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具市场 > 文粹家具怎么样

文粹家具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7-23 04:48:07

Ⅰ 恳请各位提供些许关于考古和历史的书籍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古墓、珠宝、古尸、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
掘的详细经过。。。。。。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然而。。。。。。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南越王墓发现、发掘那曲折而动人的经过,也充分展现了南越王国风起云涌、大喜大悲的历史画面。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率部,以剿匪及军事演习为名,荷枪实弹进入东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打开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 。。。。。。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这是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新中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长篇纪实文学。

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二,《天国的灵光:佛像》

本书是走进珍宝世界系列图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绍了汉、十六国时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间的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对读者的欣赏。全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识性及鉴欣赏性,是文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本书是关于李宪夫妇葬墓的发掘报告。本书记录了该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内装饰壁画以及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铜、银、玉、玻璃料器等妈妈,这些都为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序 我们的心愿引子壹 汉兵马俑坑的发现贰 发掘清理兵马俑叁 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试掘到正式批准发掘伍 内外墓道发掘告捷陆 会战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贵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两个问题后记

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六,《帝国的辉煌》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图书。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秦国历史以及秦所创造的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

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本书集中展示了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问世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找寻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时期重要考古遗迹调查报告(1992-2002)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图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的再观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是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大事件之一。此遗址被列入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眼前的这本小册子,作者尽力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这一段牵涉众多学科和专业性很强的历史,融会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这是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随笔集,收录其80及90年代所写书序、讲演稿、报刊文字及访谈记录。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研究理论与发展,学者介绍,学界轶闻掌故、考古时事及对学术的前瞻。以随笔的形式,读者不仅可了解张光直学术上的直知灼见,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诙谐、宽容、乐观、热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尊长。这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书包括趣探事源,趣谈考古,趣觅古迹,趣话文物几个篇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究了考古中的来龙去脉之谜。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考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者、考古过程、考古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过程中难以言表的身心体验。

