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衛星通信就是利用----------做微波通信的中繼站
衛星通信是利用(通信衛星 )做微波通信的中繼站
B. 衛星通信的發展歷史
1958年12月美國宇航局發射了"斯柯爾"(SCORE)廣播試驗衛星,進行磁帶錄音信號的傳輸。
1960年8月發射"回聲"(ECHO)無源發射衛星,首次完成有源延遲中繼通信 1962年7月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發射了"電星一號"(TELESTAR-1)低軌道通信衛星在6GHz/4GHz實現了橫跨大西洋的電話,電視,傳真和數據的傳輸,奠定了商用衛星的技術基礎。
那時,由於火箭推力有限,衛星高度均沒有超過1萬公里,這些衛星稱為低軌道衛星 ,為了接收來自衛星地信號,地球站的天線要不停地跟蹤衛星,而當衛星轉到地球的另一側的時候,地球站只有暫停工作,等再一次轉到這一側的時後繼續跟蹤,所以地球站與衛星間的通信只能進行幾個小時。
1963年7月美國宇航局發射"辛康二號"(SYNCOM-II) ,其軌道高度升高後,可使衛星在赤道上空繞地球一周的時間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相等,這種衛星和地球站是相對的,故稱為靜止衛星 。至此,經歷了二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通信衛星的試驗,並衛星通信的實用價值得到廣泛的承認。
C. 衛星國際專線的付費方式是怎樣的
用戶可採用現金、支票、銀行轉賬、銀行托收等方式進行繳費。衛星國際專線業務是指利用由固定衛星地球站和靜止或非靜止衛星組成的衛星固定通信系統向客戶提供的國際專線出租業務,不含臨時租用衛星(租用衛星不滿30日)用於賽事轉播等國際PBC業務。衛星國際專線業務的衛星地球站設備一端設在境內,另一端設在境外。衛星國際專線業務向客戶提供可承載數據、語音、多媒體流的多種速率、點對點或點對多點的國際數字電路連接服務。本業務的傳輸速率在64Kbps到155Mbps之間,最小步進64kbps,可設置對稱或者不對稱速率。本產品適用於跨國能源礦產行業、工程承包行業及其他行業的跨國大中型企業客戶。寬頻服務可自助排障,簡單易操作,另外可辦理工單查詢、ITV修障、寬頻申請及密碼服務,方便快捷,更多功能敬請關注中國電信貴州客服。客服34為你解答。
D. 地球站接收系統的雜訊溫度主要由哪些部件產生
天線和放大器電路。
地球站G/T中的T是地球站接收系統的總雜訊溫度(以K計),如下式:
式中,TA為天線雜訊溫度,單位K;TUNA為低雜訊放大器的雜訊溫度,K;T1為後級的雜訊溫度,K;GLNA為低雜訊放大器的增益,dB;
T1/GLNA,為後級折算到低雜訊放大器輸入端的雜訊溫度。由上式可以看出,當GLNA足夠大時,後級的影響將十分小,這時T主要取決於TA及TUNA。如果選用較低的TUNA,則允許考慮採用稍小口徑的天線而能達到相同的G/r要求。這樣可以降低全站的造價。可見低雜訊放大器對地球站的性能影響是很大的G/T要求。
E. 現代衛星通信系統的分類及各自特點是什麼
衛星通信簡單地說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間利用衛星作為中繼而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和地球站兩部分組成。衛星通信的特點是:通信范圍大;只要在衛星發射的電波所覆蓋的范圍內,從任何兩點之間都可進行通信;不易受陸地災害的影響(可靠性高);只要設置地球站電路即可開通(開通電路迅速);同時可在多處接收,能經濟地實現廣播、多址通信(多址特點);電路設置非常靈活,可隨時分散過於集中的話務量;同一信道可用於不同方向或不同區間(多址聯接)。
