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家电的发展情况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具备小家电快速普及的条件:一是大家电的普及基本完成;二是居民消费支出快速提升;三是中国具备强大的小家电生产能力。按照消费习惯,居民通常会先购买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家电,然后再去增臵品类繁多的小家电。与传统的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相比,大部分小家电都具有一定的享受性需求,因此,其消费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基础上的,中国城镇居民的大家电保有率基本超过了100%,已经基本具备了购置小家电的条件。
中国小家电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从简单装配向由生产、经营、研发、检测等环节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转变,形成了具备相当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生产体系。由于小家电行业进入的技术、资本壁垒不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多企业涉足该领域。中型小家电企业为了突破自身规模发展的瓶颈,扩大延伸相关的产品线,大家电企业也利用自身既有的品牌优势进军小家电行业,因此国内小家电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行业经营效益下滑。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规模以上小家电制造生产企业有1330家。其中,民营企业数量最多,有909家,占比达到68.35%;民营企业中又以私营企业为主,私营企业有652家,比重为49.02%。三资企业数量也较多,有412家,比重为30.98%。
中国的小家电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市场潜力巨大。跨国小家电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小家电市场,以美的、海尔为代表的大家电企业进军小家电领域,原有小家电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在城市居民中,小家电的消费初具一定的规模,在部分常见的小家电品类中,居民保有率通常都超过或接近50%。然而,在小家电的品类上还是很匮乏的,这也将是未来城镇小家电市场拓展的重要方向。相较于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大家电的普及还没有实现。但是除了空调以外,其他产品的普及率也基本超过50%。小家电在农村市场的发展开始进入萌芽阶段。由于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预计东部地区农村也将进入小家电的快速成长期。
从竞争来看,全国小家电生产企业约有5000家,但全行业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不足100家。小家电品牌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好坏不一,电磁炉、电饭锅、饮水机等各种小家电都有“山寨版”,极大的影响了品牌厂商和消费者的利益。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一些中小型家电厂家正在另辟蹊径,转向以足浴器、挂烫机、空调扇为主的享受型小家电领域,以满足人们逐步提升的消费需求。
随着小家电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企业间的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小家电制造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产品消费者的深入研究。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小家电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小家电行业中的翘楚!
小家电从无到有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时至今日,中国小家电业迈入了茁壮成长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市场”。
2006年全年中国全部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79,755,766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0.07%;全年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54,272,552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8.84%;2006年全年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1,394,07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2%;截至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达2001家。
2006年1-12月全国微波炉累计产量55,701,655台,比2005年同期增长9.55%;2006年1-12月全国电饭煲累计产量88,798,178个,比2005年同期增长42.11%;2006年1-12月全国吸油烟机累计产量10,898,703台,比2005年同期增长45.74%;全国电热水器累计产量8,396,052台,比2005年同期增长23.03%。
2007年中国小家电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达到14.4亿台,同比增长12.7%,2003~2007年复合增长率为12.5%。而中国小家电市场销售额则达到了971.9亿元。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小家电却在整体增速下滑的国内家电业中独树一帜。2008年国内从事小家电的企业前三季度销售额均出现大幅增长。
