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售后服务 > 航空装备售后服务发展

航空装备售后服务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25 20:26:36

Ⅰ 高端装备制造的高端装备制造发展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园区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总的思路是这样考虑的。面向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做强做大,加快发展航空装备和未经应用产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培育和发展海洋功能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 1、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若干高端装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和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建成若干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急需区。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
3、基础配套能力显著提升。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达到50%,关键自动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高端装备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个领域的重要支撑。比如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电子信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等等,考虑到各规划之间的衔接,按照决定明显的高端装备制造的重点方向,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航空装备、海洋装备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1、航空装备方面,以市场为主线,组织航空研发、产业化、市场服务发展,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重点突破发动机关键技术和装备,空中管理系统和先进发展能力,建立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飞机。
2、卫星产业发展,卫星以建立中国自主的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点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卫星地面系统和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大力发生卫星综合应用的产业链,加快中国空间设施的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
3、轨道交通方面,要围绕高速、重点、快捷三个方向,重点发展大型工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掌握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制度化水平,形成制度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集群,满足中国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4、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具开发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矿产资源装备制造业,围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海上作业辅助、服务等环节的需要,重点发展大型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装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
5、智能制造装备方向,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推进智能仪表装备、智能装备等四大类产品,其中智能专用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机械、煤炭机械、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装备,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义化,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6、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发展工程,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首先要以推进高端装备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产业发展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用一体,重点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工程,空间工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提升工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功能等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高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第二,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第三,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洲、俄罗斯等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仍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型国家则奋力追赶。中国高端设备制造业取得辉煌的成就,成功的根基在于多年快速发展的工业基础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及技术储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制造企业已经突破了原来传统车间、企业、社会以及国家的限制,如波音787已经在40多个国家共同组织生产,完成复杂的机电产品的装配和组成。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制资源,融入全球的产业链,参与全球的协作与市场竞争是一大发展趋势。
1、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首先信息化加快了产品的开发周期,优化了开发流程。在20世纪40年代,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为产品规划、产品设计、物理样机、产品测试和生产;而到了本世纪,则是从产品规划开始,历经概念设计、数字样机、详细设计以及到物理样机,直至最后的生产。对比来看,设计制造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生产流程也得到了优化。
2、其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发展的协同,降低了制造成本。世界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戴姆斯·克莱斯勒联合组建了汽车零部件采购平台。通过该平台,5万家供应商开展协同采购,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可见,社会化的分工和协作,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而制造业企业从“大而全”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利用核心的竞争力优势的资源实现了利润和附加值的最大化,真正重组了产业的价值链和企业的价值链,从原来链式的结合向网状的结合转变。
3、再次,环境的绿色化对制造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世界范围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突出,全球环境资源消耗速度超过地球生态自我更新速度达30%。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其中70%来源于制造业。
4、最后,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应用,新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已经占了很少部分,而大部分的时间处在研发、采购、销售、存储和售后服务。同时专业化又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制造业正在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制造的服务化已经成为先进制造发展新内容。
综合以上几点,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专业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而制造技术则正在向高速高精、自动智能、绿色低碳、高附加值、增值服务、物流联动等方向发展。

