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庞德和于禁有哪些苦衷,面对生死抉择时会有不同选择
三国时期的武将虽多如星辰,但为众人所牢记的却并无太多,由于三国演义当中吹蜀贬魏,所以蜀国的五虎上将更家喻户晓一些,魏国虽有五良大将但却名头不显,极少有人能清楚的说出五子良将究竟为谁,而其实五良将当中的张辽张郃徐晃乐进四人单独提起也是魏国一等一的好汉,而相比其前四人,于禁虽也为五良将之一但却有一个一生都抹不去的污点。
同样面对生死之危,庞德跟于禁两种截然不同的举动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为什么两人会有不同的举动呢?我们先看庞德的身份,他原本是马超的部将后来投奔了曹操。在襄樊之战前庞德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而且由于是降将身份导致他在曹营里并不被信任。当时襄樊前线的曹营众将都因为庞德兄长正在为刘备效力,因此他们认为庞德并不可靠。
Ⅱ 于禁曾经是五子良将之首,为何被曹氏宗族抛弃
蜀国的五虎上将在三国时期威名赫赫,然而要论将才最多的阵营,还是要数枭雄曹操麾下,在曹营之中能打的人实在太多了,而能打仗的也不在少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五子良将”,他们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_、徐晃。而这五个人当中,只有于禁一人被封为假节钺,其余四人均为假节,地位更高一等。
Ⅲ 三国降将多如牛毛,为何于禁投降后却遭到人们唾骂,郁郁而死
时势造英雄,英雄出乱世,三国时代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蜀有五虎将,魏有五子良将,可以说五虎将和五子良将对于刘备或者曹操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三国之中投降的将领非常的多,为什么身为五子良将的于禁却遭世人唾骂,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三:二次投降都无功。
在被关羽抓住过后,不久吕蒙攻破江陵,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有一次于禁和孙权一起骑马出行,但是被虞翻所看见,虞翻就一直说他只是一个俘虏而已,就鞭打他,还有一次孙权请群臣吃饭,于禁听到曲目的时候泪流满面,虞翻说他装可怜,于禁虽为他所恶,但犹赞叹其忠义。
直到公元221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于禁回魏后,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
Ⅳ 厚颜,无耻,羞愧而死!三国最可耻的三个叛徒都是谁
提到叛徒,每个人都会咬牙切齿,叛徒向来都是被人们所不齿和唾弃的,在三国时期,有这么三个叛徒,也是非常被人所不齿,分别是吕布,孟达和于禁。吕布背叛了三个领导, 成就了三姓家奴的坏名声;孟达比较无耻;而于禁呢,是魏国最大的叛徒,所以人们说起来这三个人,肯定都是咬牙切齿的,那么我们就来说一下他们三个人的光荣事迹。
于禁是鲍信的部下,后来归顺了曹操。本来曹操是比较喜欢他的,但是襄樊之战中,于禁不敌关羽,而且还投降了,就成了魏国的最大叛徒。曹操知道后也是感慨万分,毕竟之前是个好人啊。后来于禁被关在荆州,但是东吴占领了荆州,于禁就到了东吴。
Ⅳ 同为三国著名降将,为何关羽赢得尊重,于禁却遭人唾弃
三国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出名的一个时期,各路英雄豪杰可谓家喻户晓。由于天下群雄割据,彼此纷争不断,导致名将因为战事原因改投新主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在这些改换门庭的大将中,关羽和于禁是其中十分出名的两位,一个降曹,一个降刘,虽然最后都各自回到了自己原先所归属的阵营,可却享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一个赢得尊重,一个遭人唾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集团实力不同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刘备,刘备军大败,作为老大杀手,刘备又踏上了重新寻找靠山的道路,却不想自己的二弟关羽被曹操活捉。
一身本领,又饱读兵书,才刚刚登上三国这个大舞台,就被敌人抓住,这是像关羽这样方才展露锋芒的将领怎么也不能忍受的结局。为了能够施展抱负,很多名将最终都愿意在新主手下谋份差事,关羽也没有例外。
关羽选择投降曹操,看上去是建立在不知刘备生死的前提上,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凉禽择木而栖。那一时期的刘备势力,还是个新起步的小集团。在三国时期,像这样的小集团,能最终壮大的是少数,被兼并和覆灭的是多数。所以很多名将最后都是被迫跳槽,从刘备这个小集团跳槽到曹操的大集团,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不过在得到刘备的消息后,关羽还是义无反顾离开了实力雄厚的曹操集团,回到了积贫积弱的刘备身边,这一点最终让关羽赢得了当世及后世的尊重。
