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维修问题 > 什么月球维修

什么月球维修

发布时间:2022-07-31 20:52:24

Ⅰ 月球到底有什么

“月球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仓库”——几乎所有发布了登月计划的国家都这么对公众宣传——通过这么多年的“科普” ,大家都知道,哦,月球上有大名鼎鼎的氦-3,是一种新型核聚变燃料,存量够人类用上近万年,看起来这是个不错的理由,联合国月球条约里都说了,谁有能力谁先占有嘛。且慢,这等好事,30年来为啥美国不肯再上月球把这又便宜又清洁的氦 -3带回来几百吨用上几十年,却大费周章地跑去伊拉克打仗争石油?很简单,两个原因:一是用不起。人类登上月球的六艘 “阿波罗”共带回岩石样品不到半吨,里头能不能提炼得出来1克氦-3,谁也不知道,为此却花了300亿美元。第二个是不会用。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将氦-3蕴含的聚变能量转化为能源的技术。

那这么折腾跑到那个38万公里远的月球到底有什么用?让我们看看“阿波罗计划”:

当年“阿波罗”的多重目标里,最重要的当然是奔月,顺便达到军事目的。有句中国老话:站得高,看得远。月球高于任何太空站,加上它从不以背面示人,如果有谁能在月球背面建立导弹基地,装备各种武器,就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地球。再说了,38万公里外这个没有大气层的巨大卫星,可是检验航天技术的最好“靶场”呢。

就在不久前,美国宣布有权打击被“疑为”从太空发射武器的卫星,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要求发展用来打击或保卫轨道卫星的技术——这可是现代军事的“眼睛”,一个人瞎了,还能跟人打架吗?看看刚刚挨打的伊拉克,因为失去了卫星导航和电子信号,军队成了无头苍蝇,而对手美国则调用了100颗卫星“参战”,织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罗地网”。

再看看“阿波罗”还做了什么?发展“阿波罗”促成了4000项专利的实现,成果扩展到当时美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今天我们人类能看到、用到以及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50年来最重要的科技发展,几乎都经由“阿波罗”工程得以引发: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计算机……后来,这些技术向民用转移,有人作过统计,每花在“阿波罗”上面的1美元,就能“赚”回来5美元!纪念登月35周年时,耐克公司专门发表文章,说现在畅销世界的气垫运动鞋得益于公司当年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登月靴积累的技术。其实像耐克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科技在人类生活的应用常常得益于像登月这样看似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的项目。

研究中国空间问题的美国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也巧妙地将中国的“嫦娥计划”比喻成中国未来20年内发展的“ 技术引擎”:“无法估算这笔投资会带来多少回报,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会使大批中国人获得就业机会,而促进就业对当前中国来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加把劲中国就能登月?

既然这么重要,既然“神五”“神六”都走了一趟回来了,“再加把劲儿不就到月球了吗?”很多人都这么想。得加多大劲?咱们不妨比较一下看看登月之前,我们还有多少“艰难的台阶”要去登——四个台阶,还有“发射场”的问题。

第一个艰难台阶就是火箭运载能力。咱们的火箭送几吨重的东西到太空没问题,长征系列火箭现在最大能送20吨( 同期美国宇航局制造中的阿瑞斯一号火箭计划运载力125吨),目前能到达的距地球最远距离为7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3 8万公里。让登月飞船能往返将近80万公里,必须有更多燃料、更大推动力,光抵达月球轨道就需要好几级火箭,如果要登月,还必须考虑返回……以“长征3号”甲目前的能力,恐怕是不可能之任务。正在研制的“长征5号”目标是70吨“货物 ”,那个时候,也许才能说我们距离月球更近了一些。

当飞过去的问题解决后,还要面对“刹车问题”,进入月球引力区时,要及时踩“刹车”,“刹”晚了就会撞到月球上,而“刹”早了就会失控飘向太空。飞过去了,也“刹”住了,就算是第一期“绕月飞行”,找轨道也是难题之一,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

