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改革開放三十年徵文立意,好的加10到50分,謝謝!
改革開放30年徵文
改革開放猶如一股新鮮血液,注入中國體內,貧弱的古國煥發出盎然生機。短短30年,一個「一窮二白」的弱國以嶄新姿態雄立世界強國之林。
30年征程,30年巨變,30年光輝歷程。30年,鑄就一個民族千百年的夢想!
過去30年,是創造奇跡的30年。30年來經濟蓬勃發展,昔日低矮土坯房、草房不復存在,幢幢樓房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逢縫補補又三年」艱難時日一去不返,「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也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液晶電視、品牌電腦、摩托車甚至轎車,彷彿一夜之間「開」遍城鄉。中國經濟成就了世界經濟史上的神話,數不清的「第一」凸現世人面前: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條地鐵開通,第一輛磁懸浮列車運行,第一艘航天載人飛船……中國發展創造無數奇跡,無數奇跡見證了中國的成長。
過去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祖國的兒女結束了孤獨的寄人籬下的生活,香港、澳門回歸母親懷抱。南方罕見的洪水,令人聞風喪膽非典,四川諸縣空前的地震災害……天災地禍,不能摧毀中華兒女頑強的意志。大災面前顯大愛, 13億兒女心連心、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粉碎在腳下!
過去30年,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曾幾何時,奧運的歷史寫下中國的恥辱,但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國——經濟的強國,體育的強國。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勇奪51塊「金鑲玉」,高居金牌榜榜首。奧運健兒們,再次向世界證明:中國——NO.1。
應該說我是幸運的。我生而逢時,沐浴著改革開放的和煦陽光,一帆風順地成長,我未曾目睹中國艱難困苦的日子,但是我親見中國蒸蒸日上的輝煌時刻:
香港回歸,舉國歡騰。「神州」歸來,英雄凱旋。我雖沒能親歷現場,但電視機前,我目不轉睛的眸子潮濕了,我在心底默默為英雄喝彩,為祖國歡呼。
5.12大地震碎了我的心。可是,雨中那個老人偉岸的身影幻化成一座山,支撐起我行將坍塌的靈魂之城。5000米高空的空降,生命通道的打通,十萬迷彩的身影,身著白衣的天使,哺育生命的乳汁,一車一車的食品蔬菜……災難是可怖的,迅速的愛的行動卻是生命的支柱。我看著災區人民臉龐的樂觀自信,感動湧出雙眸。
08.8.8北京之夜,29個腳印從幽遠的時空走來,每一步都無限精彩。那是百年奧運的腳步,也是祖國走向強盛的軌跡。古老的紫禁城旁,從地球最高點歸來的聖火點燃了,點燃了中華兒女的豪情,沸騰了炎黃子孫的歡呼。那一刻,我高舉起雙臂,任淚水洇在煙花璀璨的光芒。
……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今日的輝煌。30年,創造了一個不朽的神話。
30年,是一個結束,但絕不是終止。30年,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堅信在中華民族漫長而偉大征程中,必將涌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而每一個30年,都是一個全新的讓世人仰望的高度。
崛起的中國,讓世界驕傲。
改革開放30年徵文
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身邊的點點滴滴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歷程,親身感受到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無限驚喜。
700年代的年貨市場由於年貨少,家長們看見魚肉之類的就蜂擁去搶購,而孩子看不見家長就哭著找媽媽。如今的年貨市場品種繁多,市民帶著孩子悠閑的逛著,挑選著。70年代我們小孩子可以玩的游戲、活動也就那幾樣,不象如今的孩子們,各種各樣的游戲、體育活動,讓我們看了羨慕不已。
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反映的是我們居民生活「跨越貧困進入溫飽,跨越溫飽進入小康」的兩大變遷。以前我們家天天都省吃檢用的還吃不飽,現在不但吃飽,而且吃得好。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我們的衣著消費在發生變化。以前,衣服能穿就可以,一件衣服要我姐妹輪流著穿,姐姐們穿小了才能傳給我。可不像現在,自己漂亮的衣服就有一大箱。
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家的住房也不斷更新。記得我六七歲的時候家裡還是不的到十平米的房子,而到了現在,早已住進了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
