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第一次全面引進集成電路生產線是哪一年
中國第一次全面引進集成電路生產線是1980年。20世紀80年代,中美、中日交流日益頻繁,中國開始興起第一波大規模技術引進潮。
1982年10月,國務院成立以萬里副總理為組長的「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重點負責整治因多頭引進、重復布點造成的混亂現象。提出「六五」期間國家集成電路工業「建立南北兩個基地和一個點」的發展戰略。
之後中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時,美國才剛剛推出1KB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據專家估計,中美之間的技術差距大約為一代水平。
(1)中國發電路擴展閱讀
一、電路發展:
1986年,電子部又提出「七五」期間集成電路產業「531」發展戰略,即普及推廣5微米技術,開發3微米技術,進行1微米技術科技攻關。主要路徑是從美國和日本引進相關技術和設備。
電子部又提出「加快基地建設,形成規模生產,注重發展專用電路,加強科研和支持條件,振興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戰略。並決定實施了「908」「909」工程。
希望通過「以市場為導向,以CAD開發為突破口,產學研用相結合,以我為主,開展國際合作,強化投資,加強重點工程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設,促進集成電路產業進入良性循環。」先後花費100多億元從美國和日本引進生產線。
二、領先技術: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原來市場佔有率極高的模擬電視機、影碟機、錄像機、收錄機、組合音響、電唱機等低端消費類電子產品逐漸淘汰。
國內有競爭力的品牌電視很快從20世紀90年代的50多個減少為10個左右,空調從110個減少到8個,冰箱從75個減少到10個,洗衣機從80個減少到7個。
低端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造成了低端晶元市場的迅速萎縮。相反,與智能手機、車載電子和平板電腦等有關的中、高端晶元市場則穩步上升。
Ⅱ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確立了哪些發展方向
集成電路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的基礎。根據我國國民經濟「八五」計劃至「十四五」規劃,國家對集成電路行業的支持政策經歷了從「加強發展」到「重點發展」再到「舉國體制大力發展」的變化。
根據《中國製造2025》,至2025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要達到1734-2445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的43.35%-45.64%;在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到,到2025年我國集成電路自給率要達到70%。本文將對國家層面、地方層面集成電路政策的重點內容及發展目標進行深度解讀。
集成電路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集成電路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光迅科技(002281)、大唐電信(600198)、士蘭微(600460)、恆潤高科(836021)、國民技術(300077)、中芯國際(688981)等。
1、政策歷程圖
集成電路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不煩,也是我國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的基礎。根據我國國民經濟「八五」計劃至「十四五」規劃,都在積極的支持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強調突破集成電路關鍵技術,舉國體制集中力量發展集成電路。
「八五」計劃(1991-1995年)時期明確了我國應積極發展集成電路,「九五」計劃(1996-2000年)時期我國確立了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的目標;
「十五」計劃(2001-2005年)至「十三五」(2015-2020年)規劃明確了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集中力量整合資源發展集成電路,提升集成電路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
2021年《「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健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
2、國家層面政策匯總及解讀
——國家層面集成電路行業政策匯總
自2006年以來,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多部門都陸續印發了支持、規范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政策,內容涉及集成電路技術規范、集成電路集群發展支持、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支持等內容:
——國家層面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目標解讀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底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到8848億元;在《中國製造2025》中針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市場規模、產能規模等提出了具體的量化目標:
在全國兩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提到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集中優勢資源攻關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醫葯和醫療設備、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3、各省市層面的政策匯總及解讀
——重點省市集成電路行業政策匯總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南、環渤海等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集成電路,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重點省市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目標解讀
「十四五」期間,我國主要省份也提出了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目標。其中,江蘇、上海、江西、福建等沿海省份均提出了「十四五」期間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目標,具體的各省份集成電路發展目標或規劃如下: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Ⅲ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利好,如何搶佔新機成為最好時代的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全球化發展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集成電路發明60周年。40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帶來了中國的現代化。60年前的集成電路發明,給人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革命性的進步。
集成電路是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開放合作是必然之路,中國和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互相支持、密不可分。羅文介紹,2017年中國大陸集成電路銷售收入突破5400億元,其中外資企業的貢獻達到30%的規模,已經建成的10條12英寸的生產線中,外資和外資參股的達到8條。
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已達3609.8億元,同比增長19.7%。到了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截止到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5400億元。預計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超6000億元,達到6489.1億元,同比增長19.5%。並預測在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達到了9050.2億元。萬億產業規模指日可待。
2015-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和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互相支持、密不可分
集成電路產業要求企業在全球進行配置資源、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也努力融入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生態體系之中。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離不開世界支持。2000年以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加速發展,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環渤海以及中西部地區多極並舉的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的貢獻,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在整機系統需求的帶動下,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2001年以來年均復合增長率16.4%,2017年市場規模達到1.4萬億元。持續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已成為推動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華收入成為跨國公司的成長貢獻的重要利益。
四大建議進一步推進全球化發展
1、堅持開放發展,共享機遇。中國將加大開放力度,深化國際合作層次,持續提升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持續增長的中國市場將會給全球企業以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投資機遇。
2、堅持優化環境,共同發展。中國將落實好現有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推動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營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
3、堅持市場導向,共建生態。中國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引導產業優化布局。
4、堅持融合,創新共享。未來中國將圍繞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重大產業應用需求,與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界一道做大市場蛋糕,實現合作共贏。
Ⅳ 中國第一個集成電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又是誰發明的
1965年,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塊集成電路在上海誕生,那不能說是發明,其實就回是仿造,包答括現在很多常用的國產集成電路,都是仿造的國外技術,幾乎一點區別都沒有可以直接代換,比如tea2025是國外型號,cd2025就是國產的,原理結構都一樣沒有區別可以直接代換的,但是質量就不好說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