红山玉器图鉴
·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走进汉画
·宜德彝器图谱
·清代地方私帖图录-甲种本之二十
·戴志强钱币学文集-甲种本之十七
·中国传统漆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
·中国考古学(第5卷)=Chinese Archaeology
·古墓--雅俗中国丛书
·走进考古现场
·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宋元青白瓷鉴藏
·国宝
·中国寻宝地图
·国宝沉浮录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上下
·考古探险·古代王朝的历史踪迹
·考古探险·绝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险·记录神秘的历史碎片
·考古探险·再现历史的神秘辉煌
·考古探险·医病史中的生死轮回
·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
·鉴识古印
·唐代墓室壁画研究
·明清床榻
·盈握珍玩
·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
·皇室文玩珍藏
·让你价值连城(收藏家发迹的秘密)
·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
·洛阳考古集成(夏商周卷)
·簠斋金文化
·音乐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簠斋金文题识
·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昭陵唐墓壁画
·龙山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胡汉之间:“丝周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
·文物鉴定与研究
·科技考古(第一辑)
·西汉孤魂:马王堆汉墓发掘之谜
·古玩谈旧闻--文玩鉴赏丛书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彩色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
·东方考古(第1集)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
·翡翠首饰价值考成(上、下册)
·中国陶瓷史
·中国文物年鉴.2005
·巴东罗坪
·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中国民间人物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民间人物
·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论丛)
·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究-原匈奴、匈奴
·古今神秘现象全纪录--考古篇
·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
·最新田野报告:考古(《纽约时报》科学版)
·大考古(考古·文明·思想)
·中国考古未解之迷
·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彩图版
·中国考古地图
·世界考古大探索(世界悬疑与文明大探索)珍藏版(4)
·火坛与祭司鸟神--中国古代祆教美术考古手记(紫禁书系)
·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中国考古学(走向与推进文明的历程)
·古代玉器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天文考古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沙漠考古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古代铜鼓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世界考古奇案(探索未知世界系列丛书)
·考古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网络系列)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考古学论文集(上,下)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双色版]
·新石器时代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下册)
·探索· 考古发现
·考古的历史--彩色人文历史
·世界著名考古发现探秘(少年的文化之旅)/少年博览丛书
·青桐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下册)
·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
·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插图本)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彩色未解之谜系列
·考古的故事 (世界卷)
·沉舰--3000年海战史的考古之旅
·吴城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吴城文化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
·古代漆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宋元明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帛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屈家岭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红山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马王堆汉墓(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石窟(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服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裴李岗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兵马俑坑(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城市(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隋唐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玺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汉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曾侯乙墓(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农业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夏商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第一辑(8本套装)
·古代岩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滇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旧石器时代考古(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楚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广州南越王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中国重大考古发掘手记--秦兵马俑
·(正背翻)中国 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语石 语石与同评-考古学专刊丙种第四号
·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西藏高原田野考古系列丛书)
·揭阳考古(2003-2005)
·郑州宋金壁画墓(中国·郑州考古)
·中国郑州考古四郑州大师姑2002--2003
·清江考古(长阳地区考古发掘报告)(精)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精)--中国文库
·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中国文库)
·中国化石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2000(东北地区卷)
·2003年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原考古大发现3楚墓疑云
·中原考古大发现1叩醒商城
·中原考古大发现2殷墟之谜
·中原考古大发现4龙门佛光
·中国考古探秘-风雪定陵(插图版)
·中国考古(英文)
·美术考古学导论(刘凤君)
·中国考古学史 (插图珍藏本)
·考古学读本
·考古学读本
·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考古学读本
·中国名砚揽胜
·考古探险·古代王朝的历史踪迹
·考古探险·绝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险·记录神秘的历史碎片
·考古探险·再现历史的神秘辉煌
·考古探险·医病史中的生死轮回
·金沙: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
·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
·民国交通联运图印花税票(附数据库光盘)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考古学理论导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
·理论考古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
·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华南考古(1)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二卷)
·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名窑地图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
·东方考古(第1集)
·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上下)
·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
·高句丽遗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渤海遗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魏晋南北朝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敦煌吐鲁番文献(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石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简牍/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青铜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
·200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张宏彦著)
·闽宁村西夏墓地(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
·闽侯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报告(精)/福建文物考古报告
·文字考古(1)(精)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张昌倬主编)专升本)
·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
·美术与考古(上下册)--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13
·许昌漯河钱币发现与研究
·临海文物志
·上海文博论丛·第13辑
·汉长安城武库
·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1)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彩色未解之谜丛书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0年卷)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白玉鉴赏
·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年卷)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0年卷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
·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 上下
·文物学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
·古玩指南:铜器
·古玩指南:玉器·镶嵌
·马王堆汉墓探秘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
·隋代虞弘墓
·北齐徐显秀墓
·面向大地的求索(20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敦煌考古漫记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
·厦门考古与文物(第二辑)--厦门文化丛书
·真如集:浙江考古学会学术论文集
·揭阳考古 (2003-2005)
·名家收藏趣谈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
·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陶瓷器玩藏文图--精致生活丛书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提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
·神木新华
·清代御窑瓷器
·旅游文物鉴赏
·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
·清三代青花盖罐
·西湖名人墓葬(西湖全书)
·钧台窑发现与探索
·中国考古学(英文版 全四册)
·来自地下的声音:中国历史考古大发现
·沙漠考古
·华夏神都:全方位揭迷三星堆文明
·守望砚田
·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共二册
·陶白捐赠文物选集
·原州古墓集成
·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
·文博丛谈
·捐献铭记
·汉英文物考古词汇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中国陶瓷简史:英文
·Pediatric Anesthesia Handbook
·揭阳考古(2003-2005)
·河南旧石器考古与第四纪研究论文集
·文物精华
·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
·考古大悬疑
·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 全三册)
·美洲考古大发现:被征服者扼杀的文明
·中国历史考古大发现:来自地下的声音
·西亚北非考古大发现:打开历史之门
·古希腊罗马考古大发现:欧洲文明之源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文明的曙光
·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
·安阳殷墟出土玉器
·考古大悬疑(发现·探索丛书(经典版))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长清西汉济北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宋元明考古(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两周考古(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帛书(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灿烂佛宫(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
·屈家岭文化(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大汶口文化(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马王堆汉墓(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美术与考古(上下)(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
·晚清民国瓷器
·西域考古图记
·南通博物苑文物精华
·昙石山文化研究
·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
·希腊艺术与考古学
·夏商周历史与考古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
·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
·中日两国考古学·古代史论文集
·古钱币
·太原隋虞弘墓
·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
·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4辑
·邢台粮库遗址
·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
·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砚谈/把玩之旅丛书
·西亚考古史(1842--1939)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七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
·中国考古未解之迷:图文版
·昆虫羊甫头墓地
·触摸尘封的历史
·官窑内造款作品集/古玩与收藏丛书
·洛阳王湾--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
·甲骨文拓片精选:书体分类及临摹指要
·收藏杂学
·考古中国4D
·考古中国3D
·考古中国2D
·考古中国1D
·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巴蜀考古论集
·大家小书·野人献曝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古代青铜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四川历史考古文集
·中国古玉鉴藏
·考古学论文集(外一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上.下
·龙泉青瓷赏析
·中国考古学要论
·淘宝上海
·锦灰三堆
·旧都文物略
·古陶珍宝:唐三彩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十卷 考古论集
·2003成都考古发现
·东方考古(第1集)
·成都考古发现(2002)
·中国史前考古研究论集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八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 第四卷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语石;语石异同评(考古学专刊)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上)
·人类的十大考古发现
·潜山薛家岗
·中国化石古人类和就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2000)·东北地区卷
·探索·考古发现
·湖南考古2002(上下册)
·夏商周文明研究·五 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大彩文库:古砚
·大彩文库:漆器
·大彩文库:清代玉器
·大彩文库:古茶器
·耶稣最后的法老:提示西方文明的真实历史
·天下第一剑:兖州镇水剑纵横谈
·乾陵文化研究(一)
·唐惠庄太子李