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于禁投降关羽,也就是蜀国那会,曹操已经一统北方,实力达到巅峰。相对而言,碍于不利地形的蜀国发展缓慢,作为魏将,于禁必定不是心甘情愿投降蜀国。不过刘备没有像曹操那样给他回归自己国家的机会。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二话不说就把他关进了荆州大牢。
于禁也没有吃苦,第二年,吕蒙就击败了关羽,把于禁带到了吴国。孙权不仅没有把于禁投入大牢,更以礼相待。不过于禁并不享受这样的待遇,在宴会上会忍不住想到故土而伤心落泪。
又过了一年,老好人孙权把于禁送回了魏国,在蜀国和吴国感受到两种不同待遇的于禁,在回到家乡后,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曹丕一边虚情假意安抚这位老臣,一边让人做了一幅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降,于禁乞求活命的画。在此强烈的对比之下,于禁羞愧难当,没多久就郁郁而终。
Ⅵ 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三国时期,曹操称王,四处征战,起初势头刚劲,所向披靡,几乎是战无不胜,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于禁。
起初于禁跟随同乡鲍照参军,一同阀剿黄巾起义军,鲍照死后,经人推荐,于禁在曹操面前崭露头角,从杂号都尉,杂号校尉,裨将军,偏将军一步一步向上晋升。对于曹操的提拔,没有人敢说闲话,因为于禁配得上这样的封赏。于禁很早就独自领兵作战了,最早在讨伐徐州陶谦的战役中,独自领兵取得胜利。
这次投降,对于禁的打击也非常大,,他被关羽抓去做了俘虏,受尽了侮辱,晚年回到魏国,曹操已死,曹丕继位,曹丕对他十分不待见,暗处讽刺他投降一事,最终于禁不堪羞辱,悲愤而死。
这样一位名将,背负了这样的污点,晚年还得不到善终,相信于禁自己心里,对当年的选择,也是十分后悔吧。
Ⅶ 都曾投降的七大三国名将,只有哪一人为人唾弃
三国时期,风起云涌,名将辈出。在军阀混战的年月,胜败乃兵家常事,身为武将,常常以忠臣不事二主来要求自己。然而,实际上有很多名将都面临着不得不投降的时刻,宁死不降固然壮烈,但是遇上明主投靠,却更能发挥自身价值。在三国时期,有七大名将都有过投降的历史,其中六人都得以名垂青史,唯有一人却遭后世唾弃。
最后一人就是曹魏的另一位五子良将于禁。于禁在早期很有战功,深受曹操器重。然而在与庞德攻打关羽之时,被关羽水淹七军大败,庞德力战而死,于禁被擒后却投降了。后来于禁回到曹魏,曹丕将他看作反复无常的小人,并且用关羽擒于禁斩庞德的壁画来羞辱他,于禁羞愧之下,郁郁而终。比起前面六位,于禁落得这样的结局,真是令人感慨唏嘘。
Ⅷ 于禁本来是五子良将之首,为什么晚节不保被世人唾弃
于禁确实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也曾经是曹操最为器重的武将,于禁原先是鲍信的部将在鲍信战死之后,于禁跟随了曹操。
在曹操进攻张绣的时候,张绣发动了夜袭,曹操军大乱,曹操儿子侄儿,大将典韦被杀,因此曹操的军队涣散了纪律,到处违反军法,四处抢夺,而于禁这个时候却首先带领自己的部下,做起了维持纪律的军队,使得曹操大军不敢再犯法,也就此安定了下来。
庞德誓死不降,于禁倍受曹操恩德但却为了自己的性命,立马就投降了,但是他没想到之后关羽很快就败了,于禁被东吴送回了曹魏,由此受到了曹魏的蔑视,曹丕更是派他去给曹操守墓,但却在墙壁之上画上了庞德不降,于禁立马投降的画面,于禁看到之后羞愧难当,惭愧发病而死,这就是于禁的晚节不保。
Ⅸ 曹魏五子良将于禁,戎马一生,为何最后还羞愧而死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他们都在为自己的主公征战天下,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而作为当时天下最为强大诸侯的曹操,他的手下自然也是有着很多厉害的武将——除了本家的几位曹姓,夏侯姓的武将之外,还有几位后来归顺的将军也十分出色,他们就是“五子良将”。
二、于禁投降有错吗
在我看来是完全没有错的,而且于禁投降之后只是被囚禁起来,又没有替关羽带兵打仗,要说起来,反倒是还关羽当年在曹操手下替曹操干的事情更像是一次背叛。而且于禁当年年纪已经大了,在天时地利人和具有的关羽面前,反抗只是白白的丢了性命。
于禁自己可以为曹操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跟着他那么多年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呢?那些无辜的百姓呢?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说,我认为于禁是值得尊敬的。
Ⅹ 于禁是曹操的亲信将领,为何会引起举朝上下的唾弃
在三国时代,由于战乱的时势,很多人都难以保证自己能够从一而终。于是被俘后投降就成为一些人的选择。在这些俘虏中,有很多还得到了重用。比如曹操的手下就有很多这样的将领,比如张辽、许褚等人。但是,在三国的这些将领里,有一位将领却下场凄惨,这位将领就是于禁。
可是,在襄樊战役中,他兵败被俘。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他没有经受住人生的考验,屈膝求饶,变节投降。这引起了所有人对他的愤恨。在事后,他也是懊悔万分,最终愧疚而死。他如果知道日后会如此待遇,还不如当时如庞德一死了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