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爱因斯坦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这里是爱因斯坦1902-1909年暂居伯尔尼的故居,目前这里有公开展示当时的照片、资料、家具等。爱因斯坦博物馆(Einstein House)展示了他相对论的学术资料、上课的录音带和他的成绩单等。 爱因斯坦小屋(Einstein House/ Einstein Haus)又有称爱因斯坦博物馆,1903-1905年期间,著名物理学家、原子物理学家艾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曾经住在这里。1905年,他在这里提出了划时代的«相对论»。2007年2月1日这里成了纪念馆 ,您可以在这里参观他住过的地方。
馆内大致维持当初爱因斯坦所住的格局,展示了他生前各个时期的照片、相对论的学术资料、上课的录音带…等,其中还包括爱因斯坦在报上分类广告刊登的招生启示、爱因斯坦的成绩单,详细而清楚的纪录爱因斯坦生平事迹。
⑵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语美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 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据比较一致的理解,这种局面是从1851 年在伦敦的水晶宫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开始的。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作家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 ,而运动的主要人物则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 ,他与艺术家福特?布朗(Ford Madox Brown)、爱德华,柏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画家但T ?罗西蒂、建筑师飞利浦?威伯( Philip Webb)共同组成了艺术小组拉菲尔前派(Pre-aphaelite Brotberhood)。他们主张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同时也受到刚刚引入欧洲的日本艺术的影响,他们的目的是诚实的艺术,主要是回复手工艺传统。他们的设计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纺织品、墙纸、家具和其他的用品上。他们反对机器美学,主张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的产品,所谓的,“the work of a few for the few”。
这场运动开始式微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就是1888 年在伦敦成立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从1855 年开始,这个协会连续不断地举行了一系列的展览,在英国向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好设计及高雅设计品味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不但如此,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开始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比如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设计师查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英国设计师沃塞(c . F . A . voysey)、阿瑟?马克穆多(Arthur . H . Mackmurdo)。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影响到芝加哥建筑学派, 特别是对于这个学派的主要人物路易士?沙里文和弗兰克?赖特的影响很大;在加利福尼亚则有格林兄弟、家具设计师古斯塔夫? 斯蒂格利和柏纳德? 迈别克(Bernard Maybeck)等人受到很大的影响。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它的影响遍及欧洲各国,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产生。虽然“工艺美术”运动风格在20 世纪开始就失去其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设计家、诗人和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他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生于1834 年3 月24 日,1896 年10 月3 日去世,是真正实现英国理论家约翰? 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先驱。
作为最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拉斯金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他强调设计的民主特性,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他说:以往的美术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所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去有利于他们。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请各位不要再为取悦于公爵夫人而生产纺织品,你们应该为农村中的劳动者生产,应该生产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其实是非常混乱的,其中包含了社会主义色彩,也包含了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一方面强调为大众;另一方面则主张从自然和哥德风格中找寻出路,而这种设计自然不是为大众的。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仍有很大区别,但是,他的倡导和设想,依然为当时的设计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其中,受到他的思想影响最深刻、并且通过自己的设计实际体现了拉斯金的精神的,是英国设计家威廉?莫里斯。他所带动的“工艺美术”运动在19 世纪下半期成为欧洲最重要的一场设计运动。
