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京夫子庙,雨花台,中山陵好玩吗
中山陵是很有政治学和建筑学意义的经典景点,好像6月在维修;雨花台是革命纪念景点,不能用好玩形容,夫子庙其实没什么自然景观啦,但是小吃很多。一路走一路吃,这个可以有。
⑵ 中山陵在什么地方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石象路7号。
⑶ 南京中山陵要不要门票
不要门票,免费。
2018年6月1日起,中山陵实施实名制预约免费参观和“禁噪”管理试运行(预约方式请点击首页“预约参观”)。开放时间:中山陵陵寝(陵门以内)开放时间为每日8:30至17:00,每周一闭馆维护(法定节假日及孙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纪念日除外)。
其中墓室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以及孙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纪念日。
明孝陵景区(6:30——18:30)3月至11月、(7:00——17:30)12月至次年2月
灵谷景区(6:30——18:00)3月至11月、(7:00——17:30)12月至次年2月
音乐台(6:30——18:30)3月至11月、(7:00——17:30)12月至次年2月
美龄宫(7:30——18:00)(17:30停止售票)
明孝陵博物馆(9:00—17:00)(16:30停止入馆),节假日不休息
孙中山纪念馆(9:00-17:00) (16:30停止入馆)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9:00——16:30),周一关闭维修养护
白马公园(7:00——17:30)
紫金山索道(8:30--17:00)
邮政博物馆开闭馆时间:每周三至周日,上午9:30-11:30,下午13:00-16:00
(3)中山陵什么在维修扩展阅读:
景区荣誉:
中山陵每年吸引着500多万中外游客观光揽胜,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世界文化遗产”等多项荣誉。
1991年,中山陵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2001年12月,通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心的认证审核。
2003年2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中山陵园风景区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2005年6月3日,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ISO14000国家示范区监督检查。
2007年3月7日,中山陵被列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江苏省首批3家5A级旅游景区中验收得分最高的景区,在全国名列前茅。
2009年,中山陵景区被评为首批“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全国仅2家),并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2012年6月,中山陵被命名为“江苏省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
2015年10月,中国最受欢迎十大景点,中山陵排名前五。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6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首次对外发布“十一”假日旅游“红黑榜”,因流量管控得力、旅游秩序平稳、服务管理规范等原因,中山陵景区被表扬,并被评为“厕所革命最佳景区”。
⑷ 哪位高手详细地介绍下南京的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Sun Yat-sen Mausoleum)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这 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常。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 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30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门,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历经了磨难。本来,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先生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酉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当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久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1929年6月1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内。
音乐台在中山广场南面。舞台面积近250平方米,台后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宽16.7米,具有汇聚声音的功能。台前有弯月状莲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观众席,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
藏经楼又名孙中山纪念馆。 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国佛教协会于1934年11月发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楼专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楼为宫殿式建筑,外观又像一座寺院楼,共三层,底层为讲经堂,并有夹楼听座;二楼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楼为藏经室。楼后有回廊式建筑,长125米,壁面镶砌的是冯玉祥将军捐赠的"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青团6讲138块,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
⑸ 中山陵有那些历史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北平(北京)逝世,举国悲痛。
孙中山逝世后,他的遗体历经了磨难,在守灵人尽职护卫下,才免遭不测。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中山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平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
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入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
1925年4月4日,在北平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12人负责孙中山的葬事工作,为葬事筹备委员。[1]
4月18日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据记载,从1925年4月18日到1929年6月18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一共召开了69次会议,诸如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经费(包括陵墓工程经费)的筹集、中山陵设计图案的征求、陵墓工程承包人的选定、中山陵园的造林和绿化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灵榇由北京迎归南京安葬等等,这一系列的大事,曾多次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详加讨论,作出决定,付诸实施。
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1]