『贰』 中国家电行业竞争力分析
全球家电销售额起底回升,亚太地区市场份额较大
国际著名咨询机构Statista统计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主要家电(包括九类:洗衣机、滚筒式烘干机、洗碗碟机、冰箱、冰柜、炊具/烤炉、炉灶、抽油烟机、微波炉)的销售规模达到1830亿欧元(按照欧元兑美元比例为1.11),约合2031亿美元,同比增长3.4%。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家电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叁』 这几年中国零售业的销售总额是多少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
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强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管理自动化。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如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以信息处理为手段的商业自动化管理模式。商业管理自动化渗透到企业的购销、存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技术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未来几年内,科学管理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外资份额继续扩大
自1992年中国实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部署,并夺取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4年12月11日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届时外资大举进入,凭借其战略管理优势、流程管理优势、零售业态优势,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份额。
2004年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量稳定增长,全年的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城乡间和区域间的结构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
2005年上半年,中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79.8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零售额736亿元,同比增长18.3%。在所统计的二十八大类商品中,共有二十四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加,且二十一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都在百分之十以上。
『肆』 海尔主营业务是什么其他业务有那些销售额分别是多少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且优势更加突出;在小家电市场上海尔表现稳健,以16%的市场份额蝉联小家电市场冠军。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突破7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234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15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397项。海尔“防电墙”技术正式成为电热水器新国家标准,海尔空调牵头制定“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安装规范”。在国际上,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等六项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http://www.haier.com/cn/haier/about/index.asp
『伍』 海信电视一年能卖多少电视
2017国内年彩电销售额1636亿元,也是中怡康的数据海信销售额占比为16.8%,按照这组数据推算海信2017年国内销售金额274亿元,2016年海信国内销售189.14亿元;2016年海信国外销售97.08亿元。2017年国外销售额增长30%完全可能,关联交易的数据可以得到佐证,国内销售额增长30%以上则完全没有可能
『陆』 海尔集团从创业到2004年的国内销售额
从1984年到1996年底,年销售额从348万元发展到62亿元;利税总额从亏损147万元发展到实现9.77亿元。企业刚起步时,单一产品冰箱在全国40个定点厂中占最后一位。今天,已发展到具有冰箱、空调、冷柜、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展示柜、保健药品、小家电、洁具、厨具等13个门类,47个系列,5000余规格品种的巨大的产品群体,集团独立核算企业101个,1.3万余人。1988年,冰箱获得全国第一块国优金牌。1996年,集团获美国优质科学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这是亚洲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家电企业,总裁张瑞敏获“五星钻石个人终身荣誉奖”。1996年,青岛电冰箱总厂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金马)奖。1994年,总裁张瑞敏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获金球奖。1996年,中国家电协会公告:当年海尔各类家电产品总销售额为全国第一位,海尔品牌价值由权威部门评估为77.36亿元。
『柒』 国美电器全国有多少家 全年销售额总值多少
问这干嘛!
『捌』 中国家居业的十大排名,他们的年销售额分别是多少
