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蘭龍氏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馬蘭龍氏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1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馬蘭龍氏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⑵ 龍氏凱峰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龍氏凱峰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1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龍氏凱峰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⑶ 龍氏出現過哪些名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
龍氏古老家族 表現出類拔萃
關於龍氏的來源,許多姓氏專書都有明確的記載,包括《廣韻》上所說的:「舜納言龍之後,或曰出於御龍氏」;《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所說的:「《姓纂》曰,尚書,舜臣龍為納言,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又,董父,己姓,賜姓豢龍氏,龍且,楚人,為項羽將,急就章,龍未央,亦楚人也」;以及《姓氏考略》所說的:「出於御龍氏,望出武陵、天水」等等。
由此可見,龍氏的確是一個古老家族,他們的始祖,是虞舜的納言之臣龍。所謂納言,是當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書經》的《舜典》上有一段文字說:「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指的正是此事。
龍、劉二氏 當初是一家人
另外,依照《姓氏考略》的記載,則夏朝御龍氏劉累的後裔之中,也有以龍為氏的。劉累,是後世劉時家族的始祖。這么說來,龍、劉二氏,當初根本就是一家人呢!
在早期歷史上,龍氏一 直表現得出類拔萃。這種情形,曾經出現於《孟子滕文公》一文中的龍子,最足以說明。
根據《孟子滕文公》篇中的註解,龍子是一位古代的賢人,由於主張「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據說,這位賢人又被稱為龍叔。《列子》的《仲尼篇》上對他的事跡也有記述,是這樣的——龍叔謂文摯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觀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處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觀吾之鄉,如戎蠻之國。」
五胡亂華時期 加入許多新血輪
幾千年前便出了這樣一位備受後世敬仰的賢人,龍氏家族的久享盛名,實在不難想見。
跟其他著名姓氏一樣,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亂華時期,龍氏家族也加入了許多新的血輪,正如《北史》所記載的:「且彌王、焉耆國王均龍姓。」
焉耆,是當時稱霸西胡的一個王國,尤其在龍會當國王的時候,曾經擊滅龜茲王白山,一時蔥嶺以東,莫不率服,聲威遠播。後來,其子龍熙嗣立,投降後涼之主呂光,並且遣子入侍,結果,就逐漸與漢人混然一體,不再分得出彼此。
來源
龍姓的初源,歷史亦有記載,可追溯的源頭有下列數項:
出自黃帝龍行時。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新鄭)。是為河南龍氏。
出自御龍氏之後《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武陵、天水。如夏朝御龍氏劉累(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被夏帝孔甲賜為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舜帝時的諫官,賜姓龍。
出自豢龍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相傳董父,已姓,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有以龍為氏的,是為湖北龍氏,項羽四大名將之一就叫龍且。
據《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羊可大姓中有龍氏。羊可郡,治今貴州省凱里縣西北。
粵地姓氏,相傳悅城龍母拾珠產子,冠以龍姓。
東漢時西域強國焉耆及且彌的國王姓龍。
滇地姓氏,苗及彝人多以龍為其姓。
[編輯] 歷史名人
龍叔,又名龍子,孟子曾因其賢而推薦給滕文公。
龍且,與鍾離昧,英布,彭越合稱項羽四大名將,在山東被韓信所殺。
龍會,焉耆國王,消滅龜茲,統一蔥嶺以西,其子龍熙後來投降西涼呂光。
龍汝元(?-1859):清直隸宛平(一作大興,今均屬北京市)人,字春舫。行伍出身,曾從河南巡撫英桂鎮壓太平軍,歷任游擊、參將。咸豐八年(1858)升大沽協副將,助僧格林沁加強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聯軍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戰,他堅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創敵艦,卒中炮陣亡。
龍啟瑞(1814-1858):清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輯五,號翰臣,道光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在籍開辦團練。後歷任江西學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經德堂詩文集》、《小學高注補正》等。
龍澤厚:清末廣西臨桂人,字積之,光緒優貢。以知縣引見,在廣州從康有為學,為萬木草堂學長。曾參加桂林聖學會、上海強學會、上海不纏ì會、上海中國國會和自立軍起義。光緒二十九年(1903),因為參加 《蘇報》工作,被清政府勾結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舊金山《文興報》。後為上海天游學院教務長,編有《南海先生上書記》。
龍濟民,民國時期廣東軍閥。
龍雲,民國時期雲南軍閥,有雲南王之稱。
[編輯] 小說名人
小龍女,古墓派傳人,後嫁與徒弟楊過為妻。