改革開放時期,我家耐用消費品也不斷升級,從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老四件」,到電視機、洗衣機、錄音機、電冰箱、電風扇、影碟機「新六件」,再到抽油煙機、熱水器、空調、電腦等商品,檔次越來越高。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電視太熟悉不過了,已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誰家沒有一台兩台的?或許還是「液晶」、「等離子」。但是以前,電視可是件「稀罕物」,像「神」一樣,讓人頂禮膜拜。我清楚地記得,小時鄰居家買了一台12寸的黑白電視,被放在一個高高的櫃子上,櫃子上還加著一把鎖。不到7點,條凳上就坐滿了大人和孩子。我經常是晚飯顧不上吃,早早地趕到她家,為的是能占個好位置,免得被人擋住,看不見電視。回家的路上,我還經常沉浸在電視節目中。盡管那時的節目內容十分有限,但是印象很深。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科技改變生活的30年。聽老爸說手拿者磚頭般的「大哥大」,腰別bp機,是他們那年代的時髦派頭。如今,「大哥大」已為小巧而輕盈的手機取代,並為普通人廣泛使用。而我自己也從初中開始就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小手機了。小時候,錄音機成為家用電器進入千家萬戶,是除電視機外,我接觸音樂的唯一來源。90年代後,隨著音像放映電器市場的快速發展,除了各類錄音機外,錄像機以及vcd、dvd等播放設備應運而生。進入21世紀,walkman、cd機、mp3、mp4等高科技數碼產品如狂風巨浪般席捲而來,錄音機最終被淹沒在這股「狂風巨浪」中。而電腦這個以前可以說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也逐漸走進尋常人家,走進了我們的身邊,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這一切,顯示出了改革開放對科技信息的巨大影響,它是引領著生活趨於方便快捷的神奇力量。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波瀾壯闊,成果豐碩;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潮流勢不可擋,成就非凡。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30年成為建國以來居民收入增長形勢最好、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
改革開放30年,是我們中國的輝煌30年!!
Ⅱ 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近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一再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1、改革開放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部署實施的。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
2、改革開放的提出實施具有獨特的背景。從經濟發展看,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從經濟體制看,計劃經濟曾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標志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從政治體制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3、改革開放具有影響深遠的里程碑意義。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成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一)產生體系全面建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三)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四)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Ⅲ 改革開放30年屋內電器變化
1978年1月,國務院決定將輕工業部同紡織工業部分開。為了發展家用電器工業,在組織機構設置上成立了五金電器工業局。同年,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計委)計委決定,由輕工業部統一歸口管理全國各系統、各地區家用電器工業,並將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列入國家和部管計劃,同時對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家用電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壓縮機、洗衣機定時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國家列入進口計劃,輕工業部統一分配,解決了重要零部件配套問題,這對促進各地主管部門重視發展家用電器工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年,國家還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
1979年4~5月,以輕工業部部長梁靈光為團長的中國輕工業代表團訪問日本。在考察期間,同日本著名家電公司洽談引進冰箱心臟部分——壓縮機項目,該項目於1984年正式列為國家重點項目。7月,輕工業部五金電器工業局在蘇州召開了全國家用電器發展規劃座談會,此次會議被稱為「家用電器發展誓師大會」。會上規劃重點省市二輕系統集團所有制機械修配廠、五金廠、工具廠轉產洗衣機、冰箱、電風扇和電飯鍋等家用電器產品定點生產工作,利用集體經濟資金發展家用電器生產,並對轉產的家用電器生產的供產銷和基建投資技術改造措施費用,納入國家和地方計劃進行了綜合平衡,妥善安排;會上同時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發展規劃。為了加強產品質量檢測和制定統一標准,1979年在廣州成立了中國日用電器工業標准化質量檢測中心。
