴名世著《南山集》,多采其言。後戴名世被禍,並及孝標.掘墓銼骨,親族坐死及流徒者甚多。
方亨咸:安徽桐城人。方孝標弟。文學家,畫家,尤工書、畫,精於小揩。山水仿黃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與程正揆、顧大申時稱鼎足。作品有:《雲橫翠嶺圖》。《山水花鳥冊》《梅雀圖》,《竹石圖》,《山水》,《深山垂綸圖》.
方 苞: 安徽桐城人.古文大師. 清代桐城派的創始人, 桐城派在清文壇影響極大。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遍及全國.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集外文補遺》.《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被收入中學教科書.
方成培: 安徽徽州人.偉大的戲劇家.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200年來家喻戶曉的優秀傳統戲曲劇目<<雷峰塔>>又名《白蛇傳》的創作者.
方觀承: 安徽桐城人。清文學家,水利和植棉專家. 歷任,浙江巡撫,直隸總督, 陝甘總督,太子太保, 被列為「乾隆五督臣」之一,繪制的《御題棉花圖》是中國最早的棉作學圖譜.著有《方格敏公奏議》《述本堂詩集十八種》《述本堂詩續集>
方維甸:安徽桐城人。歷任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長蘆鹽政,山東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陝西巡撫,閩浙總督,軍機大臣, 文學家。著有《心蘭室稿》。嘉慶二十年,卒於家。贈太子少保,謚勤襄。
方七娘: 福建霞浦縣人,後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師,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羅漢拳、達尊拳、行者拳、白鶴拳五種)之一的白鶴拳創始祖師. 白鶴拳也稱永春拳. 在閩粵海外影響巨大.
方微石: 福建福清人。一代武林宗師. 福建縱鶴拳創始祖師..同治九年方慧石首次以縱鶴之縱勁,技挫福建省總督左宗堂府中有【御賜華北七省無敵拳王】之稱的郭其泰,由是聲名大噪, 威震八閩。
方世玉: 廣東肇慶人. 清代武林高手. 為人俠膽義骨疾惡如仇. 其英雄事跡在中國民間家喻戶曉. 被稱為少年英雄, 功夫皇帝. 與兄弟方孝玉和方美玉同被稱為少林十虎.
方東樹: 安徽桐城人.字植之,為清代中期的文學家及思想家,師從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有《漢學商兌》、《昭昧詹言》、《書林揚觶》、《儀衛軒文集》等。
方 薰: 浙江石門(今崇德)人。清代書畫家.性高逸狷介,樸野如山僧。詩、書、畫並妙,寫生尤工,與奚岡齊名,稱「方奚」。一時能手,無出二人之上。著有<<蘭坻詩鈔>>、<<井研齋印存>>、<<山靜居稿>>、<<山靜居論畫>>。
方玉潤:雲南廣南人。晚清文學家。字友石,一字黝石。著有《詩經原始》、《風雨懷人集》等
方 耀: 廣東普寧人.水師提督, 曾以八千人大破太平軍的十萬大軍,譽為「謀勇將軍」「展勇巴圖魯」。中法戰爭中守虎門,被贊"粵有方耀, 可高抌也" . 在治潮間修橋鋪路,大辦鄉學. 時人贊"世上難尋此等好官" .死後民間建有方大人廟祀之
近代名人
方舉贊: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的創辦人. 1866年創辦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 是當時中國最早和規模最大的民族企業.該公司的創辦是近代中國民族資本產生的標志.廣東省香山人.
方聲洞:近代民主革命者,兩次留學日本,曾參加拒俄義勇隊。後在1911年3月2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福建福州人.
