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初三物理探究簡單電路復習提綱和知識點
8.1 電路 電流 電壓
1.電源:能提供 電能 的裝置。電源的作用是在電源內部不斷的使正極聚集 正電荷 ,負極聚
集 負電荷 。在電源外部電流是從 正極 流向 負極 。
2.電源是把其它形式能轉化為 電 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 電 能。發電機則由 機械 能轉化為 電 能。
3.用電器使用電能進行工作時,把 電 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
4.電路是由 電源 、 開關 、 導線 、 用電器 組成。
5.電路有三種狀態:(1)通路: 接通 的電路叫通路;(2)開路:斷開的電路叫開路;(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 電源兩極 上的電路叫短路。
6.電路圖:用電路元件符號表示電路元件實物連接的圖叫 電路圖 。
7.串聯:把用電器 順次 連接起來,叫串聯。(電路中任意一處斷開,電路中都沒有電流通過)
8.並聯:把用電器 並列 地連接起來,叫並聯。(並聯電路中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9.物理學中用 電流 來表示電流的大小。電流I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 安培 ;常用單位是:毫安(mA)、微安(µA)。1安培= 103 毫安= 106 微安。在台燈、彩色電視機、半導體收音機、電風扇、冰箱、電熨斗幾種家用電器中正常工作時電流最大的是 冰箱 ,
電流最小的是半導體收音機 。
10.測量電流的儀表是: 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流表要 串 聯在電路中;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 「+」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在不知被測電流的大小時,應採用 試觸 的方法選擇量程。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 電源的兩極上 。
11.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 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 0.1 安。
12.電壓(U):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 電流 的原因, 電源 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13.電壓U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 伏特 ;常用單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1千伏= 103 伏= 106 毫伏= 109 微伏。
14.測量電壓的儀表是: 電壓表 ,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壓表要 並 在電路中;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 「+」 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15.實驗室中常用的電壓表有兩個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 0.1 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 0.5 伏。
16.熟記的電壓值:
①1節干電池的電壓 1.5 伏;②1節鉛蓄電池電壓是 2 伏;③家庭照明電壓為 220 伏;④安全電壓是: 不高於36伏;⑤工業電壓 380 伏。
8.2 電阻 歐姆定律
1.電阻(R):表示導體對電流的 阻礙作用。(導體如果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那麼電阻就越 大 )
2.電阻(R)的單位:國際單位: 歐姆 ;常用的單位有:兆歐(MΩ)、千歐(KΩ)。
1兆歐= 103千歐; 1千歐= 103歐。
3.研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1)當導體的長度和橫截面積一定時, 材料 不同,電阻一般不同。(2)導體的 材料 和 橫截面積 相同時,導體越長,電阻越 大 (3)導體的 材料 和 長度 相同時,導體的橫截面積越大,電阻越 小 (4)導體的電阻還和 溫度 有關,對大多數導體來說, 溫度 越高,電阻越 大 。
4.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於導體的: 長度 、 材料 、 橫截面積和 溫度 。(電阻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 無關 )
5. 容易導電 的物體叫導體。 不容易導電 的物體叫絕緣體。橡膠,石墨、陶瓷、人體,塑料,大地,純水、酸、鹼、鹽的水溶液、玻璃,空氣、,油。其中是導體的有 石墨、人體、大地、酸、鹼、鹽的水溶液 。
6.導體和絕緣體是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常溫下的玻璃是絕緣體,而紅熾狀態的玻璃是 導體 。
7.半導體:導電性能 介於 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體。
8.超導體:當溫度降到很低時,某些物質的 電阻 會完全消失的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物體叫
超導體 ,超導體 沒有 (有、沒有)電阻。
9.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和變阻箱)
(1)滑動變阻器:
① 原理:改變電阻線在電路中的 長度 來改變電阻的。
② 作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 電阻線的長度 來改變電路中的 電阻。
③ 銘牌:如一個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2A」表示的意義是: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為50Ω,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為2A
④ 正確使用:A應 串聯在電路中使用;B接線要「一上一下」;C通電前應把阻值調至阻值最大的地方。
(2)變阻箱:是能夠表示出 阻值 的變阻器。
10.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 電阻 成反比。(當 電阻 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 正比 ,當 電壓 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 反比 。
11.公式: I=U/R ( ) 式中單位:I→ 安培;U→伏特;R→歐姆。
13.歐姆定律的應用:
① 同一個電阻,電阻值 不變,電阻與電流和電壓 無關 。加在這個電阻兩端的電壓增大時,電阻 不變 。通過的電流將 變大(填「變大、不變、變小」)(R=U/I)
② 當電壓不變時,電阻越大,則通過的電流就越 小 。(I=U/R)
③ 當電流一定時,電阻越大,則電阻兩端的電壓就越 大 。(U=IR)