F. VSAT——小型衛星通信地球站的概念是什麼
VSAT是英文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的縮寫,意為甚小孔徑終端。它是一種用戶自備的具有收發功能的小型衛星通信地球站。利用VSAT裝置,用戶無須通過大型地球中心站的轉送就能直接通過衛星實現與世界各地進行數據、話音、圖像信息的高速交換。VSAT是80年代通信衛星領域最有意義的成就之一,它對衛星通信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衛星通信是航天技術應用的最重要領域。自第一顆衛星誕生後不久,美國和前蘇聯就著手發展通信衛星。1969年,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用多顆通信衛星實現向用戶提供國內通信以及國際通信服務。通常,兩個用戶利用衛星進行國際通信基本上都可用如下模式表示:
用戶甲→地球中心站甲→衛星→地球中心站乙→用戶乙
由於同步通信衛星取得的巨大成功和其顯示的優點,人們將這種衛星通信方法看作最理想的通信模式。但是,這種方式存在幾大缺點:(1)需要建設大量大型衛星地面站,耗資大;(2)用戶使用衛星進行通信必須通過地面站間接進行,通信方式復雜,可靠性低;(3)用戶不能直接、靈活地利用衛星資源;(4)遠離地面站的邊遠山區用戶和移動用戶難以利用衛星進行通信;(5)不利於保密。
隨著衛星通信技術、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由於衛星功率和地面接受靈敏度的不斷提高,衛星通信較高頻段的開發應用以及衛星天線方向性的改善,使得小型地面接受裝置的開發具有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各種通信業務的需要和計算機技術的推廣普及,許多用戶希望利用衛星電路進行專用、靈活、直接和經濟的通信業務服務。可以說,航天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為甚小孔徑通信終端(VSAT網)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1984年,美國首先開始運行VSAT網,很快以其成本低和使用靈活而迅速推廣到歐洲、澳洲和亞洲,成為衛星通信的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
與常規的大型地面站通信方式相比,VSAT通信網主要有以下特點:(1)可提供多種業務:如提供數據、話音、視頻圖像、傳真和計算機信息等多種信息的傳輸;(2)設備投資和使用費用較低,一般可為用戶節省40%~60%;(3)具有較大的網路靈活性,網內用戶可直接通信;(4)VSAT網的信道誤碼率較低,比地面站形式低幾個數量級;(5)設備和系統的可靠性較高;(6)用戶不受地理位置和地面站的限制,使用范圍大大擴展;(7)維護簡單,易構成廣播通信方式;(8)保密性好。由於VSAT通信網具有上述優點,它可在各個領域獲得廣泛應用,如互動式計算機通信,各種信息數據的發送、接受和交流,銀行金融結算,電視會議以及電視教育,商品交易和定貨,移動通信、電子郵件、股票交易、自動出納等等。
隨著VSAT通信網的推廣和應用,VSAT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早期VSAT設備的通信天線約在1.2米~1.8米,現已降至0.5米以下。如國際海事衛星組織開發的C標准數據終端,尺寸只有73×214×279毫米,重2.0千克,其錐形天線尺寸為200×190毫米,重僅1.6千克。隨著信息編碼、調制解調和糾錯等新型技術及集成化技術的發展,VSAT正從單純數據型向數據、語音、文電和圖像等信號綜合傳輸的方向發展,從而極大地拓寬了其應用范圍。