莫里斯参观伦敦1851 年世界博览会时方才17 岁,他对于工业化造成的产品丑陋结果感到震惊,极其厌恶。据报道说:他在看见水晶宫展览建筑时竟然放声大哭,足以说明他对于机械化、工业化的厌恶程度。他深受伦敦世界博览会的刺激,对于流行于世的各种新兴工业产品感到讨厌,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这种设计颓败的状况,恢复中世纪设计讲究手工艺精湛的局面。他身体力行,从一个建筑家、画家发展为全面的设计家,开设了世界第一家设计事务所,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
严格来看,莫里斯并不是一个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因为他探索的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恰恰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他的目的是复兴旧时代风格,特别是中世纪、哥德式风格。他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他认为只有哥德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等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其它的设计风格如果不是丑陋的,也是矫揉造作的、扭泥作态的、不真实的,因而应该否定、推翻。只有复兴哥德风格和中世纪的行会精神,才可能在工业化咄咄逼人、矫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挽救设计的精神,保持民族的、民俗的、高品味的设计。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古典风格还是现代风格,都不足取,唯一可依赖的就是中世纪的、哥德的、自然主义的这三个来源。他是在实践中实现了拉斯金设计思想的第一个人物。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是画家但丁?罗西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约翰?米勒斯(John Averrett Miliais)和霍尔曼?汉特(Holman Hant)三人在1545 年发起的。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当时英国画坛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主张忠实于自然的风格,主张真实的、诚挚的“新艺术”风格,在题材和风格上,他们对于中世纪和哥德风格情有独钟,因此,与拉斯金的理论和莫里斯的希望不谋而合。莫里斯此时认识了罗西蒂,受到他很大的影响,因此于1857 年毅然离开斯特里特设计事务所,参加了他们的画会。他与柏恩-琼斯在伦敦的红狮广场开设画室,准备在画坛上大干一番,这个重大的转折与随即而来的结婚,是莫里斯走向设计探索的开端。
莫里斯在具体设计上,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对于他来说,实用但丑陋的设计不是好的设计。他曾经说:“不要在你家中放一件虽然你认为实用的,但是难看的东西。”这种看法,是他的功能与美观结合的设计思想的体现。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干他来说,依然是采用手工艺的方式,采用简单的哥德式和自然主义的装饰,因而,他的这个局限使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现代设计的奠基人。
莫里斯的设计,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活动,以及他们提倡的原则和设计风格,在英国和美国产生了相当的回响。英国有不少年轻的设计家仿效莫里斯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设计事务所,称之为行会(guild ),从而开始了一个真正的设计运动,历史上称为“工艺美术”运动。而他们推崇的风格,就称为“工艺美术”运动风格。比较具有影响意义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集体包括有以下几个:
世纪行会(the century Guild),由杰出的设计家阿瑟? 马克穆多(Arthur Markmurdo)为首组成。成立的时间是1882 年。
艺术工作者行会(the Art workers Guild),成立于1854 年。
手工艺行会(Guild of Handicraft),由杰出的设计家查尔斯?阿什比(charle、Robort Ashbee)为首组成,成立于1888 年。
这批设计事务所都是在19 世纪80 年代期间成立的,距离莫里斯成立设计事务所的1864 年有近20 年的时间,因此,可以说它们都是受到莫里斯设计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这批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宗旨和风格与莫里斯也非常接近。它们都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反对设计上的权贵主义,反对机械和工业化特点,力图复兴中世纪手工艺行会的设计与制作一体化方式,复兴中世纪的朴实、优雅和统一;这些设计家都努力在设计上体现实用性、功能性和装饰性的结合,设计风格上吸取中世纪、哥德风格、自然主义风格的特征,把它们蹂合在一起,同时在平面设计上发展东方风格的特点,讲究线条的运用和组织的完整。这些公司生产的家具、金属制品、家庭用品、装饰品、书籍设计等等,都具有这些特点,风格很统一。
1888 年,一批英国的设计家在莫里斯的精神感召下,组织了英国工艺美术展览协会(The Artsand crarts Exhibition Society),从而有计划地举办外国设计展览,以促进英国本身的设计水准。这些展览吸引了大批外国设计家、建筑家参加,对于促进英国的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出版了一本刊物《工作室》(the studio) ,作为宣传“工艺美术”运动精神的言论阵地,刊物上发表了包括拉斯金、莫里斯和其它“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的文章,广泛地宣传了这个设计运动的宗旨和内容。
1896 年,威廉?莫里斯去世,设计家阿瑟?本森接手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工作,他与另外一个非常杰出的英国设计家克里斯多夫?德莱赛(Christopher Dresser ) 一起,振兴莫里斯的事业,继续发展“工艺美术”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莫里斯公司在他去世以后还存在了相当一个时期,这应该说与本森和德莱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有其它一些设计家参与,比如家具设计师哈维?艾利斯(Harvey Ellis ) ,以及艾尔伯特?哈巴特(Elbert Hubbard)组织的罗克罗夫特艺术组等等,他们的设计探索与斯提格利?赖特和格林兄弟相似。