龍劍飛,精通八式如來神掌。
[編輯] 現代名人
龍永圖
龍緯汶南方民主同盟主席
龍瑞卿香港屯門區議員
龍應台台灣作家
⑷ 誰有龍氏家譜【湘鄉城南龍氏】族譜
一、 姓氏源流
龍(Lóng 龍)姓的來源因多涉及神話,故不可詳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為河南龍氏。
2、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後,以官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傳兩千多年至漢代,有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於楚,家武陵.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話傳說,御龍氏之後。據《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龍氏劉累(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深得夏帝孔甲的賞識,被封賜為「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4、出自古代神話傳說,豢龍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已姓,精於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代有以龍為氏的,是為湖北龍氏。
5、出自西漢牂牁地區有龍姓。據《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牂牁大姓中有龍氏。牂牁郡,治今貴州省凱里縣西北。
6、出自地名,以採食地為氏。春秋時楚大夫食采於龍(今山東省泰安西南之龍鄉),其子孫有以龍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數民族有龍姓:
① 據《北史》所載,焉耆國(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西南)、西域且彌(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其君王皆為龍氏。
② 小數民族中有龍姓。在我國苗、普米、哈尼、彝、侗、瑤、水等民族均有龍姓。
二、遷徙分布
傳說時代的龍姓發源地為河南、山西、湖北。由於龍姓支派較多,故而分布較廣,這一特點使得龍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擴展繁衍開來。約在漢代,甘肅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間地已是龍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屬四川)有龍姓遷入者,後又南遷至貴州,形成四大姓氏(龍、傅、尹、董)之一。魏晉南北朝時,中原龍姓為避戰亂而南遷,促使了南方龍姓人口數量的增長,這次遷徙也為後來江南龍姓發展勢頭盛於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北史》所載:「且彌王、焉耆國王皆龍姓。」焉耆國為西域小國,龍會當政時,曾擊敗龜茲王,一時蔥嶺以東,皆率服,其子龍熙在位時,投降後涼,遣子入侍,漸與漢族相融。唐宋時期,八番中的龍番,酋長皆龍姓,後分為大龍番、小龍番安撫司,養龍坑、谷龍、上龍長官司,安龍土千戶。宋元時期,龍姓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南遷,促使南方龍姓人口數量大大超過北方。明清時期,上述「龍番」各分支發展成為「龍家」,漸與漢、布依、水、苗各族相融。從龍姓歷史演進過程來看,這一過程,即體現著北方龍姓與南方各族相融,又體現著少數民族龍姓與漢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這一步步的相融中,龍姓完成了遍布華夏的歷史旅程。今日龍姓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等省為多,最近調查表明,四省龍姓均屬武陵郡江西龍庚支派,約佔全國漢族龍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他們遷徙原因是宦遊,與五胡亂華無關,龍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
三、歷史名人
龍 子:最早見於史籍的龍姓名人,據說,這位賢人又被稱為龍叔,由於主張「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龍 且:秦末名將,官拜先鋒,後封大司馬。
龍 勉:生於西漢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祖藉河北鉅鹿,漢時官於秦,子孫定居扶風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學長。
龍 述:字伯高,扶風京兆人,生西 漢元壽(公元前1年)2月15日 ,東漢時,初任山 都長,建武(公元49年)為零陵太守,家武陵,龍氏因以武陵郡名。
龍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開成(838年)舉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廬陵吉水丞,時芝巢義舉,道梗難歸,父子孫曾避居永新蓮塘,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龍 況:字景荀,生咸通(860年),龍紀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評事。卒天佑13年(916年),葬鹽堆嶺,有詩雲:「富貴千百世,居分億萬家,子孫流出外,永遠有聲華」。生5子,皆顯貴。
龍 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年)舉人,任安遠尉。宋代詩人。 曾以詩人名義拜見王安石,並作《沙詩》一首,贏得王安石贊許。
龍禹官:字相丞,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被封為南昌節度使。又封為湖南安撫招討使,平定楚苗之亂。病故營中,追封為南平侯,謚忠武,並賜「湖湘世家」稱號。
龍仁夫:吉安(今屬江西省)人,元代浙江儒學副提舉,著有《周易傳》一書。
龍近天: 字飛,生於(1135年),終於(1223年),南宋孝宗淳熙四年進士,初任福建莆田知縣,後升南雄路剌史,為官清廉,為民辦實事,政績彪炳,為世所頌.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親領南雄珠璣巷九十七家居民遷徙粵中.