第二个台阶就是测控——观测和监控。1958年咱们第一枚火箭上天的时候,专家拿着天线站在野外,用望远镜观察,勇气值得敬佩,回头路可不能走。飞往月球的探测器一刻中断与地面联系都将处于极度危险中。地球24小时自转一圈,同时月亮27天绕地球公转一周。当中国国土所在的那部分地球转到背向月球的时候怎么办?那时候不仅无法观测到探测器,连发送指令也不可能。美国在全球建了三座测控站:本土加州、澳大利亚堪培拉和西班牙马德里,每隔120°建一座,无论怎么转,总有一个站能观测到,除了这三个,它还有数座直径为70米、36米和26米的接收天线,别说月球,都能探测太阳系了。咱们的天线在哪儿?上海佘山一个,乌鲁木齐一个,直径都只有25米。(新增加的没说,现在这个问题有进展了。)

除此之外,38.44万公里即使无线电波来回要走2秒多的时间,怎么保证指令在延迟后还是准确的?

第三个台阶是“衣服”,也是最难的一个:探测卫星也好,航天员也好,都要穿一件特殊“衣服”才可能探月、登月,这衣服得热的时候不热,冷的时候不冷,这衣服可不像咱们普通人穿着那么简单,卫星绕着月球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带着月球和月球旁的卫星绕着太阳转,这么复杂的邻里关系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冷热变化巨大,(相差600℃!)搞不好,不但卫星上所有设备会得“感冒”,宇航员也会面临巨大生命危险!在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看来,“现在咱们杨立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航天员所穿的宇航服根本就满足不了月面上的要求,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登月宇航员根本就不能在月球上生存。”

让登月宇航员绝对安全返回更是不小的挑战,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将导致致命的灾难——1969年7月16日, “阿波罗11号”载着三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成功登月。但这个举世闻名的登月行动差一点毁于灾难:当宇航员结束两小时的月球行走之后,竟然发现登月舱引擎开关损坏。原来,在狭小的登月舱里,宇航服刮断了启动引擎的极为关键的一个电路开关。如果没有开关,他们将永远留在月球上。当时尼克松总统准备了一份演讲稿:“命运注定这些和平探索月球的人,永远安息在月球上。”这一“备用悼文”差点成为现实,万幸的是,宇航员用圆珠笔接通电源,成功化解危机,最终逃过了劫难。

我们准备好自己的“圆珠笔”了吗?时间表上的“硝烟”

发令枪响后,从各国“登月时间表”上你就能嗅到硝烟的味道:

2006年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宣布2015年重返月球,并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为这个目标研制的新型载人航天工具也将在2008年完成测试。欧洲航天局也不甘示弱,打算在美国完成火箭测试的时刻向月球发射一颗卫星,202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俄罗斯更快,宣布自己已经研制了新式登月飞船,刚刚过去的夏天已经完成首次试飞。日本规划很长,野心也不小:五年内研制出能在月球进行探险的机器人(以日本一向领先的智能技术做到这一点不会有太大困难);十年内开发出能够使人类在月球长期停留的技术!印度呢,别看这个国家搞核试验悄没声的,登月计划倒是高调宣传: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月球飞船-Ⅰ号”,2015年前载人登月……

形势不容乐观,至少中国目前对何时登月还没个明确的说法呢,可是人家别的都全齐了,计划都定了,实施也早开始了,各自埋头忙活很久了。说不准,中国宇航员到时候登上月球,发现好地方都让美国人、俄罗斯人、印度人给占了,甚至还有日本人的基地——那时候,就算“成功登月”让咱们民族自豪心大大增强了一把,恐怕也得咽下迟到的苦果。

目前,我们已知的官方文件中,对“嫦娥计划”的实施时间表能作出的判断就是明年开始“绕月”,2012年“可能”进行无人登月,也许在这之后,五年或更久,中国人能把红旗插上月球……

中国登月计划

2006年10月12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就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要带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的计划,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 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

在外界看来,“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实际上只是中国整个探月工程的一个序曲。尽管目前国防科工委仅仅启动了“嫦娥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工程”,二期和三期计划尚未正式立项,但是没有人怀疑它们已经是“箭在弦上”。