除了美国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之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五个国家,拥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特别是木家具和室内设计具有很杰出的水平。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明确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反对繁琐装饰,都与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传统观念非常接近,何况这个地区有很丰富的哥德传统,因此,在英国的影响之下,这几个国家中的瑞典、芬兰、丹麦和挪威都出现了类似的设计活动,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机构,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
工艺美术的陶瓷设计是陶瓷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在这场运动开始以前,英国的陶瓷只有低级的陶器和供权贵使用的高级细瓷,缺乏价廉物美的陶瓷。“工艺美术”运动受到东方的影响,而东方各国,特别是陶瓷的故乡中国和陶瓷发展非常突出的日本,对干英国的陶瓷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从当时英国的陶瓷设计上看,可以看出东方陶瓷设计的明显影响,特别是图案、釉色的运用、器型上,东方的影响特别明显。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陶瓷设计与制作家主要有马克?马歇尔(Markv . Marshall)、威廉?德?摩根(Williamde Morgan)和科尔曼等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显著的“工艺美术”运动特色。除此之外,克里斯多夫?德莱赛也设计陶瓷。从总的情况来看,他们的陶瓷设计都基本是为小量生产而设计的,艺术的成份很重,还没有能够成为大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的基础。英国这个设计运动的陶瓷设计家们当时都津津乐道地从事高温釉和窑变的试验,重点在于陶瓷技术的潜力探索、艺术效果的表现,对于陶瓷设计的社会功能,基本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经加以考虑。他们设计出来的陶瓷,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作为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批量化生产来说,这些设计还不足以影响整个陶瓷的发展。
真正开始陶瓷日用化探索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师们。从19 世纪末叶开始,他们就开始进行目的在于批量化生产的各种日用陶瓷的设计尝试,其中包括厚胎的日用骨灰瓷器、石器等,这种探索在20 世纪初期开始成熟,终干影响到全世界时日用陶瓷的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的金属制品设计也很引人注目。这些设计都具有浓厚的哥德风格特点,造型比较粗重,金属用品表面具有简单的图案装饰,与陶瓷设计有所不同的是,这场运动的金属制品在功能性方面比较周全,其中颇有一些杰出的作品。重要的设计家包括上述的几个人物,即阿什比、克里斯多夫?德莱赛等。
“工艺美术”运动比较突出的设计范围是纺织品设计,特别是各种地毯和挂毯的设计。纺织品设计受到哥德风格很大的影响,因此大部分都具有哥德复兴的图案特点。
莫里斯本人对于染织品设计的兴趣很大。他亲手设计了不少的染织品,包括挂毯、地毯,同时还有大量的墙纸图案。他的墙纸设计最早出现在1862 年。1875 年,莫里斯与其它的几个设计师合作,设计了一系列的染织品。他反对采用任何化学染料,坚持采用靛青之类的天然染料,表明了他与现代化、机械化、工业化毫无余地的对立立场。
莫里斯本人鼓励各种手工艺的发展,在他的鼓励下,他的女儿玛利?莫里斯投身于刺绣设计,在1885 年接管了莫里斯公司的抽纱设计部门的领导工作,创造了独立的抽纱设计部门,也开了风气之先。 “工艺美术”运动比较重要的设计范围是平面设计,本章在前面提到莫里斯本人的平面设计活动,可以说,他是奠定了这场运动平面设计基础的人物。在他的影响之下,工艺美术风格的平面设计在英国、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开始发展开来。比较早的具有影响的工艺美术风格平面设计代表是一本季刊-《玩具马》,是由重要的设计家马克穆多的世纪行会设计和出版的。马克穆多本人担任设计工作。第一本出版于1884 年,马克穆多的流畅黑白线条装饰插图和丰富的平面设计,立即得到广泛的欢迎,不久以后,这份季刊就转由莫里斯的出版公司凯姆斯各特出版。莫里斯本人担任主要设计。
凯姆斯各特出版社是莫里斯从事平面设计的大本营,他的大部分书籍设计都是由这家出版社发行出版的。他的设计充满了企图恢复古典的、特别是中世纪哥德时期的风格特征,版面编排非常拥挤,特别是扉页和每个章节的第一页,缠枝花草图案和精细的插图,首写字母的强烈的哥德复兴特征。这一点与当时流行的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绘画风格是一脉相承的,表现了英国社会上在平面设计方面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浓厚的复古倾向,引起当时一些评论家的指责,比如英国平面设计家刘易斯?戴依曾经在1899 年的一本期刊《东方杂志》撰文批评莫里斯,认为他的书籍设计过于沉溺于复古主义,过分古旧和沉重,他认为这样的复古倾向,完全违背了莫里斯一向主张和倡导的设计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立场和原则,使书籍无法成为大众的普及读物,而沦落为少数收藏家的收藏品。
“工艺美术”运动的缺点或者说先天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干机械的否定,对干大批量生产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过干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就没有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因此,它依然是象牙塔的产品,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对于矫饰风格的厌恶,对于大工业化的恐惧,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当中非常典型的心态。英国人在19 世纪中期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探索,其实代表了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感受。当时能够真正认识工业化不可逆转的潮流的人其实在知识分子当中并不多见,因此,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感召之下,欧洲大陆终于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试验程度更加深刻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
