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具家居 > 佛家居士

佛家居士

发布时间:2022-04-12 10:10:17

『壹』 (佛教的)居士是怎样的具体要做什么和普通的信徒有什么不同吗

所谓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对于僧伽佛教而言,指佛教的在家信众、信众团体及其领袖人物所影响的或所体现的佛教。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大严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众和在家信众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通常将在家信众称为居士,即所谓居家修道之士。当年,释迦牟尼成道后即广收僧俗男女弟子,并根据当时的实际和佛教发展的需要,对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职责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僧伽为三宝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摄受、教化居士之责,居士则具有礼敬、供养三宝,护持佛教之责。这种自然的定位和分工,总体来说是既符合佛教发展的实际,又符合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般来说,居士既是僧团教化、引导的对象,又是僧团的僧源所在和生存、发展的支柱。僧伽和居士的互补与良性互动,促进了佛教的全面发展,由此构成佛教的整体形象。古代的佛教教团即包括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男女居士,这其中原无所谓僧伽佛教和居士佛教之分的。
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
第二条: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
进入佛堂内,应赤足入;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清洁
第四条: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
第五条: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蹓跶作观赏态,东张西望
第六条: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
第七条:于佛寺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鼻涕
第八条:入佛堂拜佛绕佛可得五种福德
第九条:寺庙内用食,当得捐献
第十条:一枝法杖倚壁,证果全失
第十一条: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
第十二条: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
第十二条: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
第十三条:勿让小孩在佛堂内奔跑嘻戏
第十四条:入佛寺不可大声说话
所谓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对于僧伽佛教而言,指佛教的在家信众、信众团体及其领袖人物所影响的或所体现的佛教。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大严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众和在家信众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通常将在家信众称为居士,即所谓居家修道之士。当年,释迦牟尼成道后即广收僧俗男女弟子,并根据当时的实际和佛教发展的需要,对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职责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僧伽为三宝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摄受、教化居士之责,居士则具有礼敬、供养三宝,护持佛教之责。这种自然的定位和分工,总体来说是既符合佛教发展的实际,又符合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般来说,居士既是僧团教化、引导的对象,又是僧团的僧源所在和生存、发展的支柱。僧伽和居士的互补与良性互动,促进了佛教的全面发展,由此构成佛教的整体形象。古代的佛教教团即包括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男女居士,这其中原无所谓僧伽佛教和居士佛教之分的。

不过,随著佛教的广泛传播和社会的发展演化,居士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界对居士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认识与态度也产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古以来,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绝大多数。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众多有权势、有财富、有学识、有能力的人物,诸如帝王将相、富商巨贾、硕学鸿儒、能工巧匠等等。虽然他们在佛教界一般不居领导地位,但他们往往比僧人的影响力更大。

(2)佛教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异质文化和不断发展的社会文明,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三期佛教的形成,由此也使僧伽与居士的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部派佛教中,从《阿含经》及有关律典不难看到许多长者居士行善积德、修行证果的事例,从中也反映出佛教界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入世度生的倾向,表明居士的作用和影响增强;而在从大众部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中,反映以居士身行菩萨道、成圣成贤的内容就更多了,如《维摩诘经》、《胜鬘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经中的维摩居士、胜鬘夫人、善财童子、龙女等都是备受称道的‘居士’典型,他们的地位似乎远在作为僧伽象征的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之上,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居士积极修证佛法、弘法利生的热忱。这一方面是大乘佛教重视心法、积极入世、超然于形式和教条的思想境界的体现,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居士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的反映;至于密乘佛教则进一步在修法实践上圆融世出世法,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形式上都打破了僧俗的界限,从而给传统的僧伽与居士的定位和分工带来极大的冲击。

