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儿园大班娃娃家投放的材料有哪些
角色区游戏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娃娃家”是经久不衰的典型角色区游戏。从观念上来说,几乎没有人不认同“娃娃家”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幼儿在“娃娃家”常常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要么在“家”做一些单调的工作,要么就频繁外出,流连忘返。“娃娃家”的游戏主题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如做饭、吃饭、照顾小宝宝、整理房间、洗涤衣物等;一是与其他区域相联系而生发出的活动,如幼儿外出去“餐厅”吃饭,去“菜市场”买菜,去“医院”看病,去“理发店”理发,去“超市”购物等。应该说,其他角色区的存在拓展了“娃娃家”的游戏主题,但如果幼儿只对参与其他角色区有兴趣,而对“娃娃家”里的活动反应比较消极,那就值得我们反思了。理想的“娃娃家”游戏应该是幼儿首先能够在“家”里兴致勃勃地游戏,然后通过互动、想象,与日常生活情节相联系,生发出一系列与其他角色区相关的活动。但现在的问题是,幼儿在外玩得很开心,在“家”里却玩不起来,原因何在? 在很多幼儿园,“娃娃家”的典型场景是这样的:一张床,床上有一个布娃娃,有一张小桌子,两张小凳子,桌子上有缩小,版的燃气灶、碗、盘、勺子、奶瓶以及各种塑料蔬果等。有的幼儿园还会用纸箱或纸板制作一些诸如微波炉、电视机、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单单看“娃娃家”的场景,我们就可以推想幼儿可能开展的活动:抱娃娃,喂娃娃吃东西,在桌子上摆弄蔬菜、水果和碗盘,开关家用电器。这些活动对于幼儿动作的要求比较单一。由于所有物品都是现成的,没什么变化或延展活动情节的余地,幼儿无需太长时间就可以一一玩遍,接下来就无所事事了。如果多玩几次“娃娃家”游戏,幼儿更玩不出什么新花样,要么简单重复,兴味索然,要么向“外”发展。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在教师特意营造的家庭情境中通过动作和语言来扮演角色,使用游戏材料进行角色互动,展开游戏情节的活动。所以,角色、材料、动作和情境是“娃娃家”游戏的基本要素。幼儿自出生起,每天都在家庭中吃、穿、住、玩,他们对家庭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幼儿可以在“娃娃家”开展什么活动主要依赖外在游戏环境的支持,尤其是游戏材料的支持,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预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营造着不同的游戏情境,暗示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制约着游戏者的角色行为。例如,手推车暗示幼儿可以推车外出购物;各种类型的衣服示意幼儿可以给娃娃穿脱衣服或整理衣物,练习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一把小锤子可能生发出修理活动;筷子可以让幼儿练习夹东西;纸杯、吸管、小豆子会让幼儿想到请客人喝珍珠奶茶;橡皮泥意味着幼儿可以拿来做糕点、面食;漂亮的蛋糕盒可能让幼儿想起庆祝生日,等等。在很多幼儿园,教师往往满足于使“娃娃家”看起来像现实中的家:彩色的地毯,温暖的靠垫,可爱的装饰品,迷你的厨具、家具、电器等,这些常用的家庭设施是他们创设“娃娃家”场景的基本选择。他们通常认为,只要创设这样一种家庭环境,幼儿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开展游戏了。而实际上,这样的环境虽然能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氛围,却不能暗示他们做些什么。无论娃娃家与真实的家庭有多接近,如果缺乏可供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幼儿必然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例如,做饭是“娃娃家”的传统活动,虽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灶台、锅、碗、刀具以及各类逼真的塑料蔬菜、精心缝制的饺子等,可是面对成形的食物,除了摆放、排列,幼儿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教师准备的是纸片、橡皮泥、石子、草、树叶等材料,幼儿就可以择菜、切菜、做面条、包饺子、做糕点、炖肉……幼儿只有自主进行大量的切割、翻炒、盛放等活动,做饭才有乐趣可言。 可见,“娃娃家”留不住人的根源在于游戏材料。游戏材料在数量、种类、可操作性上的不足是导致“娃娃家”游戏缺乏吸引力的关键原因。一部电话机对“娃娃家”游戏来说,就比一台电视机更有意义,毕竟电话机可以让幼儿拿来练习拨号、假装打电话,而电视机只能作为摆设。芬兰的儿童教育家苏塔玛曾经指出:“一种理想的游戏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极的占有物”,就是强调了幼儿游戏中操作材料的重要意义。再进一步分析,操作材料还存在着可操作性程度的不同。可操作性强的材料相对来说更富于变化,幼儿可以用更多的动作类型和方式来操作这种材料,故而摆弄的时间也更持久。例如,一根真黄瓜的可操作性就要强于一根塑料黄瓜。