中國於1988年7月開通VSAT衛星通信網,主站天線為13米,終端用戶天線為2.5米,安裝在各用戶的建築物上,可為用戶提供聲碼電話、數據傳輸、彩色圖像傳輸等各種業務,為煤炭部、地震局、民航、鐵道部、海關總署和國家計委等單位提供了各種業務服務。
G. 衛星通信地球站上下變頻器作用,與國內外主要廠商
衛星地球站上變頻器擔負著將廣播電視信號變頻到所需的高頻信號,再通過高功放發送到衛星的任務。現將UC6L-D5上變頻器的原理及維護作一介紹。
一、 概述
UC6L-D5衛星C波段上變頻器引入了頻率合成技術和微處理器控制技術,它有以下特點:
1、全頻段頻率合成技術代替了傳統的電調諧技術,使本振頻率調諧方便、快捷,且有極低的相位雜訊。在整個工作頻段內,相位雜訊低於INTELSAT IESS308/309標准3db,在邊緣處可低於4.4 db,在數字傳輸時,可保證10-9誤碼率。
2、高穩定的參考晶振,使頻率隱定度大大提高。
3、由於微處理器控制的前面板數字鍵盤部件採用了特殊的機電設計,使操作具有非顫動性。
以上的特點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實際環境中相位失鎖的可能性,使上變頻器既適用於模擬調頻信號的衛星傳輸,也適用於BPSK、QPSK數字調制信號的衛星傳輸。
二、工作原理
UC6L-D5上變頻器採用二次變頻技術,來自QPSK調制器的70MHz中頻信號經過一次變頻後,成為1150±40MHz的高中頻信號,經過第二次變頻後,成為5.850~6.425GHz的C波段載波信號後輸出至高功放,電路方框圖如圖1所示。
70MHz中頻信號輸入後在A1的AMP1(單片集成放大電路)放大後送至群時延均衡單元電路,對高中頻混頻器FLI產生的群時延失真進行預校正,其插入損耗為12~14db。預校正後的70MHz中頻信號送入AMP2(單片集成放大電路)放大,送入高中頻混頻器,輸入的70MHz中頻信號和1160~1162.375MHz第一本振在混頻器混頻,產生需要的1230~1232.375MHz高中頻信號及其它無用的頻率分量。然後送至AMP3(增益可調的晶體管放大電路),增益動態調整范圍±10 db,對高中頻信號放大了約10~12 db,而對其它無用分量沒有放大作用,至此,完成了第一次上變頻,得到了含有高中頻分量的混合信號,進入FL3諾斯式濾波器,初步濾出了高中頻信號,再進入L波段的「HY1/FL1/HY2」鏈路,高中頻濾波器FL1的中心頻率1230MHz.帶寬50MHz,是一個多級.窄帶濾波器(相對帶寬不到5%),如此窄的頻帶,使得高中頻信號經過以後產生6~8ns的拋物線型群時延失真,但該失真經前面的群時延均衡電路的預校正,已經降低至±0.1ns,高中頻濾波器FL1濾掉帶外頻率分量,並將鏈路中存在的高中頻本振信號泄漏抑制60 db。高中頻信號在射頻混頻器與4620~5195 MHz的射頻本振混頻,產生了所需的5850 ~6425MHz射頻載波頻率和其它無用的頻率分量。混頻輸出信號進入「HY3/FL2/HY4」鏈路,FL2是C波段帶狀線式微帶寬濾波器,工作頻率為5850~6425MHz,濾掉帶外的頻率分量,並將C波段鏈路中存在的射頻本振泄漏抑制60 db,至此,完成了第二次上變頻。通過HY4輸出-5dbm的已調射頻信號。若配高功率輸出,則輸出電平為+8dbm。
三、維護
針對上變頻器的特點,我們主要採取以下幾項措施來保證安全、優質、不間斷運行。
1、保持機房環境溫度適中,保持機房清潔,上變頻器進風口的過濾網如果積灰塵太多,造成風流不暢,散熱不好,設備容易出現故障。因此,要定期打開機箱面板,用吸塵器吸過濾網上的灰塵,做全面清潔。
2、上變頻器有一單片機控制的顯示系統,顯示機內溫度、電壓等參數,每天定時巡機,特別要注意溫度和各項技術指標,密切注意細小的變化,及時查明原因。
H. 光纖是什麼有什麼用處》其在通信方面與衛星有什麼區別
光纖通信要有光纖連接,衛星是無線的通信方式啊.
