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在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不同体现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家具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专“席地而坐”再属到“垂足而坐”的演变,从低矮家具向高型家具的转变,最后在明清时期,古典家具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最辉煌的巅峰时期。可以说,家具在演变过程中,有着它独特的生存规律,而这些规律也在历史的烟云中逐渐被尘封,现代人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家具为何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马未都告诉记者,欧洲人有着垂足坐的习惯,是因为欧洲地区气候较为湿冷,气候条件使他们高坐起来。而亚洲人由于气候相对干燥,则形成了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型家具才出现,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都是席地而坐,所使用的家具也是一些低矮家具。
Ⅱ 古代家具文化的历史
是董伯信先生积二十余年之功才完成的力作。全书按历史时间顺序,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
不同种类的家具,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名为“综览”,十分恰切。作者首先在“绪论”中对新石器时代的家具作了讨论,然后将商周以后的家具的生产、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一、商周至三国时期为低矮型家具的流行阶段;二、两晋至五代是低矮型家具向高坐型家具转变的承前启后的过渡期;三、宋代以后则流行高坐型家具。明、清两代,实为中国古代家具的高峰期。作者特地各设一个专章,详加介绍。在“清代家具的形成及其特点”一章中,作者还以《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的陈设、介祉堂的实物陈设为例,具体说明清式家具的形态特征、功能与艺术风格。
全书的介绍以各时期遗址、墓葬考古发掘出土及存世的实物为主要材料,以相关文献记述、绘画中的家具形象资料为辅助,结合文字说明,按家具的不同用途、品种、形态,一一分别展开。全书图像数百幅,印刷精良,彩图中家具的色泽、纹理清晰可见,质地似手可感。作者精心选用的大量的绘画名作、小说与戏曲作品的木刻插图,很多是艺术名作。因此,《中国古代家具综览》是一部兼具学术性、资料性、鉴赏性的好书。有此一编,读者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脉络,认识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风格,提高对家具文化的理解。
Ⅲ 怎样去讲解中国家具文化
其实现在人们讲的中国家具文化重点是清代家具。。因为清代家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家具文化。。所以如果你要讲中国家具文化的话,那就不得不重点介绍清代家具文化。。尤其是后期,工艺更加的精湛。。
Ⅳ 传统中式家具体现了哪些中国文化
新中式家具——“恬淡儒雅,佛讲中正仁和”,追求低调、有质地、有内涵,有传承。新中式家居产品摈弃西方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的繁琐、奢华、夸张、浓烈和曲线为主的以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大贵族为代表的审美和明清以降纤细、呆板、生硬、凝固的农耕文明下的封建地主为代表的审美上,力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审美,形成既有文化传承又具时代特点现代中式。
何谓新中式家具?在传统美学规范之下,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去演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经典精髓,使家具不仅拥有典雅、端庄的中国气息,并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这样的家具就叫做新中式家具。
使用“新中式”装饰风格并非易事,不仅要对传统文化谙熟于心,还要对现代室内设计有所了解,二者相得益彰。古为今用讲究的是神形兼备,很多时候“神”比“形”更重要。明清风格的客厅肃穆典雅、气度恢弘,而现代居室因格局和面积所限,只能追求神似。成对的圈椅或官帽椅完全可以与西式沙发和平相处,既能营造东方特有的风采,又有一定的实用性。
新中式家具文化阐释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器物除应有其基本功能外,应当有延伸或启迪、联想之功效。如果器物能与整体协调、呼应,定然相得益彰,甚至可以升华、内化。
家具是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承载物件,包容品类,驱寒消暑,为舒适生活提供坚实保障;它装点生活,烘托氛围,营造居家私密空间生活品位和艺术风格;它消疲纾困,炼器宁神,纯净精神;它收藏喧嚣,涤扫风尘,归纳思想,让自我回归本真。实木家具,取材天然,历经千百年日月滋养,风雨寒暑,虫鼠叮咬,终成可用之才。设计者凝聚数十年修为,驰骋想象,梳理古今,寻祈灵感,始成外化。加工者集七年功力,精研细雕,组装成型。制家具者热爱家具,凝思聚力,废寝忘食,精心呵护,将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倾注之上,祈盼茫茫人海中高风亮节、谦谦君子、慈悲仁爱之士、志趣儿相投者共鸣、共赏。
不是每一组家具都协调空间景致,不是每一组家具都承蒙飘邈居者品味。新中式家具,或许就在一瞥之间掠一丝震颤,飘一缕回响,留数十年回味。新中式家具之设计理念,不奢望契合普罗大众。浸润谦恭、恬淡、仁和、淳厚,写意生活真性情。
青壮之时,当发愤上进,经天纬地,润泽苍生,进取入世。已然成功,当放逐名利,感恩社会,和谐自然,亲善乡里,德荫子孙,恬淡出世。
制式,工艺,材质,中国人诠释家具的脉。制式的完美呈现,工艺的超高水准,名贵材质的特殊要求,是中国人深邃的社会内涵,其他民族难以体会。对于新中式家具,常与师友闲聊,聊除了种种之外还玩它什么,说来讲去,还是要玩大自然的造化之美!正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小编点评:近二十年中,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国设计师的创新和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近几年随着国力的增强,国民的自信心有所提高,传统文化的回归正在形成气候。而新中式家具以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能够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
Ⅳ 中国家具设计发展史
中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们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家具风格。 详细可参考 http://www.nashing.com/sd/read.php?tid=11103
Ⅵ 中国家具是以什么时代为代表
中国家具是以明清时期的明式家具为代表。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俱的黄金时版期,不仅千纹万权华的漆饰家俱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而且产生了中国古代家俱史上成熟显赫的明式家具。
定义: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名。主要指那种以硬木制作与明代和清代前期,设计精巧,制作精良,风格简约的优质家具。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已达到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平。是中国智慧的杰出代表。