虽然塑料黄瓜也可以诱导幼儿做模仿性的切、夹、吃等动作,但真黄瓜除了可以满足这些操作要求外,还可以由整体变成部分,由大变小,变换形状。而这些变化会给幼儿带来新奇的感受,使游戏更有趣味。因此,为了丰富“娃娃家”里的活动,教师应多投放一些操作材料,尤其是可操作性强的材料。那些成品游戏材料虽然外形逼真,但功能固定,用法单一,留给幼儿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较小,幼儿不容易根据需要进行象征性改造。而非成品游戏材料,尤其是一些废旧物品,如包装盒、瓶子、布头、棍子、石头、树叶、木块等,可以一物多玩,具有灵活、多功能、耐用、成本低等优点。很明显,非成品游戏材料比成品游戏材料的可操作性更强。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可多为幼儿准备一些用法多变的非成品游戏材料。 此外,“娃娃家”游戏材料长期得不到更换也是导致游戏主题单一的原因。游戏材料长期不变,幼儿的游戏内容为材料所限,他们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停滞不前。“娃娃家”里的游戏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分期分批地投放。比如,当幼儿对切菜、做糕点渐渐失去兴趣时,教师可增加一些毛线团,这样幼儿的兴趣就会自动地转向这些新材料,生发出一些与毛线团有关的编织、缠绕、捆绑等活动,也可能将这些新活动与原来的活动相结合,创造出更为丰富、高层次的游戏内容。当幼儿对某些材料不再触碰、熟视无睹时,更新材料就变得势在必行。因此,及时更新游戏材料是使“娃娃家”游戏保持吸引力的重要策略。 “娃娃家”作为几个常设角色区中的一个,它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在其他角色区中也能得到印证,如“医院”游戏中的医生、“超市”游戏中的营业员,在没有病人和顾客时也常常无所事事或东游西逛。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通过幼儿模仿、想象、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社会性。因此,很多教师把角色游戏定位为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游戏活动,认为角色游戏主要应强调幼儿之间的交往,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不是角色游戏的重点,由此,他们忽略了角色区操作性游戏材料的设计与投放。确实,角色游戏是一种鼓励幼儿交往的活动,但问题在于,如果缺乏操作性游戏材料,幼儿无事可做,他们之间交往的主题是什么呢?他们又该怎么交往呢?幼儿只有拥有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才可以清楚地用行为界定自己的角色,从而产生合作、交往的需要。因此,在角色区,操作可以说是交往的基础。要解决“医院”的医生在没有病人光顾时的左顾右盼,“超市”营业员在没有顾客时的百无聊赖等问题,增加操作材料与及时更新材料是关键。 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获得信息的过程。幼儿会按照自己的发展水平通过游戏活动“破译”游戏材料所蕴含的信息。与集体教学活动不同,区域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教师“间接教”的活动,教师对活动的调控主要表现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把游戏材料作为改进活动的切入点,不仅对角色区游戏有意义,对其他区域活动也有价值。
Ⅱ 手工的屋子怎么做
有了这个空间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小房子里面的家具了,我可以先从要靠墙的家具开始。也就是从床、床头柜还有小窗口开始。
床也是由木板拼成,然后将一层海绵铺在木板上,再把碎布剪整齐贴在海绵上,我们再制作的时候一定要很有耐心,每一步都要求细心,每一个原料的粘贴都要整齐准确,这样最后制作出来的手工才会好看。
床头柜也是由木板拼成,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制作家具的时候也要将底部贴在地板上,这样制作完成之后观赏才更容易。
窗户的接拼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由于它是粘贴在墙壁边上,木板与墙壁粘贴的地方比较小,开始可能不容易粘上,所以我们可以先涂了ufo胶,然后用手指按一按,待胶水干透了再松手。
Ⅲ 娃娃家材料投放有哪些
娃娃家材料:
一、手推车暗示幼儿可以推车外出购物;
二、各种类型的衣服示意幼儿可以给娃娃穿脱衣服或整理衣物,练习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
三、一把小锤子可能生发出修理活动;
四、筷子可以让幼儿练习夹东西;纸杯、吸管、小豆子会让幼儿想到请客人喝珍珠奶茶;
五、橡皮泥意味着幼儿可以拿来做糕点、面食;
六、漂亮的蛋糕盒可能让幼儿想起庆祝生日,等等。
在很多幼儿园,教师往往满足于使“娃娃家”看起来像现实中的家:彩色的地毯,温暖的靠垫,可爱的装饰品,迷你的厨具、家具、电器等,这些常用的家庭设施是创设“娃娃家”场景的基本选择。通常认为,只要创设这样一种家庭环境,幼儿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开展游戏。
投放材料要求:
一、 材料丰富但无须过多。
