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拐子龙的特征
家具装饰中的龙纹,可以分为常规和变体两类。前者指牙角鬃鬣俱全,鳞片爪尾分明,仿佛真有这样的爬行动物。后者则更加图案化,各部位不一定刻画得明确完备,雕工既可吸取古代图案,亦不妨自由发挥。如再进一步区分,又有北京匠师所谓的“拐子龙”和“草龙”两种。
常规的龙纹如后背刻有“大明隆庆年制”款识的圆角柜。
“拐子龙”特点在龙足、龙尾高度图案化,转角成方形,即所谓的“拐子”。它在填布方形空间或做成带有直角的雕刻构件,都有便利之处。这里举罗汉床围子浮雕为例,其龙足已显然呈拐子状。 来源
草龙的特点在龙尾及四足均变成卷草,并可随意生发,借以取得卷转圆婉之势。实例如明黄花梨条案挡板中透雕戏珠的仰俯双龙,雄伟而生动,确实是一件精美的木雕艺术。
Ⅱ 与龙相关的所有
繁体龙字的打法
输入半角的
&#40845
即可
P.S:40845=死灵不是我
龙族介绍
龙族:(最强的战斗生物,种类众多,数量极少)
云龙:游龙类之王,拥有调节天气的能力,无视任何环境,都能转化自己擅长的环境。实力恐怖。
应龙:上古时期有翼的游龙,能力极强,在游龙中实力仅仅次与云龙。
角龙:有角的最长见的游龙,能力比蛟龙强大数倍,有操纵风雨雷电之能。
蛟龙:引动大水的神异游龙类,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游龙。是虬最初进化所成,能够操纵风雨。
虬:无角,善于盘曲的游龙类,以物理攻击为主。
虺:是一种早期的游龙,能力不强,众游龙的祖先,目前十分稀少。
夔龙:长着翅膀的小型游龙类,能力在龙族偏弱。
白金龙:上位龙之一,飞龙之王,但是实力没云龙强大,其攻击也不可小视。
黄金龙:上位龙之一,实力恐怖。与应龙相近。
生命古龙:古代龙之一,实力强大,生命力超强,因次有生命龙之称,能操纵森林。
冥尸龙:特殊的飞龙,是死去不甘飞龙之魂形成,能量型肉体。物理攻击无效,但是比起骨龙来,保留自己的智慧,在冥界可以繁殖。实力强大。
黑暗龙:中位飞龙之一,无龙息,但是可以吞噬魔法元素,因此除了光能外,不怕任何魔法。属性中最强者。
圣光龙:中位飞龙之一,以光能为龙息,是属性龙中实力数一数二的。
雷芒龙:中位飞龙之一,以雷电为龙息,速度也很迅速,在属性龙算是强者。
炎龙:中位飞龙之一,龙息是火焰,但是不是普通的火焰,带一定的毁灭性质,能够焚烧一切。
风龙:中位飞龙之一,龙息是暴风,能够操纵龙卷风,速度在属性龙中最快。
冰龙:中位飞龙之一,龙息是冷冻气,能够冻结大部分物质。
海龙:中位飞龙之一,龙息是巨大的水流。
地龙:中位飞龙之一,拥有大地元素的龙息。善于防御。
血龙:中位飞龙之一,生命力很强,龙息为普通火焰。
毒锈龙:中位飞龙之一,能够喷吐带有巨毒和腐蚀效果的龙息。
巨龙:传说中有翼、有爪、有鳞片能吐出各类龙息的强大生物。但是巨龙没有喷吐龙息的能力,以爪和尾,翼以物理攻击为主。属于下位飞龙。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两角为龙,独角为蛟,无角为螭,无脚为(虫+蜀)。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也自称为“龙的传人”。
Ⅲ 拐子龙的介绍
拐子龙是中国龙的一种表现形式,后演变为装饰花纹,常用于家具、室内装修及建筑的框架上。
Ⅳ 木制家具上雕刻竹子寓意什么
雕花手法复杂多样,它是技术活,更是艺术活,能体现出匠人们独具匠心的思想,也相当考验匠人的雕刻能力。中国人历来追求美好的事物,这种追求也体现在红木家具的雕饰中,所以明清时期吉祥图案非常盛行。现在购买红木家具时,很多人会考虑到家具的雕花纹饰的寓意,特别是女孩子在选择红木家具的时候,会选择比较好看的雕花纹饰。
1、螭龙纹
龙最早是作为图腾崇拜而出现的,以象征祖先,神化和夸大自己氏族的力量。龙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此外,龙还是美德、祥瑞的象征。
2、牡丹纹:
自从宋代周敦頣名篇《爱莲说》中写了一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富贵花于是成为牡丹的别称。牡丹以它特有的美丽丰姿,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成为繁荣、富足的象征。
3、拐子纹
拐子龙纹是变体的龙纹,高度简化的龙头,而龙身为回纹与卷草纹的结合体,这使拐子龙纹增添了几分柔和,避免了线条呆板僵硬,又恰当地凸显了纹饰的硬朗、挺拔,因此拐子龙纹是刚柔并济的图案纹饰。
由龙纹变体而来的拐子龙纹作为花型元素,取龙的“富贵”之意,以及卷草纹的“连绵不断”之意,因此寓意富贵不到头、子孙延绵不断。
4、蝙蝠祥云纹
蝙蝠简称“蝠”,因“蝠”与“福”谐音,人们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祥瑞。民间绘画中画五只蝙蝠,曰《五福临门》。旧时丝绸锦缎常以蝙蝠图形为花纹。
“福从天降”图案以“蝙蝠”、“祥云”图纹构成,喻福运临门。
“蝙蝠”寓“遍福”。象征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绵无边。
5、西番莲纹
西番莲纹在西方纹样中的地位特殊,就好像是中国的牡丹纹。造型优美,匍匐蜿蜒,枝叶可随意绵延,适用于红木家具各个部位的雕刻。
6、竹纹:
又称竹子纹。竹,清高而有节,宁折不屈,开怀大度,通常与梅、松组成岁寒三友纹饰。竹历寒冬而枝叶不凋,故岁寒三友,竹居其一。竹滋生易、成长快,故人们用来喻子孙众多。同时,竹临霜不凋,四季常绿。以其拔节向上,虚心有节,而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竹,与“祝”同音,又有吉祥祝福的寓意。
7、灵芝纹:
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灵芝纹也是皇家与民间家具及其他器物上的常见纹饰。
8、缠枝纹:
又称万寿藤、转枝纹、连枝纹,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体态生动优美,富有动感。
9、麒麟纹:
Ⅳ 不同姿态的龙寄托着人们怎样的美好愿望有升龙、降龙、行龙、盘龙。
龙的表现形式有:坐龙 、升龙、降龙、 行龙、 草龙 、双龙戏珠。
1、坐龙
坐龙的姿势为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有一个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向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
这个形象一般设在中间位置,庄重严肃,上下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
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样,只有在帝王的正殿与皇帝服饰的主要部位才能使用。
2、 行龙
行龙的姿势为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若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则常为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3、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动势。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起较缓者,称“缓升龙”,升起较急者,称“急升龙”。
4、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下降,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下降,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 降龙与升龙常常结合在一起,构成正方或长方的双龙戏珠画面,非常生动。有时,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倒挂龙”或“回升龙”。也有时,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我们称为“回降龙”。
5、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有一种图案叫“云龙纹”,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即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这种抽象化的组合,加强了纹样的装饰性。
6、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7、 拐子龙
拐子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子龙的线条装饰显得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8、 团龙
把龙的形体处理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
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9、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豪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制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何种排列,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Ⅵ 请问中外神话中都有哪些是恶龙
中国有什么恶龙啊……就算吃人,中国人也要把童男童女送上去。。。。。。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
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
“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
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
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
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夔龙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
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
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
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
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hui)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
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
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
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
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
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
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
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
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角龙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
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
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
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
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
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
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
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
应龙的形象。
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
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
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
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
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
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
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
(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
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
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
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
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
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
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
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
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其它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
哈……这个其他该不会是私生子吧?
