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具家居 > 在家居士菩萨诵戒仪轨

在家居士菩萨诵戒仪轨

发布时间:2022-05-16 15:08:35

❶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愿法师讲述 自序: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之十:之十一:之十二跋 自序 当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无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导致引发社会乱象。若欲对治此一乱象病态,必须先了解聚集乱象之因,才能对治下药渐趋好转,否则费心费力徒劳且无功。那么乱象主因为何?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的缘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和乐。 戒律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佛陀即将入灭时,于最后遗教开示世人: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遗弃,如此重要教诫一旦遭遗弃,世界、社会如何得以安宁呢?佛陀又开示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无明覆蔽)不能证得(佛道、觉悟)。’若能远离妄想执著(无明),智慧自然渐渐开启,由此足证众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离颠倒妄想执著,终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须断除妄想执著,当然首先就必须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宁、清净,摄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继而起观思惟而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解脱苦恼、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宝,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为后世代代留下一片净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大愿法语: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为胜;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会和平安乐。’ :之一 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今天又见面了,现在我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因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说该怎样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会嘴说:‘我是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应怎么修呢?现在先来解释‘戒’和‘律’。 戒律乃为道德之本 ‘戒’、‘律’两字的意义,应该是各有所指,简单说,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戒有戒的范围,律有律的范围。‘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应该去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话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话:‘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面,就无法了解佛教积极面的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与律以文字来说应该是这样,所以‘戒’是比较属于个人的持守,‘律’是较属于团体的活动,不过有时也可以将‘戒’、‘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应该要持守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则,做人的根本立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必先要了解二项:一是戒律,一是法。 持戒律行 以无我精神服务社会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就有其组织的人员,有其组织的规章,其组织的健全与否,就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组织也等于不健全,若组织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发挥。任何组织,不管是社会组织或是宗教组织,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但是组织的规章是否能产生力量,以及团体能不能发展,都必须视其组织的所有人员能否一致的对其规章的遵守(戒)与拥护(律),即奉献、牺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权利义务及理想的追求。若是如此,团体组织才能发挥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质,虽然跟社会一般组织的规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牺牲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类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躯牺牲于神,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宗教作法,以牺牲肉体供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则以‘戒’严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证无我法,也就是说先独善其身,彻底了解无我法、了解缘起空性,空其身心于自然,就是不执著身心为一个自我体,不执著这个身心是我,永远不变。