龍 鐲:宋代人,乾德年間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當地百姓繪《來鶴圖》頌其德。
龍 燮:清代著名戲劇家,望江(今屬安徽省)人。著有《瓊華夢》、《芙蓉城》等,頗稱於時。
龍汝言:字錦珊,安徽桐城人。嘉慶年間中一甲一名(狀元),歷官修撰,繼任內閣中書。著有《賜硯齋集》。
龍許保:明代貴州人,苗族,率眾起義與官軍對抗十餘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後遭鎮壓,被俘遇害。
龍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間進士,《周易繹說》、《永懷堂詩文鈔》、《明會要》等為其所著。
龍汝元:字春舫(?-1859):清直隸宛平(一作大興,今均屬北京市)人。行伍出身,曾從河南巡撫英桂鎮壓太平軍,歷任游擊、參將。咸豐八年(1858年)升大沽協副將,助僧格林沁加強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聯軍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戰,他堅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創敵艦,卒中炮陣亡。
龍啟瑞:字輯五,號翰臣(1814-1858):清廣西臨桂(今桂林市)人。道光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在籍開辦團練。後歷任江西學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經德堂詩文集》、《小學高注補正》等。
龍澤厚:清末廣西臨桂人,字積之,光緒優貢。以知縣引見,在廣州從康有為學,為萬木草堂學長。曾參加桂林聖學會、上海強學會、上海不纏足會、上海中國國會和自立軍起義。光緒二十九年(1903),因為參加 《蘇報》工作,被清政府勾結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舊金山《文興報》。後為上海天游學院教務長。編有《南海先生上書記》。
龍鳴劍:四川省榮縣人。早年赴日留學,參加同盟會,後組織同志軍,開展武裝斗爭,在去往敘州(今宜賓東北)的行軍途中因病去世。
龍 雲:雲南昭通人,原在軍閥唐繼堯部下任軍長,後歸附國民黨,1949年發表聲明,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二屆、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副主席等職務,為社會主義事業、民族團結、邊疆鞏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中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會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武陵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漵浦南)。相當於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東漢移治臨元(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西晉時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時相當於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
武陽郡:隋代將魏州改為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省大名東北),唐代又改為魏州。相當今河北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滑縣、浚縣、內黃及山東冠縣一帶等縣地。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武昌郡:公元221年孫權分江夏、豫章、廬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晉時有今湖北省長江以南,嘉魚、咸寧、通山等縣以東和江西九江、瑞縣等市縣地。
南陽郡: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漢轄境相當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其後漸小,隋初廢。龍述為山都長,山都是南陽郡的一個縣。
2、堂號
世師堂、八德堂、敦厚堂:三堂號皆源自後漢龍述,字伯高,為山都長官。馬援給他侄子一封信,勸他侄子學習龍述的兩句話:「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謹約節儉,廉公有威。」馬援稱這是龍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龍述為太守,說他「堪為世人師」。
