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维修问题 > 菩萨如何思维修行

菩萨如何思维修行

发布时间:2022-08-15 16:44:40

Ⅰ 文殊菩萨是怎样修行的

就是按照自己发愿修行的 文殊菩萨十大愿
无尽十种甚深大愿。

一者大愿,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四空五净之主。八定四禅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释诸天之主。四天四轮之主。诸神龙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护佛法之主。伽蓝宫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刚坚牢之主。护国善神之主。大国小国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统领诸军主。都摄所守主。所有水陆四生胎卵湿化。九类蠢动一切含灵。同生三世愿佛知见。或未闻我名令愿得闻。及闻我名于我法中。令一切有情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若有众生以法药世医。救疗诸疾。历数算计工巧博弈。世典文笔歌咏赞叹。讲论戏处导以度人。随类同事接引世俗。令发菩提正见正授。共我有缘得入佛道。

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毁谤于我。嗔恚于我。刑害杀我。是人于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于我身上于他身上。盛行谄曲邪见颠倒。及生净行不净行诸恶不善。愿共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于我。枉压于我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生杀命。作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无有断绝世世相报。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报对。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于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蓝佛塔禅房兰若独静之处。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萨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祐。遍于法界回向一切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师长弟子。修行苦行节身断食。持戒破戒有行无行。和尚阿阇梨教导称说。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罪。堕于地狱无有出期。经无量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生于五趣。先作畜生将命还于前生。负物作驼驴猪狗牛羊象马奴婢仆从。偿他宿债累劫倍命。还他伦盗无有休息。我于五道随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贫穷困苦盲聋喑哑最下乞人。于一切众生众中。同类同缘同事同行。同业导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九者大愿,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于我法中污埿佛法。师长弟子无惭无愧。用僧佛钱菩萨财物。杀生偷盗邪行。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斗乱纵恣贪嗔。不拣良善劫夺他财。拒讳谩人不识善恶。广造十恶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还六处。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化变当以救之令得出离。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虚空常在如来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灭。得入菩提诸佛圣果。则是名菩萨十种大愿。

Ⅱ 菩萨修行的关键问题,一是如何看待众生,二是如何对待众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

摘要 众生是佛”出自《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顿悟禅法思想的核心:“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众生是佛是从本质上看待一切;众生是凡夫,是从现象上看待一切。从现象上看待一切就是凡夫,从本质看待一切就是佛;凡夫只能看见凡夫,佛只能看见佛。六祖慧能就是从本质看待一切,所以在他眼里看到的众生都是佛。从现象上看待一切就是迷,从本质上看待一切就是悟。

Ⅲ 菩萨应如何修行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生无灭,非无生灭,行毕竟灭,无有余生,无所言说。菩萨如是修行菩提。复次那罗延,菩萨知过心已灭无所能行,未来心未至无所能行,现心不住无所能行,不着去来现在之心,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名修行菩提。

******************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有四种法得名为大如实修行者。何等为四。一者善知自心现见故。二者远离生住灭故。三者善解外法有无故。四者乐修内身证智故。大慧。菩萨成就如是四法。得成就大如实修行者。大慧。何者菩萨摩诃萨观察三界但是一心作故。离我我所故。无动无觉故。离取舍故。从无始来虚妄执著。三界薰习戏论心故。种种色行常系缚故。身及资生器世间中六道虚妄现故。大慧。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善知自心现见相。大慧。云何一切菩萨摩诃萨见远离生住灭法。谓观诸法如幻如梦故一切诸法自他二种无故不生。以随自心现知见故。以无外法故。诸识不起观诸因缘无积聚故。见诸三界因缘有故。不见内外一切诸法无实体故。远离生诸法不正见故。入一切法如幻相故。菩萨尔时名得初地无生法忍。远离心意意识五法体相故。得二无我如意意身。乃至得第八不动地如意意身故。

Ⅳ 观音是怎样修炼成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佛菩萨是悟成,不是坐成修行!
这个问题不能用言语来讨论。不在其境界,一切都是妄想、妄语。

而且观音菩萨在无始劫之前就已经成佛了。号:正法明如来!
观音菩萨倒驾慈航,以菩萨身份度化众生!