14.電阻的串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串聯)
①電流: I=I1=I2 (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
②電壓: U=U1+U2 (總電壓等於各部分電壓之和)
① 電阻: R=R1+R2(總電阻等於各電阻之和)如果n個阻值相同的電阻串聯,則有R總= nR
② 分壓作用:U1:U2 = R1:R2 ;③比例關系:電流:I1∶I2= 1:1
電阻的並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並聯)
①電流: I=I1+I2 (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②電壓: U=U1=U2 (幹路電壓等於各支路電壓)
③電阻: 1/R=1/R1+1/R2(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並聯電阻的倒數和)如果n個阻值相同的電阻並聯,則有R總= R/n ; ④分流作用: I1∶I2=R2:R1 ;
⑤比例關系:電壓:U1∶U2= 1:1
15.伏安法測電阻:(1)測量原理: R=U/I 。(2)電路圖:
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①改變電阻的兩端電壓。②保護電路。
『貳』 初二物理:探究並聯電路的電流規律
無論是斷開S1還是S2電流表的示數都是0.27A因為兩個燈泡相同,並聯電壓相等,電流相等,並聯時總電流是0.54A則每個燈泡的電流都是0.27A
『叄』 急!!關於物理實驗探究電路中電阻與電流的關系的問題
探究電路中電阻與電流的關系時,定值電阻和滑動變阻器是串聯的。
則定值電阻變大,電路中電流變小,而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變小(電流小,變阻器電阻不變)。則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變大(電源電壓不變),此時要使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保持原來不變,必須使電流繼續變小,此時才能使定值電阻的電壓保持不變(定值電阻不變,電壓過大,電流要變小)
所以要使電路中電流變小,只能把滑動變阻器向大的阻值調動。
『肆』 初二物理 探究串、並聯電路電壓的規律
1 2V
2 220V
3 D.電壓表指針有明顯偏轉
4 並聯後的電動勢與一節電池的電動勢一樣(4節2V的電池並聯還是2V)
蓄電池
沒看過
串聯較為常見
『伍』 初中物理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實驗目的】探究導體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實驗器材】若干節干電池、電鍵、電壓表、電流表、兩個不同導體、若干導線等。
【實驗步驟】
如圖所示連接電路,將導體甲連入M、N兩點,電鍵處於斷開狀態。
閉合電鍵,記下相應的電流表示數和電壓表示數。
改變電池的節數,再記下兩組不同電壓下對應的電流值。
用乙導體換甲導體,重復上述實驗。
本實驗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多次試驗,得出普遍的物理規律。
【實驗結論】
同一導體,電流與電壓成正比。
同一導體,電壓和電流的比值為定值。
不同導體,電壓和電流的比值不同。
滑動變阻器在實驗「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中作用:控制電阻兩端電壓不變。
『陸』 初三物理電路中第十一章(即探究簡單電路這一單元)全部知識點(要詳細的)
串聯和並聯要看清楚的
用一條線連接就好了正進負出就好了嘛
『柒』 初中物理學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有哪些
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有許多,經常用到的有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類比法、等效法、轉換法、控制變數法、模型法、科學推理法等。研究某些物理知識或物理規律,往往要同時用到幾種研究方法。如在研究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我們同時用到了觀察法(觀察電流表的示數)、轉換法(把電阻的大小轉換成電流的大小、通過研究電流的大小來得到電阻的大小)、歸納法(將分別得出的電阻與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有關的信息歸納在一起)、和控制變數法(在研究電阻與長度有關時控制了材料、橫截面積)等方法。可見,物理的科學方法題無法細致的分類。只能根據題意看題中強調的是哪一過程,來分析解答。下面我們將一些重要的實驗方法進行一下分析。一、 控制變數法物理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所謂控制變數法,就是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或條件加以人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發生變化或不發生變化,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可以說任何物理實驗,都要按照實驗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條件來研究。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以及導體的電阻都有關系,中學物理實驗難以同時研究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的關系,而是在分別控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的情況下,研究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的關系,分別得出實驗結論。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在動腦與動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找到這「兩個關系」,最終得出歐姆定律I=U/R。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控制導體的長度和材料不變,研究導體電阻與橫截面積的關系。為了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保證壓力相同時,研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