方聲濤: 清光緒31年赴日士官學校留學,加入同盟會.歸國後,歷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官、1915年任討袁護國軍第二軍第二梯團長、駐粵滇軍第四師師長, 福建民軍總司令,北伐革命軍廣州大本營參謀長,大元帥府衛戌總司令,福建省主席. 福州人
方君瑛:中國革命先驅者。1906年,她與同在日本留學的弟聲濤、聲洞、嫂曾醒以及弟媳鄭萌、王穎先後都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任同盟會暗殺實行部部長。福州方氏家族六人舉族起義, 被譽為「方家滿門英烈」。 福建福州人。
方君璧: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第一位中國女學生,第一個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的海外中國畫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 福建福州人。
方鼎英:黃埔軍校教育長、代校長, 愛國名將。任黃埔軍校教育長、代校長,第十三軍軍長、四十六軍軍長、第一集團軍第三軍團總指揮,西征軍第一路總指揮。 湖南新化縣人.
方本仁:民國要員,愛國將領。1923年授「粹威將軍」稱號,歷任東南五省聯防軍江西軍總司令,國民政府江西宣撫使,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長、右路軍總指揮,湖北省府主席。湖北黃岡人。
方地山:時人稱"大方". 近代 "聯聖". 名而謙,字大方,號地山. 方善做詩詞文制聯。他為人嵌名字聯,全為即興,從不起草,渾然天成,詞意極工,往往將典故自然融入,不留斧鑿之痕,堪稱一絕,被譽為"聯聖". 江蘇人.
方葯雨:時人稱"老方".近代古錢界最負盛名的三大收藏家之一. 與杭州張叔訓,重慶羅伯昭鼎峙而立,時人有俗諺曰:「北方、南張、西蜀羅",蜚聲海內外。著有《校碑隨筆》被海內外鑒賞家推崇為空前之作。浙江人.
方液仙: 中國最早的國產蚊香(「三星」蚊香)的創制人.中國首家化妝品企業「中國化學工業社"的創辦人.被譽為中國日用工業品之父. 祖籍寧波人.
方令孺: 新月派詩人. 作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信》、《方令孺散文選集》,譯作有短篇小說集《鍾》等。桐城人.
方振武: 愛國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北伐軍左路軍總指揮。抗日救國軍總指揮。1933年,方振武為察哈爾省抗日同盟軍前敵總司令, 率軍北進,收復察東失地, 經過五晝夜苦戰,終於將日偽完全趕出察省。被譽為"收復察哈爾省的總司令". 安徽壽縣人.
方先覺: 愛國抗日名將, 1944年在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率領第10軍孤軍苦戰47天,最後以傷亡1·5萬人代價,殲滅敵人2·9萬人. 徹底粉碎了日軍戰無不勝的神話.該戰是抗戰中,作戰時間最長、程度最為慘烈的一場城寨爭奪戰.安徽人.
方叔洪: 名范,以字行,山東省濟南市人。1939年6月25日在魯南對日寇作戰中壯烈犧牲,年僅31歲,時任國民黨51軍114師中將師長。國民政府追認為烈士,奉祀於各地忠烈祠。方叔洪中將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年輕的高級將領.
方振國: 抗日英雄."九--八"事變後,方振國成立"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36路軍,任司令。該軍在開原、鐵嶺、清原、西豐邊界的韭菜峪、下老坎一帶打擊日偽軍,日偽驚慌不已,後遭偽滿軍隊的圍剿,方振國在突圍時壯烈犧牲。遼寧開原縣人.
方誌敏: 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共產黨江西省組織的創始人之一, 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的創造者。遺著有《清貧》和《可愛的中國》等,成為教育後代的生動教材 。這兩部作品都已選入中小學課本。江西弋陽人.
方維夏: 革命烈士, 教育家, 毛澤東的老師. 八一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歷任閩西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總務廳廳長、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教 育部長兼司法部部長等職。1936年因叛徒告密被殺害.
方顯廷: 我國三、四十年代與馬寅初、劉大鈞、何廉齊名的四大經濟學家之一。他負責主持的南開經濟研究所在當時聞名遐邇,是我國三四十年代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為我國現代經濟學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浙江寧波人.