Ⅱ 与家具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奢华,小巧玲珑,精雕细刻,新颖、朴实无华、雍容典雅。

Ⅲ 清明特稿 ‖ 石禄生:忆念先祖话收藏

我的收藏世缘

◆  ◆ ◆

文 |石禄生

引言

又是一年清明时,皓月当空,心思如水。此情此境,缅怀祖先是人们内心深处情真意切的心灵主题。今时风月万古传,祭拜祖先的意义,不仅在于怀念逝去的亲情,更在于从中追寻精神的指引。

大千世界,万物皆有缘。回首往事,多年来,笔者兄弟数人致力于收藏事业,如今略有小成,算是与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一切,莫不源于本人祖上世代传承下来的收藏情怀。这也是先祖给予我们兄弟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笔者所在的家族,即今福建省武平县中堡镇中堡村石氏,自十九世祖石映辉公(字修堂)、二十世祖石邦殿公、含卜二十一世祖石振厘公、二十二世祖石柏先公以来,世代衷情于古代器物的收藏与鉴赏。

历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故,我祖上几代人累藏下来的器物,大部分虽已遗失或遭毁损,但仍有少量得以有幸存留于世,其中包括青铜器、瓷杂、古家具、古字画等。

受世代收藏家风的影响,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笔者兄弟数人开始涉足收藏领域。

从初始的浅尝辄止、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的大举投入、深度鉴赏,我们的收藏实践很快就从家传“情怀”层面转入到了“专注”收藏阶段。

时下有一句话叫 “始于颜值,忠于人品” ,用来形容为人之道。同样的句式套用在笔者的收藏事业中来,则可谓“ 始于情怀,忠于情怀,归于专注。 ”

回首收藏生涯,笔者深感有必要回过头去,重温一番我家族祖上几代人的收藏足迹。

值此普天祭祖之际,笔者捉笔写下这篇小文,以缅怀前人先祖,追忆他们的藏家情怀及其渊源。

缘起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这一届的科举会试,产生了两位响当当的进士人物,一个是 阮元 ,江苏扬州府人,是年二十五岁;另一个是 伊秉绶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是年三十五岁。此二人皆进士及第,他们后来均以金石学、书法、书画、经史等方面的造诣和成就,载誉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仿老隐这一年的会试主考官当中,其中有一人是礼部右侍郎铁保,他是“清四大书家”之一。

阮元和伊秉绶在会试当中展现出来的文史和书法才华,引起了铁保的注意和赏识,这为他们日后的交集埋下了伏笔。

其时,笔者的十九世祖石映辉公,在山东境内任武官,其官阶为武略骑尉。

石映辉公作为一介中级武官,原本跟阮元、伊秉绶这样的文人进士八竿子也打不着;但谁也想不到,数年之后,相同的金石雅趣和收藏爱好,将石映辉公、阮元、伊秉绶等人拉到了一起。当然了,此为后话。

