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手求助。LCD驅動電路原理圖看不懂,請高手詳細講解下,比如10.4v,16v,-7v怎麼產生的。謝了。
首先,U12的1pin,就是LX(外部電感驅動,方波,峰值為VIN),D11叫續流二極體。是一個典型回的boost電路。輸出電壓計算公式圖答裡面都有。其實實質是在調節LX方波占空比。輸出叫AVDD,主要是供給OC S-IC工作的供電電壓。
這里的16V.-7V驅動同時用了LX方波。具體就是典型的charge pump電路。其中C100和C101叫做飛電容,作用就是將LX的方波與直流隔離。VGH是Gate開啟電壓,VGL是Gate關閉電壓。
D9和D10是用來做保護的,如果電壓過高,就會反向擊穿。
那麼,VGH和VGL的電壓怎麼調節呢,當然不是通過調劑LX方波,是通過調節後面R94與R96,R95與R97,電阻分壓。
這些電壓都比較低,是小屏吧。估計不會超過20吋。
❷ LCM和LCD是什麼意思啊!
1、LCM(LCD Mole)即LCD顯示模組、液晶模塊,是指將液晶顯示器件,連接件,控制與驅動等外圍電路,PCB電路板,背光源,結構件等裝配在一起的組件。
LCM提供用戶一個標準的LCD顯示驅動介面(有4位、8位、VGA等不同類型),用戶按照介面要求進行操作來控制LCD正確顯示。LCM相比較玻璃是一種更高集成度的LCD產品,對小尺寸LCD顯示,LCM可以比較方便地與各種微控制器(比如單片機)連接。
2、LC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簡稱)液晶顯示器。
LCD 的構造是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當中放置液晶盒,下基板玻璃上設置TFT(薄膜晶體管),上基板玻璃上設置彩色濾光片,通過TFT上的信號與電壓改變來控制液晶分子的轉動方向,從而達到控制每個像素點偏振光出射與否而達到顯示目的。
現在LCD已經替代CRT成為主流,價格也已經下降了很多,並已充分普及。
(2)電路lcd擴展閱讀:
LCD的優點:
(1)由於CRT顯示器是靠偏轉線圈產生的電磁場來控制電子束的,而由於電子束在屏幕上又不可能絕對定位,所以CRT顯示器往往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幾何失真,線性失真情況。而LCD由於其原理問題不會出現任何的幾何失真,線性失真,這也是一大優點。
(2)與傳統CRT相比液晶在環保方面也表現的不錯,這是因為LCD內部不存在象CRT那樣的高壓元器件,所以其不至於出現由於高壓導致的x射線超標的情況,所以其輻射指標普遍比CRT要低一些。
(3)LCD與傳統CRT相比最大的優點還是在於耗電量和體積,對於傳統17寸CRT來講,其功耗幾乎都在80W以上,而17寸液晶的功耗大多數都在40W上下,這樣算下來,液晶在節能方面可謂優勢明顯。
❸ 什麼是LCD、LCMLCD、LCM分別用到哪些IC電子元器件
LC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液晶顯示屏,可以稱其為特殊IC吧,也需像製造集成電路採用曝光,蝕刻等手段,本身玻璃板一塊,無其它輔助IC等物;
LCM
-
LCD
Mole
液晶模組(塊),包含LCD,驅動電路IC,背光源等等,輸入信號基本就能顯示了~
❹ 請問lcd電路中的電容是起到什麼作用啊
這兩個電容都是並在電源Vcc和地之間的,是電源去耦濾波電容,主要作用是濾除由背光振盪電路等產生的雜波,並防止前後級之間的不良耦合。
❺ LCD工作原理是什麼
LCD 是英文 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首字母縮寫,意思是液晶顯示器。它是利用了液晶(液態晶體或等同物質)在電場作用下會發生偏轉,從而使得部分光線被一致反射的偏光效應而工作的。
❻ LCD的工作原理
LCD工作原理
大家知道,液晶是一種具有規則性分子排列的有機化合物,它即不是固體也不是液體,它是介於固態和液態之間的物質,把它加熱時它會呈現透明的液體狀態,把它冷卻時它則會出現結晶顆粒的混濁固體狀態。液晶按照分子結構排列的不同分為三種:粘土狀的Smectic液晶,細柱形的Nematic液晶和軟膠膽固醇狀的Cholestic液晶。這三種液晶的物理特性各不相同,而第二類的細柱形的Nematic液晶最適於用來製造液晶顯示器。