方介堪: 篆刻大師。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全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日蘭亭書會名譽顧問。與張大千的畫相配, 被稱為「張畫方印」. 浙江溫州人
方夢樵: 徽商, 太極拳師.中國第一個專業從事岩礦標本工作的採集家.徽州人.
現代名人
方 毅: 政治家, 書法家. 原中國科學院院長, 科委主任, 中央書記處書記, 政治局委員, 國務院副總理, 全國政協副主席.福建廈門人.
方 方: 革命家。歷任中共閩粵贛邊省委書記、中共南方工委書記。中央香港分局書記,中央華南分局第三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僑聯副主席。廣東普寧人。
方 強: 開國中將. 歷任第四野戰軍47軍副軍長,44軍軍長,廣東軍區副司令員,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六機部部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湖南平江人.
方正平: 開國中將. 歷任第四野戰軍58軍政委,第二十一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南海艦隊政治委員,東海艦隊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政委.湖南平江人.
方之中: 文武雙全的開國將軍. 30年代,曾為"左聯"的成員. 著有<<方之中文集>>.歷任第20兵團199師副師長、200師長,華北軍區參謀長 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天津警備區司令員. 兼任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
方誌純:江西人。革命家,社會政治活動家,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江西省省長。
方仲如:革命家。歷任中央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西北野戰軍後勤部副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後勤部政委,西北軍政大學副校長,中共陝西省委書記,政協陝西省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常委。陝西咸陽人。
方 豪: 中央研究院院士, 史學泰斗. 宗教人士,1974年,曾獲教皇保羅六世頒贈的名譽主教加「蒙席」銜。著有《宋史》《中西交通史》《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方豪六十自定稿》《馬相伯先生文集》《明淸之際中西血統之混合》等。浙江人.
方東美:新儒家大師.被海內外譽為民國以來我國在哲學上真正學貫中西之第一人。著有<<中國人生哲學概要>> 等等. 桐城人.
方國瑜: 雲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譽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雲南學術史一代大師。著有《雲南史料目錄概況》、《納西象形文字譜》、《彝族史稿》、《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等十餘部著作。雲南人.
方創傑:美國華僑領袖, 保險業巨子,方氏保險行總裁。2004年任中華總會館總董,著名愛國華僑。廣東省開平人。是方美梅的父親.
方美梅: 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格萊美音樂獎的炎黃子孫. 居舊金山. 1994年,方美梅憑為著名英國歌星史汀製作的《十個召喚者的故事>>音樂錄影片,力壓群雄,一舉奪得第36屆格萊美音樂獎獎座. 7月16日為舊金山的"方美梅日"祖籍廣東省開平.
方宇文: 全美大城市中第一位亞裔女警長,舊金山155年歷史上第一位女警長.
方愛瓊: 航天科學家. 美國太空總署高級工程師,太空總署技術通訊的總主編. 1969年, 參加美國阿波羅X1登月計劃, 是最重要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之一:負責程序工程、資料庫研究。為阿波

閱讀全文

與通雅家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家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蘋果指紋保修嗎 瀏覽:270
木質傢具摔裂怎麼固定 瀏覽:296
防水塗料如何用滾筒刷 瀏覽:563
華苑冠華維修電話 瀏覽:698
頂樓雨棚多久需要維修 瀏覽:864
海爾空調武漢維修點 瀏覽:603
北碚長安4s店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924
小米售後維修大概需要多久 瀏覽:949
電腦保修鍵盤進水保修嗎 瀏覽:398
維修車子需要帶什麼 瀏覽:829
維修電腦與家電怎麼辦理執照 瀏覽:518
瑞士珠寶保修單 瀏覽:284
中式古典傢具質量怎麼樣 瀏覽:296
合肥傢具除甲醛如何處理 瀏覽:457
樓頂開裂用什麼防水材料 瀏覽:441
蘋果廣西售後維修點嗎 瀏覽:739
廣州市蘋果維修電話 瀏覽:46
家電的市場部活動怎麼寫 瀏覽:535
開平二手家電市場在哪裡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