1981年,中國家用電器工業標准質量檢測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電器工業局從五金電器工業局獨立出來,主要負責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的生產管理工作。10月,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中國彩電業迅速升溫,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出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3年,輕工業部根據國務院關於對市場需求變化預測的指示精神,對全國421個家用電器企業、192個商店(商場)和20196戶城市職工和農民家庭進行了調查,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家用電器產銷調查和預測。這一年洗衣機產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萬台,此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熱潮,大約有40多個廠家先後從洗衣機技術先進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引進技術60多項。從1983年起,中國開始引進冰箱壓縮機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1984年2月,電子工業部做出了加快彩電國產化步伐的決策,開始實施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計委、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經貿委)、輕工業部聯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冰箱、洗衣機專業會議。這是國家對家用電器工業發展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最後形成了國務院以國發[1985]77號文件,批轉計委、經貿委、輕工業部《關於加強電冰箱行業管理,控制盲目引進的報告》,確定了「七五」計劃期間42個定點廠,引進規模為842萬台。9月,電子工業部承建的23套衛星電視接收站全部開通,實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採用國外技術設備生產的冰箱壓縮機投放市場。
1986年,廣州建成了從日本松下電器株式會社引進年產百萬台的冰箱壓縮機廠。與此同時,北京也建成了從飛利浦設在義大利的「伊瑞」公司引進年產百萬台的冰箱壓縮機廠。這兩個冰箱壓縮機廠對保證發展冰箱國產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經貿委等8個部委聯合發出《關於認真落實三包的規定通知》,對冰箱、洗衣機、電風扇、彩色電視機、黑白電視機和收錄機這6類家用電器(包括進口零部件組裝的家用電器)的三包辦法做出了統一規定,1986年10月1日起實行包修、包退、包換。10月,國家決定把彩電國產化作為重大項目列入「七五」計劃。12月底,頒發洗衣機生產許可證大會在上海召開,首推生產許可證制,當時共計43家企業和43個產品領取到生產資格證明。
1987年3月,彩電國產化的工作方針被確定為「引進、消化、開發、創新」。7月,中國彩電(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電)首次獲國際金獎。同時,為表彰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家用電動洗衣機及其安全要求」國家標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級重大獎勵。這一年,首屆「全國家用電器展覽會」在北京召開,展覽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以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參展團的300多個家電製造企業參加了展覽,由此拉開了中國家電業會展文化和會展經濟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國產分體壁掛機空調—KF-19G1A「雪蓮」在華寶空調廠誕生,開啟了中國家用空調行業的一個新時代,這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標志著中國空調行業的發展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同年,琴島—利勃海爾四星BCD-212升雙門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雙門冰箱獲國家優質產品金獎,這是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質量最高榮譽獎。10月,第二屆全國彩色電視機質量評比結果揭曉,熊貓、金星、牡丹等58種型號的18英寸彩電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種型號22英寸彩電獲一等獎。這次評比結果表明,中國自己生產的彩電從整體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達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1988年國家機構進行改革,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於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從該年2月1日起對彩色電視機實行專營管理,並開始徵收彩電特別消費稅和國產化發展基金。8月,機械電子工業部和國家技術監督局在京發布《彩電綜合標准》,總共包括344個標准,其中國家標准173個,行業標准171個,它的貫徹實施標志著中國家電的質量和可靠性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資建成的最大合資企業——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公司舉行開工典禮,該公司是中國第一個被認證向美國出口的顯像管生產企業。