2007年4月“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以后,接下来“嫦娥工程二期”就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阶段。有消息表明,2 009年~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工程二期”,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发射一个软着陆器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按照这一计划,软着陆器将携带载有摄像机和多种探测仪器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察,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数据资料。目前中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

在此之后,中国将进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动,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在这个阶段,空间机器人将会充当主要角色,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悉,为了尽快实施机器人登月计划,国家早已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目前空间机器人已经进入研制程序。

“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后,中国将进入载人登月阶段,那时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就会全部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将会成为“嫦娥工程四期”。在这一期工程中,中国将如何载人登月呢?根据中国科学家的设计,我国所计划采用的方式是先用运载火箭将飞船送上地球轨道,随后,飞船自行移动至月球轨道,释放出登陆舱,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员登陆月球。活动完成后,宇航员返回登陆舱,飞离月球,与在月球轨道上等待的飞船重新对接,至此登月过程结束。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中国将在2024年把人送上月球。”2006年6月,路透社等外国媒体对中国的登月时间更是作出了非常肯定的报道,据悉西方媒体报道的依据是香港文汇报的一条消息:2024年的“嫦娥工程四期”,中国宇航员将可能执行登月任务。官方对这种声音未置可否,倒是国内航空航天界的一些专家认为西方媒体的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预测”,有炒作的嫌疑。一位中国航天专家指出,这种炒作反映出西方对中国航天迅速发展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既有特殊兴趣,同时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心。

中国启动的探月工程也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兴趣。尽管中国官方目前所公布的只是一个初步探月计划,但还是有人将它和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产生一些丰富的联想。在互联网上,不时就可以发现有关中国载人登月方面的科幻作品出现。有网友曾作出了如下生动的描述:“20年后,我们大家坐着‘快船’型宇宙飞船来到了月球基地……由于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上的引力小很多,我们在植物园里见到了西瓜般大小的西红柿,微型轿车般大小的西瓜,棒球棍长短的黄瓜,一粒粒如足球大小的葡萄……”

月球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

这是许多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所追问的问题。中国科学界也不乏反对的声音。月球探索真的对我们毫无意义吗?事实并非如此,它所带来的七大利益可以看得见。

一、是维护我国月球权益的需要

尽管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简称《月球条约》中规定,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但是,当前,主要航天国家和组织正加紧实施月球探测计划。作为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成员国,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并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履行《月球条约》和分享开发月球权益的实力,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二、月球是人类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台

科学家认为,通过利用月面上没有人为改造和破坏的某些本来面目研究月球,了解月球的成因、演变和构造等诸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了解地球的远古状态、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变,有助于搞清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起源和演变及其特性的认识,从中寻求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线索。

三、是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开发月球是空前艰巨的事业,需要解决一系列难题,这必然会带动诸如大推力火箭、巨型航天器、高速飞行、人工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加工自动化、精密仪器、遥感作业、通信、材料、建筑、能源等工程技术以及空间生物、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四、为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据探测,月岩中含有地壳中的全部物质元素,约有60种矿藏。在月球岩土中,具有丰富的氧、铁、镁、钙、硅、钛、钠、钾、锰等物质,初步估计共含有8万亿吨铁。此外,月球上有丰富的能源,尤其是月球上的氦-3,是地球上所没有的核聚变反应的高效燃料,据估计,在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100万~500万吨,能够支持地球7000年的需电量。

五、促进深空探测

月球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因此,航天器从月球上起飞,可大大节省能源。月岩土壤中氧占40%,可以就地生产推进剂和作为受控生态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的氧气来源。硅占20%,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太阳电池阵,其他金属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各种部件设备。还可以用月球做中转站,为过往的航天器进行检修和补充燃料。

六、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平台

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极其稳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没有大气层对光线和电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扰,没有尘埃污染,没有磁场,月球的背面没有人造光源和射电的干扰,地震很微小。同时,月球有漫长的黑夜,黑夜温度极低。这种环境为建造高精度天文观测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七、推动经济发展

