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集成電路的材料是什麼
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
集成電路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
其中所有元件在結構上已組成一個整體,使電子元件向著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在電路中用字母「IC」表示。
集成電路發明者為傑克·基爾比(基於鍺(Ge)的集成電路)和羅伯特·諾伊思(基於硅(Si)的集成電路)。當今半導體工業大多數應用的是基於硅的集成電路。
(1)集成電路送料擴展閱讀:
集成電路對的功能結構:
集成電路又稱為IC,按其功能、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模擬集成電路、數字集成電路和數/模混合集成電路三大類。
模擬集成電路又稱線性電路,用來產生、放大和處理各種模擬信號(指幅度隨時間變化的信號。例如半導體收音機的音頻信號、錄放機的磁帶信號等),其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成比例關系。
而數字集成電路用來產生、放大和處理各種數字信號(指在時間上和幅度上離散取值的信號。例如5G手機、數碼相機、電腦CPU、數字電視的邏輯控制和重放的音頻信號和視頻信號)。
❷ 晶元與集成電路有什麼關系
晶元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它將微處理器和一些其他裝置通過集成電路集成在一小塊電路板上而構成的計算機的核心部分。
晶元以前的電路都是由分立的元件聯結在一起的電路。晶體管發明之後,1961年發明了集成電路。這是電路設計的一場革命。它把整個晶體管電路的各個元件之間的相互聯結,同時製做在一塊半導體基片上,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打破了原有電路的概念,打破了原有分立元件的設計方法,實現了材料、元件、電路的統電腦和所有電子設備的「大腦」稱為微處理器,也就是晶元。這塊方型矽片中大約有2000萬只晶體管,這些電子開關可以使晶元發揮其功能一。與分立元件相比,集成電路體積小、重量輕,焊點和外部聯線大為減少,可靠性增加了。在這之後,美國的技術人員採用以晶體管隔離各級晶體管的新耦合方式,提高了集成電路的性能。1967年,英特爾公司又製成了第一個4位微處理器。集成電路的加工工藝和集成度不斷提高,從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集成電路加工線條寬度已從20微米縮小到1微米左右;從1965年至1990年,每個晶元上的晶體管已從不到1000個,發展約瑟夫遜集成電路到了100萬個。最近,日本又研製出集成度上千萬個的集成電路。與此同時,其市場價格卻在不斷降低。
這樣的集成電路塊就可叫做晶元了。通過兩旁的引腳將中央處理器與存儲器、輸入器、輸出器等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計算機系統。
因此,當代電子計算機生產所採用的大規模集成電路要求很高的生產和工藝技術,這主要包括微細加工、超凈工藝、大規模生產技術和新器件結構研究等。可以預言,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集成電路技術的提高仍將是提高計算機速度和性能的主要推動力。
❸ 請問集成電路的工作原理
您好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晶體專管、屬二極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其中所有元件在結構上已組成一個整體,使電子元件向著微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在電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電路發明者為傑克·基爾比(基於硅的集成電路)和羅伯特·諾伊思(基於鍺的集成電路)。當今半導體工業大多數應用的是基於硅的集成電路。
