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際電路的功能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的電器設備如:電動機、電視機、計算機等都由實際電路構成。實際電路的結構組成包括:電源、負載和中間環節。其中電源的作用是為電路提供能量,如發電機利用機械能或核能轉化為電能,蓄電池利用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光電池利用光能轉化為電能等;負載則將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加以利用,如電動機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電爐將電能轉化為熱能等;中間環節用作電源和負載的聯接體,包括導線、開關、控制線路中的保護設備等。
在電力系統、電子通訊、自動控制、計算機以及其他各類系統中,電路有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電路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實現電能的傳輸和轉換,將電能轉化為光能和熱能等,二是實現信號的傳遞和處理。
盡管Q3和Q4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在電容C1與C2之間,但是就如前所敘述那樣,它們在串聯電路中的位置不改變該串聯電路的功能。
Q1和Q2是驅動和線性調節器控制電路的某一部分。由於看上去缺少一個標准參考電壓,因此該電路不能很容易被認出來是一個線性的調節器。但是電容C3上建立了一個正比於指定的正常電源適配器電壓V,的相對參考電壓,因此在這里不需要一個絕對參考電壓;在C上設置好一個相對參考電壓,就能使電路能夠進行自動地電壓跟蹤。因此,該電路對電源適配器任意的欠壓行為都能夠做出反應,而不需要針對某一個特定電壓值。
實際電路工作原理
初始條件
由R1、D2和D2組成的分壓網路可以給Q1的基極提供一個偏壓。Q1導通後就會在電阻R:上形成一個壓降,這就形成了Q1的第二個偏壓,該偏壓約等於一個二極體的壓降0。6V,流過電阻R3上的電流與流過R:的電流幾乎相等,同時在R3上就形成了第三個偏壓,因為R3要比R2稍小,該偏壓值稍微小於R2上的電壓值。
因此,在靜態條件下,晶體管Q是關斷的。同時,電容C將通過R、R2、D、D以及D2進行充電,所以它的負端電壓最後的值將與Q的發射極電壓相等;而C與C2通過100電阻充電到輸入電壓Vs。
瞬態特性
當一個瞬變電流出現時,它將引起負載端即輸出端1到6的電壓降低。而C的負端將跟蹤這個變化,使得Q1的發射極變為負。在輸出端電壓經過幾毫伏的變化後,Q1開始導通,這樣也使得Q2導通,Q2將驅動由Q1和Q組成的達林頓管導通。
這個動作就使得C1與C2串聯,為輸出端1到6提供驅動電流以阻止終端電壓的進一步降低,該電路可以被認為是由C1和C2上的電荷來維持終端電壓的穩定。
應該注意的是:該電路是在正常工作情況下通過C上電壓的變化來自動跟蹤一些低於正常工作電壓的偏差。因為控制電路總是處於工作狀態而且接近於導通,所以它的響應速度是很快。小旁路電容C可以在Q、Q,很短的導通時間內維持輸出電壓。
只要輸出電壓低於正常值所定義的范圍(通常為30mV),欠壓鉗位就會出現。自動跟蹤設計不需要設置欠壓保護電路的工作電壓,此工作電壓對應於電源適配器輸出電壓。
這種保護電路在負載瞬變成問題的場合中非常有效。為了消除電源適配器輸入工作電壓下降帶來的影響,它的位置最好是靠近瞬變發生的負載端,在一些場合中也要求一些額外的電容去延長保持時間,它們可以並聯在C1的2、3兩端和C2的4、5兩端。
該技術的另外一個優點是,在電源適配器中對峰值電流的要求降低了,這就允許使用電流額定值較小、價格較低的電源適配器。
在完整的電源適配器系統設計過程中,採用此種保護電路已經成為了系統設計理念的一部分。由於它不是電源適配器的組成部分,因此更應該由系統設計師應該考慮這種需要。
2. 連接顯示器與計算機主機的介面電路是顯示卡還是功能卡
是顯卡。也稱為顯示適配器。
3. 電路的種類及功能
整流電路按組成的器件分為三類:不可控、全控和半控,不可控整流電路完全由不可控二極體組成,全控整流電路中,所有的整流元件都是可控的。
整流電路的類型及功能
一、按組成器件分類