开发月球,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而且其他技术的二次开发应用,势必促进工业的发展与提升。

Ⅱ 关于月球

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受到世人的关注,但依然掩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何时建立月球基地?这都成了许多人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的计划,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 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
目前国防科工委仅仅启动了“嫦娥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CH-1)卫星选用东方红三号(DFH-3)卫星平台,并使用运载能力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2600公斤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颗月球卫星的在轨飞行一年。星上搭载7种有效载荷,分别是用于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的CCD相机和激光高度计,用于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的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仪,用于月壤厚度探测的微波探测仪,用于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
预计2007年 “嫦娥一号”升空以后,接下来“嫦娥工程”第二期就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阶段。2009年至2015年将进入嫦娥二期工程,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发射一个软着陆器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按照这一计划软着陆器将携带载有摄像机和多种探测仪器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查,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数据资料。目前中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据悉,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目前国内已经有1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了角逐。
在此之后,中国将进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动,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在这个阶段中,空间机器人将会充当主要角色,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悉,为了尽快实施机器人登月计划,国家早已经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并且空间机器人现在已经进入研制程序。
“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后,载人登月计划将会成为“嫦娥工程”的第四期工程。根据科学家的设计,我国所计划采用的方式是先用运载火箭将飞船送上地球轨道,随后,飞船自行移动至月球轨道,释放出登陆舱,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员登陆月球。活动完成后,宇航员返回登陆舱,飞离月球,与在月球轨道上等待的飞船重新对接,至此登月过程结束。
随着神舟四号飞船的上天,中国很快就将在载人航天领域跨出自己那炫目的一步。至此,航天领域的“三驾马车”中,中国在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两个方面快马加鞭,取得了让世人叹服的成就。 于是,中国航天人又将探寻的目光转向了月球。他们希望,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能成为我国迈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探月三步走,走出自己特色
2000年11月,中国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在近期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由此,我国月球探测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在制定计划时,航天专家普遍达成共识: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中国的月球探测活动不会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起点要高,要有特色,要科学地选择我国进行月球探测的目标,既要填补我国月球探测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院士介绍,我国月球探测计划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利用我国现有技术和条件,向月球发射月球探测卫星。月球探测卫星将绕环月轨道运行,对月球进行遥感探测,除了探明月球上蕴藏丰富的氦3、铁、钛、水冰等能源和资源外,还将查明月球表面的环境、地貌、地质构造与物理场,争取对月球的形貌特征、资源性元素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前景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二步,使用月球车在月球“软着陆”,脚踏实地地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步,机器人登上月球,在月球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采样,完成任务后返回,为载人登月并且返回做准备。
事实上,中国为探测月球所做的准备已经开始了。据了解,目前包括多家高校在内的研究机构,正在展开研制月球车的“竞赛”,一些研究机构因为月球车研制技术日益成了宣传,期望在日后的月球探测计划技术招标中,自己设计的月球车能够受到青睐。
中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空间机器人的研究机构,目前该中心已设计出多种太空机器人,其中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长三甲火箭加东方红三号卫星
“探月三步走”已确定,但第一步如何走?我国将采取什么方法,怎样发射自己的月球探测卫星?这始终还是个谜。
不久前,在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组织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火箭总指挥龙乐豪院士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向人们讲述了正在酝酿中的我国月球探测第一步计划的大致构想。
龙院士介绍,采用多级大推力火箭,发射1至2吨的月球探测器进入环月轨道,环绕月球进行探测,是我国首次月球探测计划的基本设想。
“使用长三甲火箭作运载工具,将东方红三号卫星稍作改进,依靠现有技术,一旦立项,我国有望在3年内发射月球探测卫星。”龙院士的乐观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航天界人士认为,其实我国现在就已基本具备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的技术条件。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虽然我国航天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目前运载火箭技术及动载能力却大大超过美国和前苏联三四十年前进行第一轮探月时的能力。
酝酿中的我国探月计划,运载火箭一共有三大类型九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中,我国自行研制的长三甲系列的3种火箭,可分别将1600千克、2400千克和3300千克的探测器直接送入奔月轨道,由于它们运载能力大,并且已成功进行过10次发射,因此长三甲火箭是发射探月飞行器首选。
专家们还乐观估计,即使是在将来,在月球探测器既要在月球表面着陆,又要从月球返回地球,所需的发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中国规划中的最大运载能力达到28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也能完全满足要求。
研制月球探测器不是新手
事实上,中国在研制月球探测器上并不是新手。从1962年起,中国就开始对“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研究,还参与了阿波罗17号样品的研究工作,中国已有多年研制空间环境探测器和空间遥感器的能力与经验。
目前,月球探测器的各个分系统,如结构、热控制、姿控、轨控、电源、测控、数据管理等,我国基本可利用现有的研制成果。

