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單片機復位電路工作原理
這種復位電路的工作原理是:通電時,電容兩端相當於是短路,於是RST引腳上為高電平,然後電源通過電阻對電容充電,RST端電壓慢慢下降,降到一定程度為低電平,單片機開始正常工作。
改進的復位電路如下:
在滿足單片機可靠復位的前提下,該復位電路的優點在於降低復位引腳的對地阻抗,可以顯著增強單片機復位電路的抗干擾能力。二極體可以實現快速釋放電容電量的功能,滿足短時間復位的要求。
Ⅱ STM32 為什麼不加電阻和電容也能復位啊
STM復位為低電平有效,所以只要復位腳被拉低到地就會復位,在這點上跟電阻電容沒關系。你沒焊電阻,按鈕沒按下時復位引腳是浮空狀態,上面因為感應而帶有正點,所以不會復位,但是浮空會造成電平不確定而造成意外復位,所以加10k的上拉電阻到3.3v。電容用來消抖。
不過有點挺奇怪,你都會用protel了怎麼會不懂這個?
Ⅲ STM32的復位電路問題
R1 = 10K 。
NRST 是低電平有效,上電復位時晶元必須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初始化操作,在此期間 NRST 必須保持低電平。
復位電路利用電容電壓不會突變的性質,開機後電容電壓為零,晶元復位,隨即電源通過 R1 向 C5 充電,直至電容電壓上升為高電平,晶元開始正常工作。
Ⅳ stm32單片機工作原理小燈
首先應該了解51單片機最小系統:51最小系統也稱為51最小應用系統,是指用最少的元件組成的51單片機可以工作的系統。如圖2.1.1所示,51最小系統一般應該包括:單片機、晶振電路、復位電路。
晶振電路的原理及組成,作用:
在單片機系統里晶振的作用非常大,他結合單片機內部的電路,產生單片機所必須的時鍾頻率,單片機的一切指令的執行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晶振的提供的時鍾頻率越高,那單片機的運行速度也就越快。簡單地說,沒有晶振,就沒有時鍾周期,沒有時鍾周期,就無法執行程序代碼,單片機就無法工作。單片機工作時,是一條一條地從RoM中取指令,然後一步一步地執行。單片機訪問一次存儲器的時間,稱之為一個機器周期,這是一個時間基準。—個機器周期包括12時鍾周期。如果一個單選擇了12MHz晶振,它的時鍾周期是1/12us,它的一個機器周期是12×(1/12)us,也就是1us。
組成:晶振, 負載電容, 內部電路
原理:石英晶體振盪器(簡稱晶振)通過震動給單片機提供時間,有了時間,就有了時序,就可以無差錯的跑程序, 一般51最小系統用的是12MHZ的晶振, 比內部時鍾6MHZ要精確許多。晶振用一種能把電能和機械能相互轉化的晶體在共振的狀態下工作,以提供穩定,精確的單頻振盪。 就像給單片機帶上了時鍾。兩個30pF的電容。 起到起振和諧振作用。兩個電容的取值都是相同的,或者說相差不 大,如果相差太大,容易造成諧振的不平衡,容易造成停振或者乾脆不起振。
有一個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即振盪器),其輸入端為晶元引腳XTAL1,其輸出端為引腳XTAL2 。而在晶元的外部,XTAL1和XTAL2之間跨接晶體振盪器和微調電容,從而構成一個穩定的自激振盪器,這就是單片機的時鍾電路。
復位電路的原理及作用:
復位電路是一種用來使電路恢復到起始狀態的電路設備。一般情況:上電復位;在RST復位輸入引腳上接一電容至VCC端,下接一個電阻到地即可。
原理:在控制系統中的作用是啟動單片機開始工作。但在電源上電以及在正常工作時電壓異常或干擾時,電源會有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為單片機工作的穩定性可能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電源上電時延時輸出給晶元輸出一復位信號。上復位電路另一個作用是,監視正常工作時電源電壓。若電源有異常則會進行強制復位。復位輸出腳輸出低電平需要持續三個(12/fc s)或者更多的指令周期,復位程序開始初始化晶元內部的初始狀態。等待接受輸入信號。
為什麼必須使用低電頻點亮LED燈?