因为这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而已、因缘成熟则结合、因缘分散即离开,没有一个我,如此才能以无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若不能以这种体验,确实达到无我,有时说要牺牲,却处处以我的主观认为,我做这事以后的果是什么?固执等等……就处处产生很多的挂碍与遭遇。所以若了解缘起空性、无我法,这样的牺牲在任何宗教、任何角度而言,你是无畏的,你是牺牲、奉献的,因为你‘无我’,你会过得很自然,奉献得身心安乐。若不然,处处希望如自己理想,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若能了解缘起,你可以真正走出你完美的理想,因为了解无我故,赶紧借用有用的色身,有用的本钱,就是说身体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楚,你有这样的本钱做资粮,将你符合社会、符合真正的了义法,奉献于社会、传授给别人,能够让众生离开我执束缚、得到真正究竟的涅槃,走入真正的解脱。若要走入涅槃,则必须先了解次第方法,若不了解次第方法,一味盲目的修行,当然就没办法,所以必需离开‘五欲’和‘我执’来达到证入涅槃,这是较高层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也就是为了要达到真正断灭一切忧悲苦恼,‘牺牲’为重要行持之一,这是层次较高宗教不同的地方。 戒律制定的源起 有人类的世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的宗教缘起缘灭,组立掘起又解散、恒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但是到目前为止,被世界公认的宗教很少,主因也是离开了戒律及教义。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须要有明确的圆满教义,与明确的戒律,因为戒律的功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大众的福祉,否则,便会遭受社会自然的淘汰。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与其他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因为佛陀是在人间自体证,亲身体证世间苦、亲身了解苦的原因之后,用修行的方法来灭除苦,所以他是了解苦的主因起源,了解修行的方法灭掉苦,即是于人间自体证,灭除一切烦恼及忧悲苦恼,所以他不违背人类道德利益标准而制戒。也就是说佛陀在人间生活、在人间成道、依人间需要制戒,所以佛陀所立的戒符合众生所需要。 佛陀成道后的最初数年之中,佛陀弘法其间尚无戒律,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初期佛的弟子,都是根器道德很好,听闻佛陀说的法,都能马上悟出真理,而信受奉行,所以佛陀就不必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直到佛陀成佛以后的第五年,有一位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听说其父母准备要供养比丘,所以叫他出家的儿子比丘带著所有比丘回去接受其父母供养,结果其母设下圈套,迫使他与其未出家时所娶的太太行淫欲而犯了淫戒。同行比丘告知佛陀,所以佛陀才制戒,佛教的戒律就从此陆续的制定下来。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要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若教团内有所犯错,随犯随制,从此以后凡有违犯僧伽团体清净生活者,即制下定律大家遵守,所以佛陀制戒的动机,是为僧伽团体清净的缘故、和合的缘故。只要进入佛门,我们一定要了解制戒的动机,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与遵守,所以凡是佛弟子,不论是出家或在家,只要踏入佛门,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必须受戒及守戒,若是无者,虽然自称为信佛、学佛的佛教徒,也不过是被称为佛教徒,却是徘徊佛教门外的人,因为你只是嘴巴说信而已,对佛教的戒与律不清楚,那只是说信而已,是信仰的信,这样是不会被佛教所承认的。 受持三皈 依教奉行 佛教弟子有分出家和在家,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也就有分出家及在家,那是次第与阶层的区分。现在所要说的是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种: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也可以称为增益戒);第四是菩萨戒,但是菩萨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后我们会说到。首先来说三皈依戒,有些人会怀疑甚至会说三皈依为什么说是三皈依戒呢?其实我们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说:‘受持三皈’,所以我们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觉的意思,意义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个界限、界址,如土地与土地间有个界址,界址一标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国与国间也有界址,连大海、海洋也有界址,这是公海,这是隶属南韩,这是属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觉你、提醒你别超越界址。戒也可说是一种约束,约束你不应该做的行为。既然这样,在受三皈依戒时,授戒的僧师有明确的说明,皈依后必须持守三条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后必须禁止: 一、‘尽形寿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应该都有念到才对,既然都有念到就该知道它的意义。 