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設計8051單片機應用系統的復位電路
第十六課:51單片機的復位
51單片機高電平復位。以當前使用較多的AT89系列單片機來說,,在復位腳加高電平2個機器周期(即24個振盪周期)可使單片機復位。復位後,主正穗要特徵是各IO口呈現高電平,程序計數器從零開始執行程序。
復位方式有兩種。
1. 手動復位:按鈕按下,復位腳得到VCC的高電平,單片機復位舉芹,按鈕松開後,單片機開始工作。
2. 上電復位:上電後舉答卜,電容電壓不能突變,VCC通過復位電容(10μF電解)給單片機復位腳施加高電平5V,同時,通過10KΩ電阻向電容器反向充電,使復位腳電壓逐漸降低。經一定時間後(約10毫秒)復位腳變為0V,單片機開始工作。
參考資料:http://hi..com/dzkfw/blog/item/f446f73f9fed61e6838b13f0.html
⑵ 主板電路組成—六大核心電路#22
計算機主板埋廳主要 由三類構件 組成:電路元器件(包括集成電路、電阻、電容等)、各種插槽插座介面和多層電路板。
另外 主板的電路 又由軟開機電路、供電電路、時鍾電路、復位電路、BIOS和CMOS電路和介面電路等組成。
1.主板開機電路
主板開機電路主要是控制計算機的開啟與關閉,主板開機電路以南橋晶元或I/O晶元內部的電源管理控制器為核心, 結合開機鍵及外圍門電路觸發器來控制電路的觸發信號,再由南橋晶元或I/O晶元向末慧液瞎級執行三極體發出的控制信號,使三極體導通,ATX電源向主板及其他負載供電。
圖1:開機電路組成
2.主扳供電電路
主板供電電路的最終目的就是在負載(如CPU) 電涌輸入端達到負載對電圧和電流的要求,滿足正常工作的需要。主板供電電路主要包括CPU供電電路、晶元組供電電路、內存供電電路等幾種。
圖2:CPU供電電路組成
3.主扳時鍾電路
主板時鍾電路用於給CPU、主板晶元組和各級匯流排(CPU匯流排、AGP匯流排、PCI匯流排、PCI-E匯流排等)和主板各個介面部分提供基本工作頻率。有了它,計算機才能在CPU的控制下,按步就班,協調地完成各項功能。
圖3:時鍾電路組成
4.主板復位電路
主板復位的主要目的是使主板及其他部件進入初始化狀態,對主板進行復位的過程就是對主板及其他部件進行初始化的過程,它是在供電、時鍾正常時才開始工作的。
5.主板BIOS和CMOS電路
主板BIOS是硬體與軟體之間的一個橋梁,是位於南橋晶元與I/O晶元之間的一個固件。 BIOS電路主要負責解決硬體的即時需求,並按軟體對硬體的操作要求具體執行任務。在計算機的使用過程中,BIOS 為計算機提供最低級的、最直接的硬體控制。如果BIOS 晶元損壞將無法啟動計算機。
CMOS電路集成在南橋內部,CMOS電路給CMOS存儲器提供待機電壓,使CMOS存儲器一直保持工作狀態,可隨時參與喚醒任務。
圖4:CMOS電路組成
6.主扳介面電路
主板介面電前空路主要包括鍵盤滑鼠介面電路、串口並口電路(很少用到這種介面)、USB介面電路、硬碟介面電路等,它們分別為自己的連接設備提供服務。
圖5:滑鼠、鍵盤介面電路組成
⑶ 4個74HC595,單片機AT89C52和四個8*8LED點陣做的proteus模擬成功 怎樣做實物需要什麼元件
還需要先把原理圖變成實物圖。簡單的可以用萬用板自己搭接線路。
需要以下東西:
1、單片機,STC89C52。(方便串口下載程序)
2、74HC14,下載電路晶元
3、4片 595
4、一個8*8的點整明芹鏈。
5,、單片機最小系統元件,晶振12MHZ,30PF小電容2個
6、復位電路:10K電阻,小按鍵,,10UF極性電容,1K電阻各一個。
7、細導線若干,首滾電烙鐵,焊錫絲,小鉗子,鑷子,萬用板等等。
單片機(Microcontrollers)是一種集成電路晶元,是採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把具有數據處理能力的中央處理激孫器CPU、隨機存儲器RAM、只讀存儲器ROM、多種I/O口和中斷系統、定時器/計數器等功能(可能還包括顯示驅動電路、脈寬調制電路、模擬多路轉換器、A/D轉換器等電路)集成到一塊矽片上構成的一個小而完善的微型計算機系統,在工業控制領域廣泛應用。從上世紀80年代,由當時的4位、8位單片機,發展到現在的300M的高速單片機。
⑷ 單片機中復位電路和晶振電路有什麼作用
單片機中復位電路是讓單片機從內存的0000H地址開始執行程序。晶振電路是單片機工搏鍵輪作的主時鍾電路。基信單片機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由晶振產生的節拍的亮衫控制下工作的。
⑸ 單片機復位電路(高低電平復位分別)
當單片機上電瞬間由於電容電壓不能突變會使電容兩邊的電位相同,此時為低電平,之後隨著時間推移電源通過電阻對電容充電,充滿電時RST為高電平。正常工作為高電平,低電平復位。
