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电大全 > 作家电影表达什么结局

作家电影表达什么结局

发布时间:2023-07-09 00:19:34

① 什么是“作家电影”

指的是法国一些小说作家拍摄的电影,比如玛格丽特杜拉、罗伯格里耶都不仅写过剧本,而且自己导演过剧本。与“作者电影”不是一个概念。

② 作家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区别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法国电影新浪潮-特点:是其主要成员以前是电影评论人,都来自封面黄色的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由安德列•巴赞和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于1951年创办。在拍摄长片和短片之前,克罗德•夏布洛尔,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艾里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都曾为杂志写作大量评论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历史特点就是它是业余爱好者的活动,荧屏人们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导演。这些年轻的作者是在影迷俱乐部开始喜欢上电影的。
法国电影新浪潮-代表作品
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 ,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 ,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 ,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

【重点】他们的区别是: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3.在年龄上着: 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是44岁。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比如:雷乃和马克拍摄的《雕像也会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长达12年之久。雷乃《广岛之恋》原定参加戛纳电影节正式比赛,结果中途被撤下来,只获得一个评论奖。马克拍摄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写罢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见》 1967年)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左岸派”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③ 作家电影的中国式作家电影

韩三平表示,所谓“作家电影”,是生活阅历丰富,对社会具有深邃洞察力和卓越表现力的作家(也包括部分导演),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生活热点、社会话题,用质朴的电影手法加以表现。他还特别强调,“近年来一些国产商业大片创造了高票房,但在炫耀大场面、高科技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苍白无趣、远离现实的故事本身的质疑和抨击,针对这一窘境,中影集团计划今年团结一批作家,以他们为龙头,拍摄一系列不靠明星和特效,靠故事本身打动观众的小成本影片。”
中国首部作家电影的作者刘震云表示:一、“作家电影”概念,既不同于上个世纪法国的‘左岸派’,也不同于过去中国其他导演提出的概念,法国的‘作家电影’还是沉闷晦涩的‘艺术片’,探索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过去中国其他导演的‘作家电影’也是老、少、边、穷,注重残缺的民族元素;看这些电影不耽误睡觉,一觉醒来,相互都没损失什么。二、好看不等于胡扯,好看不等于没内容。什么内容呢?首先是当下的生活,眼前的中国人,不能让西方再认为我们还生活在秦朝和唐代;其次,‘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卓越的表现力,’揭示当下生活的深刻内涵,或者叫热点,电影要跟看电影的人息息相关,看后要有强烈的共鸣;三、颠覆大片的概念,不能说花钱多场面大动刀动枪就叫大片,真正的大片是人内心的洪流,洪流有多大,作品就有多大。”

阅读全文

与作家电影表达什么结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售后维修免费换件账务处理 浏览:730
k11防水砂浆可以管多少年 浏览:570
南平家电维修信息中心 浏览:828
小站哪里有暖气维修 浏览:250
离婚女方陪嫁家具怎么处理 浏览:73
三星电脑成都厂家电话是多少钱 浏览:154
电饭煲小家电保修多少年 浏览:629
左智能家居 浏览:1
静电服和防水围裙有什么区别 浏览:328
济宁二手家电市场在哪里 浏览:135
本田讴歌cdx维修如何 浏览:890
红木家具生漆是什么原料 浏览:11
叉车后视镜怎么翻新 浏览:135
浪琴电子表北京维修中心 浏览:289
镇江飞利浦维修点 浏览:616
小米电脑售后维修点地址扬州 浏览:744
怎么判断手表是否维修过 浏览:230
荣耀9翻新怎么识别 浏览:397
3房2厅装修家电要多少钱 浏览:76
手绘家具线条怎么算好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