二、‘尽形寿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说:我活著的一天,我一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我们皈依时,授戒的师父都会念著让你跟,也都会由皈依授戒的师父解释。 既然你发心皈依佛教的三宝了,三皈依后必须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宝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现今世界上皈依佛教为三宝弟子的信众很多,人数难以正确统计,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依戒者就不多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为什么呢?因为他初皈依,对佛法僧三宝无深入了解,尤其是我们皈依时的时间也不太长,不能够说你来先上一天课,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现今社会时间就是本钱,于工业社会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不然按常理皈依应该要一天的时间,早上上课,先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才有办法,因为没有那种环境,也没有这样的制度,有时你用制度反而让信徒认为‘啰嗦’!别人皈依时间都不长,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时间。嫌啰嗦,所以大家如果有这般的风气,那皈依后,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初皈依的人对佛及自在天魔两者的差别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将如何持守三皈依戒呢?所以会产生错解佛是高级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将佛与自在天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是自在天魔,什么是佛?那就违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条——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彻底、不知道。初皈依的人怎会彻底呢?所以,我觉得必须要让信徒了解,才藉这机会来讲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对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士对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为有很多在家居士拥护佛教,我们才能专心研究佛法,他们布施物质使我们不缺吃住穿,建立庄严道场让我们专心研究佛法,我们必需要提供一条相当有次第的方法,让在家居士能够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会摸不到路。一般对于戒律的解释不是太深,就是无次第,戒归戒、律归律,如汪洋大海不知从何摸索起?每个说的不同,一个说一种,一个法师说这样、二个说两样,到底听谁呢?并非我本人对戒律很有研究,只是尽量以我个人所了解的跟各位给个善缘,与各位互相沟通,若是说的不圆满、不太清楚,希望你们再参考专门研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说一些让各位有个印象,也可以依这次第来追求。 了义皈依与非了义皈依 其实‘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品,因为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是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那么信仰佛教有三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奉祀、崇拜多神以及妖魔鬼怪等的信仰,也可称为皈依,因为他们归投他、依靠他。像很多人不了解,如小孩子要去读书,平常不辅导小孩努力认真读书,要考试时才买一些水果,拿三柱香,去哪里呢?去求菩萨保佑让他考上录取!但这并非不好,可以让他内心有个寄托,这种也等于是依靠他、皈依他。 那么什么叫做自在天魔呢?‘自在’有了义自在及不了义自在之别,不了义自在就是不究竟自在的意思,了义的自在就是究竟的自在。那什么是究竟的自在呢?也就是已经达到涅槃,断除一切忧悲苦恼、离开贪嗔痴了;不了义的自在就是不究竟的自在,也就是暂时而已,暂时的自在快乐而已,马上又烦恼痛苦,忧悲苦恼又来了,所以这也就是不究竟的、是暂时的,又叫做有漏的。不了义自在就是福业的招感,就是说你福报很好,感觉你也不缺钱,身体也健壮,子女也孝顺,夫妻也和睦,但是必须了解这是暂时的而已,不论如何,再好的夫妻总有一天也会分开,再好的父子母子也会分开,再年轻、再健壮总有一天也会老化,所以这种自在只是暂时而已,即使让你有再多的财产,你也不能买到永远不老不死啊!虽然福业感招你眼前全都俱足,但那只是暂时的而已,烦恼一样会来。 若是了义的就不同了,他彻底了解烦恼的起因、彻底了解烦恼,因为有一个不明白的渴爱,误认为有一个我的缘故,才感召痛苦、烦恼。既然已经了解彻底了,且依佛陀的教义修行,亲证了,他就不会再产生执著,这种才是真正慧的解脱、智慧的解脱。以智慧的解脱来断灭心的一切烦恼,以及束缚,这是究竟的,也是通达无碍的自在。 那么天魔二字呢?天子魔之略称,第六天之魔王。天魔是福业的果报,因为我们在人间修福业,而感招到天上,人家说六道轮回不是有个天、人、阿修罗,意思是说福业的果报。在佛教的教义之中来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升天的范围,就是说佛教以外很多的宗教,都偏向修善,或是偏向以后死后去天上,像印度很多的宗教都是修求升天,所以它的理想范围都只在天上而已。但是以佛教而言,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因为他还有一个‘我’,无论天上的寿命有多长,亦有其限度,天福若享尽,死后还堕,所以天魔非可靠的皈依处,也非究竟、是有漏的,并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处,即使让你皈依天上的天魔,想要去天上,上去了却又下来,永远在往返而已,光是上去下来,脚都走酸了,也会累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安乐之道。 