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混凝土道路工作面加多少
10cm~20cm。
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一般要求填至路边线外10cm~20cm。并且要求碾压。以保护填方段车行道路基。 但是这里的10cm~20cm,不是所谓的“工作面”。 给排水工程中,管道基槽必须留一定宽度的工作面,要不然挖出的基槽,一些地方不能进行施工,甚至管道的安装工作都无法进行。
『贰』 一般基坑工作面多少
基础施工所需工作面:根据基础施工的材料和做法不同而不同
采用砖基础, 每边各增加工作面宽度200(mm);
采用浆砌毛石、条石基础,每边各增加工作面宽度150(mm);
采用混凝土基础垫层需支模板,每边各增加工作面宽度300(mm);
采用混凝土基础需支模板,每边各增加工作面宽度300(mm) ;
基础垂直面需做防水层,每边各增加工作面宽度800 (mm)。
『叁』 工作面一般留多宽,这方面有规定么
您所说是基础工作面吧。如有甲方认可的施工方案,按施工方案计算。如果没有施工方案,而基坑需要排水或基础施工需要脚手架的话,按设计需要面积计算。比较简单,不需排水和脚手架的基础施工,每边工作面宽度取300mm,这是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规定。
『肆』 基槽开挖按规范坡比是多少,预留工作面是多少,怎样计算工程量
人工挖土 普硬土0.37 放坡起点1.4米
坚硬土0.25 放坡起点2.0米
机械作业 普硬土 坑内作业 0.27 坑上作业0.69
坚硬土 坑内作业 0.10 坑上作业0.33
工作面每边留30CM就行
系数=放坡宽度/挖土深度
回答够意思吧!望满意
『伍』 基础开挖需留30cm的工作面 这个是哪个规范里面提到的 谢谢我现在要用
没有规范规定的,这个工作面,是为了基础的施工而留的,如基础外壁的立模,要有个空间,人可以站在这个空间进行立模工作。
工作面与操作的内容,所做的工作的工艺,边坡的土质与基础的深度等有关。各企业都不一样的。是企业竞争力的表现之一。
如一定要找到这个依据,可以在有关的定额中,旧的施工手册上面可以找到。
清单报价时,这个尺寸,一般由企业总工程师定。
课程设计时,这个尺寸,在施工课本上面可以找到。
预算编制的,这个尺寸,在定额书上,或在施工方案上面可以找到(这个施工方案,一般预算人员不写的,但心中要有这个方案的)或在施工手册上可以找到。
『陆』 边坡开挖预留工作面
人工挖基槽、基坑的边坡,其坡度,应根据覆盖土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预留工作面宽度应根据基础支模操作确定,一般300mm。当基槽、基坑不深或土质坚硬,不需放坡,不需要支模而原槽浇注时,就可不留工作面宽度。
『柒』 小区沥青路面维修整改
维修首先要切除将要挖开的部分,最好切割成直线好看。那样就不会把油面搞的难看,埋好管道后必须对回填的泥土夯实处理,不然以后会沉降,会破坏已做好的路面,然后再做好水泥稳定基层,再做油面或者做成混凝土面即可。
有这样的单位,只是我不在广州,你自己找吧 呵呵
『捌』 土方开挖预留多少工作面
你说的是基坑下口边离基础边的距离吧。坑壁是自然放坡,而且没有护坡砼。对吧。
这种自然放斜坡的情况下,确定基坑下口大小时所需考虑的几个方面有:
1.垫层伸出宽度,一般为100或150;
2.垫层的支模空间,一般为100至200;
3.排水沟宽度,规范要求300,一般留200至250;
4.基础模板(外侧模)支模支撑所需的空间;
5.坑壁会不会出现少量滑坡或掉土,有的话量会有多大,如有的话则根据估计影响范围另多留200
至500的空间供滑坡土和掉土堆积;
建议:在斜坡稳定性好,不考虑滑坡时取基础边至坑边距离为400至600;若斜坡稳定性差,则根据
情况另再加300至700的空间。
『玖』 道路工程涉及的主要几方面内容
道路工程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1. 路基工程
路基既是路线的主体,又是路面的基础并与路面共同承受车辆荷载。路基按其断面的填挖情况分为路堤式、路堑式、半填半挖式三类。路肩是路面两侧路基边缘以内地带,用以支护路面、供临时停靠车辆或行人步行之用。路基土石方工程按开挖的难易分为土方工程(松土、普通土、硬土三级)与石方工程(软石、次坚石、坚石三级)。
2. 路面工程
为适应行车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在路基上行车道范围内,用各种筑路材料修筑多层次的坚固、稳定、平整和一定粗糙度的路面。其构造一般由面层、基层(承重层)、垫层组成,表面应做成路拱以利排水。路面按其使用特性分为四级:①高级路面;②次高级路面;③中级路面;④低级路面。按其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路面可分为刚性路面(见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柔性路面(见沥青路面、碎石路面、级配路面)。
3. 道路排水工程
水的作用是造成路基、路面和沿线构筑物的病害和冲毁的主因。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若沿道路表面流向或渗入路基土内时,可能将冲毁路基的路肩和边坡以及路面;地下水能使路基湿软,降低土基强度和路面承载力,严重时可引起翻浆或边坡滑坍,导致交通中断。
4. 桥涵工程
道路跨越河流沟谷时,需建涵洞、桥梁或渡口等构筑物;与铁路或其它道路交叉,也常建桥跨越。过水构筑物有漫水桥、过水路面、渗水路堤等。当交通量不大而又受到经费等条件限制时,可暂缓建桥,先修渡口工程(见轮渡);待交通量增长条件具备时,再改渡建桥。
桥涵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行车及外力等荷载,建桥涵目的要求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选用桥涵形式,做到坚固、适用、安全、经济、美观(见桥梁工程)。
5. 隧道工程
在地面以下开挖供汽车通行的构筑物称道路隧道。按所经地区情况分为:①避免地面干扰建在城市地下的城市隧道;②有利于航运和国防在河流或海峡底下的水底隧道;③降低越岭高程,或避绕山嘴,取消急弯陡坡,改善线形以缩短行程节约行车时间和油耗的;或避让表面不稳定山坡和水文地质不良地段,改由稳定岩石较深部位通过的山岭隧道。修建隧道要根据工程造价、施工条件及竣工后运营和养护条件,与其他路线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决定取舍。
6. 附属设施工程
①安全防护设施。如保证夜间车辆和行人交通安全的照明设施,指导行车的交通标志号志、路面标线,防护用的护栏、护墙、护柱,沙漠地区的防沙栅栏,多雪地区的防雪走廊。②改善环境设施。重点是绿化,可稳定路基、防治污染、美化路容,其他如减小噪声干扰的隔音墙等。③养护管理设施。如养路道班房、巡逻管理站等。④路旁服务设施。如休息区、停车场、电话亭及旅游服务设施等。
7. 养护工程
维护道路完好状况,预防和及时修复各种缺陷损坏,提供并保证安全、快速、经济、舒适的行车条件,有计划地改善道路技术状况,以适应交通发展需要。
各国多采用有训练和装备的养路道班和工程队组织,完成养护工程任务。养护工程按其工作性质和任务分为:①小修保养。对道路及其一切设施进行预防事故和维修较小损坏部分。重点是排水和路面,冬季防冰雪,雨天防滑溜。②大中修工程。对道路及其设备进行较大的修复,或在原有技术等级内的添建和局部改建。③改善工程。分期分段改善道路的技术条件或进行局部改建能显著提高通行能力,如改进线形视距,拓宽路基、提高路面等级、改建桥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