⑶ 英国女王住哪里
英国女王住的地方叫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君主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宫殿坐落在威斯敏斯特,是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在英国历史上的欢庆或危机时刻,白金汉宫也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1703-1705年,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白金汉宫”,构成了今天的主体建筑。
整个白金汉宫用铁栏杆围着,对着主建筑的铁栏杆外,有个广场,中央竖立着维多利亚镀金雕像纪念碑,它的四周有四组石雕群。王宫西侧为宫内正房,其中最大的是皇室舞厅,建于1850年,专为维多利亚女王修建。厅内悬挂有巨型水晶吊灯。
白色客厅用白、金两色装饰而成,室内有精致的家具和豪华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艺术品。御座室内挂有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顶端绘有15世纪玫瑰战争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当今女王1953年加冕时和王夫爱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内还保存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御座和乔治四世加冕时用的四张大座椅。
宫内音乐室的房顶呈圆形,用象牙和黄金装饰而成,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夫艾尔伯特亲王常在此举办音乐晚会。
⑷ 关于版权的官司
版权(英文名称:right)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符号在计算机中打法:“Alt + 0169”
法律规定编辑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版权所有人可以根据法律在法律规定的年限内对作品享 有独占权。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应当事先取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但是著作权法也规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规定的使用方式下,该种使用无需取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或者无需向其支付报酬。版权的期限,简单来说,对个人而言,是死后五十年,署名权等精神权利期限无限制;对单位和法人而言,是作品首次发表后五十年。
外国人或者外国在中国国内首次出版的,受我国法律保护,其他的根据国际条约确定,多数重要国家已经和中国一起参加了共同的国际条约,在这些缔约国境内产生的作品同样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根据学理,版权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说,各国承诺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但是如何保护,作者有哪些权利,保护期限多长,由各个国家自己决定,在中国发生的作品使用行为显然就需要按照中国的著作权法来判定,在美国发生的著作权使用行为就需要按照美国的版权法来判定。
版权,又称著作权,含以下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其著作权自在中国境内出版之日起受中国法律保护。
非法转载
当作者明确禁止转载时,强行转载,虽然注明作者并用链接方式指向原文,这仍然属于侵权。
目 前互联网管理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文本,现在最全面的互联网法规是国务院出台的互联网工作条例,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飞速发展,我们期待着全面完善的互联网法律的出台。
版权限制
从版权法产生之初,版权限制与版权保护就如影随形:版权保护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提供物资和精神的激励,版权限制则确保社会公众及时获得作品、最大限度地分享文化进步艺术繁荣带来的利益,从版权法平衡作者与社会公众利益的立法目的而言,二者不可偏废。版权保护与版权限制既处于此消彼涨的永恒冲突之中,又总是追求和谐共存的动态平衡,一部版权发展史其实就是追随技术进步的步履不断调整保护与限制平衡点的历史。
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作品的复制与传播成本日益低廉,复制质量完美无缺,无所不在的私人复制严重损害了版权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版权体系的传统平衡,于是版权人竭力要求强化版权保护,取消对版权的限制——正如美国推出的《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报告即白皮书所述:“在数字世界,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将日益缩小,如果不是完全消亡的话。”事实上,正如版权发展史所表明的,即使在网络时代,基于人权保护、促进竞争、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需要,版权限制制度也仍然有适用的余地。“即使数字技术将改变一切,也无法改变作者、出版商、唱片制作者、读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维持上述利益的平衡则是版权法永远的目标。
⑸ 英国地理概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
一、英国自然地理概况
(一)英国的国土资源
英国是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法国。