那么佛是什么呢?初皈依的人,要了解佛是什么的也很有限。佛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别把佛当成是一位高级的仙,高级的神,那这样你就不了解佛了。 ‘佛’——是梵语,意思是一位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若要更详细,我也有说一卷佛法僧,跟一卷三皈依可供各位作参考,其他的法师也有很多论及佛法僧的著述,都可供参考探讨,但是千万注意,若是我们所看的书已将佛落入神格化,那这本书是不是可以看,就该考虑了,若要看、那你只作参考就好千万不要误解了。佛不是天魔、神、仙等的神格化,佛是究竟解脱忧悲苦恼,止息轮回生死的大圣人。所以皈依佛陀的人格为行持模范,依止佛陀的教法力行才可成佛道。因为众生本具佛性,什么佛性呢?就是说众生俱足圆满的智慧,只因妄想执著,迷尘背觉不悟,认假为真,产生痛苦生死轮回,皈依佛与皈依天魔的差别就在此,大家要了解,所以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凡是我们初皈依的人,在正授中都有念过的,那么若是我们能真正皈依佛,不去皈依天魔外道,那你就是真正会修持、受持三皈依戒的人,不然,你不了解天魔与佛的差别,到底如何能皈依佛呢?简单说:有了义和不了义,有漏与无漏之分,也就是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所以要认清楚。 第二条戒:尽形寿皈依法。有这肉体活著的一天,一定要皈依法,既然皈依了,就永远不再皈依外道的典籍,我们三皈依的第二条,明明有如此的说法跟如此的记载,引导皈依的大众念诵三遍,那么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什么是‘外道典籍’呢?初皈依的人哪知道什么是外道的典籍呢?包括现在已皈依五年、十年、廿年的人,若不用功去探讨,现今处于宗教自由复杂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说一套,那他怎么能分得清楚什么是对或不对呢?所以初皈依的人,几乎没人能分辨什么是外道典籍,所谓的‘外道典籍’就是违背自然法则心外求佛者,也就是说,你不向内自己征服自己,来断灭自己的所有我执及忧悲苦恼产生执著的贪嗔痴,反而向外去追求,要使自己有智慧,追求灭掉贪嗔痴,却不向内在贪嗔痴去征服,这种叫做向心外求佛者,叫做外道。 印度当时的外道就有九十六种之多,有名的外道有六师: 一、阿夷多,阿夷多的教理是属某某论,他主张人皆由四大原素构成的,身体若破灭时,也随著消灭,主张极度的求乐,活著时,尽量去享受,这就是我们说的外道典籍了。 二、散惹耶,散惹耶的教义是怀疑论。不反对别人说有无来世,有无果报等。此派学说,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都无正面的答覆。 三、末伽黎,末伽黎的学说是定命论者。主张无因论,否定一切依业的轮回,一切生物轮回是无缘无故的,一切修行都是空的、无用的,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届时不管智或愚,都自然得解脱。所以他的教论很奇怪,既然修行无用,那他又修苦行,是在修什么呢?他又修禅定,又是在修什么呢?这些都叫做外道典籍。 四、富兰迦叶,富兰迦叶的学说是道德否定论。主张纵欲,立无道德论,无善恶果报。杀害他人非是行恶,无恶报。即使祭祀、布施、克己制御感官、行好事、说实话,也不是行善,也没有善报。简单说,做恶没有恶报,做善也没善报,业的报应不可能有,他否认善恶,所以这个教派叫做外道说法。 五、鸠鸠陀,鸠鸠陀的学说立七种要素,认为人是由七种要素而构成的。七要素是:地、水、风、火、苦、乐、生命(灵魂)。不承认灵魂的独立性、主动性,否认道德,他认为灵魂是由这几项所结合的,这也是外道典籍。 六、尼干子(耆那教),此派立五戒和佛教的五戒只差一戒不同而已,尼干子所立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妄语,三、不与取(不与取等于佛教不偷盗的意思。),四、不邪淫,五、无所得。耆那教他的修行法很严,我们在‘宗教的起源与佛教的源起’中有介绍到,若要更了解印度六师可以参考。此派分世界为有生命与无生命,生命不得解脱是由于业的束缚。还有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等一些常、断之法,佛教称他为外道。其实外道是指无关断灭生死烦恼痛苦的教法,所以称他为外道典籍,不了解的人,错解误会外道是在骂别的宗教,其实不是,这只是名相而已,并不是说外道是在骂人,千万别误解了,心外求佛,才是外道,佛教里面也有很多佛教徒是外道,也是很多啊!这是事实。 自灭贪嗔痴 亲证八正道 佛陀的教义就是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为物件,佛教的教义,是叫我们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们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并不是去征服别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义特别不同,若是你不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那么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会去骂或看不起别的宗教的,因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必须去尊重,千万不可毁谤其他的宗教,当然也不容许其他宗教冒仿佛教,这样也不行。虽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仍有不同之处(不共法),教义虽有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如佛教所说的结夏安居,过午不食等等。这都是与其他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义法叫做缘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四圣谛,这些与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称为不共法。就是差别在了义与不了义,其实佛教也有些法和别的宗教一样,所以称他为共法,也就是不了义法或称为有漏法,不究竟的。那么什么叫做了义(无漏)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八条正道,也是唯一解脱的道路。外道思想不是‘断’就是‘常’。