Ⅲ 中国“嫦娥登月工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 ,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3)什么月球维修扩展阅读:

2019年底,嫦娥五号工程将实施,届时我国将全面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期任务,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昨天介绍,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已经在规划中。

2018年12月8日成功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目前已经取得圆满成功。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完成互拍,科学实验项目顺利开展。

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继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后实施的第五次月球探测任务。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我国未来的月球和深空探测计划,已经制定到2030年前后,但载人登月正在研究当中,尚未进入决策阶段。

以嫦娥四号圆满成功为标志,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测工程全面拉开序幕,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实施。到那时,我国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

Ⅳ 中俄两国携手,建造月球科研站,建成月球科研站有什么作用

中俄两国携手,建造月球科研站,建成月球科研站有什么作用?

作用:可以进行地球上做不了的科学实验,可以种植太空生物,可以开采矿物,可以作为一个中继站,也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2020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航天机构确定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

而研发未来空间探索技术也将是月球科研站的重要内容,如空间核能源、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月面设施建造、在轨维修维护,以及智能机器人探测、人机联合探测等技术试验,这些对于提升人类空间探测能力无疑都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由于可以让航天员在月球长期停留,月球科研站能够帮助人类对月球矿产和能源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评价,不但有利于查明资源类型、特征、储量、分布规律与成因,对相关样品进行采集和化验,在条件允许时甚至可以直接开展相关资源的提取、处理、运输、加工、生产、循环利用,为未来建设能够自给自足的地外家园积累基础。

Ⅳ 沈腾+马丽,浙产科幻喜剧《独行月球》定档,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什么

沈腾马丽《独行月球》官宣,“沈马组合”再次携手,小编还是很期待的,这次他们一起演的是一个科幻电影,剧情脑洞也比较大,沈腾老师饰演的是独孤月,是一个月球维修工,他在工作时突然遇到了陨石的突袭,因为逃离不利,他与领队失联,最终无计可施的独孤月,开始了一个人在月球的摆烂生活,其中领队蓝星是由马丽出演,在这部影片里,马丽和沈腾不在演小两口了,但是两人的喜剧效果依然是很不错的,相信这部科幻喜剧片,一定会成为爆款的。

《独行月球》虽然还未定档上映,但宣传已经做了很多了,期待沈马组合的全新演绎吧。

Ⅵ 嫦娥一号与二号的十大不同点急!

1、奔月时间更短
"嫦娥一号"卫星用了10天时间走完了探月的路程。与"嫦娥一号"卫星的这种间接方式相比,"嫦娥二号"卫星行程缩短了一半,整个探月路程只要5天时间。
2、运载火箭增强马力
据透露,执行此次任务的长征三号丙火箭,较之前运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主要是增加了两个火箭助推器。在加足马力的同时,直飞对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速度均有严苛要求。
3、离月球更近
除了奔月时间缩短了一半以外,"嫦娥二号"比起"嫦娥一号"来说,跟月球的距离更加近了,其探月轨道由200公里降低为100公里。
4、携带仪器更先进
为此,"嫦娥二号"卫星特意装备了经过升级的两件重要"武器"——CCD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凭借这两件装备,"嫦娥二号"将为月球着陆器选择更加安全、合适的着陆地点。
5、技术有突破性
"嫦娥二号"卫星突破了地月转移轨道发射、X频段测控、近月捕获、环月飞行轨道控制、深空测控通信及高分辨率立体相机研制等六项关键技术。

Ⅶ 人类登月的资料 要简写!!!!!!!

