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艺术家要如何生存
达西先生经常收到那些艺术院校学生的私信,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毕业以后做什么?”对于很多书法、绘画等专业的艺术生来说,“毕业即失业”是很多人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其实,从古至今,“生存问题”一直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今天达西先生来和大家聊聊之前的艺术家们都是如何生存的?(我这里说的艺术家仅指书画类艺术家,也可以带上比如装置,手工等艺术家。)
咱们先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聊。
在聊之前,先给大家说一个词:艺术赞助人。就是艺术圈里通常会说的保护人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投资人出钱让你来玩艺术。现在据说还有,但是具体能做成啥样就不清楚了。现在基本上就是画廊、展会和拍卖模式。
在西方,艺术赞助人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一大批艺术巨匠,为什么他们会作为一个伟大的群体出现在画坛上?他们在艺术创作时靠什么为生?当你翻开美术史就知道了,它们背后总会有一个名字,这个人就是当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没有赞助人,有再高的天赋,再精湛的技艺,只怕也是见不了光的。
美第奇家族
“保护人”赞助的当然不仅仅是物质上保证创作的条件,成功的赞助人,其实是在尽可能的挖掘艺术家本身的财富,甚至是通过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期望,引导艺术家的创作,作为保护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金钱的供给,更多的需要他们对艺术思考的成熟度,这一点来说,并不是所有能出得起钱的人就能当好保护人。
而现在呢?
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专门搞书画创作的艺术家有80%左右的人被经济问题左右,无法完全静下心来搞艺术创作,有80%-90%的书画家没有经济实力出版自己的画册,进行宣传和包装。很多挣扎在二三线的画家为了提升知名度,不停地参加各种书画大赛和展览,但是他们获得的奖牌、证书,并不会给生活带来大的改善,反而平添了一份买书、参赛的费用。而且,大多数靠卖字画为生的书画人都面临现实问题:精品的创作费时费力,书画家没有出名的情况下,精品反而难以出售,书画商也不会出大价钱收购,为了生存不得不“量产”作品。
钱钟书说过:“年轻的时候,我们经常把自己的创作冲动当做创作才华。”无数年轻人认为自己有才华,于是一脑门子要搞艺术,至今也没玩出什么名堂。记得之前采访常年居住在艺术区的一位画家。他见证了太多由于经营不了工作室和作品而倒闭转行的艺术家。其中一位青年艺术家满怀信心来此开办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初期有成群的朋友来道贺,并表示羡慕。但是,随后他发现按自己理想的风格所创作的画作并无人问津,即使勉强卖出也抵消不了创作成本。此后,他开始随波逐流,大量模仿,创作一些市场上较火热的作品类型,甚至是“行画”。可以说,市场在变化,他的作品也在变化,但是尽管如此,这位艺术家仍没有改善经济状况,没过几年,他的工作室越来越小,吃住行越来越差,人也憔悴,最终,工作室无奈关闭。
然后我们再反问一下,艺术家们凭什么来引起资助人的兴趣?
艺术家首先要有能证明自己创造力的作品,其次要已经形成个人风格,并必然会成其为宗师流派,否则,其艺术生涯必定是短暂的。现在想一夜暴富的艺术流民特别多,他们充其量算一个匠人,根本又不具备匠人的敬业精神。能被投机家看上的艺人实在寥若晨星,他们不一定是大师,属于技法高明,懂得在激烈的艺术品投机市场上竖立起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类人,坚持了很多年,大概就是现在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比较受追捧的那批。中国的当代艺术还完全是一个只存在投机的市场,并不具有成熟的以长期稳健的机制来为大师级的艺术家的出现提供机会。因此藏家们的眼光会追随市场的炒作行为,而不会花费大量的心思去发掘有才气的年轻艺术家,为其提供长期的资助,并利用自有的资源逐步地推介到市场。
所以,在我国,真正具有天分的艺术家,如果穷不死,最好能够耐得住,至少也得用十年的时间来磨砺,积累一定量级的作品,间接地利用一下网络,懂得分寸地推销一点作品,等待那位相士的出现。
有的人可能会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这么多网站APP总是可以卖我的作品的吧,如果你真的了解互联网,你就可以看到,现在很多艺术类的app自己生存都很是问题。甚至说APP的平均寿命可能也就2,3年。细心地朋友仔细想想,这几年不说网站,APP都换了3茬儿了吧!第一波死在沙滩上,第二波来了,第二波死在浅滩上,现在是第三波!