2015年十大家具排名:
1
百安居B&Q:年销售额104亿
百安居(B&Q)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英国翠丰集团(Kingfisher Group),是世界领先的大型国际装饰建材零售集团。翠丰集团是英国伦敦交易所上市公司,《金融时报》百强指数股,为欧洲最大的非食品专业零售投资集团。
1969年,理查德布洛克(Richard Block)和大卫奎尔(David Quayle)在英国南安普敦市港林路创建了第一家商店,商店的名字以两个人姓氏的头一个字母组成,B&Q从此就诞生了。
翠丰集团旗下拥有众多著名零售品牌,如B&Q, Screwfix, Castorama, Brico Depot, 并在英国、法国、波兰、中国、土耳其、俄罗斯、西班牙都有商店。翠丰集团还以21%的股份参股德国领先的DIY仓储零售商Hornbach,并与其结成战略联盟,在欧洲开设了120多家门店。翠丰集团在全球8个国家拥有超过820家连锁店、近7万名员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装饰建材营销体系。
1969年,B&Q在英国的南安普敦市(Southampton)成立。经过40年的成功发展,B&Q在英国本土拥有超过300家的装饰建材连锁店,是英国家喻户晓的装饰建材第一品牌。
2
东方家园:销售额突破100亿
东方家园是中国最大的家居建材连锁企业之一。1999年8月,东方家园首家门店丽泽店在北京开业,经过9年的发展,已经在北京、沈阳、成都、西安等16个城市拥有25家直营店铺,营业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位列中国连锁企业百强前茅, 成为中国本土最为出色的装饰建材家居零售企业。
3
宜家IKEA:宜家中国2014财年的销售额是88亿人民币
宜家历史始于1943年瑞典,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当时只有17岁。自那时起宜家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在全世界40个国家/地区拥有127,800个员工,年销售额212亿欧元的大型零售企业。
宜家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这是宜家所做的一切事情——从产品开发和采购,到我们在全世界的宜家商场如何销售我们的产品——的中心思想。
以高价格制造优质产品,或者,以低价格制造劣质产品,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以低价格制造好产品,你必须找到既节约成本又富有创新的方法。这是宜家自其在瑞典斯莫兰起步之日起始终不渝的追求。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材料和与人们的需要和品位相符的生产方式,这意味着我们的成本低廉。
我们的理想和商业理念:在宜家,我们的理想是为大众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商业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
4
红星美凯龙:2013年红星美凯龙的商户销售总额或将突破600亿
红星美凯龙自1986年创业以来,始终以建设温馨、和谐的家园,提升消费者的居家生活品味为己任,至2010年7月,红星美凯龙已在北京、上海、常州、天津、南京、无锡、扬州、徐州、连云港、长沙、重庆、成都、南昌、西安、杭州、桐乡、郑州、蚌埠、合肥、石家庄、洛阳、盐城、沈阳、包头、淄博、昆山、深圳、衢州、贵阳、银川、佛山、泰兴、秦皇岛、鄂尔多斯、南通、常熟、南阳、青岛、柳州、泉州等城市开办了66家商场。2009年销售总额突破313亿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家居流通业第一品牌。
创业24年来,红星美凯龙始终秉承“一丝不苟,食信誉为生命;勤奋务实,视今天为落后”的企业精神,积极实施“品牌市场全国连锁化经营”,筛选品牌、质量和服务均让顾客满意的厂商进驻,追求厂商品牌与红星美凯龙一同提升。红星美凯龙在中国家居业首创了“所有售出商品由红星美凯龙负全责”的诚信创举,为中国家具建材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5
居然之家:销售额超过300亿元
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份,是由全国华联商厦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天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33位股东共同投资设立的大型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8100万元人民币。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投资开办以"居然之家"为统一字号,为顾客提供装修设计、装饰材料、家具、家居用品及饰品等"一站式"服务,融家装设计中心、家具建材品牌专卖店、建材超市、家居商场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大型家居建材主题购物中心。
6
集美家居:2014年收入41亿元
创建于1984年的北京集美家居市场集团有限公司是京城最大的家居企业集团之一,总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囊括了家具的制造、经营、家具的市场展销、建材、装饰品展销及家装设计施工、字画艺术品交流和窗帘布艺展销等,形成了“一站式购物”的“泛家居”产业集团。公司旗下,拥有定慧桥集美家具建材城、大红门集美家居大世界、集美家居廊坊店、集美家居北苑店、大兴榆垡集美家具公司、集美建筑工程装饰公司、迅雷建筑材料公司、美晶广告公司、建筑队以及占地30000余平方米的榆垡集美家具生产基地等企业,超大的规模,优质的服务已经将集美打造成了北京最大的家居建材流通基地。目前,集美正在进行一些列的扩张发展行动。2008年6月,集美与天津津兰集团达成合作进驻天津津兰国际商贸中心,独资开发集美天津项目,15万平米高档家居卖场将于2009年底完成主体工程,2010年正式营业,建成之后的集美天津店将构建天津市场单体最大的高档家居卖场。2009年十.一集美家居北苑店正式开业,从筹备到到开业45天的时间创造了又一个集美速度的神话。此外,集美利用经济危机的机遇,已然把发展的触角伸到了国外,位于法国巴黎大区的“集美家居法国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