利用控制變數法研究物理問題,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扭轉重結論、輕過程的傾向,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學會學習。中學物理課本中,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的有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電阻一定、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研究電壓一定、電流和電阻的關系;研究電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系;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跟哪些因素有關系等均應用了這種科學方法。二、轉換法一些比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的微觀現象,要研究它們的運動等規律,使之轉化為學生熟知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現象來認識它們。這種方法在科學上叫做「轉換法」。 如:分子的運動,電流的存在等,如:空氣看不見、摸不到,我們可以根據空氣流動(風)所產生的作用來認識它;分子看不見、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過研究墨水的擴散現象去認識它;電流看不見、摸不到,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時,我們可以根據電流產生的效應來認識它;磁場看不見、摸不到,我們可以根據它產生的作用來認識它。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測得,我們可以根據定義式轉換成直接測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義式計算出其值,如電功率(我們無法直接測出電功率只能通過P=UI利用電流表、電壓表測出U、I計算得出P)、電阻、密度等。 中學物理課本中,測不規則小石塊的體積我們轉換成測排開水的體積我們測曲線的長短時轉換成細棉線的長度在測量滑動摩擦力時轉換成測拉力的大小大氣壓強的測量(無法直接測出大氣壓的值,轉換成求被大氣壓壓起的水銀柱的壓強)測硬幣的直徑時轉換成測刻度尺的長度測液體壓強(我們將液體的壓強轉換成我們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變化)通過電流的效應來判斷電流的存在(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電流),通過磁場的效應來證明磁場的存在(我們無法直接看到磁場),研究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系(我們無法直接感知內能的變化,只能轉換成測出溫度的改變來說明內能的變化);在研究電熱與電流、電阻的因素時,我們將電熱的多少轉換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們研究電功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時候,我們將電功的多少轉換成砝碼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電功率、電阻、壓強(大氣壓強)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轉換法測得的。在我們回答動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時,我們回答說小球在平面上滑動的越遠則動能越大,就是將動能的大小轉換成了小球運動的遠近。以上列舉的這些問題均應用了這種科學方法。例:1、分子運動看不見、摸不著,不好研究,但科學家可以通過研究墨水的擴散現象去認識它,這種方法在科學上叫做「轉換法』。下面是小明同學在學習中遇到的四個研究實例,其中採取的方法與剛才研究分子運動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利用磁感應線去研究磁場問題
B。電流看不見、摸不著,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時,我們可通過電路中的燈泡是否發光去確定
C。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時,先使電阻不變去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然後再讓電壓不變去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D。研究電流時,將它比做水流
解析:B。三、放大法在有些實驗中,實驗的現象我們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觀察。我們就將產生的效果進行放大再進行研究。 比如音*的振動很不容易觀察,所以我們利用小泡沫球將其現象放大。觀察壓力對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時我們將玻璃瓶密閉,裝水,插上一個小玻璃管,將玻璃瓶的形變引起的液面變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變化。四、積累法在測量微小量的時候,我們常常將微小的量積累成一個比較大的量、比如在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時候,我們先測量100張紙的厚度在將結果除以100,這樣使測量的結果更接近真實的值就是採取的積累法。要測量出一張郵票的質量、測量出心跳一下的時間,測量出導線的直徑,均可用積累法來完成。五、類比法在我們學習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量時,由於不易理解我們就拿出一個大家能看見的與之很相似的量來進行對照學習。如電流的形成、電壓的作用通過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壓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進行類比,從而得出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的結論。學生在學習電學知識時,在老師的引導下,聯想到:水壓迫使水沿著一定的方向流動,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類似的,電壓迫使自由電荷做定向移動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抽水機是提供水壓的裝置;類似的,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水流通過渦輪時,消耗水能轉化為渦輪的動能;類似的,電流通過電燈時,消耗的電能轉化為內能。我們學習分子動能的時候與物體的動能進行類比;學習功率時,將功率和速度進行類比。例: 1、某同學在學習電學知識時,在老師的引導下,聯想力學實驗現象,進行比較並找出了一些相類似的規律,其中不準確的是( ) A。水壓使水管中形成水流;類似地,電壓使電路中形成電流
B。抽水機是提供水壓的裝置;類似地,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C。抽水機工作時消耗水能;類似地,電燈發光時消耗電能D。水流通過渦輪時,消耗水能轉化為渦輪的動能:類似地,電流通過電燈時,消耗電能轉化為內能和光能 解析:C