Ⅱ 信息化条件下外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研究

深入分析了信息化建设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实际,对在信息化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深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建设;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中图分类号:257随着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空军装备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对装备维修保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的研究,应站在新的视角去观察,采用新的思路去谋划,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一,维修技术的发展及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的要求在装备维修的发展过程中,维修技术的改进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改革的突破口.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将广泛地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尤其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来加强空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在空军装备维修保障技术研究和发展上,以下技术将得到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应用:一是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装备的测试性,使装备具有最佳故障诊断能力;二是状态监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利用先进的状态监控技术对装备进行连续或周期性的定量测试,掌握装备的实时状态信息;三是自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装备的自修复能力;四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研究,建立完善的维修保障信息网,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远程维修保障系统;五是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建模仿真技术用于维修保障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提高维修保障的效能.维修技术的更新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维修保障体制,在空军信息化建设中,高新技术在维收稿日期:2005一6—26作者简介:武昌,男,导航装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修中的应用对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维修管理体制具有高效率实时的组织指挥能力.必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空军作战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从适应机械化军队合同作战和建设的纵长型"树状"体制向适应信息化军队联合作战和建设的扁平型"网状"体制转变,以便使信息快速,顺畅,有序地流动,强化对维修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维修指挥部-根据战场变化实时决策,实时指挥.其次,要求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运行具有更高的效率.要完善维修机构的设置,整合分散的修理机构,实施一体化维修保障,确保维修机构具有更高的维修效率,更快的维修响应能力;要运用先进的维修保障理论,实行更加切实有效的维修制度,发展基于状态的维修;要优化维修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民间技术优势,借助民用维修力量为空军装备维修保障服务,进一步降低维修保障的运行成本.第三,要求空军装备维修体制必须不断地适应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维修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新型信息化装备的维修需求以及新概念武器对装备造成的损伤.对策二,深化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深化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着力增强装备维修保障的能力,应做好第4期武昌等:信息化建设中的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扁平化"维修管理体制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来提高装备维修资源调配,调拨过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遵循信息化建设客观规律,结合空军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搞好维修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打破原有的体制框架,建立新的编制体制,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理顺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重新整合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只要有利于信息资源获取,传递,应用的机构和组织关系,就应予以确立,反之则应废除.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统一的维修管理专门机构,实施扁平化管理.随着维修管理信息网络的建立,可将维修信息纳人部队的指挥自动化体系之中,使装备故障信息的传递收集更加快捷和准确,维修机构的指挥管理更加协调与统一,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维修资源的目的.维修管理体制的建立可参照美军的体制,将维修管理工作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其中,战略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工业部门与基地级的维修活动;战区战役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具体的修理及靠前修理活动,此外还负责指导综合保障活动;战术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检查操作人员/机组,基层分队的维修活动.(二)合理配置和使用各种维修资源.切实提高维修保障体制运行效率空军装备维修体制改革是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信息化的维修保障系统,需要对修理机构及人员进行必要的重新整合,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以提高保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保障装备的优势.同时,维修运行机制的改革,也能够促进整个维修保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在修理机构的设置上,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两级维修体制,整合现有的,分散的修理机构,实行装备的集中统一修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技术力量分散,避免因条块分割,隶属关系复杂而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修理装备,人才,技术,管理集中的优势

Ⅲ 飞机制造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

综观飞机制造业近百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史,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由民用运输和军事用途强烈需求所牵引,并受到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形成了今天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局面。�

冷战时代的军备竞赛,刺激了军事工业,尤其是飞机制造业的发展。为了研制高性能新型战机、大型军用运输机、特种军用飞机和武装直升机,各国政府和军方不断推出新的研究计划,投入巨额资金,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及其专用设备,基本建立了飞机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的衰退,各国航空公司利润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到飞机制造商。因此,他们为了生存,降低飞机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就成为了新一代民机研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冷战结束后,各国大量削减国防经费,军方难以承受高性能武器装备的高昂采购费用,如F-22战斗机每架1.6亿美元。如此高昂的采购费,限制了该飞机的生产数量,因此美国军方提出研制买得起的飞机——JSF联合攻击机(每架约3亿美元)作为相应的补充。军机的研制生产也提出了高性能和全寿命周期低成本的双重目标。�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益生产等许多新理念的诞生,使得飞机先进制造技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传统技术不断精化,新材料、新结构加工、成形技术不断创新,集成的整体结构和数字化制造技术构筑了新一代飞机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框架。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外飞机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这一趋势,本文介绍几种主要制造技术(本站节选其中的《先进数控加工技术》)。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飞机制造业应用数控技术始于60年代。近50年的数控技术发展中,发达国家飞机制造业中数控技术发展现状和应用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实现机加数控化、广泛采用CAD/CAPP/CAM系统和DNC技术,达到数控加工高效率,建立了柔性生产线和发展了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1 基本实现了机加数控化
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数的30%~40%,而航空制造业更高,达到50%~80%。波音、麦道等飞机制造公司都配置了数量可观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先进数控设备,特别是大型、多坐标数控铣和加工中心,同时与之相关的配套设备齐全,数控化率高,基本实现了机加数控化。�

波音公司在Auburn民机制造分部建立了铝、钛、钢结构件机加车间和机翼蒙皮与梁结构件机加车间,机加设备362台,配置NC机床约180台,数控化率达50%。�

在90年代中后期,这些公司仍在进一步加强对机加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特别是多坐标高速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如波音公司在Wichita军机制造分部就新配有法国Forest Line公司43m×3m×2m高架3龙门5坐标Minumac 30TH 数控铣床,加工“空中客车”飞机结构件的英国航宇(BAe)、原德国汉堡DASA公司、负责贝尔直升机结构件制造的Remele公司等都配有数量不等的法国Forest Line公司的高速5坐标龙门铣床。其中Remele公司多达6台,主轴功率40kW,转速40000r/min,可加工零件壁厚薄到0.76mm。同时还配有Fischer机床头,主轴功率75kW,转速5000r/min,可加工尺寸很大的机翼壁板,切削效率很高。贝尔直升机公司还添置了美国费城Marwin公司用于加工飞机结构件的Automax IV双主轴5坐标高速加工中心,规格为20m×8m×9m,主轴转速24000r/min,进给速度�20m/min�。�

2 数控加工效率高
发达国家飞机制造公司数控技术应用水平高。表现在:不仅数控设备利用率高(一般达80%),主轴利用率高(95%),且加工效率极高,加工周期短,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20~40倍。大型机翼整体加工件加工效率约50kg/h。麦道公司制造C-17军用运输机起落架舱隔框,加工效率约30kg/h。�
[pagecute]
3 广泛应用先进的CAD/CAPP/CAM系统
广泛应用CAD/CAPP/CAM/CAE自动化设计制造应用软件以及DFX等并行工程,并有足够的工艺知识数据库、切削参数数据库、各种规范化的技术资料作为使能工具。因而设计与工艺手段先进,工艺精良,NC加工程序优质,缩短了工艺准备周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大大缩短了零件生产周期。�

4 DNC技术广泛应用
发达国家飞机制造公司大多数在70年代末80年代就已经广泛地应用了分布式数字控制技术(Distributed NC,DNC)。波音公司在Wichita 军机分部建立的一个DNC系统,大约连接有分布在若干不同车间中的130多台数控设备, 包括加工中心、大型铣床、数控测量机。麦道、MBB和extron工厂等都建立了DNC系统。美国大约有2万多家小型飞机零部件转包制造商,60%~80%都使用了DNC系统。采用DNC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和技术效益,通常可提高生产率15%~20%。�

5 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
高速加工(High Speed Machining,HSM)被认为是21世纪机加工艺中最重要的手段。高速切削与常规切削相比具有明显优点:加工时间减少约60%~80%,进给速度提高5~10 倍,材料去除率提高3~5倍,刀具耐用度提高70%,切削力减少约30%,表面粗糙度Ramax可达8~10μm,工件温升低,热变形、热膨胀减小,适宜加工细长、复杂薄壁零件等。
飞机大型复杂整体结构件采用高速数控加工技术是近几年飞机机加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飞机制造商添置了许多先进的多坐标高速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用于铝、钛、钢等材料的各种整体结构件加工。波音Bertsche Engineering公司的高速加工中心,用于航空航天铝合金、复合材料零件的加工。
对铝合金高速加工,切削速度可达2000~5000m/min,主轴转速达10000~40000r/min,加工进给速度为2~20m/min ,材料去除率30~40kg/h。�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对机床、刀具、控制系统、编程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达国家对高速加工的配套技术研究和应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看待,解决得较好,并在不断完善。�

6 应用高自动化水平的制造系统
发达国家飞机制造公司非常重视应用高自动化水平的制造系统,提高新飞机研制生产能力,加强企业竞争力。70年代末80年代先后建立了柔性制造系统(FMS)用于飞机结构件柔性加工,在新机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中后期,由于高速切削机床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飞机整体加工件的增多,开始较广泛应用柔性加工单元或以柔性加工单元组成柔性生产线来加工飞机整体结构件(在汽车制造业领域也同样得到应用)。如波音Wichita军机分部用高速加工单元组成的柔性加工生产线来加工飞机整体隔框零件。达索飞机公司在“阵风”号飞机制造中也建立了一条柔性加工生产线,由4台5坐标切削中心构成,配有自动化工件装卸小车,容量达1000的机械手控制的工具库,只需配备一个操作者。
西方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发展数控主体技术,并注重协调发展与数控技术配套的各单元自动化技术,包括数控车间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数控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达到了很高的应用水平,有力地推动了飞机制造业发展和进步。目前,发达国家飞机制造商不仅实现了高效数控加工,而且实现了数字化设计(D-D)和数字化制造(D-M)。