所以称他为两边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断’或‘常’,所以称为中道法。中道的八条正道:简单解释一下,在我们‘回归自然’系列也有谈到八正道,若要参考八正道,应该要参考回归自然,现在只作简单介绍: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正确的知见,认清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本来面目,如认识一切皆苦,明白诸行无常,了解诸法无我,彻知万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确的思惟。由于彻底的认识事物真相‘缘起缘灭’,而以正见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实现自己的正欲。正当的欲望,所以称为正思惟。 三、正语:一切的言语都必须不离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业。 四、正业:除去身上一切不正当的动作,而且常行清净之业。 五、正命:离开一切不正当的生活,必须活在正法当中。 六、正勤:是正确方法的努力,是正精进勇猛于修行。 七、正念:将正确的思想常住于心,时时忆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确的方法修禅定,将心静止于正念,保持身心于三昧(正定),不被烦恼妄念所动。 今天时间的关系,暂时说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也是佛教修行实践的代表杰作。下星期有空,有时间、因缘,我们再继续研究,祝福各位持戒清净、福德圆满,感恩! 大愿语录: ‘佛法是用以度人,给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宁静的涅槃,不仅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 :之二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我们又在空中见面了。 正见引领 正道以行 我们前集已将八正道的条文简单说过了,若想要对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绍看回归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是佛教实修履践的代表杰作。依止八正道修行能解脱一切烦恼,而亲证涅槃,止息轮回生死的痛苦。佛教的教义、修道法,是依中道建立,所以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若皈依外道典籍就犯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初皈依的人有谁能够了解呢?怎么知道外道典籍是什么呢?所以我们修行思惟正见的标准,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义,否则就无法以正见的标准来落实于生活中,若能如此,也就是持守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所以印度六师所言的教法,我们都称之为外道。现今宗教复杂,所以我们要修行一定要依法。不能只认那是谁说的,在回归自然里的噶拉玛经有说,不能只依知名度,或只认定这是我师父,也不能断定是出家师父讲的就对,一定要经过思惟,符合三法印与否,若符合三法印就接受,若不是则需怀疑请教,才不致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第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地方很多人不了解,认为我皈依这位师父,这位师父才是我的师父。不是我皈依的师父,就不是我的师父,不是这样的,佛陀说僧伽就是个和合的僧团,待会会说到,所以皈依师父等于代表僧伽都是我们的师父,所以是依法。僧伽:就是集团之意,所谓集团,必须要有三人以上才能说僧伽,后来有所谓僧,是以一人为单位,对不对姑且不论,这是名相与我们修行无关,只不过是一种代表的名词,我们别浪费太多时间在这种与修行无关的事,是非与否我们不必去研究,故出家人都被称为僧,僧是佛法僧三宝之一。僧伽一词,并不是出自佛教团体而已,在佛陀未诞生前,印度就有僧伽两字了,印度人将商业、社会、政治或是宗教等单位,都称为僧伽集团。佛陀成道以后,教理圆满、学德兼优、教化有方,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终于演变成一大集团,佛陀沿用印度旧有的僧伽制度,自己则是僧伽里的导师,所以僧伽确实是指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广义的在家佛教徒们。不过谈论僧伽,还是以佛陀和出家弟子的一大集团为原则,直到后来,才将佛陀除外,专指出家弟子们的大集团,而成为佛法僧三宝的局面,也许有可能佛陀教人要以法为师,要依法而住,故佛陀所悟的佛法,是吾人应该要皈依的,同时佛是唯一大觉大悟发现真理的人,由他启示开导众生,故大家依止佛陀。至于僧伽集团,乃是唯一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一位觉悟者,将他的佛法留传下来,而归依佛也就是皈依他的人格与福慧,依止佛陀所体悟的佛法,我们可以用他的佛法修行,达到与佛陀一样,那么佛陀灭度后我们一定要依止僧伽集团,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所以皈依僧就不可再皈依外道邪众。你皈依僧之后,若再皈依外道邪众就犯了皈依戒。 外道,以上有说明过,邪众,就是不依中道,藉宗教名义活动者等等不正见的人,也可以说是假藉佛教名义行利己之事,而他所说的话都不正见,妖言惑众,甚至藉宗教去骗人,用言语去骗,去拐人等等,都是外道邪众。初皈依的信众,若是不先了解三皈依戒,他如何去分别好坏,又如何去持守呢?真能够了解三皈依的内容及意义吗?其实很难。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希望初皈依信众,必须深入了解三皈依戒,了解佛法僧,不要只听人说就跟著走,也不可只求名相皈依就结束了,很多人有这个毛病,将皈依佛当成佛是鬼神般在拜,我们拜佛是想到佛的德行、教义,想他的悲智去学习他,看到他就想到这些,那才能拜得下去,若是我们不清楚佛的德行,不了解他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伟大在哪里,我们怎会拜得下去呢?很多人都只是跟著拜而已,所以,以后有关于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地方会说到,现在不是在说这一项,怕扯的太远让