通過類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壓的直觀認識,使得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電流、電壓等知識躍然紙面,栩栩如生。六、理想化物理模型:實際現象和過程一般都十分復雜的,涉及到眾多的因素,採用模型方法對學習和研究起到了簡化和純化的作用。但簡化後的模型一定要表現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點、知識。模型法有較大的靈活性。每種模型有限定的運用條件和運用的范圍。中學課本中很多知識都應用了這個方法,比如有:液柱、(比如在求液體對豎直的容器底的壓強的時候,我們就選了一個液柱作為研究的對象簡化,簡化後的模型依然保留原來的特點和知識)光線、(在我們學習光線的時候光線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見的,我們使用一條看的見的實線來表示就是將問題簡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液片、(在我們研究連通器的特點,求大氣壓時我們都在某一位置取了一個液面,研究該液面所受到的壓強和壓力,也是將問題簡化,利用理想化模型法)光沿直線傳播;(在我們學習中我們知道真正的空氣是各處都不均勻的,比如越往上空氣越稀薄,在比如因為空氣各處不均勻形成了風,而在光是沿直線傳播一節中我們將問題簡化,只取一個簡單的模型,一條光線在均勻的介質中傳播)勻速直線運動;(生活中很少有一個物體真正的做勻速直線運動,在我們研究問題的時候勻速直線運動只是一個模型)磁感線(磁感線是不存在的一條線,但是我們為了便於研究磁場我們人為的引入了一條線,將我們研究的問題簡化。)例:1、在我們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運用物理模型進行研究的是( )
A、建立速度概念 B、研究光的直線傳播 C、用磁感應線描述磁場 D、分析物體的質量 解析:B、C。七、科學推理法:當你在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的時候就是在進行推理,或說是在做出推論,例如當你家的狗在叫的時,你可能會推想有人在你家的門外,要做出這一推論,你就需要把現象(狗的叫聲)與以往的知識經驗,即有陌生人來時狗會叫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得出符合邏輯的答案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時,當我們把物體在越光滑的平面運動的就越遠的知識結合起來我們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絕對光滑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在做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時,當我們發現空氣越少,傳出的聲音就越小時,我們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傳聲的。八、等效替代法:比如在研究合力時,一個力與兩個力使彈簧發生的形變是等效的,那麼這一個力就替代了兩個力所以叫等效替代法,在研究串、並聯電路的總電阻時,也用到了這樣的方法。在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我們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驗證物與像的大小相同,因為我們無法真正的測出物與像的大小關系,所以我們利用了一個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蠟燭來等效替代物體的大小。九、歸納法:是通過樣本信息來推斷總體信息的技術。要做出正確的歸納,就要從總體中選出的樣本,這個樣本必須足夠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在我們買葡萄的時候就用了歸納法,我們往往先嘗一嘗,如果都很甜,就歸納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買上一大串。比如銅能導電,銀能導電,鋅能導電則歸納出金屬能導電。在實驗中為了驗證一個物理規律或定理,反復的通過實驗來驗證他的正確性然後歸納、分析整理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阿基米德原理中,為了驗證F浮=G排,我們分別利用石塊和木塊做了兩次實驗,歸納、整理均得出F浮=G排,於是我們驗證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確性,使用的正是這種方法。在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中,我們反復做了三次實驗來驗證F1×L1=F2×L2也是利用這種方法。一切發聲體都在振動結論的得出(在實驗中對多種結論進行分析整理並得出最後結論時),都要用到這一方法。在驗證導體的電阻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時候,經過多次的實驗我們得出了導體的電阻與長度,材料,橫截面積,溫度有關,也是將實驗的結論整理到一起後歸納總結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學實驗和原理的得出中,我們幾乎都用到了這種方法。十、比較法(對比法)當你想尋找兩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就需要用到比較法,可以進行比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對不同或有聯系的兩個對象進行比較,我們主要從中尋找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從而進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如,比較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如,比較汽油機和柴油機的異同點 如,電動機和熱機 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較法不僅加深了對它們的理解和區別,使同學們很快地記住它們,還能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十一、分類法把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類、導體和絕緣體。十二、觀察法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總結和思索得來的。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實驗,如長度、時間、溫度、質量、密度、力、電流、電壓等物理量的測量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進行規范的實驗操作,得到准確的實驗結果,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實驗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觀察法。十三、比值定義法:例: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概念公式採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十四、多因式乘積法:例:電功、電熱、熱量等概念公式採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十五、逆向思維法例:由電生磁想到磁生電以上這些方法,還只是在初中物理的學習中會遇到和使用的一些科學方法,列舉出來,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幫助。也希望大家都來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多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學方法,靈活運用,以便於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