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利国家是否意味着福利的最大化
2福利国家是否意味着福利的最大化
答:福利最大化,在福利经济学中,是效用实现的最大值,是收益-成本比率的最大值。在功利主义经济学中,则意味着最大多数的人的幸福,符合最大多数的人的利益选择。福利国家是一中国家制度,强调国家应当承当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求。福利国家超越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国家制度,这种制度把福利作为国家最主要的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其目的发挥作用。从上面两者定义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福利国家做为一种制度强调的只是一种国家的责任,制度的实施或者是责任的落实则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而福利最大化则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结果。同时福利国家对于其制度责任的界定更多的是靠国家制度制定者的考虑,具有很大的国家主义倾向,难免有背于福利最大化中的“符合最大多数的人的利益选择”。
社会工作的同学就是有想法 知道充分的依靠群众
B. 欧洲的福利制度究竟是好是坏
福利国家制度是好是坏,任何事情都是有两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以辩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
福利制度有利有弊,以客观公正态度去评价,采用辩证思维,要不断的完善福利制度,使利大于弊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C. 福利国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有什么启示
一、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降低失业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但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也不利于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通过立法确定并扩大了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从而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并于20世纪中期建成了“福利国家”。这一制度安排充分发挥了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之一的政府在再分配领域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来临,西方“福利国家”遭遇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其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为了迎接挑战、缓解危机,西方“福利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通过改革、调整进行了以社会化为取向的新的制度安排。这一新的制度安排过程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即20世纪70、80年代的改革和90年代的改革。这些改革取得了缓解财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改革也存在着导致诸如贫富分化悬殊等严重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西方各“福利国家”虽然对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具体政策进行了以社会化为取向的改革和调整,但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及社会保障的根本制度,更不可能改变其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这说明西方“福利国家”对其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同时,也说明了这一制度安排暂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
从对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分析中得到的启示是,必须尊重我国的国情,在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D. 什么是福利社会国家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社会保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出现了,但是却没有人会把最先推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铁血首相”俾斯麦称为“福利首相”。希特勒曾经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而大搞国家社会主义,当然也不会有人认为,那种口称“人民国家”,实则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第三帝国”就是“福利帝国”。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实行社会政策,这些政策彼此之间相差万里,所以不能说实行某种社会政策的政府都是“福利政府”,它们所代表的国家都是“福利国家”。
与我国相比,可以从中归纳出几点:第一,上述国家的人均GDP都达到了几万美元,这些国家经历了上百年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几百年对殖民地的掠夺,而我国打破“全民福利”的“大锅饭”制度才几十年,才刚刚跨过人均GDP1000美元的门槛。第二,高福利未必完全等于社会和谐。例如,近年来在法国,社会骚乱和“青年恐慌”几乎年年发生,甚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与其福利支出大致相当的邻居德国却没有发生同样的情况。所以,福利模式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三,福利制度属二次分配,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手段,但是,福利制度不能解决一次分配的全部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还在于一次分配,要建立一个科学、公正的一次分配制度。否则,二次分配动作太大会扭曲劳动力市场,产生负激励作用。第四,尽管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形势喜人,但从动态上看,我国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永远维持这样一个高增长态势。当若干年之后经济进入稳定发展状态时,就会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财政上的任何增收在13亿人口面前,只要用除法一除,也显然无法跟发达国家去“看齐”了。第五,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问题。当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还不够合理、不具有可持续性。 因此,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任何西方国家搞的“全民保障”、“全民医疗”、“人民福利”等,都正在经历着类似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打破“大锅饭”的改革过程。福利具有刚性,这是一个规律。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打破“大锅饭”,这迅速得到了全社会的拥护。这是因为,改革最终使人民得到了实惠,收入得到了提高。现在,我们面对的收入分配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首先是一次分配体制有弊端,而不完全是二次分配或福利制度的问题,况且福利制度只是二次分配的一个子系统而已。一次分配制度出现的问题,不应该在二次分配制度上去“下药”,“药方”更不该是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当然,说一次分配制度有弊端,决不意味着二次分配就没有问题,而是说,一次分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
总结