英格兰全境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占大不列颠岛的大部分。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分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伦敦盆地;威尔德丘陵。
威尔士面积有2万余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地势崎岖。威尔士境内有1/4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及天然保护区。
苏格兰和其周围的许多小岛,面积共为7.8万平方公里。全境均属山岳地带,只有中部较为低平。
北爱尔兰面积1.4万平方公里,隔爱尔兰海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北爱尔兰地区湖泊较多,英国的第一大湖--讷湖卧波其间。沿湖为平原。
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最热天(7月)平均气温为19~25℃,最冷天(1月)平均气温为4~7℃。英格兰地势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区雨量较大,最高可达4,000毫米。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
(二)英国的气候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但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英国全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区超过1000毫米,而东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间。英国雾气较重,主要是岛国的潮气所致。首都伦敦冬季河湖极少结冰,一月平均气温在4度(摄氏)以上;夏天则相当凉爽,七月的平均气温17度,早晚外出需加外衣。年降雨量约600毫米,雨量分布较均匀。至于伦敦过去常见的浓雾,并不完全是自然现象。由于重视环境保护,伦敦目前出现浓雾的次数已大大减少。
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受高纬度的影响,英国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别明显。冬季日短夜长,夏季则日长夜短。夏季是到英国旅游的最佳季节。夏季日间长,活动时间多,而且温度适中,天气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这个季节尽管也有雨,但一般不会连绵不断,影响行程。
(三)英国的人口与民族
1.英国的人口
据2001年统计显示,英国人口继德国(8240万)和法国(5920万)后在欧盟国家中居第三位。
根据1995年统计,英国总人口为5860万,人口出生卒为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总和生育率为1.8。
1991年至2002年间,人口增长率为3.1%,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003年出版的《英国2004》(UK 2004)一书称英国2002年年中的人口统计数字为5920万,官方估计到2026年英国人口可达6320万。
2.英国的民族
从公元前一直到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人征服英格兰,英国历史上曾先后有几个民族到该岛上定居。
伊伯利亚人:属地中海种族。
凯尔特族: 第一批为盖尔人,是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使用盖尔语。第二批为属凯尔特人的不列颠人,是威尔士人的祖先。不列颠遂
成为联合王国国名的主体部分。
罗马人:公元前一世纪来岛。带来了拉丁字母。
日尔曼人:公元5世纪中叶,日尔曼系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等侵入英伦。其中盎格鲁人较为强大,称该岛为“盎格鲁的土地(Angle-land),
英格兰(England)一词便源于此。盎格鲁?撒克逊语言也是现代英语的祖先。原有的不列颠人则被赶到威尔士及英格兰南部。现在的威尔士语便是不列颠的语言。
丹麦人:公元9世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他们并非全是维金人。1016年丹麦人克努特征服英格兰。
诺曼人:诺曼底公爵威廉颇有名气。他于1066年即位英格兰王,确立了贵族制开始了诺曼底王朝。
二、英国人的风俗习惯
现在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英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喜爱阳光。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活动,如阅读书刊、写文章、听音乐会、看戏等,还喜欢养宠物。
(一)生活中的数字
在英国,成人平均每周22小时从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并以相同数量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性别仍以妇女为最高。但妇女参加工作的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体力工作部门,妇女占一半。而在服务行业,妇女则占一半多,可谓"半边天"!
英国家庭的消费额1990年至1997年间增长了75%(含通货膨胀率)。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涨了2.8%。其消费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居民用于娱乐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费增加了10%。其支出内容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话、电脑和其它耐用品。这部分消费还用于租录像机和音乐磁带,购买文体用品,以及教育投资。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价上涨了4.4%,但个别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当属香烟。
由此可见,现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并渐渐摆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
(二)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