多年来,集美集团已经形成了清晰而正确的发展战略思路,企业拥有成熟而富有经验的领导团队,有一整套完整严密的运行机制,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1国际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7
乐华梅兰LM:不详
来自法国的乐华梅兰集团始创于1923年,由阿尔道夫·乐华先生和萝丝·梅兰女士在法国北方的里尔市开办了一家仓储店,销售一战后美军留下的剩余物资,“乐华梅兰”由此诞生。乐华梅兰与先其一步在京开店的法国欧尚超市集团同属穆里叶家族,系世界500强企业,该集团旗下拥有15个大型国际零售集团,除乐华梅兰、欧尚之外,还有迪卡侬体育用品连锁店、连锁餐厅、连锁服装店等等。
目前,乐华梅兰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四、欧洲第二大跨国装饰建材零售集团,现已在全球近十个国家开设700余家连锁店,在法国、西班牙、波兰、意大利、巴西、葡萄牙、俄罗斯、中国、希腊等十多个国家的家居建材市场占有领先地位。集团现拥有36000多名员工,集团营业额在过去的五年里翻了一番,营业额每年递增15%。
乐华梅兰集团旗下现有7个品牌店,分别是“乐华梅兰”(大型装饰建材超市)、“装修城”、“OBI”、“AKI”(中型装饰建材超市)、 “Weldom”、“Dom Pro”(小型装饰建材便利超市)以及“装修人”(装饰建材连锁折扣店)。完整的业态组合及成熟的经营理念使其所到之处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法国第一、西班牙第一、意大利第一、葡萄牙第一、巴西第一、波兰第一……
8
家得宝:2014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的194.7亿美元增长5.4%至205亿美元
HomeDepot于1978年创立,全球最大的建材家居零售企业,是排在沃尔玛、家乐福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零售集团。它遍布全美1800p多家连锁店、2004年750多亿美元左右的销售额。目前“家得宝”在国内共有50多名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在中国采购家居建材用品,并从事该行业的市场调查工作。这些工作是否为“家居货栈”全面进入中国并开设连锁店做准备公司业绩:1999年营业收入38,434.0百万美元.
美国家得宝公司为全球领先的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家得宝遍布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等地区,连锁商店数量达2234家。家得宝连续9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欢迎的专业零售商”。并在2007年美国财富500强中排名第17位,2006年全球财富500强排名第43位,同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仰慕的专业零售商”第1位及“最受仰慕的公司”第13位。从1978年亚特兰大的第一家店到今天足迹遍布全球。在美国49个州拥有1200多家店铺,海外有133家。
9
华美乐:2011两亿,目前不详
华美乐建材超市有限公司为华美乐建材企业集团旗下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是东莞本土最大的建材超市,也是广东省最具规模的建材零售企业。华美乐拥有南城、常平、塘厦、广州新塘4家自营超市和4家装饰公司,致力为您提供选材、设计、施工等一站式家居服务,旨在为你缔造舒适、健康的家居生活。
华美乐建材超市主要经营瓷砖地板、卫浴洁具、橱柜电器、门窗灯饰、窗帘园艺、油漆五金、电工电料等十大类58000种装饰建材商品,完全满足家居及工程装饰的材料需求。华美乐一直以来都对本土建材超市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建材商品、专业高效的全程无忧服务。并以强大的规模、价格及服务优势,连续六年雄居同业态销售榜首,成为东莞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家居装饰建材流通企业,同时奠定了企业在珠三角建材超市的航母地位。
客户惠遍东莞及周边地区万户家庭。关注顾客的需要,努力经营家的梦想。选择华美乐,您将成功踏出梦想家居的第一步。在稳步发展的路上,华美乐将继续秉承“诚信-合作-创新-执着”的企业核心理念,紧跟珠三角经济发展步伐,为跃居中国顶尖品牌而不懈奋斗。
10
好美家:具体不详
好美家装潢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国性专业连锁超市公司,在上海和武汉共有14家好美家建材大卖场。
好美家隶属于中国最大的商业集团——百联集团,也是中国第一家引进欧式风格的本土品牌装潢建材连锁超市。
好美家正以日益稳健的快速发展的脚步为中国的老百姓提供50000多种优质的建材商品,打造完美新家的设计方案。
50000余种优质商品,一站购齐
在好美家任何一家商场都有50000余种装潢建材,每类商品都有我们精选的几种品牌可供选择,包括磁砖、地毯、厨房设备、电工电料、园艺、居家用品、五金工具、门窗型材、地板、油漆涂料、卫生洁具龙头等。所有商品完全由顾客自己在货架中自由选购。
好美家的运作模式以大型超市为依托,14家门店、每年几十亿的装修的材料规模采购量,使好美家能够以最低的价格从供应商处采购到优质的产品,并以最低的价格提供给顾客。
128道质检流程,层层把关商品质量。严格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保证了好美家的商品在低价的同时具有可靠的品质。从采购到销售,严守每道质量关,任何有瑕疵的商品都不会进入流通渠道。大到卫浴材料、厨房材料,小到五金配件、螺丝钉,都以完美的品质作保障。
『玖』 中国家电销量排行榜介绍(最新)
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对家庭用具的要求需求特别的大,家电产品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每家每户都需要吃饭,都需要清洗衣物,如今家电产业市场需求非常大,每家每户都需要家电产品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那么大家知道在国内市场上哪些品牌的家电销量好呢?小编正好对家电产品有一定的研究,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下销量最好的十大家电品牌吧!