孙中山先生灵榇暂厝碧云寺。孙中山早就表示希望百年后葬于紫金山,在弥留之际,仍以归葬南京紫金山嘱咐家属及侍疾者。孙先生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遵照孙中山遗愿,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在南京钟山修建陵墓。陈运和诗《中山陵》有名句:“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终点”。[1]
遵照孙中山归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前,北京治丧处就已派林森往南京初勘葬地。林森回北京后向治丧处作了汇报,由治丧处代表与段祺瑞政府接洽。[1]
1925年4月4日,北京政府秘书厅致电南京督办卢永祥、江苏省长韩国钧,令其妥为照料。葬事筹备处成立后,首先由家属及葬事筹备处代表林焕廷、叶楚沧等实地勘察墓址,并确定工作顺序进行。(一)确定墓址;(二)测量墓地;(三)交涉圈地;(四)征求陵墓图案;(五)决定陵墓图案;(六)招标包工;(七)兴工。[1]
4月21日晨,宋庆龄、孙科等由上海抵京(南京),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下午即赴紫金山。先至虎山,这是明孝陵西侧的一座小丘,地势较低,不宜作墓址,随即登山向东行,至小茅山,途中发现有两处小坡,都高出明孝陵,当天未能作出决定。第二天再次登山,由山顶至小茅山万福寺,这座寺庙位于如今中山陵东北的一段平台上,从山顶上看,发现紫霞湖上也有一处平台,但面积较小,不合用。宋庆龄表示墓址不宜选在山顶,应建于南坡平阳处,实地勘察之后,便回上海。[1]
4月23日晚,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确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所在地,并决定派主任干事杨杏佛赴宁接洽圈地、测量、照相,做好建陵准备工作。
在选址、圈地的同时,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1925年5月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奖金总额为5000元。之后,由孙科及主持工程的常务委员宋子文的代表赫门起草《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5月13日在葬事筹备委员会议上通过,并从5月15日起登报公布。原定8月31日截止,为期3个半月,后来因海外应征者要求延期而延至9月15日截止。[1]
到9月15日止,共收到应征图案四十余份,全部陈列于上海大洲公司三楼,从9月16日起到9月20日止,由葬事筹备处敦请评判顾问到陈列室阅览评判。评判委员会成员包括全体葬事筹备委员、家属代表,并聘请四名专家为顾问,即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1]
1925年9月20日,在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楼召开了葬事筹备委员及家属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出席会议的有宋庆龄、孙科及夫人、林焕廷、叶楚沧、孔祥熙、陈去病、杨杏佛。特聘评价顾问也都在前一天写了书面评判报告,由杨杏佛在会上报告了顾问们的评判结果,大家对第一、第二两奖意见一致,但对第三奖有不同看法,最后表决,通过了得奖名单:大奖吕彦直;二奖范文照;三奖杨锡宗。名誉奖:1.孚开洋行乃君(Cyrill Nebuskad);2.赵深;3.开尔思(Francis Kales);4.恩那与佛雷(C.Y.Anney and W.Frey)5.戈登士达(W.Livin Goldenstaedt);6.士达打洋建筑公司(Zdanwitch and Goldenstaedt)等。[1]
得奖者由葬事筹备委员会发函通知,未得奖者每人赠送一幅孙中山遗像及著作,以示感谢。同时,在《民国日报》、《申报》等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布评判结果。从9月22日到9月26日止,公开展览5天,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前来参观。上海的各家中西报纸都发表文章加以评论,称誉这次悬奖征求陵墓图案是历史上空前的建筑设计比赛。[1]
9月27日下午4时,筹事葬备委员会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再次开会,详细审查比较了吕彦直和范文照设计的陵墓图案、说明书及估价表,一致决定采用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1]
吕彦直方案平面图
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诸如斗拱、檐椽、券门、歇山式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又吸取西方建筑,如灵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垒式方屋,既庄严简朴,又别创新格。特别是其全局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中山陵的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1]
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主持建造中山陵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工程还未告成,就因患肝癌不幸逝世,年仅36岁。[1]
1930年5月28日,为了表彰吕彦直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地位、大小与奠基石相同。此碑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员会成立。
1929年1月18日在国民政府会议厅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确定在国民政府组织办公处,开始办公,积极开展了迎榇奉安的各项准备工作。南京修筑了一条迎榇大道,自下关江边的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直达中山陵,全长15公里,其中由中山门至中山陵的一段长三公里,由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修筑。当年5月孙中山先生移灵奉安的一切准备工作分别就绪。[1]
1929年4月23日举行,国民政府以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柩总指挥”。
1929年5月10日下午3时,迎榇宣传列车从南京浦口出发,途经滁州、蚌埠、徐州、充州、泰安、济南、德州、沧州、天津等地,均作较长的时间停留,于5月21日下午6时抵达北京。[1]
1929年5月26日,遗体从北平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奉安大典,将孙中山的遗体迁葬于南京钟山。
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葬事筹委会是日撤消,一切经手事项移交总理陵管会办理。
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
1938年,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实业局园林管理所在其下设伪中山陵园办事处,暂时维持陵园现状。
1942年4月6日,汪精卫指定褚民谊等组织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名义上的日常工作。
1945年8月17日,重庆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派出首批人员回南京接收伪国父陵园,恢复陵园的正常工作。
1946年7月2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原《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即废止,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遂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在动荡的局势中,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缮工作。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至今80余年,遗体一直安卧在中山陵墓穴内。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时期。1949年8月,改称“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南京市政府园林管理处。