1990年1月,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建造的錄像機生產線在南京無線電廠投入試生產。5月底,「第二屆全國家電產品展覽會」在北京舉行,這是20世紀90年代家電行業最為宏大的展覽會,展示了許多名優新產品,小家電品種數量占絕對優勢。7月份,廣東珠海壓縮機廠生產的空調壓縮機成功出口,這是中國壓縮機行業首次打入國際市場。華飛彩色顯示系統有限公司於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國「七五」期間規劃的陝西咸陽、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華飛4個項目全面投產,中國彩電生產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國電子工業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工作會議」和「全國第五次彩電國產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1991年,眾多家電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杭州冰箱廠率先研製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製冷劑R500,並推出具有「除臭保鮮」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個企業的24個產品獲得符合國際標準的安全認證。10月底,輕工業部召開「房間空調八五發展規劃座談會」。會議討論和編制了中國第一個房間空調發展規劃。自此之後,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點生產之後,中國家電業進入全面快速增長期。年底,企業調整消息不時見諸報端,北京的白蘭、白菊電器公司合並,成立蘭菊電器公司;同月,琴島海爾集團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單位研究開發的集成電路CAD熊貓系統通過國家技術鑒定,它的研製成功對中國集成電路技術特別是集成電路CAD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和中國信託投資公司聯合組團參加「德國科隆家用電器及用具展」,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參加德國科隆展,共有10個企業參加,中國展區引人注目。4月,青島冰箱總廠經過DNV國際專家嚴格審核,率先在行業內通過ISO9001認證。5月,「全國集成電路設計(ICCAD)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研究了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思路和規劃布局,確定了集成電路定點設計單位的基本條件等。6月,青島冰箱總廠上半年冰箱出口量達8萬台,成為世界級供應商,同時成為亞洲地區出口德國市場冰箱最多的廠家;天津空調公司與土耳其合資興建的一家空調工廠在土耳其建成,該廠技術設備全部由天津空調公司提供,這是中國空調生產企業首次在境外建廠。
1993年,電子工業部提出實施「大公司戰略」,加快了彩電行業生產向大公司、大集團集中的過程,提高了彩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這一年,中國研製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決了冰箱行業發泡劑替代難題。家電產品的開發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導作用,許多企業在開發低氟產品、加強電腦技術應用等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在國際組織的支援下,萬寶、海爾、長嶺、華意等公司紛紛推出低氟冰箱產品。琴島海爾集團推出變頻式空調。11月初,「北京國際家用電器產品及技術裝備展覽會」成功舉辦,這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首次主辦的國際家電行業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鄉召開了「全國家用製冷CFC替代工作會議」,會議確定了中國家用製冷行業CFC替代總體思路和戰略。
後面看參考資料
Ⅳ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到底取得了哪些工業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7)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8)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Ⅵ 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法律分析:改革開放的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7)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8)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二條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貫徹新發展理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Ⅶ 改革開放有什麼重要意義
1、改革開放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顯示了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闢建設社會主義新路的堅強決心。