請參考資料:
集成電路_網路
http://ke..com/view/1355.htm
❹ 集成電路怎麼學
電路基礎,數字電路,模擬電路,機械制圖(基本),工藝,基本的版圖設計,CAD,半導體材料,器件物理等課程。二、三極體屬於電路基礎里的內容,低頻電路和低頻電路設計那是學線路的,不是集成電路學的。
❺ 什麼是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是採用半導體製作工藝,在一塊較小的單晶矽片上製作上許多晶體管及電阻器、電容器等元器件,並按照多層布線或遂道布線的方法將元器件組合成完整的電子電路。它在電路中用字母「IC」(也有用文字元號「N」等)表示。
(一)按功能結構分類
集成電路按其功能、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模擬集成電路和數字集成電路兩大類。
模擬集成電路用來產生、放大和處理各種模擬信號(指幅度隨時間邊疆變化的信號。例如半導體收音機的音頻信號、錄放機的磁帶信號等),而數字集成電路用來產生、放大和處理各種數字信號(指在時間上和幅度上離散取值的信號。例如VCD、DVD重放的音頻信號和視頻信號)。
(二)按製作工藝分類
集成電路按製作工藝可分為半導體集成電路和薄膜集成電路。
膜集成電路又分類厚膜集成電路和薄膜集成電路。
(三)按集成度高低分類
集成電路按集成度高低的不同可分為小規模集成電路、中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四)按導電類型不同分類
集成電路按導電類型可分為雙極型集成電路和單極型集成電路。
雙極型集成電路的製作工藝復雜,功耗較大,代表集成電路有TTL、ECL、HTL、LST-TL、STTL等類型。單極型集成電路的製作工藝簡單,功耗也較低,易於製成大規模集成電路,代表集成電路有CMOS、NMOS、PMOS等類型。
(五)按用途分類
集成電路按用途可分為電視機用集成電路。音響用集成電路、影碟機用集成電路、錄像機用集成電路、電腦(微機)用集成電路、電子琴用集成電路、通信用集成電路、照相機用集成電路、遙控集成電路、語言集成電路、報警器用集成電路及各種專用集成電路。
電視機用集成電路包括行、場掃描集成電路、中放集成電路、伴音集成電路、彩色解碼集成電路、AV/TV轉換集成電路、開關電源集成電路、遙控集成電路、麗音解碼集成電路、畫中畫處理集成電路、微處理器(CPU)集成電路、存儲器集成電路等。
音響用集成電路包括AM/FM高中頻電路、立體聲解碼電路、音頻前置放大電路、音頻運算放大集成電路、音頻功率放大集成電路、環繞聲處理集成電路、電平驅動集成電路、電子音量控制集成電路、延時混響集成電路、電子開關集成電路等。
影碟機用集成電路有系統控制集成電路、視頻編碼集成電路、MPEG解碼集成電路、音頻信號處理集成電路、音響效果集成電路、RF信號處理集成電路、數字信號處理集成電路、伺服集成電路、電動機驅動集成電路等。
錄像機用集成電路有系統控制集成電路、伺服集成電路、驅動集成電路、音頻處理集成電路、視頻處理集成電路。
❻ 集成電路行業中所說的「掩膜」是什麼意思啊
集成電路行業中所說的「掩膜」是光掩膜
光掩膜(mask)資料:
在半導體製造的整個流程中,其中一部分就是從版圖到wafer製造中間的一個過程,即光掩膜或稱光罩(mask)製造。這一部分是流程銜接的關鍵部分,是流程中造價最高的一部分,也是限制最小線寬的瓶頸之一。
光掩膜除了應用於晶元製造外,還廣泛的應用與像LCD,PCB等方面。常見的光掩膜的種類有四種,鉻版(chrome)、干版,凸版、液體凸版。主要分兩個組成部分,基板和不透光材料。基板通常是高純度,低反射率,低熱膨脹系數的石英玻璃。鉻版的不透光層是通過濺射的方法鍍在玻璃下方厚約0.1um的鉻層。鉻的硬度比玻璃略小,雖不易受損但有可能被玻璃所傷害。應用於晶元製造的光掩膜為高敏感度的鉻版。干版塗附的乳膠,硬度小且易吸附灰塵,不過干版還有包膜和超微顆粒干版,其中後者可以應用於晶元製造。(順便提一下,通常講的菲林即film,底片或膠片的意思,感光為微小晶體顆粒)。