❷ 在家修行的居士如何守戒

那就是依照佛讲的道理,一步一步的去做呀!最典型的就是《佛说优婆塞戒相经》,里面将如何持戒讲得清清楚楚,认真研读并持守,就会有好的修为。
持戒与不持戒的效果的根本不一样,而且没有受戒就不拥有戒体,这在修行的过程中效果大大不同。区别有:
1、未受五戒,那么只有在对境时才产生功德,譬如,不杀生,你看见一只狗狗要被人宰杀,赶紧救下它并放生,那么这一刻你是有功德的(也就是对境的功德),但其他时候你没有功德。但若你受了五戒哪怕一戒不杀生,即使你没看见这只狗狗,但是你受戒拥有了戒体,无时不刻都在产生功德。相比之下,受戒比不受戒功德大多了。
2、宁可破戒也要受戒。这是师父亲口跟我说的,他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你曾经做过特种兵,但是被开除了,后来出外旅行不慎和众人一并陷入凶险的丛林,那谁能够最快的脱逃出来呢,肯定是你!因为这一刻,你的特种兵经历和技能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所谓的凶险丛林,就是六道轮回里的三恶道,所谓的被开除,就是破戒,特种兵就代表受戒的人!
3、很多人(包括你)对受戒有一种误解,那就是认为受戒了是一种约束,实际上不是的,那是佛陀对我们的保护,戒律虽严,也有开持遮犯,可以变通的,也是活泼泼的,你想当年的部队纪律森严,为什么会把“严肃、活泼”并列一起呢?难道不矛盾吗?这正是纪律与自由的和谐结合。因此受戒,可以从一戒一戒的开始,先做个一分优婆塞/夷,再做个二分优婆塞/夷,渐渐的就可以做个满分优婆塞/夷了。不偷盗可以持戒吧?不妄语可以持戒吧?不邪淫可以持戒吧?慢慢的就全了。
4、佛陀年代,有25位菩萨发愿守护持戒的居士(优婆塞/夷),每持一戒即有五位菩萨护持,行住坐卧不离左右,还需要佩戴佛菩萨吊坠吗?还需要佩戴开光物件吗?什么都不需要了。
5、最最重要的是,切记,唯有三皈五戒十善方能再世为人!所以学佛,不仅仅是这一世幸福美满,还要考虑下一生超越轮回,不负佛陀对我们的期待。

❸ 佛事仪轨大全

❹ 佛说在家菩萨如何得受优婆塞戒

阿弥陀佛

去寺院找法师给你受戒,或按戒经要求在佛前发愿自受。

问:“请问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萨戒?受菩萨戒需要什么条件?”


净空法师答:

要是照佛经里面讲的,受菩萨戒的条件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怎么能受菩萨戒?什么叫“发菩提心”?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很多,一定要常常读诵大乘。“净业三福”里面最后这一条是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受菩萨戒、学菩萨行的基本条件。可是这个条件是建立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好比盖房子,这是第三层,第三层下面有第二层、第一层。第一层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层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然后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就具备了受菩萨戒的条件。如果这些做不到,纵然受菩萨戒,也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

净空法师---三皈依、五戒、菩萨戒、八关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萨面前用真诚心求受,有效

我们不必做皈依的仪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义,任何法师都可以为你做皈依仪式。你不找法师,在佛菩萨面前自己受皈依也可以。跟诸位说,这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萨戒、八关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萨面前用真诚心求受,有效。只有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传授,否则不能得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们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萨面前受。当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会发皈依证给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师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证印得再漂亮,黄金做的皈依证,诸佛菩萨不承认,鬼神也不护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你是皈依某个法师,皈依某个道场,你搞错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是实质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要舍弃,真实的要提起。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实的。我们要真干,不是真实的统统放下,这就正确。