这是观音菩萨留给众生的一段话,你若从中觉悟,你即是观音菩萨: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Ⅳ 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菩萨身相之所以用橘色,因为橘色代表的是太阳快要出来时,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从这个颜色后,大地会有光明。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文殊菩萨是橘色的。我们的本性就是文殊师利,但是我们总是对之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们总是找不到他。因为我们没有认出文殊师利,而他又与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染污。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应该很熟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有时候,文殊菩萨示现为佛陀的弟子。身相常常示现为在家众,就像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一样。和观音菩萨一样,文殊菩萨以教法著称。心经就记载了舍利佛与观音菩萨的对话。
很多时候,文殊菩萨作为佛陀的助教,帮助弟子更深入地了解教法的意义。有一次,佛陀问文殊菩萨对空性的看法。文殊菩萨沉默下来,表示空性超越语言和概念。像刚才这种方式,文殊菩萨就像佛陀教法的工具。在大乘经典中,记载了文殊菩萨是很多菩萨的老师,伪装成弟子的老师。很多资浅的菩萨是通过文殊菩萨的引导进入的。当释迦牟尼佛还是年轻的王子的时候,走出宫殿看到生老病死,有说法说这就是文殊菩萨的示现。还有说法认为佛陀的父亲也是文殊菩萨的示现。文殊菩萨也是佛陀诸大弟子的前辈。
在那烂陀大学很多大学者主要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在西藏,文殊菩萨带来的影响和教法是无量无边的。在中国内地,甚至中文所教化的地域,文殊菩萨的影响也是非常广大的。这里讲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性的部分。难道文殊菩萨就局限在一个人的角色中吗?根据大乘的讲法并不是这样的。文殊师利超越人身的概念。历史上,文殊师利的形象或者文殊圣地,如五台山,也非常重要,因为产生一个和文殊菩萨直接沟通的管道。如果没有这些相对的方便法门,我们就没有办法认出内在究竟的文殊师利。谁是真实的文殊师利?他在哪里?他是男的还是女的?当然是超越这一切的。需要了解的是,究竟的文殊师利不是一个魔幻的事情,也不是神或者更高的神明,究竟的文殊师利就在我们的内在,一直都是这样。
我们的本性就是文殊师利,但是我们总是对之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们总是找不到他。因为我们没有认出文殊师利,而他又与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染污。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把所有这些变得很坚固——标为人类,男人女人,欧洲人、美国人,医生,父亲,孙女等,这种身份的认定如此坚固,以致我们无法感到真正的安全和自信。究其原因,因为这些标签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依赖其他的条件存在,因缘聚合,就好像风中的羽毛。于是,我们创造更多自我的标签,强化的标签,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好以为这些是实际存在的。这些年我来香港,看到越来越多的卖劳力士的表店。我奇怪厂家怎么没有做更多的挂在脖子上,在脚上的款式。这变得有些复杂,因为我们不会带着价签走来走去。我们不想让人以为我们是土豪。而二十年前,中国人是不把标签拿下来的。如果某人戴着曼谷出厂的假劳力士,也可以作为标签,强化我们存在的证明。
言归正传,到底文殊师利是谁?认出文殊师利,直到把所有的标签放下为止。要能够认出文殊师利有非常多的法门。长而详细的法门,与简短的法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时候,法门因为简单,我们无法对之建立信心,而无法掌握。
冥想练习:对好念头或者坏念头,不拒绝,不接受,这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认出文殊的方法。如果你懂得这个方法,这就是文殊师利。这就是橘色。没有持剑,也没有持经典,同时TA也持剑,持番茄,持花。听起来很简单,修起来挺困难。因为我们习惯上喜欢可以度量的一切东西,比如喜欢象征性的东西。喜欢颜色,喜欢形状……因为人们喜欢象征性的东西,所有有了塑像。之所以用橘色,因为橘色代表的是太阳快要出来时,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从这个颜色后,大地会有光明。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文殊菩萨是橘色的,文殊菩萨是16岁,好像这个16岁很重要似的。另外他还有一些法器,这些我们都可以一一解说。相对层面上的法本,文殊菩萨示现为 6的后代。