1950年,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特地从云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成立整风委员会分会,由高艺林任主任委员。1958年4月,园林管理处并入南京市城市建设局,管理委员会也隶属于城建局。
1960年12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晋谒中山陵。那时,为了支援农业,有关部门向陵园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山陵园不仅是南京市的、江苏省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定要保护和管理好”。第二天,采伐工人就全部撤出。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中山陵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筹备委员会”,拨款100万元全面维修中山陵。维修工程替换了所有损坏的琉璃瓦,全面翻修了墓道,整修了陵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博爱坊匾额上的“博爱”两字和墓碑上的国民党党徽被红卫兵认为是“四旧”,被迫錾掉,祭堂和墓室屋顶用彩色马赛克镶嵌的中华民国国旗图案也被凿除,改用水泥粉刷。祭堂北墙上的蒋介石手书《总理遗训》、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谭延闿手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被磨平。
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
1970年1月22日,江苏省革委会决定以中山陵园为范围,增设钟山区,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陵园隶属于钟山区革委会。
1975年4月,市革会决定撤销钟山区,陵园管理处划归南京市城建局领导。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奉安50周年时国家文物局拨款整修中山陵,陵园管理处维修了下水道,全面整修了台阶,并处理了渗水的建筑缝隙。
1981年6月至9月,为准备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中山陵管委会开始着手修复在文革中受到破坏的部份。恢复了“博爱”匾额石刻,修复了祭堂和墓室的国民党党徽与中华民国国旗图案,并对刻字重新贴金。墓碑上的国民党党徽原为阳刻,恢复时只能改为阴刻。
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 同年8月,市委、市政府将中山陵从市城建局划出,为市属局一级单位,全民事业性质不变。
1986年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时,中山陵再次维修,处理了灵堂屋面漏水、围墙开裂等问题,并进行了琉璃瓦的更换、铜椽除锈、陵门铜制门窗修复等工作,1987年完成。
陵园路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宁委发(1996)19号文“中山陵园管理处”更名为“中山陵园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此时的中山陵园在保护、恢复现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辟新的景点、景区,把山水风景、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及人造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区。
1997年被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
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3]
2009年,中山陵园对中山陵主体建筑、附属纪念建筑等进行大修,更换了全部蓝色琉璃瓦。[4]
2010年11月12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中山陵陵寝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每周一关闭维护。[5]
2011年6月,中山陵进行短期保养,为期20天,对祭堂坐像底座上的浮雕进行了修复。
⑹ 南京中山陵始建于哪一年谁设计修建的及历史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
孙中山逝世后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南京民国政府在紫金山选址建造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也有称:警世钟)式图案荣获首奖。
“钟”含有警示之意,象征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贡献。吕彦直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吕彦直就因为患肝肠癌而去世了,年仅36岁。为了表彰他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后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了一块纪念碑。
碑的上部是吕彦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
(6)中山陵什么在维修扩展阅读
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⑺ 现在的南京中山陵是国民政府修建的吗
你好!中山陵是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⑻ 中山陵的管理沿革
1938年,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实业局园林管理所在其下设伪中山陵园办事处,暂时维持陵园现状。
1942年4月6日,汪精卫指定褚民谊等组织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名义上的日常工作。
1945年8月17日,重庆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派出首批人员回南京接收伪国父陵园,恢复陵园的正常工作。
1946年7月2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原《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即废止,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遂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在动荡的局势中,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缮工作。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至今80余年,遗体一直安卧在中山陵墓穴内。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时期。1949年8月,改称“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南京市政府园林管理处。
1950年,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特地从云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成立整风委员会分会,由高艺林任主任委员。1958年4月,园林管理处并入南京市城市建设局,管理委员会也隶属于城建局。
1960年12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晋谒中山陵。那时,为了支援农业,有关部门向陵园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山陵园不仅是南京市的、江苏省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定要保护和管理好”。第二天,采伐工人就全部撤出。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中山陵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筹备委员会”,拨款100万元全面维修中山陵。维修工程替换了所有损坏的琉璃瓦,全面翻修了墓道,整修了陵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博爱坊匾额上的“博爱”两字和墓碑上的国民党党徽被红卫兵认为是“四旧”,被迫錾掉,祭堂和墓室屋顶用彩色马赛克镶嵌的中华民国国旗图案也被凿除,改用水泥粉刷。祭堂北墙上的蒋介石手书《总理遗训》、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谭延闿手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被磨平。