Ⅳ 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已经多少周年了

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已经发展70周年了。

1921年红船扬帆,百年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历经波澜壮阔,恰是风华正茂;1951年逐梦启航,七十载新中国航空事业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奋进,归来仍是少年。

7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新中国航空事业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航空装备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中小型到大中型、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

实现了对世界强者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实现了我国民机产业从蹒跚起步到振翅欲飞的跨越;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从亦步亦趋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4)航空装备售后服务发展扩展阅读

新中国航空事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全国对于航空事业的全力支持:

新中国航空事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有一群为航空事业默默耕耘和奉献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更得益于全国对于航空事业的全力支持。

在型号研制取得重大和系列突破的进程中,新中国航空工业也积蓄了一批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一大批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放合作也提上了航空工业的日程。加大中外交流和往来,增进与世界航空工业强者对话的能力;转包生产、对外军贸成为了当时的“热词”。

1979年,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应运而生,也留下了“5美元勇闯非洲”的美谈,老一辈航空军贸开拓者,在当年创下了1.67亿美元的“中国军贸首单”。新中国航空工业也渐渐地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从蹒跚起步走向振翅高飞。

Ⅳ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就业前景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就业前景光明。

就业方向航空类企业:电子设备检测、电子设备维修、电子设备养护。专业衔接持续本科专业举例:飞行器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许多城市先后开设航空路线,对机务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多,就业前景光明。

本专业就业岗位广泛,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领域从事飞机机电系统和设备的维修、保养、检测和管理工作;还可从事机械制造业工艺、设计、检验、管理、生产组织,航空飞行器类产品或机电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等工作。

专业简介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主要研究电工电子技术、飞机各系统构造与工作原理、飞机电子设备与仪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飞机机载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维修、保养等。常见的飞机电子设备有:机载计算机、显示器、电台、雷达、导航系统、电子综合显示仪等。

课程体系《电工电子技术》、《飞机构造基础》、《飞机电气系统》、《电子通信系统》、《飞机导航系统》、《飞机电气设备与维修》、《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机载雷达与飞机通信导航设备》、《飞机仪表》、《雷达与导航技术》。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Ⅵ 空运设施设备发展现状

行业内主要企业:航发动力(600893)、中航西飞(000768)、中航沈飞(600760)、中直股份(600038)、洪都航空(600316)、中航重机(600765)、日发精机(002520)

本文核心数据:航空空装备行业企业数量、航空装备行业人才供给

目前处于产业整合垄断期

经历百年发展的世界航空产业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产业初创期,对应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40年。在科学技术和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下,初始并不被人看好的航空器迅速成为商业潜力彰显的交通工具,并成为大显神威的重要军事装备;随着技术的进步,喷气时代的开创,孕育了航空产业规模化壮大的新时代。

第二阶段为产业大发展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是航空产业辉煌发展的半个世纪,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部分进程。二战开启产业大发展之路,战争结束后的产能利用和军事技术的溢出效应,带来了民用航空的大发展;持久的冷战再次刺激军事航空的发展,促成了产业规模的再提升。

第三阶段为产业的整合垄断期,从1992年至今,已大约30年。这个阶段并未结束,仍在持续。苏联阵营解体,冷战结束,这一重大政治军事变革给世界航空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军事对抗的改变使军用航空更加重视体系化、有效性和成本可承受性,而民用航空则继续在社会经济生活需求的引领下加快绿色、经济、定制与个性化发展;航空产业在继续扩张发展。

寡头垄断市场格局明显

全球航空装备行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较为稳固的市场格局,现阶段,国际民机市场波音公司与空客公司几乎各占据半壁江山,呈现明显的巨头垄断模式;发动机市场主要由美国GE航空、普惠公司(P&W),英国罗罗(R&R),法国赛峰(SAFRAN)四大发动机公司及他们的联合公司构成。这些知名的世界级公司和他们的多级供应商共同构成了巨大的国际航空产业链。

整体市场:全球市场规模接近万亿美元

根据IBIS与Staista的数据,2018-2021年,全球航空装备市场规模呈下降态势,主要原因是2020年疫情后受全球民航需求下降,民用航空装备市场出现了下滑。2021年,全球商用航空装备市场规模约为7000亿美元,军用航空装备市场规模约为2560亿美元。