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应附着多种教育因素。如:小班穿珠游戏中的珠子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质地区别的,且数量充足,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获得某些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材料要美但无须有价。
根据《幼儿心理学》中“一切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新异多变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教育活动中的玩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形象生动、新颖多变。”
许多教师会让家长不惜花钱购买一些漂亮的玩具来园,如“变形金刚”、“钓鱼”玩具、木质拼图等,或者不惜加班加点制作一些逼真的玩具,投放到活动区中。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娃娃家
Ⅳ 幼儿园娃娃家小床用纸箱怎样做
1、主要材料:废旧纸盒或纸皮、包装纸、双面胶;
2、所需工具:剪刀、回美工刀、笔、直尺;
3、制作步骤答:
(1)找个大一点的盒子,用来做娃床大小刚好合适;
Ⅳ 卡纸可以做什么手工家具
方法/步骤
1
叠纸飞机有很多种方法。
下面的这种,性能相对比较好。 飞的既稳又远。
Ⅵ 小班娃娃家投放什么材料好
接着,逐渐投放电饭煲、水池和灶台等材料,激发幼儿洗菜,然后放在煤气灶上烧,洗米后放电饭煲里煮,然后盛在碗里喂娃娃吃、把各种菜放在盘子里做拼盘等。在材料的提供上,要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如:用塑料袋制作成娃娃家用的青菜、用无纺布制作成荷包蛋、用废旧纸箱制作成娃娃家的大橱、用酸奶瓶制作成娃娃家的台灯等等,使游戏材料充分满足幼儿需求,更有利于幼儿的充分发展。
Ⅶ 梦幻西游怎么做家具,梦幻西游做家具攻略
具体步骤如下:
1、在地图界面中,点击选择长寿村的选项进行传送内。
Ⅷ 娃娃家的桌子究竟放在哪里
托班的时候,每天早晨的角色游戏时间里,总能看到两个娃娃家里都热火朝天,几乎大半个班级的孩子都涌进了娃娃家。孩子们从最初的单独平行游戏,到托班后期能“爸爸”“妈妈”和娃娃一起过生日的初步的模仿、合作游戏,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娃娃家”游戏的兴趣却始终那么浓郁。 但是自从孩子们升入小班,更换了教室,重新创设了娃娃家环境以后,娃娃家却似乎没有了托班时候的热闹。取而代之的是小舞台、建筑角等区域吸引了很多的孩子。而那些进入娃娃家游戏的孩子也又重新回到了孩子们刚入园时的单独游戏状态。 思考一: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初到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要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别人要玩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提供充足数量的相同玩具,让孩子们进行平行游戏,是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水平的。 但是随着幼儿入园以后,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对幼儿园生活越来越适应,对同伴越来越熟悉,开始产生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常学着别人一起玩。也开始有了合作的愿望,作为老师,应该要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意识。 那为什么升入小班以后,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却退回到原先的独自平行游戏里了呢?为此,我展开了进一步的观察。 观察二: 娃娃家布置得很温馨,一张漂亮的娃娃床,床边精致的床头柜上放着电话机,色彩鲜艳的餐桌、餐凳、娃娃餐具、各种食物,还有许多娃娃、小衣服等,娃娃家的墙上还贴着班里每个小朋友的全家福。可是,娃娃家在开学初热闹了一个阶段后就很少有人光顾,孩子们只是偶尔来玩一下煮饭、喂娃娃吃饭的游戏。 于是我又在娃娃家投放了一些新材料:洗衣机、微波炉、饮水机、小床等,果然,冷清的娃娃家又重新热闹起来了。可是在这热闹的几天里,去娃娃家里游戏的孩子也都只是忙于摆弄这些新的材料,相互之间很少语言交流,更谈不上有什么游戏情节。 思考二: 环境是“幼儿自身以外,并能对幼儿产生作用的一切”。这就是说,只有当环境对幼儿产生了作用,这样的环境才会对儿童产生意义。所以我首先就从娃娃家的环境创设入手,寻找影响幼儿游戏的症结。 温馨的娃娃家及里面的许多娃娃、小衣服、娃娃餐具、各种食物,洗衣机、微波炉、饮水机、小床等都是孩子们真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这些物品出现在娃娃家后,孩子们注意到了,并与它们积极地互动起来。而且材料的分批投入,促使了孩子游戏行为的不断发展。 但是为什么,孩子在热闹过后,新鲜过后,就又会回到游戏的最初状态呢?对于已经接近小班下期的孩子来说,为什么他们的游戏里却很少有语言和行为的交往呢?看来,还得进一步寻找原因。 观察三: 我把原先娃娃家餐厅里靠墙放的圆桌移到了餐厅的中央…… 宁宁走进了娃娃家。今天她系上了围裙做妈妈。