(3)随著佛教在各国各地区的传播和社会的不断演进,僧人在持戒、求学、修法、管理寺院乃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经常会遇到与他们的先辈们大异其趣的境况,尤其是在中世纪以至近代,许多僧人越来越难于保持戒律上的完美、学识上的权威,难于避免修法上的走样、日常生活的俗化,因而自信心降低,或屈从于王权和世俗势力,或遁入山林不问世事。而自身修养的不足及与社会和广大民众的疏远,又使这些僧人对社会问题及民众的疾苦缺乏了解,变得冷漠,很少能给信众做出表率并予以积极的适当的指导。与此同时,广大民众的知识日开,自我意识增强,对佛教和僧人的神秘感及盲目信仰减少,对僧人的修养、学识与处世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这一切都使僧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影响力日形减弱。明清以至近代这种情况更加凸显。这样一来,居士界纷纷起来弘扬佛法,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以不同方式帮助和促进寺院及僧团的自身建设,纠正其种种弊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居士的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增强,‘居士佛教’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至少在近代我国就已有了‘居士佛教’的提法。其实,在历史上,每当僧人素质趋于低下或过于世俗化、僧团变得日益腐败之际,佛教必然处于衰微或外强中干的状态,一遇变故便岌岌可危。此时社会上常会出现一些大心居士联合某些高僧奔走呼吁,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以挽救法运,往往效果十分显著,令人们对居士的作用不能不刮目相看。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近现代佛教的复兴和恢复,一些正信的大心居士的确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晚清,我国寺院众多,僧人队伍庞大,但素质普遍低下,毫无生气。在西风东渐、国难当头之时,僧界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寺庙往往成为鱼肉的对象,佛教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幸有杨仁山为代表的居士界精英大量刻印流通佛经,创办新式的佛教教育,宣讲佛学,提出革新佛教的种种方案,在政界、学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支独立于佛教传统僧团之外的令人瞩目的居士弘法队伍,一些人藉此提出了居士也能住持佛教的主张,‘居士佛教’这种比较时髦的提法亦应运而生。对此,当年在教界还引起过一番论战。有趣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佛教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各级佛学院遍地开花,开办已有十几年,培养出了大批僧才,僧伽素质已非昔日可比的今天,仍有人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的主张,这本身就值得教界同仁的深思!

(二)我国‘居士佛教’的一般特点。

在佛典中,一般将闻法向善的僧俗弟子统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其中归依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徒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这是梵语的译音,翻译过来就是‘近事男’或‘近事女’,意思是亲近事奉三宝的人。在我国,这种称呼一是比较抽象,二是给人感觉地位‘低下’,因此多用于书面文字中。而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居士’,意思是居家修道之‘士’。这同‘和尚’一词一样,是一个令人起敬的称谓,然而用得滥了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尊严。不过这倒颇能反映汉族地区在家信众的实际,即无论是受过三归或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的还是未受过任何戒的,只要于佛教中行善积德的往往都被称为居士。因此佛教中居士的对象是比较广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值得研究。当然本文所说的居士特指至少受过三归的在家佛教徒。

要认识我国的‘居士佛教’,首先须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汉传佛教的一些特点:早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华夏社会就已具有高度的文明,是一个比较专制的社会。人们重视人伦道德,崇尚自然,具有现世主义倾向;敬祖先,祀鬼神,对于宗教多抱有实用主义态度。佛教虽然本质上是出世的,但作为一种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信仰),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社会实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上述的国情(因缘)都极大地影响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状态及所扮演的角色: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受推崇,却未能成为国教;译经著述汗牛充栋,八宗并峙,然禅净二宗独盛;山林佛教和鬼神信仰并存;精英佛教与民俗佛教并行。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居士佛教’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人数众多,分布领域广泛。在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中,佛教信众占绝大多数,即从当代的五大宗教来看,佛教徒也是最多的,其中又以居士占多数,各行各业都有。在中国佛教近二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他们恭敬、供养、护持三宝,出资出力,在建寺度僧、塑像印经、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实践并弘扬佛法乃至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默默无闻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影响极大。

(2)信仰虔诚,但追求各不相同。中国人朴实善良,面对频繁的天灾人祸和长期的封建压迫,内在的宗教需求十分强烈,佛教的弘传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满足。就大多数在家信众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女居士来说,信仰是相当虔诚的,但相当多的人信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迷信色彩,不少人抱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倾向。

(3)社会精英人士较多,如政界、学界、文化界乃至商界的居士,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对社会比较了解,有各自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对佛教界的贡献和影响较大。

(4)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居士对佛教的教理缺乏必要的认识,许多人学佛往往停留在烧香磕头、吃素念佛、参加法事、做功德的层面上,感情色彩甚至迷信成分较浓。这一方面缘于中华民族强烈的现世主义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佛教文化的确博大精深,而僧人们在宣讲弘扬方面的工作做得太少的缘故。

(5)居士间的各种差异极大。佛教是提倡众生平等的,所收弟子来自方方面面,因而居士间的各种差异极大,如广泛存在的身份差异、文化差异、贫富差异、城乡差异等等。这些差异不仅影响到他们对佛教认识上和需求上的差异,还多少关系到他们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于是出现了精英佛教和民俗佛教并行的局面。当然上述各种差异在僧伽中也大量存在,但毕竟小得多。