中国十大家电销量排行
NO.1海尔集团(Haier)
海尔家电一直在市场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尤其是白色家电、小家电市场。目前,海尔已在智能家居、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上有长足的积累;在专利、自主知识产权上更有着坚实的沉淀;同时,还参与了诸多国家家电标准的制定。
NO.2格力电器(Gree)
10多年前,格力与中国大多数家电企业一样,产能虽大,却以组装、贴牌加工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残酷的事实告诉格力人,贴牌“打零工”或是“肉搏”打价格战,虽能抢得一定市场份额,但只是短期行为,一个没有核心科技的企业是走不长远的,更是没有脊梁的。
NO.3美的集团(Midea)
美的集团是一家综合制作为主的综合性企业,旗下拥有小天鹅、威灵、华凌、安得、美芝等十余个品牌。而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美的携手小米,将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态链、移动互联网业务领域合作。
NO.4乐视(Letv)
乐视是乘着互联网而起的,贾跃亭提出“平台+终端+内容+应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乐视生态模式,推出超级电视和盒子、收购花儿影视等策略都不断推动乐视前进,而智能手机也补齐了终端布局的关键一环。
NO.5三星(SAMSUNG)
如今的三星家电开始优化产品组合,向高端化发展,凭借曲面、超薄、超高清等高附加值产品成功引爆了新一轮增长热潮,充分释放新的消费需求。
NO.6海信集团(Hisense)
海信集团持有海信、科龙和容声三个中国着名商标,并且海信还接管了夏普在北美和南美的电视机业务,让自己的家电业务更具实力、更国际化。同时海信一直致力于打造最佳用户体验,并将产品向年轻人靠拢。
NO.7索尼(SONY)
索尼称得上是日本家电的“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家电风靡世界各地。家电产业作为拉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造就了“日本制造”在世界市场的良好口碑。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家电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被韩国、中国等后起之秀赶超,但仍是家电行业不朽的传奇。
NO.8创维集团(Skyworth)
2010年创维正式跨界进入家电领域,从第一台冰箱下线到第100万台冰箱下线,创维仅用了两年时间。2013年以来,创维电器又相继推出了洗衣机产品、冷柜、空气净化器,开启了多品类的发展之路。
NO.9飞利浦(PHILIPS)
飞利浦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品牌,从彩色电视、照明、电动剃须刀的等等产品。从2008年1月1日起飞利浦成立了三大事业部:医疗保健、照明和优质生活,进一步将飞利浦定位为一家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公司,其业务结构和发展策略充分反映客户的需要。基于这样的业务组合,飞利浦打造了“健康舒适、优质生活”领域品牌。
NO.10西门子(SIEMENS)
由于西门子家电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而且品类众多,包括冰箱、洗衣机、干衣机、厨房电器、洗碗机、电热水器和小家电。因其品质和功能受到消费者青睐,其冰箱的零度保鲜功能非常实用。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中国十大家电销量的排行介绍,希望大家对此了解一下,如今家电产品是人们的必备品,所以对它们多一些了解对我们并没有坏处,如果大家能够对家电品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的话,可以方便大家在以后的家电购买中起到很好的作用,让大家选到最优惠的家电品牌。如今市场上家电品牌繁多,小编希望家电厂商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面向消费者群体。
『拾』 家电行业的竞争状况
2007年,国内白色家电市场呈现城镇更新、乡村普及。中心城市保有量相对较高,