整流電路是一種將交流電壓變換成直流電壓的電路,整流電路按組成的器件來分有三類:不可控、全控和半控。
1、不可控整流電路
不可控整流電路完全由不可控二極體組成,電路結構一定之後其直流整流電壓和交流電源電壓值的比是固定不變的;
2、全控整流電路
在全控整流電路中,所有的整流元件都是可控的(SCR、GTR、GTO等),其輸出直流電壓的平均值及極性可以通過控制元件的導通狀況而得到調節,在這種電路中,功率既可以由電源向負載傳送,也可以由負載反饋給電源,即所謂的有源逆變;
3、半控整流電路
半控整流電路由可控元件和二極體混合組成,在這種電路中,負載電源極性不能改變,但平均值可以調節。
為滿足不同的生產要求,已發展了多種可控整流電路並各具特色。
如按電路結構可分為橋式電路和零式電路;按電網相數可范圍單相電路、三相電路和多相電路;按控制方式可分為相控式電路和斬波式電路;按組成器件又可分為全控型電路和半控型電路等等。
二、整流電路的種類
整流電路常見的有四種:
1.半波整流電路:電路中使用一隻整流二極體構成一組整流電路。
2.全波整流電路:電路中使用兩只整流二極體構成整流電路。
3.橋式整流電路:電路中使用四隻整流二極體構成一組整流電路。
4.倍壓整流電路:電路中至少使用兩只整流二極體構成一組整流電路。
三、整流電路的解釋
整流電路(rectifyingcircuit)把交流電能轉換為直流電能的電路。大多數整流電路由變壓器、整流主電路和濾波器等組成。
它在直流電動機的調速、發電機的勵磁調節、電解、電鍍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整流電路通常由主電路、濾波器和變壓器組成。
20世紀70年代以後,主電路多用硅整流二極體和晶閘管組成。
濾波器接在主電路與負載之間,用於濾除脈動直流電壓中的交流成分。變壓器設置與否視具體情況而定。變壓器的作用是實現交流輸入電壓與直流輸出電壓間的匹配以及交流電網與整流電路之間的電隔離。
整流電路種類很多,它的分類方式也很多。
4. 電路功能介紹
1,上面的是線性穩壓電源,5V轉3.3V電壓。
2,下面的是開關電源模塊,輸出隔離的5V電壓。
5. SIM卡引腳電路圖
sim卡金手復指向上,缺口朝右下方制,管腳分別為:
連結方式
(接27腳)CLK—— ——(接26腳)I/O(斜角)
(接25腳)RST—— ——(懸空)VPP
(接28腳)VCC—— ——(接29腳)GND
6. IC卡內部的電路圖
實現方式:LC諧振復電路。 LC諧振電路特製點:輸入信號頻率等於該電路諧振電路諧振頻率時,LC並聯諧振電路發生諧振,此時諧振電路的阻抗達到最大,並且為純阻性。LC電路主要用來構成吸收電路(選頻電路),將某一頻率信號進行吸收。
IC卡核心是集成電路晶元,是利用現代先進的微電子技術,將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嵌在一塊小小的塑料卡片之中。其開發與製造技術比磁卡復雜得多。
IC卡主要技術包括硬體技術、軟體技術及相關業務技術等。硬體技術一般包含半導體技術、基板技術、封裝技術、終端技術及其他零部件技術等;而軟體技術一般包括應用軟體技術、通信技術、安全技術及系統控制技術等。
(6)電路功能卡擴展閱讀:
利用帶測試程序的計算機控制探頭測試圓片上的每個晶元。在有缺陷的晶元上做標記,在測試合格的晶元中寫入製造廠代號等信息。如用戶需要製造廠在E2PROM中寫入內容,也可在此時進行。
運輸碼也可在此時寫入。運輸碼是為了防止卡片在從製造廠運輸到發行商的途中被竊而採取的防衛措施,是僅為製造廠和發行商知道的密碼。發行商接收到卡片後要首先核對運輸碼,如核對不正確,卡將自鎖,燒斷熔絲。
7. 電路,功能
圖4是一個6進制計數器,每個cp脈沖都會使計數器加1,當加到0110時,就會產生一個LD有效低電平,將0000寫入計數器導致計數器復位。每當計數到5之後,再來一個cp脈沖就會導致計數器復位到0,所以計數值的范圍是0~5(0000~0101)。
8. 電路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電路主要功能是將一個能量轉換成所需要的能量,過程中用一定的手段(比如,開或關,比較,放大等)來進行控制,完成達到要求的工作
9. 集成電路卡的介紹
集成電路卡又稱IC卡,它是在大小和普通信用卡相同的塑料卡片上嵌置一個或多個集成電路構成的。集成電路晶元可以是存儲器或向處理器。帶有存儲器的IC卡又稱為記憶卡或存儲卡,帶有微處理器的IC卡又稱為智能卡或智慧卡。記憶卡可以存儲大量信息;智能卡則不僅具有記憶能力,而且還具有處理信息的功能。