我从很多的上师那里都得到教法,这些上师就是文殊肉身的示现。授予我文殊法的上师,是无染的圣者。但是我的坏毛病就太多了……
文殊师利就在你身体里,我给不了你。我才落地几个小时,祖父就强行把我的舌头拉出来,在上面画了个谛字。另外我从7岁开始跟着顶果法王,他授于我文殊灌顶,以及萨迦法王的文殊灌顶。萨迦法王家族是惟一一个有文殊菩萨基因的家族。尽管修了这么多文殊法,我连一个好的梦兆都没有。但是有件事可以确定,我一直有个感觉,文殊菩萨一直照看着我。所以各位来这里希望得到加持,应该不会浪费时间。
我非常容易被激怒。1980年代,我花了很大功夫去五台山。我从书里读到,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五台山。我徒步了五个台顶,虽然没有亲见文殊菩萨,但全程我很满意,虽然条件很艰苦,我不曾被烦到。没有升起烦恼心,我认为是文殊的示现。今天在座受的文殊灌顶,来自萨迦传承。瑜伽乘的教法。
我已经活了50岁,仍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和佛法相比。如果单一的人导致你对佛法失去信心,是非常大的损失。各位来到这里,都花了很大功夫,还有些人,我走到哪儿都看到他们的脸。在当今时代,看到这么多人对佛法有兴趣还是令人鼓舞的,毕竟到处都是劳力士表店。下面教的一些仪轨,不在场的人,可以上网去听。有些朋友说要去五台山,请带着我对文殊菩萨的尊敬与问候。请带话给文殊菩萨:现在这个世界更需要他的教法,请他长久驻世。供养不起的,请点香或者献花。有的人想做哈达和供养,我不喜欢哈达,需要折来折去的。忆念文殊菩萨就是最好的供养。请不要拿哈达供他。
****************************************************************
文殊圣诞谈:文殊菩萨象征生命应有的高度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生日。很多人跟观音地藏弥陀的缘分比较足,跟文殊普贤缘分好像比较浅一些。这也是正常的。观音地藏弥陀的愿力偏向于我们人的命,你要修行,先要救命。那观音地藏就是先救命的,你命够了,再谈智慧,谈修行。有这个层的意思。一般人遇到灾难,不是念《普门品》,就是念《地藏经》。这就是救我们的命。
救了这个色身命后,就要救法身慧命。那就要找文殊菩萨了。大家看文殊菩萨,总感觉很陌生,很遥远,像个大学老师一样。这也是正常的。文殊和普贤都有些类似大学老师。大学老师就是负责上课,启发你,上完课后,他就走了。
但你要明白一点,人生除了满足你的救命后,还有第二个目标要做的。就是绽放你灵性的生命,如果人生境界提高了,你会发现文殊菩萨其实是很可爱的。
文殊菩萨的可爱,从两点可以看出。第一,文殊菩萨度众生的方式特别可爱。大家去五台山,山上有许多文殊感应的故事。我以前也讲过许多。也就简单讲几个。比如塔院寺在供养千僧斋时,文殊菩萨化身一个妇女,带着一条狗来应供,这个妇女没有钱,只给了寺院一撮头发,古人的头发,相当于舍身了。就要了三分斋,一份自己的,一份给她的狗的,一份给肚子里的。这时,知客师就发火了,说你这么贪心,文殊菩萨就显现了。因为文殊菩萨的显灵,所以五台山到现在,仍然每年结夏安居时,都举行千僧斋,就是供养到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的化身,也比较神奇。比如为了度化乾隆,乾隆听说了五台山僧人破戒的多,就来五台山。果然在澡浴池看到一个和尚和女人洗澡,乾隆一生气,一箭射过去,和尚背着箭跑了,乾隆就追,追到了菩萨顶,箭在文殊菩萨身上。
在五台山,康熙当年迷路了,文殊又化身一个老者,提着灯笼来指引他。五台山又有了灯笼文殊。虚云老和尚去拜五台山时,他拜过黄河,遇到大雪,快要死去。来了一个乞丐,叫做文吉,来救他,这么一救,就救了两次。这也是文殊菩萨化身来的。
这个故事,还特别多。文殊菩萨度众生的方式,很神奇。你根本不知道他会出什么样的方式来。因为你根本招架不住。所以文殊菩萨又有十大愿,其中一个讲到,世间要是有诽谤我的,嗔恨我的,都与我有缘,我都要度他发菩提心。
单单这一条,可以颠覆你所有的知见。比如你看到亲人在诽谤三宝,你就很着急,他们会下地狱。这个是真的,诽谤就下地狱。但地狱出来后,他就种下了三宝的善根了。这个是文殊菩萨的心量。诽谤他,也是跟他结缘的一种方式。所以大家到五台山,你就会感觉,好像摸不到边。为什么这样子,因为心量太大了,大到你摸不到边。这个文殊菩萨的可爱之处。
第二点,不讲文殊菩萨的神通,就讲我们生命中,文殊菩萨到底占了多大的地位。
一般人把佛法理解为安身立命之法,就是活的更好的法。但活有三种,第一,是物质生命的活,第二是精神生命的活。第三是灵性生命的活。如果学佛很久了,仍然在物质生命领域发挥,为了生计而苦恼,这说明两点,第一,你欲望太强了,世俗欲望太强了,总觉得享受的不够好。第二点,说明了福报太小了,连生计都解决不了。如果福报够了,就应该开始追求精神生命和灵性的生命的成长。
如果你只用物质生命的领域来看,佛法的价值就很小了,甚至不如儒家的做法。但如果你切入了灵性领域,就会知道,原来佛法是这么尊贵的。
大家去看佛经的时间概念。佛一说时间,就说劫,一劫等于五十六亿年,而且还是恒河沙劫。这么长时间内,地球都毁灭了几次,人类文明都消失到诞生,诞生到消失,这样轮回了几次。所以你放长了看,时间上,放大了看,从人类的族群上,你就知道佛法的伟大。
佛法的目的,他是提高人的灵性生命。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在于他的灵性生命的丰富。世界上诞生了几大伟大的思想家。后来就再也无法超过他。孔子,老子,耶稣,释迦佛,默罕默德。这些人类精神文明的领袖,后人只能顶礼他们,学习他们,而无法超越他们。为什么,那代表了人类精神生命的高峰。(下略)