在刻畫時,採用步進機刻畫(stepper),其中有電子束和激光之分,激光束直接在塗有鉻層的4-9「 玻璃板上刻畫,邊緣起點5mm,與電子束相比,其弧形更逼真,線寬與間距更小。光掩膜有掩膜原版(reticle mask,也有稱為中間掩膜,reticle作為單位譯為光柵),用步進機重復將比例縮小到master maks上,應用到實際曝光中的為工作掩膜(working mask),工作掩膜由master mask復制過來。
❼ 集成電路是什麼
一塊集成電路,小的只有一二平方毫米,大的不過以平方厘米計。這種小晶元卻以其信息含量大、發展迅捷和滲透力強,成為當今信息技術的核心和本世紀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產品。在它問世之初,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竟會引發一場真正的信息革命。
1948年6月30日,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時隔十年,1958年,美國人基爾比,用硅材料做了三個電阻,一個硅功率晶體管,另用塗敷金屬的方法,做了一個電容器。再把它們用很細的金屬絲連接起來,安裝在一塊很小的鍺半導體片上。這一發明,為以後日漸精密的集成電路奠定了基礎。
從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以來,集成電路平均每三年更新一代,集成度則提高四倍。與此相伴的,是以集成電路為主要元件的其它電子產品,體積相應大大縮減,成本不斷降低,從而得到更廣泛地普及。
IBM公司新近推出的一種攜帶型電腦,兼有大哥大和電腦筆記本功能,重量卻只有510克。照此下去,不遠的將來,鋼筆式大哥大、袖珍收音機般的電腦,完全可以實現。
最有希望的新技術,是「納米技術」。研究如何應用原子、分子現象及其結構信息的高技術。這一技術將把大規模集成電路線條寬度從微米級降到納米量度,製造出高密度的存儲器,並用此制出「納米計算機」。
❽ 集成電路的電焊而要哪些工具怎樣進行
需要的工具:
1) 烙鐵
烙鐵是焊接必備的工具,用於提溫以使錫融化。
烙鐵由一個發熱芯,絕緣手柄和烙鐵頭組成。電通過電流後,電阻加熱元件產生熱量。攜帶型烙鐵可用一小罐的燃氣加熱,通常用催化加熱器加熱而非火焰。
焊鐵經常用於電子裝配上的安裝,維修和少量的生產工作中。大規模的生產線則用其它的焊接方法。大焊鐵可以用來焊接金屬薄片物體。
焊鐵可分為低溫焊鐵,高溫焊鐵和恆溫焊鐵。根據性能不同,價格各異。
2) 錫爐
錫爐,是一個小小的,有溫度控制的爐子或者容器,喇叭口,用於導線上錫和烙鐵頭上錫。用錫爐來熔錫、浸焊小電路板、導線上錫、烙鐵頭重上錫等特別管用。錫爐在要求必須有可靠的溫度控制的小規模工作中特別有用。
3) 焊錫
焊錫材料是電子行業的生產與維修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通常來說,常用焊錫材料有錫鉛合金焊錫、加銻焊錫、加鎘焊錫、加銀焊錫、加銅焊錫。
焊錫主要的產品分為焊錫絲,焊錫條,焊錫膏三個大類。應用於各類電子焊接上,適用於手工焊接,波峰焊接,迴流焊接等工藝上。 分類:有鉛焊錫、無鉛焊錫
4) 剝線鉗
用於快速剝除電線頭部的絕緣層
5) 剪鉗
用於剪掉零件、元器件多餘的引腳、導線或塑料
6) 老虎鉗
用於固定、夾緊或定位零件、線路板。
7) 吸錫線
拆焊用。
吸錫線是一款專用的維修工具它的出現大大減少了電子產品的返工/修理的時間,並極大程度地降低了對電路板造成熱損傷的危險。精密的幾何編織設計保證了最大的表面張力和吸錫能力。
8) 助焊劑
在焊接工藝中能幫助和促進焊接過程,同時具有保護作用、阻止氧化反應的化學物質。 助焊劑種類:
1. 可溶於水的助焊劑 2. 免洗助焊劑 3. 松香助焊劑
9) 水
用於清洗、潤濕海綿作用。
10)耐酸毛刷
通常用於清潔含鉛的助焊膏。
11)工業酒精
用於焊前和焊後清理元器件,零件或線路板。
12)顯微鏡
對於表面貼裝元器件,在顯微鏡下焊接特別有幫助。
13)防靜電台
防靜電台是工作台的一種,用於焊接靜電敏感的元器件。
14) 線路板夾
用於固定線路板,防止松動。
15) 吸錫器
用於拆焊。
吸錫器是一種修理電器用的工具,收集拆卸焊盤電子元件時融化的焊錫。有手動,電動兩種。維修拆卸零件需要使用吸錫器,尤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更為難拆,拆不好容易破壞印製電路板,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簡單的吸錫器是手動式的,且大部分是塑料製品,它的頭部由於常常接觸高溫,因此通常都採用耐高溫塑料製成。