西服仍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但是,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着燕尾服,女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蔬菜品种繁多,象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三)公园与绿地
英国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适合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
由于冬季阴雨多雾,使夏天的太阳对英国人来说变的特别宝贵。在阳光灿烂的周末,假日,公园里,沙滩上到处躺满了享受太阳浴的人们。更有英国人以把自己的皮肤晒成棕色发亮为时髦。
(四)自己动手做
英国人喜欢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动手修缮房屋,制作家具,装修房间,修整花园。甚至自己制作陶瓷工艺品,几乎无所不能。这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是把此看作是培养个人技能,陶冶个人情操,也是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通过自己动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适,更具个性化。
(五)酷爱运动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1996至1997年间,有占总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内,至少参加一体育运动。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更高。
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骑自行车、踢足球、打司诺克球、打网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众多男女共同爱好的项目。而每天散步两英里或更长的距离,一直是流行的运动。
三、英国的首都、主要城市和港口
(一)英国的首都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是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伦敦城 (亦称金融城) 及周围32个市组成,面积1650平方公里,人口700万,伦敦始建于二千多年以前,公元四三年罗马人占领大不列颠岛时已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十一世纪成为商业和政治中心,十八世纪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国际贸易中心。伦敦金融城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集中了全国最大的银行、交易所和各种企业管理机构;西伦敦是王官、议会、政府各部门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剧院和高级住宅区;东伦敦以下至河口为伦敦港区、船坞、码头、仓库林立。希思罗机场是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一八六四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马克恩和恩格斯曾在这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海格特墓地有马克思墓。伦敦还有许多著名建筑物,如伦敦塔、白金汉宫、西敏寺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等。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天文台1948年迁至伦敦东南96公里处)为地球经度起算点。
1.议会大厦(Parliament)
英国议会亦称西敏寺,曾为英王室居所西敏寺宫。萨克逊王(Edward The Confessor,一O四二至一O六六年)至亨利八世国王(Henry VIII,一五O九至一五四七年)都曾在此居住。一五一五年西敏寺宫被大火烧毁。修复后,爱德华六世国王于一五四七年把该宫的圣?斯蒂芬教堂拨给下院使用。一八三四年该宫再次被大火烧毁,只剩下西敏寺大厅、教堂地下室等建筑物。一八四O年,重建新西敏寺宫,即现在的议会。一八五二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主持议会开幕仪式。现议会大厦为查尔斯?巴里爵士所设计。整个建筑为哥德式。包括护宫河在内,总面积为12.5英亩。西敏寺大厅建于一O九七年。一三九九年,经理查德二世国王重修后保留至今。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德国轰炸伦敦时,该厅幸免于难。十三世纪至一八八二年,西敏寺大厅为英国法庭所在地,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曾在此受到审判,其中有汤姆斯?摩尔爵士(SlR Thomas More,一五三O年,英国政治家)、查理士一世国王(一六四九年)等。一九六五年邱吉尔逝世后曾在此停放遗体。议会大钟造于一八五六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监督官本杰明•霍尔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BEN"(大本钟)。原钟重16吨多,钟塔高320英尺。一八五七年该钟出现裂痕,于一八五九年重新铸造。新钟重3.5吨。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座椅为红色,下院为绿色,以示区别。每年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女王在上院主持议会开幕,宣读政府施政纲领。
2.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是英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亦是世界上著名博物馆之一。一七五三年,英议会通过法案,决定把大批重要文物收藏集中在一起。一七五五年购置了大英博物馆现址,一七五九年首次以大英博物馆名义对外开放。以后不断扩建,从而使其呈现出今日的宏伟面貌。
该馆原由全国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出版物与绘画收集博物馆三部分组成。一九七三年,图书馆部分与英其它图书馆合并组成英国图书馆,在组织上与大英博物馆脱离,但仍在大英博物馆内保留四个图书室和阅览厅。马克思曾在这里刻苦攻读,为撰写《资本论》搜集和抄录了大量资料。马克思读书时使用的座位至今尚存。1897至1898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获救后,曾在大英博物馆研究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及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民生主义"的理论。