Ⅵ 菩萨怎样修智慧与出离

由于智慧之光不能与愚痴之暗共存,修习智慧波罗蜜的菩萨,极力避免导致愚痴的原因。 他譬如对善法反感、怠惰、昏沉,以及无正念地伸手、行动等,而精进地致力于,获得更广泛的智慧,譬如各种禅定、神通智等。 智慧有三种:一、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 一、闻所成慧:为了把闻所成慧带至成熟,菩萨以方法善巧智为根基,而具有正念、精进与智慧地细心读、听、学、记、问和分析探讨,以培育闻所成慧。 闻所成慧的整体组合是:(一)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廿二根、十二因缘,由四念处等所组成的三十七菩提分,以及善恶等各种法的排式。 (二)无可责备、有助于为众生带来快乐与福利的世间知识。如此,菩萨培育了闻所成慧而成为智者,成就自己,也为他人建立智慧。 同样地,为了服务于众生,菩萨培育了可以即刻在当地找到适当方法的智慧,也即是方法善巧智。 运用这种智慧,菩萨有能力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明了有帮助的因素与导致破坏的因素。 二、思所成慧:菩萨通过深入地省察,四圣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廿二根、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诸究竟法,以培育思所成慧。 细心地读、听、学与记五蕴等诸究竟法,为闻所成慧。先思考,而后省察已读、已听、已学与已记的诸究竟法,是思所成慧。 三、修所成慧:在透彻地了解五蕴等究竟法的特相与共相,而建立了俗谛的知识之后,菩萨进而禅修,以便获得前面部份的修所成慧,即是前九个观智,譬如观察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的思惟智。 如此地修习观智,菩萨全面地观到身外与身内之物,皆只是名色法的现象而已:这组自然现象,只是名色而已,根据因缘而生灭。事实上,并没有造作者或被造者。 名色法在生起之后肯定会消失,因此它是无常的。由于它不断地生灭,因此它是苦的。由于它无可控制,因此它是无我的。 如此地观照内外物的实相,菩萨舍弃了对它们的执着,舍弃对一切有为法的执着,也帮助他人做到这一点。 在未成佛之前,菩萨基于大悲心,去帮助众生进入三乘行道,通过这三乘行道,众生得以成就三种菩提。或者,他帮助已进入行道之人达到成熟。 对于他本身,菩萨致力于获得禅定的五自在与诸神通。由于禅那与神通的定力之助,他达到了智慧的顶峰。以上便是,菩萨修习智慧波罗蜜的方法。 因此,菩萨首先以过患智,如实地观照欲乐和生命界的不圆满:由于在家生活是诸多烦恼的住所;由于有妻子儿女等约束,是自己修善的障碍。 由于牵涉与受束缚在种种的日常活动当中,譬如经商、耕种、工作、社交等,因此,在家生活不是一个可以获得出离之乐的适当地方。 人们的欲乐,就有如在利剑尖端上的一滴蜂蜜,实是危害多于享受。这些享受都是很短暂的,就有如电影片段的影像。 只有像疯子的服装扭曲般混乱的知觉,才会去享受它们。欲乐有如掩盖一堆粪的掩饰物般,具有误导性;有如舔舐手指上的水份一般,难以满足。 欲乐有如饥饿过度的人,正狼吞虎咽食物一般,会带来许多不幸与具有危害性。又有如钩上之饵,会带来过去、现在与未来诸苦。 欲乐有如焚烧之火的炽热,又有如树胶之黏;它有如凶手的斗篷,掩饰了凶器。 菩萨首先省察了欲乐与生命界的坏处,再省察脱离它们的好处之后,他致力于修习出离波罗蜜。 由于出家是出离波罗蜜的根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为了修习此波罗蜜,菩萨就在相信业力与相信造业的修行者之下,出家为隐士。 但是,若佛陀出现,他将加入佛教僧团。出家之后,他培育止戒与行戒;为了清净这些戒行,他再修持头陀行。 菩萨以受头陀行加持的净戒水,去洗掉内心的烦恼,而具备了无可指责的清净身语业。他对任何所获得的袈裟、食物与住所,都感到知足。 跟从了圣者的四个传统前三个之后,他致力于获得第四个传统,即乐于禅修,而从四十种业处当中选修一种适合的,直到证得近行定与安止定。 在证得禅那时,菩萨即成就了出离波罗蜜。以上便是,菩萨修习出离波罗蜜的方法。

