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坐具"是什么
我国传统坐具的来历
凳子,椅子,都向称中国传统坐具。但,在最古的时候,我国尚没有这些“垂足而坐”的家具。这是在经过了一段历史发展后,逐渐才形成的。前文说过,在较古的时代,我国古人都是用席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席地而坐”。比如,我们所常见到的《孔子讲学图》,孔子便是坐在一张矮床上讲课,周围的72弟子坐在几张席子上听讲。这时席子,便是人们最早的坐具。
与席同时或稍后,出现了称做“床”的家具。古时候,床并不专指卧具,而大部作为坐具使用。商朝甲骨文中,已有“床”的象形字。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史书中对床的记载很多,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床。比如,《战国策》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出游到楚国时,曾向楚王献“象牙床”。汉朝一部小说书《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有一张“七宝床”。还有一种称为“匡床”的。又叫“独坐座”,显而易见是单人的坐具。据说商鞅曾劝说君王要泰然地“处匡床之上而天下治”,便是指的这种代表着某种权威的坐具。从席到床,坐具已经逐渐高起来了。床总得有支架撑起。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的战国时的一张彩漆木床,其形制便有六条小床腿。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上画的单人小床,也有四条小足。汉朝以后,又兴起一种“胡床”,形状更其高了,可以说是当时的高足坐具。顾名思义,“胡床”原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宋朝人的记载,这是一种“交足”、“绷带”、“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的坐具,有人考证认为近似今天的“马扎儿”。正由于轻型方便,常被贵族们带出郊游旅行。相传,唐明皇出门游历,便带着此具。登山劳累了,就地支开暂息,美其名为“逍遥座”。《艺文类聚》记载说,曹操也坐过这种家具。有一次他和西凉大将马超打仗,被马超突袭,曹操显得很从容,马超军赶来了,他“犹、坐胡床不起”。从这两处记载看,所谓“胡床”,实非后世的床式卧具,而是一种有腿的简便坐具,是无疑的。这种坐具自东汉末年传进了中原。
从“胡床”以后,我国坐具趋势越来越向高足发展。晋朝的古书中开始出现“凳子”的名称。敦煌的唐代壁画里,人们可以看到多种形状的凳子,有方形凳、长条凳、圆形凳和椭圆凳等。著名唐画《纨扇仕女图》中所画的腰圆形凳子,便是其一。
唐朝以后,又逐渐出现使人们坐得更舒适的椅子。明朝著名文人方以智曾在《通雅》一书中考证过,后世通行的桌子、椅子,皆是唐朝末年以后兴起的。“椅”偕“倚”音,意即坐时有个依靠。我们从另一幅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五代南唐一位著名文人、宰相韩熙载坐在高背椅上的情景。韩熙载是盘腿坐在那把椅子上的,同画中另外两位官员则都已经“垂足而坐”了。
到了宋代,椅子的形状日益多起来,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不一而足。后来又出现了“太师椅”,据说是宋朝一位京兆尹(京城长官)专为当朝宰相设计的,以后太师椅便流传于世。
从席地到垂足而坐,坐具从无足到低足到高足,是我国家具史的一种发展趋势,说明人类在生活上总是日益讲求舒服实用。目前,时尚又盛兴各式沙发和组合家具,当然更进一层了。
《历史的启示·生活篇》
2. 唐朝人席地而坐,有靠背和扶手的是什么家具
那叫“胡床”和“胡凳”都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原的。
3. 韩国人家里都会有一种很矮的桌子,人就盘腿坐在地上,把书放在那张矮桌子上~~~~那种桌子叫什么
就叫韩国桌子
4. 古人在地上盘腿而坐用的桌子叫什么
炕桌,四条腿,高约20-40厘米
5. 日本人盘坐是地上的垫子叫什么专业术语
铺在房间里的长方形的垫子叫“榻榻米”(たたみ)。
但你说的“圆圆的,放在地上,可以盘腿而坐的坐在上面的”,叫“蒲团”(ふとん)。
6. 古代盘腿坐时的一种家具,有靠背和扶手,但没有椅子腿
不能确定有无特定的名称,不过那应该是统称作「凭具」之类的小物事,也有可能正是所谓的「隐几」。
《颜氏家训.勉学》︰「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跟高齿屐,坐棊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於左右。」这里的「凭斑丝隐囊」是指他们「靠在某种外观华丽的抱枕」之上。
而南朝齐.谢朓作有有《乌皮隐几》诗。
7. 什么是坐具
坐在屁股下的家具简称坐具也。
8. 清朝时皇宫里可以躺着睡觉也可以坐这下棋的木质床叫什么
罗汉床
中国古代家具中卧具形式有四种,即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
架子床、拔步床只作为卧具,供睡眠之用;榻和罗汉床的主要功用反而不是睡卧,而是待客。
9. 中国古代的案几,坐的垫子叫什么主人在家里请客的房间叫什么
就叫案几 只不过种类不同
人们常把几和案并称,因为两者形式和用途上难内以划出截然不同的容界限。
几是古代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这些家具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拥有特定的制式了。
几和案的形式很多,且有各自的用途,在厅堂殿阁的布置上,和其他家具一样,也各有其特点的规范
。。。。。。。。。。。。。。摘自网络
垫子是蒲垫之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