龙的形式
坐龙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
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
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
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
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
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
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
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
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
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
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
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
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
龙”。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
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
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
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
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
“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
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
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
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
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
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子龙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
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
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
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
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
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
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
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
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
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
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
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
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
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
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
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
(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
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
活泼生动的气势。
龙生九子
外国就比较多了,龙基本都是邪恶的
传说在阿迦门农的盾牌上刻的就是一条三头青龙,此后的罗马人将龙作为步兵大队的徽章,北欧海盗以龙头作为船首,圣经中也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通常是作为恐怖的象征。
Drake/Wurm/Wyvern(龙兽/亚龙/蜿龙)
这三种龙都是只有龙形而没有龙格,其中龙兽的体型最小,形似蜥蜴,具有龙的血统但等级很低,不会飞行只会滑翔;亚龙与龙的关系最小,在传说中它是以“大蛇”的形象出现的,体型巨大但却没有脚没有翅膀(显然不会飞),口吐毒气但却很怕火(显然不会喷火),身上覆有鳞片,严格地说应该归入蛇类神话之中。
蜿龙是双爪双翼,体似龙,爪似鹰,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两足飞龙”。它的体型比龙小,胸口有如狮子的鬃毛,尾部有尖刺,其形象经常出现在英格兰的家族徽章上,象征战争、瘟疫、嫉妒和邪恶。
Ⅶ 拐子龙是什么样的
拐子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子龙的线条装饰显得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Ⅷ 为什么龙能成为中国的吉祥物
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神物,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吉祥物。几千年来,它从无一刻离开过我们的生活,朝野士庶都尊它为动物之长乃至万灵之长。它的影响源远流长,渗透到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作用着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国际上,它几乎就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象征。其实,龙不过是一个杂凑的象征性动物,只存在于观念之中。关于龙的形象,古代有“三停九似”说。南宋罗愿《尔雅翼》引用汉人王符的话说:“王符曰世俗常画马首蛇身以为龙,实则有三停九似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均匀相等)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此外,龙能变化。《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升天,秋分而潜渊。”有的典籍所描述的龙的特异之处更加突出,它不仅是鳞虫之长,而俨然动物始祖。《淮南子?地形训》说: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凤凰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鳞者生于庶鱼,介潭生先龙,先龙生玄鼋,玄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由此又可以知道龙的种类很多,诸如蛟龙、虬龙、应龙、夔龙、飞龙等。据传,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
龙的“德”也很多,诸如龙眼识宝、龙行有雨、龙行熟路等,特别突出。单只是夔龙就有好几点,《龙经》说:“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土,不饮温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
龙从它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天开始,就颇不平凡,其后愈演愈烈。关于龙的说法极多。龙为“四灵”之一,是最大的灵物。因此,它是神学政治最重要的工具。旧传有“河图洛书”之说,河图也叫“龙图”。《宋书?符瑞志》说:“赤龙、河图者,地之符也。王者德至渊泉,则河出龙图。”《尚书?君奭》孔颖达疏说:“凤见龙至,为成功之验。”由此,后世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真龙天子”,所谓“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有关帝王的种种事物,从容颜到骨相,从居处到行走,从言谈到文书,都被冠以“龙”字。与这个系列相对,普通民众也视龙为神物、灵物、吉祥之物,或命名以龙,或称子孙为“龙子龙孙”,或称女婿为“乘龙快婿”,就连属相中的蛇也婉称“小龙”。
在我国,龙的形象应用极广。从飞檐到丹陛,从壁画到染织,从服饰到车辇,从衾枕到画稿……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龙的形象多以雕镂、图绘两种形式出现。皇宫中有鎏金铜龙、赤金铸龙,廊柱、丹陛雕木龙、石龙;宫殿、寺庙屋脊、飞檐雕龙;皇室家具、什器雕刻、图绘各种龙,民间衾枕、窗花等绣龙、剪龙,等等。福建沿海渔民彩髹船只,要在船头两侧安两只圆鼓鼓的龙眼,船身绘成龙的形状,俗传这样可以吓跑鲨鱼。旧时帝王及皇室成员穿龙袍,皇帝龙袍上所绘的龙最多,如清代皇帝龙袍正面下摆绣九龙,胸部为金龙。传统的龙舟更是集雕刻和彩绘于一身的龙的艺术。
普通所绘以虬龙、蛟龙、应龙、夔龙最多。此外,还衍化出许多龙的造型、纹图来。如团龙(用途极广,一般居于图案的中间),夔龙拱壁(绘于壁上),龙抓珠(用于桌腿、门柱等),拐子龙、龙花拐子、草龙拐子(应用于各种物件的边沿装饰)。此外还有九龙、二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纹图。又有“状元及第”,为戴冠童子乘龙的纹图,借用“鲤鱼跳龙门”的典故而成,用于文具、什器等。龙凤结合的纹图,叫“龙凤呈祥”,用途很广,尤其多用于祝贺新婚;婚联中也多有此种祝颂之词。
Ⅸ 龙的等级怎么划分的
传说中龙的等级按年限划分,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据说当年轩辕帝有名大将就是应龙,主要功绩有斩杀蚩尤、夸父。
古生物学家曾长期认为,长角的龙是上古先民虚构的形象,只存于神话传说之中。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发现”中华第一龙”,此次出土的蚌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龙图案,距今约6600多年。
但1996 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新中国龙”化石,龙首上有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9)拐子龙家具扩展阅读:
龙的形象包含着多种动物元素,不少人仅依据某一特征论述其起源,所以产生了多种关于龙的原型的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的原型为蛇说。著名学者闻一多在 20 世纪 40 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
据其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花的尾巴,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
还有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的说法,最早提出龙的原型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主干的基本形态是蛇、蜥蜴和马,有的则认为龙是从闪电或彩虹演化而来的等。
Ⅹ 相传龙有九个儿子,是哪九个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这个传说有很多个版本,各不统一,不过基本上都是九种动物排名的差异,对于九种动物本身基本都是一样的。
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音:牙字),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音:毕案),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音:毕戏),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中国吉祥图说》中描述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ya 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质,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在《大千传统图案网》中解释比较详尽:
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龙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龙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龙生九子之八·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