绝望吗?不用绝望
我们这个电子文明的世纪,如果你想要搞艺术,我想无非就是这几条路(自古以来也无非是这几条路):
第一条路是成为职业艺术家,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有能力以自己的创作为生。一般性的作品并不难获得市场,比如通俗小说,流行歌曲,符合商业需要的建筑、室内、服装、产品设计、摄影作品等等。至于这些赖以谋生的作品是否具有名垂艺术史的价值——我觉得创作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去考虑这个问题,享受创作的乐趣才是重要的。这条路充满了不确定。有可能你一辈子都卖不出去一部小说,如果你依然坚持创作(不是晃膀子的所谓波西米亚生涯,是真正投入的创作),有可能需要父母配偶亲戚朋友长期供养你,甚至一生,如果对方心甘情愿,那很好。但我总觉得,如果养了很多年这人都还没成功,多半这人就是不适合搞艺术的。
第二条路其实也有很多人在走,依附于官方或学术机构,或者得到艺术基金的赞助,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好的艺术家同时都是学者和专业研究者。
第三条路是做业余艺术家。谋一份稳当的职业,海关公务员也好,居委会主任也好,法律顾问、会计什么的都行,在业余时间创作艺术作品。大量例子证明,许多业余艺术家的作品甚至好于职业艺术家。概因心态不同,无需迎合市场,宽松自由,发自肺腑,也不拘泥于学院派的常规。尤其是写作,不接触社会绝不可能成为好作家的。曾经是娘子关电厂工程师的刘慈欣说,倒是在电厂工作的时候,创作效率更高。现在反而不如以前了。第四条路,放弃成为艺术创作者的打算(这未必是条黯淡无光的路)。谋一份稳当的职业,但做一个最好的艺术鉴赏者,甚至富裕起来以后赞助别的艺术家,成为艺术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者、评论家。一个时代的文化昌明,不但需要创作者,也需要最好的欣赏者。
但是无论如何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打着我很有才华的旗帜晃膀子。不要眼高手低。这都是离艺术最远的态度。也许大多数艺术青年仅仅是觉得“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希望凭借艺术而超脱凡俗,过着像小说里写的那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但殊不知艺术创作像任何其他领域的工作一样,需要大量枯燥乏味的训练和失败的尝试,过程漫长,毫无趣味,痛苦不堪,更需要长期的脚踏实地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灵感,所以注定只有少数人能坚持,所以真正的艺术大师实在是天作之和——每个时代都将以其独特的气韵症候,迎接这样的大师。
② 世界著名当代艺术家
1、基弗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他被公认为德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和美术家。70年代,他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
基弗曾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谓,其画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含一种饱含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创造了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终充满希望的景象。
2、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尽管自诩为德国的波普艺术家,但是格哈德·里希特和他的朋友对商业文化的认识与他们在美国与英国的同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经济政治环境的差异。
抽象绘画、基于照片的写实作品、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绘画与雕塑风格等等,格哈德·里希特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时地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
3、贾斯培·琼斯
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1930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奥古斯塔(佐治亚州)。为美国当代艺术家,主要媒介为油画和版画。他的作品在美国由 Matthew Marks 画廊代理。
琼斯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旗帜(1954年-1955年),此作品是由他梦见的美国国旗所启发而作的。
琼斯的作品常被划分为新达达主义,而并非波普艺术,虽然其创作材料经常包括流行文化的图像和物件。尽管如此,许多关于波普艺术的介绍都会包括琼斯的作品,因为其所运用的再次赋予一张已知图像或事物新意义的创作手法。
4、雷纳托·古图索
雷纳托·古图索(Renato Guttuso)是意大利画家。他1911出生于巴勒莫,20岁来到罗马,很快成为浪漫主义的罗马学派的成员,还参加“米兰潮流运动”和战后的“新艺术阵线”。古图索十分关心社会现实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早期的画风是表现主义的,并受到毕加索的影响;后期的作品是写实的,这是一种艺术的回归传统,但不是原来意义的传统,而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写实。
5、乔治·莫兰迪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青年时考入波伦尼亚艺术学院,曾经长期在这所学院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
哥特弗莱德-勃姆在他的《乔治-莫兰迪的艺术观念》一文中写道:莫兰迪在他的“形而上”时期借用了这一异质,他着迷于塞尚对想象、构成和创造的拒绝。 以上哥特弗莱德-勃姆的这段文字,对理解莫兰迪的绘画十分重要。
③ 反映艺术家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故事
1 居里夫人的故事
童年的玛丽身体很弱,但记忆力超凡,6岁那年,玛丽就去念书了。学校里,学生只能学俄语,应为要反抗,所以,大家偷偷学波兰语。学校有个俄国的督学,长长监视,学校为了防督学再来,每个教室都设了铃。
一天他又来,班上正学波兰语,听到铃声,大家马上收起书,督学走进来,说:“给我叫个人来,我要考一考。”老师把记忆力最好的玛丽叫了出来,“背祈祷书!”玛丽用一口流利的俄语背了出来,督学又问:“我们神圣的国王是哪几位?“有垲瑟林二世,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督学官看玛丽用流利的俄语回答着他提出的问题,有些怀疑地问玛丽:“你是在俄国出生的?”