一场竞争的结果

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连续获得数个空间赛第一: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 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与之相比,尽管美国也获得了两个第一:1960年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 “泰罗斯”,1962年7月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作试验性通信,但同苏联的巨大成就相此,显得小巫见大巫。在加加林飞行之后不到四个星期,美国航天员谢泼德中校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亚轨道飞行(186千米),它说明美国具备了摆脱空间困境的能力。1961年5月25日,美国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

这个“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虽然是美国与苏联竞赛的产物,但也可以认为是人类向太阳系扩张的第一步。

宏伟工程

“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预计1969年7月20至21日首次实现登月。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飞船,其中5次成功,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整个工程历时约11年,到1972年12月结束,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 万。它是本世纪人类最宏伟的工程之一。

该工程的第一步是确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最后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

为了进行载人登月,美国先实施了四个辅助计划,即在1961年至1965年发射九个“徘徊者”月球轨道器,用以了解未来的“阿波罗”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在1966年至1968年发射五个“勘探者”月球着陆器,了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在1966年至1967年发射三个“月球轨道环形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地点进行详细观测,从而选出 10个登月点;在1965年至1966年发射10艘“双子座”飞船,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和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及舱外活动训练等。

“阿波罗”工程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研制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的大推力“土星”—5运载火箭。

研制“阿波罗”飞船是该工程的“重头戏”。飞船的指挥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服务舱装有主发动机等系统;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

首次载人登月是由“阿波罗”—11飞船完成的。当时飞船上载有三名航天员,当飞船与“土星”—5火箭第三级分离,且飞船沿过渡轨道飞行2.5天后,便开始接近月球,此时飞船服务舱的主发动机减速,使飞船进入环月轨道。接着,两名航天员进入登月舱,并驾驶登月舱与飞船分离,这时飞船指挥舱内的一名航天员继续驾驶飞船绕月球轨道飞行,而另两名航天员则乘登月舱在月面着陆。登月后航天员采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展开了太阳电池阵,安装了月震仪等。任务完成后,他们乘登月舱的上升级返回月球轨道,与飞船对接,最后返回地球。

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国又陆续发射了“阿波罗”—12至17飞船,其中除“阿波罗”—13 因故没有登月(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飞船均登月成功,“阿波罗”—15至17飞船的航天员还驾月球车在月面活动,采集岩石。 航天员在月球上钻取了三米的月球岩芯,发现多达57层,每层代表一次陨石冲击,还测量了月球内部发出的热流……“阿波罗”工程极为壮观,它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使载人登月的千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鹰”落向月面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火箭(40层楼房高)在百万人的关注下缓缓升空。这一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似乎亘古沉睡的月球正静静等待着“土星”—5运送地球使者的来访。当“土星”—5把“阿波罗”—11飞船送入近地轨道后,后者便开始独自飞向月球。

“阿波罗”飞船上载有三名航天员,指令长是阿姆斯特朗,登月舱驾驶员是奥尔德林,指令舱驾驶员是柯林斯。从地球到月球大约有38万千米,“阿波罗”—11飞船上载着三名航天员经过75小时的长途跋涉,于19日进入月球引力圈。 20日清晨,“阿波罗”到达月球上空4900千米后,接到休斯敦飞行指挥中心命令,减速飞行,进入月球轨道,于是飞船服务舱发动机逆向喷射,进入了远月点313千米、近月点113千米的椭圆轨道,此时飞船绕月球一圈只需两小时。在月球轨道上,航天员们紧张地进行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名叫“鹰”的登月舱,而柯林斯则仍留在称作“哥伦比亚”的指令舱中。