經德堂:清朝龍起端著《經德堂文集》,他的書房叫「經德堂」。
遺安堂: 廣東粵中地區支派,包括廣州地區,佛山地區,肇慶地區,清遠地區等,最新調查,村莊二百多條,人口10萬余,旅居海外的佔二成多,始祖龍近天, 遺安堂來由;劉表向龐公曰;不享官祿,無以遺子孫,公曰;世人遺之以危,我獨遺之以安,未嘗無所遺也.故曰遺安.遺安堂字派;(見粵中龍氏族譜)
此外,龍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武陵堂」、「天水堂」、「納言堂」、「敦本堂」、「忠勤堂」等。
五、家乘譜牒
全國:福建泉州龍氏族譜不分卷
廣東:;粵中龍氏族譜二卷, 順德大良龍氏族譜十七卷, 花縣大坳龍氏族譜不分卷, 花縣南溪龍氏族譜, 東莞龍屋基龍氏族, 德慶大寧龍氏族譜, 高要金山龍氏族譜, 廣州白雲區大田廟邊龍氏族譜,
浙江:蘭溪龍舒宗譜六卷
江西:萬載龍氏族譜(1782,卷數不清)、萬載江塘龍氏族譜(卷數不清)、萬載龍氏族譜(1812,卷數不清)、萬載龍氏族譜不分卷(1839)、萬載龍氏族譜不分卷(1876)、萬載康樂坊龍氏族譜、萬載龍氏族譜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萬載龍氏族譜二十卷、萬載龍氏族譜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萬載義井龍氏族譜
湖南:配西高橋龍氏五修族譜三十七卷、長沙龍氏族譜十六卷、茶陵雲楊龍氏族譜不分卷、湘鄉上湘城南龍氏續修族譜十八卷、湘鄉城南龍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湘鄉龍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湘鄉城南龍氏四修族譜五十二卷首四卷
<
重慶:大足縣<龍氏宗譜>不分卷(2002) 。大足縣高升鎮<龍氏家譜>全一冊(1980)。
<
六、宗族特徵
1、龍是中國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龍為姓氏,亦是這一心理底蘊的表現。
2、在龍姓的發展史中,更多地體現著民族相融的歷史大趨勢。
3、龍姓字行輩份井然有序。
貴州省麻江縣龍氏族譜:再正通勝秀繼祖永春光召世承忠德明生重大幫
⑸ 龍氏家族的由來
龍姓的初源,歷史亦有記載,可追溯的源頭有下列數項:
出自黃帝臣子「龍行」。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新鄭)。是為新鄭龍氏。
出自御龍氏之後《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武陵、天水。如夏朝御龍氏劉累(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被夏帝孔甲賜為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出自豢龍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相傳董父,已姓,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有以龍為氏的,是為湖北龍氏,項羽四大名將之一就叫龍且。
舜帝時的諫官,賜姓龍。
粵地姓氏,相傳悅城龍母拾珠產子,冠以龍姓。
據《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牂牁大姓中有龍氏。牂牁郡,治今貴州省凱里縣西北。
東漢時西域強國焉耆及且彌的國王姓龍。唐朝時焉耆國王姓龍,名突騎支,常役於西突厥。俗有魚鱉之利。貞觀十八年,郭孝恪平之,由是臣屬唐朝。
滇地姓氏,苗及彝人多以龍為其姓。
古代有勾龍氏,後人改姓龍。如宋代有勾龍爽、勾龍如淵等。
(5)凱里龍氏傢具擴展閱讀:
歷史名人
龍叔:又名龍子,孟子曾因其賢而推薦給滕文公。
龍且:與鍾離昧、英布、彭越合稱項羽四大名將,在山東被韓信所殺。
龍會:焉耆國王,消滅龜茲,統一蔥嶺以西,其子龍熙後來投降西涼呂光。
龍啟瑞(1814-1858):清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輯五,號翰臣,道光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國起義後,在籍開辦團練。後歷任江西學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經德堂詩文集》、《小學高注補正》等。
龍澤厚:清末廣西臨桂人,字積之,光緒優貢。以知縣引見,在廣州從康有為學,為萬木草堂學長。曾參加桂林聖學會、上海強學會、上海不纏會、上海中國國會和自立軍起義。
光緒二十九年(1903),因為參加 《蘇報》工作,被清政府勾結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舊金山《文興報》。後為上海天游學院教務長,編有《南海先生上書記》。