“不,我是出生在波兰”。
后来,意志坚强的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元素“镭”,完成了镭的单独分离,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办法的诺贝尔化学奖。
2《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在两岁时,发了一场高烧,成了一个又瞎、又聋、又哑的人。她终日活在烦躁的心情下,家人对她的臭脾气完全束手无策。直等到她七岁的时候,她的父母为她找到一位老师,名叫莎丽雯(Sullivan)。莎丽雯小姐第一步先制服海伦·凯勒无法无天的坏脾气,教她听话。接著教她用手心拼字法交谈。莎丽雯独特的教学法将海伦的生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若非莎丽雯的谆谆教诲,海伦·凯勒可能永远是一个既看不见,又听不见的可怜人。莎丽雯进入海伦的内心,发掘她的潜力,启发引导,使她看见她肉眼不能见的、听见耳朵听不到的,并且沟通思想超过口所能说的。莎丽雯小姐和海伦达成了完全的“配搭力”,这同心的力量将这位看来毫无指望的女孩的潜力发挥了出来。“莎丽雯队”“恩迪也需要‘丽雯小姐’”我一再地对自己说。我开始天天为他祈求莎丽雯小姐的来临。我不但求一位,而且求许多位。我开始积极地与恩迪的老师们建立起默契,让他们了解我的用心。逐渐地,我们形成了“莎丽雯队”,同心合力、日复一日地为恩迪的进展而努力。
后来海伦成了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④ 谁知道德国艺术家类移民的有关情况,急!!!!!
德国移民新政策
发布时间:2013-11-6 13:02:16
为解决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德国联邦内阁于2012年2月通过授权法案,正式向非欧盟国家的专业人才发放"欧盟蓝卡"。欧盟蓝卡持有人可在欧盟居住并享有社会福利待遇。德国经济部长Philipp Rosler表示,这是移民政策的一个质的飞跃,这样德国才能在招募人才方面具有竞争力。
到底什么是蓝卡?三年前欧盟27个成员国就移民蓝卡计划达成共识。蓝卡的颜色来自欧盟旗的蓝色,旨在为非欧盟国家的高技术人才移居欧洲提供方便。欧盟国家一方面为劳动市场高技术人才匮乏而苦恼,另一方面却眼看着亚洲、非洲的精英们源源不断地流向北美和澳洲,于是提出了类似美国绿卡的蓝卡计划。蓝卡其实是一种允许发展中国家公民在欧盟成员国工作的合法居留许可,是针对非欧盟国家的。
非欧盟成员国家的公民可以在满足以下条件时申请蓝卡:1.从德国高校毕业或从受到官方承认的,或和德国高校相当的国外高校毕业的人。2.在德国年收入税前达到46400欧元的,或人才紧缺岗位(自然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医疗人士和IT专业人士)年收入税前达到36192欧元的,都可以申请蓝卡。
如果成功申请得到了蓝卡,蓝卡的有效期最长4年,如果劳资关系少于四年,那么蓝卡的有效期将会是劳动合同规定的时间基础上再加3个月。
蓝卡持有人可以在33个月之后申请长期居留,如果拥有B1以上语言等级认证的人可以在21个月之后就申请长期居留。蓝卡持有者最多可以在欧盟以外国家居留12个月,在此期间并不会失去在德国以及欧洲居留的权利。而且,蓝卡持有者的家人无需等待时间就可以在德国不受限制地开始工作。
⑤ 日本有哪些现当代公共装置艺术家或者空间艺术家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1929年3月22日-)被称为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http://ke..com/link?url=_HyXB68XYlBbh92u8O1Ws_dB
村上隆也算一个
⑥ 法国艺术家自由居留等有移民吗
自由居留也只是获得了暂时的居住权,而移民是国籍的改变,你的身份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⑦ 老艺术家杜旭东住宅脏乱狭小,被质疑如今穷困潦倒,如今他过的怎么样
小编认为这位老艺术家杜旭东如今的生活过得非常自在,只是看上去非常接地气而已,并不像网友们说的比较落魄。这几天一条关于知名反派演员杜旭东的社交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引发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不少网友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除了有说老艺术家接地气之外,还有网友表示杜旭东现在可能没戏拍落魄了,虽然讨论热烈,但是老戏骨杜旭东却丝毫并不在意,他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大家都知道人们对于明星的第一印象就是很能赚钱,而杜旭东在视频中的表现看上去邋遢的同时还显得穷困潦倒,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
不过,根据小编分析,杜旭东这些年来不仅事业上存了不少钱,在生活上一家几口也是非常幸福,如今64岁的他在周末来接孙子放学,看上去也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感觉,不存在落魄。不知道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⑧ 毕加索是西班牙现代著名艺术家,后来定居法国。他年轻时开朗活泼、乐观向上,在二十五岁时就创作了被人们
