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道教精舍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道教寺庙有哪些 青松观、黄大仙、白云观等很多名观
问题二:道教有塔吗?还是叫观! 有,道士塔,死后道士葬在里面。道教不一定叫XX观,宫观庙庵精舍洞,山房,道院什么的有许多称呼都是道观羡猛
问题三:庙宇的基本含义 寺庙分佛教: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场,庵和堂是尼姑道场。道教:宫、观、庙、祠佛教寺院是皇宫式建筑,道教庙宇是府衙式建筑,道教庙宇分:大庙、庙亭、小庙。但福建闽南和台湾,佛教和道教已经融为一体。从广义上来说,庙宇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庙宇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 *** 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配旦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也有直接以建造者的园林地命名的,如明代睢州(今河南睢县)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之袁家山,其实是其在自己别业中所建供奉八仙众神的道场。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 教称之为“寺”,如 *** 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问题四:请教一下:佛教寺庙与道教宫观有什么区别? 5分 但从寺庙和道观的建筑格局来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同为佛教庙宇中国的和外国的建筑风格都有很大不同
问题五:道教里面有对佛祖的说明吗 道教是否认为作仙和作佛是一回事? 佛教初传中国,乃以老庄学说诠释佛理,从而佛教与道教相似之处颇多,然而立论基础和基本教义均不一致,其教规、培派扰教义、教派亦有不同,特简介如下:
1、佛教就是教人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亦空,无色亦空;“凡物之过程,成住环空,终归于空”,有亦是空,无亦是空;禅宗顿悟,只有悟空。道教则是教人存有:天地有道,由无生有,“道生一”,即有一;“一生二”,即有二,“二生三”,即有三;“三生万物”,即有万物。万物有生,自然因动而生变化,长生长化,而无止境;有则恒有,不会再返于无;天地有灵,灵亦永有;道为有根,则有道。因此,佛门不言空而悟空,道门不悟有而言有。
2、道教相信感应,主张修心炼性;佛教主张慈悲,修心明心见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现;佛教徒希望涅盘成佛,极乐世界是佛教徒向往所在。
3、道教采多神论,富强烈民族色彩,无末世论,是积极的宗教;
4、道教以宫、观、庙、府、殿、坛为道士、女冠祀神阐教之所,乾神称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则称元君、母、后、妃、夫人;护法神称灵官、天君或元帅;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称大王、千岁或王爷。佛教以寺、庵、精舍、兰若为僧尼礼佛修持之所,礼拜对象为佛、菩萨、罗汉,护法为韦陀或伽蓝。
5、道教信徒以传度或奏职为入教之阶,号称三清弟子;高道则称真人、先生、某某子或仙子,神职人员名为某某仙官或某某仙卿,用法名,但冠以本姓,以拱手为礼,仪轨称为斋醮,不尚血食之祭,修者功行圆满时称为飞升或羽化,家居时设神位及祖先位。佛教信众以皈依为入教之梯,自称三宝弟子;高僧则称大和尚,出家男众曰比丘,女众曰比丘尼,在家男众曰优婆塞,女众曰优婆夷,出家人用法名,去本姓改姓释,以合十为礼,其教义称为佛七或法会,不拜神及祖先,功满则圆寂或涅盘。
6、道教居士教徒之礼节
居士上坛,须着礼服,最后加冠。加冠后,即一心事神,不可随便与人言语。手中或执拂尘或执如意均可,勿须执笏;空手时,须左手捧太极置于胸前,右手捏指部下垂;下坛时,先脱帽,脱帽后便可言谈;着礼服时,概以拱手为礼,不与人握手。
居士作揖以右手握拳,左手盖于右拳上,不合十,下起膝,上齐眉为一揖。与人相见,一手持物时,则出一手,屈食指(含一气化三清之义)为礼,口称“无量观”、“福生无量天尊”、“慈悲”或善哉――善哉”。
古以四起八拜,今以三跪九呵为最高礼;有神之处,如庙内、坛上,须向长者拜礼时,请受礼者立于神龛之右,向神礼拜即可,通常以一礼(一次顿首拜)为限。
道家以左手为敬手(楚人尚左,老子,楚人也),故以左边为大边。上香,用左手插香于炉;跪时,右膝先屈,左膝后屈;起时,左膝先起,右膝后起,然双膝同时跪,同时起,亦可也。
坤道女居士行礼,与乾道男居士同。惟拜揖,下可齐膝,上则及颔可也,不必齐眉,态度仍须端庄严谨。
执香朝拜之姿势:双手执清香放于胸前(不放于眉上或头顶之上),上拜举香不过眉,下拜必恭必敬而垂拱,形似天上半月。空手朝拜之姿势:两手抱拱作揖,身躯需弯曲似天上半月。
7、道教徒习诵之经典
学道之士,欲闻大道当先由诵经始。诵经之时,端坐焚香,去愁凝神,净身净口,必敬必恭,奉诵朝真,默参面壁,知止方明造化,诚意始觉妙音,万缘离心,显守真悟明之妙,一经在手,具代天宣化之功,以是一字一句,功德万千,故复礼传度,端有授经的科仪。道教经典可分为三部分:一类为奉诵之经,旨在宣扬真言;一类为默诵之经,旨在默识奥秘;一类为参诵之经,旨在参证玄理。
8、 道教斋期
守斋:除长斋外,各有定期。道者可饮酒,以不醉为度,盖醉则酗酒;可食肉,故道厨称仙麟馆(示仙馔麟脯之意),然不得违禁。譬之......>>
问题六:佛道讲什么是犯口孽 佛教里常说的十恶业,指的是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劣的行为。此十种恶劣行为可以归纳为身、口、意三个方面。
身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
口恶业:即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意恶业:即贪欲、嗔恚、愚痴。口无遮拦,祸从口出。
而造口孽是最容易的,管住我们的嘴比管住身体和意识似乎看起来更简单,但也往往正是这些看似容易做到的却成了最容易被我们忽视而屡屡犯下恶业的落马坑。
口孽者,口过之业障也。口孽有无心之孽与有心之孽。
口孽者言也,言者心声也,心正则言正,心邪则言亦邪也。
好谈人之是非,黑白不分,造谣生语中伤,此皆有心之口孽也。如无意中谈人之短处,此为无心之孽。但皆是口过也。
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积口德,现在网上的媒体,记者,网民等等,随手写了句对某某不恭敬的话,就被人口水围攻,更喜欢用含沙射影的话带来不少无谓的口孽,噼里啪啦间那些恶口已经犯下。
所以巧言令色,信口雌黄,坏人家风,损人名节,皆是口孽之过。言者,向来福泽深厚,终因此而减其福,终受人之不齿,此皆从口孽所造成也。
问题七:庙里住的到底是和尚还是道士? 佛教:寺院'讲堂'禅寺'禅房'精舍'庵...
道教:庙'宫'观...
庙里可以住道士...
问题八:释家,佛家,道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释家就是佛家。佛道文字不一样,但所说的道理相同。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老子也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说出宇宙真相,直接了当,真实了义!