龍湛霖(1837年-1905年),字芝生,湖南攸縣(今湖南省攸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十四年,任江西學政, 光緒十七年,任詹事、內閣學士。光緒十九年,任福建鄉試正考官、刑部右侍郎,
⑹ 龍氏出處那個地方
龍姓的起源
1、出自黃帝之臣龍行。
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為河南龍氏。出自贏姓,楚青銅器中有龍贏,贏姓龍氏嫁女楚貴族。商代甲骨文中有龍方,為商方國。
2、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後,以官名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至漢代,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於楚,家武陵.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話傳說,御龍氏之後。
據《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龍氏劉累(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深得夏帝孔甲的賞識,被封賜為「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4、出自古代神話傳說,豢龍氏之後。
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已姓,精於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代有以龍為氏的,是為湖北龍氏。
5、出自西漢牂牁地區有龍姓。
據《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牂牁大姓中有龍氏。牂牁郡,治今貴州省凱里縣西北。
6、出自地名,以採食地為氏。
春秋時楚大夫食采於龍(今山東省泰安西南之龍鄉),其子孫有以龍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數民族有龍姓。
①《北史》所載,焉耆國(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西南),西域且彌(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其君王皆為龍氏。
②小數民族中有龍姓。在我國苗、普米、哈尼、彝、侗、瑤、水等民族均有龍姓。涉及神話,故不可詳考。在中國古代中,許多龍氏族民曾經在推動歷史的發展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⑺ 豢龍氏和御龍氏分別是哪個姓氏的祖先豢龍氏和御龍氏哪個早
尋根溯源1、出自御龍氏之後。據 《姓氏考略》所載,夏朝的劉累因馴龍有術,深得夏帝孔甲賞識,封其為「御龍氏」,劉累後人遂以賜姓「龍」為氏。 2、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等資料所載,黃帝有一臣叫龍行,其後人有以龍為氏者。 3、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舜臣龍為納言(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其子孫有以龍為氏者。 4、出自豢龍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舜時董父,精於飼龍,被舜帝賜為「豢龍氏」,其子孫有以龍為氏者。 5、出自地名。春秋時楚大夫食采於龍(今山東泰安西南之龍鄉),子孫有以龍為氏者。 6、其他源流。據《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今貴州省凱里縣西北)大姓中有龍姓;據《北史》所載,西域且彌(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國國君皆為龍姓;苗、普米、哈尼、彝、侗、瑤、水等民族均有龍姓。 得姓始祖劉累。夏朝時,劉國有一家生有一子,小孩剛生下來時手上就有紋樣,便取名劉累。劉累長大後,跟隨董父學習養龍的本領,被夏帝孔甲封為「御龍氏」,馴養孔甲的四條龍。有一次,一條龍死了,劉累就把龍肉做成肉羹,充當野味獻給了孔甲。孔甲感到味道特別鮮美,非常高興,於是就賜給劉累許多財物。過了幾天,孔甲又想吃這種「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劉累感到難於矇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帶著家眷逃到了魯陽。因他被孔甲封為「御龍氏」,後人有以龍為氏者,劉累則被尊為龍姓始祖。 繁衍播遷傳說時代的龍姓發源地為河南、山西、湖北。由於龍姓支派較多,故而分布較廣,這一特點使得龍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擴展繁衍開來。