开拓中小城镇与乡村市场成为内销增长动力。冰箱进入城镇较早,面临更新换代,
且乡村普及令需求潜力得以释放,加之科龙与美菱恢复性增长,令冰箱内销增长显
著。空调进入城镇较晚且未向乡村普及,处于城镇饱和与乡村需求难释的境况,令
内销增幅骤降甚至负增长。独具的价格优势令白色家电出口持续高幅增长,退税是
出口获利重要来源。出口扩大产销可提高产能利用率,凸显规模效应,利于摊薄单
位成本。降低家电出口退税率令企业原材料成本增加,挤压了盈利空间。人民币升
值对家电企业影响负面,产能过剩致使出口成为企业生存的倚仗,低价低成本是主
要优势,汇率变动难以实现出口价格提升。非关税壁垒作用凸显,主要出口地区提
高节能指标和征收回收费;换用新冷媒制冷剂令空调单位成本增加,削弱了出口成
本优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对我国家电产品实行反倾销措施,倘若遭受全面反倾销
,必定对家电行业和企业造成致命打击。
第一章 2006年全球白色家电产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整体状况
二、空调
三、电冰箱
四、洗衣机
第二节 基本特点
一、行业进入壁垒低,竞争者众多,市场逐渐呈现饱和状况。
二、厂家差异化道路
三、市场细分更加明显
四、产品走向
五、行业加速整合
第三节 主要国家与地区
一、美国:市场成熟、需求增长平稳,品牌众多,市场竞争激烈
二、欧洲: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新的环保政策加大外来品牌进入的难度
三、日韩:消费市场保持平稳,产量逐渐外移
四、印度:市场潜力巨大,未来战略要地
第二章 2006年中国白色家电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
二、产业结构
三、产业竞争
第二节 基本特点
一、国内厂商的市场地位优势依旧明显
二、各厂商上纷纷将注意力瞄向三四级消费市场
三、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制约行业发展
四、中国白色家电产业正处于整合关键期
五、宏观政策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第三节 重点地区发展概要
一、长三角
二、珠三角
三、其他重点区域
第三章 2007-2011年中国白色家电发展预测
第一节2007-2011年中国白色家电产业趋势分析
一、空调市场发展趋势
二、电冰箱市场发展趋势
三、洗衣机市场发展趋势
第二节2007-2011年中国白色家电产业规模预测
一、空调市场预测
二、电冰箱市场预测
三、洗衣机市场预测
第三节2007-2011年中国白色家电产业结构预测
一、产品市场结构
二、区域市场结构
三、营销渠道结构
第四章 006年中国白色家电细分产业研究
第一节 空调产业
一、发展状况与特点
二、驱动力
三、阻碍因素
第二节 电冰箱产业
一、发展状况与特点
二、驱动力
三、阻碍因素
第三节 洗衣机产业
一、发展状况与特点
二、驱动力:技术创新成为产业热点
三、阻碍因素
第五章 中国白色家电产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 国内厂商
一、竞争策略
二、各厂商比较分析
第二节 国外厂商
一、竞争策略
二、各厂商比较分析
第三节 渠道厂商
一、竞争策略
二、白电市场的渠道结构
三、细分市场的渠道结构
四、渠道发展特点
五、各厂商比较分析
第六章 中国白色家电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中国白色家电产业链发展研究
一、特征
二、趋势
第二节 中国白色家电产业链模式演进
一、产业生命周期
二、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
三、演进路径与挑战
第七章 我们的建议
第一节 对政府的建议
一、宏观调控
二、更加发挥家电行业协会的帮助企业经营的作用
三、指导家电行业发展方向,增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二节对 厂商的建议
一、产品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渠道策略
四、品牌策略
五、服务策略
第三节对 渠道商的建议
一、改进运作模式达到与厂家的双赢
二、避免盲目投资,减少渠道成本扩大销售利润
三、品牌店、超市和大型百货商场惟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保存自己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