话说阮元考取进士功名以后,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这是一个短期职位,主要的职能大概是学习和了解为人臣子的职责和规范之类的常识,并从中获得一些初始经验。

负责教习庶吉士的人称之为教习官。当时担任庶吉士大教习的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学士和珅。由于这一层关系,作为新人的阮元,跟和珅接触颇深。

众所周知,除了皇室藏家,和珅在大清史上算是无出其右的收藏大家。

据推测,他对古代青铜器、书画、文玩等藏品的酷爱与鉴赏功力,在相当程度上感染或影响了阮元,这使得阮元将来在繁重的仕途工作中也不忘潜心钻研“金石学”。

1793年至1795年,受乾隆皇帝遣调,阮元在山东任提督学政,也就是主管山东全境的教育与科举事务。

期间阮元广交山东及寓鲁的收藏家和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等,这又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文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1794年,曾经担任阮元科举主考官的礼部侍郎铁保,被任命为这一届科举乡试的山东考官,他抵达济南后,身为提督学政的阮元自然要全程相伴。

出身于满人武官世家的铁保,对武略之事全然不感兴趣,却对源于汉文化的收藏文化、金备厅石学、传统书画等情有独钟,且造诣深厚,这让阮元大为触动。

也就是在这一年,阮元开始编修《山左金石志》,并与山东巡抚毕沅共商考古事宜。总之在阮元的带动下,山东官场乃至民间社会都掀起了考古、收藏等风气,以及“金石”文化风。

彼时,我的十九世祖映辉公,在山东任武略骑尉已多年。在此要说明的是,清代的“武略骑尉”官阶称号,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制定的。

可见,石映辉公或许是清代最早一批“武略骑尉”当中的武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武略骑尉后来成为世袭制的官职,即有着相当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由此推之,石映辉公在山东的任职时间,远超阮元。

或许是受阮元在山东境内掀起的收藏文化风的影响,又或许是石映辉公本来就有此雅趣,反正他后来也加入到了古文物的发掘、收藏和鉴赏行列中去。

其时,石映辉公年近退休,按照大清军律,逐渐卸下了繁杂的军务,这使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培育收藏雅趣。

那时候,历史藏品几乎并不具备货币化流通的功能,收藏家收集古物的多寡,通常取决于收藏家本人付出的心力和精力,财力倒在其次。

因此,石映辉公在山东任职期间,凭着一股子收藏雅趣,收藏了不少历史文化价值甚高的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乾隆末期,作为深爱收藏文化、醉心于“金石”文化的同道中人,贵为“学台”的阮元,和身为“武略骑尉”的石映辉公,有着较为密切的交往。

阮元时年三十出头,而石映辉公则远年长于阮元,但年龄的悬殊并不妨碍阮、石二人互为忘年交。

本着收藏之道或金石雅趣,阮元和石映辉公互有拜访,不论朝政,亦不谈风月,二人共赏收藏之趣,同鉴古物之谜,交流之余,互换藏品物件亦有之,互赠诗文更是家常便饭。

石映辉公和阮元的收藏雅趣之交,在本人所在的石氏家族内部,被引为千古佳话,代代称颂。

石映辉公已经进入武官生涯的尾声,不久后他即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族谱中没有记载),他携带毕生累藏的藏品物件,归隐了家乡即今福建省武平县中堡镇中堡村。

临行告别之时,作为文人赠礼,阮元提笔写下了宽幅书法作品《朱文公家训》,赠予石映辉公。应石映辉公的请求,该书法作品以屏风格式写成,除了遵照原文抄录清初理学名家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又名《朱文公家训》),还在正文两边写下了一幅楹联名句: “尊前俱是蓬莱守,笔下还为鲁直书。”

对于这幅阮元书法赠物,石映辉公视之如珍宝,他归隐家乡后,即着手打造了这款高长的屏风(如图),将阮元书法《朱文公家训》刻制于其上,以作为石家的家训家规镇宅之宝。尤其难得的是,这款屏风迄今仍保存完好。

缘转

跟阮元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伊秉绶,虽年长阮元十岁,但二人却以大抵相当的文史才华和书画雅趣,互有惺惺相惜之情。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相互仰慕只停留在神交的层面,但闻其名,不触其人。直到后来他们在扬州相遇了。