(6)自身缺乏约束机制,对僧伽不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佛教是一种强调自我觉悟的宗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此对于背景极不相同的作为佛教外护的在家信众的要求并不高,何况相对于家庭和谋生来说,信佛及弘法通常只是许多居士的业余‘爱好’。居士与僧伽不同,他们至少在外在的表现上与非佛教徒没有明显的差别,居士团体的结合一般也比较松散,相互间缺乏约束激励机制。从这些方面来说,居士是很难代表和住持佛教的。另外,我国是一个存在多元文化的国家,民众乃至国家对僧伽和寺院的认识、态度和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居士不可能像一些南传佛教国家的居士那样,一方面对僧伽礼敬供养有加,同时对僧伽的行为规范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促进其信仰对象的纯洁完善。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居士素质不高,往往不自觉地做了一些不利于僧团建设的事情。

『贰』 佛教里的居士是什么职位,

所谓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对于僧伽佛教而言,指佛教的在家信众、信众团体及其领袖人物所影响的或所体现的佛教。

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大严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众和在家信众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通常将在家信众称为居士,即所谓居家修道之士。

佛教对在家信众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应该是出自《维摩诘经》,《维摩诘经》称:“维摩诘,居家学道,号称维摩居士”。

维摩诘居士是东方阿閦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度化众生,所以后来就一直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学佛弟子,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含义了。

(2)佛家居士扩展阅读

居士佛教影响大

1、自古以来,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绝大多数。

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众多有权势、有财富、有学识、有能力的人物,诸如帝王将相、富商巨贾、硕学鸿儒、能工巧匠等等。

虽然他们在佛教界一般不居领导地位,但他们往往比僧人的影响力更大。

2、随着佛教在各国各地区的传播和社会的不断演进,僧人在持戒、求学、修法、管理寺院乃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经常会遇到与他们的先辈们大异其趣的境况。

尤其是在中世纪以至近代,许多僧人越来越难于保持戒律上的完美、学识上的权威,难于避免修法上的走样、日常生活的俗化,因而自信心降低,或屈从于王权和世俗势力,或遁入山林不问世事。

而自身修养的不足及与社会和广大民众的疏远,又使这些僧人对社会问题及民众的疾苦缺乏了解,变得冷漠,很少能给信众做出表率并予以积极的适当的指导。

与此同时,广大民众的知识日开,自我意识增强,对佛教和僧人的神秘感及盲目信仰减少,对僧人的修养、学识与处世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

这一切都使僧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影响力日形减弱。明清以至近代这种情况更加凸显。这样一来,居士界纷纷起来弘扬佛法,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以不同方式帮助和促进寺院及僧团的自身建设,纠正其种种弊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叁』 佛教居士是什么意思/佛教居士是什么意思

佛教居士是居家学佛之士,是正式办理三皈五戒,在家学习佛法的佛弟子。梵语优婆塞,就是男居士,又译作近事男;优婆夷,就是女居士,又译作近事女。都是受持三皈五戒的在家佛教徒。

『肆』 佛教中什么是居士

居士:本指正式受过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现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性叫优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优婆夷即女居士。

居士戒律:

1、五戒(在家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3、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4)佛家居士扩展阅读:

一、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

1、信具足: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

2、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或者不妨于五戒之外,可以另于每月阴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一夜为期限的八关戒斋,所谓八关戒斋,是指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3、施具足:施的内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

4、闻具足: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并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话,那就必须从闻法入手。看经也是闻法之一。

5、慧具足:这是对于真谛的体会或领悟,也是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的一种实证经验。

二、释迦牟尼成道后即广收僧俗男女弟子,并根据当时的实际和佛教发展的需要,对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职责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僧伽为三宝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摄受、教化居士之责,居士则具有礼敬、供养三宝,护持佛教之责。

『伍』 什么叫佛家居士

“居士”是梵文的译音。在古印度是指“居财之士”。在佛教中是指在家修道而受过“三规”(归佛、归法、归僧)“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人。