总起来讲,现阶段,我国完善福利制度的目标还应是“减困”和“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是目标群体的救助,而不是“3U”思想所追求的普享主义;是集中福利资源用于最需要和最贫困的人,而不是“撒芝麻盐”;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更多的社会群体跨进社保制度这一门槛,而不是来自于税收转移的人人有份。目前的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 按照我的理解叫做福利政体比较恰当,因为“福利”是概念中政体的属性。 福利政体是一个政府角色的概念,这个政体以积极促进经济发展为己任,以为民众提供社会庇护为己任,以纠正产生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不公正为己任。福利政体的对立面是“警察政体”(寻求准确翻译ETAT MINIMUM),“警察政体”通常会压制自由。 ----维基 这种国家的政府会积极的干预社会和经济领域以以保证民众福利为目标。 ---拉鲁斯词典 福利政体只是一种执政属性,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本质特点,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福利政体的特点在于尊重民众的各项基本权利,特别在卫生、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典型的福利国家有: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瑞士、瑞典、挪威、新加坡、冰岛、芬兰、美、英、法、德、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制度雏形。
E. 简评福利国家制度的历史作用
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国家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早期的社会福利与慈善几乎是同义的.提供者首先多为教会或教区,社会福利主要是以“专为社会弱者服务”的面目出现,对于无依靠的老人、残疾者以及孤儿等提供援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日趋恶化的贫困问题 .19世纪末,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显著增加,现代国家功能日趋完备,这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及政治基础.于是,政府便把济贫转化为经常性的社会福利项目,并逐步纳入政府的正常职能范围.社会福利制度就慢慢地成为了一项不是专为穷人而设计,而是具有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个人基本生活的制度.二战结束以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立即着手进行福利国家建设.20世纪50~70年代,北欧等发达国家,仿效英国的做法,完善了其社会福利制度,使社会福利涉及到大多数人,甚至是社会全体成员.福利国家的理念在英国形成之后,便逐步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与北美国家.具有“全面性”、“普遍性”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无疑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但这并非表明,现行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十全十美.其实,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
F. 什么是福利国家出现的时间是影响跟意义如何
福利国家(WelfareState),是种国家的形态,其政府在人民的经济和社会福利等行政事项,扮演著推动和改革的关键脚色。就消极面言,旨在企求消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痛苦;就积极面言,则在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易言之,福利国家是以具体合理的政策,全力推动国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增进国民福利为主的国家。
福利国家之基本措施是基於机会平等、财产公平分配、公众责任、公共救助…等原则,透过自由的公众教育及各种对抗失业、意外、疾病、老人之社会保险等方法予以实行的。目前主要的福利政策或计画有:一、实施劳工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及职业安全保障。二、全民医疗保险,尤其是老人、妇幼。三、失业救济、就业辅导、就业保险。四、社会公共救助。五、采累进税制。六、休闲生活的保障。
至西元二十世纪,消极性「干涉愈少,政府愈好」的自由放任原则已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干涉愈多,政府愈好」的保育行政之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之保障,诚为政府应尽的天职。目前世界各国除共产国家外,均渐迈入完整的福利国家。(林忠山)
G. 什么是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社会保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出现了,但是却没有人会把最先推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铁血首相”俾斯麦称为“福利首相”。希特勒曾经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而大搞民族社会主义,当然也不会有人认为,那种口称“人民国家”,实则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第三帝国”就是“福利帝国”。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实行社会政策,这些政策彼此之间相差万里,所以不能说实行某种社会政策的政府都是“福利政府”,它们所代表的国家都是“福利国家”。
原因: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现代资产阶级为了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资本、主要是垄断资本积累的需要,并维护其统治地位,而通过政府所推行各种社会福利措施,并最终演变成为福利国家政策。
前提: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资金来源: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变化: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种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功能:缩小贫富差距,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欧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英国于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再之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又受到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崇。 其中,最典型的是北欧国家,它们后来甚至成了西方福利国家的“橱窗”。而作为福利国家策源地的英国,自上世纪70年代遇到财政困难后,开始改革并逐渐削减福利的规模,引入市场因素。英国削减福利制度的改革,是由其财政压力带来的,此后,削减福利的改革浪潮逐步席卷到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而自从1990年苏东剧变以后,北欧国家却“逆向而行”,实行了扩大福利制度的改革。国外有学者认为,英国作为昔日福利制度的发源地,它的福利制度已不是贝弗里奇模式了;相反,北欧国家却继承了英国模式的“衣钵”,成为贝弗里奇模式的典范。
典型的福利国家有: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瑞士、瑞典、挪威、新加坡、冰岛、芬兰、美、英、法、德、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H. 福利国家定义及特点
1.定义: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福利国家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2.主要内容:社会保险制度,社会补偿制度,社会补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
特点:1️⃣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
2️⃣社会保障设置项目全
3️⃣社会保障项目设置金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