当阮元在山东以“金石之学”闻名于大江南北,并与石映辉公互有往来共探收藏雅趣之时,伊秉绶尚在京城刑部任职。

阮元在文物考古、收藏、金石学等领域的奇闻异事,伊秉绶时有耳闻;但对于石映辉公其人,同为福建汀州人士的伊秉绶,彼时是全然陌生的。

嘉庆四年(1799),伊秉绶终于离开京城,转任地方,他的新职务是广东惠州知府。

这时候阮元已经从山东学政调任浙江学政,不久又升职为浙江巡抚。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比伊秉绶年轻十岁的阮元,他的仕途发展好于伊秉绶,官阶级别也更高。

嘉庆十年(1805),对阮元和伊秉绶来说,都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工作或生活变故:

这一年,阮元的父亲去世了,而且是在阮元位于杭州的巡抚官邸内病死的,此前其父一直跟随他在任职所在地居住。

阮父虽然是在杭州死的,但按照逝者要落叶归根,以及为人子应解职“丁忧”(即守孝节)的伦理惯例,阮元回到了家乡扬州,并要在家居住满三年,才能重新恢复官职。

而伊秉绶此前因在惠州知府任上得罪了顶头上司而被罢职,正值“待业”之际,这一年因扬州发大水、闹水灾,已经转任为两江总督的铁保,出于对伊秉绶的赏识和提携之心,力荐他做了扬州知府。

由此可见,铁保是阮元和伊秉绶共同的“恩师”或知己,他对阮、伊二进士的人生影响是很大的。此为题外话。

重要的是,伊秉绶和阮元终于在扬州相遇了。此一时彼一时,之前阮元贵为巡抚级别的朝廷大员,如今因“丁忧”而赋闲在家,而伊秉绶却成了他的父母官。

有关伊秉绶在扬州知府任上治理有方,从而深受扬州百姓爱戴的事迹,可参阅 《才高八斗,卿本张狂,他最终悟道“省躬慎言”才是人生真智慧》 一文,在此不赘述。

本文着重谈谈伊秉绶和阮元为弘扬收藏文化、金石文化而相识相交的往事。

伊秉绶和阮元同一年进士出身,惺惺相惜多年,之前始终没有机会做正面交流。如今同在扬州,相互拜访,进一步深交是顺理成章之事。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科举背景,相同的“恩师”即铁保,更有着志同道合的经史、书画、金石、青铜等收藏文化意趣。多少个江风习习的夜晚,在辽阔的扬子江畔,伊秉绶和阮元促膝长谈,共鉴收藏文化之风雅:

嘉庆十年(1805),阮元在扬州建隋文选楼,两江总督铁保题写“隋文选楼”石额,今存扬州高旻寺中;伊秉绶则题写了漆联“七录旧家宗塾,六朝古巷选楼”。

嘉庆十一年(1806),伊秉绶为了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以官府的名义特聘阮元等人议编了《扬州图经》、《扬州文粹》等。

同年六月,扬州知府伊秉绶嘱托阮元重刻“石鼓十石”于扬州府学。十月,阮元所撰《十三经校勘记》刻成。

同年,阮元经与翁方纲、伊秉绶、江藩等“金石”名家共同辩识,考古论证了西汉厉王刘胥造宫殿用石,伊秉绶将之运于扬州府学。

嘉庆十二年(1807),阮元经考古论证,在扬州雷塘一带,发现了隋炀帝陵,并亲自立了碑石,又请扬州知府伊秉绶题写了石碑文字。

伊秉绶和阮元在扬州共相处了两年多,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为弘扬扬州本地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诸多的贡献,被引为历史佳话。

嘉庆十二年(1807),伊秉绶因其父病故,从刚刚调任不久的江苏河库道任上解职,回家乡福建宁化“丁忧”。伊秉绶和阮元就此作别。两人的相知相交,戛然而止。

伊秉绶和阮元在扬州的文化“合作”之简短,固然令人唏嘘,但他们的分离,也引出了另一段藏家友谊或“金石”友缘:

笔者的十九世祖石映辉公,早在嘉庆七年(1802)即已在家乡去世,但他对收藏文化的痴迷,及其累藏古物件之成就,给早前在山东与之交往的阮元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由于古代通信不便,阮元并不知石映辉公已经去世。

所以,当伊秉绶与阮元辞行之时,阮元郑重其事地向伊秉绶介绍了其好友石映辉公,并告知了石氏家乡所在的地址,再三托请伊秉绶回到福建后,务必去拜访跟伊氏同为福建汀州府籍人士的石映辉公。