按物理結構常見的液晶顯示器可分為以下幾種:
大家從上面就可看出TN、STN、DSTN三種液晶都屬於無源矩陣LCD,它們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只是各個液晶分子的扭曲角度略有差異而已,其中DSTN(俗稱「偽彩」)在早期的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及掌上游戲機上廣為應用,但由於其必須借用外界光源來顯像所以其有很大的應用局限性,但這些早期的反射型單色或彩色沒有背光設計的LCD可以做得更薄、更輕和更省電,如果能在技術上對其進行革新這些東東對於掌上型電腦和游戲機來說還是非常有用的。而TFT薄膜晶體管型有源矩陣LCD則是我們今天液晶顯示器上應用的主流,它具有屏幕反應速度快,對比度好,亮度高,可視角度大,色彩豐富等優點。
大家知道TFT液晶顯示器的每個點都由紅綠藍三部分組成,一般情況下15寸解析度為1024X768的TFT液晶顯示器的點距為0.30mm左右。TFT液晶顯示器與CRT顯示器不同,其具有固定的解析度,只有在指定使用的解析度下其畫質才最佳,在其它的解析度下可以以擴展或壓縮的方式,將畫面顯示出來。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傳統顯示器由於採用電子槍發射電子束,在打到屏幕上會產生輻射源,盡管其現有產品在技術上已有了很大提高,把輻射損害不斷降低,但仍然是無法根治的;而液晶顯示器它輻射很低。傳統顯示器的顯示屏幕採用熒光粉,通過電子束打擊熒光粉而顯示圖像,因而顯示的明亮度比液晶的透光式顯示更為明亮,在可視角度上也比TFT液晶顯示器要好得多。而在顯示反應速度上,傳統顯示器由於技術上的優勢,反應速度很好
參考http://www.yesky.com/Hardware/72624954973093888/20030519/1701528.shtml
❼ LCD的工作原理
我們很早就知道物質有固態、液態、氣態三種型態。液體分子質心的排列雖然不具有任何規律性,但是如果這些分子是長形的(或扁形的),它們的分子指向就可能有規律性。於是我們就可將液態又細分為許多型態。分子方向沒有規律性的液體我們直接稱為液體,而分子具有方向性的液體則稱之為「液態晶體」,又簡稱「液晶」。液晶產品其實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常見到的手機、計算器都是屬於液晶產品。液晶是在1888年,由奧地利植物學家萊尼茨爾(Reinitzer)發現的,是一種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具有規則性分子排列的有機化合物。一般最常用的液晶型態為向列型液晶,分子形狀為細長棒形,長寬約1nm~10nm,在不同電流電場作用下,液晶分子會做規則旋轉90度排列,產生透光度的差別,如此在電源ON/OFF下產生明暗的區別,依此原理控制每個像素,便可構成所需圖像。
液晶顯示的原理是液晶在不同電壓的作用下會呈現不同的光特性.液晶在物理上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無源Passive的(也稱被動式),這類液晶本身不發光,需要外部提供光源,根據光源位置,又可以分為反射式和透射式兩種.Passive液晶顯示的成本較低,但是亮度和對比度不大,而且有效視角較小,彩色無源液晶顯示的色飽和度較小,因而顏色不夠鮮艷. 另一類是有電 源的,主要是TFT (Thin Film Transitor).每個液晶實際上就是一個可以發光的晶體管,所以嚴格地說不是液晶.液晶顯示屏就是由許多液晶排成陣列而構成的,在單色液晶顯示屏中,一個液晶就是一個象素,而在彩色液晶顯示屏中則每個象素由紅綠藍三個液晶共同構成.同時可以認為每個液晶背後都有個8位的寄存器,寄存器的值決定著三個液晶單元各自的亮度,不過寄存器的值並不直接驅動三個液晶單元的亮度,而是通過一個」調色板」來訪問. 為每個象素都配備一個物理的寄存器是不現實的,實際上只配備一行的寄存器,這些寄存器輪流連接到每一行象素並裝入該行內容,將所有象素行都驅動一遍就顯示一個完整的畫面(Frame).