她在娃娃家的厨房里烧饭,一会把鱼放进锅子里,一会又把苹果放进锅子里,忙的不亦乐乎。辰辰坐在餐桌边喂娃娃,宝宝坐在餐桌边吃着“妈妈”烧的菜,相互间没有交流。“妈妈”终于忙完了,也坐下来吃饭了。辰辰抬头,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一边还空着的椅子,就把在娃娃家外玩的轩轩叫了过来,拉着他一起坐在桌边。桌边的四个小椅子一下子都坐满了。辰辰显的有点高兴,于是就在每个人的面前放了一个小碗,在小碗里还放了菜。四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你给我夹菜,我给你夹菜,语言和动作出现了。 其后的几天里,我每天都看见娃娃家餐厅的桌子边我围满了人,忙着相互夹菜。 思考三: 《纲要》告诉我们:“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纲要》在这里专门用了“引发”和“支持”两个词汇,“引发”——顾名思义,是引起和触发、激发的意思,这里即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有教师的正确的指导作用。“支持”——不仅是从物质上为幼儿提供条件,还要从精神上体现一种鼓励,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把一张桌子和一些椅子放在娃娃家区域里是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中一种很常见和很自然的方式。但是怎么放,放在哪里是有讲究的。老师原先的想法是,让娃娃家的桌子、椅子、床等所有的家具都靠墙放置,以空出更多的空间让孩子活动。可是当桌子靠墙放置以后,势必使坐在桌边游戏的孩子是与墙面为邻,或是抬头就看见墙壁。虽然老师也注意到在墙面上进行美化和装饰,甚至贴上一些与幼儿有关的照片等,意图让孩子与墙面“对话”,但是对小班孩子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更为有趣,同伴比墙面更能引发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乃至一个表情的互动。 所以,娃娃家材料的不断丰富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发展,而材料放置的方式也对孩子的游戏行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娃娃家区域中心放置的一张普通的圆桌比一张靠墙放置的精美的小茶几更能赢得小班孩子的喜爱,更能引发孩子间的互动,孩子们也在不断地互动中提高交往能力。 (编辑 思齐)
Ⅸ 《娃娃家》卧室 托班教案
课题: 娃娃家
学习领域:综合 探索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家居和家具的造型美。
2、引导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材料来设计制作家居模型。
3、培养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学重点教:设计家居模型、制作家具。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收集的材料设计制作家具。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小纸箱、纸盒、彩色卡纸、绒布、剪刀、双面胶、家居图片、家具照片、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VCD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放录像、让学生欣赏各种家居室内布置、欣赏各种家具的造型美。播放娃娃家的布置录像,激发学生玩娃娃家的游戏的愿望。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设计布置娃娃家。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议一议玩娃娃家,里面要有什么家具?(床、沙发、橱柜)如何摆放家具?
2.小组讨论,谁来设计房间的家居布置?谁来制作什么家具?用什么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板、牙膏盖等)。
3、老师示范如何运用大纸盒做大衣橱,板式结构的橱,先用卡纸或木纹纸把盒子包装起来,注意六面体的包装,用双面胶把四面贴好,再把上下两面贴牢,然后装饰橱门、全身镜、把手。
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家具的特征来选择材料,进行设计加工要求同学既分工又合作,大胆地创新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家具和家居安排,又要把家设计温馨可爱,让家人喜欢聚在家里。
4、小组分工,每人领到自己的任务,设计制作一至两件或两人合作一件家具,由一人设计家具的摆设。提醒学生材料资源的共享。
三、作业展示:
每组选一人做解说,介绍本小组家居特色,其它小组成员互评、欣赏。
四、课后拓展:
每人做一个玩偶或做一个头饰,再制作其他分角色表演娃娃家游戏,增进同学之间交流。
Ⅹ 怎么给芭比娃娃做家(包括家里面的家具、床)
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这些家里没有用的但是扔了却很可惜的废物制作。还有芭比娃娃的内一贯调调都是比容较梦幻的,所以她的房子也应该比较梦幻,尽情的发挥想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