光纖是什麼:
現代信息社會中通訊聯系是家喻戶曉,幾乎人人都要用到它。過去用銅線聯結的電話電訊已經不能滿足城市通訊的需要,近年發1/10的細絲,一根光纖電纜可納上千個通道。多通道增加了通訊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另外光纖傳輸的光損失小,約為0.2dB/km,因此失真度小,通訊質量高。光纜的敷設使全世界通訊進行了一次革新。現在不僅是電話電訊用光纖,高清晰電視傳送也用光纖,計算機聯網也是光纖,—根光纜可做多種用途,對現代信息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國光纜實際敷設量已達120—150萬公里,1998年生產光纖250萬公里,光纖通信市場每年以20%速度遞增,光纖通訊產品的銷售額約為200億元/年左右。
目前光纖通訊材料主要用高透明度的二氧化硅材料,可用化學蒸汽沉積法(CVD)製成純二氧化硅。近年來還有新的光纖材料,如ZrF4、LaF3和BaF2二元混合體的氟玻璃,其性能優於二氧化硅,光損失更小,上萬公里光信號傳輸不需要任何中繼站。當然2l世紀將會推出更多種類、更優性能的光纖通訊材料。
I. 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和地球站兩部分組成。中的衛星在哪地球站指的是什麼
衛星通信系統由通信衛星,地球上行站和地面接收站三部分組成.衛星在空中起中轉站的作用.即把地球上行站發送上來的電磁波放大處理後再返送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則是衛星系統與地面公眾網的介面.地面用戶通過接收站與通信衛星組成一個完整連接.
衛星通信的主要優點是通信范圍大,每個衛星的覆蓋地球127度,有三顆衛星就能實現全球通信.衛星通信不受地形的影響.建設衛星地面接收站快.可用於不同方向和不同地區的通信.
衛星地面接收站由:拋物面天線、饋源、高頻頭、衛星接收機組成.
拋物面天線:拋物面天線是把來自空中的衛星信號能量反射聚成一點。是把電磁場能變為高頻電能或反之的裝置。常用衛星電視接收的天線有: 拋物面天線又分前饋型和後饋型幾種。前饋方式又分為正饋和偏饋,一般偏饋天線的效率稍高於正饋天線。目前多採用垂直或水平極化的饋源,對於偏饋多使用一體化饋源高頻頭,安裝調試時方便一些,但各有利弊。
饋源:是在拋物面天線的焦點處設置一個收集衛星信號的喇叭,稱為饋源,又稱波紋喇叭。主要功能有倆個:一是將天線接收的電磁波信號收集起來,變換成信號電壓,供給高頻頭。二是對接收的電磁波進行極化。
高頻頭:(LNB亦稱降頻器)是將饋源送來的衛星信號進行降頻和信號放大然後傳送至衛星接收機。一般可分為C波段頻率 LNB(3.7GHz-4.2GHz、18-21V)和Ku波段頻率LNB(10.7GHz-12.75GHz、12-14V)。LNB的工作流程就是先將衛星高頻訊號放大至數十萬倍後再利用本地振盪電路將高頻訊號轉換至中頻950MHz-2050MHz,以利於同軸電纜的傳輸及衛星接收機的解調和工作。在高頻頭部位上都會有頻率范圍標識。質量低劣的高頻頭本振頻率會產生漂移的現象。高頻頭的雜訊度數越低越好。
衛星接收機:是將高頻頭輸送來的衛星信號進行解調,解調出衛星電視圖像 或數字信號和伴音信號。我評判衛星電視接收機好壞的標准為:門限值越低越好、解碼速度越快越好、容錯度越高越好。
傳輸線材:衛星天線與接收機的聯線距離盡可能短.以減少因傳輸線過長而造成的信號損耗。傳輸線的選擇應考慮採用性能較好的同軸電纜,建議採用:其線纜參數為 75Ω—5或 75Ω—7、屏蔽網為75織的物理發泡電纜,天線與接收機的距離不要超過30米。以減少因傳輸線過長而造成的信號損耗。
J. 什麼是VSAT——小型衛星通信地球站