液晶從形狀和外觀看上去都是一種液體,但它的水晶式分子結構又表現出固體的形態。像磁場中的金屬一樣,當受到外界電場影響時,其分子會產生精確的有序排列;如對分子的排列加以適當的控制,液晶分子將會允許光線穿透;光線穿透液晶的路徑可由構成它的分子排列來決定,這又是固體的一種特徵。液晶是一種有機復合物,由長棒狀的分子構成。在自然狀態下,這些棒狀分子的長軸大致平行。液晶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以下簡稱LCD)第一個特點是必須將液晶灌入兩個列有細槽的平面之間才能正常工作。這兩個平面上的槽互相垂直(90度相交),也就是說,若一個平面上的分子南北向排列,則另一平面上的分子東西向排列,而位於兩個平面之間的分子被強迫進入一種90度扭轉的狀態。由於光線順著分子的排列方向傳播,所以光線經過液晶時也被扭轉90度。但當液晶上加一個電壓時,分子便會重新垂直排列,使光線能直射出去,而不發生任何扭轉。LCD的第二個特點是它依賴極化濾光片和光線本身,自然光線是朝四面八方隨機發散的,極化濾光片實際是一系列越來越細的平行線。這些線形成一張網,阻斷不與這些線平行的所有光線,極化濾光片的線正好與第一個垂直,所以能完全阻斷那些已經極化的光線。 只有兩個濾光片的線完全平行,或者光線本身已扭轉到與第二個極化濾光片相匹配,光線才得以穿透。LCD正是由這樣兩個相互垂直的極化濾光片構成,所以在正常情況下應該阻斷所有試圖穿透的光線。但是,由於兩個濾光片之間充滿了扭曲液晶,所以在光線穿出第一個濾光片後,會被液晶分子扭轉90度,最後從第二個濾光片中穿出。另一方面,若為液晶加一個電壓,分子又會重新排列並完全平行,使光線不再扭轉,所以正好被第二個濾光片擋住。以Synaptics TDDI技術為例,是將觸摸控制器和顯示驅動器整合到了單一晶元中,這減少了組件數量,簡化了設計。ClearPad 4291支持混合多點內嵌式設計,因利用了液晶顯示器(LCD)中的已有層,因而無需分立式觸控感測器。ClearPad 4191又前進了一步,利用了LCD中已有的電極,因此實現了更加簡潔的系統架構。這兩款解決方案都使觸控屏更薄、顯示器更明亮,有助於改進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設計的整體美學效果。對於反射式的TN(扭轉向列型 Twisted Nematic)液晶顯示器其構造由如下幾層組成:極化濾光片、玻璃、相互絕緣又透明的縱橫兩組電極、液晶體、電極、玻璃、極化濾光片、反射片。 TN-LCD、STN-LCD和DSTN-LCD之間的顯示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液晶分子的扭曲角度有些差別。下面以典型的TN-LCD為例,向大家介紹其結構及工作原理。
在厚度不到1厘米的TN-LCD液晶顯示屏面板中,通常是由兩片大玻璃基板,內夾著彩色濾光片、配向膜等製成的夾板,外面再包裹著兩片偏光板,它們可決定光通量的最大值與顏色的產生。彩色濾光片是由紅、綠、藍三種顏色構成的濾片,有規律地製作在一塊大玻璃基板上。每一個像素是由三種顏色的單元(或稱為子像素)所組成。假如有一塊面板的解析度為1280×1024,則它實際擁有3840×1024個晶體管及子像素。每個子像素的左上角(灰色矩形)為不透光的薄膜晶體管,彩色濾光片能產生RGB三原色。每個夾層都包含電極和配向膜上形成的溝槽,上下夾層中填充了多層液晶分子(液晶空間不到5×10-6m)。在同一層內,液晶分子的位置雖不規則,但長軸取向都是平行於偏光板的。另一方面,在不同層之間,液晶分子的長軸沿偏光板平行平面連續扭轉90度。其中,鄰接偏光板的兩層液晶分子長軸的取向,與所鄰接的偏光板的偏振光方向一致。在接近上部夾層的液晶分子按照上部溝槽的方向來排列,而下部夾層的液晶分子按照下部溝槽的方向排列。最後再封裝成一個液晶盒,並與驅動IC、控制IC與印刷電路板相連接。
在正常情況下光線從上向下照射時,通常只有一個角度的光線能夠穿透下來,通過上偏光板導入上部夾層的溝槽中,再通過液晶分子扭轉排列的通路從下偏光板穿出,形成一個完整的光線穿透途徑。而液晶顯示器的夾層貼附了兩塊偏光板,這兩塊偏光板的排列和透光角度與上下夾層的溝槽排列相同。當液晶層施加某一電壓時,由於受到外界電壓的影響,液晶會改變它的初始狀態,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排列,而變成豎立的狀態。因此經過液晶的光會被第二層偏光板吸收而整個結構呈現不透光的狀態,結果在顯示屏上出現黑色。當液晶層不施任何電壓時,液晶是在它的初始狀態,會把入射光的方向扭轉90度,因此讓背光源的入射光能夠通過整個結構,結果在顯示屏上出現白色。為了達到在面板上的每一個獨立像素都能產生你想要的色彩,多個冷陰極燈管必須被使用來當作顯示器的背光源。 TFT-LCD液晶顯示器的結構與TN-LCD液晶顯示器基本相同,只不過將TN-LCD上夾層的電極改為FET晶體管,而下夾層改為共通電極。
TFT-LCD液晶顯示器的工作原理與TN-LCD卻有許多不同之處。TFT-LCD液晶顯示器的顯像原理是採用「背透式」照射方式。當光源照射時,先通過下偏光板向上透出,藉助液晶分子來傳導光線。由於上下夾層的電極改成FET電極和共通電極,在FET電極導通時,液晶分子的排列狀態同樣會發生改變,也通過遮光和透光來達到顯示的目的。但不同的是,由於FET晶體管具有電容效應,能夠保持電位狀態,先前透光的液晶分子會一直保持這種狀態,直到FET電極下一次再加電改變其排列方式為止。
❽ 單片機與lcd組成的電路怎麼工作
單片機通過編程給LCD提供各種開關控制信號和各種模擬的時序波形信號,同時送出待顯示的數據信號;LCD在各種開關信號、時序信號的控制下,將待顯示的數據顯示成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