皈依誓词:“阿阇梨存念,我弟子”,我们现在的法名都用“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两足”,“足”是圆满、满足,“两”是智慧、福德。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智慧、福德当中最尊贵的,这是佛。学佛就学福慧双修,希望也能达到像佛一样福慧圆满。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这一条非常重要。“达摩”是“法”,“欲”是七情五欲。凡夫种种欲望,只要有欲望就出不了三界。不但三界出不了,三界里面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欲望出不了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没有分,你说多可怜!所以佛教导我们的一切教诲,都是教我们“离欲”,永远脱离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一定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决定不可以有一念为自己,这是“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僧伽”是学佛人的团体。佛家讲的“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团。所有一切社团中,佛教社团最值得尊敬。为什么?它是智慧的社团,和合的社团,这个社团可以做世间所有一切社团的模范。

真正皈依的人,样样都能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你就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不是好样子,你没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说得不好听,你冒充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

❺ 在家普萨戒和出家普萨戒有什么区别

菩萨戒要点有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又称饶益有情)戒,因佛子身份不同而分设出家、在家菩萨戒,是成佛之要津,在家为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来柏林禅寺受戒会发《传授在家菩萨戒仪轨》,法师会细讲的 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 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庆喜,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 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❻ 在家居士受五戒后,有没有什么日子要读戒条啊要不要定时持八关斋戒

经典当中,没有记载受五戒的人要诵戒。八关斋戒,随力而行。

受菩萨戒要半月半月诵戒。

受了五戒,也可以效仿诵戒,防止忘失。

【五戒诵戒仪轨】

一、上香 (三拜)

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三拜)

三、忏悔 (三番三拜)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四、诵戒 (跪诵)(三番三拜)

诸佛净戒难得闻 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修行者更难

今逢白(黑)月十五(四)日,我弟子某甲,谨于佛前诵戒。

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二、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三、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四、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五、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五、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言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番三拜)

六、回向

诵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三拜)

附注:每逢半月诵戒,白月十五日,即农历每月十五;

黑月十五(四)日,即农历每月三十(廿九)日。

❼ 初一、十五在家里诵五戒仪轨家里没有佛堂能在桌上诵仪轨吗

可以的。诵戒的目的是针对戒条,提醒自己,自查自省,看看犯了没有,犯了要及时忏除,恢复清净。这就还要了解戒的微细处,明白开遮持犯的原则,这些知识,都应该去寺院,跟明白的法师深入学习,才能把持戒一事,做得趋于圆满。

❽ 印光大师为在家居士亲定念佛仪规

印光大师:念佛仪轨及念佛方法

印光于十八日奉上芜函及拙钞,不知曾收到否?不意阁下亦于兹日复示手教。其同心相感欤,抑偶然符会尔?所云念佛仪轨,须分同众、独修两种。若同众修,当依日诵中念佛起止仪,庶可通途无碍,彼此攸宜。至于独修,虽可随人自立,然其念诵次第,不可错乱。所云放下身心,闭目凝神,念净法界护身咒,及默想《赞佛偈》,礼佛及三菩萨毕。若诵经,则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然后朗念《赞佛偈》毕,即接“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即唯念“南无阿弥陀佛”,宜围绕念,或数百声或一千声。末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三菩萨,然后念《发愿文》。文毕念三自归。是为一期起止。若欲多诵经,多持咒者,当另立一诵经时。若一时并行,当先诵经,次诵咒,次赞佛念佛,次发愿三归。此决定不易之次序也。

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及金刚持。其功德唯在专心致志,音声犹属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光于此数则,曾颇费研穷。去岁得一巧方便法,书示知己,皆同赞叹。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机用之,皆无不宜,唯益无损。阁下即无须此法,亦当为修净宗不得其门者试之,以普告来哲云。其法在《印光文钞》第四十五纸第八行下,祈检之。