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
1970年1月22日,江苏省革委会决定以中山陵园为范围,增设钟山区,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陵园隶属于钟山区革委会。
1975年4月,市革会决定撤销钟山区,陵园管理处划归南京市城建局领导。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奉安50周年时国家文物局拨款整修中山陵,陵园管理处维修了下水道,全面整修了台阶,并处理了渗水的建筑缝隙。
1981年6月至9月,为准备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中山陵管委会开始着手修复在文革中受到破坏的部份。恢复了“博爱”匾额石刻,修复了祭堂和墓室的国民党党徽与中华民国国旗图案,并对刻字重新贴金。墓碑上的国民党党徽原为阳刻,恢复时只能改为阴刻。
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同年8月,市委、市政府将中山陵从市城建局划出,为市属局一级单位,全民事业性质不变。
1986年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时,中山陵再次维修,处理了灵堂屋面漏水、围墙开裂等问题,并进行了琉璃瓦的更换、铜椽除锈、陵门铜制门窗修复等工作,1987年完成。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宁委发(1996)19号文“中山陵园管理处”更名为“中山陵园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此时的中山陵园在保护、恢复现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辟新的景点、景区,把山水风景、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及人造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区。
1997年被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中山陵园对中山陵主体建筑、附属纪念建筑等进行大修,更换了全部蓝色琉璃瓦。
2010年11月12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中山陵陵寝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每周一关闭维护。
2011年6月,中山陵进行短期保养,为期20天,对祭堂坐像底座上的浮雕进行了修复。
2011年9月中旬,中山陵墓室对外不再进行开放。
⑼ 中山陵星期一为什么要闭馆,南京还有那些要闭馆的地方
中山陵每周一闭馆维护(法定节假日及孙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纪念日除外)。
2018年6月1日起,中山陵实施实名制预约免费参观和“禁噪”管理试运行(预约方式请点击首页“预约参观”)。开放时间:中山陵陵寝(陵门以内)开放时间为每日8:30至17:00,其中,墓室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以及孙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纪念日。
明孝陵景区(6:30——18:30)3月至11月、(7:00——17:30)12月至次年2月
灵谷景区(6:30——18:00)3月至11月、(7:00——17:30)12月至次年2月
音乐台(6:30——18:30)3月至11月、(7:00——17:30)12月至次年2月
美龄宫(7:30——18:00)(17:30停止售票)
明孝陵博物馆(9:00—17:00)(16:30停止入馆);节假日不休息
孙中山纪念馆(9:00-17:00) (16:30停止入馆)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9:00——16:30);周一关闭维修养护
白马公园(7:00——17:30)
紫金山索道(8:30--17:00)
邮政博物馆开闭馆时间:每周三至周日,上午9:30-11:30,下午13:00-16:00
中山陵中著名建筑:
音乐台
音乐台在中山陵广场南面。舞台面积近250平方米,台后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宽16.7米,具有汇聚声音的功能。台前有弯月状莲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观众席,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建于1932年冬,它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款建造,由陵园工程师顾文钰设计。流徽榭三面临水,一面傍陆,流徽榭以石阶与岸相连。平面呈长方形,长13米,宽9米,四周围有约一米高的蓝色栏杆。
⑽ 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是初一下学期苏教版语文书第十二课的课文。原文如下:
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陵园的设计是通过方案竞赛入选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 000亩,先后施工六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四百余万元。
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①〔无梁殿〕内部全用圆拱支撑,整座建筑没有一根梁柱的殿宇。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趺〔趺(fū)〕碑下的石座。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八段,每段三十余步至五十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①〔奉安〕古称帝后安葬及神主迁。这里指孙中山灵柩的迁葬。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编辑本段]各段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地点。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个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园十分关注。
——————————————————————————————————————————————————————————
中山陵景色
中山陵景区
南京中山陵景区,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屹立在城东郊,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 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
钟山风景区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有: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梅花山、灵谷寺景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北极阁气象台、鸡鸣寺等,还包括玄武湖、环湖的富贵山、九华山、小红山和城墙、城堡,这里集中了28处市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陵原名总理陵园,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 ,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基本完成。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前后施工六年,使用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同年6月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有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