約在漢代,甘肅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間地已是龍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屬四川)有龍姓遷入者,後又南遷至貴州,形成四大姓氏(龍、傅、尹、董)之一。魏晉南北朝時,中原龍姓為避戰亂而南遷,促使了南方龍姓人口數量的增長,這次遷徙也為後來江南龍姓發展勢頭盛於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北史》所載:「且彌王、焉耆國王皆龍姓。」焉耆國為西域小國,龍會當政時,曾擊敗龜茲王,一時蔥嶺以東,皆率服,其子龍熙在位時,投降後涼,遣子入侍,漸與漢族相融。唐宋時期,八番中的龍番,酋長皆龍姓,後分為大龍番、小龍番安撫司,養龍坑、谷龍、上龍長官司,安龍土千戶。宋元時期,龍姓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南遷,促使南方龍姓人口數量大大超過北方。明清時期,上述「龍番」各分支發展成為「龍家」,漸與漢、布依、水、苗各族相融。從龍姓歷史演進過程來看,這一過程,即體現著北方龍姓與南方各族相融,又體現著少數民族龍姓與漢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這一步步的相融中,龍姓完成了遍布華夏的歷史旅程。今日龍姓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等省為多,四省龍姓約佔全國漢族龍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堂號龍姓郡望主要有五個: 1、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 2、天水郡,西漢時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時治所在上圭阝(今天水市); 3、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號:「世師」、「八德」、「經德」、「納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宗族特徵1、龍是中國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龍為姓氏,亦是這一心理底蘊的表現。 2、在龍姓的發展史中,更多地體現著民族相融的歷史大趨勢。 3、龍姓字行輩份井然有序。如民國抄本《龍氏家譜》中有江蘇龍姓一支字行為:「兆升元吉,宗業克昌,富大希廷,厚誠守方。」 遠祖起源於上古黃帝時代。黃帝手下有人名「董父」,因為擅長馴養龍而聞名於世。被黃帝賜姓為「豢龍氏」,董父的後代於是世代掌握「豢龍」一職。到了夏朝帝王孔甲時,又有一個叫「劉累」(傳為帝堯後代)的人向董父後代學習馴養龍的技巧,後來被封為「御龍氏」。於是,「豢龍氏」董父和「御龍氏」劉累的後代就有人以「龍」為姓。在古代帝王虞舜之時,朝廷中有人名為「龍」,擔任納言之職(掌管宣達帝王之命)。「龍」的後代也以龍為姓。到了戰國末期和秦朝時期,有兩個楚國人,龍且,龍未央,祖先不明所出,但是他們的後代,都以「龍」為姓。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西部地區有焉蓍國和且彌國,兩國國君都姓「龍」。另外,在古代,古徉柯郡(今貴州大部,廣西西北,雲南東部)也有大姓,龍姓。龍姓的郡望有三,武陵,天水,渤海。龍啟瑞,清朝大臣、學者,廣西臨桂人。他對經史很有研究,尤其精通音韻學,著有《古韻通說》、《爾雅經注集證》等[書
⑻ 龍氏軒轅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龍氏軒轅商標總申請量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1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龍氏軒轅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⑼ 龍氏祖先叫什麼名字
[龍姓源流]
(1)黃帝大臣龍行的後裔。據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及《竹書紀年》中記載:「黃帝臣有龍行。」據各種史籍記載,黃帝居住在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作為皇帝重要大臣之一的龍性行自然也應居住在有熊,因此這一支龍姓出自河南省新鄭市。
(2)舜時納言龍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廣韻》和《元和姓纂》等書記載,舜有個大臣叫龍,任納言(《書·堯典》中說納言是負責宣達帝命的官員,相當於後世的尚書令)之職,《書經》《舜典》中說:「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指的就是龍任納言之事。他的後裔就以龍為姓氏,舜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在晉南地區,因此這一支支龍姓應出自今天的山西省境內。