伟大的时刻终于来临了。21日2时许,登月舱的发动机被点燃,使它与指令舱分离。指令舱由柯林斯驾驶继续绕月飞行,而登月舱则载着两名航天员缓慢向月球飞行。当阿姆斯特朗看到窗外要降落的地方有乱七八糟的卵石时,便决定继续飞行,寻找平坦的地方。最后奥尔德林手控登月舱在月面“静海”的一角平稳降落,登月获得成功。

个人的一小步

人类的一大步

他俩向窗外眺望,进入眼帘的是一个遍布陨石坑和大石块的陌生世界。虽然他俩都情不自禁地想走出去看一下这块神秘的地外之地,但还是自我克制地按预定计划,等待地面中心指令。他们先在舱内美美地睡了一大觉,醒后在舱内吃了月球上的第一顿饭,又检查了舱内仪器、燃料装置、氧气供应情况。当一切都经过精确无误地核对后,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彼此帮助穿上了极笨重的航天服。

7月21日11时56分,阿姆斯特朗打开登月舱舱门,挤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竖下月面(在地球上未曾模拟过此动作),他带着电视摄像机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们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月球,这时他说:“对我来讲这是一小步,而对于全人类而言这又是何等巨大的飞跃。”人们用惊奇的目光从电视上看到了第一个地球人踏上月球的情景。阿姆斯特朗感到无比幸福,贪婪地欣赏这块从未有过人迹的地外星球。他在叙述踏上月面第一步看到的景象时说:“月面是美丽的,仿佛上面铺着一层细细的炭粉,可以清楚地看到脚印。走路并不那么困难,比在地面模拟训练轻松多了。”

19分钟后,奥尔德林紧步阿姆斯特朗的后尘,走出登月舱。当他走到月面上时,第一句话就赞叹说:“啊,太美了!”他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很快学会了地球人不习惯的移动方法:跳跃。他俩时而用单脚蹦,时而又用双脚跳,有些像袋鼠。两人首先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块金属纪念牌,上面镶刻着:“1969年7月。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着陆的地方。我们代表全人类平安地到达这里”。

7月22日下午1时56分,阿姆斯特朗奉命指挥“阿波罗”—11飞船指令舱离开月球轨道,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7月25日清晨1时50分,“阿波罗”—11飞船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永载史册

“阿波罗”—11登月后,又有五艘飞船相继成功登月,其中“阿波罗”—15、16从环月轨道上各发射了一颗环月运行的科学卫星;阿波罗一15、16、17的登月舱中还各带一辆月球车,用于扩大航天员的活动范围和减少航天员的体力消耗。这6艘登月飞船的航天员在月球上一共停留280小时,足迹达100千米,带回岩石样品约440千克,这些均大大充实了人们对月球的认识。

“阿波罗”工程是当代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它的出现导致60至70年代产生了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后来又将该计划中取得的技术进步成果向民用转移,带动了整个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繁荣,其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远远超过“阿波罗”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

总之,载人登月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Ⅷ 月球灯不亮了怎么修

摘要 亲!你按Fn+F4试试,肯定能把月亮灯弄亮。不过这样会进入休眠。再按一下开机键结束休眠

阅读全文

与什么月球维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沛纳海表如何维修 浏览:64
国家电网志愿顺序选项怎么选择 浏览:617
卫生间的防水胶条怎么装 浏览:840
售后维修换机价 浏览:549
室外网线断了怎么维修 浏览:120
维修技术员跟维修工有什么区别 浏览:627
小米电脑端怎么查询保修时间 浏览:632
佛山鲁信家具 浏览:912
转向灯内部有裂纹4s店给保修吗 浏览:945
ix35四驱维修多少钱一辆 浏览:354
家用电器说明文洗衣机 浏览:976
通山老家具厂在什么地方 浏览:966
手压拖把桶维修视频 浏览:647
国家电网申请个人充电桩是多少伏 浏览:352
苹果保修从多久算起 浏览:784
电气做电路 浏览:144
手环裂了一点不保修 浏览:885
全铝家具价位 浏览:673
应县家具城 浏览:435
建筑法规定保修时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