VSAT是英文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的縮寫,意為甚小孔徑終端。它是一種用戶自備的具有收發功能的小型衛星通信地球站。利用VSAT裝置,用戶無須通過大型地球中心站的轉送就能直接通過衛星實現與世界各地進行數據、話音、圖像信息的高速交換。VSAT是80年代通信衛星領域最有意義的成就之一,它對衛星通信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衛星通信是航天技術應用的最重要領域。自第一顆衛星誕生後不久,美國和前蘇聯就著手發展通信衛星。1969年,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用多顆通信衛星實現向用戶提供國內通信以及國際通信服務。通常,兩個用戶利用衛星進行國際通信基本上都可用如下模式表示:
用戶甲→地球中心站甲→衛星→地球中心站乙→用戶乙
由於同步通信衛星取得的巨大成功和其顯示的優點,人們將這種衛星通信方法看作最理想的通信模式。但是,這種方式存在幾大缺點:(1)需要建設大量大型衛星地面站,耗資大;(2)用戶使用衛星進行通信必須通過地面站間接進行,通信方式復雜,可靠性低;(3)用戶不能直接、靈活地利用衛星資源;(4)遠離地面站的邊遠山區用戶和移動用戶難以利用衛星進行通信;(5)不利於保密。
隨著衛星通信技術、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由於衛星功率和地面接受靈敏度的不斷提高,衛星通信較高頻段的開發應用以及衛星天線方向性的改善,使得小型地面接受裝置的開發具有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各種通信業務的需要和計算機技術的推廣普及,許多用戶希望利用衛星電路進行專用、靈活、直接和經濟的通信業務服務。可以說,航天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為甚小孔徑通信終端(VSAT網)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1984年,美國首先開始運行VSAT網,很快以其成本低和使用靈活而迅速推廣到歐洲、澳洲和亞洲,成為衛星通信的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
與常規的大型地面站通信方式相比,VSAT通信網主要有以下特點:(1)可提供多種業務:如提供數據、話音、視頻圖像、傳真和計算機信息等多種信息的傳輸;(2)設備投資和使用費用較低,一般可為用戶節省40%~60%;(3)具有較大的網路靈活性,網內用戶可直接通信;(4)VSAT網的信道誤碼率較低,比地面站形式低幾個數量級;(5)設備和系統的可靠性較高;(6)用戶不受地理位置和地面站的限制,使用范圍大大擴展;(7)維護簡單,易構成廣播通信方式;(8)保密性好。由於VSAT通信網具有上述優點,它可在各個領域獲得廣泛應用,如互動式計算機通信,各種信息數據的發送、接受和交流,銀行金融結算,電視會議以及電視教育,商品交易和定貨,移動通信、電子郵件、股票交易、自動出納等等。
隨著VSAT通信網的推廣和應用,VSAT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早期VSAT設備的通信天線約在1.2米~1.8米,現已降至0.5米以下。如國際海事衛星組織開發的C標准數據終端,尺寸只有73×214×279毫米,重2.0千克,其錐形天線尺寸為200×190毫米,重僅1.6千克。隨著信息編碼、調制解調和糾錯等新型技術及集成化技術的發展,VSAT正從單純數據型向數據、語音、文電和圖像等信號綜合傳輸的方向發展,從而極大地拓寬了其應用范圍。
中國於1988年7月開通VSAT衛星通信網,主站天線為13米,終端用戶天線為2.5米,安裝在各用戶的建築物上,可為用戶提供聲碼電話、數據傳輸、彩色圖像傳輸等各種業務,為煤炭部、地震局、民航、鐵道部、海關總署和國家計委等單位提供了各種業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