(3)出自己姓,豢龍氏的後裔。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董父曾經為帝舜馴養龍,因此被賜姓董,任為豢龍氏。他的後代中有有一支就以龍為氏。董父是黃帝的後裔,黃帝為己姓,所以說皇帝出自己姓。相傳今天河南省臨穎縣境內的豢龍城就是董父的封邑,另一種說法是董父的封邑位於今天山東定陶縣西北。
(4)御龍氏的後裔。《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武陵、天水。堯帝的後裔劉累曾經跟豢龍氏學過馴養龍的技術,因此被夏朝第13代後孔甲賜為御龍氏,負責馴化孔甲的幾條龍,此事見於《史記·夏本紀》。劉累的後裔中的一支以龍為氏。《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中的記載:「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 洛州緱氏縣位於今天河南省偃師縣南,因此這一支龍姓也出自河南。(5)西漢時爿羊 柯大姓。據東晉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記載,爿羊 柯大姓中有龍氏。爿羊 柯郡,西漢時設置,治所今天貴州省凱里縣西北。
(6)西域古國且彌(今天新疆鄯善縣)、焉耆(今天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王族的後裔。據唐朝李延壽所著的《北史》中記載:「且彌王、焉耆國王均龍姓。」焉耆西漢時西域的一個王國,龍會為其王時,國勢甚勝,在蔥嶺以東地區聲名遠播。後來,他的兒子龍熙繼位,自龍熙之後,這支龍姓漸漸融入中原文化圈中,成為龍姓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7)宋元時期位於今天貴州省惠水一帶少數民族中的龍番的酋長都姓龍,明清時期其後裔融入漢、布依、水、苗等民族。
(8)彝族盧絲普氏族漢化而來的龍姓,盧絲普的漢語意思為龍氏族,後來該氏族的人就以龍為姓。此外,龍姓還是回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重要姓氏。
從龍姓的起源可知,龍姓最早的活動地區應在河南、山西一帶,以後由於各種原因,龍姓人開始不斷的向外遷徒,約在夏代,有一支龍氏向東遷移到今天山東省鉅野縣西南的龍涸集。春秋時期,在今天泰安市西南曾存在過一個叫龍邑的小諸侯國。漢代之前,龍姓人已開始遷入蜀中,之後由蜀中南遷至貴州。到了漢代,很多地方已經有龍姓人活動了,這一時期龍姓人主要活動在今天的甘肅、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歷史的變遷使龍氏家族吸納入了許多新的支派,一些少數民族加入了龍姓大家庭,龍姓人的活動區域更加廣泛。與此同時,居住在中原地區的龍姓為避戰亂而大舉南遷,南方龍姓人數有了急劇增長。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原籍福建莆田的龍海清奉命授封為瓊州總鎮,率兵數千入駐海南,他們在在文昌縣會文鎮冠南墟附近的下洋登陸,龍海清的後代便落籍文昌,龍海清成為龍姓進入海南的始祖。之後江西永新的一支龍姓遷至湖南茶陵東山。明洪武初年又從自東山遷至攸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原籍江西吉水縣的龍秀三,帶領兄弟遷到湖南。清朝康熙年間太湖洞庭山的龍又宏遷至松江。19世紀末期,許多龍姓人為尋找生計,乘船到南洋,分別駐足於新加坡、馬來亞、印尼及菲律賓等地,新加坡的龍姓先祖南來後在尋找生計之餘,於1903年在獅城成立了一個「龍氏祠」,以便讓來到南洋的老鄉們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祭祀祖先並促進各龍姓者之間的感情和互助精神。「龍氏祠」後來發展為「瓊崖龍氏公會」之後又發展為「新加坡龍氏公會」,從從龍姓第21世開始,新加坡龍姓的派序排列如下:武陵發其源,莆田仕籍登,官聲著南粵,英傑垂繼承。據此排序來看,新加坡龍姓很有可能是北宋時遷入海南的龍海清或其所率官兵中龍姓人的後裔。
龍姓在家族在歷史上出過很多傑出人物,龍氏歷史上出過許多有作為的人物,如《孟子》中提到的龍子,《列子》中提到的龍叔,魏國大將龍賈,項羽的大將龍旦。東漢時的龍述曾任零陵太守。北宋有著名詩人龍太初。明朝的龍華民精通天文歷法,萬曆年間與徐光啟等人在北京同撰《新法算術》。清朝有著名傳奇作家龍燮,他所著的《瓊華夢》、《英蓉城》等,為時人所稱頌;龍汝言曾任內閣中書,著有《賜硯齋集》……,這些龍姓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⑽ 酉陽龍氏,再正通勝秀,繼祖永光昌,紹世成中德,明金石大邦,請問有誰是同宗的這字輩改這輩分的人誰有
我是貴州省凱里市的,我們家龍氏字輩:「再正通勝秀進祖永光昌尚世承忠德明啟施大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