无尽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请教时,大师说不识字。她说你连字都不识,怎么能理解经文?大师对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乃大异之。佛祖经年说法,竟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古今中外,都在讲宇宙本体,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庄子-天下篇》也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佛教的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就阐述了当时外道学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成分――“极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里解释:假如说【极微】能够成立,是【实在】的,而且如外道所言,可以相合,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下。
实在的东西,就一定有大小,一定要占有空间,一占有空间,那么一定有三维六个方位:前、后、左、右、上、下,这是绝少不了的。比如这个粉笔盒子 ,从左边儿来看,就只能看见这只小白兔,至于右边儿是什么,我不知道。从上边儿来看,我就看不见下边儿到底是什么。
假如说我有一辆汽车,要装一车粉笔 。我们把这一盒叫做A,A左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 而不能够与A右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 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右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 ,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前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 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 、下边面也是不能够相接触的。在A后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后边面 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面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上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上 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后边面、下边面也都不能够接触。在A下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只能与A的下边 面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后边面、上边面也不能够接触。
这是说这一盒粉笔,那么我们说一个极微呢? 同样的道理,中间有一个极微,它的周围也充满极微。我们称中间这个极微为甲 。在甲极微东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东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 面相接触。甲极微西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西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 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 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北边面相接触,而 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上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上边面相接触 ,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下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下边面相 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这是一一对应的,绝无可混乱的余地。
窥基的 《述记》中说:“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极微。......>>
问题九:佛像和道教神像的区别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多数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
一般的道教神像有不少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示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比如关帝。
佛像与道教神像的差异,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区分。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种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道教神像则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枪、金刚杵等兵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多数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须;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暗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佛教僧尼居住的处所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合一般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锻造。
问题十:道教的发源地到底是哪里? 道教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并完全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学道、修道、成道而乘龙升天,被誉为道教始祖。周代时老子阐释至道经义,奠立道教思想,而张道陵首倡把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家理论源头,因此,要追溯的话,老子可谓是道教道祖。
道教发源地有的说是座落于成都大邑县鹤鸣山的道源圣城,《华阳国志・汉中志》中说“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三国志・魏书》、《后汉书・刘焉传》中亦有类似记载。鹤鸣山为中国道协认可、举世公认的道教发源地。
有的说是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的龙虎山。公元初年中国道教第一代天师东汉张道陵携弟子王长直由仙鹤导引入山,潜心修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传教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 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从此,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教组织开始形成,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