博物馆的主要展品是古代埃及、希腊、罗马、西亚、东方和欧洲中世纪文物,以及各国铸币、纪念章、绘画和人类学方面的文物等。东方馆内藏有大批珍贵的中国文物,最著名的包括《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两代名画等。
3.白金汉宫(Bukingham Palace)
一七六二年英国王乔治三世购买了当时在现址上的一所房子作为私人住宅。一八二一年开始兴建白金汉宫,从维多利亚女王登位(一八三七年)至今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在伦敦的行官。如今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该宫举行。此外,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
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富有特色的换岗仪式一般在每天上午11:30举行。
王宫西侧为宫内正房,其中最大的有"皇室舞厅",建于一八五0年,专为维多利亚女王修建。厅内悬挂有巨型水晶吊灯。蓝色客厅被视为宫内最雅致的房间,摆有为拿破仑一世制作的"指挥桌"。拿氏失败后,法国路易十八将桌子赠送给当时英摄政王乔治四世。白色客厅是用白、金两色装饰而成,室内有精致的家俱和豪华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艺术品。御座室内挂有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顶端绘有十五世纪玫瑰战争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当今女王一九五三年加冕时和王夫爱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内还保存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乔治四世加冕时使用的四张大座椅。宫内音乐室的房顶呈圆形,用象牙和黄金装饰而成,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夫艾尔伯特亲王曾常在此举办音乐晚会。
皇宫花园约占地18公顷,为英王乔治四世所设计。园内有湖泊、草地、小径,并有各种花草树木。每年夏天,女王在园内举行花园招待会,邀请全国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各国驻伦敦的外交官参加。
皇宫南侧为女王的美术馆,馆内收藏王室的艺术珍品,一九六二年起对公众开放。
4.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
格林尼治位于伦敦东部泰晤士河畔,地势险要。十五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摄政王罗斯特公爵在该处山巅建立了一个了望站。一六七五年,了望站被改建成皇家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之所以举世闻名,主要是因为院内有决定世界标准时间和时区的子午线标志(用铜条线标出),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一九五0年皇家天文台迁往新址后,该天文台划归国家海洋博物馆,设有天文站、天文仪器馆等,主要供展览用。展出的天文历史资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各国早期设计的时钟、地球仪、浑天仪(其中不少是当时中国的制品,和很多天象发现的经过(如哈雷慧星等)。
5.伦敦塔桥(London Tower Bridge)
伦敦塔桥系泰晤士河上28座桥梁之一,位于伦敦塔附近。建于一八八六至一八九四年。因桥身由4座塔形建筑联接而得名。
伦敦搭桥的两座主塔高140英尺,两塔之间跨度为200英尺。桥分上下两层,下层桥面可以开合,平时通车,桥椅开启时可容万吨船只通过;上层为一条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旁装有玻璃窗,行人登桥可欣赏泰晤士河景色。
6.唐宁街10号(No 10Downing Street)
唐宁街10号建于1680年,18世纪以来为英国历届首相官邸和办公处。唐宁街为17世纪后半叶由唐宁爵士开发建筑的私人住宅街道,日前保留了四所住宅。1733年,英国王将10号辟为首相官邸。11号现为财政大臣官邸,12号是财政大臣的办公室。
唐宁街10号楼内最有名的房间是内阁室,从室内可远眺皇家禁卫军的换岗仪式和圣?詹姆士公园。二战期间,丘吉尔将地下室的一间房间用作餐厅。二楼有早餐厅、国宴厅、书房及第二会客厅.其中最大的为国宴厅。客厅内挂有名贵油画,大部分借自博物馆和画廊。
唐宁街本来可自由出入。1989年后为防恐怖分子袭击时,在街口设禁至今。
7.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纪号称“笃信者”的英王爱德华建立 的。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处有一对塔楼。教堂自建以来,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或女王加冕礼典和王室成员结婚的场所。英国历代国王死后,大部分葬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名人死后,在教堂也占有一席之地。
⑹ 英国有哪些知名建筑
1、【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位于伦敦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博物馆之一。这座庞大的古罗马式建筑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所不能比拟的。大英博物馆初创于1753年,1759年对外开放。现有房屋为19世纪中叶所建,共有100多个陈列室,面积6,7万平方米。原来主要藏书,其后兼收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迄今共藏有展品400万件。 大英博物馆整日免费开放。
⑺ 绿字研究结局谁是凶手
绿字研究结局叶灵翰爵士是凶手。艾尔伯特利用一个矮小的成年人作为凶手,希望人们认为是诅咒害死了扎卡里亚斯·格雷斯托克,以后还会害死俱乐部的其他成员。
艾尔伯特有一个五短身材的同伙,艾尔伯特对遗弃他的探险队成员憎恨不已,他对同伙实施谋杀,并掩饰成诅咒的命运。
福尔摩斯恶魔之女游戏特点
福尔摩斯:恶魔之女是一款由Frogwares打造的福尔摩斯最新游戏作品。在恶魔之女中他会迎来一个新的敌人爱丽丝·德·波维尔。
爱丽丝认为是福尔摩斯害了其父,于是用母亲的名字搬到贝克街221C,利用福尔摩斯的养女凯特琳来展开报复。
游戏包含六个案件:狩猎故事,绿字研究,家庭生活,声名狼藉,连锁反应,最后一舞(发烧梦)家庭生活一案包含在声名狼藉中用你觉得正确的方式解决案件,利用夏洛克•福尔摩斯众多有名的非凡推断技能,选择调查途径。
⑻ 1851年伦敦世博会
第一届
地点:英国伦敦
会期:1851年5月1日——1851年10月11日