2、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
改革開放的開始: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Ⅷ 改革開放具體做了什麼
改革開放30年之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Ⅸ 國家支持家電行業的發展嗎
、 國際化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的中國家用電器行業 改革開放以來, 家用電器製造業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一個行業,電 冰箱 、 洗衣機、空調機、 彩色電視機等主要家電產品的產量獲得了極大的增長, 產品的結構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我國家電行業產業結構和組織結構發生劇烈變動的 時期,它對我國家電行業的企業行為和業績變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我國家電行業的產業結構和組織結構 變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家電產業市場充分競爭的格局已經形成 市場競爭的前提,一是產品相互競爭的多家企業存在, 二是形成買方市場。 雖然經濟學家和學者經常指責家用電器行業的重復建設和重復生產, 但是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家電行業確實形成了改革開放多年求 之不遇的競爭格局,電冰箱、洗衣機等其它行業的實踐都表明, 只有眾多的投資者進入並使生產能力達到過剩狀態時, 真正的競爭才能開始。目前在家電市場上, 相對較多的企業存在和市場環境的變化表明我國家電產業競爭局面的 形成。 2、 市場集中度經過了先下降後上升的過程並且伴隨著企業規模擴張的產 業組織結構優化的趨勢 我國家用電器行業在剛開始起步的階段, 特別是80年代初受高利潤的驅使, 眾多的家電企業進入導致電冰箱、 洗衣機等主要的家用電器行業的生產集中度持續明顯的下降, 電冰箱行業生產集中度CR4( 前4位企業產量之和佔全行業總產量的份額)1982年是74. 5%,1985年是39.4%,1988年是29.0%, 洗衣機行業的CR4,1982是21%,1985年是20.7% ,1988年是25%。 只看生產集中度就認為我國家電行業存在規模不經濟和產業組織惡化 的情況是不全面的,在大量進入的同時家電企業的規模也迅速擴張。 根據統計,電冰箱行業前4位企業平均產量從1982年的1. 86萬台增長到1990年的51萬台, 洗衣機行業前4位企業的平均產量由1982年的 13.4萬台增長到1990年的60萬台。 實際上在市場收縮和競爭的驅使下家電行業的近幾年的市場集中度已 經提高,進入壁壘也已經較高。 在每一個家電產品市場上都存在一些具有規模大、高技術、 著名品牌和龐大營銷網路的大型企業,技術力量薄弱、 資本規模小的企業進入動機基本消失。比如2000年海爾、科龍、 美菱、新飛等四家企業占據著電冰箱市場的領先地位, 四家產量占總產量的59%。在洗衣機市場上海爾、 小天鵝和榮事達三家企業在1999年的市場佔有率為48%, 到2000年則提高到54%, 這說明近幾年家電製造業的產業組織結構確實得到了優化。 3、政府對家電行業的產業政策的作用不大, 家電行業的結構調整和組織結構優化主要是市場推動的結果, 同時退出障礙較強是家電行業生產能力過剩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家用電器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趨於飽和、競爭加劇、 企業兩極分化加速後低效率的企業淘汰困難,即退出障礙較強, 而政府從改革開放初期推行的產業結構政策局限性較大, 家電行業未來的結構調整還只能靠市場來推動。 關注家用電器行業不僅應該了解國內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的變化 對家電行業整體業績和競爭行為的影響, 而且應該放在國際化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背景下研究家電行業 的表現,這樣更能把握家電行業在國際化市場中的發展趨勢, 特別是加入 WTO 後中國家電行業的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分割的狀態 不復存在,家用電器產業面臨的是國內廠商和國外廠商同台競爭、 價格將由國際供求來決定的國際化產業的市場結構。 家用電器行業是我國一個具有比較優勢同時也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90年代以來,家電產品出口額以2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 1996年出口額達27.5億美元, 有12家企業的出口超過1000萬美元,目前電冰箱、 洗衣機和空調器單一產地產量世界第一的企業都在中國。 90年代中期以來,國產品牌產品已經在國內市場有了較強競爭力。 在國際化產業競爭環境下我國家電行業較強競爭力主要來自於以下幾 個方面原因: 1、國際性的產業轉移帶給我國家電製造業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主流, 家電作為傳統的製造業,在國際上西歐、 北美等成熟市場都不以其作為主要投資重點, 而把生產製造基地轉向中國等勞動力價格低廉、 市場潛力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或直接進行采購。 中國家用電器工業經過近20年發展, 已經建立了龐大的生產製造體系, 是進行國際性製造和采購的最佳場所之一,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 歐盟、日本等國家、地區對中國家電的需求都比較旺盛。 