10. IC卡,ID卡,M1卡,射頻卡,幾種卡有什麼區別,能不能詳細的給講解一下,謝謝!
IC卡、ID卡、M1卡、射頻卡主要從定義、工作原理、分類和應用情況來區分。
一、定義不同:
1、IC卡的定義:IC卡全稱集成電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又稱智能卡(Smart Card)。可讀寫,容量大,有加密功能,數據記錄可靠,使用更方便,如一卡通系統,消費系統等,目前主要有PHILIPS的Mifare系列卡。
2、ID卡的的定義:ID卡全稱身份識別卡(Identification Card),是一種不可寫入的感應卡,含固定的編號,主要有台灣SYRIS的EM格式、美國HID、TI、MOTOROLA等各類ID卡。
3、M1卡的定義:利用PVC封裝M1晶元、感應天線,然後壓製成型後而製作的卡即是智能卡行業所說的M1卡,屬於非接觸式IC卡。
4、射頻卡的定義:射頻卡指的是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者光學接觸。
二、工作原理不同:
1、IC卡的工作原理:卡片內有一個LC串聯諧振電路,其頻率與讀寫器發射的頻率相同,這樣在電磁波激勵下,LC諧振電路產生共振,從而使電容內有了電荷;在這個電容的另一端。
接有一個單向導通的電子泵,將電容內的電荷送到另一個電容內存儲,當所積累的電荷達到2V時,此電容可作為電源為其它電路提供工作電壓,將卡內數據發射出去或接受讀寫器的數據。
2、ID卡的工作原理:ID卡閱讀器將載波信號經天線向外發送,ID卡進入卡閱讀器的工作區域後,由閱讀器中電感線圈和電容組成的諧振迴路接收閱讀器發射的載波信號,卡中晶元的射頻介面模塊由此信號產生出電源電壓、復位信號及系統時鍾,使晶元「激活」。
晶元讀取控制模塊將存儲器中的數據經調相編碼後調制在載波上,經卡內天線回送給卡閱讀器;卡閱讀器對接收到的卡回送信號進行解調、解碼後送至後台計算機;後台計算機根據卡號的合法性,針對不同應用做出相應的處理和控制。
3、M1卡的工作原理:向M1卡發一組固定頻率的電磁波,卡片內有一個LC串聯諧振電路,其頻率與讀寫器發射的頻率相同,在電磁波的激勵下,LC諧振電路產生共振,從而使電容內有了電荷。
在這個電容的另一端,接有一個單向導通的電子泵,將電容內的電荷送到另一個電容內儲存,當所積累的電荷達到2V時,此電容可做為電源為其它電路提供工作電壓,將卡內數據發射出去或接取讀寫器的數據。
4、射頻卡的工作原理:標簽進入磁場後,接收解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晶元中的產品信息(無源標簽或被動標簽),或者由標簽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有源標簽或主動標簽),解讀器讀取信息並解碼後,送至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
三、應用不同:
1、IC卡的應用:IC卡已是當今國際電子信息產業的熱點產品之一,除了在商業、醫療、保險、交通、能源、通訊、安全管理、身份識別等非金融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外,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影響十分深遠。
2、ID卡的應用:ID卡在弱電系統中一般作為門禁或停車場系統的使用者身份識別,由於其無須內置電源,使用時無接觸且壽命長,因此在弱電系統中有廣泛的應用。
3、M1卡的應用:主要用於公交、輪渡、地鐵的自動收費系統,也應用在門禁管理、身份證明和電子錢包。
4、射頻卡的應用:主要應用在身份證件和門禁控制、供應鏈和庫存跟蹤、汽車收費、防盜、生產控制、資產管理、公交卡、食堂餐卡、銀行卡、賓館門禁卡、二代身份證等。
四、分類不同:
1、IC卡的分類:存儲器卡、邏輯加密卡、CPU卡、超級智能卡、接觸式IC卡、非接觸式IC卡、雙界面卡。
2、ID卡的的分類:ID根據規格可分為標准ID卡、ID厚卡、薄卡和異型卡。
3、M1卡的的分類:常用的有S50及S70兩種型號,常見的有卡式和鑰匙扣式。
4、射頻卡的的分類:無源RFID產品、有源RFID產品、半有源RFID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