名称: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的鼎盛时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殖民主义的扩张使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因为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号召力使英国成功地举办了这次盛会。
由艾尔伯特亲王领衔的一个特别委员会指定著名的海德公园作为博览会场地,用招标形式建造的大型展馆长490米,宽117米,高33米,巨大的钢框架被81000平方米的玻璃完全覆盖,显得壮丽辉煌,后人将此称为“水晶宫”。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热闹非凡的气氛中开幕,在占地9.6万平方米的展区中,展览用的桌子总长约有13公里,在23个星期的展览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
伦敦世博会上约有18000名商人展出了他们带来的约10万件产品。这些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钢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蒸汽机、农业机械、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组委会为5000多位参展商颁了奖,其中中国送展的丝绸、旗袍、茶叶等获得了各种不同的奖项。
伦敦世博会的巨大成功,不仅体现在630万的参观者和18.6万英镑的盈利,更重要的是英国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而英国人民则得到了两座博物馆:伦敦世博会为英国奠定了两个博物馆的展品基础——艾尔伯特博物馆和坎星顿科学技术博物馆,这种做法成了以后历届世博会的优良传统。
⑼ 大鱼老爸的幕后花絮
小说家丹尼尔·华莱士创作小说《Big Fish:A Novel of Mythic Proportions》的灵感源于自己魅力非凡的父亲和自己初为人父的感受。据华莱士称,他的父亲同小说中的爱德华·布鲁姆非常相似,魅力堪称登峰造极,甚至在舞会上人们都感到他遥不可及。小说标题中的“大鱼”也出自他父亲最喜欢的比喻,华莱士回忆说:“在他一生中,他都在谈论离开出生的小镇前往大城市,因为他不想作‘小池塘里的大鱼’。于是他离开阿拉巴马的考尔曼(Cullman),成了一名国际商人。不过,‘大鱼’还有其他含义,鱼儿们都滑不留手,很难捕捉,就像爱德华·布鲁姆一样,你永远都抓不住他。”
另外,华莱士还有意识的利用小说中交织的真实与虚构和事实与夸张向南方传统致敬。他说:“在爱德华身上可以发现南方文学的特征,民间故事和吹牛大话都需要从现实延伸,然后或多或少的再加工,就像魔术。这是一个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魔术,只不过我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泯灭了这种想象,小说和电影让我们得以体会其中的美妙。”
不过,华莱士从没想到小说能被搬上大银幕,因为这需要想象力丰富的编剧将小说故事改造成适于用影像表现的电影故事。编剧约翰·奥古斯特说:“丹尼尔的小说具有很多奇幻而独特的元素。父子间的矛盾虽普遍存在,却也各不相同。故事中有伟大的爱,也充满不可思议的奇遇,并且朝向不同方向发展,我知道改编它很难,但也让人兴奋。”
在两人会面时,华莱士向奥古斯特透露了一些故事背后的秘密,有关他如何借鉴希腊神话的元素,及研究了代代相传的美国神话。尽管爱德华的回忆听上去很夸张,但其中都包含着真实成分。他的儿子威尔在寻找父亲所做所为的真相,作为一名记者,他要查清事实真相。虽然爱德华也许从没说过真话,但他口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深层真相。
可以说影片中的威尔是奥古斯特的改编成果之一,因为在小说原著中,威尔只不过是故事的讲述者。为了塑造威尔,奥古斯特借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每个儿子都会尊敬他的父亲,在儿子眼中,父亲如同英雄一般。然而,随着年岁增长,你会开始将父亲当作男人看待。威尔的处境很好体会,你爱着父亲身上的很多优点,但总有一些个性让你发疯。”
作为好莱坞传奇先驱达里尔·F·扎努克(Darryl F.Zanuck)的儿子,已经业绩斐然的制作人理查德·D·扎努克(Richard D.Zanuck)早就学会了父亲最重要的信条,那就是跟着感觉走。他说:“我知道这听上去可能像陈词滥调,但他说如果一个素材打动了我,我就应该跟着感觉走。每次看《大鱼》的剧本,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故事中不仅有父子深情的真实流露,还有很多有趣元素,并成为对生活的一种隐喻。”
编剧奥古斯特最先找到了制作人丹·金克斯(Dan Jinks)和布鲁斯·科恩(Bruce Cohen),看中剧本的两人随即将影片剧本交给了蒂姆·波顿,当时波顿正与扎努克筹划继成功之作《决战猩球》之后的新项目,他们一致认为这部剧本是最棒的剧本之一,希望立即拍摄。
在物色影片拍摄地时,主创人员都看中了阿拉巴马州,不仅因为他们在该州找到了保持50年前原有风貌的宁静小城Wetumpka,还因为阿拉巴马的河流众多。波顿说:“拍摄一部关于鱼的电影不可能没有水。我们有很多重要场景要在河中及岸边拍摄,而且水是影片的重要载体,几乎在每个场景都会看到水。水在片中意味着魔力、神秘和感伤。”为了拍摄河中场景,制片方求助于当地水坝的管理人员,以控制河水流量和水位。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设计到该片的拍摄计划并且希望杰克·尼克尔森领衔主演,由于他的档期已经很满只好放弃,不久之后就签下了蒂姆·波顿。
·当制片人发现伊万·迈克乔治和一张年轻时的艾尔伯特·芬尼的照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后,当即决定由他扮演年幼的艾德·布卢姆,艾尔伯特正是扮演了年长的艾德·布卢姆。
·在飞机上,爱德华·布卢姆正在阅读的一本英语翻译书,书名是“英国人与亚洲人”。
·五弦琴演奏师由比利·雷登出演,他在电影急流四勇士Deliverance(1972)中扮演了一个弹奏五弦琴的男孩。
·威廉和爱德华在去大河的路上穿过小镇的时候,他们经过一家电影院,里面正在放映的电影是致命IDIdentity (2003)。
·导演标志:(蒂姆·波顿)(音乐)丹尼·叶夫曼作曲。
·诺德把他还没有写完的诗给霍华德看,诗的笔迹正是导演蒂姆·波顿自己的。
·当小爱德华·布卢姆正在教堂唱歌的时候,他的声音停下来,我们可以听见一个单音,这正是伊万·迈克乔治的声音。
·影片几乎全部在阿拉巴马州取景。
·当爱德华·布鲁姆身着军装从朝鲜战场归来时,从肩章可以看出他曾在第187空降战斗群服役。
·当年轻时的爱德华和卡尔离开艾什顿时,当地电影院正在上映1953年的《乱世忠魂》。
·在银行场景中,墙上挂着Bishop-Parker家具公司两位创始人的肖像,影片中的很多小道具都是从该公司购买的,而当时进入银行的顾客以为他们是已故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