缘续

众所周知,伊秉绶自从扬州辞任回到家乡福建宁化“丁忧”以来,再也没有回到清廷官场中去。他先是一心在家为先父守孝,后则因潜心于金石学、书画等学术或文化意趣,加之居家陪伴母亲之需或厌倦官场之故,他干脆拒绝再出远门任职,尽管来自朝廷的邀约不断,伊秉绶也无动于衷。他的仕途生涯就此终结。

对伊秉绶来说,固然远门是不出了,但近地短游则多多益善。居家期间他当然少不得去宁化周边行走,并借机发掘各地的文物历史和“金石”文化。

除了这些地方之外,伊秉绶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个地方,即跟宁化同在汀州府辖区的今福建省武平县中堡镇中堡村,因为这是阮元向他引荐的收藏家石映辉公的家乡。

伊秉绶的家乡宁化县,距离石映辉公的家乡即今武平县,不过百来华里,旧时两地一并归于汀州府辖制。

因此,伊秉绶走访石映辉公的家乡,并不是难事。终于有一天,伊秉绶收拾好心情,踏上了寻访石映辉公的路途。

作为前四品朝廷命官或暂停履行公职的四品大员,伊秉绶的出行得到了汀州府辖制区官府的通力协助,他很容易就找到了武平中堡村。

令伊秉绶感到意外和难过的是,来到武平县中堡村后,他获知了石映辉公去世多时的消息。遗憾之余,令伊秉绶倍感欣慰的是,石映辉公的儿子亦即笔者的二十世祖石邦殿公,对他的来访抱以热忱欢迎。

石邦殿公继承了其父的收藏雅趣,不仅将石映辉公收藏的古物件保存得十分完好,并在不断地扩大收藏。

作为武平中堡石映辉公的直系子孙,笔者想要说明的是,石邦殿公后来的官阶级别跟他的父亲石映辉公一样,亦是“武略骑尉”;其子即二十一世祖石振厘公,再为“武略骑尉”。三代连续官拜“武略骑尉”,源于清廷的武官世袭制。

其时,同为“武略骑尉”的石邦殿公,暂停一切公务,居家为逝去的石映辉公“丁忧”,从而尽一个儿子的本分。无形之间,他跟同在“丁忧”期的伊秉绶有了某种共同语言。

同时期的阮元和伊秉绶在金石学、书法、书画等领域声名远扬,被视作文化大家人物。由于石映辉公跟阮元的直接关系,以及他跟伊秉绶的间接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亦使得偏居小山村的石家也有了显赫的声名。

凡此种种,都让石邦殿公备受感动,他不禁倾其所有,盛情款待伊秉绶,并以客家人的好客之道,“强留”伊秉绶小住了几日。

在此期间,石邦殿公跟伊秉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因伊秉绶年长其二十多岁,这段源于收藏文化交流的关系也称得上是忘年之交了。

难能可贵的是,石邦殿公的儿子,亦即笔者的二十一世祖石振厘公,当时只有十来岁,但他对收藏背后的文史领域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浓厚的兴趣。

对于伊秉绶和其父石邦殿公的交流过程,石振厘公可谓亦步亦趋,并不时大胆插话,试图阐述自己对于收藏文化和金石之学的文史见解。

伊秉绶的到访,可以说,深刻影响了石振厘公的内心世界,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他将来矢志将祖父石映辉公、父亲石邦殿公形成的收藏家风传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的二十二世祖石柏先公,后来果然又从他的父亲石振厘公身上继承了衣钵,致力于收藏。当然这是后话,不赘述。

话说伊秉绶辞行回宁化前,又依石邦殿公的恳请,为石家留下了几幅伊氏的墨宝。

实际上,在笔者祖传留存的伊秉绶书画作品中,不仅有书法物件,还有绘画品。其中的有关画作,是伊秉绶后来居家创作的作品。后来在石邦殿公回访乡居宁化的伊秉绶时,伊秉绶将这些画作赠送予他。

嘉庆十六年秋(1811),伊秉绶独自回访他曾任职的广东惠州,受到惠州百姓的争相接待,这使他心情大好,萌生他年再访广东的志趣。

嘉庆十八年(1813),伊秉绶再次回访广东。这一次,他到访的地方不止惠州,还包括广州、中山、肇庆等地;而且他还就近带上了一个同行的伙伴,即笔者的二十世祖石邦殿公。