『陆』 居士和佛家弟子有什么区别

居士也是佛家弟子的一部分,没有出家的佛家弟子称居士,已经出家的佛家弟子称僧尼。

居士,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广义上所有皈依佛门的信徒(包括居士)都通称佛家弟子。出家的僧尼,即和尚与尼姑。
1,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佛教传入后,被用翻译入佛经,形容在家修佛的人。佛教“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2,“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狭义上,和尚即被认为是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
3,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现在的尊称应为:“法师”,表示尊其佛法造诣高深。

『柒』 请问怎样成为佛教居士有哪些步骤成为居士后要做些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好。希望您耐心看完。

成为佛教居士需要去寺院受 三皈依。受完三皈依这个仪式之后,便是一个正式的佛教弟子了,又称居士。皈依,就是归向,归属的意思。三皈依,也就是在您归属佛教时,需要遵守的三条约束。这三条在您皈依的时候,寺院师父应该会带着您念出来。

一 自皈依佛,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
(皈依佛教后,仅以佛教为信仰,不可信仰道教基督教等)
二 自皈依法,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典籍。
(皈依佛教后,只相信佛教典籍才能帮自己究竟解脱)
三 自皈依僧,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徒众。
(皈依佛教后,不可皈依道士或神父等其他修行人)

然后还要发四个大愿,又叫四弘誓愿,也是皈依的时候要念的: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每个寺院都可以给想皈依的人皈依,皈依仪式一般都是农历的 初一 和 十五。当天去,当天皈依完,就可以回家了。也不用提前去寺院住,早点赶在皈依法会开始前到寺院填表排队就行。带上一张自己的证件照,照片大小,您可以打当地114查询您要去皈依的寺院的电话,咨询一下寺院要求相片的规格大小即可。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皈依,并不是皈依哪个人,也不是皈依哪个师父或哪个寺院,而就是您本人皈依整个佛教,成为佛教弟子意思。皈依后会给您一个法名,类似:印苏,妙明这样的法名,会跟您的照片一起,出现在您的皈依证上。

成为居士后,就是佛的弟子了,为了要谦卑,也不要自称居士。居士之间,无论年龄大小,性别男女,都以“师兄”相称。既然是佛的弟子,就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居士后,因为是佛的弟子,所以那些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们,天人们,也会跟随着您,护持着您。而您自己平时,也最好念一念佛,诵一诵经,常去寺院,或在家中,礼拜佛像等等。总之尽到一个佛教徒应尽本分。

有些初学者误认为皈依就是出家,其实不是。皈依也不受戒。您皈依的时候,并不会同时让您受五戒(杀盗淫妄酒),皈依就是证明自己成佛教弟子而已。受五戒还有专门的受戒仪式,还要穿受五戒有关的衣服(曼衣)。所以皈依是皈依,受五戒是受五戒,这是两码事。。。只是说我们皈依的人,应该依照五戒来严格要求自己而已。要真正想受持五戒,还要重新参加受五戒的仪式,这在皈依仪式中是没有的。

希望师兄早日皈依佛门!成为一名正信虔诚的佛子~ 南无阿弥陀佛

『捌』 六一居士青莲居士香山居士东坡居士易安居士是谁佛教居士是什么

青莲居士:李白。
东坡居士:苏轼。
易安居士:李清照。
六一居士:欧阳修。
香山居士:白居易
佛教居士是指在家学佛修行的人,在家学佛称居士,出家学佛称和尚。绍兴佛教居士林:云门寺距绍兴城南15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历代有不少文人学者和佛门高僧来此寄寓或游历,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玖』 佛教里讲的"居士"是什么意思

居士,梵语为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在家修行人的称谓,如苏轼自称东坡居士,唐伯虎自称六如居士。

阅读全文

与佛家居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万合家电维修 浏览:464
家电哪里买桂林 浏览:252
宫廷壹号家具属于什么档次 浏览:802
小米note的保修期多久 浏览:227
家具企业会议视频怎么做 浏览:844
张家港苏泊尔维修中心 浏览:101
电工考试电路图 浏览:601
汉王霾表如何维修 浏览:674
深圳长虹电视售后维修电话 浏览:213
宜兴oppo售后维修点 浏览:717
上海哪里有箱包维修点 浏览:678
风格派家居用品 浏览:998
云南外烟厂家电话号码是多少 浏览:186
河南安阳二手家电市场在哪里 浏览:332
家具配件加盟 浏览:564
为什么我家电视剧没有太 浏览:18
红米保修期多久 浏览:125
没发票苹果能保修吗 浏览:539
室内地面防水多少钱一平方米 浏览:211
家用电器麻手怎么不跳闸 浏览: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