特色:明式家具造型上的另一特色是特别讲究线条美。它不以繁缛的花饰取胜,而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因物而异,各呈其姿,给人以强烈的曲线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又别具一格。线脚的变化和运用是明式家具线条造型的另一特色。线脚是指家具边框边缘的造型线条。通过各种线与面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形断面,从而产生出鲜明的装饰效果,极富艺术情趣。
Ⅶ 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
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生活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民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木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代新的家具风格。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史前~公元前476)1978~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前1900)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中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了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家具结构早期的木家具已从建筑中移植应用榫卯结构。1979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两件木制架座残件中,发现了方形榫槽。青铜家具在商代为整体浑铸,至春秋时期已发展为分铸、焊接、失蜡铸造、镶嵌等多种工艺。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层云纹铜禁,就是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制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装饰性。家具漆饰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于制器。商、周时期,漆饰工艺已较普遍。当时的涂料取自漆树的汁液,称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种色彩,用它作涂料既能保护器物,又起到装饰作用。东周时期留存的漆木家具较多。黄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饰以云雷、回纹、蟠螭、窃曲等图案的彩绘;江汉、江淮地区楚墓出土的座屏、几、案等漆木家具,造型优美,纹饰流畅。战国时期家具(公元前475~前221)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有很大的进步。漆木家具战国时期的漆木家具种类繁多,饰面新颖、富丽端庄。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案,案边有4个可提挽的铺首,案角镶铜,案足铜制,案面髹漆彩绘与铜饰件相映生辉。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图衣箱,黑漆作底朱纹其上,绘有北斗和青龙、白虎天文图象(图1)。信阳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绘围栏大木床、栅足雕花云纹漆几,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漆几等,造型淳朴,漆饰华丽,反映当时的漆饰工艺已较成熟。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柎”(“柎”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青铜家具战国时期,青铜家具在造型、工艺上都有很大进步。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国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错金银龙凤青铜方案,以四鹿为足承一圆圈,圈上蟠绕成半球形四龙四凤,龙首上方各有一组斗拱承置案面。1960年云南江川滇族战国墓出土的虎牛青铜案,由二牛一虎组成,主体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椭圆状构成案面,一虎扑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犊藏身母体下。立牛健壮,双角前伸,肌肉丰满,造型均衡稳重,栩栩如生(图3)。这些青铜家具工艺精湛,可称稀世珍宝。 秦汉时期家具(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家具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人们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盘膝坐,垂足坐始见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家具有几、案、箱、柜、床、榻、屏风、笥(放衣服的小家具)、奁(放梳妆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称交床,绳床)等。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①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②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的端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毾
Ⅷ 谁了解家具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中国家具和欧美家具啊
中国家具发展史简述
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类,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家具发展的方向。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人所使用,中国垂足家具逐渐兴起,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才定型,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垂足家具完全取代席地家具,制作工艺也基本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家具达到鼎盛时期,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在现存的明清家具中,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沉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家具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并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欧式古典家具,一般是指17世纪到1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改变日常生活风格、内涵和标准的家具及装饰的仿古复制品。同中式家具是中国家具文化的一个再现一样,欧式古典家具也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成为历史的见证。
欧式古典家具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5个主要阶段。这5个阶段也对应了欧洲5个最繁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发展时期。
精益求精是欧式古典家具的特点:以实木为材料,既有很好的硬度,又具相当的柔韧性;可雕刻出细腻的图案,又不至于开裂,使用期可达几十年以上;采用手工生产,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其超越了“流行”的概念,成为一种品位的象征。遥远的距离和迥异的风格使得欧式古典家具更多地受到了国人的关注。
欧洲的古典家具经历了一个从个性化到逐渐包容的过程,这与现代人对家具的设计风格的多样化要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