16) 熱風槍
熱風槍主要是利用發熱電阻絲的槍芯吹出的熱風來對元件進行焊接與摘取元件的工具。根據熱風槍的工作原理,熱風槍控制電路的主體部分應包括溫度信號放大電路、比較電路、可控硅控制電路、感測器、風控電路等。 熱風槍溫度通常在100°C 及550°C之間,個別可達到760°C。
17) 棒子
用途:
• 焊接和拆焊時用於定位和固定通孔、表面貼裝元器件
• 彎曲元器件的引腳
• 導正線路板上的引線
• 打斷錫橋
• 探測鬆了的元器件
焊接方法:
首先選用一塊樹脂實驗板(也稱萬用板/洞洞板)作為焊接電路的載體,也許有人會說「那麼簡單的電路也要電路板」——確實是對於一些熟練的朋友來說,這樣簡單的電路還不如用電子元件的引腳直接搭起來焊接。這里之所以還選擇用電路板,一來作為入門教程來說為了找一個簡單實例,為以後焊接更復雜的電路打基礎,(電路板不容易出問題)。
使用電路板焊接電路,尤其是萬用板/實驗板,可能大家會說,這個板上的孔全是一樣的,該如何排列元件呢?是有技巧——通常情況下,在電路板上排列元件,一般最好是按照各元件在電路圖中所在的位置對應到電路板上布局,即,比如元件A在電路圖中位於最左邊,則實際在電路板上也排在最左邊;如果元件B在電路圖中正好位於元件A的右邊,則在電路板上也把元件B布局在元件A的右邊。這樣一來容易對照電路圖進行焊接,不容易出錯;二來多數電路圖排列是正好符合其電流或者信號的流向,按照電路圖的布局排列實際的元件不容易產生干擾或者(信號)異常。
對於本項目的電路圖(如下圖所示上),下面我們對應各元件在圖上所在的位置進行實際電路板的布局(外接的電源、馬達、電解電容除外,以方便焊接考慮)。
❾ 集成電路製造五個步驟
半導體產業開始於上世紀。隨著 1947 年固體晶體管的發明, 半導體行業已經獲得了長足發展, 之後的發展方向是引入了集成電路和硅材料。集成電路將多個元件結合在了一塊晶元上,提高了晶元性能、降低了成本。隨著硅材料的引入,晶元工藝逐步演化為器件在矽片上層以及電路層的襯底上淀積。
晶元製造主要有五大步驟:矽片制備、晶元製造、晶元測試與挑選、裝配與封裝、終測。
晶元製造主要有五大步驟_國內矽片製造商迎來春天
晶元製造的五大步驟
(1)矽片制備。
首先是將硅從礦物中提純並純化,經過特殊工藝產生適當直徑的硅錠。然後將硅錠切割成用於製造晶元的薄矽片。最後按照不同的定位邊和沾污水平等參數製成不同規格的矽片。 本文討論的主要內容就是矽片制備環節。
(2)晶元製造。
裸露的矽片到達矽片制廠,經過各種清洗、成膜、光刻、刻蝕和摻雜等步驟,矽片上就刻蝕了一整套集成電路。晶元測試/揀選。 晶元製造完後將被送到測試與揀選區,在那裡對單個晶元進行探測和電學測試,然後揀選出合格的產品,並對有缺陷的產品進行標記。
(3)裝配與封裝。
矽片經過測試和揀選後就進入了裝配和封裝環節,目的是把單個的晶元包裝在一個保護殼管內。 矽片的背面需要進行研磨以減少襯底的厚度,然後把一個後塑料膜貼附在矽片背面,再沿劃線片用帶金剛石尖的鋸刃將矽片上每個晶元分開,塑料膜能保持晶元不脫落。在裝配廠,好的晶元被壓焊或抽空形成裝配包,再將晶元密封在塑料或陶瓷殼內。
(4)終測。
為確保晶元的功能, 需要對每一個被封裝的集成電路進行測試, 以滿足製造商的電學和環節的特性參數要求。
矽片製作的工藝流程
矽片制備之前是製作高純度的半導體級硅(semiconctor-grade silicon, SGS),也被稱為電子級硅。 制備過程大概分為三步,第一步是通過加熱含碳的硅石(SiO2) 來生成氣態的氧化硅 SiO;第二步是用純度大概 98%的氧化硅,通過壓碎和化學反應生產含硅的三氯硅烷氣體(SiHCl3); 第三步是用三氯硅烷經過再一次的化學過程,用氫氣還原制備出純度為 99.9999999%的半導體級硅。
晶元製造主要有五大步驟_國內矽片製造商迎來春天
半導體硅的生產過程
對半導體級硅進一步加工得到矽片的過程被稱為矽片制備環節。 矽片制備包括晶體生長、整型、切片、拋光、清洗和檢測等步驟,通過單晶硅生長、 機械加工、化學處理、表面拋光和質量檢測等環節最終生產出符合條件的高質量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