當單片機上電瞬間由於電容電壓不能突變會使電容兩邊的電位相同,此時RST為高電平,之後隨著時間推移電源負極通過電阻對電容放電,放完電時RST為低電平。正常工作為低電平,高電平復位。
單片機的復位引腳RST(全稱RESET)出現2個機器周期以上的高電平時,單片機就執行復位操作。如果RST持續為高電平,單片機就處於循環復位狀態。當單片機處於低電平時就掃描程序存儲器執行程序。
(5)復位電路6擴展閱讀
基本結構
1、運算器
運算器由運算部件——算術邏輯單元(Arithmetic & Logical Unit,簡稱ALU)、累加器和寄存器等幾部分組成。ALU的作用是把傳來的數據進行算術或邏輯運算,輸入來源為兩個8位數據,分別來自累加器和數據寄存器。
2、ALU能完成對這兩個數據進行加、減、與、或、比較大小等操作,最後將結果存入累加器。例如,兩個數6和7相加,在相加之前,操作數6放在累加器中,7放在數據寄存器中,當執行加法指令時,ALU即把兩個數相加並把結果13存入累加器,取代累加器原來的內容6。
3、運算器有兩個功能:
(1)執行各種算術運算。
(2)執行各種邏輯運算,並進行邏輯測試,如零值測試或兩個值的比較。
(3)運算器所執行全部操作都是由控制器發出的控制信號來指揮的,並且,一個算術操作產生一個運算結果,一個邏輯操作產生一個判決。
4、控制器
控制器由程序計數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時序發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等組成,是發布命令的「決策機構」,即協調和指揮整個微機系統的操作。其主要功能有:
(1) 從內存中取出一條指令,並指出下一條指令在內存中的位置。
(2) 對指令進行解碼和測試,並產生相應的操作控制信號,以便於執行規定的動作。
(3) 指揮並控制CPU、內存和輸入輸出設備之間數據流動的方向。
5、主要寄存器
(1)累加器A
累加器A是微處理器中使用最頻繁的寄存器。在算術和邏輯運算時它有雙功能:運算前,用於保存一個操作數;運算後,用於保存所得的和、差或邏輯運算結果。
(2)數據寄存器DR
數據寄存器通過數據匯流排向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送(寫)或取(讀)數據的暫存單元。它可以保存一條正在解碼的指令,也可以保存正在送往存儲器中存儲的一個數據位元組等等。
(3)程序計數器PC
PC用於確定下一條指令的地址,以保證程序能夠連續地執行下去,因此通常又被稱為指令地址計數器。在程序開始執行前必須將程序的第一條指令的內存單元地址(即程序的首地址)送入PC,使它總是指向下一條要執行指令的地址。
(4)地址寄存器AR
地址寄存器用於保存當前CPU所要訪問的內存單元或I/O設備的地址。由於內存與CPU之間存在著速度上的差異,所以必須使用地址寄存器來保持地址信息,直到內存讀/寫操作完成為止。
硬體特性
晶元
1、主流單片機包括CPU、4KB容量的RAM、128 KB容量的ROM、 2個16位定時/計數器、4個8位並行口、全雙工串口行口、ADC/DAC、SPI、I2C、ISP、IAP。
2、系統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實現模塊化。
3、單片機可靠性高,可工作到10^6 ~10^7小時無故障。
4、處理功能強,速度快。
5、低電壓,低功耗,便於生產攜帶型產品。
6、控制功能強。
7、環境適應能力強。
⑹ 電磁爐Ibgt開關管控制極到晶體三極之間有一個電阻燒壞了,看不見阻值,師傅教我阻值多少
參考下圖,用10Ω/1W的電阻
⑺ 單片機的按鍵啟動和復位電路圖
單片機的復位有上電復位和按鈕手動復位兩種。如圖(a)所示為上電復位電迴路,圖(答b)所示為上電按鍵復位電路。
上電復位是利用電容充電來實現的,即上電瞬間RST端的電位與VCC相同,隨著充電電流的減少,RST的電位逐漸下降。圖(a)中的R是施密特觸發器輸入端的一個10KΩ下拉電阻,時間常數為10×10-6×10×103=100ms。只要VCC的上升時間不超過1ms,振盪器建立時間不超過10ms,這個時間常數足以保證完成復位操作。上電復位所需的最短時間是振盪周期建立時間加上2個機器周期時間,在這個時間內RST的電平應維持高於施密特觸發器的下閾值。
上電按鍵復位(b)所示。當按下復位按鍵時,RST端產生高電平,使單片機復位。復位後,其片內各寄存器狀態改變,片內RAM內容不變。
由於單片機內部的各個功能部件均受特殊功能寄存器控制,程序運行直接受程序計數器PC指揮。各寄存器復位時的狀態決定了單片機內有關功能部件的初始狀態。
另外,在復位有效期間(即高電平),80C51單片機的ALE引腳和引腳均為高電平,且內部RAM不受復位的影響。
圖要點一下查看大圖才清楚哦O(∩_∩)O
⑻ 請畫出最小單片機系統的復位電路圖和振盪電路圖
(不好意思哦!沒有具體的圖樓上的回答了,我在發些怎麼使用的給的咯!!)
