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有几家电影制片厂
好象有两家吧?上海东方电影制片场和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场
B. 新中国第一部纪录片是什么由哪个电影厂制作
您好,新中国第一部纪录片是《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它们同时也是新版中国的第权一部中外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在建国前已开始策划,建国后完成,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出品于1949年,1950年两部影片双双获斯大林奖一等奖。
《中国人民的胜利》侧重从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角度来反映;另一部《解放了的中国》,侧重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反映。
C. 中国有哪些电影制片厂
1,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 占地面积392.1亩。1951年3月,以总政治部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名义开始筹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厂,命名为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2,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故事片生产基地之一,简称“北影”。1948年北平(今北京)解放,中国共产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并从延安及东北抽调一批文艺工作骨干,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
3,峨眉电影制片厂
峨眉电影制片厂建于1958年,坐落在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路360号。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基地之一。几十年来,峨影先后共摄制了各种类型影片、电视剧共计400余部(集)。先后计有20余部故事片、电视剧及科教片在国际、国内获得过50余次奖项。
4,长春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
5,西安电影制片厂
西部电影集团或称“西影”、“西影集团”即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前身为西安电影制片厂, 1956年04月筹建,1958年08月成立。西部电影集团是中国六大电影集团之一,是国家电影产业布局的四大集团之一。
D.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几家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制片六场
长春电影制片场
E. 新中国在1958年总共建立了多少个电影制片厂
就我所知,建了几个非常有名的电影制片厂。译制片以上海译制片为最内爱。配音演员,可以说是容中国从建国到现在最为出名的。还有北京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电影与非常著名的电影人。为我国后来电影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老一代电影人的奉献精神也值得现代人去学习。
F.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人民自己的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故事片生产基地之一。1948年北平(今北京)解放,中国共产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并从延安及东北抽调一批文艺工作骨干,于1949年 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 同年 10月1日改今名。建厂初期以拍摄纪录片为主,先后摄制的故事片有《智取华山》、《龙须沟》等。1956年,另行组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后,改为摄制故事片的专业厂。此后,在影片创作上大胆探索,逐渐形成了以改编文学名著为主、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风格。先后拍摄了《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风暴》、《红旗谱》、《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等优秀影片。同时改编拍摄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等传统戏曲片。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少量样板戏影片外,基本未拍故事片。1976年后,除拍摄了《大河奔流》、《伤逝》、《骆驼祥子》、《包氏父子》、《寒夜》、《边城》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外,还摄制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小花》、《瞧这一家子》、《夕照街》、《良家妇女》、《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 、
迷人的乐队》等。还与外国制片厂商合作, 拍摄了故事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立体故事片《侠女十三妹》,并协助拍摄了《马可·波罗》、《末代皇帝》等。建厂以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创作人员多次在国际、国内电影节或评奖活动中获奖。
G. 新中国刚成立有几家电影制片厂
北影和上影吧!(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的)
H.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有几家电影制片厂
八一、长春、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江、西安、北京纪录片厂、峨嵋、珠江、岭南、中原
I. 新中国刚成立我国有几家电影制片厂
应该有四五家把,长春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 上海电影制片厂等等
J.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有几家电影制片厂
最早开创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这个电影制片厂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就开始筹建了,原名为东北电影公司,厂址在长春,1946年10月1日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人员主要由来自延安的电影工作者、日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遗留人员、东北地区当地的一些电影工作者组成。解放战争东北战役期间,东北电影制片厂迁至黑龙江北部的一个小城兴山,1949年长春解放后又搬迁回长春。第一任厂长是舒群。1946年,袁牧之从苏联学习归来,被任命为第二任厂长。1948年,当时地处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已建厂三年,初具规模,袁牧之踌躇满志,决心大干一场,他提出了七种影片的生产计划,即新闻片、艺术片、科教片、美术片、翻译片、幻灯片、新闻照片,其中翻译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译制片。
上海电影译制厂是我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电影译制的厂家,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1957年4月7日,翻译片组脱离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独立的电影生产单位,并命名为上海电影译制厂。
参考资料:
http://cache..com/c?word=%D0%C2%3B%D6%D0%B9%FA%3B%B5%C4%3B%B5%E7%D3%B0%3B%D6%C6%C6%AC%B3%A7&url=http%3A//www%2Evodfan%2Ecom/www/inter/2004%2D11%2D30/1101734350d13165%2Ehtml&b=0&a=4&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