(1)这一事例说明,不同的情绪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绪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消极的情绪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抑制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 (2)从毕加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情绪犹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毕加索在年轻时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情绪,促使他成为了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创作了许多不朽之作,可见情绪对人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也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自制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毕加索晚年脾气暴躁,不愿意听他人的建议,几乎一事无成,可见情绪对人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3)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花季,我们在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的同时,也经历着丰富的情绪变化。情绪会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也会使我们冲动、消极、无所事事,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规范的事情。因此,我们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惟一,调控好情绪的合理化建议如:①采取改变注意焦点或改变环境的方法,把消极情绪转移到职极情绪上去;②与老师、父母或朋友谈心,诉说委屈,合理发泄情绪;③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
⑨ 世界现代著名艺术家有哪些
有贝多芬。
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感叹。
这是关于艺术的故事‘
⑩ “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什么样艺术家和作家,想的一样吗
跨界是美术界的时髦词。艺术跨时尚最常见,艺术家后来去给电影做美术,也是很顺手的联盟;艺术家通常说自己爱读书、爱写作,也常常在自己的画册里作诗,前不久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还出版了一本小说,以设计师为背景,写得好不好尚不论,但假如“跨界”真的能抛开表面的热闹,拓展两界中大家的思维模式,倒真的是一种好的尝试。《鲤》文学杂志是一本关注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刊物,他们策划了主题为“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的内容,让一些写字人来谈谈自己居住的空间;这个主题被布置给艺术家后,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场名为“一件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的展览请来30位艺术家就这个话题进行创作,在北京开幕;而之前在杂志中出
现的写字人也来到现场,两边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坐下来交流起来——因为大家想得太不一样了。
“不属于自己”等于租房吗
《鲤》杂志的文字策划总监周嘉宁自己是个在上海租房住的青年作家,她周围的作家朋友有好多也在外租房。高昂的房价是他们选择租房的主要原因。
所以,当这个主题被布置下去的时候,“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很快被理解为“租住的房间”。周嘉宁说,也许是自己把这个话题想得狭窄了,所以在约稿子的时候,他们找的都是租房住的作家、年轻人,而在展览中发放下去的问卷中,从事写字工作的人,也一般将这个话题理解为“租房”。他们通常具体地描绘这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如何布置这样的空间,探讨空间对个人创作的影响,以及与这个空间的关系。
“但实际上,展览现场,我们看到艺术家做出来的装置作品之后,非常吃惊。因为他们跟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周嘉宁说。
艺术青年们对于这个话题的理解,显然更偏向于“观念”。他们尝试在作品中探讨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不属于”如何表现,内涵如何拓展。
所以,当两拨人碰撞时,他们都对彼此的想法非常好奇,并当即就在展览的现场交流起来。
写字人的空间自由
编剧史航竟然也是租房一族。在北京20多年,不买房不买车,先住在中戏宿舍,后来借宿在朋友家里,月租从300元一路涨到8000,史航说,他坚守托尔斯泰的那句话——人生前和死后占有的土地应该差不多——拥有太多不动产是可耻的事。
不属于史航的房间里,大家的焦点是书。搬家的时候装了200多箱,码在门口,把客厅堆成一个小仓库。拆箱之后,不整理也不分类,横的竖的,正的斜的,里里外外塞了两层。书架像一条曲折的河流,沿着他家的墙壁,从玄关淌到窗口。新的邮包还在源源不断地寄来,史航不在家,就让帮忙喂猫的朋友每次带几只上来。积着,等他回来一起拆,拆到十个手指头都磨破了皮。史航说,住在这样的地方,不操心,不洁癖,松心,水银泻地,任其自流。
台湾小说家骆以军租住的房子在台北著名的文艺圣地永康街附近,家中没有宽阔的书房和窗外美景,所以他常常在永康街附近的咖啡馆写作。冬天在有暖炉的咖啡馆写作,与作家唐诺两人相伴,等到酷暑,就去小旅店写作,每天3小时,因为付过钱,就特别认真,一进房就写,“原本是人家情侣去约会的,现在变成我的书房。”而他理想中的房子是在高楼上,城市里,“可以感觉到内心的傲慢,那个空间是我的安全感。”
创作者大概对他自己所处的空间,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敏感。因为这个空间要用于创作和思考,所以必须要感到自由,同时又能提供封闭的隐秘性,相互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可以信赖的感情,能够在其中完全放松下来——或者时刻处于创作的紧张中。
这些写字人的屋子,尽管并非属于他们,但明显带有他们的气息,甚至可以凭借这种微妙的风格感受到他们文体的氛围。从另外一个角度,每一个创作者的创作空间都是他的一件作品,一件始终在创作中的作品,与创作者的风格变化保持共时性。