2、我國家電企業擁有較強的技術優勢 從行業的技術特點來看, 家電行業屬於技術穩定和技術比較成熟國際性產業, 即已進入產業發展的標准化和成熟階段,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國內企業通過引進和購買技術,引進生產線、合資、 外資並購參股等各種形式獲得了國際上領先的技術, 並且經過自主開發和創新型改進, 國內企業已經在家電行業主流技術上具有了較強的創新能力, 成為推動我國家電行業迅速發展和競爭力增強的巨大力量,比如國內 彩電業巨頭 長虹 等企業已經獲得了家電產業的最新技術— 精顯背投影彩電技術,產品已經通過國家鑒定且投入市場。 3、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巨大的市場前景成為家電業迅速提高競爭力的 巨大推動力 二、 入世 後對我國家用電器行業的沖擊和影響 1、 企業研究和開發力度不夠和核心技術依賴較強嚴重阻礙了家電行業的 發展潛力 研究與開發密度是衡量一個產業技術開發潛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指標, 它是研究開發經費(R&D)與企業銷售收入的比率, 國際上家電行業(包括消費電子行業)的研究與開發密度一般在6% -17%之間,而我國家用電器行業研究與開發支出較少, 與國際同類型企業差距較大。 1999年中國家電行業銷售額排名第一的海爾集團的研發密度僅為 3.8%, 康佳 集團僅為2.17%。 幾個家電巨頭的研發密度在我國家用電器行業中是最高的, 其他的中小型家電企業的低層次的研發水平就可想而知。 2、企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家電行業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 80年代初中期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大量的家電企業投產, 當時進入壁壘較低,不過在當時短缺經濟和賣方市場的條件下, 大量生產以迅速滿足市場潛力巨大的需求是企業理性的經濟行為, 但是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大多數產品市場供過於求,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家電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發生了根本不同的變化, 家電企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大量的外資家電企業將進入中國, 加之國內已經存在的幾十家家電企業,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3、整個行業價格競爭和非價格競爭手段將同時採用, 國產品牌的家電產品競爭壓力較大 在中國家電市場上特別是彩電市場上曾經掀起過幾次降價風潮, 從而引起了家電行業的新一輪的重組, 加入WTO後產業結構調整將會加劇。 隨著家電市場行業集中度的逐步提高和規模經濟的實現, 企業之間的依存關系會更明顯, 企業將會同時使用價格和非價格兩種手段來佔領市場, 但是非價格手段使用的機會更多,包括用巨額廣告支出、 優秀的售後服務、 加速技術創新的速度等來開發進一步細分的家電市場。 目前外資企業已經加大了推出新產品的速度以提高競爭實力, 對國產品牌形成了較大威脅。 根據賽諾公司對全國大中型商場的調查, 發現外資冰箱生產企業新機型所佔比重平均為45%, 滁州西門子在合資冰箱當中開發速度是最快的, 1999年9月份新機型的銷售與自身相比,已達79.1%; 其次為長沙伊萊克斯, 在1999年9月份的銷售中新機型佔到了40.4%。 三、家電行業的應對入世對策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1、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 國內家電企業特別是有實力的集團應該進一步擴大在國外直接投資設 廠,逐步實現設計、生產、銷售的當地化, 這是我國家電產業市場已經飽和競爭加劇的現實選擇。 目前成功的國內產業向國外轉移的例子有海爾、格力、 小天鵝等企業。 2、在我國家電行業中, 市場推動的企業重組行為包括國內企業並購、外資並購等將會增多。 3、從家電行業技術發展的軌跡看,信息技術、 集成技術以及現代化管理方法與傳統的家電製造業緊密結合, 企業對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力度會加強,對 人才 和技術的競爭將主 導家電企業未來的競爭力。(來源:《證券投資》周刊/ 中國社會科學院 姚戰琪)
Ⅹ 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城鄉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原來的土房土牆變成了現在的高大瓦房甚至小樓,由原來的泥濘小路變為現在的寬闊公路,幾乎都用上了電,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在農民家裡已經是十分普遍。溫飽已不是問題,人民在解決基本問題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穿更時尚的衣服,參加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如今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在,代表高新技術產品如手機、電腦已在人民群眾中日趨普遍,全國人民的教育文化程度顯著提高,全國的教育范圍也明顯普遍,全民素質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等等。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隨著我黨在經濟、政治、文化體制上的改革,我國的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人民的消費水平已極大得提高,我相信,在「科學發展觀」政策的實施下以及黨的正確領導的下,全國人民的生活將在不久的將來走向一個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