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随着外部环境和航空装备行业发展情况的变化,前瞻认为未来全球航空装备行业发展将主要围绕着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三大方向推进。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接近1.2万亿美元

根据Fortune Bussiness
Insights的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军用航空装备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商用航空装备市场规模增速将达到3.7%,到2027年,全球航空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769亿美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航空装备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Ⅶ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的主要成就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航空301所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的航空综合环境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设在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航空301所)),是航空行业唯一从事环境与可靠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环境预计与环境适应性设计、可靠性试验与评价、环境试验与评价、故障机理与环境效应分析、软件可靠性设计分析与测试、电磁效应和综合保障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40年,301所已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标准化专业研究机构。质量工程在环境与可靠性、质量管理、质量审核等专业基础上,拓展了宏观质量评价、软件测评、测试性、装备综合保障、检测等专业,集质量管理、质量生成、质量控制、试验与评价于一体,形成了“大质量”的整体格局和集成能力,在国内首先推出了环境工程的理念,针对航空电子产品的高可靠性要求提出了基于故障物理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和可靠性综合评价技术,服务领域从航空延伸到国防和国民经济大市场。
40年,301所发展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航空装备环境与可靠性鉴定试验室;信息化成功与金航数码公司整合,成立了新金航,秉承推进产业信息化,实现信息产业化的发展宗旨,形成了管理信息化、工程信息化、综合保障信息化、IT运维与管理、系统集成与信息安全、信息化咨询六大主营业务,实现了研发、咨询、实施、营销、运营“一条龙”。
40年,301所发展成为了航空行业信息化实施的主力军;适航性80年起步,经历了发展、辉煌、萎靡,进入21世纪,把握住了民机发展的有利时机,奋力开拓民机适航性业务,成为了工信部和国家民航局的“民用航空器适航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成功实现将适航性技术向军机领域拓展,用新思路、新方法保证装备安全性。
40年,301所建设成为了国内适航性的权威研究机构。经济规模2010年预计实现收入8亿元,利润9000万元,十年间收入翻了三番,从航空行业内规模实力较小的研究所发展成为航空行业中等规模的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内技术基础领域规模最大的研究所。科研成果截至2009年累计取得了560多项,其中国家级14项,部级228项,集团级141项。2008年进入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行列。
组织能力变为了组织发展的重点,对员工能力、员工治理、员工思维模式进行了同步塑造,实施了人本管理战略,组织能力构建的软实力得到了彰显,构建了301所的核心竞争力。

Ⅷ 新中国航空事业70年发展历史如何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新中国航空工业由此开启了蓝天追梦之旅。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江西南昌飞机厂飞上蓝天。

1956年,新中国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

1957年,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运输机运5首飞成功。

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6首飞成功。

1958年,我国试制的第一架直升机直5首飞成功。

1966年,我国试制的两倍声速歼击机歼7首飞成功。

1969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首飞成功。

2011年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隐身战机歼20成功首飞;

2016年11月在第11届中国航展上首次公开飞行展示;

2018年2月9日,中国空军宣布,歼20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

201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术通用直升机直20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首次公开亮相。

(8)航空装备售后服务发展扩展阅读:

为新中国航空事业70年发展骄傲点赞

70年来,新中国航空事业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航空装备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中小型到大中型、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

实现了对世界强者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实现了我国民机产业从蹒跚起步到振翅欲飞的跨越;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从亦步亦趋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阅读全文

与航空装备售后服务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电力公司拆分哪些 浏览:34
防水胶味怎么去除 浏览:397
福州格兰仕空调售后维修电话 浏览:28
怎么看待国家电网 浏览:250
怎么做卫生间防水效果图 浏览:896
武汉海尔售后维修 浏览:161
365家具网 浏览:117
304不锈钢如何翻新 浏览:485
家电清洗服务广告怎么写 浏览:179
家居博览会logo 浏览:30
花都区华为售后维修点地址查询 浏览:613
国家电网西单总部物业电话多少钱 浏览:184
无锡弘阳家居在那个区 浏览:72
耳机维修期多久 浏览:611
如何判断佳能相机是不是翻新机 浏览:582
家电多少平方需要用消防 浏览:831
眉山阳台防水一平米多少钱 浏览:770
防水印变红或缺失会发生什么 浏览:716
屋面防水不能做怎么办 浏览:345
房屋的公共维修金如何会计处理 浏览: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