由於單片機的I/O口的結構決定了它灌電流能力較強,所以都採用低電平點亮led的方式。一般都採用低電平點亮LED,有一定的抗干擾作用。因為單片機的輸出能力有限,如果都讓管腳輸出高電平來驅動器件的話,即使有上拉電阻,還是會造成單片機運行狀態不穩定其實,採用低電平驅動LED,可以簡化單片機介面的設計,如果採用介面元件,則高電平驅動和低電平驅動是同樣的效果,另外,低電平驅動也簡化了控制代碼,避免了單片機上電復位時埠置高電平後對led的影響。
需注意:
程序中的while(1)語句去掉之後仍然可以執行操作的原因是因為:在後面的程序中已經有了LED=0,即規定了驅動LED燈的是低電頻
所以即使去掉了也可以執行。
在最後畫出了如下電路圖之後。在模擬軟體上protues確實可以點亮。但實際上這是不可以實現的。主要是因為在io埠EA為片外程序存儲器選擇輸入端。該引腳為低電平時,使用片外程序存儲器,為高電平時,使用片內程序存儲器。所以需要將這一埠街上電源。使其訪問片內的程序存儲器
Ⅳ 復位電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
復位電路就是給晶元復位腳提供一個比電源稍微延後一段時間的電平的電路。比如最簡單的阻容復位電路,電阻電容串聯後電阻另一端接電源正,電容另一端接地,電阻電容相連著的一端接到晶元復位腳上就組成了低電平復位電路。工作過程如下,當上電時晶元電源端得電,但由於電容的特性是電壓不能突變,所以晶元的復位腳與地同電位,是低電平,此時電源通過電阻對電容充電,電容上的電壓上升,當上升到晶元的高電平值時,晶元完成復位。這個時間與電阻電容的值有關,電容電阻的值越大延時時間越長。相反的如果電容的另一端接電源,電阻的另一端接地則是高電平復位。
Ⅵ stm32 復位問題
這個疏忽不應該,但也可以理解。
軟體復位是指程序運行過程中,通過向控制寄存器寫入特定數據,實現復位。現在你沒有硬體復位電路,程序啟動都成問題,怎麼實行軟體復位?
可以採取補救措施,也就是增加兩個元件,還不是很麻煩。
Ⅶ stm32最小系統得引腳都一樣嗎
stm32最小系統得引腳都一樣嗎?
1.電源
.
.
拿STM32F103C8T6這個型號來說,總共有5個接電源正極和4個接地引腳,分別給內部不用的模塊供電。
VDD:就是單片機的供電電壓。
VDDA:VDD後面有個A,A=Analog,表示模擬的意思,就是晶元內部模擬器件的工作電壓。
VSSA:表示模擬器件的公共端地。
VBAT:給後備區域供電,維持RTC/BKP寄存器這些數據掉電保存,一般是接紐扣電池,如果不需要可以直接接電源。
.
.
.
.
根據數據手冊的說明,這幾個引腳的供電電壓最大不能超過3.6V。
說到數據手冊,作為一個英語渣,這里多說一句,不要怕全是英文,不用全看懂,抓關鍵的地方看,其實來來去去就那幾個英文。
.
.
2.復位電路
.
.
復位電路的作用就是,板子上電的瞬間給單片機復位引腳(NRST)一個短暫的低電平,讓單片機程序復位,把除了備份區域寄存器以外所有寄存器狀態恢復原始狀態。
簡單來說就是讓程序重頭開始跑。
復位電路的原理是利用RC電路的充放電原理,在上電瞬間為NRST引腳產生一個短暫的低電平。
剛上電的時候電流會通過R19和C20到地,為C20充電,此時NRST的引腳為低電平。
當C20充滿電以後,C20就處於」斷路」的狀態,此時NRST由低變高電平。
.
.
3.系統時鍾
.
.
.
.
系統時鍾一般是加外部晶振電路,相當於給單片機一個心跳。
就跟人的心跳一樣,沒心跳肯定就GG了。
同樣,單片機沒心跳也跑不起程序。
這個心跳也是一個時機基準,為單片機系統時鍾、定時器之類的提供時間的基準。
我們最終計算定時器的時間,都跟這個晶振息息相關。
.
.
4.燒錄口
.
.
燒錄口的作用就是給單片機燒錄程序,注入靈魂。
STM32的燒錄方式有幾種,實際產品開發一般用SWD介面燒錄,佔用尺寸空間少,一般只需要5根線,也有些用4根線的,就是vdd不接,不接vdd燒錄要單獨給板子供電。
.
.
5.Boot0和Boot1
Boot0和Boot1是用來選擇STM32單片機的啟動方式的。
.
.
.
如果上圖你看不懂什麼意思,不要慌,正常的。
簡單來說,大家要想正常跑程序就要把Boot0和Boot1都接到地,就是正常工作模式。
如果我們要使用串口燒錄,也就是ISP,就需要把BOOT0接到電源,BOOT1接到地,燒錄完以後再全部接到地,相對麻煩很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只用SWD燒錄的原因,直接全部接地就行了。
.
.
電路圖中Boot0和Boot1加一個10K電阻,然後接到地
.
.
.
通過上面這些電路的組合,單片機就能正常跑程序了。
.
如何驗證你程序有沒有正常在跑?
我一般在開發產品的時候,首先會把LED的驅動調出來獲取安全感,讓它每秒閃一次,安全感就來了。
.
文字講解知識有限
Ⅷ 關於STM32的復位電路
可以的。由於電容兩端的電壓是不能突變的。只要停機的時間足夠長,電容兩端的電壓會恢復到零電壓的。上電瞬間,復位端為零,即可復位。經過4τ~5τ時間,電容充電完畢,單片機即可正常工作。
Ⅸ stm32的復位方式為什麼是低電平復位
Ⅹ STM32復位電路,加那個10k電阻後,電阻會分壓,那復位口和電容怎麼會接受到高電平
STM32復位電路。不錯加那個10k電阻是起防短路大電流。此電阻不會分壓,因為NRST屬正電平開路電勢,無閉合電流產生,所以10k電阻在高電平無絲毫電壓降。那復位口和電容原處在接高電平,只有在瞬間復位時才低電平。此時10k電阻起作用了,不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