前见大著《赞佛偈》,“相好光明”,作“相色光明”,意其排印偶错耳。今函又作相色,知阁下有意改之。夫此八句,乃宋桐江瑛法师,撮举净土三经之大义而立。无一字无来历,何得妄改?《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阁下深通佛法,何以见不及此?两笺注中,此类甚多。光拟欲详言,恐人不见谅,故曰:“我未明心,人有异见。”兹因虚心下问,不妨特发其凡。阁下果真为佛法为众生计,当不以冲突见责。若唯欲赞美,当向趋时附势者商略。印光虽劣,不愿行此蹊径。

王耕心《弥陀衷论》,不识如来权实法门,不识众生根机差别。凡有与己不合者,皆指之为误。抹杀千五百年诸善知识,独推出一省一大师,以显己之由圣师传得佛真宗。虽曰弘法,实伏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深弊。其书断断不可流通。周孟由曾向光赞其痛切,光略说其弊,彼犹不死心,遂寄其书来。光宿造失目之业,今敢仍蹈此辙,遂极陈其弊。彼犹未能尽信,将光之书寄徐蔚如,蔚如谓光所批判,具有特识,因将杨仁山驳语见寄。孟由将彼此所说,一并见示,故知印光实非臆说。而仁山先生驳语,多在文言,印光驳语,多在大体及心病耳。流通佛法,大非易事。须求契理契机,断断不可师心自立,矜奇炫异,以取悦一时新学知见而已。既属知己,不妨直词以进。(民六六月廿三)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❾ 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

我是一名佛弟子,将下面的这篇文章送给您:

佛门礼仪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记忆体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二、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演示):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买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三、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候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

五、出入佛门之礼仪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六、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斋堂仪规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八、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慧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❿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在家居士一般需要受持五戒。因为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础,其前四条属于性戒,即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恶果,简单解释如下:

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

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归我所有,就叫偷盗。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偷盗戒;

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间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配偶在非时、非处、非道处交合就叫邪淫。如果不做此事,叫不邪淫戒;

4、不妄语戒:为了欺骗他人,隐瞒事实,而说虚假的语言就叫妄语。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妄语;

5、不饮酒戒: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药酒,若干若湿,若浊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10)在家居士菩萨诵戒仪轨扩展阅读:

破戒过失:

因为清净持戒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破戒之后所得的过失也会招感无穷的恶报。如同一个解犯了国家的法律,其人要受到法律制裁一样,而受戒之人,破戒后同样会受到因果规律和护法神的制裁。

在佛弟子中,不论在家,出家,破戒的过失有差别,但破根本戒的过失都是相同的,因为在因果前面人人平等。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弟子修行必须具足持守的,否则就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法华经》云:“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就应该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

我们学佛是为求解脱而来,就必须如法持式,从而断除现有的烦恼,亦能销熔未来的结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现在文明的贡献虽然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膨胀物欲,从另一方面说受文明引导,人们用智力控制自然,为讲求功利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似乎成为人生活的最高目标,人设计机器,机器又来设计人。

个人被强烈的自我中心,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不满足所吞并,一切以我为中心,乃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当时的享受,不顾一切违犯戒行,损失人格,故《福盖正行经》云:“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彼破车,无能运载。”

不但毁了佛弟子自身的名誉,也破了许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乃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

阅读全文

与在家居士菩萨诵戒仪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实体家具怎么运营 浏览:858
喷雾防水面料怎么洗 浏览:591
镀金机电路图 浏览:706
海城维修手机电话 浏览:855
九阳空气炸锅维修点 浏览:439
电气维修安装公司需要哪些资质 浏览:116
广州哪里有维修苹果手机 浏览:745
折线电路图 浏览:42
轮圈家具 浏览:786
西安苹果售后维修官网地址 浏览:257
吉森家具为什么打不破 浏览:306
纯铜家具配什么颜色墙面 浏览:643
居民楼楼顶怎么做防水 浏览:302
彩钢瓦上面的防水怎么破 浏览:118
如何维修top225y开关电路图 浏览:30
苹果手机防水圈怎么使用 浏览:424
把家具给他砸了法院会怎么判 浏览:481
贝纳利600摩托车发动机保修规定 浏览:214
万顺搬家电话是多少 浏览:131
洗电动车电机进水会保修不 浏览: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