Ⅶ 学佛菩萨,死无常的修法,如何思维,可按广论所述,亦或其余经,谢谢.

确实很重要,精进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而死无常是精进的最强大动力。

二 下士修法

下士道的修法,四个大科。
第一是“念无常”,第二是“观恶趣”,第三是“归依三宝”,第四是“明业果”。

甲初 念无常
“念无常”,第一科,“有情决定死”;第二科,“死不定何时来”;第三科,“死至时无可拒止”;第四科,“死后不定何趣受生”。

乙一 凡有情必死之决定
乙二 死不定何时来
乙三 死至时无可拒止
乙四 死后不定何趣受生

三根本九因相——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一、思决定死
一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
二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三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二、思惟死无定期
一思赡部洲寿无定
二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
三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决从现在而修正法

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一亲友怜爱围绕,无一人可随去
二尽其所有宝聚,无尘许可持往
三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 ,决定除法而外,其余皆不可恃

颂有情决定死死来无定期死至不可拒死后何所归

死无常的修法可以配合生活中所见所闻,医院的老病死,事故中的死难等等而观修。

阅读全文

与菩萨如何思维修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家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53
苹果指纹保修吗 浏览:270
木质家具摔裂怎么固定 浏览:296
防水涂料如何用滚筒刷 浏览:563
华苑冠华维修电话 浏览:698
顶楼雨棚多久需要维修 浏览:864
海尔空调武汉维修点 浏览:603
北碚长安4s店维修电话号码 浏览:924
小米售后维修大概需要多久 浏览:949
电脑保修键盘进水保修吗 浏览:398
维修车子需要带什么 浏览:829
维修电脑与家电怎么办理执照 浏览:518
瑞士珠宝保修单 浏览:284
中式古典家具质量怎么样 浏览:296
合肥家具除甲醛如何处理 浏览:457
楼顶开裂用什么防水材料 浏览:441
苹果广西售后维修点吗 浏览:739
广州市苹果维修电话 浏览:46
家电的市场部活动怎么写 浏览:535
开平二手家电市场在哪里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