石邦殿公全程陪同伊秉绶完成了他人生当中的最后一次到访广东,沿途百姓对于伊秉绶这位前广东官员的膜拜,令石邦殿公这个局外人看来也大为感动,他内心深感庆幸和荣幸能够跟伊秉绶这样的文人雅士相识相交。

也就是这次游历,伊秉绶在广东境内多处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墨宝佳作。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伊秉绶在广州白云山云泉山馆题写的隶书墨宝《云泉山馆记》。

伊氏《云泉山馆记》全文如下:“白云濂泉之间,有宋苏文忠公之游迹焉。大清嘉庆十七年,香山黄培芳、番禺张维屏、黄乔松、林伯桐、阳春谭敬昭、番禺段佩兰、南海孔继光修复故迹、道士江本源、黄明薰、董其役、拓胜境二十、靡金钱若干,次年,闽人伊秉绶适来观成,乃为之记,而系以铭。铭曰:盘谷乐独,山吾台怀开。孰若云泉,南国兴焉。七子诗坛,传百千年。”

《云泉山馆记》是一篇放在中国历代书法作品视野下,也属上乘的书法佳作;更是伊秉绶本人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它后来被拓刻于广东肇庆七星岩碑石之上,成为名流千古的地方人文景观之一。目前,在广东中山图书馆,还存有拓本碑石。

笔者的二十世祖石邦殿公,因陪同伊秉绶出访广东,所以也有幸见证了《云泉山馆记》这样一幅书法大家之作的诞生。这在我石氏家族内部也被引为千古佳话。

鉴于上述家族历史渊源,本人多年来一直在收藏界寻访伊秉绶《云泉山馆记》手书稿本,最终获知其下落并收藏。

尾声

嘉庆二十年(1815),伊秉绶经朝廷及京城友人的再三邀请,最终还是从宁化动身,前往北京。途经南昌时,伊秉绶特意去拜会了他的老朋友阮元,其时阮元任职江西巡抚。这一次,是他们毕生最后一次会面。

事后阮元赋诗《伊墨卿太守由闽赴都过南昌赋别》纪念此次会面:“洪都三日住,淮海十年情。”洪都者,南昌也。淮海十年情,则专指十年前伊秉绶和阮元在扬州的那一段友情岁月。

此情此景,令人为之动容。他们在会面中,亦提及了他们共同的朋友石映辉公(字修堂)、石邦殿公父子。

伊秉绶再次告别阮元后,又途径扬州作了三月之久的停留。故地重游,太多的往事,太浓的怀旧心绪,牵绊住了伊秉绶的脚步。

伊秉绶最终在扬州得了秋寒,逝于他心念不止的如斯之地。他的死,震惊了扬州百姓,也成就了他在扬州的流芳百世。

结语

有关笔者的世祖石映辉公(字修堂)、石邦殿公,分别跟阮元、伊秉绶的交情往事,本人自年轻时代起即有耳闻。

出于对收藏文化的喜爱,以及对阮元、伊秉绶等历史大家的崇敬,同时亦为了纪念直系世祖石映辉公、石邦殿公、石振厘公、石柏先公等,笔者一直以来都想好好写一写石家的这段收藏世缘。今日终于如愿以偿,颇感欣慰。

阅读全文

与文粹家具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万和电器维修工 浏览:270
江苏隧道防水堵漏多少钱 浏览:300
伸缩缝铝材怎么打结构胶更防水 浏览:185
防水羽绒服用什么布料 浏览:953
小米保修邮寄过去没保修 浏览:940
网购维修东西怎么处理 浏览:279
液化气灶换点火器维修多少钱 浏览:1000
扬州小米售后维修点地址电话 浏览:368
厨房电器维修挣钱吗 浏览:292
金山家电综合维修怎么样 浏览:638
伊奈马桶维修电话 浏览:360
许昌东风风行维修电话 浏览:979
民宿家具定制 浏览:574
装修好的房子重做防水要多少钱 浏览:176
家居彩妆膜批发 浏览:639
thinkpad维修点哈尔滨 浏览:641
红苹果板式家具怎么样 浏览:375
武汉海尔洗衣机售后维修电话 浏览:13
苏州苹果笔记本特约维修点查询 浏览:383
渝中格力空调维修电话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