單片機的最小系統是由組成單片機系統必需的一些元件構成的,除了單片機之外,還需要包括電源供電電路、時鍾電路、復位電路。單片機最小系統電路(單片機電源和地沒有標出)如圖2-7所示。
圖2-7 單片機最小系統
下面著重介紹時鍾電路和復位電路。
1)時鍾電路
單片機工作時,從取指令到解碼再進行微操作,必須在時鍾信號控制下才能有序地進行,時鍾電路就是為單片機工作提供基本時鍾的。單片機的時鍾信號通常有兩種產生方式:內部時鍾方式和外部時鍾方式。
內部時鍾方式的原理電路如圖2-8所示。在單片機XTAL1和XTAL2引腳上跨接上一個晶振和兩個穩頻電容,可以與單片機片內的電路構成一個穩定的自激振盪器。晶振的取值范圍一般為0~24MHz,常用的晶振頻率有6MHz、12 MHz、11.0592 MHz、24 MHz等。一些新型的單片機還可以選擇更高的頻率。外接電容的作用是對振盪器進行頻率微調,使振盪信號頻率與晶振頻率一致,同時起到穩定頻率的作用,一般選用20~30pF的瓷片電容。
外部時鍾方式則是在單片機XTAL1引腳上外接一個穩定的時鍾信號源,它一般適用於多片單片機同時工作的情況,使用同一時鍾信號可以保證單片機的工作同步。
時序是單片機在執行指令時CPU發出的控制信號在時間上的先後順序。AT89C51單片機的時序概念有4個,可用定時單位來說明,包括振盪周期、時鍾周期、機器周期和指令周期。
振盪周期:是片內振盪電路或片外為單片機提供的脈沖信號的周期。時序中1個振盪周期定義為1個節拍,用P表示。
時鍾周期:振盪脈沖送入內部時鍾電路,由時鍾電路對其二分頻後輸出的時鍾脈沖周期稱為時鍾周期。時鍾周期為振盪周期的2倍。時序中1個時鍾周期定義為1個狀態,用S表示。每個狀態包括2個節拍,用P1、P2表示。
機器周期:機器周期是單片機完成一個基本操作所需要的時間。一條指令的執行需要一個或幾個機器周期。一個機器周期固定的由6個狀態S1~S6組成。
指令周期:執行一條指令所需要的時間稱為指令周期。一般用指令執行所需機器周期數表示。AT89C51單片機多數指令的執行需要1個或2個機器周期,只有乘除兩條指令的執行需要4個機器周期。
了解了以上幾個時序的概念後,我們就可以很快的計算出執行一條指令所需要的時間。例如:若單片機使用12MHz的晶振頻率,則振盪周期=1/(12MHz)=1/12us,時鍾周期=1/6us,機器周期=1us,執行一條單周期指令只需要1us,執行一條雙周期指令則需要2us。
2)復位電路
無論是在單片機剛開始接上電源時,還是運行過程中發生故障都需要復位。復位電路用於將單片機內部各電路的狀態恢復到一個確定的初始值,並從這個狀態開始工作。
單片機的復位條件:必須使其RST引腳上持續出現兩個(或以上)機器周期的高電平。
單片機的復位形式:上電復位、按鍵復位。上電復位和按鍵復位電路如下。
圖2-9 單片機復位電路
⑼ 請問高低復位電路的工作如圖
應該在電容和電阻的中間引一條線出來,好看一點:
左圖:高電平復位,電容兩端的電壓不能突變,上電之初,VCC(假設是)是0V,電容的電壓也是0V,上電後,電容的電壓維持在0V一小段時間(電容電壓慢慢上升), 這個時間里,在VCC-電容-電阻-地的迴路上,根據KVL(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VCC = V電阻 + V 電容,此時電容為0,則電阻為VCC,即產生高電平,這個高維持一個RC的時間常數,然後恢復至0V,復位成功
右圖:低電平復位,原理如上,
分析主要是理解電容兩端電壓不能突變這個原理,電容電壓維持初值一段時間,完成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